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0930_開學語言展

為什麼是馬勒?史上擁有最多狂熱樂迷的音樂家

Why Mahler?: How One Man and Ten Symphonies Changed Our World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看更多
  • 9 378
    420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內容簡介

《誰殺了古典音樂》作者、知名音樂評論者諾曼.萊布列希力作

不是貝多芬?也不是柴可夫斯基?
馬勒是史上擁有最多狂熱樂迷的音樂家!
許多人中了他的蠱,無可自拔!
他不僅影響了藝術的發展,甚至政治人物、科學家……,
當然也有不少人不喜歡他,卻無法蔑視整個世界對他的瘋狂!

諾曼.萊布列希帶領讀者重回馬勒在世的每個時期,
剖析為何這樣具有全球普遍性的熱潮獨獨發生在馬勒身上,
揭示馬勒與他的音樂如何或顯明或隱微地影響著人們。

美國電影協會評分為最棒的25部電影中,有一半以上的配樂作曲師受到馬勒的影響。「馬勒這傢伙是誰呀?」一位好萊塢製片甚至問:「我們可以找他來簽配樂合約嗎?」即使是當代樂壇,受影響的就包括了平克佛洛伊德(Pink Floyd)、死之華合唱團(Grateful Dead)、約翰.佐恩(John Zorn)……等,多不勝數。

他是唯一進入主流文化的交響曲作者,輕易就跨越了文化與政治的藩籬,在所有人心中召喚出共同的歡笑與淚水。不知為何,他總能對各種人產生影響。明明荀貝格(Arnold Schoenberg)與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的曲風更大膽,而普契尼(Giacomo Puccini)和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的作品旋律更明確,為什麼最後世界卻選擇擁抱馬勒?

為什麼是馬勒?為什麼他的作品突然流行起來?究竟我們著迷的是他的音樂還是他本人?又或者,因為在當時的維也納,從婚姻到軍隊等大小體制都面臨時代挑戰,一切都在改變,所以我們著迷的是那種與現在截然不同的文化大熔爐氣氛?又或者以上三者皆是?那可是一個擁有佛洛伊德、馬勒、馬赫、維根斯坦、赫澤爾、托洛茨基和青年希特勒的維也納,那是創意的熔爐,是個人主義遇上現代主義之時,利己主義與理想主義正面交鋒,而情慾與美學、一切的崇高或平庸,也都在此時此刻短兵相接。而在這些核心人物當中,馬勒最大的魅力在於改變世界的決心,以及他願意面對民眾敵意的勇氣。對某些人來說,他是英雄,但其他人只覺得他自我耽溺,不過無論是他本人或是他的人生故事,卻無疑都讓人驚嘆不已。

他的音樂既高雅又平庸、既原創又充滿指涉、同時讓人讚嘆又無感,而這都不是一般標準能所能衡量。馬勒的音樂是一場開放式的心理遊戲,而那還只是我們智識上所能得到回饋。此外,馬勒的音樂還具有美學以及抒發情緒的功能,因此能提供我們無時無刻需要的安撫、啟發,以及自我進步的精神療效。馬勒的每一首交響樂都是挖掘自我內在真相的強力搜尋引擎,於是在追尋馬勒的過程中,我們也開始了探索自我的旅程,而有些時候,這些旅程真的幫助了我們。

馬勒就像佛洛伊德一樣,他們都在告訴我們「做自己是沒問題的」,那甚至是一件可敬的行為。他的音樂在要求集體服從的世界中重新肯定個人的存在,那正是一個人能夠從藝術或信仰中得到的至高慰藉:幫助我們與自己和平共處。這就是馬勒改變人們一生的方式。

馬勒和卡夫卡(Franz Kafka)一樣,用一種非常大膽、嚇人的俗世手法結合了自傳、自我分析與社會批判。他也和喬伊斯(James Joyce)一樣,用世界本身雜亂無章的形式來描述世界。他的音樂語言並不像荀貝格或阿波里奈爾般節制、新穎或超現實,反而是一種平凡的口語,再加上時不時的回憶閃現、時間快轉、少見的俚俗語言、彷彿放錯位置的子音,以及各種禁忌思想。

因為創造了以諷刺手法活用的樂句,馬勒得以在音樂中產生多重意義。不過即使在自由開放的社會中,藝術仍需要能在表面及內裡呈現差異。馬勒的作品編制常常超過百位樂手,因為他希望能呈現出最淒美、最私密,並且最隱晦的人類情感。他所使用的媒介與其中的訊息呈現出巨大差異,彷彿向我們暗示,在這個習於集體服從的社會中,內在的自我即將瀕臨滅絕。馬勒總是在向社會吶喊著這項私密的訊息,於是在擠滿三千人的音樂廳中,你也總會覺得自己正在獨自聆聽馬勒。

「每首交響曲都像一個世界,必須含括一切」對馬勒而言,音樂不只是娛樂,而是能參與「影響全球事務」以及個人道德的要角。第一號交響曲就在攻擊世界對早夭孩童的冷漠,第二號交響曲則在批判尚未完全剷除的教會干政問題,第三號交響曲意圖喚起環境意識,第四號交響曲則擁抱受到種族歧視的邊緣人,而這些都是從未有作曲家嘗試過的創舉。一旦我們把馬勒的高遠理想與傳統對手的渺小目標相比,也許就能解釋為何馬勒得以超越自己的時代,而史特勞斯卻不行。馬勒「足以撼動世界的影響力」從不是為了個人名譽,而是想要改善人類處境。

一位朋友曾在排練第六號交響曲時質問馬勒:「為什麼像你這樣一個善良的人也會如此殘酷、如此缺乏同情心?」馬勒尖酸地回答,「因為你們就是我每天必須面對的殘酷,我每天必須忍受的痛苦。」

回到他個人,直率的個性造成際遇的逆礙;周旋於情感之間的糾葛,加諸個人的健康狀況,形成了他不乏苦痛的一生。然而,在起伏顛波的生活中,他曾言:「我所有絕望的力量只能寄託於憂傷,憂傷是我僅剩的撫慰」。這是一份多麼了不起的決心!多數人只想逃離憂傷,但馬勒卻選擇擁抱它。憂傷是他的庇護所,是他在迷失於世間時僅剩的家屋。與其逃避苦痛,他反而將苦痛的自我轉化為創作的溫床。他在信中提到憂傷的段落非常關鍵性,因為在那之後,「陽光灑落我的全身,包覆我心的冰霜就此溶解」。他沒有選擇自我傷害,反而決定自我療癒,藉由藝術創作修補他的生命。

除了華格納外,沒有作曲家留下像他這麼多的「第一手目擊資料」;關於他滑稽的走路方式至少有一打以上的記載。

本書作者、國際知名音樂評論家諾曼.萊布列希(Norman Lebrecht)從自己與馬勒的淵源談起,細細爬梳所有與馬勒相關的書籍、檔案、口述資料,列示並探論馬勒作品與主要唱片錄音,建構出馬勒的一生,並闡述他對於馬勒現象的見解。不論你是否是馬勒的樂迷,甚至喜不喜歡馬勒,又或者是否關心近代文化現象,即使從一個單純的故事閱讀者身分出發,這都是一本精采難以釋卷的讀物。

名人推薦

《CLASSIC fM》雜誌,編輯選書:兼具強大熱情與說服威力的著作!

《獨立報》(The Independent)書評唐金(Boyd Tonkin):如演說般地令人讀來酣暢。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令人沉浸其中,漫談閒語與學習兼具,如讓馬勒重演人生。

《蘇格蘭人報》(scotsman),音樂作家貝瑞.米林頓(Barry Millington):編織舊往與軼聞,萊布列希深掘個人的經驗,創造出一部高度非傳統卻富含細節拼匯總作品。

《時代》(The Time):此書將馬勒的意義簡明地描摹出來,並且做得非常好。

BBC「前排」節目(Front Row):非凡超絕、扣人心弦!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指揮家里昂.波特斯坦(Leon Botstein):閱讀本書會感激萊布列希的熱情與個人文化史高度。

譯者


葉佳怡

台北人,曾獲林榮三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以及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專事文學創作與翻譯。著有短篇小說集《溢出》、散文集《不安全的慾望》。

目錄

序言 馬勒之後的另一波洪流 005
Preface : After Mahler, Another Deluge ?

導論 如何拼湊馬勒的一生   011
Introduction : Desperately Seeking Mahler

第一部分 為什麼是馬勒?
Part I : Why Mahler ?
1常見的疑問 Some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019

第二部分 馬勒是誰?--生命與時代
Part II : Who Is Mahler? - The Life and Times
2出生在無名之地(1860-1875) Living in a Nowhere Land 045
3城市之夢(1875-1887) City of Dreams 067
4如世界壯闊的交響曲(1887-1891) A Symphony Like the World 087
5再次復活(1891-1894) Rise Again 099
6愛情告訴我的事(1895-1897) What Love Tells Me 127
7權力的滋味(1897-1900) A Taste of Power 145
8維也納最美的女孩(1901) The Most Beautiful Girl in Vienna 167
9幸福的小插曲(1902-1906) Small Interludes of Happiness 193
10 三個打擊(1907) Three Hammer Blows 215
11 進軍美國(1907-1910) Discovering America 229
12 為你而生,為你而死(1910-1911) To Live For You, To Die for You 267
13 馬勒之後的世界(1911-2010) After Mahler 291

第三部分 馬勒屬於誰?
Part III : Whose Mahler ?
14 如何詮釋馬勒? A Question of Interpretation 313

第四部分 如何理解馬勒
Part IV : How to Mahler
15 找到一把通往私人空間的鑰匙 Finding the Key to a Private Space 371

致謝詞 Acknowledgements 393
文獻目錄 Bibliography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8899742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462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本商品會員日滿額金幣加碼回饋最高15倍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