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之眼:史上最偉大的新聞攝影師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全面介紹攝影史上最偉大的19位紀實攝影師,見證人類風起雲湧的時代。
●以精準而富詩意的筆法,描述這些媒體時代攝影巨擘的傳奇人生、歷史評價和攝影遺澤。
●以全頁或跨頁大尺寸照片,呈現每位攝影師的畢生代表作與精采的個人肖像。
本書精選20到21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紀實攝影師,簡要深入地介紹他們的傳奇人生、歷史評價和攝影遺澤。書中以全頁或跨頁的大畫幅,呈現他們的畢生代表作;這些作品都以最富洞察力和表現性的方式,捕捉了一個事件、乃至於一個時代的精髓,也因此每一幅都是攝影史上流傳最廣的經典影像。
全書以專章介紹每一位殿堂級的攝影大師,從羅伯特・卡帕、賴瑞・布洛斯和喬治・羅傑、大衛・西摩的戰地攝影,到瑪格麗特・伯克-懷特劃時代的圖片故事;從塞巴斯蒂奧・薩爾加多階調豐富的黑白攝影,到史提夫・麥凱瑞濃重豔麗的彩色攝影;從朵洛西亞・朗格對美國大蕭條時期民間疾苦的深沉凝視,到韋納・畢紹夫充滿人性關懷的視角;從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和艾略特・厄爾維特不可思議的決定性瞬間,到阿巴斯‧阿塔爾鏡頭下的宗教信仰與衝突;當然還有羅伯特・杜瓦諾魅力十足的巴黎街頭肖像,以及西瑟爾・比頓的經典名人肖像。此外還有人道主義硬漢尤金・史密斯,現代彩色攝影先驅恩斯特・哈斯,專注記錄早期中國的馬克・呂布,拍下〈勝利之吻〉的阿佛雷德・艾森斯塔特,以及義大利人文風情大師費迪南多・希安納。每個專章開頭,都附有一張精采的攝影師個人肖像,讓人感受紀實之眼背後的人格特質。
透過書中的文字和圖片,讀者可深刻體會到這些作品記錄下來的不只是歷史;他們對拍攝主體、手法和風格的選擇,也多少反映出攝影師的人生故事,因此我們明白,一個攝影師之所以成其偉大,靠的不是某一張傑作,而在於能否持續不懈地傳達一種觀點,找出一種接近現實的途徑──以及能否忠於一種合乎攝影倫理規範的美學。
目錄
序 6
朵洛西亞・朗格 Dorothea Lange 10
阿佛雷德・艾森斯塔特 Alfred Eisenstaedt 18
西瑟爾・比頓 Cecil Beaton 26
瑪格麗特・伯克-懷特 Margaret Bourke-White 36
喬治・羅傑 George Rodger 44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Henri Cartier-Bresson 54
大衛・西摩 David Seymour 66
羅伯特・杜瓦諾 Robert Doisneau 76
羅伯特・卡帕 Robert Capa 86
韋納・畢紹夫 Werner Bischof 100
尤金・史密斯 W. Eugene Smith 110
恩斯特・哈斯 Ernst Haas 120
馬克・呂布 Marc Riboud 130
賴瑞・布洛斯 Larry Burrows 142
艾略特・厄爾維特 Elliot Erwitt 152
費迪南多・希安納 Ferdinando Scianna 166
阿巴斯 Abbas Attar 180
塞巴斯蒂奧・薩爾加多 Sebastião Salgado 194
史提夫・麥凱瑞 Steve McCurry 206
作者簡介 222
試閱
Dorothea Lange
1895年5月26日生於美國新澤西州荷波肯(Hoboken),1965年10月11日死於美國加州舊金山。
她一生勇敢地對美國夢的核心價值提出責難。她的照片以深沉、清晰的人性視角,刻劃美國經濟大蕭條以及這個國家不為人知的一面。
在成為一位偉大的攝影師之前,朵洛西亞就已經是一位偉大的女性。她接受生活無情的考驗,適時地回應每一次的打擊。她從小就開始面對挑戰——7歲時患上小兒麻痺症,從此跛腳,年紀輕輕健康就已經永久受損;12歲時父親離家,所以她後來拋棄了父姓努特佐恩(Nutzhorn),改從母姓朗格。
朗格不只是重要人物,有人說她還是個讓人不自在的女人——讓美國這個自詡為自由和進步的使者感到芒刺在背。我們可以用一幅寓意肖像來描繪朵洛西亞:她像個繆思女神一樣坐在一輛道奇汽車的車頂上(車子和她都是黑白的),場景則是1940年代廣告上的彩色風景,有歡樂的家庭主婦和事業有成的丈夫,背後是粉紅色的日落。她拿起一面大鏡子,鏡子裡(也是黑白的)映照出一片蕭瑟的地平線,風滾草在多雲的天空下翻滾。她的眼睛在鏡子上方閃現,眼神清澈,充滿同理心,但堅定地不向任何人讓步,彷彿對美國說:這就是你的本質。
朗格1918年離開紐約時,就已經計畫好要環遊世界,但因為缺乏資金,不得不選擇在舊金山灣的柏克萊停下腳步,結果就在這裡度過餘生。她在舊金山原本以肖像攝影師為業,但後來被迫走出工作室,拍攝經濟危機、大蕭條時期的罷工運動,以及黑色風暴事件(Dust Bowl)這場大災難中的沙塵暴、乾旱和飢荒。美國的另一種風景,就是一團突然間滾遍美國的巨大風滾草。她的照片描繪失業的鄉村人口、勞工,以及在因為乾旱而形成硬盤的沙漠土壤上毫無收成的佃農。
飢餓、茫然的流民已經習慣用凍得和土地一樣硬的蔬菜裹腹;失業者排隊領取一盤食物,就像朗格那張偉大的隨拍照片裡背對著其他人的男子,表達著所有人心中無聲的絕望。另一張照片呈現出震撼人心的〈流民母親〉(Migrant Mother)臉上痛苦、無望的表情,還有兩個小孩躲在她的肩膀後面。他們就是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小說中採集大麥與季節性作物的農民,同樣住在蒙特里(Monterey)這幾條街上殘破的棚屋裡。1941年,古根漢基金會頒發傑出學人獎助金給朵洛西亞・朗格,但是她後來為了替美國政府紀錄珍珠港事件後日裔美國人的悲慘命運,而放棄了這個獎;他們有的從美國西岸被驅逐出境、有的才剛誓言效忠美國不久就被囚禁、有的被拘留在永久營區裡。
這些照片因為批判性太強而被美國軍方扣留,鎖在他們的檔案庫裡超過50年。連她幫《生活》雜誌拍攝的一篇關於柏利薩谷(Berryessa Valley)湖水氾濫、導致蒙提瑟洛鎮(Monticello)消失的報導都沒有刊登出來。朗格於是在《光圈》(Aperture)雜誌上用整期的篇幅報導了這個專題,她是這本雜誌的共同創辦人。朵洛西亞除了拍攝奮力築夢、但實際上對貧窮問題無計可施的動盪敗壞的美國之外,也製作了關於愛爾蘭和埃及的圖片報導。她和第二任丈夫一起探索了巴基斯坦、韓國和越南,由丈夫撰寫報導並收集資料,她負責拍照。她以漸進的方式跟當地人直接接觸,與他們一起席地而坐,在問問題之前先聊聊自己,也不會阻止小孩子用髒兮兮、黏黏的手來摸她的相機。
[p11圖說]
這張由拉瑞・科威爾(Larry Colwell)拍攝的肖像中,朵洛西亞・朗格表情靦腆,帶著一股淡淡的憂傷。比起她面對苦難時堅忍不拔的勇氣,這張照片表露更多的是她承受的苦。
[p12圖說]
1936年,美國加州。這張名為〈流民母親〉的照片攝於帝王谷(Imperial Valley),是美國大蕭條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圖像。照片中的婦女育有七個小孩,他們和另外2000名採豆人在一處營區外圍的惡劣環境中掙扎求生。這張照片在《舊金山新聞報》(San Francisco News)上登出之後,這數千名流民極度貧困的生活處境受到全國關注,外界也開始送出救援食物和藥品到這些營區。這則報導也是非常成功的新聞攝影(一張攝影者簽名的〈流民母親〉在1998年的蘇富比拍賣會上以美金24萬4500元售出),照片上這位年輕媽媽的臉還被印在郵票上。多年後,一位記者找到了這位母親,她的名字是佛羅倫絲・湯普森(Florence Thompson),她宣稱曾經要求不要刊登她這些照片,還表示從未因這張照片的名氣而受惠。但是在1983年,她罹患癌症的時候,一場為了她的醫療照護而發起的募款活動,替她的家庭籌得了2萬5000美金。[p14圖說]
1936年,美國加州。這無家可歸的一家人在99號公路旁打算搭便車,附近一點樹蔭都沒有,根本無處可躲。朗格的構圖正是為了表現這種沒有未來的感覺:站在這個一望無際的曠野中,只能任由烈日灼身。延伸到遠方的道路幾乎被人遺棄,且遙不可及。
[p17圖說]
(左頁)1936年,美國德州,喀里索斯普陵(Carrizo Springs)。曾是農場奴隸的鮑伯・萊門斯(Bob Lemmons)臉上有一股說不上來、但很明顯的疲憊感。經濟大蕭條帶來重創,特別是在這些鄉下地方,把靠土地維生的窮人的希望和夢想一掃而空。這張照片的高明暗對比強化了鮑伯臉上的線條,和圖中的木頭紋路相呼應,道出了人生的艱困。
(上)1936年,美國新墨西哥州。朵洛西亞眼中的美國是不可預測的,也很難說得清楚。照片上是一戶從愛荷華州遷移到新墨西哥州的農民。但是這片應許之地其實全是山巒和沙漠,比他們當初離開的土地還要嚴峻,更難過活。為了糊口,他們被迫出售車子和拖車。朵洛西亞曾經替美國安置署(Resettlement Administration)和農場安全署(Farm Security Administration)工作,紀錄下數以千計被迫在自己的國家成為難民的美國人生活情況。她的作品的偉大之處完全透過這組照片顯現出來,她以無以倫比的謙卑和人道闡述他們的故事。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