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悲歡離合,出將入相,得失成敗,盡在一台風景。
生旦淨末丑,粉墨登場,好好壞壞,演透人間故事。
作觀眾,台下情熱眼冷,才品得出演得是否真切。
作者評鑑戲劇,儘管只是一己之見,也許,箇中自有一番心事,盼以無私公允進言,為演者,為觀眾,提出或可供參照材料。
人生如戲,戲似人生,如有些提示,細意品味,一台風景,容或也可走出一條可觀道路來。
「粵劇」成為中學課程一部份,又成功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後,學校、社會、政府關注戲曲教育的力度加大了,這的確是個可喜現象。雖然新一代對粵劇所知不多,對中國戲曲眾多的地方戲認識更少。在他們心中,音樂影視節目屬流行文化,高檔藝術是指芭蕾、鋼琴、歌劇等等。「睇大戲」是公公婆婆的老土消遣,京崑川越戲劇也太遙遠,總之,都與他們無干,不是年輕人玩意。本書是粵劇的入門,也是一種戲曲文化的思考,讓感悟分享與藝術教育同行。作者相信優美的戲劇讓生活充實富姿采。
生旦淨末丑,粉墨登場,好好壞壞,演透人間故事。
作觀眾,台下情熱眼冷,才品得出演得是否真切。
作者評鑑戲劇,儘管只是一己之見,也許,箇中自有一番心事,盼以無私公允進言,為演者,為觀眾,提出或可供參照材料。
人生如戲,戲似人生,如有些提示,細意品味,一台風景,容或也可走出一條可觀道路來。
「粵劇」成為中學課程一部份,又成功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後,學校、社會、政府關注戲曲教育的力度加大了,這的確是個可喜現象。雖然新一代對粵劇所知不多,對中國戲曲眾多的地方戲認識更少。在他們心中,音樂影視節目屬流行文化,高檔藝術是指芭蕾、鋼琴、歌劇等等。「睇大戲」是公公婆婆的老土消遣,京崑川越戲劇也太遙遠,總之,都與他們無干,不是年輕人玩意。本書是粵劇的入門,也是一種戲曲文化的思考,讓感悟分享與藝術教育同行。作者相信優美的戲劇讓生活充實富姿采。
目錄
文康?康文?──戲曲教育的反思
不放過細微處
不老的音樂,不老的樂師
可以載舟、可以覆舟的觀眾
戒驕戒滿
上世紀的粵劇應變與求新
生活與藝術
和翕八方,弘揚劇藝
創意無限的廣告
情尋粵劇老戲橋
「希望還在於香港」
鼓樂喧天「粵劇日」
睇大戲,活學習
專心演戲,高處取法
從《帝女花》到《寶蓮燈》
《新再世紅梅記》觀後感
骨子的戲迷情人
稚嫩不可怕
肇慶出了個「鍾馗」
實驗與前望
譜出高歌徹紫霄──八和例戲開鑼,香港藝術節揭幕
傳來往事留金鑑──談香港藝術節三齣粵劇正本戲
《梨園道遠》──薪火相傳是否不可能的夢
勾心鬥角的古戰場──《馬陵道》
《德齡與慈禧》帶來改革啟示
原創新編《翰墨丹青繫赤繩》
還裴禹一個公道
「話劇元素比較重」的《遺恨長生殿》
帶藝受教的結業演出
濃濃越味的港禪版《紫釵記》
演藝學院培育粵劇種子
親子歡樂的《雛聲匯演》
迎聖大典神功戲
共聚鄉情的棚戲
青年演員的「武戲專場」
古老排場話《荷池影美》
當關漢卿加上文天祥、王實甫
成長中的「青苗」
不放過細微處
不老的音樂,不老的樂師
可以載舟、可以覆舟的觀眾
戒驕戒滿
上世紀的粵劇應變與求新
生活與藝術
和翕八方,弘揚劇藝
創意無限的廣告
情尋粵劇老戲橋
「希望還在於香港」
鼓樂喧天「粵劇日」
睇大戲,活學習
專心演戲,高處取法
從《帝女花》到《寶蓮燈》
《新再世紅梅記》觀後感
骨子的戲迷情人
稚嫩不可怕
肇慶出了個「鍾馗」
實驗與前望
譜出高歌徹紫霄──八和例戲開鑼,香港藝術節揭幕
傳來往事留金鑑──談香港藝術節三齣粵劇正本戲
《梨園道遠》──薪火相傳是否不可能的夢
勾心鬥角的古戰場──《馬陵道》
《德齡與慈禧》帶來改革啟示
原創新編《翰墨丹青繫赤繩》
還裴禹一個公道
「話劇元素比較重」的《遺恨長生殿》
帶藝受教的結業演出
濃濃越味的港禪版《紫釵記》
演藝學院培育粵劇種子
親子歡樂的《雛聲匯演》
迎聖大典神功戲
共聚鄉情的棚戲
青年演員的「武戲專場」
古老排場話《荷池影美》
當關漢卿加上文天祥、王實甫
成長中的「青苗」
序/導讀
序
文康?康文?──戲曲教育的反思
「粵劇」成為學校課程一部份,又成功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校、社會、政府關注戲曲教育的力度加大了,的確是個可喜現象。近年來戲曲界、教育界、文化界,以及政府相關部門熱心投入,多方位齊向學界引進中國地方戲曲藝術。
學生對粵劇知得不多,對中國戲曲認識更少。在他們心中,音樂影視節目屬流行文化,高檔藝術是指芭蕾、鋼琴、歌劇等等。「睇大戲」是公公婆婆的老土消遣,京崑川越戲劇也太遙遠,總之,都與他們無干,不是年輕人玩意。然而,最近我出席兩類型戲曲藝術推廣活動,發現學生對新鮮事物一般不會很抗拒,接收能力相當高,興趣則取決於與他們有無關係,以及能否刺激他們的感觀。
「學校文化日」是《中國戲曲節二○一○》的延伸活動。成都市川劇院蔡少波副院長親自主持「川劇藝術多面賞」,學生坐滿了大半個高山劇場,首先是川劇的起源和特色簡介,跟著示範文戲《拾玉鐲》、武戲《八陣圖》選段,又有展示傳統絕技的《射雕》片段,當然少不了變臉和吐火表演。
演到搓線、餵雞的默劇式做手,可能生活接觸不到,學生沒大反應。看到象徵少男少女互生愛慕的扭捏情態,台下馬上活躍起來。「牽眼線」、「變鬍子」、腰腿功、翎子功都討人喜歡,變臉吐火絕活,更加掀起全場熱點,同學充分感受到川劇藝術的新、奇、美。
互動環節是高潮,卻嫌少了點析述。如能在全場興致高漲時,引導他們多一層思想,學生就真正領略到戲曲藝術的魅力。舉個例子說,《射雕》裡含嫣姑娘與青年獵手花榮一見鍾情,相對凝視。兩人眼珠兒動也不動,好像給一條線連著似的,那條隱形眼線也可視為會心交流的一縷情絲,舞台上並無「線」「絲」實物出現,「牽眼線」、「剪眼線」全屬虛擬動作,人物那癡癡感情卻是真實的,這種從無形到有形的轉化,學生模仿得樂不可支,但也最需要指引去體會藝術的意象。含嫣終日惦念花榮,見到有鬍子的車夫就幻覺成自己情人,台上演員時而是實寫的有鬍子車夫,忽然又是沒鬍子的她的情人,「變鬍子」絕技的功能就在把妙齡少女的心理狀態變為有形的外部視像。學生若能發現男女兩情相悅,心底處的愛慕情懷卻原來可以浪漫地外化成藝術享受,就會明白藝術是生活的一部份,藝術思維不再是天馬行空、深奧難懂。
同樣道理,「變臉」也不是只為追求標新立異,演員從紅臉綠眉變為藍臉金眉,再變為白臉笑眼,別有深意,那表示些甚麼內心情緒,渲染怎麼樣的劇情氣氛?蔡院長如能多點適時切入解說,學生對「變臉」的印象,必不會繼續停留在「劉德華介紹過」的層次,這樣,鬧哄哄的趣味背後,就會滲透藝術文化無限的蘊藏。
另一類型推廣活動是「香港中文大學知識轉移基金」送戲曲知識到校園,主題是「崑曲、粵劇教育推廣計劃」,註二 主持人華瑋教授娓娓道出戲曲與文學、戲曲與藝術的審美觀點,讓同學從崑曲《牡丹亭.驚夢》(翁佳慧、袁佳飾柳夢梅、杜麗娘) 和粵劇《帝女花.香夭》(陳澤蕾、鄭雅琪飾周世顯、長平),學習鑒賞幽雅精緻、載歌載舞的「戲曲之美」。
「崑曲說情、香夭演死」的互動時間,台上台下打成一片,氣氛最熱切。同學嘗試「揉肩」身段來體會男女親密之情,崑曲演員特別提醒他們注意運用眼神,眼睛的「戲」是角色的靈魂,可惜同學在嘻哈笑聲中往往忽略了「以眼傳神」的力量。粵劇互動設計是同學與演員配搭合作,一個扮公主與駙馬演員配戲,另一個扮駙馬與公主演員對戲。但當台上嚴肅處理「夫妻死去」過程,兩對公主駙馬在樂師現場伴奏下,慢慢一步一步的入場,台下卻笑聲不絕,這證明台下同學仍未從短促情節去思考劇中感情,也說明文戲需要較長時間深層薰染。難得是上台扮演的同學,在分享自己體會時,能真切說出他不期然代入劇中人情緒的感受,蠻有意思。到翁佳慧示範中國戲曲與西洋歌劇的兩種發聲原理,全場安靜凝聚,教我深信知識性的東西仍具吸引力。
兩種不同模式,不同切入點,一種是單一地方戲的介紹,一種是戲曲文化的思考,讓感悟分享與藝術教育同行。鋪排形式容有分別,但宗旨同為年青一代傳遞戲曲藝術的美學觀。這不僅僅是課餘活動,其實是教育,是從前我輩唸書時最欠缺的藝術創意教育。同學樂在其中,當然很好,但笑完、玩完過後的得著才最重要。讓學生嘗試接觸不難,最困難是改變他們看待戲曲的態度,使他們願意接受。但我還是相信,喜歡優美的東西,希望生活充實富姿采,是人之常情。
教育不能只講即時效益,潛移默化是不二法門。戲曲教育是一門藝術教育,先康後文也好,先文後康也好,都不過是手段,最後總得回歸到「文化思想」。當吃飯工作之餘,也肯同來觀賞一台戲曲表演,藝術就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了。
二○一○年七月
文康?康文?──戲曲教育的反思
「粵劇」成為學校課程一部份,又成功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校、社會、政府關注戲曲教育的力度加大了,的確是個可喜現象。近年來戲曲界、教育界、文化界,以及政府相關部門熱心投入,多方位齊向學界引進中國地方戲曲藝術。
學生對粵劇知得不多,對中國戲曲認識更少。在他們心中,音樂影視節目屬流行文化,高檔藝術是指芭蕾、鋼琴、歌劇等等。「睇大戲」是公公婆婆的老土消遣,京崑川越戲劇也太遙遠,總之,都與他們無干,不是年輕人玩意。然而,最近我出席兩類型戲曲藝術推廣活動,發現學生對新鮮事物一般不會很抗拒,接收能力相當高,興趣則取決於與他們有無關係,以及能否刺激他們的感觀。
「學校文化日」是《中國戲曲節二○一○》的延伸活動。成都市川劇院蔡少波副院長親自主持「川劇藝術多面賞」,學生坐滿了大半個高山劇場,首先是川劇的起源和特色簡介,跟著示範文戲《拾玉鐲》、武戲《八陣圖》選段,又有展示傳統絕技的《射雕》片段,當然少不了變臉和吐火表演。
演到搓線、餵雞的默劇式做手,可能生活接觸不到,學生沒大反應。看到象徵少男少女互生愛慕的扭捏情態,台下馬上活躍起來。「牽眼線」、「變鬍子」、腰腿功、翎子功都討人喜歡,變臉吐火絕活,更加掀起全場熱點,同學充分感受到川劇藝術的新、奇、美。
互動環節是高潮,卻嫌少了點析述。如能在全場興致高漲時,引導他們多一層思想,學生就真正領略到戲曲藝術的魅力。舉個例子說,《射雕》裡含嫣姑娘與青年獵手花榮一見鍾情,相對凝視。兩人眼珠兒動也不動,好像給一條線連著似的,那條隱形眼線也可視為會心交流的一縷情絲,舞台上並無「線」「絲」實物出現,「牽眼線」、「剪眼線」全屬虛擬動作,人物那癡癡感情卻是真實的,這種從無形到有形的轉化,學生模仿得樂不可支,但也最需要指引去體會藝術的意象。含嫣終日惦念花榮,見到有鬍子的車夫就幻覺成自己情人,台上演員時而是實寫的有鬍子車夫,忽然又是沒鬍子的她的情人,「變鬍子」絕技的功能就在把妙齡少女的心理狀態變為有形的外部視像。學生若能發現男女兩情相悅,心底處的愛慕情懷卻原來可以浪漫地外化成藝術享受,就會明白藝術是生活的一部份,藝術思維不再是天馬行空、深奧難懂。
同樣道理,「變臉」也不是只為追求標新立異,演員從紅臉綠眉變為藍臉金眉,再變為白臉笑眼,別有深意,那表示些甚麼內心情緒,渲染怎麼樣的劇情氣氛?蔡院長如能多點適時切入解說,學生對「變臉」的印象,必不會繼續停留在「劉德華介紹過」的層次,這樣,鬧哄哄的趣味背後,就會滲透藝術文化無限的蘊藏。
另一類型推廣活動是「香港中文大學知識轉移基金」送戲曲知識到校園,主題是「崑曲、粵劇教育推廣計劃」,註二 主持人華瑋教授娓娓道出戲曲與文學、戲曲與藝術的審美觀點,讓同學從崑曲《牡丹亭.驚夢》(翁佳慧、袁佳飾柳夢梅、杜麗娘) 和粵劇《帝女花.香夭》(陳澤蕾、鄭雅琪飾周世顯、長平),學習鑒賞幽雅精緻、載歌載舞的「戲曲之美」。
「崑曲說情、香夭演死」的互動時間,台上台下打成一片,氣氛最熱切。同學嘗試「揉肩」身段來體會男女親密之情,崑曲演員特別提醒他們注意運用眼神,眼睛的「戲」是角色的靈魂,可惜同學在嘻哈笑聲中往往忽略了「以眼傳神」的力量。粵劇互動設計是同學與演員配搭合作,一個扮公主與駙馬演員配戲,另一個扮駙馬與公主演員對戲。但當台上嚴肅處理「夫妻死去」過程,兩對公主駙馬在樂師現場伴奏下,慢慢一步一步的入場,台下卻笑聲不絕,這證明台下同學仍未從短促情節去思考劇中感情,也說明文戲需要較長時間深層薰染。難得是上台扮演的同學,在分享自己體會時,能真切說出他不期然代入劇中人情緒的感受,蠻有意思。到翁佳慧示範中國戲曲與西洋歌劇的兩種發聲原理,全場安靜凝聚,教我深信知識性的東西仍具吸引力。
兩種不同模式,不同切入點,一種是單一地方戲的介紹,一種是戲曲文化的思考,讓感悟分享與藝術教育同行。鋪排形式容有分別,但宗旨同為年青一代傳遞戲曲藝術的美學觀。這不僅僅是課餘活動,其實是教育,是從前我輩唸書時最欠缺的藝術創意教育。同學樂在其中,當然很好,但笑完、玩完過後的得著才最重要。讓學生嘗試接觸不難,最困難是改變他們看待戲曲的態度,使他們願意接受。但我還是相信,喜歡優美的東西,希望生活充實富姿采,是人之常情。
教育不能只講即時效益,潛移默化是不二法門。戲曲教育是一門藝術教育,先康後文也好,先文後康也好,都不過是手段,最後總得回歸到「文化思想」。當吃飯工作之餘,也肯同來觀賞一台戲曲表演,藝術就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了。
二○一○年七月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