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之間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在這人人手執一部智能手機的年代,能連繫起往日的舊友和難以一聚的親朋戚友。
人人藏在一個小盒子裡面,用不著見面,也不用跟任何人對話,滑兩下社交媒體,亦能知道朋友的近況,即使是久久沒見的友人、同事,亦漸漸浮現在社交媒體中。
網絡之下,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是人的脆弱築成網絡時代,還是網絡時代造就脆弱的人?
我們從此能輕易聯繫四方,重拾牽絆,卻也能用一兩句話,剎那之間斷絕友誼。
《網絡之間》用十九篇短篇小說,寫出網絡這把雙面刃,把人藏於網絡下的脆弱表露無遺。
我們明明身處網絡時代,卻
「上網尋尋覓覓,再也找不到昔日舊友……」——〈舊友〉
已讀不回、不讀不回成為新時代的絕交方式。
有時在通訊軟體聊天,不經意用錯了
「一個表情符號,足以令人退出所有群組……」——〈笑臉〉
自始學懂了對著手機熒幕,要小心翼翼地打出每一個字。
難道從未想過,與其隔空聊天,不如約朋友出來,
「一次小敍,比起以往認識的都要多……」——〈小敍〉
有了社交媒體,我們易變了、脆弱了?
本書收錄十九個微型/短篇小說,探討現今社交媒體、通訊網絡背後,那些人與人的情感距離。
本書特色:
● 通訊網絡連繫情感,亦能切斷友誼。 一言一語,牽引連環事端, 社交媒體,真的能夠聯繫四方?
● 用十九個短篇小說,觸踫網絡之間人與人的界線,透過片言隻語,看清人和事。
人人藏在一個小盒子裡面,用不著見面,也不用跟任何人對話,滑兩下社交媒體,亦能知道朋友的近況,即使是久久沒見的友人、同事,亦漸漸浮現在社交媒體中。
網絡之下,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是人的脆弱築成網絡時代,還是網絡時代造就脆弱的人?
我們從此能輕易聯繫四方,重拾牽絆,卻也能用一兩句話,剎那之間斷絕友誼。
《網絡之間》用十九篇短篇小說,寫出網絡這把雙面刃,把人藏於網絡下的脆弱表露無遺。
我們明明身處網絡時代,卻
「上網尋尋覓覓,再也找不到昔日舊友……」——〈舊友〉
已讀不回、不讀不回成為新時代的絕交方式。
有時在通訊軟體聊天,不經意用錯了
「一個表情符號,足以令人退出所有群組……」——〈笑臉〉
自始學懂了對著手機熒幕,要小心翼翼地打出每一個字。
難道從未想過,與其隔空聊天,不如約朋友出來,
「一次小敍,比起以往認識的都要多……」——〈小敍〉
有了社交媒體,我們易變了、脆弱了?
本書收錄十九個微型/短篇小說,探討現今社交媒體、通訊網絡背後,那些人與人的情感距離。
本書特色:
● 通訊網絡連繫情感,亦能切斷友誼。 一言一語,牽引連環事端, 社交媒體,真的能夠聯繫四方?
● 用十九個短篇小說,觸踫網絡之間人與人的界線,透過片言隻語,看清人和事。
目錄
序
作者簡介
1.笑臉
2.舊友
3.探訪
4.舊事
5.清談
6.避世
7.親戚
8.義工
9.自語
10.善人
11.會所
12.問候
13.遇險
14.小敍
15.回家
16.獨坐
17.聚會
18.旅行
19.智者
作者簡介
1.笑臉
2.舊友
3.探訪
4.舊事
5.清談
6.避世
7.親戚
8.義工
9.自語
10.善人
11.會所
12.問候
13.遇險
14.小敍
15.回家
16.獨坐
17.聚會
18.旅行
19.智者
序/導讀
時代進步,科技發達,叫人目不暇給。
一部手機,不出門知天下事,更能相識滿天下。
以往寫信、交筆友、打長途電話,各種通訊軟件、社交媒體、應用程式面世,組成一個個群組和網絡,人的溝通方式徹底改變。
傳統媒體如電視、電台、報章、雜誌……與任何新媒體一樣,是傳播資訊和溝通的媒介,各有特色、好處和限制,本身是中性的,視乎我們如何運用而已。
我們快樂不快樂,知識智慧有否增進,是否交到知心朋友,能否維繫親情與友誼,開拓新天地新視野……完全是發自我們內心的結果。
一部手機,不出門知天下事,更能相識滿天下。
以往寫信、交筆友、打長途電話,各種通訊軟件、社交媒體、應用程式面世,組成一個個群組和網絡,人的溝通方式徹底改變。
傳統媒體如電視、電台、報章、雜誌……與任何新媒體一樣,是傳播資訊和溝通的媒介,各有特色、好處和限制,本身是中性的,視乎我們如何運用而已。
我們快樂不快樂,知識智慧有否增進,是否交到知心朋友,能否維繫親情與友誼,開拓新天地新視野……完全是發自我們內心的結果。
試閱
1. 笑臉
他打開臉書。
逐個朋友瀏覽:餐廳慶祝生日、一班朋友遠足、遛狗遇到趣事、一大碗雪菜米線、新鮮出爐自製蛋糕……
他看得入神,朋友的生活真精彩,有的一天幾個帖文,不是相識滿天下,就是各地漂亮風景,按讚人數和留言之多,真教人羨慕不已。
他想,誰說網絡世界虛幻呢?以前打電話和寫信,電郵不算特別方便,有了智能電話一切不同,朋友隨時溝通聯絡,不知多省時多方便。
他越看越起勁,絲毫不覺雙眼乾澀。
看到德文班同學梅的帖文。
一個丁香紫色保鮮花心意花環,非常搶眼奪目,予人溫馨親切的感覺。梅寫:「我和朋友的作品。若想幫助有需要的人,可以考慮加入我們喔!」
照片連著一個網頁,他沒有細看。按讚和留言的人很少,本來想表示支持,回心一想,倒不如在群組分享更好。
他和三個女同學相熟,上完初班、中班、高班,在幾個大群組之外,開了一個小群組,方便相約外出吃飯,有時說說生活上無聊事。
他複製了網頁的連結,把它貼在群組上,正想寫幾個字表示欣喜,翻看早前的留言,見她也不少訴苦字句,像「老闆要把人榨乾榨盡才心足」、「快做死了還有沒有更多」、「上班下班,車程加起來接近三小時,我快死了快死了」……有時梅在群組不搭腔不回覆,只得他們三個胡扯一通。
她一向健談開朗,猜想她工作壓力太大,心情不好不想說得太多。
他想,她會不會不高興呢?即使和大家分享她的作品?會不會怪他事先不問一聲?會不會怪他過分張揚?照說應該不會的吧,她們也在臉書加了她的,他不過在群組搶先發佈罷了。
他寫:「請看梅的大作。會不會給我也弄一個?哈哈……」
他怕她不高興,加上一個笑臉表情圖案。
群組顯示兩個白剔,即大家都收到了,一時沒有什麼回應。
他放下手機,專注手頭工作。兩個小時後一看,群組顯示兩個藍剔,即大家已看過了,不過還沒有什麼回應,他以為蘭和竹會回個紅色心心。
躲進書房上網購物。
看看手機,群組有人回覆了。
梅本人的訊息:「我和朋友做義工的作品,你竟然覺得好笑?你這個人真的太膚淺、太膚淺!」
他大吃一驚,是他取笑了梅,惹得她破口大罵?是他的用字不恰當?是他附上的笑臉符號?那是一個笑出眼淚的符號……
他真的取笑了她?
他冷靜一下。
他想表達對梅手藝的欣賞,也因為大家相熟而開句玩笑,完全沒有取笑她的意思。他應該直接寫她很棒才對?他的表達令她誤會?即使是也不能這樣說,她會覺得他在狡辯,有膽做沒膽認不是男人……
他自問從不喜歡取笑人,更加不是什麼膚淺的人,大家認識日子不算短,她真覺得他是這樣的人?
應該怎樣回應才好?
他在群組寫:「Sorry,我不知道這是你和朋友的作品。我只是和大家分享你的作品,沒有任何取笑你的意思。」
群組顯示兩個白剔,暫時沒有人回應。
他坐立不安,不敢去想她有什麼回應。萬一又是破口大罵,他不知道自己是否承受得了。
他越想越是害怕,手指按著群組選項,這時想也不想,按了退出一項,手機顯示確認與否,他立即按了下去。
他想了想,萬一她在德文班群組罵人呢?他迅速打開三個群組,也做了退出和確認兩個步驟。
他鬆了一口氣。
晚上他不大睡得著,翻來覆去想著這件事,忽然好像想到了什麼。
他知道她是熱心腸的人,幾個月前他遇到意外,在群組通知同學未能應試。導師和同學有表達慰問的,但只有她向他個別發短訊:「師兄,你這次應該很嚴重?你要小心保重才好。」他向她表示感謝,也說了一些自己的情況。
不過她也有偏激一面。
就在兩個月前,她們幾個在群組說起,這段日子經濟不好,看來也不會有好轉的一天。他見幾個女孩年紀小,不知道上一輩過的艱難日子,在網上找了一些資料,貼在群組給她們看,又寫:「五、六十年代,市民住在木屋、寮屋、七層大廈,一家十口擠在狹小房間,又和鄰居共用廚房廁所,日子比起現在還要難捱呢。」梅很快回覆:「兩個時代不同,你這樣比較根本沒意思。」
他想,梅不是說得不對,但他不想她們過於負面,於是回覆:「時代不同,難處各有不同,是不能直接比較。我只想說,上一輩的處境那麼艱難,也能夠捱得過去,甚至捱出頭來,我們始終不比以前差,積極面對才會找到出路。」
誰知梅一下子連珠爆發:「你究竟知不知道現實?你是不是在說風涼話?你說以前日子困難,但你知不知道只要肯做,人人都可以掙碗飯吃?不論碼頭苦力、搬運工人、工廠雜工都可以吃得飽!以前有製衣、五金、山寨廠,知不知道養活了多少人?現在本市還有什麼?誰都知道只得那幾個行業,你沒有聽過產業單一化?金融地產保險什麼什麼?」
他很愕然,沒想到幾句鼓勵說話,會招來這麼激烈的反應。他本來不想爭辯,只寫句「謝謝你的意見」算了,但他想她們看得全面一些,於是回覆:「沒錯,以前經濟起飛階段,本地工業非常發達,
但有位前輩同事告訴我,以前找份工作非常困難,不是我們想像般容易……」話還沒有說完,他不小心按了發送鍵。
梅立即回覆:「以前擺個菜檔養活一家七口,現在呢?你問問菜販交的租金多少?你沒有聽過地產霸權?」
他耐心回答:「不錯,五、六十年代在街上做小販,在街市擺個魚檔菜檔也可以謀生,但不是誰也有錢買貨擺檔的,還有管小販收的貪污錢呢?你說苦力、搬運、雜工,這些工種一直有,小巴的士司機也一樣。沒錯,整個工業北移之後,製衣五金等製造業式微,但五金等仍有一定規模,製衣的確再沒有工廠妹,是設計學院的學生找熟練女工合作……」
「那有多少工作機會?一百?二百?以前才是百業興旺!」
「我只想說,每個時代都面對艱難,最重要的是那份精神,過了一關又一關……」
「以前是百業興旺,才有所謂獅子山精神。如果是死城一個,你覺得人還覺得有希望?」
「你真的不知道嗎?五、六十年代,香港成了轉口港,好像一下子繁榮起來,但之前發生什麼事?三年零八個月的淪陷,打完第二次世界大戰,整個城市就像廢墟差不多。你說以前各行各業興旺,說得很對,可是社會的經濟結構轉型,某類工種是少了,也會催生新的工種,像你說的金融地產業之類,還有很多以前沒有的呢?譬如美容師、健身教練、物業管理、物流速遞……會計、保險、法律比以前更專業,有數不清隨著社會進步的行業,各類工程也因基建長做長有,電工裝修也要考試,製作糕點甚至髮型師也有認證,你的花藝不也是一種?我們學的德文呢?許多人在夜校進修不同科目呢?」
「那有什麼用?經濟轉差,失業率還不是一樣高?」
「說到這個,本地有公屋、綜援、公立醫院,是世界其它地方沒有的—除了失業津貼。你可以說,本地有地產霸權壟斷,因為那套沒說出口的高地價政策,可是公屋租金便宜,一半以上市民有安全網,公立醫院有九成半是津貼,不用普羅大眾付昂貴醫療費,還有行之有效的廉政公署。我們說時代不同,也是制度成熟了才有,那個粗糙的時代不會有。」
「環境這麼差,還看到希望,真服了你。」
「我們這一代也經歷過沙士,那時經濟差得不能再差,世界像完全沒有希望,一整條街的零售商舖結業,不要忘記亞洲金融風暴、樓市崩盤有人跳樓、科網泡沫爆破……社會元氣還沒有恢復,但是我們也一一捱過了。我只想說,難處的確是有的,但人不懷抱希望,相信靠自身努力,明天會比今天好,上一代早已全然崩塌,不會有這個繁榮都市了。」
梅回他一隻大拇指。
蘭和竹沒有說什麼。
就像這次。
他甚至不知道,她們看了對話沒有。
他想,是不是那次爭辯?她心中仍然有氣,借故向他發作?
她問候過他,實在不想惡言相向回敬。
他又想,他不應該先說 Sorry。
他根本沒有做錯事。
不過到此為止。
他選擇退出。
上班途中,他收到蘭的短訊:「Hello。」
他回覆:「早晨。」
「梅工作壓力太,心情不好,一時有些失控……」
「明白。」
「希望你不要介意。」
她們談過了嗎?
他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她不是第一次了。」
「你知道她的脾氣。」
「不想有下次。」
「你還會出來嗎?」
「你、我和竹,沒問題。」
「我們再約。」
「好。」
他回到辦公室,中午同事送上蛋糕,插上三支蠟燭,給他慶祝三十歲生日。他笑得非常開懷,破例加入了同事的群組。
2. 舊友
老友好像失聯了。
他不是最近發現的。
兩年前,他如常到外地旅遊,以加拿大西岸為目的地。他知道老友住在美國西岸,想順道探訪他一家。
他以電郵通知老友,朋友電郵用了十五年,但平日他不大和老友通訊,聖誕節新年才向他發送電子賀咭,或在他前往探望前通知老友。
老友回覆,暑假很可能陪伴妻兒,問他什麼時候會到。
他查看一下,把機票日期告訴了老友。
老友沒有什麼表示。
他也不以為忤,知道老友一向懶洋洋,有朋友來就會見一下,多年來去探望老友的人不多。
他乘飛機直抵溫哥華,花半天在市內走了一圈,覺得沒有什麼特別,轉乘內陸機前往卡加利,又轉車到度假小鎮班夫。路易斯湖水天一色寶藍,真如人間仙境一樣漂亮。
他在班夫住了一晚。小鎮街道兩旁古色古香,遠望洛磯山脈參天森林,夜裡一片寧靜安詳。
他不禁想,會不會有天移居此地呢?
早上乘飛機到洛杉磯,乘巴士到了市中心,在預訂旅館安頓下來,獨自吃了一頓午餐,又到大街上悠閒觀光踱步。
幾年沒來,即使已來過三次,也要一些時間適應,看到熟悉的店舖和地標,心裡感到陣陣欣喜。
他回到旅館,撥了一通電話。
沒人接聽。
多年前和老友書信來往,可是地址早已遺失,只知道大約在市中心東北,上次他還搬了家,原有房子用作收租,只不過相隔幾條街。
他知道,老友在一家貿易公司工作,以前相約在附近吃飯,不過記不起確實地點了。
他把行李箱的物品取出來,逐件放好在合適的位置,有一瓶在加拿大買的高級楓糖漿,是特地買給老友一家作手信的。
他小心翼翼放回行李箱,怕不小心摔破玻璃瓶子。
電話沒人接聽。
老友從不用通訊軟件,發多少個短訊也沒有用。
也許他正在忙?
他不想在旅館耽著,走進地鐵站乘了幾個站,漫無目的到處走走,最遠去到帕薩迪納那區,那是靠近老友居住的地方,幾條大街看來差不多,分不清東南西北。他想,就當是觀光的行程吧。
晚上,他在旅館上網找資料。
第二天吃過早餐,他乘公車到聖塔莫尼卡海灘,沿著看不見盡頭的海岸線漫步。海風吹來,叫他感到心曠神怡,海鷗在無際藍天展翅飛翔,像要飛往無拘無束的國度,遠離人間一切繁囂紛亂。
景物與十年前的一樣。
他到了 Staples Centre 附近,隨意到一間餐廳吃飯,吃完了到公園看小朋友嬉戲,看得他不時會心微笑,想起和老友兒子追逐的情景。
黃昏時他又到海灘去,心裡感到一陣蒼涼落寞。走得倦了,他乘車回到 Staples Centre,看了一場精彩刺激的籃球比賽,然後再乘車回到市中心。
他到了中餐館吃晚飯,又撥了一通老友電話。
電話嗚嗚長響。
侍者好奇問他從哪裡來,他如實相告,原來是同一個城市。他說他第四次來,每次都是探望朋友。
侍者很是高興,問他可否合照留念。
他微笑著拍了一張,然後和他握手道別。
他回到旅館,收拾一下行李,原定三天行程,改早一天回溫哥華。
他到教會參加主日崇拜,和新認識的朋友吃午飯。他們叫他將來有空再來參加聚會,又送他教會成立十週年紀念品。
他不禁展露歡顏,謝過他們後出發到機場,飛回原來的城市去。
隔了一段時間。
他坐下來,寫個電郵,通知老友,早前到了加拿大旅行,也在洛杉磯打過電話給他,可是未能聯絡上,問他一切安好否,將來有機會再去探望他。
一直沒有收到回覆,但也沒有打回頭,即電郵還沒有取消。
他頹然,老友不知何故消失了。
那段日子,他非常喜愛旅遊。
三個月後,他買了一張廉價機票,先飛北京轉機飛美國東岸,到紐約看著名的時代廣場、中央公園和大小博物館,然後乘火車到波士頓,參觀茶葉船博物館。那裡的風很大,吹得他有些頭痛,不到黃昏
便回到酒店。
他想起老友,寫了一個電郵給他:「小弟身在美國東岸,到過紐約,地鐵又擠又黑又髒,不喜歡,中央公園有很多人跑步。我在波士頓,明天出發去加拿大,回紐約後會參加當地社群活動。不知你在西岸安好否,祝好。」
他乘長途巴士到蒙特利爾,在車上足足呆了七個半小時,他不知道是怎樣捱過去的,途中經過不少中途車站,深夜裡黑衣黑褲華人上車下車,看樣子似乎是廚工模樣。
他疲憊不堪,車子下午出發,凌晨抵達目的地。他發覺只有一間大天主教堂值得參觀,停留一日乘火車到魁北克市。他喜歡這個精緻小巧的城市,法式建築比比皆是,又有幾座古堡式大酒店,像Fairmont Le Château Frontenac。他特地走到聖羅倫斯河拍照留念,又在市內大街小巷漫步閒逛,想起第一次去巴黎的各樣驚喜。兩天過後,他轉到渥太華參觀國會大樓,接著便是多倫多,車程四個半小時,比蒙特利爾那程短許多,不過早上在總站下車後,只到附近逛了一逛,覺得沒有什麼好看,然後乘巴士去看尼加拉瀑布,那萬馬奔騰、川流不息的景象,隨水花四濺幻起的七色彩虹,這個行程再辛苦也算值得的。
他從多倫多飛回紐約,到一間教會參加主日崇拜,熱心信徒帶他參觀圖書館,又和他一起吃午飯,再上一個信徒的家談天說地,聽他們分享異地的不同經歷。
一個愉快的晚上過去,約定日後再見。
回到本市,他寫了個電郵給老友:「朋友,你好嗎?大家相識多年,為什麼突然失去聯絡?是不是家裡有事?是不是小弟說錯了什麼?若有,請說出來,大家可以談談。」
沒有回音。
他如常發送聖誕賀咭。
相信不會回覆了。
很久很久以後。
有天想起舊友。
他在 Google 輸入名字,加上地名洛杉磯,嘗試搜尋地址所在,百多項結果全部不對,再試幾次,發現幾個偵探式網站,似乎具備強力搜尋功能。他輸入姓名和地名,加上舊友所住區段搜尋一下。
意想不到,居然有舊友姓名,家庭成員如父母,妻子和年紀,跟真實的看來非常相似。
他不禁大喜,把連結複製到地圖,用 3D 街景仔細的看,但不大肯定是否那所房子。
網頁聲稱有全面結果,只要填妥信用卡資料即可。
他猶豫不決,是不是詐騙網站呢?乍眼一看,倒也不像假的。他舊友的資料已顯示一半,莫非只是強力搜尋器,得到的資料比常人多,一旦輸入信用卡資料,即時吞噬所有信用額?
抑或,輸入信用額低的卡號?
個人資料可能不保?
他輸入卡號幾次,幾乎就要按下去,一按可能知道舊友所在,也可能釀成個人財務災難。
過幾天再試,結果也差不多。
他拿不定主意,鍵盤輕輕一按就成,可是終究放不下心。
況且找到了又如何?收了信可不回信,親身再去也可拒諸門外,老友若決心迴避任何人,沒有人能夠阻止。
他決定放棄。
過了很久,他忽然想起,他舊友兒子有個英文名字。
他在臉書輸入資料,加上地名洛杉磯,皇天不負有心人,他看到一張熟悉的臉孔,正是舊友的寶貝兒子。
頭像是初中相片,樣子和爸爸一模一樣。
他進入他的臉書細看,公開顯示的是中學生活照,和一班同學笑得燦爛地拍的。
沒有父母照片。
他不敢驚動少年人,沒有要求加入做朋友,怕幾年過去記不起自己。
他瀏覽一下他的朋友圈子,百多個人全都是朋輩同學,似乎他父母不喜歡即時通訊科技。
有天忍不住再看,一些普通帖文只有幾個讚,他再次逐個仔細看看,看到一個卡通人物,那名字是舊友太太的英文名,加上舊友姓的一個組合。
這個用戶沒有帖文,不能加朋友和即時通訊,也不能下載頭像相片,只在舊友兒子的初中畢業照上留言:「為你驕傲,愛你!」
他相信,這就是他的舊友。
他感慨萬千。
過了一段日子。
好奇心起,他再次搜尋舊友兒子。
頭像圖片是一家三口,他的舊友、太太和兒子,擠在一起拍的照片。
他的舊友笑容滿面,模樣看上去差不多,兒子拿著生日蛋糕,也笑得滿心開懷,他媽媽一貫帶些內向,乾瘦的臉上有愉快的微笑。
他終於看到舊友。
他為舊友感到高興,他已經找到安身之處,他已經有了新的生活。
他看了好一會。
他把搜尋結果刪除。
然後輕輕關上電腦。
他打開臉書。
逐個朋友瀏覽:餐廳慶祝生日、一班朋友遠足、遛狗遇到趣事、一大碗雪菜米線、新鮮出爐自製蛋糕……
他看得入神,朋友的生活真精彩,有的一天幾個帖文,不是相識滿天下,就是各地漂亮風景,按讚人數和留言之多,真教人羨慕不已。
他想,誰說網絡世界虛幻呢?以前打電話和寫信,電郵不算特別方便,有了智能電話一切不同,朋友隨時溝通聯絡,不知多省時多方便。
他越看越起勁,絲毫不覺雙眼乾澀。
看到德文班同學梅的帖文。
一個丁香紫色保鮮花心意花環,非常搶眼奪目,予人溫馨親切的感覺。梅寫:「我和朋友的作品。若想幫助有需要的人,可以考慮加入我們喔!」
照片連著一個網頁,他沒有細看。按讚和留言的人很少,本來想表示支持,回心一想,倒不如在群組分享更好。
他和三個女同學相熟,上完初班、中班、高班,在幾個大群組之外,開了一個小群組,方便相約外出吃飯,有時說說生活上無聊事。
他複製了網頁的連結,把它貼在群組上,正想寫幾個字表示欣喜,翻看早前的留言,見她也不少訴苦字句,像「老闆要把人榨乾榨盡才心足」、「快做死了還有沒有更多」、「上班下班,車程加起來接近三小時,我快死了快死了」……有時梅在群組不搭腔不回覆,只得他們三個胡扯一通。
她一向健談開朗,猜想她工作壓力太大,心情不好不想說得太多。
他想,她會不會不高興呢?即使和大家分享她的作品?會不會怪他事先不問一聲?會不會怪他過分張揚?照說應該不會的吧,她們也在臉書加了她的,他不過在群組搶先發佈罷了。
他寫:「請看梅的大作。會不會給我也弄一個?哈哈……」
他怕她不高興,加上一個笑臉表情圖案。
群組顯示兩個白剔,即大家都收到了,一時沒有什麼回應。
他放下手機,專注手頭工作。兩個小時後一看,群組顯示兩個藍剔,即大家已看過了,不過還沒有什麼回應,他以為蘭和竹會回個紅色心心。
躲進書房上網購物。
看看手機,群組有人回覆了。
梅本人的訊息:「我和朋友做義工的作品,你竟然覺得好笑?你這個人真的太膚淺、太膚淺!」
他大吃一驚,是他取笑了梅,惹得她破口大罵?是他的用字不恰當?是他附上的笑臉符號?那是一個笑出眼淚的符號……
他真的取笑了她?
他冷靜一下。
他想表達對梅手藝的欣賞,也因為大家相熟而開句玩笑,完全沒有取笑她的意思。他應該直接寫她很棒才對?他的表達令她誤會?即使是也不能這樣說,她會覺得他在狡辯,有膽做沒膽認不是男人……
他自問從不喜歡取笑人,更加不是什麼膚淺的人,大家認識日子不算短,她真覺得他是這樣的人?
應該怎樣回應才好?
他在群組寫:「Sorry,我不知道這是你和朋友的作品。我只是和大家分享你的作品,沒有任何取笑你的意思。」
群組顯示兩個白剔,暫時沒有人回應。
他坐立不安,不敢去想她有什麼回應。萬一又是破口大罵,他不知道自己是否承受得了。
他越想越是害怕,手指按著群組選項,這時想也不想,按了退出一項,手機顯示確認與否,他立即按了下去。
他想了想,萬一她在德文班群組罵人呢?他迅速打開三個群組,也做了退出和確認兩個步驟。
他鬆了一口氣。
晚上他不大睡得著,翻來覆去想著這件事,忽然好像想到了什麼。
他知道她是熱心腸的人,幾個月前他遇到意外,在群組通知同學未能應試。導師和同學有表達慰問的,但只有她向他個別發短訊:「師兄,你這次應該很嚴重?你要小心保重才好。」他向她表示感謝,也說了一些自己的情況。
不過她也有偏激一面。
就在兩個月前,她們幾個在群組說起,這段日子經濟不好,看來也不會有好轉的一天。他見幾個女孩年紀小,不知道上一輩過的艱難日子,在網上找了一些資料,貼在群組給她們看,又寫:「五、六十年代,市民住在木屋、寮屋、七層大廈,一家十口擠在狹小房間,又和鄰居共用廚房廁所,日子比起現在還要難捱呢。」梅很快回覆:「兩個時代不同,你這樣比較根本沒意思。」
他想,梅不是說得不對,但他不想她們過於負面,於是回覆:「時代不同,難處各有不同,是不能直接比較。我只想說,上一輩的處境那麼艱難,也能夠捱得過去,甚至捱出頭來,我們始終不比以前差,積極面對才會找到出路。」
誰知梅一下子連珠爆發:「你究竟知不知道現實?你是不是在說風涼話?你說以前日子困難,但你知不知道只要肯做,人人都可以掙碗飯吃?不論碼頭苦力、搬運工人、工廠雜工都可以吃得飽!以前有製衣、五金、山寨廠,知不知道養活了多少人?現在本市還有什麼?誰都知道只得那幾個行業,你沒有聽過產業單一化?金融地產保險什麼什麼?」
他很愕然,沒想到幾句鼓勵說話,會招來這麼激烈的反應。他本來不想爭辯,只寫句「謝謝你的意見」算了,但他想她們看得全面一些,於是回覆:「沒錯,以前經濟起飛階段,本地工業非常發達,
但有位前輩同事告訴我,以前找份工作非常困難,不是我們想像般容易……」話還沒有說完,他不小心按了發送鍵。
梅立即回覆:「以前擺個菜檔養活一家七口,現在呢?你問問菜販交的租金多少?你沒有聽過地產霸權?」
他耐心回答:「不錯,五、六十年代在街上做小販,在街市擺個魚檔菜檔也可以謀生,但不是誰也有錢買貨擺檔的,還有管小販收的貪污錢呢?你說苦力、搬運、雜工,這些工種一直有,小巴的士司機也一樣。沒錯,整個工業北移之後,製衣五金等製造業式微,但五金等仍有一定規模,製衣的確再沒有工廠妹,是設計學院的學生找熟練女工合作……」
「那有多少工作機會?一百?二百?以前才是百業興旺!」
「我只想說,每個時代都面對艱難,最重要的是那份精神,過了一關又一關……」
「以前是百業興旺,才有所謂獅子山精神。如果是死城一個,你覺得人還覺得有希望?」
「你真的不知道嗎?五、六十年代,香港成了轉口港,好像一下子繁榮起來,但之前發生什麼事?三年零八個月的淪陷,打完第二次世界大戰,整個城市就像廢墟差不多。你說以前各行各業興旺,說得很對,可是社會的經濟結構轉型,某類工種是少了,也會催生新的工種,像你說的金融地產業之類,還有很多以前沒有的呢?譬如美容師、健身教練、物業管理、物流速遞……會計、保險、法律比以前更專業,有數不清隨著社會進步的行業,各類工程也因基建長做長有,電工裝修也要考試,製作糕點甚至髮型師也有認證,你的花藝不也是一種?我們學的德文呢?許多人在夜校進修不同科目呢?」
「那有什麼用?經濟轉差,失業率還不是一樣高?」
「說到這個,本地有公屋、綜援、公立醫院,是世界其它地方沒有的—除了失業津貼。你可以說,本地有地產霸權壟斷,因為那套沒說出口的高地價政策,可是公屋租金便宜,一半以上市民有安全網,公立醫院有九成半是津貼,不用普羅大眾付昂貴醫療費,還有行之有效的廉政公署。我們說時代不同,也是制度成熟了才有,那個粗糙的時代不會有。」
「環境這麼差,還看到希望,真服了你。」
「我們這一代也經歷過沙士,那時經濟差得不能再差,世界像完全沒有希望,一整條街的零售商舖結業,不要忘記亞洲金融風暴、樓市崩盤有人跳樓、科網泡沫爆破……社會元氣還沒有恢復,但是我們也一一捱過了。我只想說,難處的確是有的,但人不懷抱希望,相信靠自身努力,明天會比今天好,上一代早已全然崩塌,不會有這個繁榮都市了。」
梅回他一隻大拇指。
蘭和竹沒有說什麼。
就像這次。
他甚至不知道,她們看了對話沒有。
他想,是不是那次爭辯?她心中仍然有氣,借故向他發作?
她問候過他,實在不想惡言相向回敬。
他又想,他不應該先說 Sorry。
他根本沒有做錯事。
不過到此為止。
他選擇退出。
上班途中,他收到蘭的短訊:「Hello。」
他回覆:「早晨。」
「梅工作壓力太,心情不好,一時有些失控……」
「明白。」
「希望你不要介意。」
她們談過了嗎?
他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她不是第一次了。」
「你知道她的脾氣。」
「不想有下次。」
「你還會出來嗎?」
「你、我和竹,沒問題。」
「我們再約。」
「好。」
他回到辦公室,中午同事送上蛋糕,插上三支蠟燭,給他慶祝三十歲生日。他笑得非常開懷,破例加入了同事的群組。
2. 舊友
老友好像失聯了。
他不是最近發現的。
兩年前,他如常到外地旅遊,以加拿大西岸為目的地。他知道老友住在美國西岸,想順道探訪他一家。
他以電郵通知老友,朋友電郵用了十五年,但平日他不大和老友通訊,聖誕節新年才向他發送電子賀咭,或在他前往探望前通知老友。
老友回覆,暑假很可能陪伴妻兒,問他什麼時候會到。
他查看一下,把機票日期告訴了老友。
老友沒有什麼表示。
他也不以為忤,知道老友一向懶洋洋,有朋友來就會見一下,多年來去探望老友的人不多。
他乘飛機直抵溫哥華,花半天在市內走了一圈,覺得沒有什麼特別,轉乘內陸機前往卡加利,又轉車到度假小鎮班夫。路易斯湖水天一色寶藍,真如人間仙境一樣漂亮。
他在班夫住了一晚。小鎮街道兩旁古色古香,遠望洛磯山脈參天森林,夜裡一片寧靜安詳。
他不禁想,會不會有天移居此地呢?
早上乘飛機到洛杉磯,乘巴士到了市中心,在預訂旅館安頓下來,獨自吃了一頓午餐,又到大街上悠閒觀光踱步。
幾年沒來,即使已來過三次,也要一些時間適應,看到熟悉的店舖和地標,心裡感到陣陣欣喜。
他回到旅館,撥了一通電話。
沒人接聽。
多年前和老友書信來往,可是地址早已遺失,只知道大約在市中心東北,上次他還搬了家,原有房子用作收租,只不過相隔幾條街。
他知道,老友在一家貿易公司工作,以前相約在附近吃飯,不過記不起確實地點了。
他把行李箱的物品取出來,逐件放好在合適的位置,有一瓶在加拿大買的高級楓糖漿,是特地買給老友一家作手信的。
他小心翼翼放回行李箱,怕不小心摔破玻璃瓶子。
電話沒人接聽。
老友從不用通訊軟件,發多少個短訊也沒有用。
也許他正在忙?
他不想在旅館耽著,走進地鐵站乘了幾個站,漫無目的到處走走,最遠去到帕薩迪納那區,那是靠近老友居住的地方,幾條大街看來差不多,分不清東南西北。他想,就當是觀光的行程吧。
晚上,他在旅館上網找資料。
第二天吃過早餐,他乘公車到聖塔莫尼卡海灘,沿著看不見盡頭的海岸線漫步。海風吹來,叫他感到心曠神怡,海鷗在無際藍天展翅飛翔,像要飛往無拘無束的國度,遠離人間一切繁囂紛亂。
景物與十年前的一樣。
他到了 Staples Centre 附近,隨意到一間餐廳吃飯,吃完了到公園看小朋友嬉戲,看得他不時會心微笑,想起和老友兒子追逐的情景。
黃昏時他又到海灘去,心裡感到一陣蒼涼落寞。走得倦了,他乘車回到 Staples Centre,看了一場精彩刺激的籃球比賽,然後再乘車回到市中心。
他到了中餐館吃晚飯,又撥了一通老友電話。
電話嗚嗚長響。
侍者好奇問他從哪裡來,他如實相告,原來是同一個城市。他說他第四次來,每次都是探望朋友。
侍者很是高興,問他可否合照留念。
他微笑著拍了一張,然後和他握手道別。
他回到旅館,收拾一下行李,原定三天行程,改早一天回溫哥華。
他到教會參加主日崇拜,和新認識的朋友吃午飯。他們叫他將來有空再來參加聚會,又送他教會成立十週年紀念品。
他不禁展露歡顏,謝過他們後出發到機場,飛回原來的城市去。
隔了一段時間。
他坐下來,寫個電郵,通知老友,早前到了加拿大旅行,也在洛杉磯打過電話給他,可是未能聯絡上,問他一切安好否,將來有機會再去探望他。
一直沒有收到回覆,但也沒有打回頭,即電郵還沒有取消。
他頹然,老友不知何故消失了。
那段日子,他非常喜愛旅遊。
三個月後,他買了一張廉價機票,先飛北京轉機飛美國東岸,到紐約看著名的時代廣場、中央公園和大小博物館,然後乘火車到波士頓,參觀茶葉船博物館。那裡的風很大,吹得他有些頭痛,不到黃昏
便回到酒店。
他想起老友,寫了一個電郵給他:「小弟身在美國東岸,到過紐約,地鐵又擠又黑又髒,不喜歡,中央公園有很多人跑步。我在波士頓,明天出發去加拿大,回紐約後會參加當地社群活動。不知你在西岸安好否,祝好。」
他乘長途巴士到蒙特利爾,在車上足足呆了七個半小時,他不知道是怎樣捱過去的,途中經過不少中途車站,深夜裡黑衣黑褲華人上車下車,看樣子似乎是廚工模樣。
他疲憊不堪,車子下午出發,凌晨抵達目的地。他發覺只有一間大天主教堂值得參觀,停留一日乘火車到魁北克市。他喜歡這個精緻小巧的城市,法式建築比比皆是,又有幾座古堡式大酒店,像Fairmont Le Château Frontenac。他特地走到聖羅倫斯河拍照留念,又在市內大街小巷漫步閒逛,想起第一次去巴黎的各樣驚喜。兩天過後,他轉到渥太華參觀國會大樓,接著便是多倫多,車程四個半小時,比蒙特利爾那程短許多,不過早上在總站下車後,只到附近逛了一逛,覺得沒有什麼好看,然後乘巴士去看尼加拉瀑布,那萬馬奔騰、川流不息的景象,隨水花四濺幻起的七色彩虹,這個行程再辛苦也算值得的。
他從多倫多飛回紐約,到一間教會參加主日崇拜,熱心信徒帶他參觀圖書館,又和他一起吃午飯,再上一個信徒的家談天說地,聽他們分享異地的不同經歷。
一個愉快的晚上過去,約定日後再見。
回到本市,他寫了個電郵給老友:「朋友,你好嗎?大家相識多年,為什麼突然失去聯絡?是不是家裡有事?是不是小弟說錯了什麼?若有,請說出來,大家可以談談。」
沒有回音。
他如常發送聖誕賀咭。
相信不會回覆了。
很久很久以後。
有天想起舊友。
他在 Google 輸入名字,加上地名洛杉磯,嘗試搜尋地址所在,百多項結果全部不對,再試幾次,發現幾個偵探式網站,似乎具備強力搜尋功能。他輸入姓名和地名,加上舊友所住區段搜尋一下。
意想不到,居然有舊友姓名,家庭成員如父母,妻子和年紀,跟真實的看來非常相似。
他不禁大喜,把連結複製到地圖,用 3D 街景仔細的看,但不大肯定是否那所房子。
網頁聲稱有全面結果,只要填妥信用卡資料即可。
他猶豫不決,是不是詐騙網站呢?乍眼一看,倒也不像假的。他舊友的資料已顯示一半,莫非只是強力搜尋器,得到的資料比常人多,一旦輸入信用卡資料,即時吞噬所有信用額?
抑或,輸入信用額低的卡號?
個人資料可能不保?
他輸入卡號幾次,幾乎就要按下去,一按可能知道舊友所在,也可能釀成個人財務災難。
過幾天再試,結果也差不多。
他拿不定主意,鍵盤輕輕一按就成,可是終究放不下心。
況且找到了又如何?收了信可不回信,親身再去也可拒諸門外,老友若決心迴避任何人,沒有人能夠阻止。
他決定放棄。
過了很久,他忽然想起,他舊友兒子有個英文名字。
他在臉書輸入資料,加上地名洛杉磯,皇天不負有心人,他看到一張熟悉的臉孔,正是舊友的寶貝兒子。
頭像是初中相片,樣子和爸爸一模一樣。
他進入他的臉書細看,公開顯示的是中學生活照,和一班同學笑得燦爛地拍的。
沒有父母照片。
他不敢驚動少年人,沒有要求加入做朋友,怕幾年過去記不起自己。
他瀏覽一下他的朋友圈子,百多個人全都是朋輩同學,似乎他父母不喜歡即時通訊科技。
有天忍不住再看,一些普通帖文只有幾個讚,他再次逐個仔細看看,看到一個卡通人物,那名字是舊友太太的英文名,加上舊友姓的一個組合。
這個用戶沒有帖文,不能加朋友和即時通訊,也不能下載頭像相片,只在舊友兒子的初中畢業照上留言:「為你驕傲,愛你!」
他相信,這就是他的舊友。
他感慨萬千。
過了一段日子。
好奇心起,他再次搜尋舊友兒子。
頭像圖片是一家三口,他的舊友、太太和兒子,擠在一起拍的照片。
他的舊友笑容滿面,模樣看上去差不多,兒子拿著生日蛋糕,也笑得滿心開懷,他媽媽一貫帶些內向,乾瘦的臉上有愉快的微笑。
他終於看到舊友。
他為舊友感到高興,他已經找到安身之處,他已經有了新的生活。
他看了好一會。
他把搜尋結果刪除。
然後輕輕關上電腦。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