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就懂的中華制度史:從井田制到一條鞭法,從察舉制到科舉制,深入剖析制度演變與社會脈動,重建中國古代社會的運作邏輯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說得明白,理解不難
每天翻一篇,輕鬆建立歷史常識架構
歷史不只記事件,更要懂得運作邏輯
掌握制度與文化脈絡,讀通中國古代社會全貌
【從度視角重新理解中國歷史】
本書以制度為主軸,帶領讀者深入認識中國古代社會的基礎運作方式。不同於傳統的編年體敘述,書中以主題分類切入歷史,如土地制度、賦稅徵收、選官制度與軍政結構等,清楚地描繪出一個王朝如何從中央到地方建立權力與治理系統。透過這樣的編排方式,讀者不僅能掌握制度的演變過程,也能理解各朝代如何在相似或不同的條件下做出調整與應對,培養更具架構性的歷史視野。
【文化知識的補充與延伸】
除了政治制度,本書也納入了豐富的文化常識層面,包含天干地支、曆法變遷、技術發明與漢字書寫等,讓讀者對中國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與世界觀有更深入的理解。這些內容不僅具有歷史價值,也富含文化意涵,幫助讀者在理解制度之外,進一步建立文化脈絡的知識架構。全書以清晰的邏輯整理龐雜的文化資料,使內容更容易吸收與記憶,適合各年齡層讀者作為文化補充讀物。
【知識分類清晰,方便查閱與學習】
本書採用主題式分類編排,每一節集中探討一項制度或文化要素,結構完整且篇幅適中,讓讀者能有系統地進行閱讀,也可依個人興趣自由選讀。各類主題之間互有關聯,卻又能獨立成章,特別適合查閱、教學或搭配其他歷史資料輔助閱讀。無論是想快速理解某個概念,還是想全面補足中國歷史的制度背景,本書都能提供明確、精要的知識參考。
【通俗與深度並具的常識讀本】
本書語言平實,注重知識的正確性與可理解性,是一部兼具深度與通俗的歷史常識讀本。無論是學生、教師、歷史愛好者,還是對中國古代文化感興趣的一般讀者,都能從本書中獲得實用且有條理的知識。從社會制度到文化日常,從權力機構到生活節奏,讀者可藉由本書建立一套全面、簡明、實用的中國古代知識框架。
本書特色:本書內容聚焦中國古代的制度演變與文化常識,涵蓋土地賦稅、選官制度、軍政結構、技術發展、天文曆法、民族沿革與首都變遷等主題,具備高度的知識密度與實用價值。書中從各面向切入中國歷史結構,文字簡潔,資料精實,兼具深度與通俗性,適合作為全年齡讀者快速查閱與理解中國古代社會運作的通識參考。
每天翻一篇,輕鬆建立歷史常識架構
歷史不只記事件,更要懂得運作邏輯
掌握制度與文化脈絡,讀通中國古代社會全貌
【從度視角重新理解中國歷史】
本書以制度為主軸,帶領讀者深入認識中國古代社會的基礎運作方式。不同於傳統的編年體敘述,書中以主題分類切入歷史,如土地制度、賦稅徵收、選官制度與軍政結構等,清楚地描繪出一個王朝如何從中央到地方建立權力與治理系統。透過這樣的編排方式,讀者不僅能掌握制度的演變過程,也能理解各朝代如何在相似或不同的條件下做出調整與應對,培養更具架構性的歷史視野。
【文化知識的補充與延伸】
除了政治制度,本書也納入了豐富的文化常識層面,包含天干地支、曆法變遷、技術發明與漢字書寫等,讓讀者對中國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與世界觀有更深入的理解。這些內容不僅具有歷史價值,也富含文化意涵,幫助讀者在理解制度之外,進一步建立文化脈絡的知識架構。全書以清晰的邏輯整理龐雜的文化資料,使內容更容易吸收與記憶,適合各年齡層讀者作為文化補充讀物。
【知識分類清晰,方便查閱與學習】
本書採用主題式分類編排,每一節集中探討一項制度或文化要素,結構完整且篇幅適中,讓讀者能有系統地進行閱讀,也可依個人興趣自由選讀。各類主題之間互有關聯,卻又能獨立成章,特別適合查閱、教學或搭配其他歷史資料輔助閱讀。無論是想快速理解某個概念,還是想全面補足中國歷史的制度背景,本書都能提供明確、精要的知識參考。
【通俗與深度並具的常識讀本】
本書語言平實,注重知識的正確性與可理解性,是一部兼具深度與通俗的歷史常識讀本。無論是學生、教師、歷史愛好者,還是對中國古代文化感興趣的一般讀者,都能從本書中獲得實用且有條理的知識。從社會制度到文化日常,從權力機構到生活節奏,讀者可藉由本書建立一套全面、簡明、實用的中國古代知識框架。
本書特色:本書內容聚焦中國古代的制度演變與文化常識,涵蓋土地賦稅、選官制度、軍政結構、技術發展、天文曆法、民族沿革與首都變遷等主題,具備高度的知識密度與實用價值。書中從各面向切入中國歷史結構,文字簡潔,資料精實,兼具深度與通俗性,適合作為全年齡讀者快速查閱與理解中國古代社會運作的通識參考。
目錄
第一編 治國之道:制度與政制的建立
第二編 文化之脈:古代社會的知識與技藝
第三編 歷史之表:朝代與民族的演進
第四編 山河之形:空間與都城的歷史記憶
第二編 文化之脈:古代社會的知識與技藝
第三編 歷史之表:朝代與民族的演進
第四編 山河之形:空間與都城的歷史記憶
試閱
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正式紀年
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是從夏朝開始的。根據晉朝太康二年(西元281年)在汲郡(今河南衛輝一帶)戰國魏墓中發現的《竹書紀年》一書的記載推算,夏朝大約創立於西元前21世紀或稍前一些,距離現在已有四千年光景。也就是說,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經有四千年之久了。
從夏朝創立開始,到西周厲王時止,雖然有可靠的歷史記載做根據,能推算出帝王的世系和大約的年代,但這些年代都不是十分可靠的,因為當初並沒有正式的紀年可以查考。周厲王以後,周朝有十三年沒有王,由周公、召公兩人攝政,攝政開始的第一年稱為共和元年(西元前841年),這是中國歷史上有正式紀年的開始。
從周朝周公、召公攝政的共和元年起,到西漢武帝即位的前一年止,中國歷史上雖然有了正式的紀年,但是還沒有帝王的年號。漢武帝即位後,把開始的第一年定為建元元年(西元前140年),「建元」就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帝王年號。從此,中國歷史上除朝代以外,還有了帝王的年號。
帝王的年號少則一個,多則數個、十數個,沒有一定的準則。從漢武帝建元元年起,歷代帝王都各有年號,從來沒有中斷過。直到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統治,結束了君主專制的制度以後,帝王年號才被廢止。1912年被定為中華民國元年。
(朱仲玉)
中國歷史上的朝代
從有文字記載的夏朝開始,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夏、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等主要朝代。
夏朝的起訖年代沒有可靠的文字記載,無法知道它確切的年代。根據相關資料來推算夏朝的世系,知道它傳了十七個王,大約的年代是在西元前2100年前後到西元前1760年前後,一共存在了四百多年。
商朝的起訖年代到現在也沒有搞清楚,只知道它傳了三十一個王,大約年代是西元前1760年前後到西元前1120年前後,一共存在了六百多年。
周朝分為好幾個階段。開始一段叫西周,從西元前1120年前後起,到西元前771年止,存在了約三百五十年。接下來的是東周,從西元前770年起,到西元前249年止,連頭帶尾共存在了五百二十二年。
從東周的第一個國王平王遷都雒邑(西元前770年)開始,到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為止,諸侯稱霸,稱為春秋時代,春秋時代長三百六十多年。從威烈王二十三年起,到秦始皇統一中國(西元前221年)止,七國爭雄,稱為戰國時代(戰國最後的二十八年東周已經滅亡),戰國時代長一百八十多年(春秋、戰國的起止年代,演算法不一)。
秦朝從西元前221年統一中國起,到西元前207年滅亡止,只傳了兩代,連頭帶尾共十五年。
漢朝的前期稱西漢,從西元前206年起(劉邦做皇帝是在西元前202年,從西元前206年到前202年為楚漢相爭時期),到西元8年止,共存在了二百一十四年。西元8年,王莽稱帝,改國號為「新」。西元23年,「新」滅亡。淮陽王劉玄在位三年(西元23年至25年)。漢朝的後期稱東漢,從西元25年起,到西元220年止,共一百九十六年。
東漢以後、西晉統一以前,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分裂局面。魏、蜀、吳三國鼎立,歷史上稱為三國時代。三國時代自西元220年曹丕稱帝起,到西元280年東吳滅亡止,共六十一年。
晉朝也分西晉、東晉兩個階段。西晉從西元265年司馬炎取代曹魏起,到西元316年,共五十二年。東晉從西元317年到420年,全長一百零四年。
從東晉滅亡到隋統一,這一段時期,歷史上叫做南北朝時期,南北朝時期長一百七十年。
隋朝從西元589年統一中國算起(隋的建立為西元581年),到西元618年止,全長三十年。
唐朝從西元618年起,到西元907年止,全長二百九十年。
唐朝以後,中國歷史上又出現了分裂局面,這個分裂時期歷史上叫做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十國時期從西元907年唐滅亡算起,到西元979年宋統一全國(宋的建立為西元960年)止,共七十三年。
宋朝也分為兩個階段,前一個階段稱北宋,從西元960年到1127年,共一百六十八年;後一個階段稱南宋,從西元1127年到1279年,共一百五十三年。
元朝從西元1279年滅南宋起,到西元1368年止,全長九十年。
明朝從西元1368年起,到西元1644年止,全長二百七十七年。
清朝從西元1644年入關算起,到1911年辛亥革命時被推翻止,全長二百六十八年。
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是從夏朝開始的。根據晉朝太康二年(西元281年)在汲郡(今河南衛輝一帶)戰國魏墓中發現的《竹書紀年》一書的記載推算,夏朝大約創立於西元前21世紀或稍前一些,距離現在已有四千年光景。也就是說,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經有四千年之久了。
從夏朝創立開始,到西周厲王時止,雖然有可靠的歷史記載做根據,能推算出帝王的世系和大約的年代,但這些年代都不是十分可靠的,因為當初並沒有正式的紀年可以查考。周厲王以後,周朝有十三年沒有王,由周公、召公兩人攝政,攝政開始的第一年稱為共和元年(西元前841年),這是中國歷史上有正式紀年的開始。
從周朝周公、召公攝政的共和元年起,到西漢武帝即位的前一年止,中國歷史上雖然有了正式的紀年,但是還沒有帝王的年號。漢武帝即位後,把開始的第一年定為建元元年(西元前140年),「建元」就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帝王年號。從此,中國歷史上除朝代以外,還有了帝王的年號。
帝王的年號少則一個,多則數個、十數個,沒有一定的準則。從漢武帝建元元年起,歷代帝王都各有年號,從來沒有中斷過。直到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統治,結束了君主專制的制度以後,帝王年號才被廢止。1912年被定為中華民國元年。
(朱仲玉)
中國歷史上的朝代
從有文字記載的夏朝開始,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夏、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等主要朝代。
夏朝的起訖年代沒有可靠的文字記載,無法知道它確切的年代。根據相關資料來推算夏朝的世系,知道它傳了十七個王,大約的年代是在西元前2100年前後到西元前1760年前後,一共存在了四百多年。
商朝的起訖年代到現在也沒有搞清楚,只知道它傳了三十一個王,大約年代是西元前1760年前後到西元前1120年前後,一共存在了六百多年。
周朝分為好幾個階段。開始一段叫西周,從西元前1120年前後起,到西元前771年止,存在了約三百五十年。接下來的是東周,從西元前770年起,到西元前249年止,連頭帶尾共存在了五百二十二年。
從東周的第一個國王平王遷都雒邑(西元前770年)開始,到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為止,諸侯稱霸,稱為春秋時代,春秋時代長三百六十多年。從威烈王二十三年起,到秦始皇統一中國(西元前221年)止,七國爭雄,稱為戰國時代(戰國最後的二十八年東周已經滅亡),戰國時代長一百八十多年(春秋、戰國的起止年代,演算法不一)。
秦朝從西元前221年統一中國起,到西元前207年滅亡止,只傳了兩代,連頭帶尾共十五年。
漢朝的前期稱西漢,從西元前206年起(劉邦做皇帝是在西元前202年,從西元前206年到前202年為楚漢相爭時期),到西元8年止,共存在了二百一十四年。西元8年,王莽稱帝,改國號為「新」。西元23年,「新」滅亡。淮陽王劉玄在位三年(西元23年至25年)。漢朝的後期稱東漢,從西元25年起,到西元220年止,共一百九十六年。
東漢以後、西晉統一以前,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分裂局面。魏、蜀、吳三國鼎立,歷史上稱為三國時代。三國時代自西元220年曹丕稱帝起,到西元280年東吳滅亡止,共六十一年。
晉朝也分西晉、東晉兩個階段。西晉從西元265年司馬炎取代曹魏起,到西元316年,共五十二年。東晉從西元317年到420年,全長一百零四年。
從東晉滅亡到隋統一,這一段時期,歷史上叫做南北朝時期,南北朝時期長一百七十年。
隋朝從西元589年統一中國算起(隋的建立為西元581年),到西元618年止,全長三十年。
唐朝從西元618年起,到西元907年止,全長二百九十年。
唐朝以後,中國歷史上又出現了分裂局面,這個分裂時期歷史上叫做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十國時期從西元907年唐滅亡算起,到西元979年宋統一全國(宋的建立為西元960年)止,共七十三年。
宋朝也分為兩個階段,前一個階段稱北宋,從西元960年到1127年,共一百六十八年;後一個階段稱南宋,從西元1127年到1279年,共一百五十三年。
元朝從西元1279年滅南宋起,到西元1368年止,全長九十年。
明朝從西元1368年起,到西元1644年止,全長二百七十七年。
清朝從西元1644年入關算起,到1911年辛亥革命時被推翻止,全長二百六十八年。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