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哈梅恩的吹笛手:記憶、傳說與流變,中古歐洲社會庶民心態考察

從十三世紀德國城鎮的孩童集體失蹤事件,一窺中世紀世界的光與影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會員好評 ★★★★★(1)
  • 1個人喜歡
  • 9 405
    450
  • 分類:
    中文書人文歷史西洋史地歐洲史地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阿部謹也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譯者:陳國維
  • 出版社: 臺灣商務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21/12/01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日本西洋中古史研究第一人 阿部謹也 

媲美「貓大屠殺」「馬丹蓋赫返鄉記」的史學名著

「以民眾史為中心的社會史」微觀實踐

 

…………巡遊樂師.鼠患.孩童失蹤.饑荒.市民意識.移民勸誘.祭典狂歡.恍惚感…………

透過傳說推理解密過程,帶你進入神祕的中世紀庶民世界

 

--------------------------------------------------------------------------------------------------------------------------------

 

審定────杜子信│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中古時期德意志移民拓殖史專家

推薦────吳密察│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陳致宏│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

 

從十三世紀德國城鎮的孩童集體失蹤事件,一窺中世紀世界的光與影

 

我所深刻關心的,不只是試著解開傳說之謎這樣的趣味,而是遠超過這些的東西──「130 名孩童下落不明」這件異常事態,背後隱藏了有關當時歐洲社會庶民生活的種種。無論 1284 年發生的這起事件背後到底蘊含怎樣的意義,當時哈梅恩人的悲傷與苦痛正超越時空,直抵我們內心;在趨近這些顛沛流離的時人生活之際,我們應該也能超越對傳說單純解謎般的興趣或好奇心,直接觸碰到歐洲社會史的某種底蘊吧。」──阿部謹也,於本書序言

 

--------------------------------------------------------------------------------------------------------------------------------

 

「某座城市出現了一名神祕男子,他宣稱可以捕鼠,但要收取報酬。穿著繽紛服裝的他吹著笛子,果然吸引了城中的老鼠,一隻不剩地跟著他來到河邊,跳入水中。事成之後市民不願支付酬勞,於是生氣的捕鼠人再度出現,同樣吹著笛子,這次吸引的卻是城中的孩子們,跟著他走往山裡,不知去向。」

 

這是一則家喻戶曉的格林童話傳說。從啟蒙時代萊布尼茲以降的學者,很多人相信花衣魔笛手誘拐兒童的故事是真實存在的。他們提出了二十幾種解釋,包括兒童十字軍說、東方移民說、戰死說、病死說、魔鬼誘拐說、猶太教獻祭說、純然意外說、徵兵說等等,但由於缺乏明確證據,至今尚無定論。

 

同樣深受這則傳說吸引的阿部謹也,承繼過去西方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吹笛手傳說有其真實的歷史根源。他翻查到14世紀日耳曼哈梅恩市議會紀錄,其中確實載明了1284年6月26日有130名兒童失蹤的情事。此外他也發現,原先吹笛手的故事與捕鼠人的故事是分開的,直到17世紀才合而為一。

 

至於1284年的哈梅恩市發生了什麼,孩童為何行蹤不明、去了哪兒,吹笛手的真實身分為何,礙於中世紀庶民史料的匱乏,阿部只能盡可能地貼近歷史事實。他採取的作法,是透過外部環境因素來理解這則傳說的出現:包括中世紀歐洲各地深受鼠患所苦、中東歐盛行的饑荒不幸記憶、城市居民對巡遊樂師的歧視與排斥、認為沒有體力勞動就不應獲得報酬的觀念、修道院與日耳曼諸侯為爭奪哈梅恩市領導權造成的地區衝突、祭典樂曲給居民帶來的狂歡解放狀態……諸如以上,這些社會條件及背景共同造就了吹笛手傳說的誕生。記憶在民眾心中不斷累積醞釀,哈梅恩市民不願再想起的傷痛也化作傳說,於口耳相傳之際不斷變形、重組,最後讓我們無法看清本來的面貌。

 

透過這樣的社會史關懷,阿部想要理解的是中世紀歐洲底層人民的世界,一個被過去知識階層所忽視、誤解的廣大神祕世界。他先分別就生活實況、經濟條件、城鄉關係等逐一解明背景,進而涉及民間信仰習俗和生命感受等群眾心理與集體意識層面,由此才能彰顯個別史料的連結脈絡,呈現其真正意義。他的歷史詮釋因而能更深更廣,能看見別人看不見的細節,更時時與自我生命經驗做對照。在他一步步的敘述鋪陳下,一個活生生的中世紀庶民世界如臨眼前,令人流連忘返。

《哈梅恩的吹笛手》是阿部謹也思索「以民眾史為中心的社會史如何成為可能」的微觀具體實踐,也是70年代新社會史的里程碑。閱讀本書,除能更加了解歐洲中世紀世界,不再認定其只是模糊的黑暗時代,同時也以不同角度看待歷史,特別是一般民眾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讓我們去反思以各種史料還原歷史的可能性,放下知識分子的理性尊嚴,學習用謹慎謙卑的同理心去看待史料。

影音介紹


作者

阿部謹也(Abe Kinya

1935年生,被譽為日本西洋中古史研究第一人,專攻德國中世紀史。年輕時曾在修道院生活,從此立下研究西洋中古史的想法。一橋大學社會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後,在一橋大學等校任教,最後擔任一橋大學校長。2006年逝世。

1970年代日本歷史學界深受年鑑學派及新社會史的影響,阿部是當時引領風潮的重要學者,與日本中世史名家網野善彥意氣相投。他早年留學德國,大量閱讀地方原文史料,對西方歷史及文化的思索甚深,後來也以這樣的研究基礎,在與日本文化的相異處找到新的視野,思考人與社會的關係,並重新檢視人類社會共通的歷史足跡。他自成一家之言,學術成就舉世公認,1997年榮獲日本政府頒發紫綬勛章。

阿部一生著作甚豐,擁有許多代表作,作品曾獲山多利學藝賞、大佛次郎賞及日本翻譯文化賞的肯定。他的研究著力於中世紀庶民社會,包括旅人、賤民、僧侶、騎士,或是刑罰、城市、性別、生死信仰等,面向廣闊又綿密。除了西洋中古史之外,晚年的他筆耕不輟,戮力於探究日本社會與日本人論。著有《在中世紀星空下》、《刑罰的社會史》、《中世紀的旅人們》、《「世界」是什麼》等作。

本書是阿部謹也的早期成名作,是奠定一生研究基礎的紀念碑。被他稱作「漫長研究生活中偶然綻放的一朵小花」的這項研究,原型論文最早刊載於1972年《思想》雜誌,1974年出版後長銷不墜,1988年發行文庫本。值得注意的是,筑摩書房2019年6月再版時,於26日在同社推特發表了「735年前的今天,德國哈梅恩地區發生兒童集體失蹤案件」推文,短時間內就獲得6千個讚,更讓本書銷售一空,一周內便再刷1萬5千本。銷售員表示它「就像一部神祕的推理小說,即使你平時不看歷史書,也會著迷於作者暗藏的伏筆,讀來酣暢爽快。」這顯示此書的魅力跨越時空,出版後將近50年的今日仍能獲得極高迴響。

譯者簡介

陳國維

政大歷史系畢業,現為專職譯者。相信「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考」,是真知的不二泉源。

目錄

推薦序 哈梅恩吹笛手及孩童與中古時期的德意志人東向移民拓殖史/杜子信

推薦序 阿部謹也與日本「社會史」風潮/吳密察

前言

 

第一部 吹笛手傳說的樹立

 

第一章 吹笛手傳說的原型
格林兄弟的《德意志傳說》
「捕鼠人」主題的出現
探尋最古老的史料
失蹤日期、人數、地點
 

第二章 1284年6月26日記事 
超越眾說紛紜的論點
呂訥堡手抄本的可信度
哈梅恩市成立沿革
漫步哈梅恩
賽德蒙德之戰及其傳說解釋

「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

哈梅恩的居民

解放與自治的實情
 

第三章 東向移民者的期望與現實
東向移民者的心態
目擊失蹤事件的路得之母
經紀人和集體結婚的背景
孩子們都去哪兒了?

范恩理論的缺陷與魅力

杜柏廷的移民遇難說
 

第四章 經濟繁榮背後的陰影
中世紀城市的下層民眾
毫無名譽可言的賤民
受苦的寡婦與孩子們
兒童十字軍、舞蹈行進、遊行
四旬節與聖約翰祭

從葳勒的論點看「吹笛手」
 

第五章 巡遊藝人的社會地位
流浪者中的巡遊樂師
歧視背後的畏懼
「恢復名譽」的樂師們
漂泊的樂師
 

第二部 吹笛手傳說的變形

 

第一章 從吹笛手傳說到捕鼠人傳說
饑荒與疾病:不幸的記憶
沙特羅斯的日記
被賦予權威的傳說
從「吹笛手」到「捕鼠人」
類似的捕鼠人傳說
驅除鼠蟲害的對策
兩種傳說結合的條件與背景
被傳說操弄的哈梅爾市
 

第二章 近代傳說研究的序章
傳說的普及與「研究」
萊布尼茲與啟蒙思潮
浪漫主義的解釋及其功過
 

第三章 存在於現代的傳說樣貌
做為「象徵」的吹笛手
活在傳說中的老學者

施帕努與范恩的相遇

 

結語

解說 如泉水般明晰/石牟禮道子

序/導讀

推薦序

阿部謹也與日本「社會史」風潮 


吳密察(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阿部謹也《哈梅恩的吹笛手》要出版中譯本了!這真是令人興奮的事。
一九八○年代初次見識到它在東京大小書店店頭平擺的盛況,當年自己是一個剛到日本留學,而且研究領域完全不同的門外漢,也跟著日本同學們「追星」。如今看到它將出版成中文,留學時代親歷的當年日本之「社會史風潮」,又不自主地回到記憶中來了。
我是一九八四年到日本留學的,當初預定的研究主題雖未完全確定下來,但已決定以日本殖民時代的臺灣史為研究領域,因此只在「東洋史(亞洲史)」、「國史(日本史)」兩個研究室之間往來(據說,因為我是來自外國的留學生才得以突破當年兩研究室的藩籬,不受拘束),西洋史則就完全是另一個世界了。
留學之前,我也曾試著做一些行前的準備,讀了一些在台灣找得到的日本歷史學者的研究著作。但實際到了日本,才發現似乎並不是很派得上用場。原來,我在臺灣所讀的那些著名學者的研究著作,絕大部分是所謂「戰後歷史學」潮流下的產物。所謂「戰後歷史學」,是在學術立場上立基於馬克思主義,在政治立場上反省戰前軍國主義、侵略歷史的一種歷史學。這種「戰後歷史學」可說是戰後最初的大約二十年間日本歷史學的主流。
「戰後歷史學」最主要的研究主題是社會經濟史。但此處所謂的「社會經濟史」,是馬克思主義者所重視的國家型態(古代國家、封建國家、近代國家等)、生產關係(地主制、農奴制、契約勞動等)、社會結構和人民革命,尤以中國史與日本史領域,更是特別明顯。這當然與日本戰後的內外環境有關,在外部是共產中國的崛起,在內部則是對戰前軍國主義的反省。所以,即使日本在十九世紀末導入西洋歷史學之後,在研究方法上即重視史料實證功夫,但細緻的史料實證作業之後,卻都將其歷史詮釋收納回到「世界史的基本法則」的框架當中。戰後日本的西洋史研究,則以結合馬克思與韋伯的「大塚(久雄)史學」為主流,重點為透過生產力與生產關係、意識理念來說明市民社會的成立過程。
但是在這樣的潮流中,阿部謹也的研究並不依賴既有的「概念」,而是以綿密地閱讀庋藏於檔案館的中古時期檔案,從歷史的最小單位(人)來重建歷史。《哈梅恩的吹笛手》就是以德國地方檔案館中片段、不全的中古時期檔案,重建了哈梅恩這個城市及其住民,並追蹤、解讀傳承在這個城市的吹笛者之故事。
哈梅恩的吹笛手是大家並不陌生的傳說故事(不少人最初可能是從《格林童話》中看到這個故事的吧!),故事的情節也很簡單,並不複雜。但是阿部謹也這本《哈梅恩的吹笛手》的目的並不是再重新講一遍這個故事,而是要講這個故事「為何會在十三世紀的哈梅恩出現?又,為何會有各種內容大致相同、卻又稍有細節差異的各種版本?」的故事。閱讀《哈梅恩的吹笛手》有如在聽故事,講故事的人(作者阿部謹也)隨著故事的進展,又會適當地將話頭延伸出去,說明故事的空間背景(哈梅恩市)、時間背景(十三世紀)、社會背景(身分制裡的貴族、聖職者、市民、農民等,甚至從事「賤業」的各種職業者、流浪人等),令人層層深入隱藏於故事內部的核心,並馳騁於其所開展的歷史廣大世界與人的恐懼、不安。所以,《哈梅恩的吹笛手》也可以說是以一個具體的歐洲城市(哈梅恩)所呈現的中古史,而且是全面地呈現了城市、市民,和當時的人之精神世界。
阿部謹也《哈梅恩的吹笛手》不但離開了類似封建體制這種傳統社會結構的討論,其行文敘述也不採社會科學式文章的風格,而是隨著講故事的人(作者阿部謹也)講述的需要,不斷地加深、加廣,因而閱讀起來更有抽絲剝繭地探索、層層深入加深理解的魅力,而更具有閱讀的樂趣。所以,即使是西洋中古史的學術著作,讀者群卻不再侷限於相關的研究者範圍之內,非西洋史的歷史學者也莫不是它的讀者,甚至成為普遍閱讀大眾都喜歡的「讀物」。阿部謹也的每一本書只要一出版,便都成為書店平擺的暢銷書。阿部謹也成為日本話所說的可以賣的學者(「書可以賣,有市場」的學者),甚至成為學術界的明星。
阿部謹也從西洋中古史吹出來的新風,在日本中古史研究範疇裡也出現相應的迴響。當時與阿部謹也最常連袂出現的日本中古史專家是網野善彥。網野善彥原本是「戰後歷史學」脈絡下的日本中古史專家,但到了一九七○年代中後期,他的研究跨出了原來的封建莊園制的研究範圍,進入原先被整齊的歷史解釋排除在外的職業民(包括從事「賤業」者)。而且,他對於既有的(日本)國家史的通說,進行了全面性的挑戰與翻轉。
阿部謹也、網野善彥兩位歷史學者,一方面都是研究進入近代之前的中世史,一方面都不滿意已經建制化了的傳統之「大寫的歷史」,而企圖從實際多樣的史料中看出多樣的歷史之能動者(各種的人)所生活的歷史世界之「自由」與「和平」,因此有共同的立場,也有共同的話題。由於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是那麼的具有創意(而且是有史料實證基礎的),當然對學術界造成相當衝擊,原本就喜歡閱讀歷史書的日本人更是一哄而上,所以兩個人幾乎永遠名列出版暢銷排行榜。而通常暢銷書出版之後不久,就會出版成更為普及的「文庫版」。從出版社來說,兩位學院裡的歷史學者竟然可以是暢銷好賣的作家,於是雜誌社、出版社的編輯們更是不斷地推出各種企畫,兩位歷史學者幾乎每個星期都有論文刊出,或是出現在各種演講會、座談會,形成一股如何繞都繞不過去的「社會史」現象。
我就在這兩位中世史學者所造成的「社會史」風潮之巔峰,於一九八四年到日本留學,親身在場躬逢其盛!


比方說在《中世賤民的宇宙》(筑摩書房)最後一章,他比較了歐洲和日本的音樂,並省察「回溯到音樂與聲音並沒有明顯區別的時代」。以下簡單總結他的論述:

「近代社會成立以前,從古代到中世紀末的歐洲人並非生活在一個單一宇宙當中。以家為中心、之後以村莊或城市為單位的生活空間,被設定為小宇宙;在這個小宇宙之外伸展開來的,則是人力所不能及,居住著神靈、惡魔等的大宇宙。舉凡疫病、個人與國家的幸或不幸、命運或災害等,都是大宇宙襲擊小宇宙所導致的結果。對這個時代的人們而言,歷史的原因與結果並不是被納入時間序列中來加以掌握,而是從它們和外部大宇宙之間的對應關係來加以理解。一般來說,他們認為時間不是線性、而是循環流動;在各種大宇宙力量肆虐的空間,與辛苦抵禦這些力量的小宇宙空間,兩者有著明確的界線區分。

穿越林蔭的風聲與狼嚎,都是大宇宙的聲音,風暴和雷雨也是大宇宙的現象。住在小宇宙的人們為了對抗大宇宙的狂風暴雨而敲響了鐘;從中古、近古一直到近代,人們認為在流行病橫行時敲響鐘聲,有助於防止疫病,在牛、馬、羊身上掛鈴鐺也是同樣原理。這種兩個宇宙的構圖,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相當普遍可見。」

阿部先生如此概括了中世紀的聲音,接著他介紹了八六○年左右《音樂提要》中的一段話:「根據古代作家的作品,將相異的聲音調和並發出的數值比率,決定了人的生活方式、人體的動作,乃至於宇宙的調和。」他試論道,「和以葛利果聖歌為代表、一律用單一聲音表現人類世界的單音音樂相比,妨礙它們的民謠與形形色色的音樂,亦即在基督教教義中被認為是惡魔爪牙的民間藝人所演奏的那些音樂,過去也被視作是大宇宙的聲音。」也就是所謂的複音音樂。

在魔女審判盛行的時代,吹笛手的笛子喚起了怎樣的民眾心理?和仍然保有濃厚中世紀氛圍的我國鄉間相比,我們會覺得這並非太過遙遠的事情;而一頁頁的研究史,也讓我們對新傳說的產生與方向感到興味盎然。

書中被當成「獨創性解釋」加以介紹的道默《基督教古代的祕密》,其內容特別讓人印象深刻。道默的主張是,「從古至今,人身犧牲的祕密儀式一直都是基督教教義的中心……哈梅恩的孩童也被當成犧牲。」然而在種種說法交織的同時,本書著眼的重點,終究是以下這些話:

「最重要的是對此前的歷史研究,也就是『以理性邏輯解讀生活現實』這種知識分子長時間採用的知性活動,加以批判反省」、「把目光投向迄今為止在西方史學界幾乎不曾端上檯面的民俗學與民間傳說,以及城市下層民眾的生活」,還有「『幼童下落不明』這件異常事態,背後隱藏了有關當時歐洲社會庶民生活的種種,直接觸碰到歐洲社會史的某種底蘊」。讀到這些內容,讓人不可思議地感受到一種真切的表達。

從之後陸續刊行的歐洲中古史書籍來看,可以清楚知道,做為第一步的本書絕對不是「研究生活中偶然綻放的一朵小花」這麼簡單。作者以德意志為基軸,針對中古史擬定的一連串框架與範圍,在本書中幾乎都已經具備其形。就像前面他所講的,「不能呼應自己內心的歷史,是我無法理解的。」

因為家庭因素,阿部先生在德系的天主教修道院渡過了少年時光。或許原本應該朝向神父之路發展,所以命運也特別把這位少年放在了一個宛如啟示的位置吧。

阿部先生的文章是知識的匯集,宛若無休無止的泉水般,充滿了明晰的氣質,同時還確切具備了跨越人生某種境界、不受既有框架束縛的特色。在那當中,可以看到一種超越學問與人品表現、甘於立身此世的深淵之前,以自我為犧牲的描寫氣魄。阿部先生一直在思索「自己的內在」與「存在的本質」之間的關聯;在本書扉頁內側的魯迅話語中,就暗示了這點:

「歌、詩、詞、曲,我以為原是民間物,文人取為己有,越做越難懂,弄得變成僵石,他們就又去取一樣,又來慢慢的絞死它。」

如果把魯迅話中的「文人」兩字換成「學者」,我們就可以清楚察知阿部先生是抱持著怎樣的態度來寫這本書,又對它懷著怎樣的期盼了。在卷末「活在傳說中的老學者」一節中,他用表情深刻的照片和相互呼應的介紹文,探討了亨利希.施帕努先生的成績。

施帕努先生雖然在一九五八年便已逝世,但他那篇極優秀的研究成果《哈梅恩的捕鼠人——古傳說的成立與意義》,直至今日仍未在德國本地出版。它的內容據阿部先生形容,是「施帕努運用自己的稟賦,徹底收集資料;他找出各式各樣的文獻,從中描繪出傳說演變的過程。他的視角一言以蔽之,就是批判檢討知識分子如何採擷原本柔軟無比的民眾傳說」。

施帕努在七十八歲時向哥廷根大學提出了這篇學位論文,並獲得極高的評價;就七十八歲才提出學位論文這點而言,即便在老研究者甚多的歐洲,也是極為稀有。

「朝向史實探索推進的歷史分析愈是細緻,傳說就愈會失去其固有的生命。」在接下來的段落,阿部先生寫下了這樣一句話。讀到這裡,我的眼前不禁浮現出一座由研究書籍累累堆疊成的瓦礫山。

在名為高學歷社會的世紀末虛構之中,即使是身為門外漢的我等,也能感受到「學問」這種虛業百花齊放的盛況。阿部先生在介紹雖身為知識分子,卻幾乎沒有享受過任何特權的施帕努時,寫下了這樣一段深深敲擊我心的真摯話語:

「研究者經常和其他研究者為伍,被名為『學界』的社會所承認,並在其中相互競逐『才能』與『努力』。然而要打破這個難題,才能反而是危險的工具;只有一味沉潛於傳說的世界、不仰賴智慧、宛若愚者一般,才能感受到傳說演變的必然性。」

要經歷多少的風浪,才會有這樣的感懷呢?唯有具備卓越的解析能力與描寫能力、充滿學識才華的人,才能說出這種話吧。

彷彿無意間低下頭,便會在視線深處望見被汲取上來的歷史之泉般,阿部先生的立足點,讓我真真切切有種「紮根於現代日本智性土壤之中」的感受。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570533729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36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共1 則好評)
  • vi***215 說:
    2022-10-24
    本書從社會史的角度分析吹笛手的故事來源,分析不同版本的故事,從各家推論,從而找出最符合當時社會制度、史實的故事緣由,相當推薦給想瞭解吹笛手的讀者,同時,也推薦給想透過社會史的研究進路研究歷史的專業讀者,必能從中汲取許多中世紀的庶民生活史。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 2025夏季暢銷展- 臺灣商務出版任選兩本75折
預計 2025/09/19 出貨 限量品餘:1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