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門幽魂
The Turn of the Screw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遠流╳師大翻譯研究所「經典文學新譯計畫」NO.4
撞鬼?發狂?亨利.詹姆斯至死都不願說清的真相
心理分析文學流派的經典教材,佛洛依德學者爭相討論的大師作品
結合心理懸疑與靈異驚悚的完美經典,多次改編搬上舞台
一名年輕而涉世未深的女老師,受雇前往布萊的鄉間豪宅擔任一對兄妹的家教。天真可愛的學生馬上就收服了老師的心,但老師也注意到豪宅內似乎有些不尋常的氣氛,然後她開始看見一男一女的鬼祟身影,懷疑是前任總管及前任女老師的鬼魂,對小兄妹圖謀不軌。
奇怪的是,除了女老師以外,豪宅內其他僕人皆稱沒有看到鬼魂遊蕩,就連小兄妹也不願明說是否遭到鬼魂糾纏。於是,女老師決心只能靠自己保護她心愛的學生,無論這股邪惡的力量有多強大,她都不會讓惡靈得逞。
《豪門幽魂》承襲了亨利.詹姆斯喜歡在作品中探討的主題:「束縛」與「控制」,他擅長以年輕女性為敘事主角,精準描寫女性容易招致世俗眼光批評的各種面向,藉此突顯社會陳規舊矩的荒謬與無用。這部作品利用「鬼魂」的概念,突顯女老師在豪宅中的尷尬位置,明則她是豪宅的掌權者,實則處處受限,無法獲知全貌。
本書於1898年出版之後,陸續有多位文學評論家發表文章,「撞鬼」派及「發狂」派各有擁護者,甚至因此促成將心理分析理論導入文學批評的流派。綜觀英美文學史,這部篇幅不長的故事,所引發的討論、評論文章數量之多,竟只有喬依思的長篇鉅作《尤里西斯》可與之匹敵。
本書特色
◎深入剖析罪惡議題,媲美《化身博士》的二元善惡批判
◎多次翻拍電視、電影,1961年版本電影由《冷血告白》楚門.柯波帝親自編劇
◎詹姆斯傳記作家艾德爾認為康拉德的《黑暗之心》有《豪門幽魂》的影子
◎出版後引發文學圈熱烈討論,甚至影響美國20世紀文學理論流派
◎針對此作品的評論甚多,數量之龐大只有喬伊斯的作品可供比擬
撞鬼?發狂?亨利.詹姆斯至死都不願說清的真相
心理分析文學流派的經典教材,佛洛依德學者爭相討論的大師作品
結合心理懸疑與靈異驚悚的完美經典,多次改編搬上舞台
一名年輕而涉世未深的女老師,受雇前往布萊的鄉間豪宅擔任一對兄妹的家教。天真可愛的學生馬上就收服了老師的心,但老師也注意到豪宅內似乎有些不尋常的氣氛,然後她開始看見一男一女的鬼祟身影,懷疑是前任總管及前任女老師的鬼魂,對小兄妹圖謀不軌。
奇怪的是,除了女老師以外,豪宅內其他僕人皆稱沒有看到鬼魂遊蕩,就連小兄妹也不願明說是否遭到鬼魂糾纏。於是,女老師決心只能靠自己保護她心愛的學生,無論這股邪惡的力量有多強大,她都不會讓惡靈得逞。
《豪門幽魂》承襲了亨利.詹姆斯喜歡在作品中探討的主題:「束縛」與「控制」,他擅長以年輕女性為敘事主角,精準描寫女性容易招致世俗眼光批評的各種面向,藉此突顯社會陳規舊矩的荒謬與無用。這部作品利用「鬼魂」的概念,突顯女老師在豪宅中的尷尬位置,明則她是豪宅的掌權者,實則處處受限,無法獲知全貌。
本書於1898年出版之後,陸續有多位文學評論家發表文章,「撞鬼」派及「發狂」派各有擁護者,甚至因此促成將心理分析理論導入文學批評的流派。綜觀英美文學史,這部篇幅不長的故事,所引發的討論、評論文章數量之多,竟只有喬依思的長篇鉅作《尤里西斯》可與之匹敵。
本書特色
◎深入剖析罪惡議題,媲美《化身博士》的二元善惡批判
◎多次翻拍電視、電影,1961年版本電影由《冷血告白》楚門.柯波帝親自編劇
◎詹姆斯傳記作家艾德爾認為康拉德的《黑暗之心》有《豪門幽魂》的影子
◎出版後引發文學圈熱烈討論,甚至影響美國20世紀文學理論流派
◎針對此作品的評論甚多,數量之龐大只有喬伊斯的作品可供比擬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亨利.詹姆斯對自己風格的堅持與判斷,才是他一生最傑出的特點。……亨利.詹姆斯逝後聲名更盛,愈來愈多傳記、書信集、研究著作,甚至作家以他為創作的題材,都是讓他「大師」的地位更加被烘托,也更加被固定。亨利.詹姆斯在他自己的房間裡看世界,而他看的可真是不同啊!」──南方朔
「我只能再說一次,亨利.詹姆斯,你了不起!你讓一本書,成為有多少讀者,就變幻為多少版本的故事。」──推理評論家張東君
「一個無比精采、可怕又讓人無法自拔的小故事。」──王爾德
「……對罪惡提出最強烈也最有力的辨證。」──《紐約時報週末書評》,1898
「超越文字所能讚嘆的傑作。」──《文學》雜誌,1898
「主題原創性十足,故事引人入勝,而高明的寫作技巧將兩者結合成精采的作品。」──《紐約論壇報》,1898
「這本書研究的是邪惡,而其成果精采得可怕,可與《化身博士》相提並論。」──《底特律自由報》,1898
「詹姆斯目前為止最傑出的作品,確實比其他小說更能抓住讀者的心。」──《美國評論月刊書評》,1898
「讓人忍不住想馬上解決懸疑的難題,但每種說法都讓這個故事更加恐怖。」──布萊德.雷索瑟《紐約客》雜誌,2012
「留下一個懸而未決的謎題,讓廣大的讀者焦慮到背脊發癢。」──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2012
「亨利.詹姆斯對自己風格的堅持與判斷,才是他一生最傑出的特點。……亨利.詹姆斯逝後聲名更盛,愈來愈多傳記、書信集、研究著作,甚至作家以他為創作的題材,都是讓他「大師」的地位更加被烘托,也更加被固定。亨利.詹姆斯在他自己的房間裡看世界,而他看的可真是不同啊!」──南方朔
「我只能再說一次,亨利.詹姆斯,你了不起!你讓一本書,成為有多少讀者,就變幻為多少版本的故事。」──推理評論家張東君
「一個無比精采、可怕又讓人無法自拔的小故事。」──王爾德
「……對罪惡提出最強烈也最有力的辨證。」──《紐約時報週末書評》,1898
「超越文字所能讚嘆的傑作。」──《文學》雜誌,1898
「主題原創性十足,故事引人入勝,而高明的寫作技巧將兩者結合成精采的作品。」──《紐約論壇報》,1898
「這本書研究的是邪惡,而其成果精采得可怕,可與《化身博士》相提並論。」──《底特律自由報》,1898
「詹姆斯目前為止最傑出的作品,確實比其他小說更能抓住讀者的心。」──《美國評論月刊書評》,1898
「讓人忍不住想馬上解決懸疑的難題,但每種說法都讓這個故事更加恐怖。」──布萊德.雷索瑟《紐約客》雜誌,2012
「留下一個懸而未決的謎題,讓廣大的讀者焦慮到背脊發癢。」──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2012
目錄
總序:聽見譯者的聲音◎ ──賴慈芸
推薦序:永遠找不到答案的謎團 ──張東君
特別收錄:亨利.詹姆斯的故事還未說完 ──南方朔
譯序:真實後的幻象,幻象後的真實
豪門幽魂
推薦序:永遠找不到答案的謎團 ──張東君
特別收錄:亨利.詹姆斯的故事還未說完 ──南方朔
譯序:真實後的幻象,幻象後的真實
豪門幽魂
序/導讀
他序
真實後的幻象,幻象後的真實
法國精神分析學者拉岡(Jacques Lacan)曾提出「語言之牆」(wall of language; mur du langage)的概念,描述發話者嘗試吐露內心千絲萬縷的欲望,但即便費盡言詞,也無法全然讓他者知曉,彷彿遭一堵無形高牆阻撓。
語言便是如此弔詭的事物,看似承載了既定的意義,然而,一旦觸及廣大閱聽人,卻會衍生無數詮釋,以及天馬行空的聯想。最終,說話的人或許直跳腳,不滿原欲傳達的意義遭曲解,或許淡然面對恣意繁殖的詮釋枝葉,甚至引以為美。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擺盪於兩極之間。當溝通不順,我們絮叨;當絮叨無濟於事,我們乾脆沈默惆悵。同一語言內部業已紛紛擾擾,遑論跨語際溝通?譯者作為「專業翻牆者」,肩負探究語言載體背後之「真實」的任務,自然不免撞牆,頻頻落得望牆興嘆。
譯亨利.詹姆斯的《豪門幽魂》,便是一次企圖翻越敘事者設下的高牆,挖掘「真實」的苦行之旅。
這部小說,原名The Turn of the Screw,字面指的是「轉螺絲釘」,在故事裡頭出現時,意涵已不純為圖像描述,而是引申為情緒「愈繃愈緊」。
確實,此小說以懸疑驚悚聞名於世,只不過,情節倒相當單純:故事前三千字,以耶誕夜鬼故事聚會開場,安排某與會者吐露聽聞而來的怪譚,爾後,怪譚當事人接下敘事重任,自述「撞邪」經歷,直至篇末。
喜愛觀謎、解謎的讀者,徹讀此書後,肯定大失所望,因為這個故事除了說故事,還是說故事,更參雜了大量的敘事者內心戲。曾經發生過的種種,隨著第一人稱敘事鋪陳,似乎逐漸明朗,但我們又不禁要問,被揭露的內容公正客觀嗎?換言之,是全然貼合「真實」的嗎?很抱歉,掀起真相面紗的舒暢時刻,顯然給作者閹割了。
不願與真相纏鬥的讀者,自可放下書本,揮袖而去;然而,隨文字亦步亦趨的譯者,卻沒有投降的權利,在琢磨文字意義,以便產出譯文時,心頭的螺絲釘當真越扭越緊,逼得人幾近窒息。
故事中,出身鄉下的妙齡女老師,來到了大莊園,替有錢人家照顧一對小兄妹。一身書卷氣的主人翁,渴望一展統御長才,以博得雇主青睞,偏生纖細敏感,察覺了眾人刻意隱藏的秘密。女主角雖決心挖出真相,但就其敘事觀之,真相卻是忽明忽滅,似近實遠。
的確,亨利.詹姆斯的拿手好戲,便是營造一座又一座的語言迷牆,讓山乍看似山,然第二眼瞧上,卻又覺不是山。那些迂迴纏繞的句子,華麗深奧的辭藻,以及焦躁不安的獨白,皆足以使旁觀者為之屏息,而當人物對話開始爬滿書頁,竟彷彿久旱逢甘霖,將人心頭的螺絲釘旋鬆了幾下。
這麼一冊惑人心神的文字,倒也頗受歡迎,屢屢出現電視劇及電影改編版,見諸歐美。不過在台灣,相對為人熟知的形式,依舊是翻譯後的印刷文字。話說,就詹姆斯所有小說作品而言,台灣所流通的中譯本並不算多,多數僅出現一種譯本*,唯獨《豪門幽魂》,卻是譯本最豐的一部。
我所查到的中譯本,依出版時序排列,譯者分別為秦羽(1963)、張桂越(1971)、李蘭芝(1981)、朱乃長(2002)。熟悉詹姆斯譯本的讀者,或許已經發現蹊蹺了:各位手中捧著的《豪門幽魂》,從前並不叫《豪門幽魂》,而是《碧廬冤孽》。
這一名之轉,由於決定權不歸我,因此細故如何,在此不多加著墨。倒是舊名《碧廬冤孽》令人頗生好奇,莫非這富貴人家,竟蝸居碧青色矮廬裡?事實上,在首開先河的秦羽譯本中,「碧廬」指的正是莊園所在地Bly,除作為音譯外,詞彙意象多少有些浪漫成分。妙的是,沿用舊題的朱乃長譯本,又把Bly譯為「勃萊」,單讀此譯本的讀者,多半會因標題困惑好一陣子。
無論如何,舊譯總是能替新譯指引方向,尤其譯這部迷魂之作,往往須透過譯文比對,才能確定自己是否強作解人。不過,詮釋歸詮釋,策略歸策略,一旦抓穩了策略,便得一以貫之,不為他人所動搖。譯這部小說,除了把握「以當代語言重新表達」的精神,我真正重視的,是力求呈現原作敘事氣氛及節奏,並小心揀詞,避免歪曲角色形象。倘若放過這些細節,故事懸疑不但大打折扣,更將徒增無謂困惑,折磨讀者。譯者原為「翻牆人」,要是反成「築牆人」,還真是失職了。
以下,我將以兩則譯例說明個人翻譯策略,同時以秦羽、張桂越、朱乃長三人譯本作對照。第一個例子,是書中常見的「迷魂」敘事獨白體:
(Chapter 6) It took of course more than that particular passage to place us together in presence of what we had now to live with as we could-my dreadful liability to impressions of the order so vividly exemplified, and my companion's knowledge, henceforth-a knowledge half consternation and half compassion-of that liability.
先看三個舊譯版本:
(秦譯)現在我們的生活裡有了一些新的東西──我對於鬼怪的特殊感受能力,和我的同伴對於我這種能力,一半驚愕一半同情的認識──能夠使我們共同應付這些新的事物的,當然不止上面那一段對話。
(張譯)除了上述的事件以外,我們還共同經歷了一些其他的事情,使得我們彼此得以同心度過這些日子。
(朱譯)我們現在一定得並肩面對我們必須承認的情況:活生生的鬼魅,使我草木皆兵,而事情發生後,我的同伴對我的感受有所瞭解──半是驚愕、半是同情。當然,使我們站在一起的,並不全靠上面提到的那段談話而已。
張譯或許碰上了解讀困境,譯文刻意省略了某些部分,導致篇幅明顯較其他版本短;秦譯以「新事物」為綱領,搭配破折號插入後飾,架構出帶有英文句法的中文譯文;朱譯則以不同的方式詮釋my liability to impressions,使得譯文走向與前者迥異。
然而,原文乍看複雜,但困擾主要來自抽象模糊詞彙(包括liability、impression、knowledge等字)所帶出的心理/超現實情境,而非句式本身,若僅在句法形式上貼合原文,不但給中文讀者帶來更多閱讀障礙,此無關宏旨的段落,也將顯得過於煞有其事。因此,我的譯文採取了新策略:
顯然,我擁有特異的感知能力,連葛羅思太太也察覺了,她一方面驚愕,一方面也對我抱持同情;當然,除了上述對話之外,我們還花了不少時間,才能坦然面對這項新發現。
一方面,我選擇掌握敘事者思維邏輯,以中文習慣鋪排出來,另一方面,我根據前後文意脈絡,替took more than that particular passage增譯,添加「還花了不少時間」一句,以使全句更順暢可讀。此外,我刻意保留impressions一字的曖昧空間,不立即稱「鬼」,以便呼應作者閃爍其詞的一貫筆法。正由於類似段落在書中俯拾即是,我認為,譯者的策略必須彈性、全觀,才容易維持原文氣氛與節奏,讓讀者輕鬆融入故事情境。
第二個例子,取自女老師(即敘事者「I」)與管家葛羅思太太的對話:
(Chapter8)
I pressed again, of course, at this. "You reminded him that Quint was only a base menial?"
"As you might say! And it was his answer, for one thing, that was bad."
"And for another thing?" I waited. "He repeated your words to Quint?"
同樣先看三個舊譯版本:
(秦譯)
於是我把她逼得更緊了。
「你是不是提醒他,昆德只是個低三下四的佣人?」
「也可以這麼說,他回答我的話很壞。這便是一樁了。」
「還有別的呢?」我等待著。「是不是他把你的話告訴昆德了?」
(張譯)
「你提醒他,昆彼得只是個下人?」我追問道。
「你可以這麼說!而他回答我的態度相當惡劣──這是我說他不好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呢?」我等著她的答案。「他把你的話都告訴了昆彼得?」
(朱譯)
當然,一聽這話,我就緊追一句。「你提醒他說,奎恩特只是個地位低下的傭人?」
「你可以這麼說!他回答我的話,就是他做下的壞事之一。」
「那麼,壞事之二呢?」我等了一會。「他把你的話對奎恩特說了?」
若將以上對話讀出聲,不免使人彆扭,而問題癥結,便是對話用語習慣。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我們很難想像有人說出秦譯的「這便是一樁了」,或是大聲回應張譯與朱譯的「你可以這麼說」,畢竟這兩句中文在我們這個時空的對話場域裡,幾乎不存在。至於張譯「而他回答我的態度很壞」一句,則混入了文言詞「而」,這樣的文白交雜形式,一經其他譯本對照,也立刻顯得不對勁。
誠然,這些譯法可能帶來新奇的陌異感,但對敘事本身,可謂幾無助益。若再論角色形象,女主角顯然是文雅之人,思考、敘事總是書卷氣滿盈,但葛羅思太太卻腹笥甚窘,從她聽不懂contamina
真實後的幻象,幻象後的真實
法國精神分析學者拉岡(Jacques Lacan)曾提出「語言之牆」(wall of language; mur du langage)的概念,描述發話者嘗試吐露內心千絲萬縷的欲望,但即便費盡言詞,也無法全然讓他者知曉,彷彿遭一堵無形高牆阻撓。
語言便是如此弔詭的事物,看似承載了既定的意義,然而,一旦觸及廣大閱聽人,卻會衍生無數詮釋,以及天馬行空的聯想。最終,說話的人或許直跳腳,不滿原欲傳達的意義遭曲解,或許淡然面對恣意繁殖的詮釋枝葉,甚至引以為美。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擺盪於兩極之間。當溝通不順,我們絮叨;當絮叨無濟於事,我們乾脆沈默惆悵。同一語言內部業已紛紛擾擾,遑論跨語際溝通?譯者作為「專業翻牆者」,肩負探究語言載體背後之「真實」的任務,自然不免撞牆,頻頻落得望牆興嘆。
譯亨利.詹姆斯的《豪門幽魂》,便是一次企圖翻越敘事者設下的高牆,挖掘「真實」的苦行之旅。
這部小說,原名The Turn of the Screw,字面指的是「轉螺絲釘」,在故事裡頭出現時,意涵已不純為圖像描述,而是引申為情緒「愈繃愈緊」。
確實,此小說以懸疑驚悚聞名於世,只不過,情節倒相當單純:故事前三千字,以耶誕夜鬼故事聚會開場,安排某與會者吐露聽聞而來的怪譚,爾後,怪譚當事人接下敘事重任,自述「撞邪」經歷,直至篇末。
喜愛觀謎、解謎的讀者,徹讀此書後,肯定大失所望,因為這個故事除了說故事,還是說故事,更參雜了大量的敘事者內心戲。曾經發生過的種種,隨著第一人稱敘事鋪陳,似乎逐漸明朗,但我們又不禁要問,被揭露的內容公正客觀嗎?換言之,是全然貼合「真實」的嗎?很抱歉,掀起真相面紗的舒暢時刻,顯然給作者閹割了。
不願與真相纏鬥的讀者,自可放下書本,揮袖而去;然而,隨文字亦步亦趨的譯者,卻沒有投降的權利,在琢磨文字意義,以便產出譯文時,心頭的螺絲釘當真越扭越緊,逼得人幾近窒息。
故事中,出身鄉下的妙齡女老師,來到了大莊園,替有錢人家照顧一對小兄妹。一身書卷氣的主人翁,渴望一展統御長才,以博得雇主青睞,偏生纖細敏感,察覺了眾人刻意隱藏的秘密。女主角雖決心挖出真相,但就其敘事觀之,真相卻是忽明忽滅,似近實遠。
的確,亨利.詹姆斯的拿手好戲,便是營造一座又一座的語言迷牆,讓山乍看似山,然第二眼瞧上,卻又覺不是山。那些迂迴纏繞的句子,華麗深奧的辭藻,以及焦躁不安的獨白,皆足以使旁觀者為之屏息,而當人物對話開始爬滿書頁,竟彷彿久旱逢甘霖,將人心頭的螺絲釘旋鬆了幾下。
這麼一冊惑人心神的文字,倒也頗受歡迎,屢屢出現電視劇及電影改編版,見諸歐美。不過在台灣,相對為人熟知的形式,依舊是翻譯後的印刷文字。話說,就詹姆斯所有小說作品而言,台灣所流通的中譯本並不算多,多數僅出現一種譯本*,唯獨《豪門幽魂》,卻是譯本最豐的一部。
我所查到的中譯本,依出版時序排列,譯者分別為秦羽(1963)、張桂越(1971)、李蘭芝(1981)、朱乃長(2002)。熟悉詹姆斯譯本的讀者,或許已經發現蹊蹺了:各位手中捧著的《豪門幽魂》,從前並不叫《豪門幽魂》,而是《碧廬冤孽》。
這一名之轉,由於決定權不歸我,因此細故如何,在此不多加著墨。倒是舊名《碧廬冤孽》令人頗生好奇,莫非這富貴人家,竟蝸居碧青色矮廬裡?事實上,在首開先河的秦羽譯本中,「碧廬」指的正是莊園所在地Bly,除作為音譯外,詞彙意象多少有些浪漫成分。妙的是,沿用舊題的朱乃長譯本,又把Bly譯為「勃萊」,單讀此譯本的讀者,多半會因標題困惑好一陣子。
無論如何,舊譯總是能替新譯指引方向,尤其譯這部迷魂之作,往往須透過譯文比對,才能確定自己是否強作解人。不過,詮釋歸詮釋,策略歸策略,一旦抓穩了策略,便得一以貫之,不為他人所動搖。譯這部小說,除了把握「以當代語言重新表達」的精神,我真正重視的,是力求呈現原作敘事氣氛及節奏,並小心揀詞,避免歪曲角色形象。倘若放過這些細節,故事懸疑不但大打折扣,更將徒增無謂困惑,折磨讀者。譯者原為「翻牆人」,要是反成「築牆人」,還真是失職了。
以下,我將以兩則譯例說明個人翻譯策略,同時以秦羽、張桂越、朱乃長三人譯本作對照。第一個例子,是書中常見的「迷魂」敘事獨白體:
(Chapter 6) It took of course more than that particular passage to place us together in presence of what we had now to live with as we could-my dreadful liability to impressions of the order so vividly exemplified, and my companion's knowledge, henceforth-a knowledge half consternation and half compassion-of that liability.
先看三個舊譯版本:
(秦譯)現在我們的生活裡有了一些新的東西──我對於鬼怪的特殊感受能力,和我的同伴對於我這種能力,一半驚愕一半同情的認識──能夠使我們共同應付這些新的事物的,當然不止上面那一段對話。
(張譯)除了上述的事件以外,我們還共同經歷了一些其他的事情,使得我們彼此得以同心度過這些日子。
(朱譯)我們現在一定得並肩面對我們必須承認的情況:活生生的鬼魅,使我草木皆兵,而事情發生後,我的同伴對我的感受有所瞭解──半是驚愕、半是同情。當然,使我們站在一起的,並不全靠上面提到的那段談話而已。
張譯或許碰上了解讀困境,譯文刻意省略了某些部分,導致篇幅明顯較其他版本短;秦譯以「新事物」為綱領,搭配破折號插入後飾,架構出帶有英文句法的中文譯文;朱譯則以不同的方式詮釋my liability to impressions,使得譯文走向與前者迥異。
然而,原文乍看複雜,但困擾主要來自抽象模糊詞彙(包括liability、impression、knowledge等字)所帶出的心理/超現實情境,而非句式本身,若僅在句法形式上貼合原文,不但給中文讀者帶來更多閱讀障礙,此無關宏旨的段落,也將顯得過於煞有其事。因此,我的譯文採取了新策略:
顯然,我擁有特異的感知能力,連葛羅思太太也察覺了,她一方面驚愕,一方面也對我抱持同情;當然,除了上述對話之外,我們還花了不少時間,才能坦然面對這項新發現。
一方面,我選擇掌握敘事者思維邏輯,以中文習慣鋪排出來,另一方面,我根據前後文意脈絡,替took more than that particular passage增譯,添加「還花了不少時間」一句,以使全句更順暢可讀。此外,我刻意保留impressions一字的曖昧空間,不立即稱「鬼」,以便呼應作者閃爍其詞的一貫筆法。正由於類似段落在書中俯拾即是,我認為,譯者的策略必須彈性、全觀,才容易維持原文氣氛與節奏,讓讀者輕鬆融入故事情境。
第二個例子,取自女老師(即敘事者「I」)與管家葛羅思太太的對話:
(Chapter8)
I pressed again, of course, at this. "You reminded him that Quint was only a base menial?"
"As you might say! And it was his answer, for one thing, that was bad."
"And for another thing?" I waited. "He repeated your words to Quint?"
同樣先看三個舊譯版本:
(秦譯)
於是我把她逼得更緊了。
「你是不是提醒他,昆德只是個低三下四的佣人?」
「也可以這麼說,他回答我的話很壞。這便是一樁了。」
「還有別的呢?」我等待著。「是不是他把你的話告訴昆德了?」
(張譯)
「你提醒他,昆彼得只是個下人?」我追問道。
「你可以這麼說!而他回答我的態度相當惡劣──這是我說他不好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呢?」我等著她的答案。「他把你的話都告訴了昆彼得?」
(朱譯)
當然,一聽這話,我就緊追一句。「你提醒他說,奎恩特只是個地位低下的傭人?」
「你可以這麼說!他回答我的話,就是他做下的壞事之一。」
「那麼,壞事之二呢?」我等了一會。「他把你的話對奎恩特說了?」
若將以上對話讀出聲,不免使人彆扭,而問題癥結,便是對話用語習慣。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我們很難想像有人說出秦譯的「這便是一樁了」,或是大聲回應張譯與朱譯的「你可以這麼說」,畢竟這兩句中文在我們這個時空的對話場域裡,幾乎不存在。至於張譯「而他回答我的態度很壞」一句,則混入了文言詞「而」,這樣的文白交雜形式,一經其他譯本對照,也立刻顯得不對勁。
誠然,這些譯法可能帶來新奇的陌異感,但對敘事本身,可謂幾無助益。若再論角色形象,女主角顯然是文雅之人,思考、敘事總是書卷氣滿盈,但葛羅思太太卻腹笥甚窘,從她聽不懂contamina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