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食人輓歌

在這個吃人合法的世界裡,我要使我的肉吃起來很苦,不讓任何人享受我的死亡。
強推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5個人喜歡
  • 79 300
    380

出版情報

童年受的傷,長大後會自動變好嗎?

2022/07/25 每個人或多或少,在童年時都曾受過一些傷。 這裡指的「傷」,不是肉體上的傷,而是心裡的傷。童年時期的不幸遭遇或重大變故,個體為了保護自己,繼續存活,會使出各種防衛機制幫助自己度過困境,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將心靈凍結在過去。 被凍結的能量卡在身體裡,未能得到釋放或自由流動,在日後的某些情境中,無預警地被勾起,而出現劇烈的情緒反應、不理性的行為模式,或者莫名的身體病痛。即使我們的外觀長大成人了,但童年創傷的影響,仍持續一輩子。 也許,你早就想不起來,過去發生了什麼,但是,身體永遠忘不掉。 《少女A》是一本翻開閱讀,就停不下來的小說。作者用特殊的敘事筆法,帶你穿梭在現在與過去的不同時空中。從主角「少女A」的視角,帶你看見兒時創傷經驗對一個人如何產生深遠的影響。 多年前的一起社會案件,轟動一時。一名少女從「恐怖屋」中破窗逃出,向外求援,揭發了一樁駭人聽聞的兒童虐待事件。少女A與其手足長期被父母囚禁在陰暗窄小的屋裡,得不到足夠的食物與清潔,嚴重營養不良,甚至淹淹一息。東窗事發後,父親仰藥自殺,母親被繩之以法。少女A及其手足獲得緊急醫療照顧,日後也分別被安置到不同的寄養家庭中。 時隔多年,少女A被監獄通知,母親在獄中過世,遺囑中提到將為數不多的金錢以及那幢「恐怖屋」,平分給仍活在世上的兒女。並指定少女A為遺囑執行人。 因此,少女A一一與四散各地的手足取得聯繫,也得以窺見長大後,兄弟姊妹們過得如何。儘管在獲救之後,大家似乎都獲得妥善的醫療照顧與後續安置,但成年後,仍可從他們的生活中發現兒時創傷的後遺症。 儘管他們都盡可能忘掉那段不堪的回憶,但那些後遺症卻不斷撞擊著每一個人後續的生命。有人成為工作狂;有人染上藥癮、毒癮;有人在親密關係或婚姻中一再觸礁;有人住進了精神療養院…… 在此,不得不提到廣為人知的「逆境童年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研究。經過學者大規模的調查與研究後發現,一個人在童年時期若經歷任何身心虐待或疏忽照顧等逆境經驗,長大後更有可能出現各種生理或心理的疾病,或者在事業、婚姻或人際關係等各方面遭遇失敗。 ACEs歸納的十種逆境童年經驗包括:肢體暴力、精神虐待、性侵害、缺乏基本生活照顧、缺乏溫暖陪伴、同住家人有精神疾病、坐牢、毒癮、雙親離婚或目睹家暴等。只要童年時期曾暴露在這樣的險境中,成年之後就可能出現長遠的負面影響。 主導ACEs研究的費利帝(Vincent Felitti)和安達(Robert Anda)兩位醫學專家發現,逆境童年經驗比一般人想像中的更常發生。在二十世紀末期的當時,就有67%的人有過至少一種童年逆境經驗,12.6%的人擁有四種以上。而經歷逆境童年經驗的狀況越多,成年之後的身心後遺症則更多。 這與大多數精神醫學或心理學家的臨床觀察,都是一致的。 令人費解的是,為什麼童年時期的創傷經驗,會對長大後造成如此巨大的負面影響?也就是,其中的機轉是如何發生的?而那些成功超越逆境,在長大後變得更傑出卓越的人,又該如何解釋? 當然,你會聽到不同領域的專家,提出各自的見解。 然而,這正是本書作者想要透過這本膾炙人口的小說呈現的。確實,遭受囚禁與虐待的童年逆境,對這些孩子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但衝擊幅度卻各不相同,日後的發展與人生際遇也很不一樣。 特別是,《少女A》書中,有很大的篇幅提到虐待發生之前的家庭生活。在這個家庭中,當一個又一個孩子相繼出生,不同手足之間的競合關係,不同年齡階段得到的照顧與資源,以及家庭重大事件發生時,不同孩子剛好處於什麼的身心發展階段,都大大影響了孩子們在獲救之後,日後的身心健康與社會適應。 無論如何,你會在書中讀到,每一個孩子都試圖要走出童年創傷陰霾,他們無意識地用各種方式保護自己,避免再去經驗當時的痛苦。同時,他們後續的人生也被這些保護機制所牽絆:有人陷入酒癮、毒癮之中,有人無法與人建立信任與親密的關係,有人沉醉在追求成就中,用名聲地位來麻痺自己。 當然,也有人在宗教信仰中獲得慰藉,對來自父母的傷害選擇原諒。只是,他真的能原諒父母嗎?還是,那也只是種心理防衛,透過認同或合理化父母的行徑,讓自己感到好過一些。 談到原諒,經歷童年傷害的孩子們長大後,最矛盾的就是面對曾經傷害過他們的人,特別是自己的至親。他們曾經提供你成長所需的資源,讓你能活著長大,但同時也加諸痛苦在你身上,這著實令人感到混亂。於是,少女A採用冷漠的態度面對過往,不去碰觸、不去想起、事不關己,試圖在心理上斷絕與父母和過去種種的連結,倒也相安無事了一段時間。 直到,命運的安排找上了她,逼得她得回頭面對自己的內在,更在與手足的重逢中,試著救贖與療癒自己。 其中有一個段落,特別耐人尋味。 當少女A被通知到監獄領取母親的遺物時,監獄的牧師告訴少女A:「我想見您,是為了寬恕。若您寬恕別人待您的過錯,天父也會寬恕您。」牧師和少女A的母親,在監獄裡曾有許多互動,他把手擺在少女A的膝蓋上,說:「但若您不寬恕他人的罪,天父也不會寬恕您的罪。」 少女A只是面帶微笑,並在內心裡咀嚼著「寬恕」這兩個字。 我們常以為,要終結創傷對我們的影響,就是願意與過去那個曾傷害你的人和解,試著去寬恕或原諒對方的過錯。然而,這境界並非每個人都能做到,也不該要求人們如此。 比原諒傷害你的人更重要的,是與內心那個躲在陰暗角落哭泣的孩子——凍結在童年時期的你和解,安撫他、疼惜他,告訴他「現在很安全,可以慢慢長大了」;而非忽略他、壓抑他,甚至鞭笞他。 願你在閱讀《少女A》時,也能看見內心那個傷痕累累的孩子,友善地接納他、擁抱他,邁向與自我和解之路。 -- 【推薦文作者】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著有《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書。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金石堂強力推薦 !

 

◎拉丁美洲西班牙語創作最高榮譽號角小說獎2017年得主
◎淡江大學西語系、拉丁美洲研究所教授/淡江大學國際長陳小雀導讀


在這個吃人合法的世界裡,
我要使我的肉吃起來很苦,
不讓任何人享受我的死亡。

這是一個動物被奇特病毒侵襲的世界,一旦吃了被感染的肉,人類也會死亡,無藥可醫。人類安全可靠的動物蛋白質來源只剩下自己的同類。昔日的養殖場、肉品加工廠、鞣革廠、肉鋪中所培育、加工、販賣的,如今都是食用人。

各國政府對人民洗腦,說現在只是過渡期,但這種匪夷所思的生活情境,早就發生許多詭異的效應:人們用「你的肉吃起來味道如何?」來評價彼此;宗教團體號稱自願成為食用人可洗滌自身的罪惡;黑市賣的肉則有名有姓,但貧窮的食腐客並不在意自己吃的是被謀殺身亡的屍體。

食用人到底是不是人?在肉品加工廠工作的馬可仕無法釋懷。但他喜歡去廢棄的動物園,懷念以前看到的動物。沒有動物的世界少了很多聲音與樂趣,跟他的內心一樣孤寂。養殖場的老闆為了跟馬可仕套關係,送了雌性食用人給他。馬可仕沒有把牠賣到屠宰場,反而對牠悉心照料,還漸漸產生感情。馬可仕的違法行徑已經到了無法回頭的地步……

《食人輓歌》充滿畫面感的文字,將同類相食的殘酷環節忠實呈現,這些惡夢般的故事情節,也能發人深省:當吃人成為生存的唯一希望,人類成為彼此的食物,人性的善惡將面臨怎樣的考驗?

名人推薦

【推薦好評】

《食人輓歌》是一部精采的小說,深入探討一個反烏托邦食人社會的陰暗運作機制,全書氛圍凝重且催眠,情節出人意表,語言風格直接赤裸,當今人類的日常生活受規範下所做出的諸多黑暗行為,在本作中了然於目。——2017年號角小說獎(Premio Clarín de Novela)講評

從第一行文字起讀者便宛如書中人物,陷入凝重且催眠的氛圍中。——西班牙作家胡安.荷西.米雅斯(Juan José Millas)

內容扎實,令人不寒而慄,結局出人意表。這是一則關於我們所處的食人社會的寓言,情節出乎意料、安排縝密,風格如刀刃般銳利。——阿根廷記者、作家赫黑.費南德斯.迪亞斯(Jorge Fernández Díaz)

《食人輓歌》文字風格直接赤裸,深入探討一個反烏托邦食人社會的陰暗運作機制,書中營照的畫面既噁心且迷人,接二連三襲來,不時令人想起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和卡洛斯.阿隆索(Carlos Alonso)富有暴力色彩的畫作。小說透過當今人類的日常生活受規範下所做出的諸多黑暗行為,營造出一股威脅感,將讀者層層包圍。——阿根廷小說家、詩人貝德羅.馬依拉爾(Pedro Mairal)

《食人輓歌》所營造的反烏托邦社會與當今人類社會並沒有太大的不同,唯一的差別在於動物的肉已禁止食用,食用人肉通過合法化,禁忌顯得稀鬆平常,被社會接受的觀念反倒扭曲變形。——阿根廷號角報(Clarín)

編輯推薦


《食人輓歌》裡的警世寓言
(文/小異主編翁淑靜)



《食人輓歌》描述一個動物因為不明病毒而快要死絕的世界,人們為了彌補動物蛋白質的來源,只好養殖人類來作為肉源。這種因為病毒而讓人類被迫改變生活習慣的情境,相信各位並不陌生,而且是現在進行式。

曾有不少讀者反應,讀完小說後,會一時間無法吃肉,對吃肉反感。編輯第一次讀《食人輓歌》時,的確被小說中寫實、血腥的場景震撼到,但因為作者的寫作方式冷靜而不搧情,所以還能讓人平心靜氣地往下讀,理解作者想表達的理念。

為了鋪陳小說中震懾人心的肉鋪與屠宰場場景,作者閱讀大量關於肉品加工廠和鞣革廠作業流程的資料,還觀看了非常多電影、影集和紀錄片,例如茱莉亞.迪克諾(Julia Ducournau)的《生》(Raw),片中女主角為素食主義者,一步步成為食人魔。另外一部電影是尚恩.蒙森(Shaun Monson)的《地球公民》(Earthlings),觀影者可以看見各種動物是如何被屠宰的。

除了影片,作者也大量閱讀關於這些主題的書籍和著作,例如李維-史陀的《我們都是食人族》,丹尼爾.笛福的《魯賓遜漂流記》、韓江的《素食者》等等。《食人輓歌》出版後,作者仍對思考這類議題很感興趣。她納悶:若人類像對待動物那樣對待自己,那人類的未來將會如何發展?關於動物權益,人類可以試著做些什麼?該如何改善現況?

作者寫作本書主要受她弟弟的影響。她的弟弟經營一家以有機食材料理的餐廳,更是阿根廷慢食運動(Slow Food)的推廣者之一。作者多次與弟弟徹夜長談,意識到飲食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進而對飲食議題進行大量閱讀,漸漸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到現在則不再攝取肉類。作者說:「總而言之,由於我個人身為素食者的緣故,《食人輓歌》才得以誕生,但透過這本作品,我並不是想撰寫一本純素主義宣傳手冊。我不過是嘗試寫下我所能創作的最好的小說。」

人吃人的世界,原本指人與人之間用權勢、金錢互相傾軋。在《食人輓歌》中,人真的必須吃人、養人來吃;肉鋪賣的是人肉、人的內臟;買不起肉的窮人,則在黑市買死於謀殺的被害者的肉;人看人不再重視美貌,而是以對方的肉是否美味為首要標準。這樣的世界真的離我們很遠嗎?讀了這本小說,你或許會有一番見解。

作者

奧古斯蒂娜.巴斯特里卡(Agustina Bazterrica)

1974年生於阿根廷首都,擁有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人文學士學位。2013年出版小說《殺死那女孩》(Matar a la niña),2016年出版短篇小說集《猛烈的邂逅前》(Antes del encuentro feroz )。她的寫作功力曾贏得多項文學獎的肯定,包括2009第三十八屆拉丁美洲短篇小說獎、2011年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政獎。2017年,以微科幻題材《食人輓歌》榮獲當今拉丁美洲最重要的文學獎項號角文學獎的肯定。

奧古斯蒂娜同時也是經紀人和文化策展人,與帕梅菈.特爾麗茲.普里娜(Pamela Terlizzi Prina)共同經營藝術社團「跟著小白兔走」(www.sigaalconejoblanco.com),並與奧古斯蒂娜.嘉里德(Agustina Caride)一起舉辦文學閱讀工作坊。

譯者

譯者簡介
劉家亨


西班牙語譯者。e-mail: liuhugo69@gmail.com

序/導讀

【導讀】精緻屍體:食用人上桌
◎陳小雀(淡江大學西語系、拉丁美洲研究所教授/淡江大學國際長)


人類與動物的關係十分密切,動物係人類最早的衣食來源,正如《禮記.禮運》所云:「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與火邂逅之後,人類藉火取暖、照明,以火抵禦猛獸、烹調食物,並用火燒陶、製銅、鑄鐵、冶金……科學在火的淬煉下誕生,炊事也經過火的鍛造而燒出精緻的餐桌文化。動物肉品經過火的烹調,味道竟然更為可口,更容易被消化。為了獲得更多肉品來源,人類不斷精進狩獵技巧,進而馴養野生鳥獸,並發展出畜牧業。

人類食用動物,將動物當成役獸、馱獸,協助開創歷史。人類為了娛樂需求,而有人獸格鬥表演,並衍生出「動物園」。人類為了自身利益,以動物做為醫學實驗。人類在馴化動物過程中,與動物建朋友關係,「寵物」因而誕生。毋庸置疑,動物對人類貢獻頗多。

自中世紀盛期以降,牛、羊、豬等肉品即為歐洲餐桌上的要角,肉品不易保鮮,一般以食鹽或香料處理。哥倫布(Cristoforo Colombo,1451?-1506)為了到東方取得肉桂、丁香、肉豆蔻等香料,促成大航海時代的來臨,並無意中來到美洲。美洲儼然《聖經》裡神所允諾的新天新地,馬、牛、羊、豬等家畜因而隨著拓殖者來到美洲,改變美洲飲食文化。其實,史前時代馬曾存在於美洲,只是後來在更新世末期滅絕;另外,美洲雖有其原生種的野牛(búfalo/ bisonte),但不易馴養。於是,來自歐洲的動物參與拓殖行動,對美洲影響深鉅,如今畜牧業成為美洲的重要經濟命脈之一,其中養牛業的經濟利益極高,占所有畜牧業的八成之多。

在西班牙殖民時期,拓殖者放眼於阿根廷的遼闊草原,以畜牧業為生,建立了富庶的草原經濟,頗具地方民俗色彩的高卓(gaucho)文化也因應而生。十八世紀,阿根廷肉商以鹽醃漬肉品,出口至美國。肉品人工冷藏法於一八七二年發明後,阿根廷曾因此成為世界上重要的牛肉供應地,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躍升為美洲第二大城,僅次於紐約。一九二○年代的阿根廷,名列世界十大富庶之地,社會菁英時常赴歐洲度假,闊綽奢華程度羨煞了歐洲人,巴黎社交圈甚至將阿根廷人視為財富的代表,而流傳著一句用詞:「如此富裕儼如阿根廷人」(Tan rico como un argentino)。

不必諱言,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繁華建立在無數動物的哀號上,尤其瀕臨死亡時的淒厲叫聲,令人膽顫心驚。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牲畜市場與屠宰場設在城西的馬塔德羅斯(Mataderos)社區,其西班牙文原意即「屠宰場」的複數,如此命名顯出當地屠宰業的興盛。十九世紀末葉,馬塔德羅斯是鄉村進入城市的門戶,來自彭巴草原的高卓人由此將大批牲畜趕進市場販售,接著,一頭又一頭的牲畜被送進工廠化的屠宰場,牲畜的血水流入社區內的小河西爾達聶茲(Cildáñez),小河因此又名為「血河」,而馬塔德羅斯則被稱為阿根廷的芝加哥。

阿根廷人口四千四百餘萬,牛隻數量約人口的一點二倍。以牛肉為大宗的肉品除了供國內消費之外,主要銷往美國、日本、俄羅斯、中國、香港、南韓、歐盟、馬來西亞、埃及等地。一般而言,阿根廷人相當「嗜肉」,平均每人每年約消費一百一十五公斤的肉品。的確,一提到阿根廷風味獨特的碳烤(asado a la parrilla),不禁令人垂涎三尺。倘若有一天,牲畜全染上了疫病,餐桌上再也無法端出牛排、羊腿、豬蹄、雞胸時,那麼,人類會克制舌尖上的挑剔,而對肉品忌口嗎?

阿根廷新銳作家奧古斯蒂娜.巴斯特里卡(Agustina Bazterrica,1974~)以《食人輓歌》(Cadáver exquisito)揭露人類「嗜肉」成癮,在沒有牲畜可食的情況下,而改吃人肉。為了確保肉品的來源,人類開始豢養「食用人」。「食用人」如牲畜一般,額頭上遭烙印記號,被關在畜棚裡。小說原文標題極為震撼,乃「精緻屍體」之意,令人遐想,作者更以「精緻屍體」為橋段,鋪陳主人翁與外甥之間的對話,藉孩子們的遊戲,勾勒出一個二分法的人類世界,亦即,「食人者」與「被食者」。既然「食用人」取代了動物,那麼,「牠」會如「寵物」一般,慰藉「主人」的孤寂嗎?

「精緻屍體」一詞源自一九二○年代的歐洲,係一種兒童文字遊戲,起初被稱為「結果」(consecuencias),後來演變成超現實主義作家與藝術家的創作遊戲,藉以激發創作靈感。遊戲可以字彙或圖案進行,亦可自定規則,例如:名詞—形容詞—動詞之書寫順序。參加者通常三至五人,按照遊戲規則,依序在一張紙條上寫下字彙,並將所寫的字彙摺疊遮住,待最後一人完成後,才打開紙條揭曉內容而完成集體創作;因此,出現了「精緻屍體將喝新葡萄酒」(Le cadavre–exquis– boira–le vin–nouveau)的法文接龍句子,內容突破傳統,看似不合邏輯,卻是理性程序下所產生的非理性結果。簡言之,「精緻屍體」是超現實主義者的創作策略,在潛意識狀態下,或寫出、或畫下「屍體」的各部位。

奧古斯蒂娜.巴斯特里卡以《食人輓歌》贏得二○一七年的號角小說獎(Premio Clarín de Novela),這是阿根廷號角集團(Grupo Clarín)於一九九八年所設置的重要文學獎,至今已頒發了二十二屆。得獎者不僅獲得三十萬披索的獎金(約五千美元),並能在號角集團的贊助下,於西班牙豐泉出版社(Editorial Alfaguara)出版得獎作品。豐泉出版社總部設在馬德里,但在拉丁美洲十四個西語國家及波多黎各亦設有分社;質言之,作品一旦在豐泉出版,便能打開全球的西語市場,有機會躋身國際文壇。

闔上《食人輓歌》,整理思緒,不由為奧古斯蒂娜.巴斯特里卡喝采。正如其書名原意,《食人輓歌》以如此充滿隱喻的前衛書寫,建構了一個反傳統的虛幻社會,小說本文儼然「夢的解析」,誘發人類在潛意識裡的野性,殘酷、霸道、貪婪、自私一一流洩而出。再次審度,《食人輓歌》藉人吃人的驚悚情節,凸顯人類「嗜肉」成癮的病態,為了口腹之欲,對牲畜的哀號充耳不聞,為了經濟利益,過度開發畜牧業,導致糧食作物耕地銳減,同時也引發森林大火、汙染環境等生態浩劫。

《食人輓歌》寓意深遠,大膽診斷你我不願正視的「嗜肉」病症!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9763028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72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19 出貨 參考庫存量:1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