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遠流╳師大譯研所「經典文學新譯計畫」NO.1
計畫主持人 師大譯研所長賴慈芸
計畫顧問 台灣翻譯學會執行長蘇正隆
我想起三個月前初次來到他這棟豪宅的那夜,
當時草坪和車道上擠滿多少張面孔,
──而他就站在那道台階上,與眾人揮手道別,
心裡藏著那個純潔的夢。
1920年,費茲傑羅出版第一部作品便在文壇一舉成名,接連兩部小說也大獲好評,但是四年之後費茲傑羅卻交出很不一樣的作品,這部小說一開始的書名為《特里馬奇奧》,還在校樣階段就經過大幅度修改,最後的新書名定為《大亨小傳》。
故事是由初出社會的大學畢業生尼克來敘述。尼克懷抱著夢想來到紐約,認識了住在隔壁的神秘大亨蓋茲比。剛開始尼克對蓋茲比夜夜笙歌感到不解,後來才理解到蓋茲比心裡其實也藏著一個夢想,而唯一的牽掛竟是海灣對岸那盞小小的綠色燈光,因為那裡住著他心愛的黛西。
但蓋茲比的美夢終究是幻夢一場,璀璨僅是一瞬,痴戀換來的是幻滅與悲劇。
這本書一開始賣得很差,在費茲傑羅生前,還賣不到二萬四千本,但是在他過世之後,《大亨小傳》被認為是他最傑出的作品,而且是最傑出的美國小說,到了二十世紀末期,更被列為百大小說之中的佼佼者。
計畫主持人 師大譯研所長賴慈芸
計畫顧問 台灣翻譯學會執行長蘇正隆
我想起三個月前初次來到他這棟豪宅的那夜,
當時草坪和車道上擠滿多少張面孔,
──而他就站在那道台階上,與眾人揮手道別,
心裡藏著那個純潔的夢。
1920年,費茲傑羅出版第一部作品便在文壇一舉成名,接連兩部小說也大獲好評,但是四年之後費茲傑羅卻交出很不一樣的作品,這部小說一開始的書名為《特里馬奇奧》,還在校樣階段就經過大幅度修改,最後的新書名定為《大亨小傳》。
故事是由初出社會的大學畢業生尼克來敘述。尼克懷抱著夢想來到紐約,認識了住在隔壁的神秘大亨蓋茲比。剛開始尼克對蓋茲比夜夜笙歌感到不解,後來才理解到蓋茲比心裡其實也藏著一個夢想,而唯一的牽掛竟是海灣對岸那盞小小的綠色燈光,因為那裡住著他心愛的黛西。
但蓋茲比的美夢終究是幻夢一場,璀璨僅是一瞬,痴戀換來的是幻滅與悲劇。
這本書一開始賣得很差,在費茲傑羅生前,還賣不到二萬四千本,但是在他過世之後,《大亨小傳》被認為是他最傑出的作品,而且是最傑出的美國小說,到了二十世紀末期,更被列為百大小說之中的佼佼者。
名人推薦
詩人凌性傑 感性推薦
我最最喜歡的書是《大亨小傳》。
蓋茲比,可愛的傢伙,我喜歡他極了。
──沙林傑《麥田捕手》
這部長篇小說,成為我這個小說家的一個目標,
一個定點,小說世界裡的座標……
──村上春樹
他的才氣渾然天成,就如同蝴蝶生來就長著美麗斑紋一樣。
──海明威
即使大家都忘了費茲傑羅同期的作家,還是會繼續閱讀費茲傑羅。
──葛楚.史坦
我決定要開始和費茲傑羅好好培養友情了,如果他能寫出《大亨小傳》這麼好的故事,一定還能寫出更好的。──海明威
這部長篇小說,成為我這個小說家的一個目標,一個定點,小說世界裡的座標……我仔細地反覆閱讀,一個小細節都不放過,很多部分幾乎都能背下來了。──村上春樹
我已經好幾年沒讀到這麼有趣又讓我驚嘆的小說了,不管在英國或美國都一樣,……事實上,我覺得美國小說的發展好像自亨利.詹姆斯之後又邁進了一大步,費茲傑羅描繪出一幅詩歌般的美景,華麗非凡、喧囂狂妄、尋歡作樂的美國夢。──194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T. S. 艾略特
費茲傑羅以《大亨小傳》躋身美國文壇重要作家之林……相較於他別的作品,書中的男主角更清楚傳達出他自己人生經驗最深刻的感受。──耶魯大學教授、第一位為費茲傑羅立傳者亞瑟.米茲納(Arthur Mizener)
全世界的人都突然眼前一亮……他不只擁有奇蹟般的才華,連技巧也已臻完美。──美國文學作家理查.葉慈(Richard Yates)
有三本完美的小說我時時還會拿起來讀,《大亨小傳》就是其中之一。──美國知名作家瓊.蒂蒂安(Joan Didion)
我們終於看到美國文學傑作的最終形式:最初只是一顆水晶,最後自己淬練成一顆真正的鑽石。這是費茲傑羅希望寫成的小說,也是我們夢想中的小說,無論在睡夢中或是清醒都引頸企盼的作品。──美國詩人兼小說家詹姆斯.迪奇(James Dickey)
費茲傑羅(寫作時)正處在巔峰時期,他運用自己對社會的各項觀察,無論是以評論者或受害者的立場,寫出《大亨小傳》這樣一部作品,短短幾頁間就在美國文壇上豎立了里程碑,道出一段完美的階級寓言,戳破我們一直受到階級觀念束縛、卻拼了命渴望突破。──美國知名作家多克特羅(E. L. Doctorow)
他在作品中創造當代世界的功力可比擬《浮華世界》所創造的當代英國,雖說是對現實的控訴,但是寫得真好啊。──美國知名作家兼評論家葛楚.史坦(Gertrude Stein)
費茲傑羅看清了美國真正的現況,當代作家沒有人比他的眼光更清澈。──美國知名作家托比亞斯.沃夫(Tobias Wolff)
(這部作品)寫得很美,讓人從頭讀到尾都很愉快……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美國作品,就像帶著有毒的冰淇淋汽水,或是發燒恍惚之間夢見的一段爵士樂。──美國知名新聞記者兼文化評論保羅.羅森費爾德(Paul Rosenfeld)
引人入勝,這個故事既神秘又華麗,費茲傑羅的這部作品比過去更加深刻描繪現代生活,他一直都寫得很好,因為他是天生的作家,而他對文學形式的掌握也愈臻完美了。──《紐約時報》1925年初版書評
如今《大亨小傳》已可稱得上是美國二十世紀的文學經典……──《紐約時報》1960年4月書評
美國文學最偉大的作品之一……不斷提醒著我們金錢帶來的誘惑、墮落和放縱。──《泰晤士報》
費茲傑羅最傑出的作品,細膩的寫作手法搭配象徵譬喻,塑造出當代生活的氛圍,讓讀者感覺到美國夢傳奇中隱含的諷刺和傷感。──《牛津美國文學指南》
懷抱著美國夢的人相信,即使出身最卑微的人,只要有才華,憑著一己之力,依然有機會獲得財富及社會地位,《大亨小傳》用簡短的篇幅讓人省思這樣的信念,而費茲傑羅探討這樣的夢想給人一股擋不住的吸引力,但造就這個夢想的環境從頭到尾其實只是幻夢一場。──《美國歷史辭典》
《大亨小傳》是費茲傑羅其他作品都無法比擬的絕佳小說,每一頁都看得出是細細雕琢,這部作品拿捏得當,呈現出精采的一面。──美國知名文學評論記者H. L. 曼肯(H. L. Mencken)
風格簡練,情節完美,文字無可挑剔……閱讀《大亨小傳》是極致的享受,就像一首完美的詩作。--亞馬遜網站書評。
我覺得《大亨小傳》這個故事一語道破了我們所經歷的一切。──《紅磨坊》及新版《大亨小傳》大導演巴茲.魯曼
此書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見。──法國知名詩人兼導演尚.考克托(Jean Cocteau)
費茲傑羅幾乎成為美國文壇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被稱為經典,《大亨小傳》中的人物、情節、和語言,不時被人引用,好像這部書是個美國的寓言。──1970年中文版譯者喬志高
雖然這本書還不到200頁,卻是美國文學中最偉大的作品。──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大閱讀計畫
我最最喜歡的書是《大亨小傳》。
蓋茲比,可愛的傢伙,我喜歡他極了。
──沙林傑《麥田捕手》
這部長篇小說,成為我這個小說家的一個目標,
一個定點,小說世界裡的座標……
──村上春樹
他的才氣渾然天成,就如同蝴蝶生來就長著美麗斑紋一樣。
──海明威
即使大家都忘了費茲傑羅同期的作家,還是會繼續閱讀費茲傑羅。
──葛楚.史坦
我決定要開始和費茲傑羅好好培養友情了,如果他能寫出《大亨小傳》這麼好的故事,一定還能寫出更好的。──海明威
這部長篇小說,成為我這個小說家的一個目標,一個定點,小說世界裡的座標……我仔細地反覆閱讀,一個小細節都不放過,很多部分幾乎都能背下來了。──村上春樹
我已經好幾年沒讀到這麼有趣又讓我驚嘆的小說了,不管在英國或美國都一樣,……事實上,我覺得美國小說的發展好像自亨利.詹姆斯之後又邁進了一大步,費茲傑羅描繪出一幅詩歌般的美景,華麗非凡、喧囂狂妄、尋歡作樂的美國夢。──194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T. S. 艾略特
費茲傑羅以《大亨小傳》躋身美國文壇重要作家之林……相較於他別的作品,書中的男主角更清楚傳達出他自己人生經驗最深刻的感受。──耶魯大學教授、第一位為費茲傑羅立傳者亞瑟.米茲納(Arthur Mizener)
全世界的人都突然眼前一亮……他不只擁有奇蹟般的才華,連技巧也已臻完美。──美國文學作家理查.葉慈(Richard Yates)
有三本完美的小說我時時還會拿起來讀,《大亨小傳》就是其中之一。──美國知名作家瓊.蒂蒂安(Joan Didion)
我們終於看到美國文學傑作的最終形式:最初只是一顆水晶,最後自己淬練成一顆真正的鑽石。這是費茲傑羅希望寫成的小說,也是我們夢想中的小說,無論在睡夢中或是清醒都引頸企盼的作品。──美國詩人兼小說家詹姆斯.迪奇(James Dickey)
費茲傑羅(寫作時)正處在巔峰時期,他運用自己對社會的各項觀察,無論是以評論者或受害者的立場,寫出《大亨小傳》這樣一部作品,短短幾頁間就在美國文壇上豎立了里程碑,道出一段完美的階級寓言,戳破我們一直受到階級觀念束縛、卻拼了命渴望突破。──美國知名作家多克特羅(E. L. Doctorow)
他在作品中創造當代世界的功力可比擬《浮華世界》所創造的當代英國,雖說是對現實的控訴,但是寫得真好啊。──美國知名作家兼評論家葛楚.史坦(Gertrude Stein)
費茲傑羅看清了美國真正的現況,當代作家沒有人比他的眼光更清澈。──美國知名作家托比亞斯.沃夫(Tobias Wolff)
(這部作品)寫得很美,讓人從頭讀到尾都很愉快……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美國作品,就像帶著有毒的冰淇淋汽水,或是發燒恍惚之間夢見的一段爵士樂。──美國知名新聞記者兼文化評論保羅.羅森費爾德(Paul Rosenfeld)
引人入勝,這個故事既神秘又華麗,費茲傑羅的這部作品比過去更加深刻描繪現代生活,他一直都寫得很好,因為他是天生的作家,而他對文學形式的掌握也愈臻完美了。──《紐約時報》1925年初版書評
如今《大亨小傳》已可稱得上是美國二十世紀的文學經典……──《紐約時報》1960年4月書評
美國文學最偉大的作品之一……不斷提醒著我們金錢帶來的誘惑、墮落和放縱。──《泰晤士報》
費茲傑羅最傑出的作品,細膩的寫作手法搭配象徵譬喻,塑造出當代生活的氛圍,讓讀者感覺到美國夢傳奇中隱含的諷刺和傷感。──《牛津美國文學指南》
懷抱著美國夢的人相信,即使出身最卑微的人,只要有才華,憑著一己之力,依然有機會獲得財富及社會地位,《大亨小傳》用簡短的篇幅讓人省思這樣的信念,而費茲傑羅探討這樣的夢想給人一股擋不住的吸引力,但造就這個夢想的環境從頭到尾其實只是幻夢一場。──《美國歷史辭典》
《大亨小傳》是費茲傑羅其他作品都無法比擬的絕佳小說,每一頁都看得出是細細雕琢,這部作品拿捏得當,呈現出精采的一面。──美國知名文學評論記者H. L. 曼肯(H. L. Mencken)
風格簡練,情節完美,文字無可挑剔……閱讀《大亨小傳》是極致的享受,就像一首完美的詩作。--亞馬遜網站書評。
我覺得《大亨小傳》這個故事一語道破了我們所經歷的一切。──《紅磨坊》及新版《大亨小傳》大導演巴茲.魯曼
此書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見。──法國知名詩人兼導演尚.考克托(Jean Cocteau)
費茲傑羅幾乎成為美國文壇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被稱為經典,《大亨小傳》中的人物、情節、和語言,不時被人引用,好像這部書是個美國的寓言。──1970年中文版譯者喬志高
雖然這本書還不到200頁,卻是美國文學中最偉大的作品。──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大閱讀計畫
序/導讀
出版緣起
經典文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資產,也是人文素養紮根的基礎。
經典文學已成為國外校園指定閱讀,在圖書館借閱前十名的書目中,大半皆屬經典文學。但在台灣卻因為缺乏清晰易讀的好譯本,讓讀者覺得難以親近,久而久之便興趣缺缺。
根據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所長賴慈芸教授的研究,國內目前現有的經典文學譯本存在許多問題,首先在流派上主要是傳承一九三○年代茅盾、李霽野的「歐化派」(強調貼近原文),因此以今日的閱讀標準來看就顯得拗口;其次在出版實務上,早期許多出版社以譯者假名或者不掛譯者的方式,陸續推出經典文學譯本,這是因為當時的政治環境所導致的「不得已」手段,然而到了現代,出版社並未還原譯者的名字,甚至因為譯本互相抄襲刪改,根本已經不知道源頭是哪個譯本了。
可是讀者並不知道這個背後因素,讀到的經典文學都覺得行文艱澀、用詞過時,因而認為經典文學「很難懂、不好讀」。有鑑於此,遠流和師大翻譯所合作進行【經典文學新譯計畫】,欲以貼近當代的語言文字賦予經典文學嶄新面貌,務求人人皆可輕鬆閱讀。
這個計畫已經醞釀了很長一段時間,今年正式開跑進行,也開始討論書單及發譯,譯者皆是經過專業翻譯訓練的譯者,大部分也都是師大翻譯所的學生或畢業校友。今年五月初,遠流及師大翻譯研究所還特別舉行針對譯者的說明會,希望讓每位參加此新譯計畫的譯者都能真正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因為譯者不只是語言轉換的文字匠,而是重要的媒介,每個讀者都是透過譯者的詮釋去讀每一本翻譯文學作品,所以譯者一定要對自己翻譯的文本有感情,一如作者對自己的作品投射感情一般。
因此這個計畫的發譯過程也比較特殊,編輯會先通知所有參與計畫的譯者接下來要發譯的書單,然後譯者可以針對自己有興趣、有感情的作品提出試譯請求,接下來試譯完成之後,再由編輯和翻譯所教授決定哪本書是由哪位譯者來翻譯。
譯者除了要翻譯文本之外,還要寫一篇譯序,說明自己的翻譯策略之外,最重要的是,這個文本對譯者本身的意義,我們這麼做的目的就是要突顯譯者的地位,讓讀者感覺到自己正在閱讀的故事是由一個活生生的譯者翻譯出來的,讀者不但閱讀原作者如何安排故事發展的本意,也閱讀到譯者選擇每個字詞的用意,這就是遠流希望能重新翻譯經典文學的意義所在:語言會進化,翻譯也應該跟著進化,每個時代都應該有每個時代的經典文學譯本。
本計畫除九月出版的《大亨小傳》及《一九八四》之外,預定自二0一三年起,每年固定推出八本作品,書單擬定的基礎除了是以作品的經典性為主之外,也希望能納入過去少有中譯本的遺珠之作,讓讀者能更完整認識西方文學的經典樣貌。
【經典文學新譯計畫總序】
聽見譯者的聲音∕師大譯研所所長賴慈芸
想像你今天走進一家書店或圖書館,來到世界文學的專櫃前面。很多作品你都聽過名字,別的書裡也許提過,也許小時候看過改編的青少年版本,也許還看過改編的電影電視版本。但不知為何就是沒有真的讀過全譯本。假設你拿起了其中的一本,但一看左右還有六七種版本呢。那該選哪一本好呢? 比較封面、印刷字體大小、推薦者、出版社的名聲、出版年代、還是譯者?
其實,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譯者。你所讀的每一個中文字都是譯者決定的,每一個句子的節奏都是譯者安排的。每個句子都有不只一種譯法,是譯者決定了用哪種結構,在哪裡斷句,用哪一個詞彙,要不要用成語;也可以說決定了文學翻譯的風格。咦?你也許會問,那作者的風格呢?譯者不是應該盡可能忠實於原作的風格嗎?這就是文學翻譯有趣的地方,也是很多讀者不知道的祕密。
文學翻譯其實是一種表演。就像音樂演奏一樣:作曲家決定了音符和節奏;但聽眾聽到的是演奏家的演出。沒有演奏家會把巴哈彈得像蕭邦,但每一個巴哈的演奏家都有自己的風格,就像每一個蕭邦的演奏家也都不一樣。沒有演奏家,音樂等於不存在。沒有譯者,陌生語言的文學也等於不存在。作者決定了故事的內容,但把故事說出來的是譯者。譯者決定在哪裡連用快節奏的短句,在哪裡用悠長的句子減緩速度。哪裡用親切的口語,哪裡用咬文嚼字的正式語言。譯者的表演工具就是文字。
而且譯者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時空背景、觀點、好惡、語感。也就是說,兩個譯者不可能譯出一模一樣的譯文,就像每一個男高音唱出來的〈公主徹夜未眠〉都有差異。面對同樣的模特兒或靜物風景,每個畫家的畫也都不一樣。就翻譯來說,就算其中某個短句可能雷同,一整個段落也不可能每個句子都選擇一樣的形容詞、一樣的動詞、一樣的片語。五十年前的譯者,不可能和今天的譯者譯出一模一樣的段落;大陸的譯者,也不可能和台灣譯者風格雷同。
而所謂經典,就是不斷召喚新譯本的作品。村上春樹在討論翻譯時曾提出翻譯的「賞味期限」:他說翻譯作品有點像建築物,三十年屋齡的房子是該修一修了,五十年屋齡的房子也該重建了。因為語言不斷在變,時髦的語言會過時,新奇的語法會變成平常,新的語言不斷出現;所以對於重要的作品,每個時代都需要新的譯本。
但台灣歷經一段非常特別的歷史,以至於許多人對文學經典的翻譯有些誤解。很多讀者小時候看的經典文學翻譯,是不是翻譯腔很重?常有艱深而難以理解的句子?根本不知道譯者是誰?即使有名字,也不知道是男是女,年紀多大?有些作品掛了眾多名人推薦,但書封書背版權頁到處都找不到譯者的名字? 甚至於書上有推薦者的生平簡介,卻毫無譯者簡介,彷彿誰譯的不重要,誰推薦的比較重要。為什麼會有這些怪象?
這是因為從戰後至今,台灣的文學翻譯市場始終非常依賴大陸譯本,依賴情形可能遠超過大多數人的想像。台灣在戰前半世紀是日本殖民地,普遍接受日本教育,官方語言是日文;漢人移民以閩粵原籍為主,日常語言是台語和客語,影響現代中文甚鉅的五四運動發生在日治時期,台灣並沒有親歷五四運動,中文私塾教的還是文言文。也就是說,戰後大陸接收台灣時,台灣人民在語言上面臨極大的困難。中華民國國語根據的是北方官話,對台灣居民來說已經是全新的語言了;五四運動後提倡我手寫我口,不會說就不會寫,因此台灣人的白話文也寫不好。至於翻譯,民初還有文言白話之爭,一九三O年代以後白話文翻譯已成主流,對於國語還講不好,白話文還寫不好的台灣人來說,要立刻用白話文翻譯實在不太容易。因此除了少數隨政府遷台的譯者之外,依賴大陸譯本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如果不是受到政治因素干擾,本來也沒有太大問題。我們也沒聽說過美國讀者會拒絕英國譯者的作品。
問題出在戒嚴法。1945到1949年間,已有好幾家上海出版社來台開設分店,把大陸譯本帶進台灣。但1949年開始戒嚴,明文規定「共匪及已附匪作家著作及翻譯一律查禁」,由於隨政府遷台的譯者人數不多,絕大部分的譯者遂皆在查禁之列。這些查禁若嚴格執行,台灣就會陷於無書可出的窘境,因此從1950年代開始,一些出版社開始隱匿譯者姓名出版。啟明書局每一本譯作皆署名「啟明編譯所」翻譯,新興書局則會取一些「卓儒」、「顧隱」等假譯者名,大概是取「著名學者」和「因故隱之」之意。1959年內政部放寬規定,將查禁辦法改為「附匪及陷匪份子三十七年以前出版之作品與翻譯,經過審查內容無問題且有參考價值者可將作者姓名略去或重行改裝出版。」,等於承認上述手段合法,因此後來各家出版社紛紛跟進,「林維堂」、「胡鳴天」、「紀德鈞」等假譯者皆有甚多「譯作」,最多產的譯者則要算「鍾斯」和「鍾文」了,可以從希臘荷馬史詩、阿拉伯文的天方夜譚,中古的神曲,翻到法文的大小仲馬、英文的簡愛,甚至連海明威和勞倫斯都可以翻譯,真是無所不能。書目中登記在「鍾斯」名下的經典文學超過二十部,相當驚人,而且這兩個名字還可以互換,有些版本是「鍾斯」的,再版時卻改署「鍾文」,更添混亂。
因此,在「本地翻譯人才不足」及「戒嚴」這兩大因素之下,台灣的經典文學翻譯簡直成了一筆糊塗帳。解嚴前的英美十九世紀前小說,大概有三分之二是大陸譯本,法文、俄文的比例可能更高。而且因為這個不能說的秘密,譯者完全被消音了。最具譯者個人色彩的譯者序跋常常會留下破綻,例如1969年出版的《西線無戰事》,譯者序居然出現「譯者做這篇序的時候,華北正在被人侵略」字樣,匪夷所思(其實這篇譯序是錢公俠1936年在上海寫的,一點也不奇怪);或是書名明明是《金銀島》,序卻寫「這本《寶島》…」(因為抄的是顧鈞正的《寶島》,編輯忘了改序)。因此後來比較聰明的出版社多半拿掉原譯序,以免露出破綻;有些還會用介紹作者作品的文字作為「代譯序」,或放些作者照片,希望讀者完全忘記譯者的存在。在這種作法之下,譯者不但名字遭到竄改,連個人翻譯的心聲看法也一併被消音了。
戒嚴期間依賴大陸譯本的情形,還不限於1949年以前的舊譯。事實上,1950年代的大陸譯本仍源源不絕地繼續流入台灣市場(可能是透過香港),當然也是易名出版。到1958年以後,因為大陸動亂,譯本來源中斷了20年,下一波引進的大陸譯本是文革後作品,1980年代的「遠景」、「志文」都有不少文革後新譯本,但彼時台灣仍在戒嚴期間,所以也還是以假名出版。1987年解嚴之後,才逐漸有出版社引進有署名的大陸新譯本。這個時期雖然有些版權頁會註明譯者是誰,但出版社似乎仍不希望讀者知道這是對岸作品,也不強調譯者,多半請本地學者及作家寫導讀和推薦文章,譯者的聲音還是極其微弱;甚至有些譯作,列了一大堆推薦序,就是不知道譯者是誰。加上原來的假譯本也沒有立即消失,仍繼續印行十餘年,今天還可以買到,更別說各圖書館書目及藏書也都沒有更正,研究者仍繼續引用錯誤的資料,譯者
經典文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資產,也是人文素養紮根的基礎。
經典文學已成為國外校園指定閱讀,在圖書館借閱前十名的書目中,大半皆屬經典文學。但在台灣卻因為缺乏清晰易讀的好譯本,讓讀者覺得難以親近,久而久之便興趣缺缺。
根據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所長賴慈芸教授的研究,國內目前現有的經典文學譯本存在許多問題,首先在流派上主要是傳承一九三○年代茅盾、李霽野的「歐化派」(強調貼近原文),因此以今日的閱讀標準來看就顯得拗口;其次在出版實務上,早期許多出版社以譯者假名或者不掛譯者的方式,陸續推出經典文學譯本,這是因為當時的政治環境所導致的「不得已」手段,然而到了現代,出版社並未還原譯者的名字,甚至因為譯本互相抄襲刪改,根本已經不知道源頭是哪個譯本了。
可是讀者並不知道這個背後因素,讀到的經典文學都覺得行文艱澀、用詞過時,因而認為經典文學「很難懂、不好讀」。有鑑於此,遠流和師大翻譯所合作進行【經典文學新譯計畫】,欲以貼近當代的語言文字賦予經典文學嶄新面貌,務求人人皆可輕鬆閱讀。
這個計畫已經醞釀了很長一段時間,今年正式開跑進行,也開始討論書單及發譯,譯者皆是經過專業翻譯訓練的譯者,大部分也都是師大翻譯所的學生或畢業校友。今年五月初,遠流及師大翻譯研究所還特別舉行針對譯者的說明會,希望讓每位參加此新譯計畫的譯者都能真正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因為譯者不只是語言轉換的文字匠,而是重要的媒介,每個讀者都是透過譯者的詮釋去讀每一本翻譯文學作品,所以譯者一定要對自己翻譯的文本有感情,一如作者對自己的作品投射感情一般。
因此這個計畫的發譯過程也比較特殊,編輯會先通知所有參與計畫的譯者接下來要發譯的書單,然後譯者可以針對自己有興趣、有感情的作品提出試譯請求,接下來試譯完成之後,再由編輯和翻譯所教授決定哪本書是由哪位譯者來翻譯。
譯者除了要翻譯文本之外,還要寫一篇譯序,說明自己的翻譯策略之外,最重要的是,這個文本對譯者本身的意義,我們這麼做的目的就是要突顯譯者的地位,讓讀者感覺到自己正在閱讀的故事是由一個活生生的譯者翻譯出來的,讀者不但閱讀原作者如何安排故事發展的本意,也閱讀到譯者選擇每個字詞的用意,這就是遠流希望能重新翻譯經典文學的意義所在:語言會進化,翻譯也應該跟著進化,每個時代都應該有每個時代的經典文學譯本。
本計畫除九月出版的《大亨小傳》及《一九八四》之外,預定自二0一三年起,每年固定推出八本作品,書單擬定的基礎除了是以作品的經典性為主之外,也希望能納入過去少有中譯本的遺珠之作,讓讀者能更完整認識西方文學的經典樣貌。
【經典文學新譯計畫總序】
聽見譯者的聲音∕師大譯研所所長賴慈芸
想像你今天走進一家書店或圖書館,來到世界文學的專櫃前面。很多作品你都聽過名字,別的書裡也許提過,也許小時候看過改編的青少年版本,也許還看過改編的電影電視版本。但不知為何就是沒有真的讀過全譯本。假設你拿起了其中的一本,但一看左右還有六七種版本呢。那該選哪一本好呢? 比較封面、印刷字體大小、推薦者、出版社的名聲、出版年代、還是譯者?
其實,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譯者。你所讀的每一個中文字都是譯者決定的,每一個句子的節奏都是譯者安排的。每個句子都有不只一種譯法,是譯者決定了用哪種結構,在哪裡斷句,用哪一個詞彙,要不要用成語;也可以說決定了文學翻譯的風格。咦?你也許會問,那作者的風格呢?譯者不是應該盡可能忠實於原作的風格嗎?這就是文學翻譯有趣的地方,也是很多讀者不知道的祕密。
文學翻譯其實是一種表演。就像音樂演奏一樣:作曲家決定了音符和節奏;但聽眾聽到的是演奏家的演出。沒有演奏家會把巴哈彈得像蕭邦,但每一個巴哈的演奏家都有自己的風格,就像每一個蕭邦的演奏家也都不一樣。沒有演奏家,音樂等於不存在。沒有譯者,陌生語言的文學也等於不存在。作者決定了故事的內容,但把故事說出來的是譯者。譯者決定在哪裡連用快節奏的短句,在哪裡用悠長的句子減緩速度。哪裡用親切的口語,哪裡用咬文嚼字的正式語言。譯者的表演工具就是文字。
而且譯者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時空背景、觀點、好惡、語感。也就是說,兩個譯者不可能譯出一模一樣的譯文,就像每一個男高音唱出來的〈公主徹夜未眠〉都有差異。面對同樣的模特兒或靜物風景,每個畫家的畫也都不一樣。就翻譯來說,就算其中某個短句可能雷同,一整個段落也不可能每個句子都選擇一樣的形容詞、一樣的動詞、一樣的片語。五十年前的譯者,不可能和今天的譯者譯出一模一樣的段落;大陸的譯者,也不可能和台灣譯者風格雷同。
而所謂經典,就是不斷召喚新譯本的作品。村上春樹在討論翻譯時曾提出翻譯的「賞味期限」:他說翻譯作品有點像建築物,三十年屋齡的房子是該修一修了,五十年屋齡的房子也該重建了。因為語言不斷在變,時髦的語言會過時,新奇的語法會變成平常,新的語言不斷出現;所以對於重要的作品,每個時代都需要新的譯本。
但台灣歷經一段非常特別的歷史,以至於許多人對文學經典的翻譯有些誤解。很多讀者小時候看的經典文學翻譯,是不是翻譯腔很重?常有艱深而難以理解的句子?根本不知道譯者是誰?即使有名字,也不知道是男是女,年紀多大?有些作品掛了眾多名人推薦,但書封書背版權頁到處都找不到譯者的名字? 甚至於書上有推薦者的生平簡介,卻毫無譯者簡介,彷彿誰譯的不重要,誰推薦的比較重要。為什麼會有這些怪象?
這是因為從戰後至今,台灣的文學翻譯市場始終非常依賴大陸譯本,依賴情形可能遠超過大多數人的想像。台灣在戰前半世紀是日本殖民地,普遍接受日本教育,官方語言是日文;漢人移民以閩粵原籍為主,日常語言是台語和客語,影響現代中文甚鉅的五四運動發生在日治時期,台灣並沒有親歷五四運動,中文私塾教的還是文言文。也就是說,戰後大陸接收台灣時,台灣人民在語言上面臨極大的困難。中華民國國語根據的是北方官話,對台灣居民來說已經是全新的語言了;五四運動後提倡我手寫我口,不會說就不會寫,因此台灣人的白話文也寫不好。至於翻譯,民初還有文言白話之爭,一九三O年代以後白話文翻譯已成主流,對於國語還講不好,白話文還寫不好的台灣人來說,要立刻用白話文翻譯實在不太容易。因此除了少數隨政府遷台的譯者之外,依賴大陸譯本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如果不是受到政治因素干擾,本來也沒有太大問題。我們也沒聽說過美國讀者會拒絕英國譯者的作品。
問題出在戒嚴法。1945到1949年間,已有好幾家上海出版社來台開設分店,把大陸譯本帶進台灣。但1949年開始戒嚴,明文規定「共匪及已附匪作家著作及翻譯一律查禁」,由於隨政府遷台的譯者人數不多,絕大部分的譯者遂皆在查禁之列。這些查禁若嚴格執行,台灣就會陷於無書可出的窘境,因此從1950年代開始,一些出版社開始隱匿譯者姓名出版。啟明書局每一本譯作皆署名「啟明編譯所」翻譯,新興書局則會取一些「卓儒」、「顧隱」等假譯者名,大概是取「著名學者」和「因故隱之」之意。1959年內政部放寬規定,將查禁辦法改為「附匪及陷匪份子三十七年以前出版之作品與翻譯,經過審查內容無問題且有參考價值者可將作者姓名略去或重行改裝出版。」,等於承認上述手段合法,因此後來各家出版社紛紛跟進,「林維堂」、「胡鳴天」、「紀德鈞」等假譯者皆有甚多「譯作」,最多產的譯者則要算「鍾斯」和「鍾文」了,可以從希臘荷馬史詩、阿拉伯文的天方夜譚,中古的神曲,翻到法文的大小仲馬、英文的簡愛,甚至連海明威和勞倫斯都可以翻譯,真是無所不能。書目中登記在「鍾斯」名下的經典文學超過二十部,相當驚人,而且這兩個名字還可以互換,有些版本是「鍾斯」的,再版時卻改署「鍾文」,更添混亂。
因此,在「本地翻譯人才不足」及「戒嚴」這兩大因素之下,台灣的經典文學翻譯簡直成了一筆糊塗帳。解嚴前的英美十九世紀前小說,大概有三分之二是大陸譯本,法文、俄文的比例可能更高。而且因為這個不能說的秘密,譯者完全被消音了。最具譯者個人色彩的譯者序跋常常會留下破綻,例如1969年出版的《西線無戰事》,譯者序居然出現「譯者做這篇序的時候,華北正在被人侵略」字樣,匪夷所思(其實這篇譯序是錢公俠1936年在上海寫的,一點也不奇怪);或是書名明明是《金銀島》,序卻寫「這本《寶島》…」(因為抄的是顧鈞正的《寶島》,編輯忘了改序)。因此後來比較聰明的出版社多半拿掉原譯序,以免露出破綻;有些還會用介紹作者作品的文字作為「代譯序」,或放些作者照片,希望讀者完全忘記譯者的存在。在這種作法之下,譯者不但名字遭到竄改,連個人翻譯的心聲看法也一併被消音了。
戒嚴期間依賴大陸譯本的情形,還不限於1949年以前的舊譯。事實上,1950年代的大陸譯本仍源源不絕地繼續流入台灣市場(可能是透過香港),當然也是易名出版。到1958年以後,因為大陸動亂,譯本來源中斷了20年,下一波引進的大陸譯本是文革後作品,1980年代的「遠景」、「志文」都有不少文革後新譯本,但彼時台灣仍在戒嚴期間,所以也還是以假名出版。1987年解嚴之後,才逐漸有出版社引進有署名的大陸新譯本。這個時期雖然有些版權頁會註明譯者是誰,但出版社似乎仍不希望讀者知道這是對岸作品,也不強調譯者,多半請本地學者及作家寫導讀和推薦文章,譯者的聲音還是極其微弱;甚至有些譯作,列了一大堆推薦序,就是不知道譯者是誰。加上原來的假譯本也沒有立即消失,仍繼續印行十餘年,今天還可以買到,更別說各圖書館書目及藏書也都沒有更正,研究者仍繼續引用錯誤的資料,譯者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