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家與諍臣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本書論述主要鎖定唐代迄至北宋賦家的諷諭意識及其諍臣意識,乃至於具體以賦為諫的政治踐履,並且歷經六朝綺靡雕飾,風軌日遠之後的唐宋階段,如何復興漢賦諷諭,展現另類深具復古意涵的政治文化風華,從而審視其中與唐宋諫諍制度及文化風氣的密切聯繫,進而嘗試揭開攸關唐宋賦學與史學彼此互涉與合流的文學文化脈動,允為本書以「賦家與諍臣」為論述主題的關注焦點。
目錄
自 序 01
壹、賦家‧諍臣‧美人:呂向〈美人賦〉的以賦為諫及其與唐代諫諍史之交涉 1
一、緒論:唐賦與諫書視域下的呂向〈美人賦〉 1
二、賦家與諍臣:《新唐書》所見呂向著述及其諍臣身影 4
三、泰山封禪與花鳥獵豔:呂向〈美人賦〉與唐玄宗的盛世隱憂 8
四、女禍諷諫與李唐史鑒:〈美人賦〉與《唐鑒》的玄宗諷諫 12
五、結論 呂向〈美人賦〉:唐代以賦代諫的經典示現 15
貳、傾城‧諫諍‧長恨:呂向〈美人賦〉的玄宗諫諍及其與白居易詩、陳鴻傳奇的對讀 19
一、緒論 長安與長恨:呂向〈美人賦〉到白居易〈長恨歌〉 19
二、傾國傾城與盛世諫臣:呂向〈美人賦〉與開元諫臣的后妃論述 23
三、傾國傾城與文學傳承:呂向〈美人賦〉與白居易諷諭詩的玄宗情色論述 30
四、傾國傾城與文類和聲:〈美人賦〉與〈長恨歌〉、〈長恨歌傳〉的長恨書寫 37
五、結論 辭賦諫諍與君國長恨:呂向〈美人賦〉之玄宗論述及其史鑒意圖 47
參、詩學‧賦學‧史學:白居易之諫諍意識與諷諭情志 53
一、緒論 53
二、白居易諫諍意識及其詩學、辭賦學、史學之觀照 55
三、白居易新樂府詩的諫諍取向與辭賦諷諭傳統 73
四、白居易新樂府詩的諫諍取向與史鑒色彩 85
五、結論 100
肆、漢賦‧宰輔‧唐賦:李德裕漢賦學及其唐代宰相賦學 101
一、緒論 經典與世變:班固漢賦論述與唐代李德裕宰相辭賦之路 101
二、班固與辭賦:班固《漢書》及其〈兩都賦序〉的賦學論述 104
三、《漢書》與漢賦:李德裕的漢代閱讀及其漢賦論述 106
四、獻賦與言路:李德裕宰相賦學的君國諷諭與揄揚論述 111
五、經術與辭賦:唐李德裕的宰相學術及其科舉心術 116
六、結論 賦學與史學:班固漢賦學與李德裕唐宰相賦學的另類漢唐文化構圖 120
徵引文獻 122
伍、杜牧‧文賦‧諫書:杜牧的諫諍論述與〈阿房宮賦〉 125
一、緒論:唐代諫諍文化與杜牧諫諍意識 125
二、諫諍與權衡:杜牧的諫諍意識及其政治實踐 128
三、諫諍與文臣:杜牧制誥、奏表、祭神文之諫諍意識 133
四、過秦與諫唐:〈阿房宮賦〉的以論為賦及其諷諫意圖 140
五、論諫與史鑒:〈阿房宮賦〉的史鑒意識與諷諫策略 143
六、論諫與諷諫:從〈與人論諫書〉看〈阿房宮賦〉的諷諫策略 148
七、結論 文賦與諫書:唐代諫諍文化觀照下的杜牧〈阿房宮賦〉 155
陸、蟬聲‧諫諍‧立言:歐陽脩〈鳴蟬賦〉之諍臣身影及其困境隱喻 157
一、緒論:歐陽脩〈鳴蟬賦〉之蟬聲書寫與世變意涵 157
二、蟬聲與變聲:〈鳴蟬賦〉的書寫變創 158
三、蟬聲與諫諍:〈鳴蟬賦〉的諫諍隱喻 165
四、蟬鳴與困境:〈鳴蟬賦〉的諫諍困境 169
五、蟬鳴與立言:〈鳴蟬賦〉的困境超越書寫 176
六、蟬鳴與祈晴:〈鳴蟬賦〉之當代災患與人生感興 181
七、結論 〈鳴蟬賦〉:歐陽脩諍臣身影及其當代困境的文學隱喻 187
柒、辭賦‧諫書‧奏疏:歐陽脩進擬御試賦的「以賦為諫」及其文化身影 189
一、緒論 189
二、以賦為諫:〈進擬御試應天以實不以文賦〉撰寫緣起與諫書身影 191
三、諍臣與諫官:歐陽脩慶曆三年任職諫官前的諫諍意識的集中體現與主要見證 196
四、諍臣與賦家 206
五、奏疏與諫書:北宋仁宗朝臺諫群僚的「文/實」論述 209
六、結論 213
壹、賦家‧諍臣‧美人:呂向〈美人賦〉的以賦為諫及其與唐代諫諍史之交涉 1
一、緒論:唐賦與諫書視域下的呂向〈美人賦〉 1
二、賦家與諍臣:《新唐書》所見呂向著述及其諍臣身影 4
三、泰山封禪與花鳥獵豔:呂向〈美人賦〉與唐玄宗的盛世隱憂 8
四、女禍諷諫與李唐史鑒:〈美人賦〉與《唐鑒》的玄宗諷諫 12
五、結論 呂向〈美人賦〉:唐代以賦代諫的經典示現 15
貳、傾城‧諫諍‧長恨:呂向〈美人賦〉的玄宗諫諍及其與白居易詩、陳鴻傳奇的對讀 19
一、緒論 長安與長恨:呂向〈美人賦〉到白居易〈長恨歌〉 19
二、傾國傾城與盛世諫臣:呂向〈美人賦〉與開元諫臣的后妃論述 23
三、傾國傾城與文學傳承:呂向〈美人賦〉與白居易諷諭詩的玄宗情色論述 30
四、傾國傾城與文類和聲:〈美人賦〉與〈長恨歌〉、〈長恨歌傳〉的長恨書寫 37
五、結論 辭賦諫諍與君國長恨:呂向〈美人賦〉之玄宗論述及其史鑒意圖 47
參、詩學‧賦學‧史學:白居易之諫諍意識與諷諭情志 53
一、緒論 53
二、白居易諫諍意識及其詩學、辭賦學、史學之觀照 55
三、白居易新樂府詩的諫諍取向與辭賦諷諭傳統 73
四、白居易新樂府詩的諫諍取向與史鑒色彩 85
五、結論 100
肆、漢賦‧宰輔‧唐賦:李德裕漢賦學及其唐代宰相賦學 101
一、緒論 經典與世變:班固漢賦論述與唐代李德裕宰相辭賦之路 101
二、班固與辭賦:班固《漢書》及其〈兩都賦序〉的賦學論述 104
三、《漢書》與漢賦:李德裕的漢代閱讀及其漢賦論述 106
四、獻賦與言路:李德裕宰相賦學的君國諷諭與揄揚論述 111
五、經術與辭賦:唐李德裕的宰相學術及其科舉心術 116
六、結論 賦學與史學:班固漢賦學與李德裕唐宰相賦學的另類漢唐文化構圖 120
徵引文獻 122
伍、杜牧‧文賦‧諫書:杜牧的諫諍論述與〈阿房宮賦〉 125
一、緒論:唐代諫諍文化與杜牧諫諍意識 125
二、諫諍與權衡:杜牧的諫諍意識及其政治實踐 128
三、諫諍與文臣:杜牧制誥、奏表、祭神文之諫諍意識 133
四、過秦與諫唐:〈阿房宮賦〉的以論為賦及其諷諫意圖 140
五、論諫與史鑒:〈阿房宮賦〉的史鑒意識與諷諫策略 143
六、論諫與諷諫:從〈與人論諫書〉看〈阿房宮賦〉的諷諫策略 148
七、結論 文賦與諫書:唐代諫諍文化觀照下的杜牧〈阿房宮賦〉 155
陸、蟬聲‧諫諍‧立言:歐陽脩〈鳴蟬賦〉之諍臣身影及其困境隱喻 157
一、緒論:歐陽脩〈鳴蟬賦〉之蟬聲書寫與世變意涵 157
二、蟬聲與變聲:〈鳴蟬賦〉的書寫變創 158
三、蟬聲與諫諍:〈鳴蟬賦〉的諫諍隱喻 165
四、蟬鳴與困境:〈鳴蟬賦〉的諫諍困境 169
五、蟬鳴與立言:〈鳴蟬賦〉的困境超越書寫 176
六、蟬鳴與祈晴:〈鳴蟬賦〉之當代災患與人生感興 181
七、結論 〈鳴蟬賦〉:歐陽脩諍臣身影及其當代困境的文學隱喻 187
柒、辭賦‧諫書‧奏疏:歐陽脩進擬御試賦的「以賦為諫」及其文化身影 189
一、緒論 189
二、以賦為諫:〈進擬御試應天以實不以文賦〉撰寫緣起與諫書身影 191
三、諍臣與諫官:歐陽脩慶曆三年任職諫官前的諫諍意識的集中體現與主要見證 196
四、諍臣與賦家 206
五、奏疏與諫書:北宋仁宗朝臺諫群僚的「文/實」論述 209
六、結論 213
序/導讀
自序
諷諭一事是後世讀者對於漢賦創作精神的基本認知,迄至唐代四海一統,君臣繫心興亡之道,於是諫諍一事成為唐帝國的重要治道論述。唐代賦學對於漢賦諷諭傳統的重視與復興,除了鑒於對六朝以來賦家因追求綺靡巧麗,終致「繁華損枝,膏腴害骨」,隨之與漢賦紹承古《詩》之義,以諷諭為宗的傳統精神,漸行漸遠,其中固然亦有文學史上發展及流變的基本規律及其世變因素,然而若就唐代開國之初太宗君臣深鑑於前代興替之數,從而重視諫諍制度與文化,從而樹立治道典範而言,唐賦作為唐代帝國「宣上德而盡忠孝」之書寫意義外,最重要的職能正是諷諭,因此從賦學史的流變面向而言,賦家重視「諷諭」的創作精神,固然是漢賦傳統的復古或再現,然若深入唐賦諷諭書寫精神重振復興的背後,實與唐代開國君臣重視諫諍文化,及其在諫議制度與科舉考目上具體而微的制定及實踐攸關,因此唐代相關諫諍文化的蔚然興盛,遂成為唐代政治史上的重要制度與特色,因而「學而優則仕」的文士,往往具有濃厚的諍臣意識及其仕宦理想。
另一方面,就唐代賦家而言,在唐代此一蔚然興盛的諫諍文化風氣濡染及其推波助瀾之下,乃重新召喚漢賦創作中的基本諷諭精神及其文體職能,便成為唐代賦家諍臣意識及其仕宦理想的重要轉化與體現,於是諍臣意識與辭賦書寫的諷諭精神,從而水到渠成地成為唐代諫諍文化具體交集面向,並且也是唐賦諷諭精神蔚然復興的重要歷史註腳。
南宋史學家李燾撰〈天禧以來御史諫官年表〉,體現出真宗天禧詔書在北宋臺諫史上的重要關鍵地位,並由此為北宋仁宗之後的臺諫制度及其諫諍風氣之昌盛,奠定穩固的基礎。其中作為仁宗「慶曆新政」中重要指標人物之一的北宋文宗歐陽脩,在北宋政治史上動見觀瞻,亦為北宋具代表性的辭賦作家,誠然亦攸關北宋臺諫制度及其言事風潮的歷史世變。
唐宋重視諷諭的賦家也往往在仕宦歷程中具有實際的相關諫官履歷;或者仕宦歷程中雖未擔任過諫官,卻表現出濃厚的諍臣身影;甚者部分賦家即使未具備上述兩類名顯著的諍臣身影及相關仕宦經歷,但卻濡染當代諫諍文化,且以諍臣自許,而他們的辭賦作品往往深具諷諭旨趣,甚至因為懷才不遇,並且無法實現諍臣職志為平生憾事,遂往往寓託諷諭於詠物或寓言等等辭賦作品之中,作為映現其念茲在茲的諍臣想望及諷諭意識,有時部分辭賦作品更成為他們抒寫諍臣夢想難以實現的重要情志隱喻,因而使得這些作品與曾經擔任諫官職務或擁有相關諫諍奏議者的前述兩類賦家作品之間,往往形成不同的諷諭旨趣與創作取向。
基於上述審視,本書篇章的相關論述主要鎖定唐代迄至北宋賦家的諷諭意識及其諍臣意識,乃至於具體的以賦為諫的政治踐履,並且處身歷經六朝綺靡雕飾,風軌日遠之後的唐宋階段,如何復興漢賦諷諭,展現另類深具復古意涵的政治文化風華,從而審視其中與唐宋諫諍制度及文化風氣的密切聯繫,抑或賦家仕宦中之諫官經歷或諍臣意識,則為本書以「賦家與諍臣」為論述主題的關注焦點。
本文所收錄的相關篇章,基本上已經於海峽兩岸與新加坡相關國際學術會議發表初稿,並分別修訂出版於海峽兩岸三地的學術刊物,如政治大學《第十一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復旦大學《中國文學研究》、北京師大《勵耘學刊》、安徽大學《安徽大學學報》、華中科大《華中國學》、香港語文學會《文學論衡》等等。本書相關篇章為多年以來筆者攸關唐宋「賦家與諍臣」研究課題審思之初步心得與前後體會,管窺蠡測之度,缺漏不足之處,誠然在所難免,庶幾學界同好,有以指教海涵!更盼藉此小書之出版,由衷感恩 簡師宗梧,數十年如一日的諄諄教誨,並祝福 梧師 朗健康泰:
值茲世變混沌數,靜思賦學來時路。
驀然三十有六載,燈火還自闌珊處。
恩沐簡師春風樹,雲飛東海觀日出。
夢憶指南山雨後。人間寫志更體物。
許東海 2020.10.30
序於指南山下的政治大學
諷諭一事是後世讀者對於漢賦創作精神的基本認知,迄至唐代四海一統,君臣繫心興亡之道,於是諫諍一事成為唐帝國的重要治道論述。唐代賦學對於漢賦諷諭傳統的重視與復興,除了鑒於對六朝以來賦家因追求綺靡巧麗,終致「繁華損枝,膏腴害骨」,隨之與漢賦紹承古《詩》之義,以諷諭為宗的傳統精神,漸行漸遠,其中固然亦有文學史上發展及流變的基本規律及其世變因素,然而若就唐代開國之初太宗君臣深鑑於前代興替之數,從而重視諫諍制度與文化,從而樹立治道典範而言,唐賦作為唐代帝國「宣上德而盡忠孝」之書寫意義外,最重要的職能正是諷諭,因此從賦學史的流變面向而言,賦家重視「諷諭」的創作精神,固然是漢賦傳統的復古或再現,然若深入唐賦諷諭書寫精神重振復興的背後,實與唐代開國君臣重視諫諍文化,及其在諫議制度與科舉考目上具體而微的制定及實踐攸關,因此唐代相關諫諍文化的蔚然興盛,遂成為唐代政治史上的重要制度與特色,因而「學而優則仕」的文士,往往具有濃厚的諍臣意識及其仕宦理想。
另一方面,就唐代賦家而言,在唐代此一蔚然興盛的諫諍文化風氣濡染及其推波助瀾之下,乃重新召喚漢賦創作中的基本諷諭精神及其文體職能,便成為唐代賦家諍臣意識及其仕宦理想的重要轉化與體現,於是諍臣意識與辭賦書寫的諷諭精神,從而水到渠成地成為唐代諫諍文化具體交集面向,並且也是唐賦諷諭精神蔚然復興的重要歷史註腳。
南宋史學家李燾撰〈天禧以來御史諫官年表〉,體現出真宗天禧詔書在北宋臺諫史上的重要關鍵地位,並由此為北宋仁宗之後的臺諫制度及其諫諍風氣之昌盛,奠定穩固的基礎。其中作為仁宗「慶曆新政」中重要指標人物之一的北宋文宗歐陽脩,在北宋政治史上動見觀瞻,亦為北宋具代表性的辭賦作家,誠然亦攸關北宋臺諫制度及其言事風潮的歷史世變。
唐宋重視諷諭的賦家也往往在仕宦歷程中具有實際的相關諫官履歷;或者仕宦歷程中雖未擔任過諫官,卻表現出濃厚的諍臣身影;甚者部分賦家即使未具備上述兩類名顯著的諍臣身影及相關仕宦經歷,但卻濡染當代諫諍文化,且以諍臣自許,而他們的辭賦作品往往深具諷諭旨趣,甚至因為懷才不遇,並且無法實現諍臣職志為平生憾事,遂往往寓託諷諭於詠物或寓言等等辭賦作品之中,作為映現其念茲在茲的諍臣想望及諷諭意識,有時部分辭賦作品更成為他們抒寫諍臣夢想難以實現的重要情志隱喻,因而使得這些作品與曾經擔任諫官職務或擁有相關諫諍奏議者的前述兩類賦家作品之間,往往形成不同的諷諭旨趣與創作取向。
基於上述審視,本書篇章的相關論述主要鎖定唐代迄至北宋賦家的諷諭意識及其諍臣意識,乃至於具體的以賦為諫的政治踐履,並且處身歷經六朝綺靡雕飾,風軌日遠之後的唐宋階段,如何復興漢賦諷諭,展現另類深具復古意涵的政治文化風華,從而審視其中與唐宋諫諍制度及文化風氣的密切聯繫,抑或賦家仕宦中之諫官經歷或諍臣意識,則為本書以「賦家與諍臣」為論述主題的關注焦點。
本文所收錄的相關篇章,基本上已經於海峽兩岸與新加坡相關國際學術會議發表初稿,並分別修訂出版於海峽兩岸三地的學術刊物,如政治大學《第十一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復旦大學《中國文學研究》、北京師大《勵耘學刊》、安徽大學《安徽大學學報》、華中科大《華中國學》、香港語文學會《文學論衡》等等。本書相關篇章為多年以來筆者攸關唐宋「賦家與諍臣」研究課題審思之初步心得與前後體會,管窺蠡測之度,缺漏不足之處,誠然在所難免,庶幾學界同好,有以指教海涵!更盼藉此小書之出版,由衷感恩 簡師宗梧,數十年如一日的諄諄教誨,並祝福 梧師 朗健康泰:
值茲世變混沌數,靜思賦學來時路。
驀然三十有六載,燈火還自闌珊處。
恩沐簡師春風樹,雲飛東海觀日出。
夢憶指南山雨後。人間寫志更體物。
許東海 2020.10.30
序於指南山下的政治大學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