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姊妹
The Wednesday Sisters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五個平凡女子,三十五年堅毅情誼,在跌跌撞撞的人生旅途上,共同分享生命中的每一刻,一起歡笑一起痛哭,還有,一起完成夢想......
送給知心好友的最好禮物!
當五個女人法蘭琪、琳達、凱西、艾莉和布蕾特,首次在住家附近公園會面時,談話的焦點不外乎婚姻、小孩以及彼此對閱讀的喜愛。她們慢慢感受到分享的樂趣,於是,五個女人約定:我們可以在星期三固定見面,一起討論寫作與生活的點點滴滴!
之後,「星期三姊妹」聚會從星期三改為星期日,不變的是,她們持續參與彼此生命的每一刻。當丈夫的不忠、乳癌的打擊、投稿的挫折接踵而來,誰能與她們一起度過最痛苦的時光?誰能陪伴她們迎接生命的夢想?當年啟發她們的小說,就像在身邊的姊妹淘,三十五年來,體貼著她們的心,溫暖了生命的每一刻,!
送給知心好友的最好禮物!
當五個女人法蘭琪、琳達、凱西、艾莉和布蕾特,首次在住家附近公園會面時,談話的焦點不外乎婚姻、小孩以及彼此對閱讀的喜愛。她們慢慢感受到分享的樂趣,於是,五個女人約定:我們可以在星期三固定見面,一起討論寫作與生活的點點滴滴!
之後,「星期三姊妹」聚會從星期三改為星期日,不變的是,她們持續參與彼此生命的每一刻。當丈夫的不忠、乳癌的打擊、投稿的挫折接踵而來,誰能與她們一起度過最痛苦的時光?誰能陪伴她們迎接生命的夢想?當年啟發她們的小說,就像在身邊的姊妹淘,三十五年來,體貼著她們的心,溫暖了生命的每一刻,!
名人推薦
我讀完第一章,立刻想到五個一定會喜歡這本書的朋友;讀完第二章,又想到另外五個朋友。等我看完整本書,心中已經有一長串的名單。──本書原文版總編輯
Target選書俱樂部主打、《珍.奧斯汀讀書會》作者、圖書館月刊、書單雜誌、出版人週刊、全美各地讀書會熱淚大力推薦
內容豐富,題材創新,讀來令人賞心悅目;它提醒人們,友誼的力量足以帶給人信心、鼓勵和勇氣。姐妹之情萬歲!——《珍.奧斯汀讀書會》作者凱倫.裘依.芙勒(Karen Joy Fowler)
我一口氣就將《星期三姊妹》看完,讀來津津有味。梅格.薇特.克雷頓以其迷人的睿智聲音帶領我們進入擾嚷不安的一九六○年代以及後來的年代,讓我們認識到五名身兼母親與妻子雙重角色的年輕女子結為知己,並成為作家的過程。全書以這五個人所構成的「寫作小組」為核心主軸,一直貫穿到末尾。我不由得為她們熱烈喝采,彷彿她們也是我的朋友般。——《紅河》與《凱恩河》作者拉麗塔.塔德米(Lalita Tademy)
早在讀書會和遊戲約會出現前就有「星期三姊妹」——這是一群對文學有著共同興趣的女子,藉由文學超越了日常生活的痛苦與困頓。她們也許就像郊區典型的家庭主婦,每個人都有著不為人知的祕密以及豐富的內心世界,這是吸引我進到故事裡,欲罷不能的原因。這個難能可貴的婦女團體所彰顯的是,不論我們生活在哪個年代,不論我們的種族、信仰或社會階級為何,不論我們忍受了什麼樣的痛苦,閱讀可能是唯一不變的救贖。這本書讓我明白自己為何喜歡閱讀的原因。——《美麗的哀傷》與《幸福另售》作者蘿莉.溫斯頓(Lolly Winston)
對於《星期三姊妹》這本書,我只能用欲罷不能來形容。我對梅格.克雷頓生動的人物描寫由衷讚賞,錯綜複雜的故事情節令人難以喘息。姐妹情誼萬歲!——《原諒我》與《妹妹的另一個名字》作者艾曼達.埃爾.沃特(Amanda Eyre Ward)
梅格.薇特.克雷頓讓我們認識到一群勇敢的女性——她們多數是年輕的已婚女性,而且大多已為人母——1967年她們做出一個不太可能的決定,成立了寫作團體。往後數年,她們在寫作和生活上的不同發展為女性友誼的力量寫下了更令人信服與動人的樂章。這本書讓我愛不釋手,欲罷不能。——《持家》作者艾倫.貝克(Ellen Baker)
深具見地,感情豐富,極具獨創性;克雷頓這本書是以劇烈變遷的時代和諸多時空環境為背景,描寫女性之間深厚動人的友誼。它不僅令人心碎、有趣、充滿睿智,而且非常真實。這本書不只讓你想要推薦給你所有的朋友,而且非這樣做不可。——《陷入麻煩的女孩》與《回到我身邊》作者卡洛琳.莉薇特(Caroline Leavitt)
梅格.薇特.克雷頓這本激動人心的小說不只吸引那些暗地裡渴望成為作家的人,也吸引那些喜愛閱讀好書的人;任何曾經真正受到一本書或一個作者感動以及同樣有一群忠實好友支持夢想的人都會喜歡這本書。《週五夜編織俱樂部》和《珍.奧斯汀讀書會》的書迷將對這本書產生共鳴。同樣地,你也會樂意將《星期三姊妹》與任何相信好書影響力的人分享;藉此鼓舞我們所親近的人,並向那些啟發我們的人致意。——圖書報告網布朗寧.米勒
梅格.薇特.克雷頓的《星期三姊妹》是一部溫暖人心的小說,描寫友誼所帶來的歡樂與錯綜複雜的關係;對那些勇於逐夢的人來說,這部小說充滿了激勵作用。克雷頓筆下的人物是那種你在公園就可以輕易與之打成一片的平凡女性——書中有歡笑、有淚水、還有關於文學與生活的熱烈討論。——《小艾瑪消失之後》與《人生地不熟》作者蜜雪兒.李奇蒙
克雷頓刻劃完整的人物把女性最好與最壞的特質具體而微地呈現出來。這些人物既可愛又惹人生氣,她們如此真實,以至於看到最後,你甚至不想跟她們說再見。──《圖書館月刊》
克雷頓這部小說發生於1968年夏天加州的帕羅奧托市,敘述五名每週固定在住家附近公園切磋寫作的女性她們的生活點滴……。這些女性除了分享彼此對婚姻和為人母的看法之外……並透過相互扶持,度過疾病、不孕、種族歧視以及婚姻出軌等種種難關——遭到出版社拒絕時亦互相鼓舞。讀者肯定會喜歡上這部描寫女性友誼的動人小說,著迷於經由這群年輕女性目光所敘述的美國史上重要的一年。──《書單》
這本書敘述一群定期在帕羅奧托市公園聚會的母親,於1960年代末反主流文化盛行之際,分享彼此變動的生活………故事敘述者與這群女性的靈魂人物法蘭琪是芝加哥人,跟隨電腦天才丈夫移居矽谷,她激發所有人跟隨她實現她們的作家夢。她們利用家事空檔寫作,並且在公園分享彼此的作品……克雷頓巧妙地勾勒出那個時代的樣貌,捕捉到女性在那個地位不高的年代所發生的角色改變。──《出版家週刊》
國外讀者/讀書會感想
這是我長久以來所讀過最令人愉快的書之一。我喜歡書裡所探討的各種問題,像是不孕、丈夫出軌、地區及政治經濟背景的差異等等,許多問題在那個時代只能塞到檯面下,無法公開討論。利用每週的聚會來實現各個成員寫作的夢想無疑是個獨特的目標,你可以看到她們進步的過程。這本書讓人相信,在幾位朋友的支持下,我們仍舊可以實現自己未竟的夢想。──B. Rosengren
這或許是我至今所讀過最喜歡的一本書;我一個晚上就看了大半本。它雖簡單易讀,卻深深撼動那些曾經感到自己必須勉強接受命運安排的女性。本書讀起來像是作者直接在對你說話,彷彿你也是她們的寫作成員之一。作者聰明、慧黠而且真誠坦率。這是一本歌頌女性情誼力量的好書。值得一讀。──俄亥俄州歷史老師
我喜歡這本書。它容易閱讀,內容談的是女性朋友之間的情誼以及勇於接納自我,包括接納自己所有的優缺點。這本書非常適合夏天躺在沙灘上或是在書桌前閱讀。──someone from MN
我有幸擁有一群像《星期三姊妹》般的知交好友。我相信任何了解姐妹淘情誼的人必然對這群女性的友誼感同身受,而且跟我一樣,樂於分享她們生活的一切。這不只是一本關於女性朋友特殊情誼的書,它同時開啟了我們的眼界,讓我們了解到過去半個世紀間女性和少數族裔權益所發生的諸多變化。這是一本振奮人心的好書,它提醒我們,不要小看自身的力量,只要我們對自己和對彼此懷抱信心。──L. J. Schrader
《星期三姊妹》是一個關於友誼的故事,這份友誼經歷了各種情況,包括愛與失落,勝利與挫敗。故事中每個女性都有自己的生命故事,然而她們很快交織在一起,協助彼此找到各自的生命樂章。這絕對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你會愛不釋手。它也是你個人或讀書會必備的收藏。一件寶物!──Kristi D. Fleming
作者梅格.薇特.克雷頓確實捕捉到女性友誼的神髓,她證明了儘管「血可能濃於水」,然而我們在「繼承」親屬關係之餘,也可以透過「挑選」好友,發展出如家人般的情誼。書中這群女性所發展出的深厚友誼和聯繫令人時而揪心,時而窩心。這是一本適合各個世代閱讀的好書,對於我們這些在六○年代成年的人來說更是一項難得的回憶。── L. J. Baker
作者梅格.克雷頓非常擅於刻劃人物,她筆下的這群女性既令人同情又非常獨立。我喜歡艾莉的婚姻以及她經由異族婚姻打破各種刻板印象的勇氣。琳達的率直一開始就令人印象深刻,你很容易就愛上她。布蕾特的手套一直是個有趣的謎,直到最後真相大白時,反而有點雷大雨小;當凱絲一步步打破加諸在女性身上的籓籬和高牆時,她的求職之路也變得令人雀躍。而法蘭琪努力創作一部小說,最終美夢成真的過程則令人備感溫暖。這些女性並非十全十美,她們時而帶著偏見,時而說謊,時而不可理喻,但也因此使她們變得更為真實。──skrishna
五名不太可能的女性聚在一起,她們如此不同,卻因緣際會的來到同一個地方;她們需要朋友,她們需要在母親、女兒和妻子的角色外找到自己的存在價值。閱讀《星期三姊妹》確實就像是結交到一群真正的女性朋友,她們互相關心,共同克服彼此的差異和歧見。如果妳有幸遇到這樣一個朋友,卻矜持不前,那麼將是你個人的莫大損失。──Bethany L. Canfield
這是一本關於友誼和尋找良朋益友的書。這也是一個關於希望和夢想的故事。我非常喜歡這本書,我很快就受到吸引而欲罷不能。故事的情節很棒,角色人物極其可愛。閱讀的過程中,我時而捧腹大笑,時而淚水奪眶。這是一本上乘之作,如果拍攝得當,會是一部很好的電影。── N. Milenkovic
「《星期三姊妹情》是一群妳會希望碰到的討人喜歡、富有洞察力和絕妙非凡的女性。這是一本關於人;關於女性的力量;關於妳我、母親和妳最親愛的姊妹淘的書。」──艾曼達.華特浩絲,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堡「文學女孩」讀書會
「一本關於姊妹淘情誼和個人成長的精彩傑作──充滿啟發性!」──卡洛琳.陶耐提,加州門羅公園「耶魯路」讀書會
「當妳的讀書會預備討論《星期三姊妹情》時,務必帶幾瓶酒去,因為妳將渡過一個漫長──且相當有趣──的夜晚。我們都愛上這本小說,它開啟了一連串關於友誼、婚姻、母性、寫作和經歷二十世紀末的變遷時代是什麼滋味的討論。」──史萊爾.瓊斯,俄亥俄州斯普林堡「好書好讀」讀書會
「我們讀書會的成員包括各個年齡層和各個時期的女性。我們每一個人都因不同理由喜歡上《星期三姊妹情》這本書,並對書中不同人物產生認同感。我們一致認
Target選書俱樂部主打、《珍.奧斯汀讀書會》作者、圖書館月刊、書單雜誌、出版人週刊、全美各地讀書會熱淚大力推薦
內容豐富,題材創新,讀來令人賞心悅目;它提醒人們,友誼的力量足以帶給人信心、鼓勵和勇氣。姐妹之情萬歲!——《珍.奧斯汀讀書會》作者凱倫.裘依.芙勒(Karen Joy Fowler)
我一口氣就將《星期三姊妹》看完,讀來津津有味。梅格.薇特.克雷頓以其迷人的睿智聲音帶領我們進入擾嚷不安的一九六○年代以及後來的年代,讓我們認識到五名身兼母親與妻子雙重角色的年輕女子結為知己,並成為作家的過程。全書以這五個人所構成的「寫作小組」為核心主軸,一直貫穿到末尾。我不由得為她們熱烈喝采,彷彿她們也是我的朋友般。——《紅河》與《凱恩河》作者拉麗塔.塔德米(Lalita Tademy)
早在讀書會和遊戲約會出現前就有「星期三姊妹」——這是一群對文學有著共同興趣的女子,藉由文學超越了日常生活的痛苦與困頓。她們也許就像郊區典型的家庭主婦,每個人都有著不為人知的祕密以及豐富的內心世界,這是吸引我進到故事裡,欲罷不能的原因。這個難能可貴的婦女團體所彰顯的是,不論我們生活在哪個年代,不論我們的種族、信仰或社會階級為何,不論我們忍受了什麼樣的痛苦,閱讀可能是唯一不變的救贖。這本書讓我明白自己為何喜歡閱讀的原因。——《美麗的哀傷》與《幸福另售》作者蘿莉.溫斯頓(Lolly Winston)
對於《星期三姊妹》這本書,我只能用欲罷不能來形容。我對梅格.克雷頓生動的人物描寫由衷讚賞,錯綜複雜的故事情節令人難以喘息。姐妹情誼萬歲!——《原諒我》與《妹妹的另一個名字》作者艾曼達.埃爾.沃特(Amanda Eyre Ward)
梅格.薇特.克雷頓讓我們認識到一群勇敢的女性——她們多數是年輕的已婚女性,而且大多已為人母——1967年她們做出一個不太可能的決定,成立了寫作團體。往後數年,她們在寫作和生活上的不同發展為女性友誼的力量寫下了更令人信服與動人的樂章。這本書讓我愛不釋手,欲罷不能。——《持家》作者艾倫.貝克(Ellen Baker)
深具見地,感情豐富,極具獨創性;克雷頓這本書是以劇烈變遷的時代和諸多時空環境為背景,描寫女性之間深厚動人的友誼。它不僅令人心碎、有趣、充滿睿智,而且非常真實。這本書不只讓你想要推薦給你所有的朋友,而且非這樣做不可。——《陷入麻煩的女孩》與《回到我身邊》作者卡洛琳.莉薇特(Caroline Leavitt)
梅格.薇特.克雷頓這本激動人心的小說不只吸引那些暗地裡渴望成為作家的人,也吸引那些喜愛閱讀好書的人;任何曾經真正受到一本書或一個作者感動以及同樣有一群忠實好友支持夢想的人都會喜歡這本書。《週五夜編織俱樂部》和《珍.奧斯汀讀書會》的書迷將對這本書產生共鳴。同樣地,你也會樂意將《星期三姊妹》與任何相信好書影響力的人分享;藉此鼓舞我們所親近的人,並向那些啟發我們的人致意。——圖書報告網布朗寧.米勒
梅格.薇特.克雷頓的《星期三姊妹》是一部溫暖人心的小說,描寫友誼所帶來的歡樂與錯綜複雜的關係;對那些勇於逐夢的人來說,這部小說充滿了激勵作用。克雷頓筆下的人物是那種你在公園就可以輕易與之打成一片的平凡女性——書中有歡笑、有淚水、還有關於文學與生活的熱烈討論。——《小艾瑪消失之後》與《人生地不熟》作者蜜雪兒.李奇蒙
克雷頓刻劃完整的人物把女性最好與最壞的特質具體而微地呈現出來。這些人物既可愛又惹人生氣,她們如此真實,以至於看到最後,你甚至不想跟她們說再見。──《圖書館月刊》
克雷頓這部小說發生於1968年夏天加州的帕羅奧托市,敘述五名每週固定在住家附近公園切磋寫作的女性她們的生活點滴……。這些女性除了分享彼此對婚姻和為人母的看法之外……並透過相互扶持,度過疾病、不孕、種族歧視以及婚姻出軌等種種難關——遭到出版社拒絕時亦互相鼓舞。讀者肯定會喜歡上這部描寫女性友誼的動人小說,著迷於經由這群年輕女性目光所敘述的美國史上重要的一年。──《書單》
這本書敘述一群定期在帕羅奧托市公園聚會的母親,於1960年代末反主流文化盛行之際,分享彼此變動的生活………故事敘述者與這群女性的靈魂人物法蘭琪是芝加哥人,跟隨電腦天才丈夫移居矽谷,她激發所有人跟隨她實現她們的作家夢。她們利用家事空檔寫作,並且在公園分享彼此的作品……克雷頓巧妙地勾勒出那個時代的樣貌,捕捉到女性在那個地位不高的年代所發生的角色改變。──《出版家週刊》
國外讀者/讀書會感想
這是我長久以來所讀過最令人愉快的書之一。我喜歡書裡所探討的各種問題,像是不孕、丈夫出軌、地區及政治經濟背景的差異等等,許多問題在那個時代只能塞到檯面下,無法公開討論。利用每週的聚會來實現各個成員寫作的夢想無疑是個獨特的目標,你可以看到她們進步的過程。這本書讓人相信,在幾位朋友的支持下,我們仍舊可以實現自己未竟的夢想。──B. Rosengren
這或許是我至今所讀過最喜歡的一本書;我一個晚上就看了大半本。它雖簡單易讀,卻深深撼動那些曾經感到自己必須勉強接受命運安排的女性。本書讀起來像是作者直接在對你說話,彷彿你也是她們的寫作成員之一。作者聰明、慧黠而且真誠坦率。這是一本歌頌女性情誼力量的好書。值得一讀。──俄亥俄州歷史老師
我喜歡這本書。它容易閱讀,內容談的是女性朋友之間的情誼以及勇於接納自我,包括接納自己所有的優缺點。這本書非常適合夏天躺在沙灘上或是在書桌前閱讀。──someone from MN
我有幸擁有一群像《星期三姊妹》般的知交好友。我相信任何了解姐妹淘情誼的人必然對這群女性的友誼感同身受,而且跟我一樣,樂於分享她們生活的一切。這不只是一本關於女性朋友特殊情誼的書,它同時開啟了我們的眼界,讓我們了解到過去半個世紀間女性和少數族裔權益所發生的諸多變化。這是一本振奮人心的好書,它提醒我們,不要小看自身的力量,只要我們對自己和對彼此懷抱信心。──L. J. Schrader
《星期三姊妹》是一個關於友誼的故事,這份友誼經歷了各種情況,包括愛與失落,勝利與挫敗。故事中每個女性都有自己的生命故事,然而她們很快交織在一起,協助彼此找到各自的生命樂章。這絕對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你會愛不釋手。它也是你個人或讀書會必備的收藏。一件寶物!──Kristi D. Fleming
作者梅格.薇特.克雷頓確實捕捉到女性友誼的神髓,她證明了儘管「血可能濃於水」,然而我們在「繼承」親屬關係之餘,也可以透過「挑選」好友,發展出如家人般的情誼。書中這群女性所發展出的深厚友誼和聯繫令人時而揪心,時而窩心。這是一本適合各個世代閱讀的好書,對於我們這些在六○年代成年的人來說更是一項難得的回憶。── L. J. Baker
作者梅格.克雷頓非常擅於刻劃人物,她筆下的這群女性既令人同情又非常獨立。我喜歡艾莉的婚姻以及她經由異族婚姻打破各種刻板印象的勇氣。琳達的率直一開始就令人印象深刻,你很容易就愛上她。布蕾特的手套一直是個有趣的謎,直到最後真相大白時,反而有點雷大雨小;當凱絲一步步打破加諸在女性身上的籓籬和高牆時,她的求職之路也變得令人雀躍。而法蘭琪努力創作一部小說,最終美夢成真的過程則令人備感溫暖。這些女性並非十全十美,她們時而帶著偏見,時而說謊,時而不可理喻,但也因此使她們變得更為真實。──skrishna
五名不太可能的女性聚在一起,她們如此不同,卻因緣際會的來到同一個地方;她們需要朋友,她們需要在母親、女兒和妻子的角色外找到自己的存在價值。閱讀《星期三姊妹》確實就像是結交到一群真正的女性朋友,她們互相關心,共同克服彼此的差異和歧見。如果妳有幸遇到這樣一個朋友,卻矜持不前,那麼將是你個人的莫大損失。──Bethany L. Canfield
這是一本關於友誼和尋找良朋益友的書。這也是一個關於希望和夢想的故事。我非常喜歡這本書,我很快就受到吸引而欲罷不能。故事的情節很棒,角色人物極其可愛。閱讀的過程中,我時而捧腹大笑,時而淚水奪眶。這是一本上乘之作,如果拍攝得當,會是一部很好的電影。── N. Milenkovic
「《星期三姊妹情》是一群妳會希望碰到的討人喜歡、富有洞察力和絕妙非凡的女性。這是一本關於人;關於女性的力量;關於妳我、母親和妳最親愛的姊妹淘的書。」──艾曼達.華特浩絲,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堡「文學女孩」讀書會
「一本關於姊妹淘情誼和個人成長的精彩傑作──充滿啟發性!」──卡洛琳.陶耐提,加州門羅公園「耶魯路」讀書會
「當妳的讀書會預備討論《星期三姊妹情》時,務必帶幾瓶酒去,因為妳將渡過一個漫長──且相當有趣──的夜晚。我們都愛上這本小說,它開啟了一連串關於友誼、婚姻、母性、寫作和經歷二十世紀末的變遷時代是什麼滋味的討論。」──史萊爾.瓊斯,俄亥俄州斯普林堡「好書好讀」讀書會
「我們讀書會的成員包括各個年齡層和各個時期的女性。我們每一個人都因不同理由喜歡上《星期三姊妹情》這本書,並對書中不同人物產生認同感。我們一致認
序/導讀
作者的話
「這個故事將是關於她們的友誼,關於她們如何相互扶持渡過難關,以及慶祝美好的時光。」「婦女運動如何改變這個世界,甚至包括我母親那一代的女性;她們全然獻身於今天稱之為「媽咪跑道」的事上,不過當時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其他道路。另一個問題同樣是婦女運動關心的議題,這個議題至今仍然進展有限,亦即:打破如完美的聖母瑪利亞般的女性典範,這是任何真正的人都無法達到的目標。這群星期三姊妹從一開始就喜歡看美國小姐選美,對那樣的女性憧憬無比。」
「這個故事將是關於她們的友誼,關於她們如何相互扶持渡過難關,以及慶祝美好的時光。」「婦女運動如何改變這個世界,甚至包括我母親那一代的女性;她們全然獻身於今天稱之為「媽咪跑道」的事上,不過當時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其他道路。另一個問題同樣是婦女運動關心的議題,這個議題至今仍然進展有限,亦即:打破如完美的聖母瑪利亞般的女性典範,這是任何真正的人都無法達到的目標。這群星期三姊妹從一開始就喜歡看美國小姐選美,對那樣的女性憧憬無比。」
試閱
隔天早晨,大夥兒依序全坐上艾莉的汽車之後,琳達對於即將前往的目的地,依舊守口如瓶。「這是一趟別緻的出遊,上午九點集合,不得藉故缺席。我已經找好保姆,艾莉將負責開車。」這就是前一晚她在電話裡所告知的一切,而今天早上我們得到的訊息也只是「這裡右轉,然後轉角再右轉。」我們在大學路穿越高速公路,來到帕羅奧托市東區,隨後在正對面的道路再度右轉。這麼說吧,當車子向右急駛入停車場時,我們全都嚇了一跳。
「殯儀館?」凱西出聲叫道。「妳讓我們來守靈?」
大夥兒從入口穿過一條寂靜的甬道,來到一個大房間,房間呈長方形,出奇安靜。房間中央有條走道,兩旁各擺放著罩上椅套的摺疊椅,地毯是深暗紅色。
「地毯這種顏色,是怕萬一被什麼弄髒嗎?」我低聲說道,大夥兒心神不寧地笑著。
房間裡整齊擺著各式盆花,有百合、玫瑰和小蒼蘭,然而花朵的香氣還是掩蓋不了甲醛的氣味,不免讓人想起實驗室檯上的死青蛙,以及一群十來歲的孩子笨手笨腳用小鉗子夾著青蛙內臟推到彼此面前的情景。房間前面立著一具裝飾華麗、雕工精美的深色棺木,棺蓋緊閉,給人一種不祥之感。
一名穿著深色素面西裝的男子——年老的殯儀館館長——從靠近棺木的側門走了進來,非常親切地跟琳達打招呼。琳達介紹說,他是傑夫和她的一位朋友。
「別擔心,棺木裡沒有遺體。」大夥兒靠近棺木時,琳達說。「那不是重點。」
「所以我們到這兒來另有目的?」布蕾特說。
「布蕾特,這是給妳的,」琳達說,「特別為妳設計的。」
館長笑了笑,臉上的表情既非憂傷,也不是同情。「這是我們館裡最好的棺木之一,形狀頭大尾小的棺材。」他說。棺木形狀與其說是長方形,更像是菱形;頭部那端略微縮小,腳那端更窄,很像吸血鬼影片裡的棺材。他指出這具棺木的特色:材質為暗紅色的桃花心木,上頭刻了十字架和葡萄藤(全部手工打磨,因此散發出熠熠的光澤);扶手處的面板有〈最後的晚餐〉圖案,四個角落則有〈聖母懷抱殉難耶穌之憂傷〉圖,全部用古銅色的金子打造。他打開棺蓋的上半部,露出蓋子中間是個有皺褶的菱形飾板,整個棺木內鋪了一層米黃色的天鵝絨。「採寬鬆抽褶設計,並配有相同色調的皺褶枕頭。」他要我們結束時到側門找他。在此之前,沒有人會來打擾我們。
他才剛離去,琳達便說:「好,布蕾特,妳先。爬進去。」
「爬進去?」
「進到棺木裡。」
「為何?」
「布蕾特,」琳達說,「我知道妳總是無所不知,但這回就信任我吧。」
「可是,我會把它弄髒呀。」
這時,音樂聲自擴音機緩緩流瀉而出,一開始是憂傷的小號獨奏,沒多久加入了其他樂器,有雙簧管和小提琴。
「把鞋子脫掉。」琳達說。「脫掉鞋子,爬進去。下一個可能是法蘭琪,然後是艾莉、凱西和我,那是我們出版各自作品的順序。」
想當然耳,她的話引發一陣抗議。首先,布蕾特根本連出版的念頭都沒有;再者,我們沒有人相信琳達會是殿後的那一個。「其實妳自己心裡明白,妳只是客氣,才把自己擺在最後。」凱西說。琳達答說,的確如此,但又何妨?
「無論如何,這跟棺材有什麼關係呢?」布蕾特問道。
「妳只管進去就是了,布蕾特。」琳達堅決要求。
她把棺木的另一半打開,好方便布蕾特爬進去。布蕾特最後終於把鞋子脫掉,爬了進去。她依照琳達的指示,躺在枕頭上,閉上眼睛。霎時,整個房間鴉雀無聲,就連小號聲也停止,這是下一段音樂開始前的短暫停頓。
「現在,」琳達問道,「妳腦子裡在想什麼?」
「我在想,我才不要躺在這棺木裡。」布蕾特說。
「為什麼?」
「因為我不想死。首先,我有孩子要養。要是沒了我,莎拉和馬克該怎麼辦?」
「好,所以現在不妨想像孩子已經長大,妳已經老了,而且病痛纏身,大限將至。事實上,妳已經死了。妳已屆九十高齡,孩子也六十好幾,他們沒有妳還是可以活下去。而且,比方說,奇普跟妳一樣也已經撒手人寰。你們把家變成一座老人用的實驗室,該死的是,有人亂把東西混在一起,結果把整個地方炸掉了。」
布蕾特倏地坐起,嚇了我們一大跳。她眼睛直盯著琳達。
「妳已經死了就不能坐起來,把我剛剛說的話忘掉吧。」琳達說,同時把一隻手擱在布蕾特胸前,試圖誘使她重新躺回天鵝絨的枕頭上。「即便妳斷氣時眼睛大睜,進棺材時也早已經闔上。」
布蕾特雖然緊緊抓住棺木兩側,可是她真的躺了回去,眼睛也確實闔起,甚至還雙手交叉擱在肚子上。
我很好奇,布蕾特若真的死去時,他們是否會把她的手套脫掉。
「這是一場雙人葬禮,就妳跟奇普兩人,」琳達繼續說道,「妳甚至不必擔心將他獨自拋下。現在重點來了——」她把棺木的下半部闔上,讓布蕾特只露出腰部以上。「十三本出色的小說將跟隨妳付之一炬。所有小說,連同一篇從未寄出因而未曾發表的人類登月傑出散文,將永遠塵封在抽屜裡。」
思緒有如登月小艇接近月球時投射的影子般,閃過布蕾特有雀斑的瘦小臉龐。當琳達把棺木另一半也闔上、使布蕾特藏身於一片漆黑時,我可以發現,琳達、艾莉和凱西臉上同樣閃過了一抹陰影。
「就連死後出版的機會都沒有。」我說。
「沒有任何子女發現這些手稿,將它們寄到紐約發表。」凱西說。「沒有,夫人。」
「它們從此消失不見。就這樣。天哪,這就是妳的結局,而原本妳或許可以成就某些事物,以妳的作品感動讀者的。」
我不知道布蕾特能否聽到我們的話,還是棺木裡靜得跟死亡一樣。
琳達最後再度打開棺蓋,布蕾特坐了起來。
「布蕾特,妳是個有才華的人,」琳達說,「如果妳不出版,我們其他人哪還有出版的希望可言?」雖然她談的是布蕾特的寫作,其實另有弦外之音。她真正的意思是:我們其他人如何能達到自己理想中的目標呢?
她從皮包裡取出一台相機,要布蕾特再躺一下。「我不要讓妳忘記這一刻。」她說。
那天上午,我們一一脫掉鞋子,輪流躺進棺木裡,勇敢地正視自己的未來、終將一死的事實,以及自己的需求。琳達幫每個人都拍了照——她說,這是為了預防大家遺忘時能有所提醒——輪到她時,我幫她也拍了照片。大家一致同意,要把照片擺在某個每天可以看到的地方。
對我而言,爬出鋪著柔軟的米黃色天鵝絨棺木時,內心感到……嗯,確切而言,是一股喜樂,感覺宛如重獲新生。而且我說——我甚至不知道為何說出那樣的話——在這裡,我們有相機,還有這個可愛的背景。「現在正是我們五個人拍張合照的時候了。」我說。「還有什麼比死而復生更好的時機呢?」
敲著殯儀館館長的辦公室門時,大夥兒全笑了,有種飄忽不實的感覺。他換了音樂(他說,換一首更適合當下情境的),擴音器傳來「一匙愛樂團」的經典歌曲〈你相信魔力嗎?〉,我們彷彿置身在中學的體育館,五個年輕女孩趁著其他人到學校前盡情地熱舞。
布蕾特決定重新爬進棺木裡。我們簇擁著她,音樂持續播放著:「相信魔力可以使你獲得自由」。館長幫我們五個人拍照時,我們感覺到一股神奇的魔力,感受到青春的氣息,對未來充滿了希望。是的,當時我們還年輕,但我們並不認為自己年輕,在那之前,我們不曾感到自己年輕;也不曾認為除了當平凡人之外,還可以有其他成就;不曾想過我們可以也會完成自己決定要做的事。如果臨死前仍舊無法達成夢想,絕不是因為害怕而不敢嘗試。
我不認為,世界上還有比這更快樂的喪禮照了。
隔天上午,圖書館一開門,大夥兒便直奔雜誌區,中午以前,已經搜集了二十個布蕾特可以投稿的刊物名單、地址和編輯的姓名。我們將名單清楚抄錄在三乘五大小的索引卡上,這些卡片成了我們保留至今的第一批資料,雖然如今已經電腦化處理。中午,大夥兒和孩子們在我家以花生醬和果醬三明治以及巧克力牛奶簡單裹腹之後,便前往公園,宛如一小支投誠軍,帶著各自的打字機,肩並肩圍坐在野餐桌旁。當布蕾特草擬投稿信、一封「詢問函」時,其他人則是幫忙打文章的副本——那個時代,你連「列印」鍵都沒得按,更遑論影印機了。郵局關門前,我們已經完成十份裝了稿件的信封(同時內附回郵信封),準備寄出。
「不要告訴任何人,就連妳們的老公都別透露。」布蕾特說。我想,她的矜持和我如出一轍,即便她是名校的榮譽生,而且精通三門專業領域。我想她應該也認為,比投稿失敗更糟糕的,就是讓別人看到你的這項恥辱了。結果我錯了。布蕾特害怕的並非遭到退稿。不過在我後來知道真相前,認為她和我有同樣顧慮令我非常欣慰。
布蕾特起先收到的回音著實令人沮喪——如果那樣的文章都被退稿,我們其他人哪還有希望可言?我們逐漸懷疑起自己的作品。接著在八月底某一天,當第一批女學生到法薩爾、普林斯頓和耶魯等名校註冊時,布蕾特的電話響起。朱雀出版社想要刊登她的文章,還將支付一百美元的稿酬。
布蕾特是在大家齊聚野餐桌旁時透露了這項消息,當時孩子們正由艾莎莉亞照顧,她手上抱著嬰兒馬克。
「可是我不能讓他們刊登。」布蕾特說。
「布蕾特,我對著我姑媽的墳發誓!」凱西說。「信手拈來的文章,不表示就不夠好。」
布蕾特低頭望著她擱在桌面的手。「可是……布萊德……我弟弟……」
「他是文章中最迷人的角色了!」我說。「我相信他會喜歡的。」
布蕾特把手胡亂塞到桌子底下,眼睛凝視著我,彷彿想說些什麼,卻又找不到合適的字眼,即便她的字彙能力超強。
「妳無法使他的夢想成真。」琳達靜靜地說。
「妳不懂布萊德曾經經歷的事。」布蕾特說,她的聲音甚至比琳達更平靜,彷彿馬克睡在她的臂窩裡。
「布蕾特,除了妳自己的夢想之外,妳無法讓任何人的夢想成真。」琳達說。「只有妳自己的。就是這樣。」
我們買香檳慶祝了嗎?那還用說。當那篇文章出現在報攤時,我們又開了一瓶香檳慶祝。
緊接著是一個更大的驚奇。不過幾個星期後,琳達將她生平第一部短篇小說,賣給了一家既無知名度、也沒什麼發行量的小雜誌社,不過我們一點也不在乎。這是她唸給我們聽的第一部小說,談的是一個母親將她的孩子送上床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我記得當時我們對這篇文章多所批評,她則是耐心傾聽,勤做筆記。
「琳達,妳從沒告訴我們當時妳甚至已經決定投稿。」凱西說。這句話並非指責,而是表達一種被出賣的感覺。
我把同樣的鼓漲情緒按捺下去,心底湧出一股細小的聲音,琳達肯定認為,這是某種形式的競爭,而且她贏了——至少也僅次於布蕾特而已。我想起中學時交往的一個男生曾經告訴我,他和我分手,我並未受到傷害,只是生氣沒有先甩掉他罷了。「嗯,不管怎麼說,這是件好事。」我說。
琳達的眼神先是與凱西交會,接著是我。「事情不是那樣。」她平靜地說。「我擔心妳們會說這篇文章還不成熟——它的確如此。可是我想我需要投遞出去,遭到退稿,才能真正明白這篇文章的確不成熟。經過幾次修改之後,部分編輯有了回音,有時甚至提供一些意見。我也想過問妳們大家是否同意編輯的看法,但我怎能問?我甚至沒告訴妳們把小說拿去投稿了。所以我只是一再修改,再寄出去。總共投遞了六十三次。」
「六十三次!」我們四個人異口同聲叫道。
「我手頭有一堆出版社的索引卡可以納入我們的資料庫。」她說。
「六十三次。」凱西重複說道。「天哪,琳達,妳怎能忍受這樣的打擊呢?」
「老天爺,遭到六十三次退稿。」艾莉一臉肅然地說。
琳達坐回椅子上,雙腿交疊。「如果我連自己的作品都不相信,」她說,「如何能指望別人相信呢?再說,只有六十二次遭到拒絕而已。最後一次我成功了。」
「殯儀館?」凱西出聲叫道。「妳讓我們來守靈?」
大夥兒從入口穿過一條寂靜的甬道,來到一個大房間,房間呈長方形,出奇安靜。房間中央有條走道,兩旁各擺放著罩上椅套的摺疊椅,地毯是深暗紅色。
「地毯這種顏色,是怕萬一被什麼弄髒嗎?」我低聲說道,大夥兒心神不寧地笑著。
房間裡整齊擺著各式盆花,有百合、玫瑰和小蒼蘭,然而花朵的香氣還是掩蓋不了甲醛的氣味,不免讓人想起實驗室檯上的死青蛙,以及一群十來歲的孩子笨手笨腳用小鉗子夾著青蛙內臟推到彼此面前的情景。房間前面立著一具裝飾華麗、雕工精美的深色棺木,棺蓋緊閉,給人一種不祥之感。
一名穿著深色素面西裝的男子——年老的殯儀館館長——從靠近棺木的側門走了進來,非常親切地跟琳達打招呼。琳達介紹說,他是傑夫和她的一位朋友。
「別擔心,棺木裡沒有遺體。」大夥兒靠近棺木時,琳達說。「那不是重點。」
「所以我們到這兒來另有目的?」布蕾特說。
「布蕾特,這是給妳的,」琳達說,「特別為妳設計的。」
館長笑了笑,臉上的表情既非憂傷,也不是同情。「這是我們館裡最好的棺木之一,形狀頭大尾小的棺材。」他說。棺木形狀與其說是長方形,更像是菱形;頭部那端略微縮小,腳那端更窄,很像吸血鬼影片裡的棺材。他指出這具棺木的特色:材質為暗紅色的桃花心木,上頭刻了十字架和葡萄藤(全部手工打磨,因此散發出熠熠的光澤);扶手處的面板有〈最後的晚餐〉圖案,四個角落則有〈聖母懷抱殉難耶穌之憂傷〉圖,全部用古銅色的金子打造。他打開棺蓋的上半部,露出蓋子中間是個有皺褶的菱形飾板,整個棺木內鋪了一層米黃色的天鵝絨。「採寬鬆抽褶設計,並配有相同色調的皺褶枕頭。」他要我們結束時到側門找他。在此之前,沒有人會來打擾我們。
他才剛離去,琳達便說:「好,布蕾特,妳先。爬進去。」
「爬進去?」
「進到棺木裡。」
「為何?」
「布蕾特,」琳達說,「我知道妳總是無所不知,但這回就信任我吧。」
「可是,我會把它弄髒呀。」
這時,音樂聲自擴音機緩緩流瀉而出,一開始是憂傷的小號獨奏,沒多久加入了其他樂器,有雙簧管和小提琴。
「把鞋子脫掉。」琳達說。「脫掉鞋子,爬進去。下一個可能是法蘭琪,然後是艾莉、凱西和我,那是我們出版各自作品的順序。」
想當然耳,她的話引發一陣抗議。首先,布蕾特根本連出版的念頭都沒有;再者,我們沒有人相信琳達會是殿後的那一個。「其實妳自己心裡明白,妳只是客氣,才把自己擺在最後。」凱西說。琳達答說,的確如此,但又何妨?
「無論如何,這跟棺材有什麼關係呢?」布蕾特問道。
「妳只管進去就是了,布蕾特。」琳達堅決要求。
她把棺木的另一半打開,好方便布蕾特爬進去。布蕾特最後終於把鞋子脫掉,爬了進去。她依照琳達的指示,躺在枕頭上,閉上眼睛。霎時,整個房間鴉雀無聲,就連小號聲也停止,這是下一段音樂開始前的短暫停頓。
「現在,」琳達問道,「妳腦子裡在想什麼?」
「我在想,我才不要躺在這棺木裡。」布蕾特說。
「為什麼?」
「因為我不想死。首先,我有孩子要養。要是沒了我,莎拉和馬克該怎麼辦?」
「好,所以現在不妨想像孩子已經長大,妳已經老了,而且病痛纏身,大限將至。事實上,妳已經死了。妳已屆九十高齡,孩子也六十好幾,他們沒有妳還是可以活下去。而且,比方說,奇普跟妳一樣也已經撒手人寰。你們把家變成一座老人用的實驗室,該死的是,有人亂把東西混在一起,結果把整個地方炸掉了。」
布蕾特倏地坐起,嚇了我們一大跳。她眼睛直盯著琳達。
「妳已經死了就不能坐起來,把我剛剛說的話忘掉吧。」琳達說,同時把一隻手擱在布蕾特胸前,試圖誘使她重新躺回天鵝絨的枕頭上。「即便妳斷氣時眼睛大睜,進棺材時也早已經闔上。」
布蕾特雖然緊緊抓住棺木兩側,可是她真的躺了回去,眼睛也確實闔起,甚至還雙手交叉擱在肚子上。
我很好奇,布蕾特若真的死去時,他們是否會把她的手套脫掉。
「這是一場雙人葬禮,就妳跟奇普兩人,」琳達繼續說道,「妳甚至不必擔心將他獨自拋下。現在重點來了——」她把棺木的下半部闔上,讓布蕾特只露出腰部以上。「十三本出色的小說將跟隨妳付之一炬。所有小說,連同一篇從未寄出因而未曾發表的人類登月傑出散文,將永遠塵封在抽屜裡。」
思緒有如登月小艇接近月球時投射的影子般,閃過布蕾特有雀斑的瘦小臉龐。當琳達把棺木另一半也闔上、使布蕾特藏身於一片漆黑時,我可以發現,琳達、艾莉和凱西臉上同樣閃過了一抹陰影。
「就連死後出版的機會都沒有。」我說。
「沒有任何子女發現這些手稿,將它們寄到紐約發表。」凱西說。「沒有,夫人。」
「它們從此消失不見。就這樣。天哪,這就是妳的結局,而原本妳或許可以成就某些事物,以妳的作品感動讀者的。」
我不知道布蕾特能否聽到我們的話,還是棺木裡靜得跟死亡一樣。
琳達最後再度打開棺蓋,布蕾特坐了起來。
「布蕾特,妳是個有才華的人,」琳達說,「如果妳不出版,我們其他人哪還有出版的希望可言?」雖然她談的是布蕾特的寫作,其實另有弦外之音。她真正的意思是:我們其他人如何能達到自己理想中的目標呢?
她從皮包裡取出一台相機,要布蕾特再躺一下。「我不要讓妳忘記這一刻。」她說。
那天上午,我們一一脫掉鞋子,輪流躺進棺木裡,勇敢地正視自己的未來、終將一死的事實,以及自己的需求。琳達幫每個人都拍了照——她說,這是為了預防大家遺忘時能有所提醒——輪到她時,我幫她也拍了照片。大家一致同意,要把照片擺在某個每天可以看到的地方。
對我而言,爬出鋪著柔軟的米黃色天鵝絨棺木時,內心感到……嗯,確切而言,是一股喜樂,感覺宛如重獲新生。而且我說——我甚至不知道為何說出那樣的話——在這裡,我們有相機,還有這個可愛的背景。「現在正是我們五個人拍張合照的時候了。」我說。「還有什麼比死而復生更好的時機呢?」
敲著殯儀館館長的辦公室門時,大夥兒全笑了,有種飄忽不實的感覺。他換了音樂(他說,換一首更適合當下情境的),擴音器傳來「一匙愛樂團」的經典歌曲〈你相信魔力嗎?〉,我們彷彿置身在中學的體育館,五個年輕女孩趁著其他人到學校前盡情地熱舞。
布蕾特決定重新爬進棺木裡。我們簇擁著她,音樂持續播放著:「相信魔力可以使你獲得自由」。館長幫我們五個人拍照時,我們感覺到一股神奇的魔力,感受到青春的氣息,對未來充滿了希望。是的,當時我們還年輕,但我們並不認為自己年輕,在那之前,我們不曾感到自己年輕;也不曾認為除了當平凡人之外,還可以有其他成就;不曾想過我們可以也會完成自己決定要做的事。如果臨死前仍舊無法達成夢想,絕不是因為害怕而不敢嘗試。
我不認為,世界上還有比這更快樂的喪禮照了。
隔天上午,圖書館一開門,大夥兒便直奔雜誌區,中午以前,已經搜集了二十個布蕾特可以投稿的刊物名單、地址和編輯的姓名。我們將名單清楚抄錄在三乘五大小的索引卡上,這些卡片成了我們保留至今的第一批資料,雖然如今已經電腦化處理。中午,大夥兒和孩子們在我家以花生醬和果醬三明治以及巧克力牛奶簡單裹腹之後,便前往公園,宛如一小支投誠軍,帶著各自的打字機,肩並肩圍坐在野餐桌旁。當布蕾特草擬投稿信、一封「詢問函」時,其他人則是幫忙打文章的副本——那個時代,你連「列印」鍵都沒得按,更遑論影印機了。郵局關門前,我們已經完成十份裝了稿件的信封(同時內附回郵信封),準備寄出。
「不要告訴任何人,就連妳們的老公都別透露。」布蕾特說。我想,她的矜持和我如出一轍,即便她是名校的榮譽生,而且精通三門專業領域。我想她應該也認為,比投稿失敗更糟糕的,就是讓別人看到你的這項恥辱了。結果我錯了。布蕾特害怕的並非遭到退稿。不過在我後來知道真相前,認為她和我有同樣顧慮令我非常欣慰。
布蕾特起先收到的回音著實令人沮喪——如果那樣的文章都被退稿,我們其他人哪還有希望可言?我們逐漸懷疑起自己的作品。接著在八月底某一天,當第一批女學生到法薩爾、普林斯頓和耶魯等名校註冊時,布蕾特的電話響起。朱雀出版社想要刊登她的文章,還將支付一百美元的稿酬。
布蕾特是在大家齊聚野餐桌旁時透露了這項消息,當時孩子們正由艾莎莉亞照顧,她手上抱著嬰兒馬克。
「可是我不能讓他們刊登。」布蕾特說。
「布蕾特,我對著我姑媽的墳發誓!」凱西說。「信手拈來的文章,不表示就不夠好。」
布蕾特低頭望著她擱在桌面的手。「可是……布萊德……我弟弟……」
「他是文章中最迷人的角色了!」我說。「我相信他會喜歡的。」
布蕾特把手胡亂塞到桌子底下,眼睛凝視著我,彷彿想說些什麼,卻又找不到合適的字眼,即便她的字彙能力超強。
「妳無法使他的夢想成真。」琳達靜靜地說。
「妳不懂布萊德曾經經歷的事。」布蕾特說,她的聲音甚至比琳達更平靜,彷彿馬克睡在她的臂窩裡。
「布蕾特,除了妳自己的夢想之外,妳無法讓任何人的夢想成真。」琳達說。「只有妳自己的。就是這樣。」
我們買香檳慶祝了嗎?那還用說。當那篇文章出現在報攤時,我們又開了一瓶香檳慶祝。
緊接著是一個更大的驚奇。不過幾個星期後,琳達將她生平第一部短篇小說,賣給了一家既無知名度、也沒什麼發行量的小雜誌社,不過我們一點也不在乎。這是她唸給我們聽的第一部小說,談的是一個母親將她的孩子送上床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我記得當時我們對這篇文章多所批評,她則是耐心傾聽,勤做筆記。
「琳達,妳從沒告訴我們當時妳甚至已經決定投稿。」凱西說。這句話並非指責,而是表達一種被出賣的感覺。
我把同樣的鼓漲情緒按捺下去,心底湧出一股細小的聲音,琳達肯定認為,這是某種形式的競爭,而且她贏了——至少也僅次於布蕾特而已。我想起中學時交往的一個男生曾經告訴我,他和我分手,我並未受到傷害,只是生氣沒有先甩掉他罷了。「嗯,不管怎麼說,這是件好事。」我說。
琳達的眼神先是與凱西交會,接著是我。「事情不是那樣。」她平靜地說。「我擔心妳們會說這篇文章還不成熟——它的確如此。可是我想我需要投遞出去,遭到退稿,才能真正明白這篇文章的確不成熟。經過幾次修改之後,部分編輯有了回音,有時甚至提供一些意見。我也想過問妳們大家是否同意編輯的看法,但我怎能問?我甚至沒告訴妳們把小說拿去投稿了。所以我只是一再修改,再寄出去。總共投遞了六十三次。」
「六十三次!」我們四個人異口同聲叫道。
「我手頭有一堆出版社的索引卡可以納入我們的資料庫。」她說。
「六十三次。」凱西重複說道。「天哪,琳達,妳怎能忍受這樣的打擊呢?」
「老天爺,遭到六十三次退稿。」艾莉一臉肅然地說。
琳達坐回椅子上,雙腿交疊。「如果我連自己的作品都不相信,」她說,「如何能指望別人相信呢?再說,只有六十二次遭到拒絕而已。最後一次我成功了。」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