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女子傳記的特性及其在中國歷史傳統中的位置,尚未被系統考察過,本書是首次嘗試。
從烈女賢媛、碑銘小說、史外線索,到勞模事蹟和口述歷史,重新梳理兩千年來各類中國女性的故事。
中國女性傳記構成一個歷史傳統的領域,其重要性逐漸浮現。本書著手發掘這一豐富的傳統,是為了對中國女性歷史瞭解更多。然而我們發現,廣泛流播、歷史 悠久的女子傳記,幾乎總是捲入到當時強有力的巨大意識形態議程之中。甚至那些允諾會進入內在生活的文類,諸如私人傳記概略和口頭訪問,也常常用當時流行的 話語來講述那些生平故事。
中國女子的典範故事以一種截然不同於現代西方模式的傳記概念而構成了挑戰。為了理解這些中國女子的生平故事,為了切實體會她們所做的選擇,必須認識到 中國傳記傳統的文化特徵。「真實」的中國女子並非位於產生她們的、更大的文化規劃「之下、背後或之上」;她們就在這些規劃「之中」,在不同程度上參與了她 們自己的生產,留下了一定程度上的適應、質疑、討價還價和偷樑換柱的挪用等種種痕跡,從而介入到對自身生平的敘述之中,並最終介入到歷史的寫作之中。
中國傳記文類的權威論述仍多以男性為主,女子傳記的特性及其在中國歷史傳統中的位置,尚未被系統考察過,本書是首次嘗試。它預示著中國女子傳記作為一個有其獨特歷史重要性、學術完整性、獨特方法論及研究可能性的領域逐漸浮現。
目錄
編者序:游鑑明
導言:胡纓、季家珍
一、學術方法論:傾聽沉默,質疑內質
1. 曼素恩(Susan Mann):傳記史料中的言與不言
2. 賀蕭(Gail Hershatter):重獲新生:二十世紀五○年代陝西農村婦女勞動模範的產生
二、傳記與教化
3. 錢南秀:「列女」與「賢媛」:中國婦女傳記書寫的兩種傳統
4. 盧葦菁:貞女傳記:禮儀論辯、道德批評和個人反思的平臺
5. 季家珍(Joan Judge):典範時間與世俗時間:魏息園的《繡像古今賢女傳》與晚清時刻
6. 胡纓:性別與現代殉身史:作為烈女、烈士或女烈士的秋瑾
三、非傳統的傳記資料
(一)碑銘及小說
7. 姚平:唐代女性墓誌綜覽
8. 柏文莉(Beverly Bossler):貞操的想像:從貞妓到節婦
9. 柯麗德(Katherine Carlitz):情婦、長舌婦、妖婦與良婦:明中期墓誌銘及小說中爭競的女性形象
(二)史外線索
10. 伊沛霞(Patricia Ebrey):向皇后(1046-1101)及史傳以外的傳記資料
11. 王安(Ann Waltner):生命與書簡:對曇陽子之再思
四、自己的聲音?
12. 伊維德(Wilt Idema):薄少君百首哭夫詩中的自傳與傳記性質
13. 魏愛蓮(Ellen Widmer):清代中期江南的女性傳記作家
14. 游鑑明:改寫人生之外:從三位女性口述戰爭經驗說起
結語:如何閱讀中國女子傳記
附錄 1:正史列女傳統
附錄 2:《世說》賢媛傳統
參考文獻
序/導讀
導 言
劉向(西元前77-前6年)編纂的《列女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魯國漆室邑的一個女子因「魯君老、太子幼」而憂傷,這時,鄰家婦人回應說,此乃「大夫 之憂」,而非女子之憂,漆室女反駁說:「昔晉客舍吾家,繫馬園中。馬佚馳走,踐吾葵,使我終歲不食葵。……夫魯國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禍及眾庶,婦 人獨安所避乎?」
大約在這個故事編纂兩千年之後,秋瑾(1875-1907)寫下了下面這首詩:
幽燕烽火幾時收,
聞道中洋戰未休。
漆室空懷憂國恨,
難將巾幗易兜鍪。
漆室女的故事為這位現代詩人評論其時代提供了貼切的典故。這一典故允許她吐露對二十世紀初中國民族危機的關切、批評妨礙她充分參與政治的性別約束。秋 瑾自己不久後真的「將巾幗易兜鍪」,領導制訂了反對清政府的軍事起義計畫,而這一行動使她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一九一一年民國建立時,她被讚頌為民族主義烈 士。秋瑾的一生從此變成了一個供後來的讀者們引用、模仿的現代典範故事,就像她本人引用漆室女的故事一樣。
我們的導言以對古代《列女傳》的現代引用開始,因為它是中國女子傳記傳統的原始文本(ur-text),並以此為本書中的所有文章提供了意識形態的、 歷史的基礎。劉向這部收錄了一二五篇傳記的文集生成了一大傳統;這一傳統一直主導著中國有關女子的著述與思考,上迄編纂文集的西元前三十四年、下至十九、 二十世紀之交的秋瑾時代都還遠未終止。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時間中,它作為斷代史——現存最早的例子是范曄的《後漢書》——地方史、各種教化文本以及文人著述 中女子傳記部分的模板發揮著作用。
《列女傳》早已被譯成英文,近年,至少兩部英文研究著作以劉向的文本,以及官方女子傳記傳統為主題。但除此以外,至今多數研究中國傳記文類的權威論述仍是基於對男性傳記的分析。女子傳記的特性及其在中國歷史傳統中的位置尚未被系統考察過。
本書乃這種系統研究的首次嘗試。它預示著中國女子傳記作為一個有其獨特歷史重要性、學術完整性、獨特方法論及研究可能性的領域逐漸浮現。在中國女性歷 史與文學這一現已確立的研究領域的滋養下,下面這些文章彙集了相當一批關於女子傳記的研究,範圍覆蓋了兩千年的中國女子傳記傳統,示範了多個不同學科及跨 學科的方法。
一、作為中國歷史資料的女子傳記
本書所討論的女子生平故事不僅對中國女性歷史,而且對作為一個整體的中國歷史來說都是很有價值的資料。這些文章運用了不同的方法和各式各樣的材料,卻一致證明,女子傳記能令我們重新思考一些歷史學術假定,修正我們關於主要歷史趨勢的理解。
雖然《列女傳》及其後來各種修訂版本的明確目的是描繪、控制及規範女子生活,但不同文本的最終目標卻是塑造中國的文化與道德。劉向最初編這個集子是為 了在儒家價值標準下促進整個帝國——而非特定性別的——文明發展。帝國晚期的學者們追隨劉向,用有德婦女的故事來譴責社會習俗的腐化,在他們自己的時代推 行一種有關政治的道德願景。把女子傳記作為培養道德之方式的實踐也不是儒家僅有,佛教徒、道教徒和現代的民族主義者全都把女子典範故事當作教育工具。
儒士們沒有壟斷對教育性傳記的運用,同樣,被公認為有巨大影響力的《列女傳》對中華帝國的女子來說也並非唯一的道德模板。對傳記在中國生平著述傳統中 的意識形態霸權的這些重要挑戰,往往反映出未載入史冊的、對儒學在中國文化中哲學霸權的挑戰。本書發掘出了另一些女性傳統及非正統的「傳記」文類。前者最 突出的例子是「賢媛」傳統。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在西元五世紀所開創的這一傳統,在劉向《列女傳》所生產出的有德典範譜系旁邊發展起來,使得中國文化領域 中挑釁儒家女性準則與社會規範的某些因素明確凸顯出來。循著類似的脈絡,本書還考察了大量其他體裁的傳記紀錄,為探索被列女式文本所忽略的私人感情生活提 供了洞見。例如,唐代的墓誌銘就凸顯了女子——和男子——生活中的私人側面,比如,情感糾葛、虔信佛教這類在更受儒家訓誡約束的標準傳記中大多隱匿不見的 側面。
更重要的是,本書集中證明了,中國文化雖然時常因其延續數千年而飽受稱頌,但它是不斷變化的,正如其賡續不絕一樣。事實上,正是這一動態演變使得這種 延續成為可能。《列女傳》傳統在對其霸權的重重挑戰中勝出,並持續了兩千多年;但即便是它,也從未固定不變。它最標準的傳記功能是中國文化自我繁殖這一持 續不斷之進程的媒介,而非永恆不變的文化造物。那些維護現狀的人通過引用古代先例,將他們自己對常見典範故事的闡釋挪用到其《列女傳》的擴充版本中,令自 身合法化了。同樣,那些現狀的批評者們,包括革命者秋瑾,則認可對當代文化及政治權威的挑戰,並以這種方式賦予了古代故事以新的涵義。
這一傳記傳統的流動性既反映、也構建了隨時變遷的文化、性別規範。雖然傳記的一般目的——教導——在整個歷史中始終如一,但它所傳授的課程卻發生了至 關重要的改變:從古代對數代同堂大家庭的倡導到社會主義時代的增加棉花產量;從帝國晚期對殉節烈女的讚美到二十世紀初對革命烈士的頌揚。正是因為每一則生 平故事都蘊藏著豐富的闡釋可能性,一位像秋瑾這樣的現代讀者才可能有目的地挪用古代漆室女的故事,把她自己備受阻撓的革命熱望與這位遠古女子政治焦慮聯繫 起來。很多像秋瑾這樣的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的某個特定時刻調動、挪用或質疑傳記傳統的種種方式,更多揭示出了她們所處的特定時刻的複雜性,而並非劉向文本 中那套一成不變的價值標準。
二、女子傳記與女性貞節崇拜
中國女子傳記傳統的動態性在從十到十四世紀所強調的規範的根本轉變中得到了最顯明的體現;這一轉變產生了後來廣為人知的「明清女性貞節崇拜」。轉變前 的傳記材料對女性值得讚美的品質有著多焦點的描述,包括口才、公共責任心以及經濟方面的才能。與之相反,後來的材料則日益強調對《列女傳》高度規定性的闡 釋來嚴格規範女性道德與性徵。
被認可的女性品質從劉向原初文本中的寬廣範圍(用瑞麗的話來說,包括了「知性美德」)窄化為妻子忠貞這一單一價值標準,是更廣泛的歷史力量的產物。這 些力量包括:北宋(960-1126)與南宋(1127-1279)在遼、金、蒙古勢力的政治-軍事威脅下所產生的地緣政治焦慮,以及這些北方遊牧民族截 然不同的性別規範所引起的社會威脅——當北宋陷落於金、南宋被蒙元(1260-1368)征服時,這些威脅戲劇性地變成了現實。這些外部產生的焦慮又雪上 加霜地摻進了生於內部的焦慮,比如,這一時期,尤其是明(1368-1644)代晚期日益增長的女性識字率。第二個征服王朝,清(1644-1911)進 一步——雖然是搖擺不定地——發展了帝國對貞女及寡婦的獎賞系統,在一個人口快速增長、社會不穩定的時代成功地把它擴展到了普通人中。結果是貞節崇拜的持 續強化。
從宋代到清代對妻子忠貞日益加劇的激烈的、公開的、官方認可,及其在文人作品、斷代史與地方志中所孵化出的大量的典範故事,共同強調了女子作為象徵化 身、女子傳記作為社會準則公告之工具的有效性。在政治、文化轉折的關鍵時代——往往伴隨著王朝或政權更迭,這一象徵性、規範性角色的作用最為明顯。由此可 見,婦德定義的演變既反映也同時構建了更寬泛的歷史趨勢。
三、文類思索
在我們對女子生平故事之歷史複雜性與重要性的考察中,我們從如下假定開始,即,「biography」是一個縮略術語(shorthand term),一個方便的、約定俗成的英文翻譯。這一英文術語攜帶著它獨有的文體類屬期望,例如,按時間順序排列的結構和心理發展,但中國的材料一般不會實 現這些期望。這些材料包括多種傳統形式,常常是簡潔扼要的短文,最多有幾頁篇幅。這些短文有著獨特的社會、文化功能,諸如詳述個人生活的某些側面,而非完 全展開個人生活。為了闡明這一區別,概括出中國傳記形式與西方不同的特徵,我們在此將簡要描繪中國生平著述傳統中的主要次文類。
司馬遷的《史記》奠基了正史的「傳」。此書寫作於西元前一○九年到前九十一年之間,包括七十篇列傳或合傳。除了關於呂后統治的一篇之外,司馬遷的鉅著中沒有女子傳記。
關於女子生平的傳記集始於西元前三十二年劉向的《列女傳》。女子傳記傳統與男子的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重疊,而其顯著特徵是按照特定美德來組織章節安排。 附錄於斷代史或地方志的絕大多數女「傳」「是全無敘事細節的條目,雖然它們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