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藝術論(百年經典俄文直譯本)
What is Art?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林懷民.尉天驄.陳芳明.黃碧端.蔣勳.謝佩霓 好評推薦
「這本書,十多年來,在我獨自旅行的途中,常常放在衣袋裡,等車或休息的時候,便翻閱其中的一段,引起我去想許多問題。這些問題,有時候在現實的習慣中覺得理所當然了,並不懷疑,也不思索,卻每一次被托爾斯泰的話驚動,使我重新有觀察和檢討現實的能力,使現實之上永遠有一個更高的目的來帶領。我逐漸看到,凡是有著這更高的目的的藝術家們,他創作的力量才更豐沛,而一旦失去了這似乎是「空想」的前引,墮入現實的習慣之中,立刻不過是一個不可能再創作動人作品的藝術行業中的一人,因循著現實的習慣,一切也就停止了。」——蔣勳
托爾斯泰在以小說家的身分享譽俄國、歐美文壇時,他也開始思索他所看到、聽到的文學、戲劇、舞蹈、音樂的種種現象,並將之與道德、宗教、社會的公平正義相連結。透過文字,托爾斯泰在心中反覆論辯的問題是:既然藝術迷惑了這麼多人的情感心智,使許多人獻出自己的青春,成為許多人的職業和剝削、牟利的工具,國家政府投入大量的資源扶持藝術,就有必要弄明白,藝術到底是什麼?
托爾斯泰以充滿熱切的口吻,表達了他對藝術的不滿、期許,以及真正的藝術應當有的模樣。百年以來,《藝術論》以其高度爭議的內容、充滿力量的語言,影響了好幾個世代、遍及全球的藝術工作者。
由於不見容於俄國當局,《藝術論》最早是在一八九八年,以英文版的面貌問世。直至一九○九年,俄文版才告出版。如今出版的譯本,所根據的是一九○九年的俄文版。
「這本書,十多年來,在我獨自旅行的途中,常常放在衣袋裡,等車或休息的時候,便翻閱其中的一段,引起我去想許多問題。這些問題,有時候在現實的習慣中覺得理所當然了,並不懷疑,也不思索,卻每一次被托爾斯泰的話驚動,使我重新有觀察和檢討現實的能力,使現實之上永遠有一個更高的目的來帶領。我逐漸看到,凡是有著這更高的目的的藝術家們,他創作的力量才更豐沛,而一旦失去了這似乎是「空想」的前引,墮入現實的習慣之中,立刻不過是一個不可能再創作動人作品的藝術行業中的一人,因循著現實的習慣,一切也就停止了。」——蔣勳
托爾斯泰在以小說家的身分享譽俄國、歐美文壇時,他也開始思索他所看到、聽到的文學、戲劇、舞蹈、音樂的種種現象,並將之與道德、宗教、社會的公平正義相連結。透過文字,托爾斯泰在心中反覆論辯的問題是:既然藝術迷惑了這麼多人的情感心智,使許多人獻出自己的青春,成為許多人的職業和剝削、牟利的工具,國家政府投入大量的資源扶持藝術,就有必要弄明白,藝術到底是什麼?
托爾斯泰以充滿熱切的口吻,表達了他對藝術的不滿、期許,以及真正的藝術應當有的模樣。百年以來,《藝術論》以其高度爭議的內容、充滿力量的語言,影響了好幾個世代、遍及全球的藝術工作者。
由於不見容於俄國當局,《藝術論》最早是在一八九八年,以英文版的面貌問世。直至一九○九年,俄文版才告出版。如今出版的譯本,所根據的是一九○九年的俄文版。
目錄
編輯說明
導讀 托爾斯泰說:將來的藝術和現在不同/蔣勳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結論
附錄一
附錄二
譯後記 在《藝術論》中遇見托爾斯泰/古曉梅
導讀 托爾斯泰說:將來的藝術和現在不同/蔣勳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結論
附錄一
附錄二
譯後記 在《藝術論》中遇見托爾斯泰/古曉梅
試閱
為了任何芭蕾、馬戲團、歌劇、小型歌劇、展覽、畫展、音樂會、書籍出版,都需要成千上萬人很有壓力地工作,而且常常是沒有選擇地作這些受人羞辱又輕視的工作。
如果藝術家都可以打理自己的事情,該有多好!但事實不然,他們需要的人力不只是為了藝術作品,還有大部分是為了他們的豪華生活。這些生活上的享受,不是從有錢人那兒來的,就是由政府補貼。以我們國家為例,政府花好幾百萬補貼給戲劇院、音樂學院、專科學院等等,然而這些錢是來自許多從未享受過藝術所賦予之美學欣賞的人。
希臘或羅馬時代的藝術家,甚至我們這個世紀前半葉的藝術家都很好命,那個時代仍然有奴隸制度,而且認為是必須要有的,為了追求自己的樂趣,能夠心安理得地強迫別人為自己服務。但現在我們所處的時代,即使大部分人對於人人平等的觀念還很模糊,但在還沒有解決「藝術是否真是如此美好又重要,而可以為之出賣人力」的問題之前,不能強迫人在不甘願的情形下為藝術工作。
想一想蠻可怕的,藝術的產生其實很可能是龐大的犧牲:浩大的人力,活生生的人命和他們的道德情感。所以藝術不但不是益處,反而是一件有損的事。
因此,對於支持藝術作品的社會而言,必須搞清楚這些是否真的是藝術?其中的價值又是什麼?這些是否都是好的藝術?在我們的社會將如何評估?如果評估得高,那麼是否真的值得為它犧牲?還有,任何有良知的藝術家都更迫切要知道的,就是能夠確切地對於他所做的一切帶有自信,相信是具有意義的,而不是為他身處的那個小社交圈裡的娛樂而已。不是因他所處的社交圈所激發出來的虛假的自信,使他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好事,因而可以從他人身上予取予求,以贊助自己置力投入的藝術作品為名義,來支持自己極度奢華生活的需求。所以,這些問題在我們的世代顯得特別重要。
被認為是對人類極重要又不可或缺,為它付上的犧牲不只是人力及生命,還有人性的良善的藝術,到底是什麼?
藝術是什麼?怎麼說藝術到底是什麼呢?任何人都會回答,藝術——就是建築、雕塑、繪畫、音樂、詩詞歌賦。這是一般人都清楚易懂、統一接受的答案。但是如果問到在建築領域裡,有沒有普通的、卻不能歸類於藝術作品的建築?有沒有建築物宣稱具有藝術性卻蓋得又差又醜?那麼,藝術到底有何徵兆?
在雕塑、音樂、詩詞歌賦領域亦然。所有類別的藝術都有其限度,從這個角度看具備實用性,從那個角度看卻是失敗的藝術作品。那要如何分別藝術是屬於前者或後者呢?我們生活圈中受中等教育的人,連沒有特別涉獵美學的藝術家,都不曾對這個問題下過功夫。因為他們認為這個問題早就有了答案,而且所有人都深諳箇中道理。
有人這樣回答:「藝術就是呈現出美感的活動。」
你會問:「如果藝術的內涵是這樣,那麼芭蕾、輕歌劇也算是藝術囉?」
「沒錯,雖然還有些疑慮。」一般人會這樣回答,「好的芭蕾和優雅的輕歌劇也算是藝術的範疇,因為他們呈現美感。」
但是接下去不能再追問,好的芭蕾和優雅的輕歌劇與不優雅的輕歌劇有什麼差別,因為這樣的問題對他們來說很難回答。但是如果你問那人是否承認製衣、美髮、輕歌劇及芭蕾舞中女舞者臉孔和身段的裝扮、裁縫師、香水業和廚師也算是藝術?大多數情況下他會反對將裁縫業、美髮業、香水業和廚師也納入藝術的範疇。在此,這所謂一般人之所以犯錯,正是因為他是一般人,而非研究關於美學問題的專家。如果他研究過這方面的問題,就會讀到知名的勒南在《馬可.奧里略》中論及裁縫也是藝術,那些思想狹窄又愚拙的人,竟然看不出女人服飾中蘊藏著最高藝術。勒南說:「這是偉大的藝術。」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美學論談是一般人未能涉獵的,例如:美學教授克拉利克:「世界之美是廣泛的美學經驗」,還有居約在《美學問題》中承認服飾、味覺和嗅覺等也屬於藝術的類別。
克拉利克說:(頁一七五)「有五種藝術是透過我們的主觀知覺來感受的」。他們所呈現的是經由我們五官直覺的美學的處理。
下列是依照主要感官分類的五種藝術:
味覺的藝術—Die Kunst des Geschmacksinns(頁一七五)
嗅覺的藝術—Die Kunst des Geruchsinns(頁一七七)
觸覺的藝術—Die Kunst des Tastsinns(頁一八○)
聽覺的藝術—Die Kunst des Gehörsinns (頁一八二)
視覺的藝術—Die Kunst des Gesichtsinns(頁一八四)
對於第一點,味覺的藝術,克拉利克這麼解釋:
一般認為,藝術的素材可能出自兩種或最多三種感官知覺,我認為這並不完全正確。我不得不強調看待生活中其他藝術的重要性,例如:廚藝。
他還說:
當然,烹飪藝術能夠把動物屍體做成美味佳肴,這是美學上成功的例子。因此,關於味覺器官藝術的原則(之後我們稱之為烹飪的藝術)就是:所有能吃的,都應該處理成像是理念的實踐,而且在任何情況下,都與表達出來的想法相對應。
克拉利克像勒南一樣,認同服裝的藝術(eine Kostümkunst)及其他類別的藝術。
深受多位當代作家讚賞的法國作家居約也抱持同樣的觀點。他在《美學問題》裡非常嚴肅地談論觸覺、味覺及嗅覺均能帶給人美的印象:
觸覺雖然無法分辨物品,但是可以提供一種認知,就是眼睛無法傳達的重要美學意涵,特別是帶給我們對於物品的『柔軟度、絲絨般的細膩度及光滑度』有認知。觸摸之後感受到的柔軟度,並不亞於它光滑度所呈現出來的絲絨之美。我們對於女人那絲絨般的肌膚之美的認知,就是屬於這種元素。
至於味覺,我們每個人都能回想那味覺上的享受,確實是真正美的享受。
他接著描述,一杯在山上喝的牛奶,如何帶來美學上的享受。
所以,如同對美的呈現,對藝術的理解並不如想像的那麼簡單,特別是現在對於美的理解已將嗅覺、味覺和觸覺納入最新的美學觀點。
但是一般人不是不知道,就是不願意知道,而且很肯定地認為所有藝術的問題都很簡單,依藝術的內容,就可明確地道出關於美的認同。對一般人來說顯而易見的是,藝術就是美的呈現,而美本身就解釋了所有藝術的問題。
然而,就其觀點而論,由藝術內容所組成的美是什麼呢?如何判定?這到底是什麼?
就像所有情況一樣,越是不明白、令人搞混、需要用字詞表示的認知,人們就越有自信用這個字眼,還表現出這個詞是如此簡單易懂,不值得特別談論它的意義。通常大家都用這種態度看待宗教迷信方面的問題,我們這個時代的人也是用這種態度看待關於美學方面的問題。他們認為所有人都曉得、也懂得美這個字。然而,這個話題從一七五○年鮑姆加登創立美學理論迄今一百五十年間,眾多學者和哲學專家汗牛充棟的著作中談及什麼是美,仍然沒有確定的答案,每一本有關美學的新書都提出新的解決之道。最近我讀的一本關於美學的書——尤利.米札爾太寫得還不差的書,叫做《美的祕密》。
這個書名完全顯露了討論的範疇——什麼是美。「美」的意涵在成千上萬學者探討了一百五十年之後依然成謎。德國人是以自己的方式解答這個謎團,但有上百種不同的論調;大多屬於英國史賓塞—阿倫學派的生理美學家也是各有主張;法國折衷學派及居約、丹納的繼承者也是各吹各的調;而所有這些學者都曉得前輩鮑姆加登、康德、謝林、席勒、費希特、溫克爾曼、萊辛、黑格爾、叔本華、哈特曼、夏斯勒、古森、萊維柯等人對於美的定義的解說。
對於通常不加於思索就談論的人而言,美是很簡單就能理解的;然而,一個半世紀以來各個不同流派、不同民族的哲學家,卻又無法對其下個明確的定義,這個奇怪的美的概念到底為何?
以我們的理解,「美」這個字在俄文裡,單指我們視覺喜歡的。雖然後來開始有人說:「不美的」行為,「美的」音樂,但這些都不是俄文的說法。
如果你說某人把自己最後一件衣服給了別人,或類似這樣的情景,是行為很「美」;或者某人欺騙了那人,行為很「不美」;或是形容一首歌「很美」——從鄉下來、不會外文的俄國人會聽不懂你的話。在俄文裡,行為可以是善良、好的,或是不善良、不好的;音樂可以是悅耳、好聽的,或者不悅耳、不好聽的,但不可以把音樂形容成美的或不美的。
人、馬、房子、風景、動作等可以用美來形容,但談到行為、想法、個性、音樂,如果我們喜歡,我們可以說他們是好的;如果我們不喜歡,我們可以說他們是不好的;「美」只能形容視覺上喜歡的事物。如此看來,「好」這個字的認知裡包含了「美」的認知,而不是相反的情況——「美」的概念蘊含「好」的概念。假如我們以某件東西的外觀來形容,我們可以形容這個東西很美;但是當我們形容為「美」的時候,並不完全代表這樣物品是好的。
這就是俄文中,俄國人對於「美」和「好」在字面上與認知上的意涵。
如果藝術家都可以打理自己的事情,該有多好!但事實不然,他們需要的人力不只是為了藝術作品,還有大部分是為了他們的豪華生活。這些生活上的享受,不是從有錢人那兒來的,就是由政府補貼。以我們國家為例,政府花好幾百萬補貼給戲劇院、音樂學院、專科學院等等,然而這些錢是來自許多從未享受過藝術所賦予之美學欣賞的人。
希臘或羅馬時代的藝術家,甚至我們這個世紀前半葉的藝術家都很好命,那個時代仍然有奴隸制度,而且認為是必須要有的,為了追求自己的樂趣,能夠心安理得地強迫別人為自己服務。但現在我們所處的時代,即使大部分人對於人人平等的觀念還很模糊,但在還沒有解決「藝術是否真是如此美好又重要,而可以為之出賣人力」的問題之前,不能強迫人在不甘願的情形下為藝術工作。
想一想蠻可怕的,藝術的產生其實很可能是龐大的犧牲:浩大的人力,活生生的人命和他們的道德情感。所以藝術不但不是益處,反而是一件有損的事。
因此,對於支持藝術作品的社會而言,必須搞清楚這些是否真的是藝術?其中的價值又是什麼?這些是否都是好的藝術?在我們的社會將如何評估?如果評估得高,那麼是否真的值得為它犧牲?還有,任何有良知的藝術家都更迫切要知道的,就是能夠確切地對於他所做的一切帶有自信,相信是具有意義的,而不是為他身處的那個小社交圈裡的娛樂而已。不是因他所處的社交圈所激發出來的虛假的自信,使他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好事,因而可以從他人身上予取予求,以贊助自己置力投入的藝術作品為名義,來支持自己極度奢華生活的需求。所以,這些問題在我們的世代顯得特別重要。
被認為是對人類極重要又不可或缺,為它付上的犧牲不只是人力及生命,還有人性的良善的藝術,到底是什麼?
藝術是什麼?怎麼說藝術到底是什麼呢?任何人都會回答,藝術——就是建築、雕塑、繪畫、音樂、詩詞歌賦。這是一般人都清楚易懂、統一接受的答案。但是如果問到在建築領域裡,有沒有普通的、卻不能歸類於藝術作品的建築?有沒有建築物宣稱具有藝術性卻蓋得又差又醜?那麼,藝術到底有何徵兆?
在雕塑、音樂、詩詞歌賦領域亦然。所有類別的藝術都有其限度,從這個角度看具備實用性,從那個角度看卻是失敗的藝術作品。那要如何分別藝術是屬於前者或後者呢?我們生活圈中受中等教育的人,連沒有特別涉獵美學的藝術家,都不曾對這個問題下過功夫。因為他們認為這個問題早就有了答案,而且所有人都深諳箇中道理。
有人這樣回答:「藝術就是呈現出美感的活動。」
你會問:「如果藝術的內涵是這樣,那麼芭蕾、輕歌劇也算是藝術囉?」
「沒錯,雖然還有些疑慮。」一般人會這樣回答,「好的芭蕾和優雅的輕歌劇也算是藝術的範疇,因為他們呈現美感。」
但是接下去不能再追問,好的芭蕾和優雅的輕歌劇與不優雅的輕歌劇有什麼差別,因為這樣的問題對他們來說很難回答。但是如果你問那人是否承認製衣、美髮、輕歌劇及芭蕾舞中女舞者臉孔和身段的裝扮、裁縫師、香水業和廚師也算是藝術?大多數情況下他會反對將裁縫業、美髮業、香水業和廚師也納入藝術的範疇。在此,這所謂一般人之所以犯錯,正是因為他是一般人,而非研究關於美學問題的專家。如果他研究過這方面的問題,就會讀到知名的勒南在《馬可.奧里略》中論及裁縫也是藝術,那些思想狹窄又愚拙的人,竟然看不出女人服飾中蘊藏著最高藝術。勒南說:「這是偉大的藝術。」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美學論談是一般人未能涉獵的,例如:美學教授克拉利克:「世界之美是廣泛的美學經驗」,還有居約在《美學問題》中承認服飾、味覺和嗅覺等也屬於藝術的類別。
克拉利克說:(頁一七五)「有五種藝術是透過我們的主觀知覺來感受的」。他們所呈現的是經由我們五官直覺的美學的處理。
下列是依照主要感官分類的五種藝術:
味覺的藝術—Die Kunst des Geschmacksinns(頁一七五)
嗅覺的藝術—Die Kunst des Geruchsinns(頁一七七)
觸覺的藝術—Die Kunst des Tastsinns(頁一八○)
聽覺的藝術—Die Kunst des Gehörsinns (頁一八二)
視覺的藝術—Die Kunst des Gesichtsinns(頁一八四)
對於第一點,味覺的藝術,克拉利克這麼解釋:
一般認為,藝術的素材可能出自兩種或最多三種感官知覺,我認為這並不完全正確。我不得不強調看待生活中其他藝術的重要性,例如:廚藝。
他還說:
當然,烹飪藝術能夠把動物屍體做成美味佳肴,這是美學上成功的例子。因此,關於味覺器官藝術的原則(之後我們稱之為烹飪的藝術)就是:所有能吃的,都應該處理成像是理念的實踐,而且在任何情況下,都與表達出來的想法相對應。
克拉利克像勒南一樣,認同服裝的藝術(eine Kostümkunst)及其他類別的藝術。
深受多位當代作家讚賞的法國作家居約也抱持同樣的觀點。他在《美學問題》裡非常嚴肅地談論觸覺、味覺及嗅覺均能帶給人美的印象:
觸覺雖然無法分辨物品,但是可以提供一種認知,就是眼睛無法傳達的重要美學意涵,特別是帶給我們對於物品的『柔軟度、絲絨般的細膩度及光滑度』有認知。觸摸之後感受到的柔軟度,並不亞於它光滑度所呈現出來的絲絨之美。我們對於女人那絲絨般的肌膚之美的認知,就是屬於這種元素。
至於味覺,我們每個人都能回想那味覺上的享受,確實是真正美的享受。
他接著描述,一杯在山上喝的牛奶,如何帶來美學上的享受。
所以,如同對美的呈現,對藝術的理解並不如想像的那麼簡單,特別是現在對於美的理解已將嗅覺、味覺和觸覺納入最新的美學觀點。
但是一般人不是不知道,就是不願意知道,而且很肯定地認為所有藝術的問題都很簡單,依藝術的內容,就可明確地道出關於美的認同。對一般人來說顯而易見的是,藝術就是美的呈現,而美本身就解釋了所有藝術的問題。
然而,就其觀點而論,由藝術內容所組成的美是什麼呢?如何判定?這到底是什麼?
就像所有情況一樣,越是不明白、令人搞混、需要用字詞表示的認知,人們就越有自信用這個字眼,還表現出這個詞是如此簡單易懂,不值得特別談論它的意義。通常大家都用這種態度看待宗教迷信方面的問題,我們這個時代的人也是用這種態度看待關於美學方面的問題。他們認為所有人都曉得、也懂得美這個字。然而,這個話題從一七五○年鮑姆加登創立美學理論迄今一百五十年間,眾多學者和哲學專家汗牛充棟的著作中談及什麼是美,仍然沒有確定的答案,每一本有關美學的新書都提出新的解決之道。最近我讀的一本關於美學的書——尤利.米札爾太寫得還不差的書,叫做《美的祕密》。
這個書名完全顯露了討論的範疇——什麼是美。「美」的意涵在成千上萬學者探討了一百五十年之後依然成謎。德國人是以自己的方式解答這個謎團,但有上百種不同的論調;大多屬於英國史賓塞—阿倫學派的生理美學家也是各有主張;法國折衷學派及居約、丹納的繼承者也是各吹各的調;而所有這些學者都曉得前輩鮑姆加登、康德、謝林、席勒、費希特、溫克爾曼、萊辛、黑格爾、叔本華、哈特曼、夏斯勒、古森、萊維柯等人對於美的定義的解說。
對於通常不加於思索就談論的人而言,美是很簡單就能理解的;然而,一個半世紀以來各個不同流派、不同民族的哲學家,卻又無法對其下個明確的定義,這個奇怪的美的概念到底為何?
以我們的理解,「美」這個字在俄文裡,單指我們視覺喜歡的。雖然後來開始有人說:「不美的」行為,「美的」音樂,但這些都不是俄文的說法。
如果你說某人把自己最後一件衣服給了別人,或類似這樣的情景,是行為很「美」;或者某人欺騙了那人,行為很「不美」;或是形容一首歌「很美」——從鄉下來、不會外文的俄國人會聽不懂你的話。在俄文裡,行為可以是善良、好的,或是不善良、不好的;音樂可以是悅耳、好聽的,或者不悅耳、不好聽的,但不可以把音樂形容成美的或不美的。
人、馬、房子、風景、動作等可以用美來形容,但談到行為、想法、個性、音樂,如果我們喜歡,我們可以說他們是好的;如果我們不喜歡,我們可以說他們是不好的;「美」只能形容視覺上喜歡的事物。如此看來,「好」這個字的認知裡包含了「美」的認知,而不是相反的情況——「美」的概念蘊含「好」的概念。假如我們以某件東西的外觀來形容,我們可以形容這個東西很美;但是當我們形容為「美」的時候,並不完全代表這樣物品是好的。
這就是俄文中,俄國人對於「美」和「好」在字面上與認知上的意涵。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