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路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內容簡介
為《詩路》說幾句話
我出身南部小漁村,屬於窮鄉僻壤的地帶,世世代代以養麻薩末為業。
吾鄉漁塭阡陌,防風林、沙灘、大海,一望無際;白天有海鳥、白鷺鷥起落,夜晚則濤聲到枕邊,伴人入眠。純樸是斯土斯民的共同印記,而力爭上游則是吾鄉子弟的基因。
林家大多學歷不高,長輩雖鼓勵晚輩讀書上進,卻採取放任適性的態度。在這樣環境裡,我會走上讀書一途,顯然是爹娘鼓勵與自我抉擇雙重因素的影響。
從小對經典就心存一份仰慕,小二聽張老師談《論語》,就主動寫筆記。大街小巷,家家戶戶的門聯,是我另類的書本,我經常逐戶細讀,默默背記。老師從山東流亡到臺灣,輾轉來永安,他教我們吟唱李白〈靜夜思〉,我印象特別深刻,他雙眼噙著淚水彈風琴教唱,那曲調如泣如訴,牽引出遙遠的鄉愁,也成為我生命中的第一首唐詩。
高中青春浪漫,少年情懷總是詩,國文老師引領我們吟〈春望〉、讀〈琵琶行〉、誦〈長恨歌〉;我曾趁早自習偷偷翻閱幾回《紅樓夢》。一九六○年代,考上大學,隻身北上。那時流行存在主義,張秀亞老師啟迪我們讀詩、寫詩,讓我們在詩歌中尋找一些生命的回音。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卡之琳(一九一○︱二○○○)〈斷章〉
在池塘裡
青蛙忽然跳進
水濺有聲
—松尾芭蕉(一六四四︱一六九四).俳句
有次上課,老師在黑板以行草寫出這些詩句,全班同學靜默無聲,一時陷入沉思,各自玩味詩心。當下,我若有所得,內心泛起一片愉悅。從此,愛詩、讀詩、解詩、寫詩成為大學生涯的重要課外活動。那時,朱光潛先生幫我打開一扇美學的門扉,王夢鷗老師引導我認識語言的藝術,而艾略特的「歷史的意識」有如暗途一盞燈,從而培養我純正的文學趣味,並且以入門須正、朝夕諷誦作為進入詩世界的竅門。輔園時代,我嚮往先行代詩人,吟哦周夢蝶、羅門、洛夫、鄭愁予、余光中與楊牧……。在古典文學的基礎上,轉益多師,規模大家,並且提筆邁上詩路。後來與好友籌組大地詩社,與羅青推動草原文學,開設新文藝講座,名家連袂到課堂上解讀一首詩的誕生……,這些經驗構築我的詩觀與美學:知感交迸,用心於字句之外。
身處白色恐怖年代,曾多次探測聞一多〈死水〉的深度,在詩史尋找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而美麗島事件宛如一場洗禮,獨立思考判斷忽然覺醒,我在胡適〈威權〉找回那幾乎失蹤的心聲,努力探索〈老鴉〉,嘗試連結范仲淹〈岳陽樓記〉的肌理,重新詮釋文本的深層結構。
一九八○年代,偶然的機緣接觸到民俗藝術,並且跨出學院,走入民間,親自領略另一種學問,斟酌雅俗三十多年,歸納出「民俗是一切藝術的土壤」這個嚴肅的命題,並持續為它尋找答案,提供例證。
一九九六年,揮別輔大,應聘彰師,跡近賴和,聆聽〈覺悟下的牲〉,一句「勇士當為義鬥爭」撞進我的心靈深處,彷彿是無聲的震撼,縈迴久久。
「宛如追逐天地線的雁子,以飛行證明活著。」我在半線積極築夢:為國文系覓尋新路向;以人文投入行政團隊,共同追求大遠景;啟動文化工程,十年經營彰化學;整理王夢鷗老師文集,重現其文化智慧;尋訪民藝耆老,建構常民生命史;投入文化詮釋與批判,為文化政策提供一些觀點。二○一一年,我從四十年的教授生涯退休,卻又揭開人生的新起點。猶不能忘情田野踏查,持續挖掘人文資源,以例證俗之美,並且進行幾項學術工程,在人間世忙碌、奔馳。
五十年來,我以詩記錄生命的軌跡,歷程幾個階段,共得二百一十九首,既展現生命風景,也成為一面鏡子,照見時光隧道中許許多多的自我。我的詩路始終貼緊生命歷程,與時俱變,從抒情敘事,到社會關懷,以至於文化詮釋與批判,風格可謂多樣。形式是分行詩,當中又以自由詩占多數,部分為格律詩與分段詩。詩篇或一行、二行、三行……至於組詩〈自述〉一四四行,相當多樣,任憑詩意行其所當行,止其所當止。例如:
我是追逐天地線的孤雁。(〈一行詩〉)
平地造林純園訴說土地倫理,
人文傳世書屋牽繫臺灣子民。(〈給詩人吳晟〉)
走進時光隧道
那句昂揚的「還我河山」,彷彿
低緩的回音:山.河.我.還。(〈金門印象十二首之十〉)
等花事都過了
你,孤絕的英姿
千指崢嶸,高舉燦然
盞盞,寂寞的輝煌(〈木棉樹〉)
其他,如〈一九七三〉、〈深入海流捕捉六棘鼻魚〉、〈空位子,等你〉、〈守護臺灣最後的溼地〉、〈臺灣是我們的依靠〉、〈關於飲酒的論述〉等詩,則發揮自由詩體的特色,運筆揮灑,無拘無束,唯一不變的原則是,意象鮮明,語言簡練,以求言近旨遠。
特別要說明的是,附錄五首是二○一一年,我屆齡退休,王灝、林武憲等五人贈送的詩篇,詩短情厚,且留作紀念。
二○一三年,我與隱地聯絡,沒想到促成一段文學因緣。他走踏文壇數十年,集小說、散文與出版於一身,五十五歲(一九九二)開始寫詩,「用十八年的時間縱橫呼嘯過詩海」(白靈語),出版五種詩集。聽說我寫詩五十年,想出詩集,大受感動。「林教授,這是文壇大消息,爾雅樂意為你出版。」他說著又主動邀約,我看得出那是出自以文字譜寫生命樂章的一份同情與尊重。於是,我答應了。
半年前,蕭蕭、白靈兩位老友聽說我要出詩集,異口同聲說道:「寫詩五十年,詩集證明你的堅持,一定為您寫篇序,聊表祝賀之意。」我感動的說聲「多謝」。蕭蕭是我的學弟,大家在詩藝上切磋數十年;白靈為草根詩社同仁,算是知己。但我還是強調,文本的詮釋權屬於評論者,我絕對尊重,而且會虛心接納。名書法家杜忠誥教授特別為詩集題字,體勢流暢,柔中帶勁,平添不少光彩,真是感激不盡。
古人十年磨一劍,我卻五十年完成《詩路》,可見其艱辛。感謝天地、父母、家人與師友,願這本詩集能與您們分享。
目錄
詩路
序一 林明德詩路.詩錄林明德 蕭 蕭三
序二 風雨煙霞一詩人 白 靈九
歸三三
邁上六月的行程三五
玄思道上三七
雨後三八
雲飄三九
向鐘響處四
遙寄關山四二
木棉的秋四三
秋的聯想四五
碑石之外四七
水情篇五
給亭亭五二
一九七三五五
二行詩五六
哀歌五七
那一徑菩提樹六三
木棉樹六四
夜在臺大六五
夜讀《紅樓夢》六六
相遇六七
飄搖的夢六八
現代春聯九副六九
阿媽的肖像七三
靜思七則七五
尋問七八
初訪賴和紀念館七九
賴和印象八
大樓角落的紅花八一
香港,一九九七八二
靜靜翻閱妳的生命史八三
相招鬥鬧熱八六
讓我思考幾天八七
奔波八八
花蓮印象八九
變天九
帶脈轉動九一
一行詩九二
生活片斷九三
鬧元宵九四
點上開學燈九五
二○○○年元宵九六
序/導讀
【推薦序】
1.風雨煙霞一詩人(白靈序)
林明德詩集《詩路》初讀
詩人有兩種,一種用文字寫詩,一種用行動寫詩。只用文字寫詩者經常見其人不如讀其詩,愛用行動寫詩者則可能有不同典型。有來如雨去如風、劍及履及瀟灑奔走、為詩為藝術可傾其所有必擲頭顱灑熱血而後已者;也有溫文儒雅、生活即詩詩即生活、親炙其人可坐暖一室春天共看一夕煙霞者。
林明德這個人大概是九成九時間以行動寫詩,且兼有前述行動詩的兩種典型。長期為人師表的他,始終熱心教學,努力拓展研究領域,三十餘年來立志要讓臺灣民間藝術從「小傳統」挺進「大傳統」,馬不停蹄深入鄉土,各方奔走。全心全力鼓倡「民俗是一切藝術的土壤」的他,卻只以一分的時間停駐凝神寫詩。林明德說「古人十年磨一劍,我卻五十年完成《詩路》,可見其艱辛」,他不斷從中探索「詩之路」的深層意涵,與土地庶民積極互動的更大可能,以及模鑄「始終在路上」健行的生命態度。這種綰合鄉土民俗與許多「無臉」的素人藝術工作者,積極互動的道路,是要不斷地奔波的,卻也是更動人更富有傳承性,可以積極厚植藝文土壤的「詩之路」。
林明德自謙以中文系背景「不自量力」地投身民俗運動,他說:
跨出學院走入民間,斟酌雅俗三十年
宛如追逐天地線的雁子,以飛行證明活著(〈自述三十六首〉之二十五)
一九八一年,林明德「正式」加入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承辦「民間劇場」、「古蹟的盛會」、「民俗藝術節」、「國際偶戲節」……等系列活動,雖然自述「斟酌雅俗三十年」,其實已超過三十三年。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他完成八十多萬字的《臺澎金馬地區匾聯調查研究》一書,堪稱是他「奔波詩之路」的代表作,因為那是「鍛鍊身心的經驗:十八個月的田調,二十多人的投入,加上個人的意匠經營,我們循序漸進,從基礎資料的歸納,到四門二十五類匾聯文化的探索」(序文〈澳門匾聯之美〉),讀者當不難想像那種到處面對廟宇祠堂牌坊仰頭注視讚嘆拍照記錄尋訪的畫面,而「匾」與「聯」豈不是活生生的「民間之詩」嗎?
林明德幾乎遍走臺澎金馬港澳的壯舉,簡直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而那不就是「千山我獨行」的「行動詩」嗎?因此當他說「寂天寞地一燈燃」時,他的「一燈感」和「燃」必須奮不顧身,灼燒青春歲月的孤獨「飛行感」,應該是相當悲壯的。林明德四處宣揚「民間」的寬廣豐沛,於各種場合釐清並斟酌雅俗分際,誠懇鼓倡民俗的文化力量,雖困蹇難行如無法觸及的「天地線」,但那重重親炙浸染於民間藝術而不能自拔的情感,實非筆墨所能追索描摹。
他是背著筆劍的儒俠,備極辛勞地在民間江湖闖蕩了數十載,讓人幾乎以為他當年從「草根詩社」走出去以後,已遠離了詩壇。沒想到他對詩一往情深,隨處可見,比如一九九二年散文集《開拓生命情境》的序文中說:「通常在教學、研究之中之餘,有創作的衝動,尤以新詩散文居多。」《詩路.後記》說:「五十年來,我以詩記錄生命的軌跡,歷程幾個階段,共有二百一十九首,既展現生命風景,也成為一面鏡子,照見時光隧道中許許多多的自我。」他說「以詩記錄生命的軌跡」,其實應該包括他總策劃的「彰化學」叢書(八年六十冊)、主編或著作的《臺澎金馬地區匾聯調查研究》(一九九四)、《臺灣民俗技藝之美》(一九九八)、《彰化縣飲食文化》(二○○○)、《臺灣工藝地圖》(二○○二)、《阮註定是搬戲的命》(二○○三)、《臺中市飲食地圖》(二○○四)、《臺中飲食風華》(二○○六)、《小西園偶戲藝術》(二○一二)等,不論面對的是古蹟、飲食、戲劇、偶戲、工藝,他皆以詩人的心境、無法忘懷詩情的精神去貫穿這一切。
因此當一九九七年林明德在〈大樓角落的紅花〉一詩說:
沐浴、靜坐、默誦《心經》。大年初二,在鞭炮聲中過。
深夜燈前,忽然泛起寫詩的念頭。
行路匆匆,不經意發見
大樓角落,幾朵紅花
無聲的春訊
「忽然泛起寫詩的念頭」正是他詩情始終流竄於血液,終身難以甩脫的宿命。此詩的前半與後半看似無關,也難判別「寫詩的念頭」是起於發見「大樓角落的紅花」之前或之後。從文意看,又似均可,如是「念頭」起於前,「紅花」的發見在後,則「念頭」影響了後來的「發見」,若是「念頭」起於後,則「紅花」的發見似是深夜沐浴靜坐後對白日行色匆匆的回想與發見。此詩便是由此不確定的曖昧關係釀造相當大的詩意,而「沉默的紅花」則像是「寫詩的念頭」,紅花與念頭,心一實一虛,一景一情,一白日一深夜,一「行路匆匆」一「靜坐」,形成極佳的現實與理想衝突的對比。
但他的「行路匆匆」確是詩人本色。他說「我在日月奔波/以忙碌書寫知天命之年的痕跡」(〈自述三十六首〉之二十三),又說「夢想,總在天地線逗引/默默我們許下諾言/以一生奔波追逐」(〈澎湖印象十二首〉之一),那根逗引的「天地線」的內涵卻是如此:
我主持的「小西園許王技藝保存計畫」,為期兩年半,陸續執行了藝師技藝的影音與文字紀錄、經典劇目、曲譜的整理,以及藝師前傳的撰寫。我們合作完成了五類型十四齣戲,成果相當豐碩。這段期間,我應用參與觀察法與交叉訪談法,嘗試建構「小西園」的譜系,探索許王的偶戲藝術。由於多方的接觸、觀察,才正見識到許王這個人。(〈小劇大夢想〉)
這樣的「奔波」當然極具價值和意義。林明德在《阮註定是搬戲的命》中記載了我們這一代人童年到處追逐觀賞野台布袋戲「小西園許王」的一生和藝術內涵,也等於為民間藝術的根源寫下一首長長的行動詩。
讀他的《詩路》,我們發現林明德的「夢想」和「行動詩」,皆與他的童年有關。一個在高雄小漁村「世世代代養麻薩末」(平埔族西拉雅SIRAYA人稱虱目魚為麻薩末)的漁家子,長大後奉獻數十年青壯歲月於「半線文學」(彰化縣舊名半線),以及臺灣閩南各地文化的保存、整理與建構,應該也是由民間回到民間,中間偶然繞道臺北紅塵,汲取養分增益歷煉,反而更能觀照民俗之美。小學時,林明德受到流亡來臺的老師啟發,對詩詞產生憧憬,據他回憶:
八二三砲戰後,屘叔新婚別戍守金門
我是阿嬸的代言人,憑空書寫兩地情
大街小巷的門聯是書本,我逐戶細讀
銘記︱不須著意求佳景自有奇逢應早春(〈自述三十六首〉之三)
一個小學階段就為人寫家書的「阿嬸的代言人」,長大後成為「臺灣民俗的代言人」。童年時「大街小巷的門聯是書本,我逐戶細讀」,對門聯的興趣和熟記竟影響到林明德後來在兩岸三地四區的匾聯研究。由「逐戶細讀」、「逐廟細讀」、「逐鄉細讀」,再到「逐島細讀」,這段進程漫長而綿延,一直豐養他的內外世界。民俗力量的「可怕」,其實就像「童年力量的可怕」一樣,法國哲學家、科學家、詩人巴什拉(GastonBachelard,1884-1962)曾說:
為生活在某一過去的氣氛中,必須使我們的記憶非社會化……超出……最早的……回憶……找到我們尚未被認識的存在,即孩子的心靈,即全部不可認識者的總和。夢想走得這麼遠,人不禁對其過去感到驚訝,對自己所會是的那個孩子感到驚訝。……我們就這樣在自己身上發現了靜止的童年,從日曆的齒輪下解放出來的,無變化的童年。
可以說,林明德因童年「逐戶細讀」的「過去的氣氛」,使他的人生能夠「非社會化」,而找到「尚未被認識的存在,即孩子的心靈」。他的「夢想走得這麼遠」,經常「在自己身上發現了靜止的童年」,說自己是「追逐天地線的雁子」,那根「天地線」即源自深刻的童年記憶和夢想。緣此以觀,則民俗也等於一個「民族的童年」、「文化的童年」,時時提醒我們自身俱足的「孩子的心靈」。亦即巴什拉說的,「人類心靈的永久的童年核心」是「一個靜止不移,但永遠充滿活力,處於歷史以外,並且他人看不見的童年」;人若能「再次發現童年」,就如同進入一種「在詩的生存的時刻中」,「才有真實的存在」。
林明德身體力行的行動詩,既為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