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萍散文集1:屋簷上的祕密(2020年新版)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開學季特談價惠JBL耳機68折起、溫控快煮杯結帳驚喜價↓點我去逛逛
活動期間購買童書類別滿額199元,即贈《傲嬌公主的奇幻冒險》早優券,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內容簡介
金鼎獎、宋慶齡兒童文學獎得主 林芳萍
專為中、高年級讀者量身訂做的19篇兒童散文
永遠留住童年時光,讓孩子品味文字的魔力!
張嘉驊(知名兒童文學作家) 專文導賞
★金鼎獎、宋慶齡兒童文學獎得主經典之最★
19篇精妙優美的兒童散文‧令人隨之雀躍的童年時光
我曾經看過一個畫面,
讓我深深相信,阿嬤家的屋簷是一條魚變的……
全書收錄19篇專為中、高年級讀者量身訂做的短篇兒童散文。
作者林芳萍藉由自己的童年身影,以充滿想像力和人情味的溫暖筆調,帶領讀者徜徉於阿嬤家的紅瓦三合院,在烏來的山湖、田野、竹林與茶園間嬉戲,盡情感受四季的繽紛變化;文辭簡潔流暢、優美生動,故事性飽滿,兼具童趣與生活情趣。繪者謝祖華則以熟練靈活的線條和綠意豐沛的山林色調,再創作者眼中、心中如詩如畫的童年時光。整本書圖文巧妙嵌合,讀者閱讀時,彷彿也隨之展開一場笑聲洋溢、色彩鮮活的山林小旅行。
繼養成閱讀能力及自信的橋梁書之後,「兒童散文」是最佳銜接讀物之一,不僅可提升孩子遣辭用句的寫作表達能力,更能豐厚滋養孩子感受、想像、審美的能力,引領孩子向前大跨步,直入文學堂奧精妙之處。
一直到現在,我從來沒能離開過我的童年。彷彿它是一顆埋在土裡的種子,使我從其中取滋養、發茁壯、生莖根、茂枝葉、繁華實。現今,土地之上一日不停的成長,其實是源源於土地下一日不斷的輸送。
原本以為能將這本小書獻給阿嬤作禮物,沒想到,阿嬤給我的總是更多。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去記憶生命中的人事物。而我能做的,就是試著將這些保存在我的文字裡。有一天,當我也不在了,希望還能留下生命中的這些美好,給所有心中有愛的人。
──本書作者 林芳萍
這本書裡有雙滴溜溜的眼睛,那是一雙在散文中的詩的眼睛。正是那樣的眼睛,才可以從平凡的事物裡看出它們的不平凡。在這個表面看起來豐盈但實質貧乏的現代社會,孩子的眼睛若不是裝了太多的螢光影像而變得乾澀,就是被體制化的知識鎖在僵硬的框架而失去應有的靈動。芳萍在這本書裡所提供的經驗顯得彌足珍貴。它就像一種呼喚,以其洋溢美感的語字,深盼孩子的眼睛能因鄉野的陽光或月光而再度燃亮。
──知名兒童文學作家 張嘉驊
專為中、高年級讀者量身訂做的19篇兒童散文
永遠留住童年時光,讓孩子品味文字的魔力!
張嘉驊(知名兒童文學作家) 專文導賞
★金鼎獎、宋慶齡兒童文學獎得主經典之最★
19篇精妙優美的兒童散文‧令人隨之雀躍的童年時光
我曾經看過一個畫面,
讓我深深相信,阿嬤家的屋簷是一條魚變的……
全書收錄19篇專為中、高年級讀者量身訂做的短篇兒童散文。
作者林芳萍藉由自己的童年身影,以充滿想像力和人情味的溫暖筆調,帶領讀者徜徉於阿嬤家的紅瓦三合院,在烏來的山湖、田野、竹林與茶園間嬉戲,盡情感受四季的繽紛變化;文辭簡潔流暢、優美生動,故事性飽滿,兼具童趣與生活情趣。繪者謝祖華則以熟練靈活的線條和綠意豐沛的山林色調,再創作者眼中、心中如詩如畫的童年時光。整本書圖文巧妙嵌合,讀者閱讀時,彷彿也隨之展開一場笑聲洋溢、色彩鮮活的山林小旅行。
繼養成閱讀能力及自信的橋梁書之後,「兒童散文」是最佳銜接讀物之一,不僅可提升孩子遣辭用句的寫作表達能力,更能豐厚滋養孩子感受、想像、審美的能力,引領孩子向前大跨步,直入文學堂奧精妙之處。
一直到現在,我從來沒能離開過我的童年。彷彿它是一顆埋在土裡的種子,使我從其中取滋養、發茁壯、生莖根、茂枝葉、繁華實。現今,土地之上一日不停的成長,其實是源源於土地下一日不斷的輸送。
原本以為能將這本小書獻給阿嬤作禮物,沒想到,阿嬤給我的總是更多。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去記憶生命中的人事物。而我能做的,就是試著將這些保存在我的文字裡。有一天,當我也不在了,希望還能留下生命中的這些美好,給所有心中有愛的人。
──本書作者 林芳萍
這本書裡有雙滴溜溜的眼睛,那是一雙在散文中的詩的眼睛。正是那樣的眼睛,才可以從平凡的事物裡看出它們的不平凡。在這個表面看起來豐盈但實質貧乏的現代社會,孩子的眼睛若不是裝了太多的螢光影像而變得乾澀,就是被體制化的知識鎖在僵硬的框架而失去應有的靈動。芳萍在這本書裡所提供的經驗顯得彌足珍貴。它就像一種呼喚,以其洋溢美感的語字,深盼孩子的眼睛能因鄉野的陽光或月光而再度燃亮。
──知名兒童文學作家 張嘉驊
名人推薦
得獎紀錄
★文化部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好書
★教育部「106學年度國民中小學新生閱讀推廣計畫」國中適讀圖書
★文化部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好書
★教育部「106學年度國民中小學新生閱讀推廣計畫」國中適讀圖書
目錄
自序 關於……
屋簷上的祕密
下雨的時候
色香味的陽光
綠色的蝴蝶
山裡的湖
阿嬤的菜園
豆漿和紅豆的趣事
櫻花樹的春天
三隻小鳥兒
春神的禮物
夏天的第一天
等待黑夜
看鳥
中秋的圓圓月
芒花開
毛茸茸的冬天
美麗花地毯
三個房間
尋寶
作品賞析 詩性散文中的詩性童年 張嘉驊
屋簷上的祕密
下雨的時候
色香味的陽光
綠色的蝴蝶
山裡的湖
阿嬤的菜園
豆漿和紅豆的趣事
櫻花樹的春天
三隻小鳥兒
春神的禮物
夏天的第一天
等待黑夜
看鳥
中秋的圓圓月
芒花開
毛茸茸的冬天
美麗花地毯
三個房間
尋寶
作品賞析 詩性散文中的詩性童年 張嘉驊
序/導讀
【推薦序】
詩性散文中的詩性童年
張嘉驊(知名兒童文學作家)
有些作品抵抗得了歲月的侵蝕,在若干年後讀來,依然讓人感到非比尋常的清新。林芳萍的《屋簷上的祕密》,便是這樣的作品。它原先由民生報社於一九九八年出版,如今改由小天下重新發行,價值益加突顯。
芳萍用這本書再現了她在烏來村莊的童年時光。以阿嬤家的三合院紅瓦屋當作中心,她用非常細膩的筆觸,向我們呈現了一個小女孩如何徜徉在鄉間的遊歷地圖。在這張地圖上,我們跟著小女孩,一下子爬到屋簷上,一下子跑到菜園裡……遊歷的地方很多,而我們可別只是東逛西逛,終究得學會這名小女孩觀看世界的方式才算讀了這本書。
什麼?阿嬤家的屋簷是一條魚變的?阿嬤家的陽光是有色香味的?這些說法似乎有些奇怪。但只要我們能夠體會小女孩為什麼會這麼說,也就能夠理解這些遊歷其實是感覺的遊歷──這張遊歷的地圖,原本就是一張「感覺的地圖」!
我讀芳萍的《屋簷上的祕密》,總能察覺到書裡有雙滴溜溜的眼睛,不時的在打量周遭的事物,並且不斷更新對事物的印象。那是一雙在散文中的詩的眼睛。正是那樣的眼睛,才可以從平凡的事物裡看出它們的不平凡。舉個例子來說,書中的〈美麗花地毯〉一篇寫道:
阿嬤家的門前有一個大院子,長長方方的。我很小的時候,院子還沒鋪上水泥地,所以只要一下雨,地上的黃泥就溶成一塊黑黑稠稠的巧克力。
不知道是不是花兒也喜歡吃甜甜的巧克力?種在這裡的花總是營養特別好,開得特別大朵。
在一般人現實的眼裡,摻了雨水的泥土就是爛泥巴,沒什麼好說。可是對作者來說,那樣的泥巴卻是一團黑稠的巧克力。這個假設一旦成立,「花兒是不是喜歡吃巧克力」的猜想也就有了依據,並格外富有情趣。這裡動用的寫作技法是想像和譬喻,而想像和譬喻正是詩的兩個基礎。在這本書裡,我們可以發現作者一而再、再而三的運用想像和譬喻,去描述小女孩所經驗的事物。於是天空飄來的烏雲,成了「一艘揚著黑帆的海盜船」;早開的花朵,顏色「像早產兒一樣,蒼白單薄」;據說夜裡要停電了,當阿隆哥提議在停電的晚上提燈籠去玩,小孩們一聽,「眼睛都點燃了」。
優秀的散文,總是以詩為基底。我不得不說,芳萍的這本書寫的就是所謂的「詩性散文」,而它要向我們展現的就是所謂的「詩性童年」。
我也不得不說,我們的童年實在太需要「詩性」了!尤其是在這個表面看起來豐盈但實質貧乏的現代社會,孩子的眼睛若不是裝了太多的螢光影像而變得乾澀,就是被體制化的知識鎖在僵硬的框架而失去應有的靈動。不知道是真忙還是瞎忙?我所見到的許多孩子總是在忙。別說看山看海看田野,在一天當中,他們能有十分鐘好好的觀賞日出或日落,那就已經相當不錯了!從這個角度來說,芳萍在這本書裡所提供的經驗顯得彌足珍貴。它就像一種呼喚,以其洋溢美感的語字,要我們的童年重新投入「詩性」的懷抱,深盼孩子的眼睛能因鄉野的陽光或月光而再度燃亮。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是二十世紀非常有影響力的一位德國哲學家。他在晚年提出「棲居詩學」,主張:人固然過得辛苦,但還得詩意的棲居在大地之上。
現代人最大的困境是「無家可歸」。這裡的「無家可歸」,不是指沒有房子住,而是指生命無所依歸。「詩」的任務,就是要把人們帶回到大地,使人們得以安居。這裡的「詩」,不是光指詩的體裁,更指「詩的心靈」。
用海德格的這些話來當作芳萍這本書的注腳,似乎再恰當也不過。她用詩法所寫成的詩性散文,正是要把我們帶向一條「回家的路」──在芳萍的藝術世界裡,那是「阿嬤的家」,一個有屋簷能變成飛行大紅魚的地方,其實也象徵著我們童年該有的家。
但願我們每位讀者在讀過這本書之後,都能以「詩的心靈」真正的回到童年的家。
【自序】
關於……
◆關於童年
我始終不覺得那是過去的記憶。
因為「過去的記憶」是一種「已經收藏起來的階段」,在時間和感情上是可以被切割乾淨的。如果再用保鮮膜仔細包妥貼,放入冷藏,偶爾拿出來微波,還能依舊不失味道。
然而一直到現在,我卻從來沒能離開過我的童年,更遑提大力揮刀砍斷之間的連結。彷彿它是一顆埋在土裡的種子,使我從其中取滋養、發茁壯、生莖根、茂枝葉、繁華實。現今,土地之上一日不停的成長,其實是源源於土地下一日不斷的輸送。
所以,當我初次提筆,試圖在創作的天空下伸展自己時,描寫我的童年便成了我最自然、最原始的感情渴望。
◆關於這本書
我始終覺得是一本捕捉個人珍藏時刻的相本。
我常常在動筆前幾天,什麼事也不做,就只是閉著眼睛,讓心沉潛到最深域、最純淨的黑海,耐心等待能「看」到最鮮豔瑰麗的寶物。
當我將這些珍貴的情景用文字記錄下來的時候,才發覺,它們常是以一種畫面的形態定格。有的像油畫,有的像水彩畫,有的像蠟筆畫,有的像水墨畫,每一張都有色彩,其中有些我甚至還能清楚看到顏色在光線中的變化。
所以,如果能把書中的文字還原,映現在白紙上的,將是一頁頁我珍藏的彩色照片和圖畫。然後,慢慢的,這些畫面才開始動起來了,發出聲音了,飄出香味了,走出來一個阿嬤了。
◆關於阿嬤
我一直認為她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但是寫阿嬤實在太難了,我只能寫阿嬤家的屋瓦、寫阿嬤家的山湖、寫阿嬤家的菜園和庭院、寫阿嬤家的飛鳥和花草、寫阿嬤鉤毛線、寫阿嬤採茶葉、寫阿嬤採竹筍……寫盡阿嬤身邊的一切,希望能寫出我心中慈祥又耿直、寬容又智慧、豁達又開明、活力又幽默的阿嬤。
不過相較起來,阿嬤倒是抱著平常心看待我把她寫進文章裡這件事。對於我每每跟她考證部分情節時,最常說的話是:「你記性這呢好,還記得這些!」其實,阿嬤自己記得的也真不少呢。
◆關於我
阿嬤說我一生下來,皮膚就黑,只看見兩顆發亮的大眼睛。
(現在我的皮膚不黑了,但是眼睛也變小了。)
阿嬤還得意的說我七個月就會開口叫人,十個月會走路,一、兩歲便能認字讀書。
(聽起來不輸白居易識「之」、「無」嘛。)
但是,阿嬤也說我很不乖。每次帶我出門,就會吵著要買東西,如果不買給我,便藏在電線桿後面,和她玩躲貓貓。比起來,弟弟乖多了。
(那是因為弟弟可以吃我吵來的糖呀!)
阿嬤聽了笑起來,說我最會頂嘴了,而且脾氣倔又很好強。念書時,只要考試沒有考一百分,回到了家,一定臉臭臭的,把自己關在房門裡。但是年年拿的獎狀,可以用來貼壁紙了。
(我不願承認「臉臭臭」這件事。但是現在,我能在房間裡待上一整天寫稿,應是當時奠下的基礎吧!)
阿嬤又說,其實我還是很乖。只要她人稍稍不舒服,我一定從早到晚惦記在心上,連半夜也睡不安穩。驚醒了,就趕緊問她好點了嗎?
(每當我生病的時候,也總是在恍惚中看到阿嬤焦急的臉啊。)
聽著阿嬤把我從小時候、長大上學、出國念書到現在的事娓娓道出,親自為我口述做小傳,我覺得自己實在太幸福了。
原本以為能將這本小書獻給阿嬤作禮物,沒想到,阿嬤給我的總是更多。
◆關於生命
這本書從初版到現在,十六個年頭過去了。今年,當它以新面貌再度出現時,阿嬤已經在去年往生。我常常在想,阿嬤現在在哪裡呢?故鄉的櫻花樹在哪裡呢?記憶中的童年在哪裡呢?
時間看似改變了一切,但不能阻隔愛與思念。
當我重新再讀這本書時,我知道所有的愛與美好並沒有消失不見,只是轉換成另一種形式,被繼續珍藏與紀念。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去記憶生命中的人事物。而我能做的,就是試著將這些保存在我的文字裡。有一天,當我也不在了,希望還能留下生命中的這些美好,給所有心中有愛的人。
詩性散文中的詩性童年
張嘉驊(知名兒童文學作家)
有些作品抵抗得了歲月的侵蝕,在若干年後讀來,依然讓人感到非比尋常的清新。林芳萍的《屋簷上的祕密》,便是這樣的作品。它原先由民生報社於一九九八年出版,如今改由小天下重新發行,價值益加突顯。
芳萍用這本書再現了她在烏來村莊的童年時光。以阿嬤家的三合院紅瓦屋當作中心,她用非常細膩的筆觸,向我們呈現了一個小女孩如何徜徉在鄉間的遊歷地圖。在這張地圖上,我們跟著小女孩,一下子爬到屋簷上,一下子跑到菜園裡……遊歷的地方很多,而我們可別只是東逛西逛,終究得學會這名小女孩觀看世界的方式才算讀了這本書。
什麼?阿嬤家的屋簷是一條魚變的?阿嬤家的陽光是有色香味的?這些說法似乎有些奇怪。但只要我們能夠體會小女孩為什麼會這麼說,也就能夠理解這些遊歷其實是感覺的遊歷──這張遊歷的地圖,原本就是一張「感覺的地圖」!
我讀芳萍的《屋簷上的祕密》,總能察覺到書裡有雙滴溜溜的眼睛,不時的在打量周遭的事物,並且不斷更新對事物的印象。那是一雙在散文中的詩的眼睛。正是那樣的眼睛,才可以從平凡的事物裡看出它們的不平凡。舉個例子來說,書中的〈美麗花地毯〉一篇寫道:
阿嬤家的門前有一個大院子,長長方方的。我很小的時候,院子還沒鋪上水泥地,所以只要一下雨,地上的黃泥就溶成一塊黑黑稠稠的巧克力。
不知道是不是花兒也喜歡吃甜甜的巧克力?種在這裡的花總是營養特別好,開得特別大朵。
在一般人現實的眼裡,摻了雨水的泥土就是爛泥巴,沒什麼好說。可是對作者來說,那樣的泥巴卻是一團黑稠的巧克力。這個假設一旦成立,「花兒是不是喜歡吃巧克力」的猜想也就有了依據,並格外富有情趣。這裡動用的寫作技法是想像和譬喻,而想像和譬喻正是詩的兩個基礎。在這本書裡,我們可以發現作者一而再、再而三的運用想像和譬喻,去描述小女孩所經驗的事物。於是天空飄來的烏雲,成了「一艘揚著黑帆的海盜船」;早開的花朵,顏色「像早產兒一樣,蒼白單薄」;據說夜裡要停電了,當阿隆哥提議在停電的晚上提燈籠去玩,小孩們一聽,「眼睛都點燃了」。
優秀的散文,總是以詩為基底。我不得不說,芳萍的這本書寫的就是所謂的「詩性散文」,而它要向我們展現的就是所謂的「詩性童年」。
我也不得不說,我們的童年實在太需要「詩性」了!尤其是在這個表面看起來豐盈但實質貧乏的現代社會,孩子的眼睛若不是裝了太多的螢光影像而變得乾澀,就是被體制化的知識鎖在僵硬的框架而失去應有的靈動。不知道是真忙還是瞎忙?我所見到的許多孩子總是在忙。別說看山看海看田野,在一天當中,他們能有十分鐘好好的觀賞日出或日落,那就已經相當不錯了!從這個角度來說,芳萍在這本書裡所提供的經驗顯得彌足珍貴。它就像一種呼喚,以其洋溢美感的語字,要我們的童年重新投入「詩性」的懷抱,深盼孩子的眼睛能因鄉野的陽光或月光而再度燃亮。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是二十世紀非常有影響力的一位德國哲學家。他在晚年提出「棲居詩學」,主張:人固然過得辛苦,但還得詩意的棲居在大地之上。
現代人最大的困境是「無家可歸」。這裡的「無家可歸」,不是指沒有房子住,而是指生命無所依歸。「詩」的任務,就是要把人們帶回到大地,使人們得以安居。這裡的「詩」,不是光指詩的體裁,更指「詩的心靈」。
用海德格的這些話來當作芳萍這本書的注腳,似乎再恰當也不過。她用詩法所寫成的詩性散文,正是要把我們帶向一條「回家的路」──在芳萍的藝術世界裡,那是「阿嬤的家」,一個有屋簷能變成飛行大紅魚的地方,其實也象徵著我們童年該有的家。
但願我們每位讀者在讀過這本書之後,都能以「詩的心靈」真正的回到童年的家。
【自序】
關於……
◆關於童年
我始終不覺得那是過去的記憶。
因為「過去的記憶」是一種「已經收藏起來的階段」,在時間和感情上是可以被切割乾淨的。如果再用保鮮膜仔細包妥貼,放入冷藏,偶爾拿出來微波,還能依舊不失味道。
然而一直到現在,我卻從來沒能離開過我的童年,更遑提大力揮刀砍斷之間的連結。彷彿它是一顆埋在土裡的種子,使我從其中取滋養、發茁壯、生莖根、茂枝葉、繁華實。現今,土地之上一日不停的成長,其實是源源於土地下一日不斷的輸送。
所以,當我初次提筆,試圖在創作的天空下伸展自己時,描寫我的童年便成了我最自然、最原始的感情渴望。
◆關於這本書
我始終覺得是一本捕捉個人珍藏時刻的相本。
我常常在動筆前幾天,什麼事也不做,就只是閉著眼睛,讓心沉潛到最深域、最純淨的黑海,耐心等待能「看」到最鮮豔瑰麗的寶物。
當我將這些珍貴的情景用文字記錄下來的時候,才發覺,它們常是以一種畫面的形態定格。有的像油畫,有的像水彩畫,有的像蠟筆畫,有的像水墨畫,每一張都有色彩,其中有些我甚至還能清楚看到顏色在光線中的變化。
所以,如果能把書中的文字還原,映現在白紙上的,將是一頁頁我珍藏的彩色照片和圖畫。然後,慢慢的,這些畫面才開始動起來了,發出聲音了,飄出香味了,走出來一個阿嬤了。
◆關於阿嬤
我一直認為她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但是寫阿嬤實在太難了,我只能寫阿嬤家的屋瓦、寫阿嬤家的山湖、寫阿嬤家的菜園和庭院、寫阿嬤家的飛鳥和花草、寫阿嬤鉤毛線、寫阿嬤採茶葉、寫阿嬤採竹筍……寫盡阿嬤身邊的一切,希望能寫出我心中慈祥又耿直、寬容又智慧、豁達又開明、活力又幽默的阿嬤。
不過相較起來,阿嬤倒是抱著平常心看待我把她寫進文章裡這件事。對於我每每跟她考證部分情節時,最常說的話是:「你記性這呢好,還記得這些!」其實,阿嬤自己記得的也真不少呢。
◆關於我
阿嬤說我一生下來,皮膚就黑,只看見兩顆發亮的大眼睛。
(現在我的皮膚不黑了,但是眼睛也變小了。)
阿嬤還得意的說我七個月就會開口叫人,十個月會走路,一、兩歲便能認字讀書。
(聽起來不輸白居易識「之」、「無」嘛。)
但是,阿嬤也說我很不乖。每次帶我出門,就會吵著要買東西,如果不買給我,便藏在電線桿後面,和她玩躲貓貓。比起來,弟弟乖多了。
(那是因為弟弟可以吃我吵來的糖呀!)
阿嬤聽了笑起來,說我最會頂嘴了,而且脾氣倔又很好強。念書時,只要考試沒有考一百分,回到了家,一定臉臭臭的,把自己關在房門裡。但是年年拿的獎狀,可以用來貼壁紙了。
(我不願承認「臉臭臭」這件事。但是現在,我能在房間裡待上一整天寫稿,應是當時奠下的基礎吧!)
阿嬤又說,其實我還是很乖。只要她人稍稍不舒服,我一定從早到晚惦記在心上,連半夜也睡不安穩。驚醒了,就趕緊問她好點了嗎?
(每當我生病的時候,也總是在恍惚中看到阿嬤焦急的臉啊。)
聽著阿嬤把我從小時候、長大上學、出國念書到現在的事娓娓道出,親自為我口述做小傳,我覺得自己實在太幸福了。
原本以為能將這本小書獻給阿嬤作禮物,沒想到,阿嬤給我的總是更多。
◆關於生命
這本書從初版到現在,十六個年頭過去了。今年,當它以新面貌再度出現時,阿嬤已經在去年往生。我常常在想,阿嬤現在在哪裡呢?故鄉的櫻花樹在哪裡呢?記憶中的童年在哪裡呢?
時間看似改變了一切,但不能阻隔愛與思念。
當我重新再讀這本書時,我知道所有的愛與美好並沒有消失不見,只是轉換成另一種形式,被繼續珍藏與紀念。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去記憶生命中的人事物。而我能做的,就是試著將這些保存在我的文字裡。有一天,當我也不在了,希望還能留下生命中的這些美好,給所有心中有愛的人。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