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書抵萬金:一個早期留美學生的雪泥鴻爪
Precious Family Letters: Memoirs of an Early Chinese Student in America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本書是季蕉森博士二百封往來家書大集。
華府聞人季蕉森博士的新著《家書抵萬金》即將問世,他的前一本著作是《一個平凡人的自述》,2010年初版,2013年再版,有王嗣佑學長和傅建中與王顯耀兩兄以及盧荷生教授的序。
上世紀中在華府初識蕉森學長,曾驚嘆在當今這個花花世界裏,怎麼會有像他這般古樸率真的人,直到拜讀他的文章,才知道其來有自。宋人蘇軾曾說:「文如其人」,蕉森兄的文章平鋪直敘樸實無華,他極少用典,從不堆砌,卻常常感人肺腑,引人深思,讀者諸君請試看他追念亡友王大眾的那一段,便知端的。
我曾急切地等待蕉森兄克勤克儉存款為雙親在臺北購置房產的那一段,當時蕉森兄嫂兩人還住在一個只有一間臥室的公寓裏,卻決心要為父母在臺北購置一套四臥室的公寓,這個願望如果沒有季大嫂董伯玲女士的理解支持恐怕難以如願,事成之後父母親友無不盛讚董伯玲女士的賢惠,蕉森兄在他的文章裏只說了一句:「伯玲沒有一句怨言」,而真情摯愛盡在其中了。
蕉森兄的父親是一位了不起的仁人君子,怹是一位儒者,一位廉吏,一位慈父,一個體貼的丈夫,一位?親們崇敬的族長和?里尊重的長者,從怹老人家每一封家書的訓諭中,可以看出蕉森兄品格與成就的由來,從蕉森兄的言行中也彷佛可以看到老人家當年的身影,1963年以前我應該還在臺北,可惜無緣拜識,如今在華府得與蕉森兄相識相知復相惜,也算是一種補償吧!只是在蕉森兄?多的朋友故舊中,我只是一名新進人員,若不是蕉森兄的堅持,我是萬萬不敢為他的新著寫序的。
這本書的最後還有蕉森兄附贈的一份厚禮:《雪泥鴻爪》,總共逾六萬字,其中有時評、政論、遊記、雜感、憶往和念舊,篇篇都文情並?,清新可讀。其中有致馬英九的公開信,俱見作者高瞻遠矚,敢為天下先,證諸陳水扁當選後就任前,蕉森兄立即辭去僑務委員一職的往事,益顯其正氣磅礡,大義凜然。
蕉森兄在《家書抵萬金》的結語中遺憾他的著作不能譯成英文傳給後代,我也有一個憧憬,希望海內外有一位卓越的製片人,能夠高瞻遠矚,製作一部以《家書抵萬金》為素材的廣電連續劇系列片,嘉惠更多的人。
2018年3月18日 葛森 序於華府
葛先生1957年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
曾服務於中國廣播公司、美國新聞總署及國務院
華府聞人季蕉森博士的新著《家書抵萬金》即將問世,他的前一本著作是《一個平凡人的自述》,2010年初版,2013年再版,有王嗣佑學長和傅建中與王顯耀兩兄以及盧荷生教授的序。
上世紀中在華府初識蕉森學長,曾驚嘆在當今這個花花世界裏,怎麼會有像他這般古樸率真的人,直到拜讀他的文章,才知道其來有自。宋人蘇軾曾說:「文如其人」,蕉森兄的文章平鋪直敘樸實無華,他極少用典,從不堆砌,卻常常感人肺腑,引人深思,讀者諸君請試看他追念亡友王大眾的那一段,便知端的。
我曾急切地等待蕉森兄克勤克儉存款為雙親在臺北購置房產的那一段,當時蕉森兄嫂兩人還住在一個只有一間臥室的公寓裏,卻決心要為父母在臺北購置一套四臥室的公寓,這個願望如果沒有季大嫂董伯玲女士的理解支持恐怕難以如願,事成之後父母親友無不盛讚董伯玲女士的賢惠,蕉森兄在他的文章裏只說了一句:「伯玲沒有一句怨言」,而真情摯愛盡在其中了。
蕉森兄的父親是一位了不起的仁人君子,怹是一位儒者,一位廉吏,一位慈父,一個體貼的丈夫,一位?親們崇敬的族長和?里尊重的長者,從怹老人家每一封家書的訓諭中,可以看出蕉森兄品格與成就的由來,從蕉森兄的言行中也彷佛可以看到老人家當年的身影,1963年以前我應該還在臺北,可惜無緣拜識,如今在華府得與蕉森兄相識相知復相惜,也算是一種補償吧!只是在蕉森兄?多的朋友故舊中,我只是一名新進人員,若不是蕉森兄的堅持,我是萬萬不敢為他的新著寫序的。
這本書的最後還有蕉森兄附贈的一份厚禮:《雪泥鴻爪》,總共逾六萬字,其中有時評、政論、遊記、雜感、憶往和念舊,篇篇都文情並?,清新可讀。其中有致馬英九的公開信,俱見作者高瞻遠矚,敢為天下先,證諸陳水扁當選後就任前,蕉森兄立即辭去僑務委員一職的往事,益顯其正氣磅礡,大義凜然。
蕉森兄在《家書抵萬金》的結語中遺憾他的著作不能譯成英文傳給後代,我也有一個憧憬,希望海內外有一位卓越的製片人,能夠高瞻遠矚,製作一部以《家書抵萬金》為素材的廣電連續劇系列片,嘉惠更多的人。
2018年3月18日 葛森 序於華府
葛先生1957年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
曾服務於中國廣播公司、美國新聞總署及國務院
目錄
葛森先生 序
目錄
第一章 家書抵萬金
家書抵萬金(一)(代自序)
家書抵萬金(二)
第1封家書(1959年12月3日收到,在辛城)
第2封家書(1959年12月17日收到,在辛城)
第3封家書(1960年1月11日收到,在馬州)
第4封家書(1960年1月25日收到,在馬州)
第5封家書(1960年1月30日收到,在馬州)
第7封家書(1960年2月20日收到,在馬州)
第9封家書(1960年3月27日收到,在馬州)
第12封家書(1960年5月8日收到,在馬州)
家書抵萬金(三)
第13封家書(1960年5月25日收到,在馬州)
第14封家書(1960年6月10日收到,在馬州)
第15封家書(1960年6月19日收到,在紐約)
第16封家書(1960年7月5日收到,在紐約)
第17封家書(1960年7月15日收到,在紐約)
第18封家書(1960年7月25日收到,在紐約)
第19封家書(1960年8月14日收到,在紐約)
第21封家書(1960年9月8日收到,在紐約)
家書抵萬金(四)
第22封家書(1960年9月10日收到,在馬州)
第23封家書(1960年10月12日收到,在馬州)
第24封家書(1960年11月15日收到,在馬州)
第26封家書(1960年12月19日收到,在馬州)
第27封家書(1960年12月31日收到,在馬州)
第28封家書(1961年1月18日收到,在馬州)
第29封家書(1961年2月1日收到,在馬州)
家書抵萬金(五)
第30封家書(1961年2月4日收到,在馬州)
第31封家書(1961年3月7日收到,在馬州)
第32封家書(1961年3月16日收到,在馬州)
第33封家書(1961年3月30日收到,在馬州)
第34封家書(1961年4月19日收到,在馬州)
第35封家書(1961年5月19日收到,在馬州)
第36封家書(1961年5月29日收到,在馬州)
第37封家書(1961年6月19日收到,在紐約)
家書抵萬金(六)
第38封家書(1961年6月24日收到,在紐約)
第39封家書(1961年7月10日收到,在紐約)
第40封家書(1961年7月20日收到,在紐約)
第41封家書(1961年8月25日收到,在紐約)
第42封家書(1961年8月29日收到,在紐約)
第43封家書(1961年9月5日收到,在紐約)
家書抵萬金(七)
第44封家書(1961年9月27日收到,在馬州)
第45封家書(1961年9月29日收到,在馬州)
第48封家書(1961年11月7日收到,在馬州)
第49封家書(1961年11月16日收到,在馬州)
第50封家書(1961年12月12日收到,在馬州)
第51封家書(1961年12月19日收到,在馬州)
第52封家書(1961年12月27日收到,在馬州)
第53封家書(1962年1月8日收到,在馬州)
第54封家書(1962年1月31日收到,在馬州)
家書抵萬金(八)
第55封家書(1962年2月13日收到,在馬州)
第57封家書(1962年3月1日收到,在馬州)
第58封家書(1962年3月10日收到,在馬州)
第59封家書(1962年3月13日收到,在馬州)
第60封家書(1962年3月24日收到,在馬州)
第61封家書(1962年4月3日收到,在馬州)
第62封家書(1962年4月26日收到,在馬州)
第63封家書(1962年5月8日收到,在馬州)
第64封家書(1962年5月21日收到,在馬州)
第65封家書(1962年6月2日收到,在馬州)
家書抵萬金(九)
第66封家書(1962年6月19日收到,在紐約)
第69封家書(1962年7月27日收到,在紐約)
第70封家書(1962年8月13日收到,在紐約)
第71封家書(1962年8月18日收到,在紐約)
第72封家書(1962年8月23日收到,在紐約)
第73封家書(1962年9月8日收到,在馬州)
第74封家書(1962年9月19日收到,在馬州)
第75封家書(1962年9月27日收到,在馬州)
第76封家書(1962年10月6日收到,在馬州)
第77封家書(1962年10月23日收到,在馬州)
第79封家書(1962年11月19日收到,在馬州)
家書抵萬金(十)
第80封家書(1962年12月11日收到,在馬州)
第83封家書(1963年1月7日收到,在馬州)
第84封家書(1963年1月24日收到,在馬州)
第87封家書(1963年2月18日收到,在馬州)
第88封家書(1963年2月28日收到,在馬州)
第90封家書(19
目錄
第一章 家書抵萬金
家書抵萬金(一)(代自序)
家書抵萬金(二)
第1封家書(1959年12月3日收到,在辛城)
第2封家書(1959年12月17日收到,在辛城)
第3封家書(1960年1月11日收到,在馬州)
第4封家書(1960年1月25日收到,在馬州)
第5封家書(1960年1月30日收到,在馬州)
第7封家書(1960年2月20日收到,在馬州)
第9封家書(1960年3月27日收到,在馬州)
第12封家書(1960年5月8日收到,在馬州)
家書抵萬金(三)
第13封家書(1960年5月25日收到,在馬州)
第14封家書(1960年6月10日收到,在馬州)
第15封家書(1960年6月19日收到,在紐約)
第16封家書(1960年7月5日收到,在紐約)
第17封家書(1960年7月15日收到,在紐約)
第18封家書(1960年7月25日收到,在紐約)
第19封家書(1960年8月14日收到,在紐約)
第21封家書(1960年9月8日收到,在紐約)
家書抵萬金(四)
第22封家書(1960年9月10日收到,在馬州)
第23封家書(1960年10月12日收到,在馬州)
第24封家書(1960年11月15日收到,在馬州)
第26封家書(1960年12月19日收到,在馬州)
第27封家書(1960年12月31日收到,在馬州)
第28封家書(1961年1月18日收到,在馬州)
第29封家書(1961年2月1日收到,在馬州)
家書抵萬金(五)
第30封家書(1961年2月4日收到,在馬州)
第31封家書(1961年3月7日收到,在馬州)
第32封家書(1961年3月16日收到,在馬州)
第33封家書(1961年3月30日收到,在馬州)
第34封家書(1961年4月19日收到,在馬州)
第35封家書(1961年5月19日收到,在馬州)
第36封家書(1961年5月29日收到,在馬州)
第37封家書(1961年6月19日收到,在紐約)
家書抵萬金(六)
第38封家書(1961年6月24日收到,在紐約)
第39封家書(1961年7月10日收到,在紐約)
第40封家書(1961年7月20日收到,在紐約)
第41封家書(1961年8月25日收到,在紐約)
第42封家書(1961年8月29日收到,在紐約)
第43封家書(1961年9月5日收到,在紐約)
家書抵萬金(七)
第44封家書(1961年9月27日收到,在馬州)
第45封家書(1961年9月29日收到,在馬州)
第48封家書(1961年11月7日收到,在馬州)
第49封家書(1961年11月16日收到,在馬州)
第50封家書(1961年12月12日收到,在馬州)
第51封家書(1961年12月19日收到,在馬州)
第52封家書(1961年12月27日收到,在馬州)
第53封家書(1962年1月8日收到,在馬州)
第54封家書(1962年1月31日收到,在馬州)
家書抵萬金(八)
第55封家書(1962年2月13日收到,在馬州)
第57封家書(1962年3月1日收到,在馬州)
第58封家書(1962年3月10日收到,在馬州)
第59封家書(1962年3月13日收到,在馬州)
第60封家書(1962年3月24日收到,在馬州)
第61封家書(1962年4月3日收到,在馬州)
第62封家書(1962年4月26日收到,在馬州)
第63封家書(1962年5月8日收到,在馬州)
第64封家書(1962年5月21日收到,在馬州)
第65封家書(1962年6月2日收到,在馬州)
家書抵萬金(九)
第66封家書(1962年6月19日收到,在紐約)
第69封家書(1962年7月27日收到,在紐約)
第70封家書(1962年8月13日收到,在紐約)
第71封家書(1962年8月18日收到,在紐約)
第72封家書(1962年8月23日收到,在紐約)
第73封家書(1962年9月8日收到,在馬州)
第74封家書(1962年9月19日收到,在馬州)
第75封家書(1962年9月27日收到,在馬州)
第76封家書(1962年10月6日收到,在馬州)
第77封家書(1962年10月23日收到,在馬州)
第79封家書(1962年11月19日收到,在馬州)
家書抵萬金(十)
第80封家書(1962年12月11日收到,在馬州)
第83封家書(1963年1月7日收到,在馬州)
第84封家書(1963年1月24日收到,在馬州)
第87封家書(1963年2月18日收到,在馬州)
第88封家書(1963年2月28日收到,在馬州)
第90封家書(19
序/導讀
家書抵萬金(一)(代自序)
一九四六年初至一九四八年底,我是在故鄉溫州私立永嘉建華初級中學(即現溫州實驗中學之前身)春季班就讀,也住校。每過一段時日,就會收到父親(季崇仁)遠從臺北寄來的書信(註),是謂家書。哪個年代,溫州很落後,沒有航空、鐵路及公路,只有海運與上海之間有所聯繫,所以對外交通很不方便,因此外來郵件都需要經過一段很長時日,才能到收件人手中。故我每次接到父親的來信,立即捧讀,內心哪份喜悅,真是難以形容,所以很自然地,日常對家書就更加渴望了!初二時,當我讀到杜甫(712 - 770)詩《春望》中的一句「家書抵萬金」,令我體會到家書的珍貴,真有如“萬兩黃金”!
由於我很想與雙親、哥哥(少林)、還有一位一九四七年在臺北出生尚未相見的弟弟(鎮東),能聚首團圓,故在初中畢業後,我就自行決定要盡快前往臺灣上高中。於是不顧大舅舅(胡益勳)的勸留,就與同班同學王大眾(1933 - 1965)及他二弟群眾結伴(他兩雙親亦在臺北),三個小孩子在一九四九年初,搭乘一艘小機帆船離溫州,直赴臺灣的基隆,轉往臺北。同年五月間溫州政局變色。我在臺灣總共有十年十個月的歲月,先後完成了高中(臺北成功)與大學(臺大)教育、第五期預備軍官的一年半受訓與服役、加上臺北申一紡織?一年半的服務之後,於一九五九年十一月初,搭招商局海地輪從基隆離臺赴美深造。在臺期間,與父親間因沒有需要書信的往來,故家書也就中斷了。
我隻身來美求學深造,遠適異國,雙親與兄弟對我的關懷,更是殷切,所以我在美期間,收到的家書異常頻繁。家書除了有時因有附件需用信封外,其餘全是用的航空郵簡(Aerogramme)。絕大部分的家書是父親獨自執筆(母親季胡璉不識字),他經常是用毛筆寫的;哥哥和弟弟也時有附筆,他倆在必要時,亦會單獨給我郵簡。因?「家書抵萬金」,所以我十分珍惜它,一開始就將其一一依收到的先後,順序編號及附註其年月日,妥善保存起來。這項收藏家書的工作是從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三日收到的第一封開始,一直延續到一九七二年夏,父母親移民來美永居後才停止,歷經十二餘年,總計累積有將近六百封。
一九八九年間,家裏地下室有過一次意外的輕微積水,波及我那保存多年的家書,損壞了約二百封,惋惜萬分!最後還能完整保留下來的,衹有從一九五九年十二月至一九六八年十一月之間的信件,計約四百封,迄今仍安然留在我書房裏的書架上,我視之?無價至?。
現代科技發達,日新月異。電郵(E-Mail)、手機(Cell Phone)及其傳訊(Texting)、微信(WeChat)、賴(Line)、還有臉書(Facebook)與推特(Twitter)等均是當前全球廣大人群所普遍應用的通訊與交往必要工具,既方便又快速,幾乎沒人仍用從前傳統的書信方式,來傳達訊息、關愛與問候了。因此,家書式微了!也許年輕人已到了不知家書為何物的地步;他們也沒有機會,更是不可能會領悟到,像我這一代人對?覽家書時,哪份?心特殊的感受。
所幸我還保留著半個世紀以前的那數百封家書,它不但包含著濃濃的親情與關愛、殷切的期望與勉勵,更有許多關於求學、立業、?人處世、服務社會人群的寶貴家訓;此外,它還顯示出在臺灣地區那個年代裏的一個清寒家庭的生活寫照,以及當年家裏親友間的動態與社會演變的情形等等;不僅如此,它亦可以?是我季家一套完整的九年家史(一九五九年十二月至一九六八年十一月),真是令我越發覺得,我所收藏的那堆舊家書是無比的珍貴,而且確實有其繼續被保存的價值!
雙親已先後仙逝多年,而我自己業已年入晚境,深感歲月有限。每逢我重溫哪些家書時刻,往年在臺的時光景象與老家脫貧的歷程,又一一重現在我的腦際,思親之情亦隨之起伏不已;回顧我自己平凡的一生,既無才華,更缺成就,對社會人群的貢獻竟是白紙一張,虛度終身,愧對父親生前的諄諄教誨與深厚期盼,?疚與遺憾令我不知不覺地老淚奪眶而出!
我是來自一個從清貧到脫貧的家庭,雙親沒有世俗所謂的遺產留給後代;但先父數十年的家訓,就是他遺留給我最珍貴的資產。值此體力尚可之際,我擬將收藏的家書摘要節錄,加以必要的附註,不但以利保存,永留紀念,也是對父親遺教的一絲感恩。這應該亦是我餘生的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註:對日抗戰期間,父親大部分時間是在福建省擔任公職。母親與我在勝利前不久轉往故鄉溫州。勝利後光復臺灣,1945年父親帶著哥哥就從福建來到臺北,繼續從事公職。1946年夏,母親從溫州去臺北與父親及哥哥相會,那時我已進初中,住校,每逢假期,就到鄉下瞿溪大舅舅家寄宿,直到畢業赴臺。
2017年7月10日 於 馬州
一九四六年初至一九四八年底,我是在故鄉溫州私立永嘉建華初級中學(即現溫州實驗中學之前身)春季班就讀,也住校。每過一段時日,就會收到父親(季崇仁)遠從臺北寄來的書信(註),是謂家書。哪個年代,溫州很落後,沒有航空、鐵路及公路,只有海運與上海之間有所聯繫,所以對外交通很不方便,因此外來郵件都需要經過一段很長時日,才能到收件人手中。故我每次接到父親的來信,立即捧讀,內心哪份喜悅,真是難以形容,所以很自然地,日常對家書就更加渴望了!初二時,當我讀到杜甫(712 - 770)詩《春望》中的一句「家書抵萬金」,令我體會到家書的珍貴,真有如“萬兩黃金”!
由於我很想與雙親、哥哥(少林)、還有一位一九四七年在臺北出生尚未相見的弟弟(鎮東),能聚首團圓,故在初中畢業後,我就自行決定要盡快前往臺灣上高中。於是不顧大舅舅(胡益勳)的勸留,就與同班同學王大眾(1933 - 1965)及他二弟群眾結伴(他兩雙親亦在臺北),三個小孩子在一九四九年初,搭乘一艘小機帆船離溫州,直赴臺灣的基隆,轉往臺北。同年五月間溫州政局變色。我在臺灣總共有十年十個月的歲月,先後完成了高中(臺北成功)與大學(臺大)教育、第五期預備軍官的一年半受訓與服役、加上臺北申一紡織?一年半的服務之後,於一九五九年十一月初,搭招商局海地輪從基隆離臺赴美深造。在臺期間,與父親間因沒有需要書信的往來,故家書也就中斷了。
我隻身來美求學深造,遠適異國,雙親與兄弟對我的關懷,更是殷切,所以我在美期間,收到的家書異常頻繁。家書除了有時因有附件需用信封外,其餘全是用的航空郵簡(Aerogramme)。絕大部分的家書是父親獨自執筆(母親季胡璉不識字),他經常是用毛筆寫的;哥哥和弟弟也時有附筆,他倆在必要時,亦會單獨給我郵簡。因?「家書抵萬金」,所以我十分珍惜它,一開始就將其一一依收到的先後,順序編號及附註其年月日,妥善保存起來。這項收藏家書的工作是從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三日收到的第一封開始,一直延續到一九七二年夏,父母親移民來美永居後才停止,歷經十二餘年,總計累積有將近六百封。
一九八九年間,家裏地下室有過一次意外的輕微積水,波及我那保存多年的家書,損壞了約二百封,惋惜萬分!最後還能完整保留下來的,衹有從一九五九年十二月至一九六八年十一月之間的信件,計約四百封,迄今仍安然留在我書房裏的書架上,我視之?無價至?。
現代科技發達,日新月異。電郵(E-Mail)、手機(Cell Phone)及其傳訊(Texting)、微信(WeChat)、賴(Line)、還有臉書(Facebook)與推特(Twitter)等均是當前全球廣大人群所普遍應用的通訊與交往必要工具,既方便又快速,幾乎沒人仍用從前傳統的書信方式,來傳達訊息、關愛與問候了。因此,家書式微了!也許年輕人已到了不知家書為何物的地步;他們也沒有機會,更是不可能會領悟到,像我這一代人對?覽家書時,哪份?心特殊的感受。
所幸我還保留著半個世紀以前的那數百封家書,它不但包含著濃濃的親情與關愛、殷切的期望與勉勵,更有許多關於求學、立業、?人處世、服務社會人群的寶貴家訓;此外,它還顯示出在臺灣地區那個年代裏的一個清寒家庭的生活寫照,以及當年家裏親友間的動態與社會演變的情形等等;不僅如此,它亦可以?是我季家一套完整的九年家史(一九五九年十二月至一九六八年十一月),真是令我越發覺得,我所收藏的那堆舊家書是無比的珍貴,而且確實有其繼續被保存的價值!
雙親已先後仙逝多年,而我自己業已年入晚境,深感歲月有限。每逢我重溫哪些家書時刻,往年在臺的時光景象與老家脫貧的歷程,又一一重現在我的腦際,思親之情亦隨之起伏不已;回顧我自己平凡的一生,既無才華,更缺成就,對社會人群的貢獻竟是白紙一張,虛度終身,愧對父親生前的諄諄教誨與深厚期盼,?疚與遺憾令我不知不覺地老淚奪眶而出!
我是來自一個從清貧到脫貧的家庭,雙親沒有世俗所謂的遺產留給後代;但先父數十年的家訓,就是他遺留給我最珍貴的資產。值此體力尚可之際,我擬將收藏的家書摘要節錄,加以必要的附註,不但以利保存,永留紀念,也是對父親遺教的一絲感恩。這應該亦是我餘生的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註:對日抗戰期間,父親大部分時間是在福建省擔任公職。母親與我在勝利前不久轉往故鄉溫州。勝利後光復臺灣,1945年父親帶著哥哥就從福建來到臺北,繼續從事公職。1946年夏,母親從溫州去臺北與父親及哥哥相會,那時我已進初中,住校,每逢假期,就到鄉下瞿溪大舅舅家寄宿,直到畢業赴臺。
2017年7月10日 於 馬州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