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佛牌:來一場與泰國佛牌的神奇邂逅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代理經銷 白象文化
導 讀
讓您願望加速成真
《遇見佛牌》帶您揭開佛牌成願靈力的終極密碼
十年前,《佛牌教父》問世,為華人世界開啟泰國佛牌文化的探索之門。隨著時光推移,台灣佛牌市場由冷門走向普及,展現了文化推廣與資訊全球化的力量。然而,數位AI時代的便利也伴隨資訊真假難辨的挑戰。假新聞、操縱輿論、網購平台的假貨層出不窮,使消費者容易受誤導,信任建立愈加困難。因此,有了出版《遇見佛牌》的初心–提供泰國佛牌文化正確的知識,作為讀者購買、配戴或收藏泰國佛牌的指南。本書精闢解析佛牌如何發揮功效與靈力庇佑,以及泰國佛教信仰的核心文化價值底蘊,期望讀者更能清晰掌握佛牌其中的奧義。
循序漸進,深入淺出,輕鬆閱讀
本書共分為七大章節,作者有感於網路訊息混亂,容易誤導消費者,所以針對Google等搜索引擎與佛牌相關的大數據,擷取數十組常見搜尋關鍵字,作為文章主題,內容如一盞明燈,指引消費者正確的佛牌知識,特別在第二章「佛牌文化底蘊–基礎篇」與第三章「佛牌深度探索–進階篇」進行深入剖析。為了加深前兩章節的論述,在第四章「佛牌奇蹟見證」中透過十五篇實例,讓讀者更能領會佛牌的效力。第五章「遇見當代經典佛牌」,精選介紹經典不敗、暢銷的佛牌系列產品,讓讀者在購買佛牌時更具信心與依據。第六章「遇見台灣精品護身符」,摘錄介紹台灣新世代精品護身符系列產品。護身符,作為台灣佛、道教文化的一部分,蘊含了深厚的歷史與在地文化精神價值。作者深信,除了推廣泰國佛牌之外,讓更多人了解台灣護身符的意義,同樣至關重要。第七章「遇見泰國佛牌大師」,介紹泰國佛牌大師們的修行背景與成就,使讀者能更具體理解他們的精神傳承與宗教影響力。
透過這七大章節的編輯,讀者將能逐步展開一場充滿智慧與靈性的旅程,深度感受泰國佛牌的魅力與文化價值,現在,就來一場與泰國佛牌的神奇邂逅吧!
導 讀
讓您願望加速成真
《遇見佛牌》帶您揭開佛牌成願靈力的終極密碼
十年前,《佛牌教父》問世,為華人世界開啟泰國佛牌文化的探索之門。隨著時光推移,台灣佛牌市場由冷門走向普及,展現了文化推廣與資訊全球化的力量。然而,數位AI時代的便利也伴隨資訊真假難辨的挑戰。假新聞、操縱輿論、網購平台的假貨層出不窮,使消費者容易受誤導,信任建立愈加困難。因此,有了出版《遇見佛牌》的初心–提供泰國佛牌文化正確的知識,作為讀者購買、配戴或收藏泰國佛牌的指南。本書精闢解析佛牌如何發揮功效與靈力庇佑,以及泰國佛教信仰的核心文化價值底蘊,期望讀者更能清晰掌握佛牌其中的奧義。
循序漸進,深入淺出,輕鬆閱讀
本書共分為七大章節,作者有感於網路訊息混亂,容易誤導消費者,所以針對Google等搜索引擎與佛牌相關的大數據,擷取數十組常見搜尋關鍵字,作為文章主題,內容如一盞明燈,指引消費者正確的佛牌知識,特別在第二章「佛牌文化底蘊–基礎篇」與第三章「佛牌深度探索–進階篇」進行深入剖析。為了加深前兩章節的論述,在第四章「佛牌奇蹟見證」中透過十五篇實例,讓讀者更能領會佛牌的效力。第五章「遇見當代經典佛牌」,精選介紹經典不敗、暢銷的佛牌系列產品,讓讀者在購買佛牌時更具信心與依據。第六章「遇見台灣精品護身符」,摘錄介紹台灣新世代精品護身符系列產品。護身符,作為台灣佛、道教文化的一部分,蘊含了深厚的歷史與在地文化精神價值。作者深信,除了推廣泰國佛牌之外,讓更多人了解台灣護身符的意義,同樣至關重要。第七章「遇見泰國佛牌大師」,介紹泰國佛牌大師們的修行背景與成就,使讀者能更具體理解他們的精神傳承與宗教影響力。
透過這七大章節的編輯,讀者將能逐步展開一場充滿智慧與靈性的旅程,深度感受泰國佛牌的魅力與文化價值,現在,就來一場與泰國佛牌的神奇邂逅吧!
目錄
◎
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通往幸福之境
導讀
序 萬物因緣交織,牽動生命之流
第二章佛牌文化底蘊–基礎篇
泰國佛牌是什麼
泰國佛牌有用嗎
泰國佛牌危險嗎
泰國佛牌種類與價格
何謂泰國佛牌的正牌與陰牌
拿往生者的遺骸當陰牌材料這樣好嗎
有些陰牌為什麼超級貴
泰國佛牌功效
泰國佛牌禁忌
了解泰國佛牌的製作過程
何謂一塊好的佛牌
佛牌的收藏價值如何判斷
我要如何分辨泰國佛牌的真偽
泰國佛牌位階與分類
泰國佛牌不戴如何處理
佛牌感應的方法,如何讓戴在身上的佛牌更加靈驗
佛牌一定要戴在身上嗎
佛牌供奉方式,泰國佛牌供奉的意涵
佛牌反噬的徵兆
戴佛牌怎麼不順
佛牌丟垃圾桶
不小心戴佛牌睡覺
如何知道一個人有沒有戴佛牌
佛牌挑主人嗎?您適合戴哪一種佛牌
佛牌需要淨化嗎
如何許願、成願、還願
各類最強佛牌有哪些
常見戴佛牌的謬誤
泰國佛牌鍊的多樣性與靈活性
泰國佛牌包殼與維修注意事項
如何選擇優質的佛牌店購買佛牌
二手佛牌收購
第三章佛牌深度探索–進階篇
認識泰國佛教文化
舍利子是什麼
行家才知道的「緬甸金舍利」
佛牌價格會影響靈力與功效嗎
佛牌具有投資的價值嗎?增值性與流通性如何
稀有佛牌、古牌、老牌有哪些特色
泰國討論度最高的坤平古牌
什麼是有靈的佛牌
鬼到底可不可怕
正牌與陰牌是否可以同時佩戴
泰國降頭術的種類、特徵與防範之道
隕石佛牌與外星人佛牌,融合智慧與材料的靈性象徵
有了生肖佛牌,何須安太歲
泰國佛教也有補財庫嗎
什麼是泰國符布、符管,有什麼功效
什麼是人緣油與屍油
第四章佛牌奇蹟見證
佛牌真的很神奇
因果循環,報應不爽
戀戀小鮮肉
單筆捐棺26萬
戴上佛牌,工作馬上來
金錢山
酒店小姐零用錢18萬
藥師佛佛牌加持,腦癌開顱手術順利
智慧的外星人佛牌,助你一臂之力
不想上課,佛牌也能行
必達佛牌,遠離麻煩
俄羅斯駭客ATM提款案
菜市場擺攤,成願就捐棺
美魔女舞蹈老師的致富之路
珍珍佛牌成願力超高
第五章遇見當代經典佛牌
全方位佛牌聖物系列
財運佛牌聖物系列
平安佛牌聖物系列
感情佛牌聖物系列
人緣佛牌聖物系列
桃花佛牌聖物系列
擋災避險佛牌聖物系列
佛像請供系列
第六章遇見台灣精品護身符
三太子
土地公
月老
玄天上帝
武財神
城隍爺
媽祖
關聖帝君
觀士音菩薩
第七章遇見泰國佛牌大師
蝴蝶王–古巴起士納 大師、龍波文利 大師、龍波本 大師、龍普陛納 大師
龍普言 大師、龍普托 大師、龍普添 大師、龍普Moon 大師
神龜聖僧–龍波柳 大師、泰國十大高憎之首–阿讚多 大師、阿贊蒙 大師、檳城鬼王 大師
阿贊明 大師、龍波勾意 大師、龍波da 大師、龍普遮 大師
龍波艮 大師、龍波培 大師、龍普宏 大師
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通往幸福之境
導讀
序 萬物因緣交織,牽動生命之流
第二章佛牌文化底蘊–基礎篇
泰國佛牌是什麼
泰國佛牌有用嗎
泰國佛牌危險嗎
泰國佛牌種類與價格
何謂泰國佛牌的正牌與陰牌
拿往生者的遺骸當陰牌材料這樣好嗎
有些陰牌為什麼超級貴
泰國佛牌功效
泰國佛牌禁忌
了解泰國佛牌的製作過程
何謂一塊好的佛牌
佛牌的收藏價值如何判斷
我要如何分辨泰國佛牌的真偽
泰國佛牌位階與分類
泰國佛牌不戴如何處理
佛牌感應的方法,如何讓戴在身上的佛牌更加靈驗
佛牌一定要戴在身上嗎
佛牌供奉方式,泰國佛牌供奉的意涵
佛牌反噬的徵兆
戴佛牌怎麼不順
佛牌丟垃圾桶
不小心戴佛牌睡覺
如何知道一個人有沒有戴佛牌
佛牌挑主人嗎?您適合戴哪一種佛牌
佛牌需要淨化嗎
如何許願、成願、還願
各類最強佛牌有哪些
常見戴佛牌的謬誤
泰國佛牌鍊的多樣性與靈活性
泰國佛牌包殼與維修注意事項
如何選擇優質的佛牌店購買佛牌
二手佛牌收購
第三章佛牌深度探索–進階篇
認識泰國佛教文化
舍利子是什麼
行家才知道的「緬甸金舍利」
佛牌價格會影響靈力與功效嗎
佛牌具有投資的價值嗎?增值性與流通性如何
稀有佛牌、古牌、老牌有哪些特色
泰國討論度最高的坤平古牌
什麼是有靈的佛牌
鬼到底可不可怕
正牌與陰牌是否可以同時佩戴
泰國降頭術的種類、特徵與防範之道
隕石佛牌與外星人佛牌,融合智慧與材料的靈性象徵
有了生肖佛牌,何須安太歲
泰國佛教也有補財庫嗎
什麼是泰國符布、符管,有什麼功效
什麼是人緣油與屍油
第四章佛牌奇蹟見證
佛牌真的很神奇
因果循環,報應不爽
戀戀小鮮肉
單筆捐棺26萬
戴上佛牌,工作馬上來
金錢山
酒店小姐零用錢18萬
藥師佛佛牌加持,腦癌開顱手術順利
智慧的外星人佛牌,助你一臂之力
不想上課,佛牌也能行
必達佛牌,遠離麻煩
俄羅斯駭客ATM提款案
菜市場擺攤,成願就捐棺
美魔女舞蹈老師的致富之路
珍珍佛牌成願力超高
第五章遇見當代經典佛牌
全方位佛牌聖物系列
財運佛牌聖物系列
平安佛牌聖物系列
感情佛牌聖物系列
人緣佛牌聖物系列
桃花佛牌聖物系列
擋災避險佛牌聖物系列
佛像請供系列
第六章遇見台灣精品護身符
三太子
土地公
月老
玄天上帝
武財神
城隍爺
媽祖
關聖帝君
觀士音菩薩
第七章遇見泰國佛牌大師
蝴蝶王–古巴起士納 大師、龍波文利 大師、龍波本 大師、龍普陛納 大師
龍普言 大師、龍普托 大師、龍普添 大師、龍普Moon 大師
神龜聖僧–龍波柳 大師、泰國十大高憎之首–阿讚多 大師、阿贊蒙 大師、檳城鬼王 大師
阿贊明 大師、龍波勾意 大師、龍波da 大師、龍普遮 大師
龍波艮 大師、龍波培 大師、龍普宏 大師
序/導讀
自 序
萬物因緣交織,牽動生命之流
我與宗教的深刻淵源
從我記事起,宗教便像一條看不見的紅線牽引著我的生命。那時,我國小一年級到六年級都在宮廟(圖)裡度過。宮廟不僅是我的家,更是我的生活,這份深厚的淵源,或許沒有人能比我更明白。
廟裡的主神是雷府王爺,更特別的是,我的生日竟與王爺完全相同,連文獻記載都驗證了這巧合的真實性!雷府王爺全台稀有僅有兩間廟供奉,我所在的分廟,與總廟嘉義的雷府王爺甚至有著不一樣的生日。這份奇緣讓我相信,我是被王爺守護著的小孩,也因此度過了一個平安且充滿靈性的童年。
摩門教的另一段旅程
小學五、六年級時,我的生活迎來了一次有趣的轉折。摩門教的傳教士騎著腳踏車來到我家,他們的親切和關懷讓我感到無比溫暖。我從未被如此關心過,於是毫不猶豫地參加了教會活動,並接受了洗禮。不僅如此,我還獲得了摩門教的教師資格(圖),這張證書至今仍保存在我的抽屜裡。
摩門教的洗禮並未改變我對道教的信仰。在那段時期,我一邊參加教會活動,一邊持續拜拜拿香。這份平衡讓我體會到,宗教並非二選一的選擇,而是心靈的多元交融。直到18歲,我才逐漸退出摩門教的活動,但那些教義和關懷,始終留存在我的心底。
成人後的信仰追求
18歲時,我遇到了一位長輩,他在建國玉市經營藏傳佛教相關生意。天珠、佛像、唐卡的文化深深吸引了我,於是我跟著他學習,從此踏入藏傳佛教的世界。這段經歷不僅豐富了我的宗教視野,也讓我更加了解宗教背後的歷史與智慧。
到了20幾歲,我開始接觸南傳佛教,並堅定地走自己的路。我發現宗教並非單一的信仰模式,它是一種思考方式、一種生活態度。在宮廟裡換水點香的童年,到宗教活動中的歷練,再到深入佛教文化的學習,宗教早已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
「誰比我客觀?」這句話,是我對自己的宗教人生的總結。我從道教、摩門教,到藏傳佛教、南傳佛教,參與過不同的信仰形式,也深刻理解它們的內涵。正因如此,我不再以單一角度看待世界,而是以包容與敬畏的心去感受宗教的多元性與邏輯道理。
如今,我依然記得童年在宮廟燒金紙的畫面,與阿公一起換水點香的日常。當時的煩惱,已成為成年後的習慣,更是命運的傳承。我始終相信,宗教是一份緣分,而我的一生,都注定與信仰結伴同行。
身體力行,出家修行悟道
剃頭儀式象徵重生
你或許不知道,剃頭並不像你想的那麼簡單。我至今記得剃頭的那一天,師父拿著傳統的小刀片,細細地刮去我的頭髮。當水沖刷過頭皮時,我才意識到刺痛來自滿頭的傷口。整顆頭流著血,既狼狽又滑稽。但那一刻,穿上白衣的我真正明白,這是重生的象徵,我將告別過往的一切,重新開始。
赤腳化緣與艱辛中的趣味
出家期間,我第一次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做「腳下是火焰」。泰國的天氣本就炎熱,而當時正值11月,氣溫竟還高達33度,更別提夏天能飆到40幾度的驚人溫度。按照出家的戒律,我必須赤腳走在路上托缽化緣。地面上滿是燙腳的石頭,疼痛感從腳底迅速傳遍全身。走不了幾步,我就像跳舞般小心翼翼移動著。這份痛楚不是幾天能適應的,而是一場每天的耐力與信念考驗。
早晨的化緣也充滿著未知的樂趣。當我提著缽,向村民化緣時,偶爾能收到他們精心包裝的小麵條或飯。讓我驚訝的是,他們有時還會塞幾枚硬幣,讓我們能買些煙草或飲料。泰國僧人不喝酒,但抽煙卻是被接受的習慣。這些經歷,讓我的修行生活多了一層親近人間煙火的趣味。
遵守過午不食的修行生活是一大挑戰。每天中午12點後,我便只能靠水充飢。雖然戒律並非鐵律,遇到健康問題仍可適度進食,但為了磨鍊自己,我努力嚴守規範。飢餓時的孤獨與克制,讓我學會了與內心的欲望和平共處。
修行期間,走訪各處為當地居民的婚喪喜慶誦經是日常;在此同時也跟著龍波文利大師學習佛牌的所有環節,從歷史背景、收集佛牌製作材料到如何為佛牌念咒、加持與開光,一步也不馬虎,終至參透佛牌的真諦以及知曉辨識佛牌真偽之道。
在泰國,僧人的戒律相當嚴格。女性不得靠近和尚,甚至連碰觸都被視為禁忌。夜晚的寺廟則多了幾分神秘與靈異氣息。還記得師兄對我說過:「晚上不要亂出門,外面都是鬼。」當我聽見門扇反覆開關的聲音,或者在昏暗的角落瞥見模糊不清的身影時,我內心的敬畏感油然而生。雖然我不是靈異體質,但這些現象足以讓我感受到寺廟的靈氣氛圍。
雞同鴨講的挑戰
出家修行時的語言障礙,則是另外一種磨鍊。那時候的我,面對泰國僧人的日常語言,就像在解謎一般。他們說的每句話,我只能猜測其大概意思,生活上簡直是雞同鴨講。
客人常問我:「佛牌要念經文嗎?」我總是直言:「不用。」這讓他們感到驚訝。「為什麼?大家都說要念啊!」他們會這樣追問。於是我解釋:「你根本念不準啊!就像一個外國人來到台灣,想點一碗滷肉飯,結果講成了一串聽不懂的音節,這樣怎麼溝通呢?」
佛教經文講求準確與誠心。如果發音不對,即使出於善意,也難以發揮應有的效果。這是我出家時期深刻感受到的挑戰,也讓我學會了尊重語言背後的文化與精髓。
佛教用語的奇妙世界
「泰文怎麼學的?」這問題其實我經常被問到。我總是笑著說:「我的泰文其實很爛。」聽到這句話,很多人都會感到意外,因為從事佛牌相關的工作多年,似乎應該對泰文駕輕就熟吧?
但事實是,我的泰文能力,基本侷限於專業領域–佛教與佛牌用語。這些專業詞彙,對我來說就像電腦術語之於程式設計師,早已融入了日常。然而,一旦超出這些範疇,比如旅遊生活的日常交流,對我來說就像進入一片霧茫茫的未知領域。
還記得有一次,我住在當地旅館,想跟櫃檯借個吹風機。結果卡了老半天,我居然說不出那個詞,最後只能乾瞪眼認輸。相反地,當我在寺廟裡與師父交談,討論佛牌的起源、材料、製作方法時,那可就自信滿滿了,句句流利,讓人毫不懷疑我的專業能力。
雖然我的泰文並不全面,但我深知,掌握專業知識才是最重要的。無論是詢問佛牌的歷史,還是探討製作工藝,這些領域的專業用語讓我與當地師父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和連結。也正因如此,我能在佛牌的世界裡行走自如,即使語言能力欠佳,也無礙我的信仰與熱情。
自己在修行期間不僅了解僧侶的生活,參與佛牌的製作與加持開光過程,還學到了法力刺青與經文的奧義,這段難得的經驗讓我產生了使命感,希望帶給台灣民眾更正確的佛牌辨認方法與認知,出家修行生活是充滿苦與樂的交織,也帶來身心的淨化與重塑。希望讀者能從我的故事中體會到佛教修行的深意,以及那段難忘的時光所帶給我的轉變。
堅持親自到泰國寺廟選購佛牌
長久以來「佛牌殿」所銷售的佛牌都是我親自至泰國各寺廟選購,是我不變的理念與堅持。
荒山野嶺追尋佛牌
如同這張十幾年前的照片,那是一個初秋的清晨,天色還未全亮,我和司機就踏上了通往荒山野嶺的旅程。目的地是一座隱匿在泰國鄉村深處的小廟,傳言那裡存有珍貴的佛牌,而廟內的師父是做古曼童的龍坡勾意師父。然而,當時並沒有像現在導航方便,所以只能遵循「路在嘴上」用問的。清晨四、五點出發,我抱著「找不到便不歸」的決心,滿心期待著那片未知的佛牌秘境。
一路蜿蜒的山路重重盤繞。十二個小時的車程漫長得讓人麻木,途中不乏經典場景–熄火、補給、迷路,但真正的挑戰才在傍晚開始。六點時,天際的暗影吞噬了所有光線,當車燈亮起,眼前是一片密密麻麻的蟲群在燈光下狂舞,無處可避。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再加上車子的突發熄火,讓我的內心不禁懷疑。「這樣的地方,廟真的存在嗎?」我心裡半疑半信。
夜幕中的探索
晚上六、七點,我和司機終於停在一個村落附近。我嘗試向路人詢問廟的所在,得到的指引卻令人啼笑皆非。「沿路直走,看到一座像西洋建築的地方,再右轉。」聽起來很明確,但沿途我緊盯每幢建築,卻毫無收穫。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下一個路人的指引似乎比前一個更加模糊,「那裡,那裡,往那邊走就行了。」
當我終於在晚上九、十點找到那座廟時,迎接我的是一盞微弱的燈籠般的光亮。敲門之後,幸運的是廟內的龍坡勾意師父還未就寢。他是一位極富「古意」的師父,廟的年代久遠得彷彿歲月已將它刻滿傷痕。周圍的昆蟲無處不在–壁虎放大了幾倍,螞蟻如巨石般前行。雖然我並不懼怕鬼魂,但眼前猶如小型侏羅紀公園景象足以讓人望而卻步。
走進廟內,我才發現這座小廟竟如寶庫般吸引人。佛牌堆放得凌亂不堪,彷彿在向我招手。我拿起手機手電筒,仔細地翻動每個角落,完全不顧禮不禮貌,為的是那份來之不易的珍寶。最終,我找到幾塊珍貴的佛牌,那一瞬間,我深感此行終究是值得的。
回程的驚悚
結束廟內的探訪,問題接踵而至–全黑的夜晚,沒路燈,甚至沒有熟悉的地標,唯有夜幕吞噬所有。司機拼命回憶著來時的一點點細節,硬生生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色裡摸索方向。一路上,我只盼車子別在此時拋錨,否則孤身一人置於荒野,想想都叫人心寒。
凌晨一點左右,前方終於出現零星的街市燈光,我們如釋重負地找到一家旅館,雖然價格便宜,但內部頗像傳說中的鬼屋。可與外面的黑暗相比,旅館竟成了最溫暖的庇護所。
這趟旅程,我經歷了膽寒的迷途、翻箱倒櫃的尋寶,還有夜晚的未知恐懼。那些荒野中的點滴,已深刻烙印在我的記憶裡,成為與佛牌最難忘的連結。
佛牌文化在台灣的發展軌跡
劇烈變動的十年
過去十年,世界經歷了劇烈的經濟與社會變革。國際地緣政治的加劇、美中經濟爭霸的影響、疫情帶來的全球性震盪,都深刻改變了各產業的生態,而佛牌市場也不例外。
台灣經濟從過去的M型社會轉變為如今的L型、甚至I型社會,有錢人越來越有錢,而低收入族群則面臨著更多挑戰。這種兩極化的經濟局勢,也顯現在我的客群變化上。有錢人懂得如何明智選擇佛牌,而經濟困難的朋友則容易因資訊混亂而迷失方向。這是佛牌市場十年來最明顯的趨勢。
經濟變革下的佛牌購買力
疫情期間,人們的收入大幅縮減,對佛牌的消費能力也相對下降。然而,有錢人對佛牌的需求卻持續穩定,甚至更加專注於高價值的珍品。這並非單純因為購買力,而是因為有錢人具備判斷力與智慧,能快速辨別什麼才是對自己真正有幫助的佛牌。
相反地,低收入族群面臨的挑戰不僅僅是經濟壓力,還包括缺乏有效的資訊篩選能力。許多人在爭議性商品上耗費心力,不僅容易買到假佛牌,甚至陷入無止境的糾結與誤區。佛牌,本應是助力,卻成了他們的主力。而這種困境,正是源於判斷力與價值觀的缺失。
假訊息與信任危機
快速發展的數位時代雖然帶來了便利,卻也讓資訊的真假難辨。從假新聞到買讚數與製造輿論風向,不少佛牌市場賣家、淘寶等假貨利用這些手段擾亂市場,讓消費者更加迷惘。實體店面逐漸被遺忘,人們只願意依賴手機屏幕,失去了眼見為憑的判斷力,最終導致更多消費風險。
我觀察到,有些同行以高調的展示掩蓋真相,用人頭帳號製造出表面的繁榮。而一般消費者難以辨別真假,最終深陷誤導的資訊之中。這種情況讓佛牌市場變得更加複雜,也讓信任的建立變得困難。
佛度有緣人
轉眼間我從事佛牌銷售已達二十餘年,作為佛牌業者,我深知市場的混亂與挑戰,但我始終堅持初衷–希望能幫助信任我的人真正改善生活。就如同龍普Moon師父所說:「我的出現、我的學習,是為了助人脫貧。」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我,貧困會帶來局限,但信仰的力量卻可以改變一切。透過佛牌的推廣,我希望能為每位有緣人帶來改變的契機。這十年的劇變讓市場變得更加複雜,但也讓我更加堅定,唯有透過正確的教育與真誠的分享,才能幫助每一位信任我的人,找到屬於自己的靈性助力。
一卡皮箱的故事
迎向嶄新的生命力
在那段特殊的疫情期間,世間的一切仿佛按下了暫停鍵。社交距離與出行限制成為日常,許多人的生活模式被迫改變。然而,我的「一卡皮箱看佛牌專案」卻延續了與客戶的聯繫,也為佛牌文化注入了一股嶄新的活力。
這個專案的雛形其實並不新鮮,早在建國玉市擺攤時就萌生了想法。當時的我,騎著一台摩托車,載著一卡皮箱四處奔波拜訪客戶。中山區的髮廊裡,十家有六家的佛牌都是經由我手賣出的。美髮師看完佛牌後,助理也會加入,進而帶動其他髮廊的興趣。這樣的方式,讓我早已熟悉了以彈性時間和流動服務應對不同需求。這樣的互動,雖然充滿了即興與隨性,但卻是我與客戶建立深厚連結的重要時刻。
重拾初衷
到了疫情期間,面對客戶無法前來店裡的挑戰,我再度將這個專案付諸實行。無論是受家庭因素或工作限制的客戶,只要有需要,我都能帶著皮箱親自上門,為他們展示佛牌、解答疑惑。這份流動的服務不僅解決了實際問題,也拉近了我與客戶的距離。
疫情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但也讓我有機會重新回到這個最初的起心動念–為了讓更多人了解佛牌、感受其力量。我始終堅持,無論外界如何變化,只要有人需要,我的皮箱隨時可以啟程。
未來,我的皮箱仍將陪伴我,繼續奔波在不同的地方,為需要的客戶帶去信仰的光芒與助力。而這份初衷,將永遠是我前行的動力。
泰國佛教推廣與佛牌市場在台灣的現狀
過去的十年,可以說是佛牌在台灣市場的一段飛速發展時期。二十幾年前,從我進入這個領域開始,眼見佛牌文化從初期的「無人知」,逐步成長為現今的「無人不知」。這十年的變化,不僅反映了泰國佛牌文化的推廣,也突顯了資訊全球化時代的力量。
佛牌市場的消長,看年齡層與購買力的變化
佛牌在台灣的市場發展,過去十年見證了受眾群的逐漸擴大和購買力的多元化。隨著年輕一代對泰國宗教文化的重新認識,佛牌的受眾群正在逐漸年輕化。從以往主要是中年信眾購買佛牌,轉變為各年齡層皆有涉足。尤其是青年創業者與自由工作者,他們愈發傾向於將佛牌作為信仰助力和心靈寄託的一部分。
購買力方面,伴隨著經濟環境的波動,M型社會過渡到L型甚至I型,富裕階層逐漸成為佛牌市場的主要消費力。他們對高價值、高品質的佛牌青睞有加,能夠快速做出明智選擇。而經濟條件受限的消費者,對佛牌的接受與選擇則顯得更為謹慎,也存在因資訊不全而選錯的風險。這樣的購買力分層,形成了佛牌市場的多元化特徵。
佛牌市場的成長階段
如果要將台灣佛牌市場的發展分為階段,過去二十年前(即西元2000年)是萌芽期。那時佛牌的普及度相當有限,只局限在少數人的認知範圍內,大部分人對佛牌知之甚少。到了第二個十年,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各種與佛牌相關的資訊變得越來越容易獲取,市場的接受度迅速提升。人們開始對佛牌有更多的了解,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探索佛牌文化的行列中。
如今,我們正進入第三個十年,台灣市場的接受度已經達到多元化的階段。佛牌逐漸成為一種更具普及性與文化交流意義的存在。我預計未來的十年,這個市場的接受度將進一步加深,帶來更廣泛的影響與蓬勃發展。
國際化推動普及與台灣佛牌市場的未來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佛牌文化的推廣帶來了重要契機。如今,只需要動動手指便能在網上找到各種相關資訊,從佛牌的起源到其製作工藝,透明度前所未有。而這種資訊的流通,不僅打破了早期的陌生感,更讓推廣變得更加容易。
然而,普及度的提升並不意味著人人都能完全接受佛牌。它的多元化發展為更多人打開了探索的可能性,但同時也需要更多教育與文化交流,才能真正讓佛牌文化深入人心。
隨著市場的成熟與國際化的推動,台灣的佛牌市場正迎來嶄新的契機。第三個十年將是關鍵時期,不僅僅是接受度的提升,更是文化深度的挖掘。我相信,透過更全面的教育與推廣,佛牌文化將能找到更廣泛的共鳴,成為宗教與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
願景 推廣台灣護身符文化
展望未來的十年,我希望不僅是佛牌能在台灣被更多人接受,更希望為台灣的宮廟護身符文化帶來改變,甚至走向世界。護身符,作為台灣佛、道教文化的一部分,蘊含了深厚的歷史與精神價值。我深信,除了推廣泰國佛牌之外,讓更多人了解台灣護身符的意義,同樣至關重要。
這些護身符,並非單純的宗教物件,而是台灣在地文化的象徵。它們講述了台灣信仰的獨特性,也承載了世代傳承的智慧與祝福。未來十年,我的願景是能讓台灣護身符邁向精品化,成為新時代護佑聖物,兼具流行時尚的配件代表,讓護身符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守護力量,亦能讓全世界看見這片土地的深厚底蘊。
未來的十年,是創新與傳承並行的時代。無論是泰國佛牌還是台灣宮廟護身符,我希望都能在台灣市場找到更多的共鳴與支持,讓這份信仰與文化的力量繼續燦爛地延續。
衷心的感謝您
我從事泰國佛牌銷售與泰國佛教文化推廣至今已邁入二十餘年,我特別感謝一路上支持及信任我的客人與朋友。因為有你們,成就了今日的我。距離上一本《佛牌教父》的出版已十年,我希望透過本次《遇見佛牌》的出版,能將佛牌文化再一次的深度挖掘,將正確佛牌文化與知識分享給更多的朋友,讓佛牌不僅是一項助力,更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佛牌教父
徐小傑 敬上
寫於2025年3月29日深夜時分
萬物因緣交織,牽動生命之流
我與宗教的深刻淵源
從我記事起,宗教便像一條看不見的紅線牽引著我的生命。那時,我國小一年級到六年級都在宮廟(圖)裡度過。宮廟不僅是我的家,更是我的生活,這份深厚的淵源,或許沒有人能比我更明白。
廟裡的主神是雷府王爺,更特別的是,我的生日竟與王爺完全相同,連文獻記載都驗證了這巧合的真實性!雷府王爺全台稀有僅有兩間廟供奉,我所在的分廟,與總廟嘉義的雷府王爺甚至有著不一樣的生日。這份奇緣讓我相信,我是被王爺守護著的小孩,也因此度過了一個平安且充滿靈性的童年。
摩門教的另一段旅程
小學五、六年級時,我的生活迎來了一次有趣的轉折。摩門教的傳教士騎著腳踏車來到我家,他們的親切和關懷讓我感到無比溫暖。我從未被如此關心過,於是毫不猶豫地參加了教會活動,並接受了洗禮。不僅如此,我還獲得了摩門教的教師資格(圖),這張證書至今仍保存在我的抽屜裡。
摩門教的洗禮並未改變我對道教的信仰。在那段時期,我一邊參加教會活動,一邊持續拜拜拿香。這份平衡讓我體會到,宗教並非二選一的選擇,而是心靈的多元交融。直到18歲,我才逐漸退出摩門教的活動,但那些教義和關懷,始終留存在我的心底。
成人後的信仰追求
18歲時,我遇到了一位長輩,他在建國玉市經營藏傳佛教相關生意。天珠、佛像、唐卡的文化深深吸引了我,於是我跟著他學習,從此踏入藏傳佛教的世界。這段經歷不僅豐富了我的宗教視野,也讓我更加了解宗教背後的歷史與智慧。
到了20幾歲,我開始接觸南傳佛教,並堅定地走自己的路。我發現宗教並非單一的信仰模式,它是一種思考方式、一種生活態度。在宮廟裡換水點香的童年,到宗教活動中的歷練,再到深入佛教文化的學習,宗教早已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
「誰比我客觀?」這句話,是我對自己的宗教人生的總結。我從道教、摩門教,到藏傳佛教、南傳佛教,參與過不同的信仰形式,也深刻理解它們的內涵。正因如此,我不再以單一角度看待世界,而是以包容與敬畏的心去感受宗教的多元性與邏輯道理。
如今,我依然記得童年在宮廟燒金紙的畫面,與阿公一起換水點香的日常。當時的煩惱,已成為成年後的習慣,更是命運的傳承。我始終相信,宗教是一份緣分,而我的一生,都注定與信仰結伴同行。
身體力行,出家修行悟道
剃頭儀式象徵重生
你或許不知道,剃頭並不像你想的那麼簡單。我至今記得剃頭的那一天,師父拿著傳統的小刀片,細細地刮去我的頭髮。當水沖刷過頭皮時,我才意識到刺痛來自滿頭的傷口。整顆頭流著血,既狼狽又滑稽。但那一刻,穿上白衣的我真正明白,這是重生的象徵,我將告別過往的一切,重新開始。
赤腳化緣與艱辛中的趣味
出家期間,我第一次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做「腳下是火焰」。泰國的天氣本就炎熱,而當時正值11月,氣溫竟還高達33度,更別提夏天能飆到40幾度的驚人溫度。按照出家的戒律,我必須赤腳走在路上托缽化緣。地面上滿是燙腳的石頭,疼痛感從腳底迅速傳遍全身。走不了幾步,我就像跳舞般小心翼翼移動著。這份痛楚不是幾天能適應的,而是一場每天的耐力與信念考驗。
早晨的化緣也充滿著未知的樂趣。當我提著缽,向村民化緣時,偶爾能收到他們精心包裝的小麵條或飯。讓我驚訝的是,他們有時還會塞幾枚硬幣,讓我們能買些煙草或飲料。泰國僧人不喝酒,但抽煙卻是被接受的習慣。這些經歷,讓我的修行生活多了一層親近人間煙火的趣味。
遵守過午不食的修行生活是一大挑戰。每天中午12點後,我便只能靠水充飢。雖然戒律並非鐵律,遇到健康問題仍可適度進食,但為了磨鍊自己,我努力嚴守規範。飢餓時的孤獨與克制,讓我學會了與內心的欲望和平共處。
修行期間,走訪各處為當地居民的婚喪喜慶誦經是日常;在此同時也跟著龍波文利大師學習佛牌的所有環節,從歷史背景、收集佛牌製作材料到如何為佛牌念咒、加持與開光,一步也不馬虎,終至參透佛牌的真諦以及知曉辨識佛牌真偽之道。
在泰國,僧人的戒律相當嚴格。女性不得靠近和尚,甚至連碰觸都被視為禁忌。夜晚的寺廟則多了幾分神秘與靈異氣息。還記得師兄對我說過:「晚上不要亂出門,外面都是鬼。」當我聽見門扇反覆開關的聲音,或者在昏暗的角落瞥見模糊不清的身影時,我內心的敬畏感油然而生。雖然我不是靈異體質,但這些現象足以讓我感受到寺廟的靈氣氛圍。
雞同鴨講的挑戰
出家修行時的語言障礙,則是另外一種磨鍊。那時候的我,面對泰國僧人的日常語言,就像在解謎一般。他們說的每句話,我只能猜測其大概意思,生活上簡直是雞同鴨講。
客人常問我:「佛牌要念經文嗎?」我總是直言:「不用。」這讓他們感到驚訝。「為什麼?大家都說要念啊!」他們會這樣追問。於是我解釋:「你根本念不準啊!就像一個外國人來到台灣,想點一碗滷肉飯,結果講成了一串聽不懂的音節,這樣怎麼溝通呢?」
佛教經文講求準確與誠心。如果發音不對,即使出於善意,也難以發揮應有的效果。這是我出家時期深刻感受到的挑戰,也讓我學會了尊重語言背後的文化與精髓。
佛教用語的奇妙世界
「泰文怎麼學的?」這問題其實我經常被問到。我總是笑著說:「我的泰文其實很爛。」聽到這句話,很多人都會感到意外,因為從事佛牌相關的工作多年,似乎應該對泰文駕輕就熟吧?
但事實是,我的泰文能力,基本侷限於專業領域–佛教與佛牌用語。這些專業詞彙,對我來說就像電腦術語之於程式設計師,早已融入了日常。然而,一旦超出這些範疇,比如旅遊生活的日常交流,對我來說就像進入一片霧茫茫的未知領域。
還記得有一次,我住在當地旅館,想跟櫃檯借個吹風機。結果卡了老半天,我居然說不出那個詞,最後只能乾瞪眼認輸。相反地,當我在寺廟裡與師父交談,討論佛牌的起源、材料、製作方法時,那可就自信滿滿了,句句流利,讓人毫不懷疑我的專業能力。
雖然我的泰文並不全面,但我深知,掌握專業知識才是最重要的。無論是詢問佛牌的歷史,還是探討製作工藝,這些領域的專業用語讓我與當地師父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和連結。也正因如此,我能在佛牌的世界裡行走自如,即使語言能力欠佳,也無礙我的信仰與熱情。
自己在修行期間不僅了解僧侶的生活,參與佛牌的製作與加持開光過程,還學到了法力刺青與經文的奧義,這段難得的經驗讓我產生了使命感,希望帶給台灣民眾更正確的佛牌辨認方法與認知,出家修行生活是充滿苦與樂的交織,也帶來身心的淨化與重塑。希望讀者能從我的故事中體會到佛教修行的深意,以及那段難忘的時光所帶給我的轉變。
堅持親自到泰國寺廟選購佛牌
長久以來「佛牌殿」所銷售的佛牌都是我親自至泰國各寺廟選購,是我不變的理念與堅持。
荒山野嶺追尋佛牌
如同這張十幾年前的照片,那是一個初秋的清晨,天色還未全亮,我和司機就踏上了通往荒山野嶺的旅程。目的地是一座隱匿在泰國鄉村深處的小廟,傳言那裡存有珍貴的佛牌,而廟內的師父是做古曼童的龍坡勾意師父。然而,當時並沒有像現在導航方便,所以只能遵循「路在嘴上」用問的。清晨四、五點出發,我抱著「找不到便不歸」的決心,滿心期待著那片未知的佛牌秘境。
一路蜿蜒的山路重重盤繞。十二個小時的車程漫長得讓人麻木,途中不乏經典場景–熄火、補給、迷路,但真正的挑戰才在傍晚開始。六點時,天際的暗影吞噬了所有光線,當車燈亮起,眼前是一片密密麻麻的蟲群在燈光下狂舞,無處可避。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再加上車子的突發熄火,讓我的內心不禁懷疑。「這樣的地方,廟真的存在嗎?」我心裡半疑半信。
夜幕中的探索
晚上六、七點,我和司機終於停在一個村落附近。我嘗試向路人詢問廟的所在,得到的指引卻令人啼笑皆非。「沿路直走,看到一座像西洋建築的地方,再右轉。」聽起來很明確,但沿途我緊盯每幢建築,卻毫無收穫。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下一個路人的指引似乎比前一個更加模糊,「那裡,那裡,往那邊走就行了。」
當我終於在晚上九、十點找到那座廟時,迎接我的是一盞微弱的燈籠般的光亮。敲門之後,幸運的是廟內的龍坡勾意師父還未就寢。他是一位極富「古意」的師父,廟的年代久遠得彷彿歲月已將它刻滿傷痕。周圍的昆蟲無處不在–壁虎放大了幾倍,螞蟻如巨石般前行。雖然我並不懼怕鬼魂,但眼前猶如小型侏羅紀公園景象足以讓人望而卻步。
走進廟內,我才發現這座小廟竟如寶庫般吸引人。佛牌堆放得凌亂不堪,彷彿在向我招手。我拿起手機手電筒,仔細地翻動每個角落,完全不顧禮不禮貌,為的是那份來之不易的珍寶。最終,我找到幾塊珍貴的佛牌,那一瞬間,我深感此行終究是值得的。
回程的驚悚
結束廟內的探訪,問題接踵而至–全黑的夜晚,沒路燈,甚至沒有熟悉的地標,唯有夜幕吞噬所有。司機拼命回憶著來時的一點點細節,硬生生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色裡摸索方向。一路上,我只盼車子別在此時拋錨,否則孤身一人置於荒野,想想都叫人心寒。
凌晨一點左右,前方終於出現零星的街市燈光,我們如釋重負地找到一家旅館,雖然價格便宜,但內部頗像傳說中的鬼屋。可與外面的黑暗相比,旅館竟成了最溫暖的庇護所。
這趟旅程,我經歷了膽寒的迷途、翻箱倒櫃的尋寶,還有夜晚的未知恐懼。那些荒野中的點滴,已深刻烙印在我的記憶裡,成為與佛牌最難忘的連結。
佛牌文化在台灣的發展軌跡
劇烈變動的十年
過去十年,世界經歷了劇烈的經濟與社會變革。國際地緣政治的加劇、美中經濟爭霸的影響、疫情帶來的全球性震盪,都深刻改變了各產業的生態,而佛牌市場也不例外。
台灣經濟從過去的M型社會轉變為如今的L型、甚至I型社會,有錢人越來越有錢,而低收入族群則面臨著更多挑戰。這種兩極化的經濟局勢,也顯現在我的客群變化上。有錢人懂得如何明智選擇佛牌,而經濟困難的朋友則容易因資訊混亂而迷失方向。這是佛牌市場十年來最明顯的趨勢。
經濟變革下的佛牌購買力
疫情期間,人們的收入大幅縮減,對佛牌的消費能力也相對下降。然而,有錢人對佛牌的需求卻持續穩定,甚至更加專注於高價值的珍品。這並非單純因為購買力,而是因為有錢人具備判斷力與智慧,能快速辨別什麼才是對自己真正有幫助的佛牌。
相反地,低收入族群面臨的挑戰不僅僅是經濟壓力,還包括缺乏有效的資訊篩選能力。許多人在爭議性商品上耗費心力,不僅容易買到假佛牌,甚至陷入無止境的糾結與誤區。佛牌,本應是助力,卻成了他們的主力。而這種困境,正是源於判斷力與價值觀的缺失。
假訊息與信任危機
快速發展的數位時代雖然帶來了便利,卻也讓資訊的真假難辨。從假新聞到買讚數與製造輿論風向,不少佛牌市場賣家、淘寶等假貨利用這些手段擾亂市場,讓消費者更加迷惘。實體店面逐漸被遺忘,人們只願意依賴手機屏幕,失去了眼見為憑的判斷力,最終導致更多消費風險。
我觀察到,有些同行以高調的展示掩蓋真相,用人頭帳號製造出表面的繁榮。而一般消費者難以辨別真假,最終深陷誤導的資訊之中。這種情況讓佛牌市場變得更加複雜,也讓信任的建立變得困難。
佛度有緣人
轉眼間我從事佛牌銷售已達二十餘年,作為佛牌業者,我深知市場的混亂與挑戰,但我始終堅持初衷–希望能幫助信任我的人真正改善生活。就如同龍普Moon師父所說:「我的出現、我的學習,是為了助人脫貧。」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我,貧困會帶來局限,但信仰的力量卻可以改變一切。透過佛牌的推廣,我希望能為每位有緣人帶來改變的契機。這十年的劇變讓市場變得更加複雜,但也讓我更加堅定,唯有透過正確的教育與真誠的分享,才能幫助每一位信任我的人,找到屬於自己的靈性助力。
一卡皮箱的故事
迎向嶄新的生命力
在那段特殊的疫情期間,世間的一切仿佛按下了暫停鍵。社交距離與出行限制成為日常,許多人的生活模式被迫改變。然而,我的「一卡皮箱看佛牌專案」卻延續了與客戶的聯繫,也為佛牌文化注入了一股嶄新的活力。
這個專案的雛形其實並不新鮮,早在建國玉市擺攤時就萌生了想法。當時的我,騎著一台摩托車,載著一卡皮箱四處奔波拜訪客戶。中山區的髮廊裡,十家有六家的佛牌都是經由我手賣出的。美髮師看完佛牌後,助理也會加入,進而帶動其他髮廊的興趣。這樣的方式,讓我早已熟悉了以彈性時間和流動服務應對不同需求。這樣的互動,雖然充滿了即興與隨性,但卻是我與客戶建立深厚連結的重要時刻。
重拾初衷
到了疫情期間,面對客戶無法前來店裡的挑戰,我再度將這個專案付諸實行。無論是受家庭因素或工作限制的客戶,只要有需要,我都能帶著皮箱親自上門,為他們展示佛牌、解答疑惑。這份流動的服務不僅解決了實際問題,也拉近了我與客戶的距離。
疫情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但也讓我有機會重新回到這個最初的起心動念–為了讓更多人了解佛牌、感受其力量。我始終堅持,無論外界如何變化,只要有人需要,我的皮箱隨時可以啟程。
未來,我的皮箱仍將陪伴我,繼續奔波在不同的地方,為需要的客戶帶去信仰的光芒與助力。而這份初衷,將永遠是我前行的動力。
泰國佛教推廣與佛牌市場在台灣的現狀
過去的十年,可以說是佛牌在台灣市場的一段飛速發展時期。二十幾年前,從我進入這個領域開始,眼見佛牌文化從初期的「無人知」,逐步成長為現今的「無人不知」。這十年的變化,不僅反映了泰國佛牌文化的推廣,也突顯了資訊全球化時代的力量。
佛牌市場的消長,看年齡層與購買力的變化
佛牌在台灣的市場發展,過去十年見證了受眾群的逐漸擴大和購買力的多元化。隨著年輕一代對泰國宗教文化的重新認識,佛牌的受眾群正在逐漸年輕化。從以往主要是中年信眾購買佛牌,轉變為各年齡層皆有涉足。尤其是青年創業者與自由工作者,他們愈發傾向於將佛牌作為信仰助力和心靈寄託的一部分。
購買力方面,伴隨著經濟環境的波動,M型社會過渡到L型甚至I型,富裕階層逐漸成為佛牌市場的主要消費力。他們對高價值、高品質的佛牌青睞有加,能夠快速做出明智選擇。而經濟條件受限的消費者,對佛牌的接受與選擇則顯得更為謹慎,也存在因資訊不全而選錯的風險。這樣的購買力分層,形成了佛牌市場的多元化特徵。
佛牌市場的成長階段
如果要將台灣佛牌市場的發展分為階段,過去二十年前(即西元2000年)是萌芽期。那時佛牌的普及度相當有限,只局限在少數人的認知範圍內,大部分人對佛牌知之甚少。到了第二個十年,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各種與佛牌相關的資訊變得越來越容易獲取,市場的接受度迅速提升。人們開始對佛牌有更多的了解,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探索佛牌文化的行列中。
如今,我們正進入第三個十年,台灣市場的接受度已經達到多元化的階段。佛牌逐漸成為一種更具普及性與文化交流意義的存在。我預計未來的十年,這個市場的接受度將進一步加深,帶來更廣泛的影響與蓬勃發展。
國際化推動普及與台灣佛牌市場的未來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佛牌文化的推廣帶來了重要契機。如今,只需要動動手指便能在網上找到各種相關資訊,從佛牌的起源到其製作工藝,透明度前所未有。而這種資訊的流通,不僅打破了早期的陌生感,更讓推廣變得更加容易。
然而,普及度的提升並不意味著人人都能完全接受佛牌。它的多元化發展為更多人打開了探索的可能性,但同時也需要更多教育與文化交流,才能真正讓佛牌文化深入人心。
隨著市場的成熟與國際化的推動,台灣的佛牌市場正迎來嶄新的契機。第三個十年將是關鍵時期,不僅僅是接受度的提升,更是文化深度的挖掘。我相信,透過更全面的教育與推廣,佛牌文化將能找到更廣泛的共鳴,成為宗教與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
願景 推廣台灣護身符文化
展望未來的十年,我希望不僅是佛牌能在台灣被更多人接受,更希望為台灣的宮廟護身符文化帶來改變,甚至走向世界。護身符,作為台灣佛、道教文化的一部分,蘊含了深厚的歷史與精神價值。我深信,除了推廣泰國佛牌之外,讓更多人了解台灣護身符的意義,同樣至關重要。
這些護身符,並非單純的宗教物件,而是台灣在地文化的象徵。它們講述了台灣信仰的獨特性,也承載了世代傳承的智慧與祝福。未來十年,我的願景是能讓台灣護身符邁向精品化,成為新時代護佑聖物,兼具流行時尚的配件代表,讓護身符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守護力量,亦能讓全世界看見這片土地的深厚底蘊。
未來的十年,是創新與傳承並行的時代。無論是泰國佛牌還是台灣宮廟護身符,我希望都能在台灣市場找到更多的共鳴與支持,讓這份信仰與文化的力量繼續燦爛地延續。
衷心的感謝您
我從事泰國佛牌銷售與泰國佛教文化推廣至今已邁入二十餘年,我特別感謝一路上支持及信任我的客人與朋友。因為有你們,成就了今日的我。距離上一本《佛牌教父》的出版已十年,我希望透過本次《遇見佛牌》的出版,能將佛牌文化再一次的深度挖掘,將正確佛牌文化與知識分享給更多的朋友,讓佛牌不僅是一項助力,更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佛牌教父
徐小傑 敬上
寫於2025年3月29日深夜時分
試閱
◎
泰國佛牌是什麼?
泰國佛牌的意義與起源
泰國的「佛牌」,如同台灣的護身符,又被稱為「隨身佛」。這些小小的聖物承載著古老的信仰與祝福,為信徒們帶來保護與庇佑。
當我們尚未深入了解佛牌時,或許會在網路上搜尋如:「佛牌介紹」、「佛牌大全」、「不可思議的佛牌」、「佛牌是什麼」、「佛牌種類功效」……等等關鍵字,以試圖掌握這神秘聖物的核心。然而,在現今資訊真假混雜難辨的時代,若缺乏扎實的知識,對佛牌的理解往往會受到誤導而不自知。
簡而言之,佛牌是一種必須經過師父開光加持過的聖物,象徵神聖的祝福與力量。由宏偉佛像濃縮至可隨身攜帶的尺寸,佛牌不僅能伴隨人們左右,更猶如護佑平安的靈性守護者。若將其放大就成為供奉於家中的佛像。佛牌,便在這樣的便利與神聖的結合中應運而生。
佛牌的歷史淵源
佛牌的起源可追溯至七、八百年前的古代。在那個時代,寺廟多位於偏遠山區,缺乏現代交通工具與照明設施,信徒徒步前往參拜可謂艱辛至極。他們需穿越叢林、荒郊野外,甚至面對潛伏的野獸威脅。寺廟的師父感念信徒來訪的不易,便賜予吉祥物作為祝福,希望為信徒的返途保駕護航,於是佛牌應運而生。
最早的佛牌,僅是一張簡單的紙張,上書經文與祈願,經師父親手寫就(如圖)。這種初始形態稱為「Kata」(泰語中的咒語或經文)。隨著時間推移,工藝與材料愈加多樣化。某些師父將其製作成木條、石塊,甚至以泥土捏製成形,並逐漸發展出佛牌的多樣造型與類型。
古曼童佛牌的起源雛形
在佛牌的延續與創新中,產生了諸如「古曼童」這樣的特別形式。師父可能會以泥土塑造小玩偶,並融入具體的用途與祈願功能,例如幫助村民守護財產。「若你的家畜常被偷竊,我便做一個小偶人,放置於門口,保證小偷再也不敢靠近。」這些由來,成為佛牌文化流傳至今的重要基石,為人們心中注入希望與信念。
泰國佛牌有用嗎?
只要是經過師父開光加持過的佛牌才是真的佛牌。當你相信祂,祂就一定有用。
揭開佛牌聖物的能量密碼:許願vs.還願
許願:願望目標必須清晰。
還願:達成願望後,一定要還願。
泰國佛牌的力量與意義
在佛教文化中,凡是經過師父開光加持的佛牌,便是真正具有靈性的佛牌。相信祂的力量,便是對自我信念的強化。一如追求夢想的過程,我們的努力並非為了取悅他人,而是為了不辜負內心的期望。從今天起,請為自己制定一個目標,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實際行動,生活將因此更加充實,夢想也不再遙不可及。
欲望與超脫的兩面
走進寺廟,總能見到一幅熟悉的場景:眾人焚香禱告,懷揣著各自的祈求。有人為貧窮尋找出路,有人為富有尋求方向,甚至有人在財富與名利之外,擔憂無法躲避命運的劫數。然而,無論哪一本經書,其核心皆在於「放下」。誠如人們所拜的,實際上並非佛祖本身,而是內心深處的欲望。
那未曾擁有的,渴望得到;已經擁有的,害怕失去;試圖抓住的,無非是塵世的執著罷了。山依然是山,海依然是海,唯有心靈的自在才是生命的精華。人心本無重擔,沉重的是那無法放下的執念;生活本無苦楚,痛苦的是我們貪求的太多。
福報與德行的奧秘
凡是以強求或不正當手段所得的,無不夾雜著業障。若你福報深厚,該屬於你的自然會來;若你缺乏福報,強求而得也終究變成枷鎖。然而,當我們修德行善,天道自會眷顧。因為德行符合天地之道,它孕育萬物,為生命帶來圓滿。
當困難襲來,你或許會發現,總有某個人忽然出現,幫助你渡過難關;那些原本棘手的事情,也會變得出奇地順利。這便是德的力量,讓你無需刻意追求便能得到內心的豐盈。有福之人,不經意間便可收穫成就;無德之人,縝密算計卻終究徒勞無功。
因此,專注於修好自身,其餘交由天命安排吧。有德則得,有福則成。修德養心之路,便是人生真正的旅途。
泰國佛牌危險嗎?
泰國佛牌是福慧的象徵?還是具有潛在的危險……
關於泰國佛牌是否危險這個問題,作為一名鑽研佛牌二十餘年的專業從業者,我始終堅信,答案是否定的。這份信念源於我多年來對佛牌奧義的深耕探究,以及遠赴泰國親身出家修行,深刻了解其文化背景、佛教宗教義理、佛牌製作工藝及師父的開光加持過程。佛牌,作為泰國佛教文化中的祈福聖品,是福慧的象徵,絕無半點危險可言。
然而,為何仍有部分人對佛牌存有戒懼之心,甚至將其視為不祥之物?這背後,其實反映了錯誤認知所導致的誤解。隨著媒體與自媒體的蓬勃發展,為博取眼球、提升點擊率,許多新聞報導和節目常以聳人聽聞的標題吸引關注。例如,「古曼童有多恐怖!」、「養小鬼的可怕反噬!」等誇大不實的內容屢見不鮮。不知情者受此影響,便對佛牌產生了無端的恐懼。
「陰牌」的迷思與文化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佛牌中除了有「正牌」,還有「陰牌」,兩者差別在於使用的材料不同。關於「陰牌」更需要我們以平和的心態、理性去看待。「陰」字在華人文化中,往往帶有負面的聯想,如「鬼魂」、「陰魂不散」、「地獄」、「不滿」、「仇恨」、「報復」、「冤親債主」等。這些文化認知偏見使得許多人在聽到「陰牌」一詞時,立即聯想到可怕的事物。事實上,這是一種對泰國佛教文化的誤解,偏離了佛牌本身祈福的初衷。
佛牌本是祈福聖品
佛牌的製作過程嚴謹且神聖,由寺廟中的師父、和尚精心打造,念經開光加持,融入了佛教的祝福與智慧。這些由師父傾注心血的佛牌,目的在於為配戴者帶來平安和福氣,怎可能會有危險呢?正如師父所言,佛牌承載著善念與祝福,絕非什麼詭異或危險之物。換個角度想,師父為信眾製作佛牌,怎會無緣無故地害人呢?我們應以正向、感恩的心態對待佛牌,回歸其根本價值–祝福、守護與信念的象徵。
泰國佛牌是什麼?
泰國佛牌的意義與起源
泰國的「佛牌」,如同台灣的護身符,又被稱為「隨身佛」。這些小小的聖物承載著古老的信仰與祝福,為信徒們帶來保護與庇佑。
當我們尚未深入了解佛牌時,或許會在網路上搜尋如:「佛牌介紹」、「佛牌大全」、「不可思議的佛牌」、「佛牌是什麼」、「佛牌種類功效」……等等關鍵字,以試圖掌握這神秘聖物的核心。然而,在現今資訊真假混雜難辨的時代,若缺乏扎實的知識,對佛牌的理解往往會受到誤導而不自知。
簡而言之,佛牌是一種必須經過師父開光加持過的聖物,象徵神聖的祝福與力量。由宏偉佛像濃縮至可隨身攜帶的尺寸,佛牌不僅能伴隨人們左右,更猶如護佑平安的靈性守護者。若將其放大就成為供奉於家中的佛像。佛牌,便在這樣的便利與神聖的結合中應運而生。
佛牌的歷史淵源
佛牌的起源可追溯至七、八百年前的古代。在那個時代,寺廟多位於偏遠山區,缺乏現代交通工具與照明設施,信徒徒步前往參拜可謂艱辛至極。他們需穿越叢林、荒郊野外,甚至面對潛伏的野獸威脅。寺廟的師父感念信徒來訪的不易,便賜予吉祥物作為祝福,希望為信徒的返途保駕護航,於是佛牌應運而生。
最早的佛牌,僅是一張簡單的紙張,上書經文與祈願,經師父親手寫就(如圖)。這種初始形態稱為「Kata」(泰語中的咒語或經文)。隨著時間推移,工藝與材料愈加多樣化。某些師父將其製作成木條、石塊,甚至以泥土捏製成形,並逐漸發展出佛牌的多樣造型與類型。
古曼童佛牌的起源雛形
在佛牌的延續與創新中,產生了諸如「古曼童」這樣的特別形式。師父可能會以泥土塑造小玩偶,並融入具體的用途與祈願功能,例如幫助村民守護財產。「若你的家畜常被偷竊,我便做一個小偶人,放置於門口,保證小偷再也不敢靠近。」這些由來,成為佛牌文化流傳至今的重要基石,為人們心中注入希望與信念。
泰國佛牌有用嗎?
只要是經過師父開光加持過的佛牌才是真的佛牌。當你相信祂,祂就一定有用。
揭開佛牌聖物的能量密碼:許願vs.還願
許願:願望目標必須清晰。
還願:達成願望後,一定要還願。
泰國佛牌的力量與意義
在佛教文化中,凡是經過師父開光加持的佛牌,便是真正具有靈性的佛牌。相信祂的力量,便是對自我信念的強化。一如追求夢想的過程,我們的努力並非為了取悅他人,而是為了不辜負內心的期望。從今天起,請為自己制定一個目標,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實際行動,生活將因此更加充實,夢想也不再遙不可及。
欲望與超脫的兩面
走進寺廟,總能見到一幅熟悉的場景:眾人焚香禱告,懷揣著各自的祈求。有人為貧窮尋找出路,有人為富有尋求方向,甚至有人在財富與名利之外,擔憂無法躲避命運的劫數。然而,無論哪一本經書,其核心皆在於「放下」。誠如人們所拜的,實際上並非佛祖本身,而是內心深處的欲望。
那未曾擁有的,渴望得到;已經擁有的,害怕失去;試圖抓住的,無非是塵世的執著罷了。山依然是山,海依然是海,唯有心靈的自在才是生命的精華。人心本無重擔,沉重的是那無法放下的執念;生活本無苦楚,痛苦的是我們貪求的太多。
福報與德行的奧秘
凡是以強求或不正當手段所得的,無不夾雜著業障。若你福報深厚,該屬於你的自然會來;若你缺乏福報,強求而得也終究變成枷鎖。然而,當我們修德行善,天道自會眷顧。因為德行符合天地之道,它孕育萬物,為生命帶來圓滿。
當困難襲來,你或許會發現,總有某個人忽然出現,幫助你渡過難關;那些原本棘手的事情,也會變得出奇地順利。這便是德的力量,讓你無需刻意追求便能得到內心的豐盈。有福之人,不經意間便可收穫成就;無德之人,縝密算計卻終究徒勞無功。
因此,專注於修好自身,其餘交由天命安排吧。有德則得,有福則成。修德養心之路,便是人生真正的旅途。
泰國佛牌危險嗎?
泰國佛牌是福慧的象徵?還是具有潛在的危險……
關於泰國佛牌是否危險這個問題,作為一名鑽研佛牌二十餘年的專業從業者,我始終堅信,答案是否定的。這份信念源於我多年來對佛牌奧義的深耕探究,以及遠赴泰國親身出家修行,深刻了解其文化背景、佛教宗教義理、佛牌製作工藝及師父的開光加持過程。佛牌,作為泰國佛教文化中的祈福聖品,是福慧的象徵,絕無半點危險可言。
然而,為何仍有部分人對佛牌存有戒懼之心,甚至將其視為不祥之物?這背後,其實反映了錯誤認知所導致的誤解。隨著媒體與自媒體的蓬勃發展,為博取眼球、提升點擊率,許多新聞報導和節目常以聳人聽聞的標題吸引關注。例如,「古曼童有多恐怖!」、「養小鬼的可怕反噬!」等誇大不實的內容屢見不鮮。不知情者受此影響,便對佛牌產生了無端的恐懼。
「陰牌」的迷思與文化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佛牌中除了有「正牌」,還有「陰牌」,兩者差別在於使用的材料不同。關於「陰牌」更需要我們以平和的心態、理性去看待。「陰」字在華人文化中,往往帶有負面的聯想,如「鬼魂」、「陰魂不散」、「地獄」、「不滿」、「仇恨」、「報復」、「冤親債主」等。這些文化認知偏見使得許多人在聽到「陰牌」一詞時,立即聯想到可怕的事物。事實上,這是一種對泰國佛教文化的誤解,偏離了佛牌本身祈福的初衷。
佛牌本是祈福聖品
佛牌的製作過程嚴謹且神聖,由寺廟中的師父、和尚精心打造,念經開光加持,融入了佛教的祝福與智慧。這些由師父傾注心血的佛牌,目的在於為配戴者帶來平安和福氣,怎可能會有危險呢?正如師父所言,佛牌承載著善念與祝福,絕非什麼詭異或危險之物。換個角度想,師父為信眾製作佛牌,怎會無緣無故地害人呢?我們應以正向、感恩的心態對待佛牌,回歸其根本價值–祝福、守護與信念的象徵。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