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悄悄話‧臺北

  • 95 190
    200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走過青春,失落年少,如今又想起思念的地方……
本書由舞蹈、音樂界、文化創作界……等80位專業達人娓娓道來對臺北真摯的情感與深切的期許,不論是過客,或是歸人,喁喁細語,希望帶給你一些屬於臺北新的感動……

目錄

市長的話
05臺北我的任意門/郝龍斌

精彩揮灑一片天

舞蹈篇
012 樂活臺北 舞出平衡/平珩
014 舞者的祕密花園/林秀偉
016 與白鷺鷥漫舞於瑠公圳/劉鳳學

音樂篇
018 尋找記憶中的臺北/簡文彬
020 臺北人,請放慢腳步/張正傑
022 音樂大師的臺北打拼記/朱宗慶

文化創作篇
024 觀看,臺北在呼吸/雷驤
026 無法抗拒地流連臺北街頭/紅膠囊
028 小姑娘進城尋寶!/彎彎
030 期待更文明的臺北/可樂王
032 以鏡頭為眼 臺北走進生命/何經泰
034 鏡頭與生命之旅/柯錫杰
036 難忘的青春 專屬臺北的人文記憶/郭英聲
038 善變臺北城 激發創意能量/王俠軍
040 臺北無處不靈感/陳立恆
042 來臺北變身創意生活家/米力
044 臺北 創作靈感的泉源/陳致元

假做真時真亦假

戲劇篇
048 中華商場的長廊歲月/李國修
050 閱讀臺北巷弄風情/趙自強
052 充滿記憶的故鄉 上演精彩人生/陶傳正
054 隨心所欲任意門/孫翠鳳
056 蘊藏文化與品味的城市/辜懷群
058 那巷弄記憶,那夜的諦聽/吳興國

電影篇
060 品味巷弄裡的城市溫度/桂綸鎂
062 大自然的美 無樂不作/ 范逸臣
064 在臺北感受家鄉味/東明相
066 看板上的臺北與電影/李崗
068 綠樹下的自在生活/蕭雅全
070 人情好味道 釀出好電影/楊雅喆
072 從歷史和生活散發出的城市活力/王小棣
074 臺北多元的美,不只一頁/陳駿霖
076 用影像漫步臺北/陳懷恩
078 川流中的想像/戴立忍
080 通勤時的思考/鄭有傑

文字迷藏我捉過

作家篇
084 左右逢源的遊逸臺北/舒國治
086 向偉大的人本城市邁進/簡媜
088 書寫臺北的城市傳奇/九把刀
090 有風有花 邀請你來郊山/彭蕙仙
092 臺北和我一同成長/郝譽翔
094 臺北的里山/劉克襄
096 南海學園的回憶/林良
098 臺北,我的青澀少年時/吳淡如
100 老木柵人說木柵/張曼娟
102 一個有光影變化和層次的城市/駱以軍
104 開創臺北新生命/郝廣才
106 每逢假日盛開的花市/鯨向海
108 當詩人深情凝視人間/焦桐
110 淡水河兩岸一家親/莊永明

廣告篇
112 新都會裡的老情調/孫大偉

雜誌篇
114 一本值得閱讀的書──臺北/邱一新

咀嚼人生真滋味

美食篇
118 在臺北逛市場/王宣一
120 心頭上的臺北滋味/胡天蘭
122 宅男伸觸角探美食/徐天麟
124 我的臺北旅程/韓良露
126 不只是美食/梁幼祥
128 包羅萬象的臺北美食/王瑞瑤
130 臺北美食冠亞洲 最愛傳統市場挖寶/程安琪
132 臺北第二故鄉 懷念傳統好味道/吳恩文
134 用「五感」熱愛臺北/葉怡蘭

旅遊篇
136 緩慢節奏中拾回歷史記憶 青田街漫遊/黃威融
138 信義計畫區 一座燈火悠晃的港口/鍾文音
140 中山北路二段的胖杯杯/張國立
142 記憶順著消失的方向走/褚士瑩
144 文化融合激盪出迷人氛圍/工頭堅
146 臺北美食無國界/梁吳蓓琳
148 臺北,愈來愈好/瀨上剛
150 回家的感覺真好!/Janet
152 地球村在臺北/李秀媛

大器生命快活人

公益篇
156 臺北邁向文化之都/ 徐莉玲
158 老臺北眼中的首善之都/陳藹玲
160 慢行探索臺北/游乾桂
162 打造與山川零距離的臺北/李偉文
164 甜美的滋味 在臺北/王曉書
166 臺北 開啟我的另一扇窗/陳濂僑

建築篇
168 臺北巷弄的故事/漢寶德

運動篇
170 跑馬拉松都追不上的變化臺北/林義傑
172 熟悉又陌生的第二家鄉/莊佳容
174 重新認識大臺北/徐紀
176 臺北 「削金」圓夢之地/溫智璇
178 哇奧~臺北「金」方便!/張堯茜

序/導讀

前言

臺北我的任意門--臺北市市長 郝龍斌


曾經住過臺北的人,他說,臺北是開啟他的另一扇窗;有的人則說,臺北的變化連跑馬拉松都追不上;嘗過大江南北滋味的人,最後心頭上眷戀的滋味,在臺北。這個文化融合而激盪出迷人氛圍的都市,她的傳奇天天在書寫。
也許不只是美食,不只是有風有花,不只是可以左右逢源的逸遊,不只是可以激發創意的善變;對於久居的或過客的你,這座城市在你心中到底書寫著怎樣的標題與故事?

我們特別將《臺北畫刊》中頗受讀者歡迎的「名人悄悄話」單元,彙編成書,由各界著名人士分享在臺北的生活經驗,以及對臺北的情感與觀察,共計80篇。依其專業領域不同,內容分成:精彩揮灑一片天、假做真時真亦假、文字迷藏我捉過、咀嚼人生真滋味及大器生命快活人等五個單元,期讓讀者認識這個城市的不同風貌。

我心目中的臺北是一座兼具自然景觀與人文內涵的城市,也是一座友善、溫暖、具有人情味的繁華都會。如同書中所說,她有一股無法抗拒的魅力,歡迎大家一起來細細品味,樂活臺北。

試閱

小姑娘進城尋寶!


口述/彎彎(網路漫畫創作者) 採訪整理/林瑞珠


我從很小的時候,大概是念幼稚園那麼小的時候吧,就已經搬到臺北縣居住了,但都一直住在市區外圍的三重、新莊、汐止這些地方,和臺北市相較,都像鄉下地方,我一直很嚮往臺北市的繁華與便利,經常夢想有一天能生活在這個大城市裡頭,享受都會生活的光鮮亮麗,一直到畢業之後開始找工作,地點都在臺北市,才比較頻繁往來市區之間。


在臺北市上班了蠻長一段時間,我才轉為網路創作,並且很意外地變成時下最流行的SOHO族,在此之前,我幾乎每天都在臺北市穿街闖巷,平常上班,假日逛街,日子稱得上愜意。


一直到數年前,我都還在臺北101這棟高樓上班,下了班之後,就在附近的百貨公司購物逛街、上小餐館,或和朋友一起到威秀影城看電影享受著上班族的小奢華。不過,雖然天天在臺北市裡轉來轉去,每次從住家搭車或騎車來市區時,還是有種進城的感覺。我真的覺得我好像是來自鄉下的孩子,睜著好奇的雙眼窺探這個世界,也有點像劉姥姥進大觀園那般模樣吧!即使現在,都已經來來往往這麼多年了,還維持著這種感覺,真是太奇妙了,甚至住在臺北市的朋友每回約我到市區,也都這麼對我說:「彎彎,趕快進城來吧!」


除了101大樓周邊的信義商圈之外,我也很喜歡逛西門町及東區的小巷子,尤其喜歡找日系雜貨商品小鋪,例如在敦化南路巷子裡的ZAKKA小店,我就很喜歡,裡頭常有超可愛的日本進口小物件。另外,誠品、City Super、無印良品、西門町的Cube也是我經常尋寶的地點。至於我常逛的服飾店嘛!也是以日系為主,例如LOWRYS FARM、a la sha、Olive des Olive、nuee等,我都超愛。不過我其實也不全然是敗金女啦,大抵上我只是做些小消費而已,好比享受美食總是以小而巧、有特色的咖啡簡餐或日式拉麵為主,比較喜歡的有市民大道上的博多拉麵、勺勺客陜西料理。


我覺得臺北愈來愈漂亮了,尤其夏天,每一棟大樓看起來都很亮麗,襯著寶藍色的天空,整個天際線好美,而且也不覺得很熱,因為每一棟大廈以及地下商店街都有空調,可以避暑的地方很多,逛起來一點也不覺得燥熱。如果你問我對這個城市還有什麼意見?我希望臺北的交通及停車問題可以改善,還有柏油地面可以再鋪得平坦一點,那就更適合人居了。(待續)
中華商場的長廊歲月


口述/李國修(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第十屆臺北文化獎得主) 採訪整理/君君


歷經近30年風光的歲月後,中華商場已在民國81年10月拆除,雖然早已不在,但是,它的一景一物,卻時常浮現在我的腦海裡。因為在我過去的成長歲月中,從孩童到青年,長達三分之一的人生,都在中華商場生活和成長。


中華商場落成後,我的父母和家中5個小孩,就住進中華商場第8棟的2 樓。當年中華商場中間的第5棟最熱鬧。位在靠近南門的第8棟,地處西門町商圈的邊陲地帶,十分冷清,不過,空空盪盪的騎樓,反倒成為我童年玩樂的快樂天堂。


第8棟2樓的長廊沒有熙來攘往,也沒有車水馬龍,成了我學騎自行車的地方。當時家中沒有廁所,想上廁所必須到公廁,小時候我很好動,上廁所時經常是從家門口一路在長廊上側翻到公廁,回家時再一路由長廊上側翻回家。國小、國中時,我自行學習武術,也常在長廊上練武;在國中和就讀世新專校時,甚至都在長廊上k書。另外,父母生日宴客,也都在寬敞的長廊上擺桌請客。


早年,國片盛行,西門町電影院林立,我從小學就沉醉在國片中,但小時候看電影都沒買過票,因為,孩童看電影不用購票,我常尾隨在陌生的大人後頭,或抓著女性觀眾的裙角,假裝是他們的小孩,或者直接與大人情商,請他們帶我進入電影院,這就是俗稱的「拱影院」。


記得,當年紅樓還播放黑白閩南語片,我最崇拜的電影明星,是武俠影后于素秋,她主演的《海底伏魔劍》,至今還是歷歷在目。當時有好幾家電影院都是超大銀幕的戲院,當大家觀賞《大白鯊》影片,看到大白鯊出沒時,可感受到震撼力,現場尖叫聲此起彼落,那種緊張和刺激,不是在現有小戲院看小銀幕電影所能感受到的。


從國小起算到專科畢業,14年歲月中,我平均每兩天就看一部電影,推算下來,共計看了2,800部電影,因為我看電影的經驗很豐富,這也造成我後來很愛說故事,也很會說故事。


隨著中華商場的拆除,西門町的變遷,國片的沒落,儘管兒時的景象和人事已非,但是我還是會帶著孩子,回到如今仍在的萬年大樓等老地方懷舊,跟孩子訴說我的童年往事,順便回味一下兒時小吃及童年的快樂時光。(待續)
品味巷弄裡的城市溫度


口述/桂綸鎂(演員、2010世博會臺北館創意競賽活動大使) 採訪整理/君君


天母是我出生和成長的地方,現在雖然已經搬離天母幾年了,但它仍是我尋求心靈慰藉的避風港。遇到心情低潮時,我偶爾會回到天母走走,重拾心靈的安定,過去快樂的生活景象,或是美食小吃的好味道, 至今想起仍無法忘懷。


現在的天母運動公園,是我年少歲月經常流連的地方。那裡原是一片遼闊的草坪,還有籃球場和網球場,課餘時間或星期假日,我最愛和三五好友一起坐在草地上談天說地,或是打球、騎自行車。當時,天母車水馬龍,街道人潮熙攘,而今忠誠路仍保留兒時印象的熱鬧景象,抬頭也還是可以看見湛藍的天空,讓我能重溫漫行於此,那種純粹快樂的時光。


小時候家裡離傳統市場很近,每天早上,我都是被市場裡的雞啼聲叫醒,鬧鐘幾乎派不上用場。市場裡有一家豆花小攤子,賣的是傳統手工豆花,不但豆花好吃,老闆娘還記得每個客人偏好的口味,綠豆豆花是我的最愛,濃郁香甜的綠豆,加上入口滑嫩的豆花,令人回味無窮。


「土窯雞,好吃的土窯雞來了!」「豬血糕,好吃的豬血糕來了!」以前在街頭巷尾常有發財車沿街叫賣。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我和哥哥準備到雜貨店買東西吃,賣豬血糕的發財車正巧出現,但我們身上只有5元,根本買不起20元的豬血糕,沒想到好心的老闆挑了一支迷你豬血糕,免費送給我們解饞。長大後,只要聽到有車子叫賣豬血糕,我總是忍不住地衝向前去,享受這令人回味無窮的好滋味。


雖然現在的巷弄文化改變,少了發財車的叫賣聲,卻多了些創意的氛圍,像是師大夜市巷子內就有新奇料理、古老唱片、手工精品等不同面貌的各類商品,其中有很多小店都是年輕人所經營的,這些具有創意精神的少年頭家們在小巷弄間發光發熱,展現充沛和獨特的活力,希望政府在重視比較具名氣的大團體時,也能支持小團體或年輕人,讓臺北展現更多元的創造力。


就在臺北各角落展現豐沛的活力之際,人和人之間的互動卻變得不如早年熱絡,我真的希望,大家在努力為生活、夢想打拼的同時,也能夠攜手關懷周遭的人事物,讓臺北的進步,變得更友善、更有溫度。(待續)
川流中的想像


口述/戴立忍(導演) 採訪整理/君君


從小到大,我對於有水的地方總是存有一份熟悉感,就連現居的臺北也不例外。我出生在臺東,家住海邊,打開大門就是一望無際的太平洋;讀國小時,全家搬遷到高雄,在西子灣留下許多年少輕狂的成長足跡;接著當兵時,被分發到四面臨海的金門;退伍後到臺北念大學,則在蘆洲和關渡度過美好又青澀的求學歲月。


記得就讀國立藝術學院(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三年級時,學校從蘆洲搬到關渡,我也從此喜歡上關渡,畢業後更在此落腳多年。當時,我住在竹圍緊臨淡水河的小社區,不但能遠眺觀音山,還可以近觀河岸美景,令人心曠神怡,也常激發創作的靈感。由於住處門窗將美好的景致阻絕在外,於是我和室友索性將窗子全都拆了,讓家居環境和淡水河連成一氣,就算刮風下雨也從不裝回,如此隨遇而安,就是為了享受水陸交融的輕鬆愜意。


我與淡水河間還有一次難忘的美麗邂逅。某次為了拍攝紀錄片,我很幸運地搭乘臺北縣消防局的一艘橡皮艇,從淡水河出海口出發,逆流而上至中興橋畔,這也是我第一次從河面的角度觀察臺北,看著倒映在水面上的觀音山,還有沿岸泥灘地茂盛的草叢,再抬頭仰望青藍的天空,頓時有種時空拉回從前,臺北仍是座質樸小城的錯覺,少了繁華的氣息,脫俗得竟像瑞士一樣美麗,讓我又驚又喜。


除了關渡和淡水,西門町和萬華也令我著迷。在這裡可以發現臺北同時並存的過去和未來,彎入一些小巷子裡,常看到保有30年前居民群聚的生活型態;轉身穿出大馬路,卻又是一番豁然清新的氣象,不同於信義區等新興的計畫區,望眼所及都是正在躍動的未來藍圖。因此,我導演的《兩個夏天》便以西門町作為場景;而2009年在臺北電影節拿下百萬首獎的《不能沒有你》,更利用黑白片的手法,刻劃出現代電影的脈絡,這些時間與空間的交疊,讓觀賞影片還有這座城市時增加更多耐人尋味的樂趣。


一座城市的孕育和發展,不僅是由建物和居民共同構築,河川更常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像是母親般滋養生息,臺北也是如此,只可惜過去為了整治河川而築起又高又長的堤防,將守護城市的母親河隔絕在外。希望有一天,臺北的河川也能像南韓的清溪川一樣整治成功,讓我們重回母親的懷抱,相信臺北會變得更美好,巿民生活也會更舒適。(待續)
左右逢源的遊逸臺北


口述/舒國治(作家) 採訪整理/周倩漪


臺北算不上迷人,但是愈來愈宜人,就像生個女兒,可能不夠迷人,但我們可以讓她宜人久長。宜人的第一點來自於乾燥。這15年間的氣候,比過去幾十年來得乾燥許多。在某個剎那,大家會說:「哇,今天天氣好好!」你會看到白雲與雲以外的風景輪廓清晰分明,那景象是美的。


乾燥是怎麼來的?在人類的破壞,冷氣機、汽車、各種機械和高樓建築的發熱下,臺北微微產生暖化,收乾了水分。古早以前的臺灣植被野生而濃密,潮濕茂盛,那時,乾燥是不存在的。


臺北的宜人好處,第二是鬆閒。尤其這3、5年來,因著生育率下降,整個城市人口收縮,居住的空間密度變得不緊迫。加上臺北的捷運分攤了交通流量,讓她成為全世界難得的不塞車城市;公車常常有位子坐,例如235,人群在不同區域上下流動,你等於是坐在超大空間的車子,享受著暢通寬廣;計程車數量也是相當充足。


由於人口少,大家變得輕鬆而有禮,外地人返臺,都感覺臺北人好有禮貌。當然,住在臺北也有煎熬之處。例如房子蓋得不良,故我常說:「臺北買得到貴房子,但買不到好房子。」臺北人還沒到達「對自己好」的地步,大家可能擁有昂貴建築和豪華浴缸,但缺乏美好陽光、涼爽空氣與小鳥啁啾叫聲,這點沒法跟國外城市比,我們要學會自求多福。


第三個宜人優點是容易打發時間。哪種人需要臺北?多數人需要在臺北工作奮鬥。打發的方式如看電影,臺北的影片非常多,接觸到的電影類型是多樣化的。至於「吃」,也還可以。你如果能依自個兒的興趣,分門別類,搜尋建立自己的吃食版圖,那就足夠活在臺北走天下了!我最愛吃康樂意包子、秦家蔥油餅及延平北路的汕頭牛肉麵,在世界各地居住都需要這樣,尋找到吃食定點。


我在臺北過著簡單的生活,大約一天安排1、2個主題,如此才有氣氛和滋味。生活主題常是即興的,看心情而定,若是靈感枯竭,朋友半夜打電話相約,就去加入他們的活動。還有,臺北的人氣旺,到公共空間可以輕易地碰上朋友,例如咖啡店、古董店,大夥兒相遇、喝茶和老闆聊聊天,人與人之間很容易接近互動。我在白天盡情地東走西蕩,晚上玩累了睡個好覺,徹底放鬆,活著就要這樣。(待續)
書寫臺北的城市傳奇


口述/九把刀(作家) 採訪整理/吳宗璘


我雖然是彰化人,不過,當年寫碩士論文的時候,卻因緣際會在臺北住了一陣子,在我住過的四個城市中,臺北,其實是人情味最淡的一個地方,不過,在我搬離臺北的時候,還是很捨不得,我心想,有機會,我還要來第二次。


我住在捷運麟光站附近,平常活動範圍不脫方圓200公尺,坐捷運,自然也成了我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這種移動方式快速卻也單調,但它陌生又豐富的動線空間卻成了我觀察與感覺臺北的好機會,車站裡,月台上,一群又一群湧進湧出的都市人的共同特色就是累。我想,累,是成功人士的特質,只有沒事做的人,應該才能笑得開心吧。這種忙碌節奏是構築城市氛圍的主要元素之一,臺北如此,香港、東京也是一樣,而以這種城市之間相通的肌理脈絡作為創作背景,我的作品也就可以在各個城市間自在地挪移、轉換。


城市裡擠滿了人,但是也充滿了許多具有鬼魅特質的神祕空間,像是電梯大樓、補習班、捷運站等,越有高科技感的地方,也就越有可能成為創意無限靈動的舞台,這也正是所謂「城市傳奇」(Urban Legend)的迷人之處,在城市空間裡上演的故事絕對不只是電視台上演的報應式鬼怪劇,它充滿了魅力,也因而產生了各種光怪陸離的可能性。


比方說,曾經有極限運動家Felix Baumgartner佯裝遊客進入101大樓,在助手協助下引開了警衛的注意,從露天觀景台一躍而下跳傘成功。這是多麼強烈的對比──101大樓是多麼現代而理性的建築物,卻有如此不理性的人處心積慮要挑戰,你可以說很扯,但也可以說充滿了全新的想像──我很希望在自己未來的作品中,可以好好書寫「城市傳奇」這個主題。


其實,臺北的有趣之處還不只如此,在我的早期作品中,書寫臺北是很自然的,不管是大安森林公園還是捷運站,都是大家所熟知的場景,讀者就算沒有去過,也能很快進入敘事情境。而對於現在的我來說,臺北還有一種落差的美感,前一分鐘你才身處在高樓大廈裡俯瞰城市地景,而後一分鐘你可能已經在五光十色的小巷裡,回到以「人」為出發點的視角,這座城市還不錯,依然存有挖掘不盡的驚喜與趣味。(待續)
打造與山川零距離的臺北


口述╱李偉文(親職教育專家) 採訪整理╱君君


我走訪過許多國家的城市後,發現臺北充滿著人文氣息,也蘊藏著很多精彩的人事物。許多小店家、小住家和小市民,在自己的天地努力經營自己的人生,有些人甚至在國外生活、打拚到一定年紀後,回臺北定居,開設自己的店。或許店面不起眼,但深入了解後會發現,老闆見多識廣,卻保持低調,甘於平凡的生活。


人文薈萃的臺北,更因經歷不同文化的洗禮,留下多元文化的痕跡,加上市民的個性化住宅各具特色,使得市容呈現多樣性的面貌,或許不協調,有些也不夠美觀,卻令人著迷。我反而不喜歡市容是整齊畫一的樣貌,不但冷冰冰的,也沒有文化的厚度。


多年來,臺北閒置空間的再利用,也創造出新風貌,士林官邸、臺北市立美術館等公共建設,都是在既有基礎上,創造新契機,使得臺北的面貌更富變化,到處可見美麗的小角落。尤其許多公共建設都存有歷史的痕跡,以及說不完的故事,不僅吸引市民追根溯源,也為臺北增添了人文氛圍。


除了人文氣息濃厚之外,臺北的自然生態也十分豐富,以百萬人口的大城市來說,這是國際城市中少見的。由於臺北地理環境屬盆地地形,四周環山,市民只要開車15到20分鐘,就可以接近山林或河流;市郊還有陽明山國家公園,民眾不必受舟車勞頓之苦,就可徜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


近年政府致力整建或開闢山林步道,讓民眾更方便親近自然,但與河流的距離仍有待拉近。臺北市有許多大小河流,可惜都被河堤隔離了,有些河堤還設為車道,川流不息的車陣,阻擋民眾親近河流。儘管這幾年開闢不少自行車道,但仍需更妥善地進行整體規劃。


以公館為例,附近的河堤能夠改建的空間應該比較大,如果以草地如茵的緩坡取代一道道高聳的水泥牆,民眾就能夠輕而易舉地步行走向河岸,甚至可以結合附近的自來水博物館、寶藏巖等,打造一個大規模的親水公園。


臺灣稱得上是亞洲國家、華人世界中最舒適的地方,以身為臺灣縮影的臺北來說,民眾不但生活環境舒適,日子也過得很自在。展望未來,期待臺北繼續保存現有的文化氣息和多樣面貌,並打造出與山川零距離的環境,成為眾人嚮往的城市。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0209686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180
    • 商品規格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6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