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年輕記者的信
透過美國資深媒體人之眼,重新檢視媒體運作的核心價值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2010中時開卷:年度十大好書.翻譯類入圍
在三十年的職業生涯中,本書作者在新聞工作和新聞教育兩方面都獲得了豐碩的成果。在本書中,他與年輕記者們進行了深入的交流。首先和讀者分享了自己從高中校刊做小記者到大學畢業後走向社會,直至成為著名記者的奮鬥經歷。在做這些工作時,他有對傳統的繼承,也有隨著時代發展的創新。無論是廣播採訪、電視報導、網路部落格,還是偏遠地方的冷僻新聞,作者的目標都是在採訪、寫作、思考、探究的過程中,塑造一個優秀記者的思維習慣。
在當今社會,隨著媒介形式的巨大變化,新聞行業和新聞記者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而作者以他新奇的觀念和激動人心的故事,為已經或即將踏入新聞行業的人們提供了富有睿智的指導和靈感。
本書特色
對於新聞媒體的八卦和不正確報導,已偏離社會認知與充滿道德的爭議性,本書是新聞界的良知典範,也是新近從業人員學習的指南。
媒體不再是各種觀念交鋒之地,只是容納極端偏執思想的回音室?
當我們看到充斥著色情謀殺、娛樂八卦和虛假造作的各種報導,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價值觀、對讀者負責的勇氣,從未像如今這般重要。
透過美國資深媒體人之眼,重新檢視媒體運作的核心價值。
在三十年的職業生涯中,本書作者在新聞工作和新聞教育兩方面都獲得了豐碩的成果。在本書中,他與年輕記者們進行了深入的交流。首先和讀者分享了自己從高中校刊做小記者到大學畢業後走向社會,直至成為著名記者的奮鬥經歷。在做這些工作時,他有對傳統的繼承,也有隨著時代發展的創新。無論是廣播採訪、電視報導、網路部落格,還是偏遠地方的冷僻新聞,作者的目標都是在採訪、寫作、思考、探究的過程中,塑造一個優秀記者的思維習慣。
在當今社會,隨著媒介形式的巨大變化,新聞行業和新聞記者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而作者以他新奇的觀念和激動人心的故事,為已經或即將踏入新聞行業的人們提供了富有睿智的指導和靈感。
本書特色
對於新聞媒體的八卦和不正確報導,已偏離社會認知與充滿道德的爭議性,本書是新聞界的良知典範,也是新近從業人員學習的指南。
媒體不再是各種觀念交鋒之地,只是容納極端偏執思想的回音室?
當我們看到充斥著色情謀殺、娛樂八卦和虛假造作的各種報導,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價值觀、對讀者負責的勇氣,從未像如今這般重要。
透過美國資深媒體人之眼,重新檢視媒體運作的核心價值。
名人推薦
李四端(知名主播、媒體人) 推薦
書評
就像人世間的七情六慾,新聞工作永遠不乏五彩繽紛的高潮迭起,但追逐聲色刺激,終究令人厭倦。唯有對新聞專業發自內心的熱愛和尊重,才能持久感動觀眾和讀者。這本書傳授的,正是如何做個永不迷失的記者。--李四端
弗里德曼的這本書對當代新聞業的好、惡、醜的描述是睿智和真誠的。它將驅走心靈的怯懦,鼓舞那些為新聞事業的地位、宗旨和崇高價值而努力工作的從業人員。——沃爾特.哈林頓(Walt Harrington),伊利諾大學新聞系主任
這本書充滿了新聞業的必備知識和對新聞價值的堅定信仰,是新聞記者入門完美之作。——大衛.哈爾伯斯坦(David Halberstam),著名傳播學者、記者、作家
新聞是一項事業,弗里德曼透過他豐富的經驗和實例證明了這一點。《給年輕記者的信》是激動人心的、富於啟迪的,書中包含了大量鮮活的資訊。很多年來,我們一直在等待這樣的好書。——阿德里安.尼科爾.勒布朗(Adrian Nicole LeBlanc),著名記者
書評
就像人世間的七情六慾,新聞工作永遠不乏五彩繽紛的高潮迭起,但追逐聲色刺激,終究令人厭倦。唯有對新聞專業發自內心的熱愛和尊重,才能持久感動觀眾和讀者。這本書傳授的,正是如何做個永不迷失的記者。--李四端
弗里德曼的這本書對當代新聞業的好、惡、醜的描述是睿智和真誠的。它將驅走心靈的怯懦,鼓舞那些為新聞事業的地位、宗旨和崇高價值而努力工作的從業人員。——沃爾特.哈林頓(Walt Harrington),伊利諾大學新聞系主任
這本書充滿了新聞業的必備知識和對新聞價值的堅定信仰,是新聞記者入門完美之作。——大衛.哈爾伯斯坦(David Halberstam),著名傳播學者、記者、作家
新聞是一項事業,弗里德曼透過他豐富的經驗和實例證明了這一點。《給年輕記者的信》是激動人心的、富於啟迪的,書中包含了大量鮮活的資訊。很多年來,我們一直在等待這樣的好書。——阿德里安.尼科爾.勒布朗(Adrian Nicole LeBlanc),著名記者
目錄
致謝
序言
第一章 特性
作為人的新聞記者
忠誠誓言
我們要背叛嗎?
第二章 報導
做足功課
磨損的鞋
搶風航行
匿名的消息來源
打字與思考
第三章 寫作
寫作的階段
形式和功能
敬畏文字,尊重語言
有關我的書
愛與隔離
第四章 職業生涯
堅守你的立場
為漸進主義唱讚歌
迎難而上
圖書市場上的失敗
後記
序言
第一章 特性
作為人的新聞記者
忠誠誓言
我們要背叛嗎?
第二章 報導
做足功課
磨損的鞋
搶風航行
匿名的消息來源
打字與思考
第三章 寫作
寫作的階段
形式和功能
敬畏文字,尊重語言
有關我的書
愛與隔離
第四章 職業生涯
堅守你的立場
為漸進主義唱讚歌
迎難而上
圖書市場上的失敗
後記
序/導讀
序言
三十年前,當我還像你們這麼大時,我就開始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家報社做記者。就在一九七五年五月的那個晚上之前,我已經在學校報刊做了七八年的時間,是從初中的學校報刊做起的。在這一年的夏天,我在《信使報》實習,這是我第一個既喜歡又能拿到報酬的工作。這家報社位於新澤西郊區,他們的報紙日銷四萬五千份。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從未忘記在那個夜晚所感受到的狂喜。
當時,我差幾個月就十九歲了。我那時甚至沒有正式的白襯衫或西裝外套。如果沒記錯的話,我記得我向父親借了件便服套裝。他比我矮近八公分,所以這件衣服我穿著不太合身。我的頭髮向下披散著,留著連鬢鬍子,那是我幾個月前去俄勒岡州旅行時開始留的。當時的我看起來簡直像一個流浪漢。
我擁有對記者這個職業來說十分重要的東西:原子筆和速記筆記本。這些東西比我那不合時宜的穿著重要。在上班前,我趕到了《信使報》的停車場。我的工作時間是從晚上六點半到淩晨兩點半。這裡也沒有什麼訓練和指導的過程。我把在大學校刊工作時的剪報帶來,這讓編輯相信了我的工作能力。於是,我就被雇用了。我的工作是頂替休假的記者採訪當地政府。上班的第一個晚上,我被派到一個叫布蘭奇伯格地方,去採訪鎮委會。當時的情景我至今仍記憶猶新。我在截稿之前完成了工作,並因在文章導言中加進了「assuage」(緩和)這個詞,獲得了夜班編輯的讚賞。
在我的報導發送完之後,我就有時間觀察自己周圍的一切了。《信使報》佔據了第二十二大街附近的一幢低樓層的現代化辦公大樓。白色的磚和茶色的窗戶很容易被誤認為是保險公司或傢俱店。在新聞編輯室,螢光燈照在一排排仿木的桌子和手動打字機上,令編輯室亮如白晝。編輯在辦公桌前坐成一排,用膠水把剪報黏貼在一張紙上備用。廢棄不用的稿子會專門裝訂起來。在編輯的身後沿著牆放著接收通訊社新聞的機器。在兩扇旋轉門的那一頭有排字室和印刷室,這些地方都被結實的、身上墨跡斑斑的印刷工控制著,他們認為記者是一群愚蠢的傢伙。狹窄的走廊下面是我們的「咖啡館」,那裡有六七台投幣式自動販賣機,裡面有可用微波爐加熱的薄餅。
我實習的第一夜,就對新聞瞭解甚多,知道這不是《頭版》的神話世界。我們不是在城市哩,沒人戴著軟呢帽,從抽屜裡偷偷拿出酒喝,或喊著:「重寫一遍,孩子。」《信使報》原來在新澤西普蘭菲爾德的鬧區裡。普蘭菲爾德是一個小城市,因在這裡建了麥克卡車廠而發展起來。一九六七年,這座城市的黑人突然爆發騷亂,暴徒把一個白人員警踩死了。因為這個緣故,《信使報》才決定遷移到郊區。
在以後的幾周我發現,我所認識的記者中,似乎有一半喜歡報導過去的事情,而另一半喜歡報導未來的事情。有一個叫福里斯特的老記者,為了躲避去採訪有關死者的消息而躲在桌子底下;他的同齡人——瑪姬,有時就在桌上睡著了,假髮還會跟著脫落;編輯菲爾則不停地抽著雪茄……但我不能因為有幾個人特立獨行就否定這一整個世代的記者,他們之中還是有能適應現代化大都市的生存環境、具有機敏意識的懷疑論者傑克.吉爾,也有中年時期在美國和平隊轉變人生的理想主義者霍利斯.伯克,他們不但有經驗,而且還有智慧。
很自然地,我被年輕人的圈子所吸引。這都是些二十幾歲、受過高等教育、雄心勃勃的編輯記者。城市版的編輯安.德沃伊戴著染色的飛行員眼鏡讀稿,還抽著煙,吃著三明治。調查版的記者山姆.梅迪斯用他在羅格斯大學寫的詩談論報紙。安最後成為《華盛頓郵報》駐白宮的記者,山姆成為《今日美國》的特約作家,其他人也去了《巴爾的摩太陽報》、《新聞日報》或《紐約時報》。雖然在那個夏天,這樣的目標看起來還十分遙遠。
對我來說,一星期掙個一三○美元已經夠多了。那時,我出席了一系列市政會議,從區委會、教委會到城市規劃委員會。我打電話到一些員警部門,瞭解每天案情的摘要。因為我和報紙的戲劇評論家很熟,他請我觀看了夏季的輪演劇目。我很高興能成為這個記者隊伍中的一員,在去採訪之前,我們會一起分享義大利麵;在開車回家前,我們會抓緊時間在安伯斯商店關門前喝上一杯。在那個夏天,那些悶熱潮濕的新澤西夜晚從未顯得那麼富有魅力。
在夏天快要結束的時候,我在南邦德布魯克做焦點記者的替補。那是座平靜無事的藍領城市。這時,有人打電話給我提供內幕消息。他說,在此城邊緣的運河邊的小道上有一堆可疑的垃圾碎片。這是那個夏天唯一真實的內幕消息。我開車去那裡,發現了一堆十五呎高的垃圾。透過仔細觀察,我發現在垃圾下面蓋著海綿一樣的白色材料,這使我警覺起來。離這裡幾哩遠就是石棉製造商約翰斯.曼維爾的工廠。工廠裡數百名在職和離職的員工由於吸入粉塵,患了罕見的癌症。我馬上根據這個發現寫了篇報導,這引起了州環境保護部門的重視,派人來檢測垃圾的成分。後來證實這堆垃圾中果然有石棉。這是我第二篇引起轟動的報導。那裡的業主做出反應,雇了個大學生看管垃圾。大學生坐在一輛馬車的沙發上,觀察周圍的動靜。這以後事情的發展,伴隨著頭版照片,成為第三篇引起轟動的報導。好幾個晚上,當我在報社中走過福里斯特身邊時,他總會喃喃地對我說:「石棉,你就是那個寫石棉的人。」我搞不清楚他是在恭維我,還是在譴責我。在八月份快結束的時候,我終於了解到,吸引福里斯特對鮑勃.馬利的注意是最安全的。真沒想到,他居然喜歡鮑勃.馬利。
我不是在寫這些石棉的文章時,才決心做一個新聞記者。我早在八年級自願做校報總編輯時,便下此決心了。但是,這段《信使報》的工作經歷,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決心。這段經歷讓我感到,我的工作確實是有分量的。它讓我感到我確實是傑克.吉爾、霍利斯.伯克、安.德沃伊和山姆.梅迪斯這些人中的一員。我不只是個實習生,一個無關緊要的人。
這個夏天,我最後一次的值班結束了。和我實習的第一天一樣,也是發送一些市政新聞,等待著新聞發佈。夜班編輯查理.納特只比我大七八歲,但他皺眉的樣子就像個七旬老人。在兩點半之前,查理不道晚安,是沒人敢走的。而對查理來講,道晚安似乎是極度痛苦的事。好像早幾分鐘下班就會有懶惰之嫌,就會威脅到我們的靈魂。我注意到他道晚安的時候,總是用單調的語調,眼睛總離不開他編輯的稿子。而我們則像一群蟑螂一樣飛速逃走了。但當我度過這個夏天的最後一個美好夜晚時,聽到他說「晚安」,我心裡反而很不好受。聽到這句「晚安」,我很難過,這種感覺有些不可思議。
我告訴你這個故事,是因為用它作為開頭沒有任何壞處。我告訴你這個故事,是因為你要從我這裡得到一些忠告,你也應當知道一些給你忠告的人的事。我不能拿有關戰爭的報導來嚇你,教你如何躲避子彈,如何和將軍對抗,因為我從未採訪過戰事。我也不能拿有關白宮內幕的報導來向你炫耀,因為我只去白宮參觀過,從來不瞭解其中的秘密。我寫過一些有關貧困、政治腐敗和詐騙醫療補助方面的報導,但我不能把自己說成是像韋恩.巴雷特和洛威爾.伯格曼那樣的以揭發醜聞為職業的人。我已花費了大量時間探索那些被認為最不性感也最不搶眼的主題,我關注的是文化、宗教、教育和移民等問題。如果你讓我做出選擇,我還是喜歡寫不出名的人,而不願寫名人。當我在聚會中或在編輯室和記者聊天時,偶然得知有人和我報導的人物一樣,我就會感覺我做錯了。
我也許有和你們一樣的經歷,至少在我們這個行業中是很普通的經歷。我是從一家小報社(《信使報》)跳到中等規模的報社(《郊外論壇報》),再到大報社(《紐約時報》)的。我已寫了六本書(包括這本書)。在過去的十五年裡,我在哥倫比亞大學教新聞。我的學生自己也寫了書,為國家公共廣播電台、《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全國廣播公司、《滾石》雜誌和《商業週刊》供稿。
透過教學、採訪和寫作,我不得不考慮,做為一個新聞記者需要做什麼,做一個新聞記者意味著什麼。在我的課堂上,在我給你們的這些信中,我要把這些思考形成文字。剛到哥倫比亞大學當助教時,對於新聞學是否能被講授,我是抱著懷疑的。我在威斯康辛大學所讀的新聞系的課程,可以說是一種浪費。大學的校報《每日要聞》才是我的課堂,而經驗才是我的導師。一路過來,我真正的指導者是校報的編輯和老記者,而不是學校裡的老師。然而,我還是在哥倫比亞大學的第一堂課上向學生說明,學校課程有種改變我心靈的力量。因為我體會到,給學生修改文章時所產生的溝通,正是一種有力的指導。我確信在一個記者的成長過程中,好奇心和嚴肅的工作態度比天生的能力更為重要。
這些年來,我也逐漸總結出是什麼使新聞教育失敗。原因就是有一群崇拜英雄的學生,對著名作家所寫的戰爭報導頂禮膜拜。我記得我的新聞班上有一位意志薄弱的學生問我,他是否可以蹺課去聽大衛.哈爾伯斯坦的講座。我說:「如果你去聽了哈爾伯斯坦的講座,你將永遠不會成為哈爾伯斯坦。」事實上,哈爾伯斯坦的第一份新聞工作,是在密西西比州的西點的一家日銷量才四千份的報社。現在他七十多歲了,但當他為寫書做研究工作時,他還能為一天能進行兩次標準長度的採訪而自豪。至於我那位蹺課去聽講座的學生,我至今還沒有看到他的署名文章。
當然,在這本書中,我不會是你的標題編輯,教你怎樣去推敲字句。雖然我希望我所寫的東西能讓你更懂得如何修改自己的稿件,但這本書的本意並不在於此。它不是一本教科書、一本歷史書、一本新聞批評著作,雖然它和這些書有一些共同點。不論是我的還是其他人的書,都不會為年輕記者提供特別的、職業上的指導。這種指導只能從一個有才華的編輯那裡獲得。我很幸運能走過這段路,我希望你也同樣幸運。
那麼我能為你做些什麼?我希望我能教給你一個新聞工作者接觸世界的方式。我希望我能灌輸你一些思維習慣,
三十年前,當我還像你們這麼大時,我就開始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家報社做記者。就在一九七五年五月的那個晚上之前,我已經在學校報刊做了七八年的時間,是從初中的學校報刊做起的。在這一年的夏天,我在《信使報》實習,這是我第一個既喜歡又能拿到報酬的工作。這家報社位於新澤西郊區,他們的報紙日銷四萬五千份。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從未忘記在那個夜晚所感受到的狂喜。
當時,我差幾個月就十九歲了。我那時甚至沒有正式的白襯衫或西裝外套。如果沒記錯的話,我記得我向父親借了件便服套裝。他比我矮近八公分,所以這件衣服我穿著不太合身。我的頭髮向下披散著,留著連鬢鬍子,那是我幾個月前去俄勒岡州旅行時開始留的。當時的我看起來簡直像一個流浪漢。
我擁有對記者這個職業來說十分重要的東西:原子筆和速記筆記本。這些東西比我那不合時宜的穿著重要。在上班前,我趕到了《信使報》的停車場。我的工作時間是從晚上六點半到淩晨兩點半。這裡也沒有什麼訓練和指導的過程。我把在大學校刊工作時的剪報帶來,這讓編輯相信了我的工作能力。於是,我就被雇用了。我的工作是頂替休假的記者採訪當地政府。上班的第一個晚上,我被派到一個叫布蘭奇伯格地方,去採訪鎮委會。當時的情景我至今仍記憶猶新。我在截稿之前完成了工作,並因在文章導言中加進了「assuage」(緩和)這個詞,獲得了夜班編輯的讚賞。
在我的報導發送完之後,我就有時間觀察自己周圍的一切了。《信使報》佔據了第二十二大街附近的一幢低樓層的現代化辦公大樓。白色的磚和茶色的窗戶很容易被誤認為是保險公司或傢俱店。在新聞編輯室,螢光燈照在一排排仿木的桌子和手動打字機上,令編輯室亮如白晝。編輯在辦公桌前坐成一排,用膠水把剪報黏貼在一張紙上備用。廢棄不用的稿子會專門裝訂起來。在編輯的身後沿著牆放著接收通訊社新聞的機器。在兩扇旋轉門的那一頭有排字室和印刷室,這些地方都被結實的、身上墨跡斑斑的印刷工控制著,他們認為記者是一群愚蠢的傢伙。狹窄的走廊下面是我們的「咖啡館」,那裡有六七台投幣式自動販賣機,裡面有可用微波爐加熱的薄餅。
我實習的第一夜,就對新聞瞭解甚多,知道這不是《頭版》的神話世界。我們不是在城市哩,沒人戴著軟呢帽,從抽屜裡偷偷拿出酒喝,或喊著:「重寫一遍,孩子。」《信使報》原來在新澤西普蘭菲爾德的鬧區裡。普蘭菲爾德是一個小城市,因在這裡建了麥克卡車廠而發展起來。一九六七年,這座城市的黑人突然爆發騷亂,暴徒把一個白人員警踩死了。因為這個緣故,《信使報》才決定遷移到郊區。
在以後的幾周我發現,我所認識的記者中,似乎有一半喜歡報導過去的事情,而另一半喜歡報導未來的事情。有一個叫福里斯特的老記者,為了躲避去採訪有關死者的消息而躲在桌子底下;他的同齡人——瑪姬,有時就在桌上睡著了,假髮還會跟著脫落;編輯菲爾則不停地抽著雪茄……但我不能因為有幾個人特立獨行就否定這一整個世代的記者,他們之中還是有能適應現代化大都市的生存環境、具有機敏意識的懷疑論者傑克.吉爾,也有中年時期在美國和平隊轉變人生的理想主義者霍利斯.伯克,他們不但有經驗,而且還有智慧。
很自然地,我被年輕人的圈子所吸引。這都是些二十幾歲、受過高等教育、雄心勃勃的編輯記者。城市版的編輯安.德沃伊戴著染色的飛行員眼鏡讀稿,還抽著煙,吃著三明治。調查版的記者山姆.梅迪斯用他在羅格斯大學寫的詩談論報紙。安最後成為《華盛頓郵報》駐白宮的記者,山姆成為《今日美國》的特約作家,其他人也去了《巴爾的摩太陽報》、《新聞日報》或《紐約時報》。雖然在那個夏天,這樣的目標看起來還十分遙遠。
對我來說,一星期掙個一三○美元已經夠多了。那時,我出席了一系列市政會議,從區委會、教委會到城市規劃委員會。我打電話到一些員警部門,瞭解每天案情的摘要。因為我和報紙的戲劇評論家很熟,他請我觀看了夏季的輪演劇目。我很高興能成為這個記者隊伍中的一員,在去採訪之前,我們會一起分享義大利麵;在開車回家前,我們會抓緊時間在安伯斯商店關門前喝上一杯。在那個夏天,那些悶熱潮濕的新澤西夜晚從未顯得那麼富有魅力。
在夏天快要結束的時候,我在南邦德布魯克做焦點記者的替補。那是座平靜無事的藍領城市。這時,有人打電話給我提供內幕消息。他說,在此城邊緣的運河邊的小道上有一堆可疑的垃圾碎片。這是那個夏天唯一真實的內幕消息。我開車去那裡,發現了一堆十五呎高的垃圾。透過仔細觀察,我發現在垃圾下面蓋著海綿一樣的白色材料,這使我警覺起來。離這裡幾哩遠就是石棉製造商約翰斯.曼維爾的工廠。工廠裡數百名在職和離職的員工由於吸入粉塵,患了罕見的癌症。我馬上根據這個發現寫了篇報導,這引起了州環境保護部門的重視,派人來檢測垃圾的成分。後來證實這堆垃圾中果然有石棉。這是我第二篇引起轟動的報導。那裡的業主做出反應,雇了個大學生看管垃圾。大學生坐在一輛馬車的沙發上,觀察周圍的動靜。這以後事情的發展,伴隨著頭版照片,成為第三篇引起轟動的報導。好幾個晚上,當我在報社中走過福里斯特身邊時,他總會喃喃地對我說:「石棉,你就是那個寫石棉的人。」我搞不清楚他是在恭維我,還是在譴責我。在八月份快結束的時候,我終於了解到,吸引福里斯特對鮑勃.馬利的注意是最安全的。真沒想到,他居然喜歡鮑勃.馬利。
我不是在寫這些石棉的文章時,才決心做一個新聞記者。我早在八年級自願做校報總編輯時,便下此決心了。但是,這段《信使報》的工作經歷,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決心。這段經歷讓我感到,我的工作確實是有分量的。它讓我感到我確實是傑克.吉爾、霍利斯.伯克、安.德沃伊和山姆.梅迪斯這些人中的一員。我不只是個實習生,一個無關緊要的人。
這個夏天,我最後一次的值班結束了。和我實習的第一天一樣,也是發送一些市政新聞,等待著新聞發佈。夜班編輯查理.納特只比我大七八歲,但他皺眉的樣子就像個七旬老人。在兩點半之前,查理不道晚安,是沒人敢走的。而對查理來講,道晚安似乎是極度痛苦的事。好像早幾分鐘下班就會有懶惰之嫌,就會威脅到我們的靈魂。我注意到他道晚安的時候,總是用單調的語調,眼睛總離不開他編輯的稿子。而我們則像一群蟑螂一樣飛速逃走了。但當我度過這個夏天的最後一個美好夜晚時,聽到他說「晚安」,我心裡反而很不好受。聽到這句「晚安」,我很難過,這種感覺有些不可思議。
我告訴你這個故事,是因為用它作為開頭沒有任何壞處。我告訴你這個故事,是因為你要從我這裡得到一些忠告,你也應當知道一些給你忠告的人的事。我不能拿有關戰爭的報導來嚇你,教你如何躲避子彈,如何和將軍對抗,因為我從未採訪過戰事。我也不能拿有關白宮內幕的報導來向你炫耀,因為我只去白宮參觀過,從來不瞭解其中的秘密。我寫過一些有關貧困、政治腐敗和詐騙醫療補助方面的報導,但我不能把自己說成是像韋恩.巴雷特和洛威爾.伯格曼那樣的以揭發醜聞為職業的人。我已花費了大量時間探索那些被認為最不性感也最不搶眼的主題,我關注的是文化、宗教、教育和移民等問題。如果你讓我做出選擇,我還是喜歡寫不出名的人,而不願寫名人。當我在聚會中或在編輯室和記者聊天時,偶然得知有人和我報導的人物一樣,我就會感覺我做錯了。
我也許有和你們一樣的經歷,至少在我們這個行業中是很普通的經歷。我是從一家小報社(《信使報》)跳到中等規模的報社(《郊外論壇報》),再到大報社(《紐約時報》)的。我已寫了六本書(包括這本書)。在過去的十五年裡,我在哥倫比亞大學教新聞。我的學生自己也寫了書,為國家公共廣播電台、《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全國廣播公司、《滾石》雜誌和《商業週刊》供稿。
透過教學、採訪和寫作,我不得不考慮,做為一個新聞記者需要做什麼,做一個新聞記者意味著什麼。在我的課堂上,在我給你們的這些信中,我要把這些思考形成文字。剛到哥倫比亞大學當助教時,對於新聞學是否能被講授,我是抱著懷疑的。我在威斯康辛大學所讀的新聞系的課程,可以說是一種浪費。大學的校報《每日要聞》才是我的課堂,而經驗才是我的導師。一路過來,我真正的指導者是校報的編輯和老記者,而不是學校裡的老師。然而,我還是在哥倫比亞大學的第一堂課上向學生說明,學校課程有種改變我心靈的力量。因為我體會到,給學生修改文章時所產生的溝通,正是一種有力的指導。我確信在一個記者的成長過程中,好奇心和嚴肅的工作態度比天生的能力更為重要。
這些年來,我也逐漸總結出是什麼使新聞教育失敗。原因就是有一群崇拜英雄的學生,對著名作家所寫的戰爭報導頂禮膜拜。我記得我的新聞班上有一位意志薄弱的學生問我,他是否可以蹺課去聽大衛.哈爾伯斯坦的講座。我說:「如果你去聽了哈爾伯斯坦的講座,你將永遠不會成為哈爾伯斯坦。」事實上,哈爾伯斯坦的第一份新聞工作,是在密西西比州的西點的一家日銷量才四千份的報社。現在他七十多歲了,但當他為寫書做研究工作時,他還能為一天能進行兩次標準長度的採訪而自豪。至於我那位蹺課去聽講座的學生,我至今還沒有看到他的署名文章。
當然,在這本書中,我不會是你的標題編輯,教你怎樣去推敲字句。雖然我希望我所寫的東西能讓你更懂得如何修改自己的稿件,但這本書的本意並不在於此。它不是一本教科書、一本歷史書、一本新聞批評著作,雖然它和這些書有一些共同點。不論是我的還是其他人的書,都不會為年輕記者提供特別的、職業上的指導。這種指導只能從一個有才華的編輯那裡獲得。我很幸運能走過這段路,我希望你也同樣幸運。
那麼我能為你做些什麼?我希望我能教給你一個新聞工作者接觸世界的方式。我希望我能灌輸你一些思維習慣,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