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文化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唐代斐汶《茶述》述茶之性曰:「茶,起於東晉,盛於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浩潔。其用滌煩,其功致和。參百品而不混,越眾飲而獨高」。茶,味苦寒,性平和,益身心,茶能靜心,水能清塵。在靜默中細細品味,可使千般憂慮都悠然忘懷,心緒清明,神馳物外。體會一種人生淡然的心境,悠然而長遠。
茲書之作,既研讀唐代茶文化相關圖書資料,復拜訪茶學先進,以了解唐代茶文化之形貌!並親訪法門寺地宮博物館,觀覽唐代宮廷王室金銀茶具之實物,唐代宮廷整套金銀茶具,有風爐、茶碾子、茶羅、茶則、茶匙、鹽台、茶碗等共十六件。冀能體會唐代宮廷飲茶習俗,瞭解唐代茶事、茶藝之內涵。從陸羽《茶經》瞭解唐代庶民茶飲生活之豐富多采,以期窺明唐代茶文化深邃之原貌。因此嘗試從文學、史學、哲學之視角,探討唐代茶文化之多元性,藉以明白唐代茶文化演變之跡。更試圖從茶詩、茶文、茶書、茶畫、茶碑、茶帖等文學作品中,尋找唐代文人心目中「茶中有大道,悟茶通人生」這一文化因素,擴展現有唐代茶文化的視野。
茲書之作,既研讀唐代茶文化相關圖書資料,復拜訪茶學先進,以了解唐代茶文化之形貌!並親訪法門寺地宮博物館,觀覽唐代宮廷王室金銀茶具之實物,唐代宮廷整套金銀茶具,有風爐、茶碾子、茶羅、茶則、茶匙、鹽台、茶碗等共十六件。冀能體會唐代宮廷飲茶習俗,瞭解唐代茶事、茶藝之內涵。從陸羽《茶經》瞭解唐代庶民茶飲生活之豐富多采,以期窺明唐代茶文化深邃之原貌。因此嘗試從文學、史學、哲學之視角,探討唐代茶文化之多元性,藉以明白唐代茶文化演變之跡。更試圖從茶詩、茶文、茶書、茶畫、茶碑、茶帖等文學作品中,尋找唐代文人心目中「茶中有大道,悟茶通人生」這一文化因素,擴展現有唐代茶文化的視野。
目錄
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唐茶飲之淵源與傳播
第一節 中國茶飲之淵源
第二節 唐人茶飲之傳播
第三章 唐茶之製造與茶飲方式
第一節 唐茶之製造
第二節、唐人飲茶方式
第三節 唐代傳世之名茶
第四章 唐代茶政
第一節 貢茶
第二節 稅茶
第三節 榷茶
第五章 唐代茶文化藝術
第一節 唐代茶具
第二節 唐代茶畫、茶碑、茶帖
第六章 唐代茶文學
第一節 茶詩
第二節 茶文
第三節 茶書
第七章 結論
參考書目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唐茶飲之淵源與傳播
第一節 中國茶飲之淵源
第二節 唐人茶飲之傳播
第三章 唐茶之製造與茶飲方式
第一節 唐茶之製造
第二節、唐人飲茶方式
第三節 唐代傳世之名茶
第四章 唐代茶政
第一節 貢茶
第二節 稅茶
第三節 榷茶
第五章 唐代茶文化藝術
第一節 唐代茶具
第二節 唐代茶畫、茶碑、茶帖
第六章 唐代茶文學
第一節 茶詩
第二節 茶文
第三節 茶書
第七章 結論
參考書目
序/導讀
序文
唐代斐汶《茶述》述茶之性曰:「茶,起於東晉,盛於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浩潔。其用滌煩,其功致和。參百品而不混,越眾飲而獨高」。茶,味苦寒,性平和,益身心,茶能靜心,水能清塵。飲茶時需要神清氣閑,心態平和,在靜默中細細品味,喧鬧污濁則與茶境不符。一人獨飲,或與性情相投、心境淡泊的朋友共坐,淺斟細酌,在一杯清茶中靜靜享受人生,韻味至深。可使千般憂慮都悠然忘懷,心緒清明,神馳物外。體會一種人生淡然的心境,悠然而長遠。
筆者年幼時每至飯後,常看到祖父手沏一杯香茗,悠閒的坐在搖椅上,抱著小收音機,或聽歌,或聽戲,或閱讀古書,當時對這種品茗的悠閒情懷,心生仰慕,喜歡喝祖父大鋼杯裡帶有香氣、苦澀而有回甘的香片茶。讀大學後,開始自己學著泡茶,從剛開始的一個小沖泡壺,漸擴充成為一整套茶具。也曾因看中一個非賣品的手工聞香杯,欣羨之餘寫一首小詩,去向店主討杯的輕狂舉動。雖然大學時代,沒辦法買到較高檔的茶葉,但是只要有朋友相聚,我都會以自沏的高山清茶待客,漸漸的在同學間有一點「茶名」在外,朋友們來訪,都會攜帶一小罐的高山茶、烏龍茶或花茶給我,結果住處的茶葉越堆越多,就在那時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
大學畢業後,考上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後,在李立信教授的指導下,曾寫出一篇〈唐代茶文化探究〉的單篇論文,闡述法門寺與唐代茶道之關係。很幸運的發表在《嘉義大學通識學報》上,於是覺得自己可以就「唐代茶文化」,持續這主題,再深入探討,來作為自己論文之延伸。
讀研究所時,剛好有一學術交流機會,接受大陸西安市西北大學歷史系主任徐衛民之邀,前往西北大學作為期一個月的研習及資料收集。每日早出晚歸,到各大圖書館、博物館去尋訪資料。西北大學是當時中國前百大重點之大學,設有唐代研究室、博物館及圖書館,收藏文物古籍甚多,文化底蘊甚為豐富。
西安是古唐都長安的舊址所在,地下有著豐富的文化層,出土古文物甚多,故其文化、歷史之研究非常發達。而今西北大學校址,正好是唐代太平坊一坊之地。坊裡四面監街,其格局恰與今西北大學校園外四周街道一致。唐太平坊,地理位置優越,靠近皇城,是名符其實的天子腳下。有清明渠自南向北流過,小橋流水,夾岸竹柳。正如唐代詩人劉禹錫所云:「長愛街西風景閑,到君居處暫開顏。清光門外一渠水,秋色牆頭數點山,疏種碧松通月朗,多栽紅藥待春還。莫言堆案無餘地,認得詩人在此間」。
校園中央還有唐代著名寺院「實際寺」(唐宣宗大中六年改為崇聖寺)遺址,寺內凈土院有名畫家尹琳繪山門,吳道子繪佛教鬼神等壁畫,並有出土石刻佛頭、飛天造像及漢白玉供養人造像等古物,存放在西北大學歷史系陳列室中。其歷史系與中文系因地利之便,收藏唐代文物資料甚多,博物館與圖書館收藏唐代飲食及茶資料頗為豐富。因此我在西北大學研習期間,收錄影印許多相關的單篇論文研究資料。更幸運的是有緣向歷史系唐史研究專家楊希義教授請教許多關於唐代飲食文化方面的問題,幸蒙楊教授不吝指導,提供許多唐代茶飲文化資料,讓我有如獲至寶之欣喜。
去西安研習前,指導老師李立信教授曾言及陜西師範大學有不少唐史研究之學者,於是根據老師之介紹,特地拜訪陜西師範大學唐代律法研究專家杜文玉教授,他指出在那段時間,西安有一個大型旅遊景點「大唐芙蓉園」剛好落成,需要許多有關唐代飲食方面之研究。因此在西安正飆起一股「唐宮熱」風,我正好盛逢其會。從杜教授處,有幸獲得一整套香港《東方美食月刊》影印本,裡面有系統整理出版的飲食文化短篇論文集,對撰寫本書《唐代茶文化》,極有幫助。
在西安研習時間,藉由徐衛民主任之引薦,得以參觀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博物館,能一覽法門寺出土之皇帝御用供佛器物和佛骨舍利。並觀賞到舉世聞名的整套幾近完整、無損的唐代宮廷金銀茶具,有風爐、茶碾子、茶羅、茶則、茶匙、鹽臺、茶碗等共十六件;精緻多樣,造型優美,且質地精良,為中國歷代考古所僅見,是迄今世界上發現最早、最完善而珍貴的「鎏金銀」茶器,及令人驚艷的「秘色瓷」瓷器,對唐代茶飲文化之呈現,佔有重要之地位。藉此可瞭解唐代茶具之形制設計與工藝之美,及大唐深蘊茶文化之生動體現。心中之雀躍驚喜,當非文字筆墨所能形容。
茲書之作,既研讀唐代茶文化相關圖書資料,復拜訪茶學先進,以了解唐代茶文化之形貌!並親訪法門寺地宮博物館,觀覽唐代宮廷王室金銀茶具之實物,冀能體會唐代宮廷飲茶習俗,瞭解唐代茶事、茶藝之內涵。從陸羽《茶經》瞭解唐代庶民茶飲生活之豐富多采,以期窺明唐代茶文化深邃之原貌。因此嘗試從文學、史學、哲學之視角,探討唐代茶文化之多元性,藉以明白唐代茶文化演變之跡。更試圖從茶詩、茶文、茶書、茶畫、茶碑、茶帖等文學作品中,尋找唐代文人心目中「茶中有大道,悟茶通人生」這一境界,擴展現有唐代茶文化的視野。
傅及光
2020.9.25
唐代斐汶《茶述》述茶之性曰:「茶,起於東晉,盛於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浩潔。其用滌煩,其功致和。參百品而不混,越眾飲而獨高」。茶,味苦寒,性平和,益身心,茶能靜心,水能清塵。飲茶時需要神清氣閑,心態平和,在靜默中細細品味,喧鬧污濁則與茶境不符。一人獨飲,或與性情相投、心境淡泊的朋友共坐,淺斟細酌,在一杯清茶中靜靜享受人生,韻味至深。可使千般憂慮都悠然忘懷,心緒清明,神馳物外。體會一種人生淡然的心境,悠然而長遠。
筆者年幼時每至飯後,常看到祖父手沏一杯香茗,悠閒的坐在搖椅上,抱著小收音機,或聽歌,或聽戲,或閱讀古書,當時對這種品茗的悠閒情懷,心生仰慕,喜歡喝祖父大鋼杯裡帶有香氣、苦澀而有回甘的香片茶。讀大學後,開始自己學著泡茶,從剛開始的一個小沖泡壺,漸擴充成為一整套茶具。也曾因看中一個非賣品的手工聞香杯,欣羨之餘寫一首小詩,去向店主討杯的輕狂舉動。雖然大學時代,沒辦法買到較高檔的茶葉,但是只要有朋友相聚,我都會以自沏的高山清茶待客,漸漸的在同學間有一點「茶名」在外,朋友們來訪,都會攜帶一小罐的高山茶、烏龍茶或花茶給我,結果住處的茶葉越堆越多,就在那時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
大學畢業後,考上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後,在李立信教授的指導下,曾寫出一篇〈唐代茶文化探究〉的單篇論文,闡述法門寺與唐代茶道之關係。很幸運的發表在《嘉義大學通識學報》上,於是覺得自己可以就「唐代茶文化」,持續這主題,再深入探討,來作為自己論文之延伸。
讀研究所時,剛好有一學術交流機會,接受大陸西安市西北大學歷史系主任徐衛民之邀,前往西北大學作為期一個月的研習及資料收集。每日早出晚歸,到各大圖書館、博物館去尋訪資料。西北大學是當時中國前百大重點之大學,設有唐代研究室、博物館及圖書館,收藏文物古籍甚多,文化底蘊甚為豐富。
西安是古唐都長安的舊址所在,地下有著豐富的文化層,出土古文物甚多,故其文化、歷史之研究非常發達。而今西北大學校址,正好是唐代太平坊一坊之地。坊裡四面監街,其格局恰與今西北大學校園外四周街道一致。唐太平坊,地理位置優越,靠近皇城,是名符其實的天子腳下。有清明渠自南向北流過,小橋流水,夾岸竹柳。正如唐代詩人劉禹錫所云:「長愛街西風景閑,到君居處暫開顏。清光門外一渠水,秋色牆頭數點山,疏種碧松通月朗,多栽紅藥待春還。莫言堆案無餘地,認得詩人在此間」。
校園中央還有唐代著名寺院「實際寺」(唐宣宗大中六年改為崇聖寺)遺址,寺內凈土院有名畫家尹琳繪山門,吳道子繪佛教鬼神等壁畫,並有出土石刻佛頭、飛天造像及漢白玉供養人造像等古物,存放在西北大學歷史系陳列室中。其歷史系與中文系因地利之便,收藏唐代文物資料甚多,博物館與圖書館收藏唐代飲食及茶資料頗為豐富。因此我在西北大學研習期間,收錄影印許多相關的單篇論文研究資料。更幸運的是有緣向歷史系唐史研究專家楊希義教授請教許多關於唐代飲食文化方面的問題,幸蒙楊教授不吝指導,提供許多唐代茶飲文化資料,讓我有如獲至寶之欣喜。
去西安研習前,指導老師李立信教授曾言及陜西師範大學有不少唐史研究之學者,於是根據老師之介紹,特地拜訪陜西師範大學唐代律法研究專家杜文玉教授,他指出在那段時間,西安有一個大型旅遊景點「大唐芙蓉園」剛好落成,需要許多有關唐代飲食方面之研究。因此在西安正飆起一股「唐宮熱」風,我正好盛逢其會。從杜教授處,有幸獲得一整套香港《東方美食月刊》影印本,裡面有系統整理出版的飲食文化短篇論文集,對撰寫本書《唐代茶文化》,極有幫助。
在西安研習時間,藉由徐衛民主任之引薦,得以參觀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博物館,能一覽法門寺出土之皇帝御用供佛器物和佛骨舍利。並觀賞到舉世聞名的整套幾近完整、無損的唐代宮廷金銀茶具,有風爐、茶碾子、茶羅、茶則、茶匙、鹽臺、茶碗等共十六件;精緻多樣,造型優美,且質地精良,為中國歷代考古所僅見,是迄今世界上發現最早、最完善而珍貴的「鎏金銀」茶器,及令人驚艷的「秘色瓷」瓷器,對唐代茶飲文化之呈現,佔有重要之地位。藉此可瞭解唐代茶具之形制設計與工藝之美,及大唐深蘊茶文化之生動體現。心中之雀躍驚喜,當非文字筆墨所能形容。
茲書之作,既研讀唐代茶文化相關圖書資料,復拜訪茶學先進,以了解唐代茶文化之形貌!並親訪法門寺地宮博物館,觀覽唐代宮廷王室金銀茶具之實物,冀能體會唐代宮廷飲茶習俗,瞭解唐代茶事、茶藝之內涵。從陸羽《茶經》瞭解唐代庶民茶飲生活之豐富多采,以期窺明唐代茶文化深邃之原貌。因此嘗試從文學、史學、哲學之視角,探討唐代茶文化之多元性,藉以明白唐代茶文化演變之跡。更試圖從茶詩、茶文、茶書、茶畫、茶碑、茶帖等文學作品中,尋找唐代文人心目中「茶中有大道,悟茶通人生」這一境界,擴展現有唐代茶文化的視野。
傅及光
2020.9.25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