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肖像意義的論辯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肖像是謎樣的視覺文化論域,吸引了無數學者欲語還休的思辯與絮語。本書呈現近十五年探索近代肖像謎題的重要成果,匯集了中文世界研究從十七世紀迄今西方、台灣、中國肖像的重要論文,展現新近肖像研究的多元切入角度與方法。書中的五個主題彼此交織與補充,形成豐富的論述網絡,所探討的肖像論域,彼此相輔相成、穿梭融涉,開展了參差對照、多元開放的對話與論辯空間。
目錄
I. 面對差異主體
莎莉.曼恩兒童攝影中的母性拜物主義 劉瑞琪
歐蘭肖像:怪物、人機合體、與後人類女性主體 張靄珠
II. 認同與變相
雅或俗?——陳洪綬獻壽圖及其職業畫家身分 Anne Burkus-Chasson
金農畫梅,君子自寫真? 徐澄琪
自畫像、家族像與文化認同問題——試析日治時期三位畫家 顏娟英
III. 政治神話
台灣偉人塑像的興與衰——以1949-1985年的《中央日報》為例 黃猷欽
戲劇中的政治肖像與性別扮演 段馨君
IV. 社會面相
杜米埃的《古代史》:文化記憶與社會類型 曾少千
尋找《明室》中的〈未來的文盲〉… 許綺玲
V. 跨文化轉化
本質上中國:十九世紀攝影的中國肖像照主體 Roberta Wue
傳神式寫實:日治台灣的攝影認知與民間肖像 蘇碩斌
莎莉.曼恩兒童攝影中的母性拜物主義 劉瑞琪
歐蘭肖像:怪物、人機合體、與後人類女性主體 張靄珠
II. 認同與變相
雅或俗?——陳洪綬獻壽圖及其職業畫家身分 Anne Burkus-Chasson
金農畫梅,君子自寫真? 徐澄琪
自畫像、家族像與文化認同問題——試析日治時期三位畫家 顏娟英
III. 政治神話
台灣偉人塑像的興與衰——以1949-1985年的《中央日報》為例 黃猷欽
戲劇中的政治肖像與性別扮演 段馨君
IV. 社會面相
杜米埃的《古代史》:文化記憶與社會類型 曾少千
尋找《明室》中的〈未來的文盲〉… 許綺玲
V. 跨文化轉化
本質上中國:十九世紀攝影的中國肖像照主體 Roberta Wue
傳神式寫實:日治台灣的攝影認知與民間肖像 蘇碩斌
序/導讀
編者序
劉瑞琪
肖像是謎樣的視覺文化論域,吸引了無數學者欲語還休的思辯與絮語。德希達(Jacques Derrida)在探討(自)畫像的《盲人回憶》(1990)這本圖錄,別出心裁地選取盲眼及哭泣為主題,以解構西方以目睹為主的哲學與文化。他強調,其實所有西方的(自我)畫像,盲目是主要的關懷,甚至使其可能的狀況。因為,當畫家在繪畫之時,他就無法注視描繪對象,因此繪畫必須由記憶媒介,而這種媒介的過程是盲目的,所以在某些意味上(自我)再現的根本可說是廢墟:「一開始就是廢墟,廢墟是從開始觀看那刻起,就發生在意象上的。」 對於德希達來說,(自)畫像的神祕難解在於該如何解讀人類面目與身體的廢墟?
這本書呈現近十五年探索近代肖像謎題的重要成果,匯集了中文世界研究從十七世紀迄今西方、台灣、中國肖像的重要論文。本書依照主題編排,分為五個主題,每個主題收錄兩、三篇研究論文,展現新近肖像研究的多元切入角度與方法。本書的五個主題並非各自獨立存在,而是彼此交織與補充,形成豐富的論述網絡。每個主題之下的論文,並非展現針鋒相對的觀點,而是緣起於類同關懷而開拓了相互對照的切磋空間。整體而言,這十一篇論文所探討的肖像論域,彼此相輔相成、穿梭融涉,開展了參差對照、多元開放的對話與論辯空間。
筆者在此嘗試從肖像的符號學出發,說明編排這十一篇論文的思路。從皮爾斯(Charles S. Pierce)的符號學理論來看,肖像由於展現與(曾經)活著的某人面貌上的相似性,所以是一種呈現符號和其對象在某方面相似性的「肖似性符號」(icon), 當代探討肖像的專書亦一再提及肖像這個核心定義。 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的符號學系統,則可以進一步釐清做為「肖似性符號」的肖像,在表現形似與神似之間的差異。索緒爾提出,符號是符徵(signifier)與符旨(signified)的結合所構成,符徵為符號的物質形式,符旨為符徵在心靈所喚起的意象或概念。另外,指涉物(referent)則為符徵在真實世界所指涉的對象。符徵與符旨之間的關係原為武斷與約定俗成的,在傳統模仿(mimesis)觀的運作底下,形似來自於觀者感覺肖像符徵肖似其所指涉的模特兒之時,神似則出自肖像符徵在觀者心靈喚起了模特兒內在本質的意象。
以西方近代時期的肖像而論,符徵、符旨與指涉物之間,可以在表意過程(signification)產生緊密一致的關係,但是從十九世紀中葉的印象派開始,現代肖像在走向抽象的過程,逐漸脫離傳統肖像的模仿觀,愈來愈不肖似模特兒,與符旨也逐漸失去對應關係。從逐漸進入後現代的1960年代末期開始,肖像的符徵不僅在現實世界中沒有指涉的對象,而且與符旨完全斷裂,成為自由流動的符徵,使得意義不斷在從符徵轉移到下一個符徵的運動中暫時浮現、流轉不止,而演變成後現代的擬像(simulacrum)。
義大利歷史哲學家克羅齊(Benedetto Croce)在1917年曾經說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這句名言深刻地指出歷史分析是一種古今的對話,當代的狀況與需要會影響史家對過往歷史的詮釋。本書以「面對女性主體」為第一個主題,正是本著對近代數百年肖像歷史的探析,必須立足於當代關懷的學術立場。從1960年代末期開始,歷經學生運動、女性主義運動、黑人人權運動、同性戀平權運動、反越戰等等的洗禮,歐美的社會與文化發生從現代性邁入後現代性的巨大的轉變。各種後現代的邊緣團體湧現,一反現代時期凸顯普遍化的男性主體,開始以尊重差異與多元為訴求,群起發動各類爭取權力與主體性的社會運動。其中,當代女性主義理論與藝術實踐在探討差異政治方面,有極為深刻的劃時代表現。在「面對女性主體」這個主題,本書收錄了兩篇援引當代女性主義 / 後結構論述來解讀女性主義肖像的論文。劉瑞琪的論文奠基於肖像呈現「面貌的相似性」的觀點出發,張靄珠的論文卻解構了肖像呈現「面貌的相似性」的看法。但是,兩位女性主義學者皆認為女性主義藝術家的肖像創作,開拓了女性對自我認同的探索。
劉瑞琪的〈莎莉?曼恩兒童攝影中的母性拜物主義〉一文,將肖像攝影視作拍攝者與被攝者的觀視(gaze)與主體的交會場域。劉瑞琪以曼恩(Sally Mann)拍於1984年至1990年代前期的子女肖像攝影為主題,開拓性地從母性拜物主義(maternal fetishism)的理論與觀點,詮釋這些相片所建構的母親 / 攝影家與女兒的觀視與主體性。在攝影美學方面,劉瑞琪援引探討攝影拜物主義的理論,來分析曼恩以攝影紀念性地保存子女消逝的模樣。在寓言的面向,曼恩經常藉攝影來重溫與凝止子女在母體孕育成形的感受,以寓言的手法來展現她的母性拜物主義。在觀視的角度,曼恩還以母親 / 攝影家特有的觸覺性的觀看方式,營造與子女的形象親密無間的拜物幻想。法國的女性主義者伊希嘉黑(Luce Irigaray)等人提出,女性具親密感與觸覺性的認識論,可以顛覆男性以距離與控制為本的視覺中心認識論,劉瑞琪依循這條理論路線去詮釋曼恩所展現具親密感與觸覺性的母性拜物主義,所建立的母親 / 攝影家的主體性,以及其顛覆父權社會認識論的力量。劉瑞琪也進一步演繹:在曼恩觸覺性的觀視之下,她的女兒逐漸學習與展演和親人、事物及自然較為強烈的聯繫感與親密感,形塑了擁有陰性認識論的女性主體。
張靄珠的〈怪物、人機合體、與後人類女性主體:歐蘭肖像及身體藝術〉一文,探討法國當代表演藝術家歐蘭(Saint Orlan)的自我形塑,歐蘭導演、錄影並且轉播自己九次的美容整形手術過程,以文藝復興名畫中美女們最吸引她的局部形象植入她的臉部,包括蒙娜麗莎的額頭、黛安娜的眉眼、賽姬的鼻子、歐羅巴的嘴、以及維納斯的下巴。歐蘭也以電腦合成的手法,創作結合自己肉身與多媒體的自畫像,探索怪物 / 母親 / 機器的虛擬連續體形象。張靄珠以哈樂崴(Donna Haraway)的人機合體之後人類女性主義(cyborg feminism)觀點,探討歐蘭翻轉身體內 / 外疆界的表演,並以德勒茲和瓜達里(Giles Deleuze and Felix Guattari)的「無器官身體」概念,剖析歐蘭如何將女人變形為「原子女人」,以「去體現」到「再體現」的過程進行性 / 別操演。
張靄珠所論的歐蘭整形的變臉肖像,展現了後現代女性主義藝術以擬像的自我再現,來拆解女性氣質的社會建構。歐蘭不斷暴露皮開肉綻的整形過程,以及面貌不斷的毀形與重塑,以血肉肖像再現電腦重組過後的理想女性面貌。在大眾傳播與數位科技盛行的後現代,歐蘭以不斷變化與再現的面貌,抹消了與自己原有面貌的相似性,以展演女性亟欲臻至、卻無法迄及的理想認同,來探索與暴露女性氣質的社會建構。歐蘭所展演後現代沒有原真的主體面相,也解構了肖像呈現「面貌的相似性」的傳統模仿觀念,逆轉了傳統的肖像觀念。
在第二部分「認同與變相」這個主題,顏娟英、濮安(Anne Burkus-Chasson)、徐澄琪三人的論文,都將肖像視為畫家的社會文化認同符號。顏娟英的論文以「面貌的相似性」概念,對日治時期台灣畫家的自畫像與家族像提出精湛的解讀。濮安與徐澄琪的論文則獨闢蹊徑,不以「面貌的相似性」概念,來詮釋十七、十八世紀中國畫家的自我再現。她們透過對畫中圖文的多層次解讀,探討畫家如何在畫面上以變相來表達豐富的自我認同,展現當代改變中的肖像研究典範。
顏娟英的〈自畫像、家族像與文化認同問題--試析日治時期三位畫家〉一文,探討陳植棋、陳進與李石樵三位日治時期的台灣畫家,如何以自畫像與家族肖像來表達他們的社會文化認同。顏娟英認為,他們以多元的藝術詮釋手法,表現身為台灣人的文化認同。陳植棋以堅毅的台灣婦人肖像,傳達堅強與反抗的台灣人認同。女性畫家陳進學習與轉化殖民母國的繪畫語言,表現純潔唯美又具女性自覺的台灣女性肖像。李石樵則以學院派的語言描繪家族肖像,捍衛台灣殖民地上人民的自信與尊嚴。
濮安的〈雅或俗?--陳洪綬獻壽圖及其職業畫家身分〉一文,曾經榮獲1995年美國大學藝術學會的阿瑟金斯利波特獎(the Arthur Kingsley Porter Prize, College Art Association)。濮安以探討陳洪綬的獻壽圖為主,大量引用題跋、詩作、書信與史料,分層縷析陳洪綬在明末清初的社會變動與政治亂局,如何利用繪畫中的圖文符號,來表達他的自我再現與身分認同。濮安在陳洪綬為親友所作獻壽圖的題跋與圖像之間,看到畫家層疊的身影。她尤其別出心裁地將《宣文君授經圖》(1638)中宣文君身後屏風上孤獨的舟子,詮釋為陳洪綬的化身,一方面代表他超然的史學家角色,另一方面代表他反抗歸順異族的遺民身分。在分析陳洪綬如何以視覺與文學策略來再現自我之後,濮安發現他既非業餘文人畫家、亦非職業平民畫匠的社會認同,展現受過教育的畫家的新定義,解構了明代作家將畫壇截然兩分為雅俗對立的看法。
徐澄琪的〈金農畫梅,君子自寫真?〉一文,則藉由題跋與畫面的交互解讀,發現金農的《梅花圖》(1759)雖然不見肖像,卻滿載金農自我再現的符號。徐澄琪解讀題跋中的文學典故,並對照金農的藝術生涯與時代脈絡,來詮釋金農以梅娛人自娛、自況自嘲的心情。徐澄琪認為,金農在詼諧戲謔之間,以梅花作為自我形象,並在題跋自比女人姬妾,借女人的附屬地位,來感嘆文人在商業畫的揚州待價而沽,又傾吐自己懷才不遇的胸中塊壘。
第三部分的主題為「政治神話」,兩篇論文皆探討呈現
劉瑞琪
肖像是謎樣的視覺文化論域,吸引了無數學者欲語還休的思辯與絮語。德希達(Jacques Derrida)在探討(自)畫像的《盲人回憶》(1990)這本圖錄,別出心裁地選取盲眼及哭泣為主題,以解構西方以目睹為主的哲學與文化。他強調,其實所有西方的(自我)畫像,盲目是主要的關懷,甚至使其可能的狀況。因為,當畫家在繪畫之時,他就無法注視描繪對象,因此繪畫必須由記憶媒介,而這種媒介的過程是盲目的,所以在某些意味上(自我)再現的根本可說是廢墟:「一開始就是廢墟,廢墟是從開始觀看那刻起,就發生在意象上的。」 對於德希達來說,(自)畫像的神祕難解在於該如何解讀人類面目與身體的廢墟?
這本書呈現近十五年探索近代肖像謎題的重要成果,匯集了中文世界研究從十七世紀迄今西方、台灣、中國肖像的重要論文。本書依照主題編排,分為五個主題,每個主題收錄兩、三篇研究論文,展現新近肖像研究的多元切入角度與方法。本書的五個主題並非各自獨立存在,而是彼此交織與補充,形成豐富的論述網絡。每個主題之下的論文,並非展現針鋒相對的觀點,而是緣起於類同關懷而開拓了相互對照的切磋空間。整體而言,這十一篇論文所探討的肖像論域,彼此相輔相成、穿梭融涉,開展了參差對照、多元開放的對話與論辯空間。
筆者在此嘗試從肖像的符號學出發,說明編排這十一篇論文的思路。從皮爾斯(Charles S. Pierce)的符號學理論來看,肖像由於展現與(曾經)活著的某人面貌上的相似性,所以是一種呈現符號和其對象在某方面相似性的「肖似性符號」(icon), 當代探討肖像的專書亦一再提及肖像這個核心定義。 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的符號學系統,則可以進一步釐清做為「肖似性符號」的肖像,在表現形似與神似之間的差異。索緒爾提出,符號是符徵(signifier)與符旨(signified)的結合所構成,符徵為符號的物質形式,符旨為符徵在心靈所喚起的意象或概念。另外,指涉物(referent)則為符徵在真實世界所指涉的對象。符徵與符旨之間的關係原為武斷與約定俗成的,在傳統模仿(mimesis)觀的運作底下,形似來自於觀者感覺肖像符徵肖似其所指涉的模特兒之時,神似則出自肖像符徵在觀者心靈喚起了模特兒內在本質的意象。
以西方近代時期的肖像而論,符徵、符旨與指涉物之間,可以在表意過程(signification)產生緊密一致的關係,但是從十九世紀中葉的印象派開始,現代肖像在走向抽象的過程,逐漸脫離傳統肖像的模仿觀,愈來愈不肖似模特兒,與符旨也逐漸失去對應關係。從逐漸進入後現代的1960年代末期開始,肖像的符徵不僅在現實世界中沒有指涉的對象,而且與符旨完全斷裂,成為自由流動的符徵,使得意義不斷在從符徵轉移到下一個符徵的運動中暫時浮現、流轉不止,而演變成後現代的擬像(simulacrum)。
義大利歷史哲學家克羅齊(Benedetto Croce)在1917年曾經說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這句名言深刻地指出歷史分析是一種古今的對話,當代的狀況與需要會影響史家對過往歷史的詮釋。本書以「面對女性主體」為第一個主題,正是本著對近代數百年肖像歷史的探析,必須立足於當代關懷的學術立場。從1960年代末期開始,歷經學生運動、女性主義運動、黑人人權運動、同性戀平權運動、反越戰等等的洗禮,歐美的社會與文化發生從現代性邁入後現代性的巨大的轉變。各種後現代的邊緣團體湧現,一反現代時期凸顯普遍化的男性主體,開始以尊重差異與多元為訴求,群起發動各類爭取權力與主體性的社會運動。其中,當代女性主義理論與藝術實踐在探討差異政治方面,有極為深刻的劃時代表現。在「面對女性主體」這個主題,本書收錄了兩篇援引當代女性主義 / 後結構論述來解讀女性主義肖像的論文。劉瑞琪的論文奠基於肖像呈現「面貌的相似性」的觀點出發,張靄珠的論文卻解構了肖像呈現「面貌的相似性」的看法。但是,兩位女性主義學者皆認為女性主義藝術家的肖像創作,開拓了女性對自我認同的探索。
劉瑞琪的〈莎莉?曼恩兒童攝影中的母性拜物主義〉一文,將肖像攝影視作拍攝者與被攝者的觀視(gaze)與主體的交會場域。劉瑞琪以曼恩(Sally Mann)拍於1984年至1990年代前期的子女肖像攝影為主題,開拓性地從母性拜物主義(maternal fetishism)的理論與觀點,詮釋這些相片所建構的母親 / 攝影家與女兒的觀視與主體性。在攝影美學方面,劉瑞琪援引探討攝影拜物主義的理論,來分析曼恩以攝影紀念性地保存子女消逝的模樣。在寓言的面向,曼恩經常藉攝影來重溫與凝止子女在母體孕育成形的感受,以寓言的手法來展現她的母性拜物主義。在觀視的角度,曼恩還以母親 / 攝影家特有的觸覺性的觀看方式,營造與子女的形象親密無間的拜物幻想。法國的女性主義者伊希嘉黑(Luce Irigaray)等人提出,女性具親密感與觸覺性的認識論,可以顛覆男性以距離與控制為本的視覺中心認識論,劉瑞琪依循這條理論路線去詮釋曼恩所展現具親密感與觸覺性的母性拜物主義,所建立的母親 / 攝影家的主體性,以及其顛覆父權社會認識論的力量。劉瑞琪也進一步演繹:在曼恩觸覺性的觀視之下,她的女兒逐漸學習與展演和親人、事物及自然較為強烈的聯繫感與親密感,形塑了擁有陰性認識論的女性主體。
張靄珠的〈怪物、人機合體、與後人類女性主體:歐蘭肖像及身體藝術〉一文,探討法國當代表演藝術家歐蘭(Saint Orlan)的自我形塑,歐蘭導演、錄影並且轉播自己九次的美容整形手術過程,以文藝復興名畫中美女們最吸引她的局部形象植入她的臉部,包括蒙娜麗莎的額頭、黛安娜的眉眼、賽姬的鼻子、歐羅巴的嘴、以及維納斯的下巴。歐蘭也以電腦合成的手法,創作結合自己肉身與多媒體的自畫像,探索怪物 / 母親 / 機器的虛擬連續體形象。張靄珠以哈樂崴(Donna Haraway)的人機合體之後人類女性主義(cyborg feminism)觀點,探討歐蘭翻轉身體內 / 外疆界的表演,並以德勒茲和瓜達里(Giles Deleuze and Felix Guattari)的「無器官身體」概念,剖析歐蘭如何將女人變形為「原子女人」,以「去體現」到「再體現」的過程進行性 / 別操演。
張靄珠所論的歐蘭整形的變臉肖像,展現了後現代女性主義藝術以擬像的自我再現,來拆解女性氣質的社會建構。歐蘭不斷暴露皮開肉綻的整形過程,以及面貌不斷的毀形與重塑,以血肉肖像再現電腦重組過後的理想女性面貌。在大眾傳播與數位科技盛行的後現代,歐蘭以不斷變化與再現的面貌,抹消了與自己原有面貌的相似性,以展演女性亟欲臻至、卻無法迄及的理想認同,來探索與暴露女性氣質的社會建構。歐蘭所展演後現代沒有原真的主體面相,也解構了肖像呈現「面貌的相似性」的傳統模仿觀念,逆轉了傳統的肖像觀念。
在第二部分「認同與變相」這個主題,顏娟英、濮安(Anne Burkus-Chasson)、徐澄琪三人的論文,都將肖像視為畫家的社會文化認同符號。顏娟英的論文以「面貌的相似性」概念,對日治時期台灣畫家的自畫像與家族像提出精湛的解讀。濮安與徐澄琪的論文則獨闢蹊徑,不以「面貌的相似性」概念,來詮釋十七、十八世紀中國畫家的自我再現。她們透過對畫中圖文的多層次解讀,探討畫家如何在畫面上以變相來表達豐富的自我認同,展現當代改變中的肖像研究典範。
顏娟英的〈自畫像、家族像與文化認同問題--試析日治時期三位畫家〉一文,探討陳植棋、陳進與李石樵三位日治時期的台灣畫家,如何以自畫像與家族肖像來表達他們的社會文化認同。顏娟英認為,他們以多元的藝術詮釋手法,表現身為台灣人的文化認同。陳植棋以堅毅的台灣婦人肖像,傳達堅強與反抗的台灣人認同。女性畫家陳進學習與轉化殖民母國的繪畫語言,表現純潔唯美又具女性自覺的台灣女性肖像。李石樵則以學院派的語言描繪家族肖像,捍衛台灣殖民地上人民的自信與尊嚴。
濮安的〈雅或俗?--陳洪綬獻壽圖及其職業畫家身分〉一文,曾經榮獲1995年美國大學藝術學會的阿瑟金斯利波特獎(the Arthur Kingsley Porter Prize, College Art Association)。濮安以探討陳洪綬的獻壽圖為主,大量引用題跋、詩作、書信與史料,分層縷析陳洪綬在明末清初的社會變動與政治亂局,如何利用繪畫中的圖文符號,來表達他的自我再現與身分認同。濮安在陳洪綬為親友所作獻壽圖的題跋與圖像之間,看到畫家層疊的身影。她尤其別出心裁地將《宣文君授經圖》(1638)中宣文君身後屏風上孤獨的舟子,詮釋為陳洪綬的化身,一方面代表他超然的史學家角色,另一方面代表他反抗歸順異族的遺民身分。在分析陳洪綬如何以視覺與文學策略來再現自我之後,濮安發現他既非業餘文人畫家、亦非職業平民畫匠的社會認同,展現受過教育的畫家的新定義,解構了明代作家將畫壇截然兩分為雅俗對立的看法。
徐澄琪的〈金農畫梅,君子自寫真?〉一文,則藉由題跋與畫面的交互解讀,發現金農的《梅花圖》(1759)雖然不見肖像,卻滿載金農自我再現的符號。徐澄琪解讀題跋中的文學典故,並對照金農的藝術生涯與時代脈絡,來詮釋金農以梅娛人自娛、自況自嘲的心情。徐澄琪認為,金農在詼諧戲謔之間,以梅花作為自我形象,並在題跋自比女人姬妾,借女人的附屬地位,來感嘆文人在商業畫的揚州待價而沽,又傾吐自己懷才不遇的胸中塊壘。
第三部分的主題為「政治神話」,兩篇論文皆探討呈現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