清帝國性質的再商榷:回應新清史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近年美國學界流行「新清史」之說,認為清朝是中亞帝國而非中華帝國,且以譴責所謂大中國沙文主義為藉口來否定漢化,以混淆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來論證清朝並不認同中國,其言外之意質疑中國領土主張的歷史正當性,呼之欲出。顯而易見,所謂「新清史學派」無疑在大做翻案文章,以「新見」引世人注目,但無論在理據上與事據上都難以自圓其說。本書由海峽兩岸八位歷史學者分別提出論文,在學術會議上共同商榷後,整編而成。八篇論文聚焦於同一主題,從不同角度,諸如文化、學理、族群、漢化、認同、教育、制度,以及中國觀多方面,回應了「新清史」的論述,肯定了清朝是中華帝國的延伸,中國從秦至清原是多民族帝國,不僅漢化,也有胡化,清朝並不是中國歷史上唯一非漢族建立的朝代,豈能獨外於中國?本書內容豐富,文筆犀利,不僅有高度的學術價值,而且頗具可讀性,值得推薦給廣大的讀者。
目錄
導論 汪榮祖
一、 以公心評新清史 汪榮祖
二、 新清史與南北文化觀 楊念群
三、 清朝的戰略防衛有異於近代帝國的殖民擴張──兼論英文中國史學界中「歐亞大陸相似論」和「阿爾泰學派」 吳啟訥
四、 康熙遺詔中所見大清皇帝的中國觀 甘德星
五、 從御製詩論乾隆帝的文化認同──兼說清朝的漢化 崔 岩
六、 清朝統治中國成功的代價──以八旗子弟的教育為例 葉高樹
七、晚清時期滿族的國家認同 定宜莊
八、論何炳棣撰〈清代在中國史上的重要性〉 徐 泓
引用書目
序/導讀
導論
秦始皇廢封建、設郡縣,創建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政體。秦祚雖短,然秦制綿延悠長,中華 帝國自秦至清延續了兩千餘年,朝代雖屢變,而政體少異,雖時而分裂,終歸於一統。事實上,中華專制政體愈演愈烈,至明、清兩代而極盛。大清為中華帝國史上 不可分隔的朝代,何從質疑?然而近年來流行於美國的所謂「新清史」,否認大清為中國的朝代,否認滿族漢化之事實,而認為滿人有其民族國家之認同,清帝國乃 中亞帝國而非中華帝國,中國不過是清帝國的一部分而已,而最顛倒之論,莫過於指責滿清為中國朝代之說乃現代中國民族主義之產物。就此而論,將漢化與現代民 族主義聯結在一起,豈不就是新清史的建構?難道魏文帝漢化的事實也是現代民族主義的建構?若此說能夠成立,不啻是對中國歷史的大翻案。翻案或有助於歷史真 相之發掘,然能否成立主要有賴於新史料的出土,或新理論的出臺。新清史雖強調新史料,然無非是滿文舊檔;滿檔既非新出,也不足以支撐翻案。至於理論,無論 「歐亞大陸相似論」或「阿爾泰學派」之說,皆屬一偏之見,也難以支撐翻案。歷史學者如果不願意盲從新說,則必須有所回應,表達不同的意見。
臺 灣的中央大學人文研究中心於2012年之秋,約集了兩岸清史學者十餘人,就清帝國性質議題舉行了研討會,並發表專題論文。本書八篇文章從不同角度討論 清帝國的性質,都曾在研討會上提出討論,經會後修訂而成。我們不僅要回應新清史的論述,更願意引發對此議題更普遍、更深入的研討。本書應可供眾多讀者們的 參考。
拙撰〈以公心評新清史〉,先列舉新清史論述的要點,接著從何炳棣教授的維護漢化論說起,指出何教授的反駁及其對漢化所作的四點 結論,皆有據有理。他深信漢化在中國歷史上有其至高無上的重要性,然而他的強烈回應並未得到挑戰者應有的答覆。既然依何教授所說,中國原是一多民族的國 家,所謂漢化實際上是以多數漢族與統稱為胡人的少數民族的融合過程,不僅僅是胡人漢化,也有漢人胡化。漢民族在歷史過程中,不斷吸納非漢族文化與血緣,而 形成中華民族,所以章太炎稱中國民族為一「歷史民族」,即指經由歷史過程而形成者。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由胡人建立的諸多政權之一,卻是最成功的朝代,殊不能 自外於中國。然則漢人已不能等同中國人,中華民族亦非僅漢族;所謂「漢化」,實際上是「中國化」,中國是統一之稱,而「漢」乃對稱。
滿 族入主中原後所締造的中亞帝國乃中原之延伸,中原與中亞既非對等的實體,也非可以分隔的兩區,更不能與近代西方帝國由母國向外拓張與殖民,相提並論。建 都於北京的清帝莫不以合法的中國君主自居,政權亦非僅在滿人之手,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也不能由族性來劃分,然則新清史的「族性主權」(ethnic sovereignty)論述,也難以成立。最根本的問題是,我們不能把族性認同與國家認同混為一談。被認為是維持滿洲族性認同與大清統治的八旗制度,其 實此制包含的屬人不僅僅是滿人,也包括其他族群,只認同旗主,並不認同族群,是一種君臣之間的封建關係。然而當清朝成為大一統的帝國之後,八旗制就難以適 應,主要是因為皇權至尚,不再允許認同旗主。至雍正朝更明顯要清除「各旗主屬的名分」。不是有意要違背祖訓,無奈八旗共治、八王議政,與推選制度都不合中 央集權體制,還是需要中華帝制與儒教名分來穩固現狀。在此現狀之下,無論滿、漢,或其他少數族群,所認同的就是承襲中華帝制的大清國,而不是各個族群。各 族群自有其族性認同,與國家認同並不是二選一的習題,所以包括八旗制度在內的所謂「滿族特色」也不至於改變中央集權的本質。乾隆皇帝自稱是中國正統之繼承 者,並強調大一統政權就是「為中華之主」,也就不足為異了。就國家認同而言,在清朝存在時,各族認同朝廷;民國成立之後,則認同以五族為主的共和國。中華 民族名詞雖新,然其形成實來自九千年的交融史,具有多元性格,多元王朝絕非僅自滿族建立的清朝始。所以拙文的結論是,滿清帝國乃中華帝國之延續,應毋庸質 疑。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的楊念群教授提出〈新清史與南北文化觀〉一文,從地理文化觀點來評論新清史「以滿洲為中心再度定義中國」 的史觀。新清史此一論述基本上以東北到內亞為主軸,以挑戰從江南到北方為基線的、以儒家思想為皇朝統治核心的論述。以東北到內亞為主軸之說,強調大清國土 的擴張來自長城以外,統一中國則由於「滿蒙同盟」起了關鍵作用。楊教授指出,我們不能「混淆領土拓展與政治治理之間的區別」。換言之,領土的拓展若無統治 能力,仍然無濟於事,清帝國延續近三百年的統治如果沒有「南北主軸」的支撐,豈能想像?更何況按照何炳棣教授所說,大清能夠向西拓展實亦有賴於中原的實 力。楊教授指出,「滿蒙同盟」只能說是關鍵之一,當然不能視為「清朝統治的唯一基礎」。眾所周知,漢人降將如吳三桂、洪承籌等對滿清統一中國,難道不夠關 鍵嗎?晚清曾、李、左平定太平天國,難道不是清朝統治的基石嗎?
新清史的論述刻意要貶低儒家禮儀作為清帝統治最重要的手段,但楊教授 指出:與儒家禮儀相比,如薩滿教和藏傳佛教所能起的作用,完全無法發揮與儒教同樣的功能,甚且薩滿教禮儀不斷在衰落與消失之中。相反的,清帝採用漢家祭典 儀式卻愈來愈頻繁。楊教授希望能夠結合「東北-內亞」與「南-北」雙重歷史視野,以達到「合璧的解釋效果」。
楊教授也不能苟同「漢化 論」是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建構」。清朝固然不是近代民族國家,但「漢化論」卻不是後起的。楊教授也指出,滿人特性在近代以來的快速消失,正好反證了「漢 化並非完全是一種話語建構」。新清史把清朝從中國歷代王朝中區分出來,說是大清帝國不能等同中國,中國只是清帝國的一個組成部分。楊教授認為是一種非常極 端的說法,不免又以「東北-內亞」史觀來否定「南-北」史觀。同一史觀又挑戰將西北邊疆視為中原與江南邊緣地帶的論述,認為清朝的統治根基實以控制西北為 主軸,以蒙古、西藏、東北、新疆為核心,中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楊教授認為這種史觀不僅忽視了清朝無論在價值觀上或正統構建上與前朝的承續關係,而且 也無視以中原 / 江南為中心的統治策略,「頗有悖於歷史解釋的完整性」。從乾隆明示清朝應延續宋、元、明正統,而不是與遼、金銜接,更可以為證 。
楊 教授認為「東北 / 內亞」文化觀崇尚大一統,與強調正統的「中原 / 江南」文化觀,一直存在著緊張關係。事實上,正統觀若能破除夷夏之分,反而有助於大一統之治,雍正、乾隆兩帝崇尚儒家正統,亟言無分滿漢,即此用意。誠如 楊教授所言,直到清末,革命黨為了推翻滿清,喊出「驅除韃虜」的口號,不惜針對滿族發動「種族革命」,無意中自限於「中原 / 江南」的建國模式。但是當塵埃落定,革命黨人還是主張五族共和,並不願意放棄東北 / 內亞的疆域。楊教授提到,有學者發現經過清帝遜位的儀式和遜位詔書的頒布,才使民國正式繼承了清朝的大一統的疆域。此一發現,很有意思,至少民國繼承清朝 在法理上有所依據;不過,歷史經驗顯示,能否有效繼承還得依靠國力。
吳啟訥博士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專治邊疆史有成, 他提出〈論大清皇朝的戰略防衛有異於近代帝國的殖民擴張〉一文,從題目可知,作者要說明的是,清帝國的西進與近代西方的殖民擴張,在性質上並不相同。他特 別要說明這一點,因為近年出版有關中國的英文著作中,提出所謂「歐亞大陸相似論」(Eurasian Similarity Thesis)和「阿爾泰學派」(Altaic School);前者主張在十八世紀之前,清帝國像俄羅斯帝國一樣是近代擴張帝國,瓜分了中亞,而後者則強調清帝國在蒙古、新疆和西藏實施的殖民主義,與 其他殖民帝國面臨同樣的問題。這兩種理論殊途同歸於清帝國乃屬歐亞帝國,而非中華帝國的推論。吳博士特別提到美國學者濮德培(Peter Perdue)的近著《中國西進:大清征服中亞記》(China Marches West: The Qing Conquest of Central Eurasia),將清朝征服準噶爾,置伊犁將軍府,使新疆、蒙古、西藏均收入版圖,等同十七世紀以來歐洲帝國主義的殖民地拓展。濮氏將清帝國抬高到歐洲 列強的層次之餘,無非旨在批判以漢文化為中心的歷史書寫,批評將現代中國視為清帝國的當然繼承者乃昧於清帝國的殖民擴張史之論。吳博士不同意此說,指出包 括俄國人在內的西方學者,昧於東亞政治秩序以及經濟上的依賴,所以不能了解滿清與蒙古之間的「密切」關係,以至於認為清朝既然與俄國一樣征服中亞的其他獨 立政權,如何親善?以至於認為是一種自相矛盾的行為。更重要的是,俄國在中亞並無安全顧慮,而清朝則有之。準噶爾汗國不僅與俄國聯盟,而且攻打喀爾喀蒙 古、介入達賴喇嘛的轉世,嚴重挑戰清帝國的安全與在西藏的合法地位。
滿清帝國的擴張與統治與近代資本主義帝國的殖民擴張,差異在那裡 呢?吳博士指出,西方列強以武力奪取殖民地,任命總督,掠取殖民地的原料、勞力與市場,並灌輸其宗教與文化價值,且有意壓制自主意識。而清朝擴張後的統 治,僅求納貢與形式上的臣服,不作直接統治,與俄國在中亞侵佔和掠奪,差異極大。最大的差異是,即使伊犁將軍府設立後,清朝在新疆以屯田的方式自籌軍需, 不僅未曾從新疆榨取任何經濟利益,而且還動員各省補貼新疆財政與軍需,最主要的資助來自所謂「協餉」。吳博士告訴我們,在新疆設立的伊犁將軍府實際上具有 相當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