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越讀者(十週年增訂版)

  • 245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閱讀,是在密林裡尋找一片樹葉。
閱讀,是深夜裡孤獨地攀登七道階梯。
閱讀,是駕駛插翼跑車,跨越夢想的界限。
這是一個沒有越界閱讀,就不成閱讀的時代。
不論錯過了多少機會,不論多麼晚開始,閱讀都在等著給我們一個美好的機會。這是一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越讀者時代。

《越讀者》初版於2007年,廣泛地探討了網路時代如何跨越多種媒體、感官、領域的閱讀,在華文世界獲得廣大迴響。十年後,作者基於自己新的發現與體悟,除了調整架構,並新增內容,也全面修訂了所有文章。

作者郝明義,雖然是長年在出版業工作的人,但是他寫這本書,卻純粹是回到一個普通讀者的立場所寫的。

郝明義生長在中文閱讀貧瘠的韓國社會,高中畢業後來到中文閱讀資源豐富的台灣求學。這一路,他曾努力跨越環境的局限設法多讀,也曾飢渴地什麼都讀再感到空洞無比。大學畢業後,他因緣際會地在不同類型的出版公司與雜誌社做過各種性質、職階不同的工作,不論就身為讀者的需要,還是出版者的工作需要,對閱讀到底是怎麼回事,一直有著越來越升高的困惑。1990年代,網路出現。網路與書籍的界限,以及相互越界的混沌,把他的困惑攪動得更混亂了。

他一直到在出版業工作了二十多年之後,才找到一個出口,接下來一面回顧一面繼續往前摸索。2007年,他回到一個十八歲少年的心情,來整理了自己的心得,希望就一個不斷進行一些越界嘗試後的讀者身分,給同樣困惑的別人,一些或許可供參考的看法。

十年之間,郝明義一邊觀察著網路上的閱讀如何更快速成熟地推展,並因為社群與協作的出現產生了新的生命;同時他也長時間思索紙本書存在於網路時代的意義,設法重新解釋閱讀紙本書的價值。於是在20017年,《越讀者》有了增訂版,架構和章節的調整,就是為了體現這兩點變化。

《越讀者》增訂版架構如下:
Part 1跨越學校的記憶
Part 2跨越四種閱讀飲食
Part 3跨越網路
Part 4跨越紙本書
Part 5跨越方法與工具
Part 6跨越七道階梯
Part 7跨越夢想

郝明義認為,在台灣成長的人時常被一些閱讀界限所捆綁。他在書中提醒讀者:我們身處於人類有史以來,前所未有的豐饒的閱讀時代;網路時代的閱讀是不斷突破界限的「越讀」,讀者應跨越不同界限,提升閱讀層次,憑藉著閱讀追尋夢想。

台灣讀者時常面對著考試教育築成的界限、社會現實壓力施加的界限,還有對「網路」與「書」的刻板印象與使用習慣構成的界限,有不善掌握閱讀時間、空間、工具、方法的所形成的界限,也欠缺對閱讀的意、與想像而劃地自限而形成的界限。

本書正是要協助讀者突破這些界限。

郝明義在書中整體檢視因為中學階段考試教育的影響,探討其對大學階段及出了社會之後所產生的後遺症,以及應有的心理準備。

他將閱讀比喻為給心智的飲食,經由這種比喻,引導讀者重新認識閱讀的四種分類與可能,恢復對閱讀的胃口。

他闡述網路閱讀對我們的意義和價值,解釋為什麼今天一方面可以不需要文字和書,另一方面也說明文字、書籍、網路配起來的話,能如何像插翼的跑車飛馳遠奔。

他分析,相對於網路閱讀所代表的各種動態與白晝的特質,紙本書及其主要承載的文字內容,如何代表一種靜態與黑夜的特質。並探討如何透過詩、哲學、小說、歷史等不同門類的閱讀,來體會這種特質。

他也以如何創造閱讀的時間,加上閱讀的「五加一力」為主要核心,介紹各種閱讀的方法和工具,方便讀者摸索前進。

他說明了閱讀旅程的不同階段,鼓勵讀者拾級而上,跨越閱讀的七道階梯,打開更遠大的眼界。

他更點出了閱讀與夢想的不同關係,解釋閱讀能如何協助我們提升人生層次,引領我們往夢想與理想前行。

《越讀者》搭配了漫畫家張妙如的插畫和各式圖像,希望不論內外都以豐富的圖文編排呈現越界閱讀所可以有的樂趣,來獻給所有曾經以及正在因為閱讀而掙扎的人。

作者

郝明義

1956年出生於韓國。1978年台大商學系國際貿易組畢業,次年開始進入出版業工作。歷任長橋出版社、《2001月刊》、《生產力月刊》、《時報新聞周刊》之特約翻譯、編輯、主編、總編輯等職。1988年任時報出版公司總經理,1996年離任。同年秋,創立大塊文化。1997年初接任臺灣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兼總編輯,1999年底離任。2001年創立Net and Books。2010年創立ChineseCUBES中文妙方。其所發想的中文妙方產品榮獲2013年德國iF設計大獎的傳達設計獎(iF Communication Design Award 2013)。

現任大塊文化、Net and Books與ChineseCUBES董事長。

著有:《工作DNA》(增訂三卷)、《故事》、《那一百零八天》、《他們說》、《越讀者》、《一隻牡羊的金剛經筆記》、《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大航海時刻》、《尋找那本神奇的書》。譯著:《如何閱讀一本書》、《2001太空漫遊》。

個人網站:rexhow.com
facebook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rexhow.dna

繪者
張妙如

是作家也是漫畫家,擅長用圖文書寫的方式自由揮灑,1998年起與徐玫怡兩人首度以《交換日記》手寫體而大受喜愛,因而開啟兩人聯手交換日記的合作創作。自從遠嫁西雅圖之後,她用漫畫家的角度寫繪《西雅圖妙記》系列,目前共計七本,幽默呈現了一位台灣女子的美國觀察,以及她和挪威籍美國先生阿烈得(大王)共同經歷的喜怒哀樂。妙如另有偵探小說系列《妒忌私家偵探社》,目前共出版:《妒忌私家偵探社:活路》、《妒忌私家偵探社:鬼屋》、《妒忌私家偵探社:姊妹花之死》、《妒忌私家偵探社:女神》等,小說第一集曾改拍成電影《活路》。

張妙如個人網站  www.miaoju.com
張妙如個人噗浪  www.plurk.com/miaojuchang

目錄

增訂版序
一本期待了很久的書/洪蘭
學校沒教的事/吳繼文
前言:從一艘新奇的太空船談起

Part 1 跨越學校的記憶
被考試浸得腐朽的木頭 
中學的「我考故我在」
「由你玩四年」的大學
進了社會再閱讀的好處與壞處 
潘朵拉盒子裡的最後一個禮物

Part 2 跨越四種閱讀飲食
把閱讀當飲食來談的理由
享受香噴噴米飯的主食閱讀
品嚐一條鮮魚的美食閱讀
閱讀是有助消化的蔬果
提拉米蘇的甜食閱讀
中學教科書與參考書是什麼飲食
不值得付出那麼多時間的書

Part 3 跨越網路
無辜的網路
為什麼不必是文字與書
網路上的閱讀飲食
一種無中生有的閱讀可能
跑車插了銀翼之後
有十四種外語的可能
網路時代的雙重風險

Part 4 跨越紙本書
思索了十三年的問題
當紙本書是一個黑夜
與人邂逅的詩
為什麼要讀哲學
小說是三十萬字寫三十字
換個角度讀歷史的時候
圖像與漫畫的作用
經典與Fashion
當白晝與黑夜力量匯合時

Part 5 跨越時間、方法與工具
創造閱讀的時間
掌握閱讀的速度
閱讀的五加一力
怎樣閱讀一本書:陶淵明、諸葛亮、朱熹和蘇東坡的方法
怎樣閱讀一本書:艾德勒和范多倫的方法
主題閱讀沒那麼深奧
做筆記的方法
怎樣算是讀懂一本書
記憶與CPU
如何使用實體和網路書店
買書的理性與感性
有關書架與藏書
我的圖書館

Part 6 跨越七道階梯
金字塔理論的先決問題
第一條路或第一桶金
「有目的」與「無目的」的相互作用
密林裡尋找一片樹葉
新層次與新領域
閱讀的七道階梯
Reader Takes All:越讀者通吃的時代
建立個人知識架構的可能

Part 7 跨越夢想
閱讀與夢想的關係
拒絕出獄的人
最好有一個心儀的對象
孤獨之用

結語:第三類文盲及Leonard Cohen的歌
初版後記
初版附錄:兩位老師的來信

序/導讀

郝明義(作者)

《越讀者》出版後的十年間,我自己對閱讀的認知有兩個主要的變化。

首先,比起十年前,網路上的閱讀不但有更快速也成熟的推展,更因為社群與協作的出現,產生了新的生命。

第二,我長時間思索紙本書存在於網路時代的意義,終於找到答案,也可以重新解釋閱讀紙本書的價值。

這次《越讀者》的增訂版,架構和章節的調整,就是為了體現這兩點變化,但更以後者為主軸。

此外,原來的初版《越讀者》,我寫作的對象涵蓋了各種年齡層和身分的讀者。但現在因為我已經專門針對中學階段的少年另外寫了一本《尋找那本神奇的書》,所以我在增訂《越讀者》的時候,就把大學以上及出了社會的人當作主要的讀者。

《尋找那本神奇的書》,是和中學階段掙扎於考試波濤中的讀者一起面對閱讀這件事情,及早思考如何保持清醒,並找出自救之道。現在增訂版的《越讀者》,則是更聚焦於已經離開前一階段,並且持續感興趣於閱讀的人,和他們一起回顧來時路,找出先前留下的後遺症加以解決,並且善用上岸後的環境和條件,跨越種種和閱讀相關的障礙和界限。

這樣,《越讀者》全書重新調整為七個部份:

Part 1  跨越學校的記憶

整體檢視因為中學階段考試教育的影響,對大學階段及出了社會之後所產生的後遺症,以及應有的心理準備。

Part 2  跨越四種閱讀飲食

閱讀是給心智的飲食。經由這種比喻,重新認識閱讀的四種分類與可能,恢復對閱讀的胃口。

Part 3  跨越網路

網路閱讀對我們的意義和價值。為什麼今天一方面可以不需要文字和書,另一方面如果配合得起來的話,為什麼可以有如插翼的跑車。

Part 4  跨越紙本書

相對於網路閱讀所代表的各種動態與白晝的特質,紙本書及其主要承載的文字內容,代表一種靜態與黑夜的特質。並探討如何透過詩、哲學、小說、歷史等不同門類的閱讀,來體會這種特質。

Part 5  跨越方法與工具

以如何創造閱讀的時間,加上閱讀的「五加一力」為主要核心,再把初版裡散布的各種方法和工具集中到這裡。

Part 6  跨越七道階梯

跨越閱讀的七道階梯,應該是閱讀的人都應該走過的路。這一個部份保持初版的章節架構,但一些文章的內容隨全書架構的調整而有部份改寫。

Part 7  跨越夢想

有關閱讀與夢想的關係,初版雖然有提到但不明顯。在增訂版裡,特別列出這個部份,寫閱讀與夢想的兩種關係,閱讀與提升人生層次的關係。

在架構的調整下,有些文章是新寫的。譬如,〈當紙本書是一個黑夜〉。

有些文章刪掉。譬如,〈為什麼不必是網路〉,只保留了部份內容放到另一篇新寫的〈思索了十三年的問題〉裡當附文。

有些文章是原有的,但位置有調整。譬如,〈最好有一個心儀的對象〉改放到「跨越夢想」的那個部份。

有些文章改寫部份內容後,搭配前後文換了一個新標題。譬如,〈影像的力量〉改為〈當白晝與黑夜的力量匯合時〉。

有些文章的標題沒改,但內容大幅改寫。譬如,〈結語:第三類文盲及Leonard Cohen的歌〉這一篇。

總之,閱讀是和個人成長、社會環境、時代氛圍互動發展的事情,也因此,會受到種種自覺或不自覺、有意或無意的限制。我希望增訂版的《越讀者》能從多個面向更清楚地呈現這些限制的所在,並探討可以如何超越。

《越讀者》出版十年以來,眾多讀者的回應,給了我很多啟發。這次的增訂版,除了希望能表達這十年來我對閱讀的新感受之外,也期待讀者繼續指教。

感謝大家。

推薦序
一本期待了很久的書/洪蘭

這是一本我期待了很久的書,一本沒有說教、完全從讀者觀點出發的閱讀書,尤其是作者對小說的看法,真是深得我心。我在大學的時候,曾經非常羨慕念中文系的同學,以為他們可以光明正大地看小說,然後理直氣壯的說「我在做功課」,不必像我們一樣,看小說得偷偷摸摸,有很深的罪惡感。後來一位從中文系轉出來的同學告訴我,我太天真了,當看一本小說,心中必須存著分析的意圖:分析角色、分析句法、分析句子背後隱藏的作者真正涵意時,它將讀小說的樂趣都剝奪光了,所以他轉去念歷史系,歷史一樣要分析,但是在讀的時候,心中已經認為應該要分析,所以不會排斥它,分析就不認為是苦。

我聽了大失所望,真是別家的草地比較綠,每行有每行的苦經,後來到美國去留學,看到美國的老師和家長都非常鼓勵孩子看小說,他們的學生可以大大方方夾著小說在校園裡走,不必覺得別人在讀正書而我在看小說,反而是小說看得越多的人越自豪,在有文藝水準的晚宴上,主客談的都是最新排行榜的暢銷小說,沒有看過的人插不上嘴,還覺得自己很遜。

這對在高中時被教官沒收許多本金庸小說的我真是很大衝擊,常在想閱讀的目的是什麼,不就是增廣見聞,增加詞彙並透過書中人物來體會人生嗎?如果是這樣,看小說有什麼不對?為什麼要禁止?現在很高興,終於有人站出來把我心中的話講出來了。

郝明義先生把閱讀定義為給頭腦的飲食,把它和給身體的飲食做了一個類比,也分成了主食──解決生存需求的閱讀;美食──思想需求的閱讀;蔬果──工具需求的閱讀,和甜食──休閒需求的閱讀。小說不為參考或查證,沒有一定目的,純粹為了娛樂、消遣,追求的是口感,依個人喜好而不同,所以作者說在飛香港的商務艙內看到一位衣著時髦的小姐聚精會神的看一本書,邊看邊做筆記,他很好奇是什麼書這麼吸引這位美貌的佳人,所以極力偷窺書的名字,到飛機降落,這位小姐把書合上,準備下機時,他終於瞄到了封面,原來是一本暢銷的談如何成功的書,令他大失所望,這小姐的美貌程度立刻大打折扣,的確,如果是我,我也會覺得很遺憾。

閱讀小說很像書中的一個例子,一個卡通片中的主角想回家,但是人在千里之外回不去,他泫然飲泣,旁邊人告訴他你回得去啊,不要哭,這個人隨手在銀幕上畫了一個門,說我們可以畫個門,門打開就回到家了,因為我們在卡通的世界中。他把門打開,果然就回到家了,這個例子的寓意很深,小說不是事實,但它是真實,在書中,我們隨著書中人物的悲歡離合而忽喜忽悲,但是把書合上,這一切都煙消雲散,不曾發生過,還有什麼比小說更好的教導學生人生意義的東西呢?

閱讀真的就像那扇畫的門,走進這個門,我們進入想像的世界,乘著文字的翅膀,無遠弗屆,所以西諺說「打開一本書,打開一個世界」,像愛麗絲夢遊仙境一樣,經歷人生各種逆境,身體忽大忽小,一句話說錯就差點被紅心皇后砍頭,但是一覺醒來,仍在大樹下,你會拍拍胸口,很慶幸這一切都不是真的,但是看小說所產生豐厚的同理心感情會增加記憶的深度,下次碰到同樣的情境時,會提取書中的經驗來應付。

書中檢討了為什麼我們的孩子不喜閱讀,郝明義先生把教科書歸類為維生素,它補充我們的營養,但是它本身不是主食,不能跟澱粉質畫上等號。如果教科書是維生素,它就可有可無,只要平日飲食均衡,沒有攝取維生素,身體一樣可以好好的,完全沒有必要叫學生背教科書,維生素怎能當飯吃呢?如果把它當飯吃,這個人要生病的。

作者引用民初教育家夏丏尊先生的話:「教科書專為學習而編,所記載的只是各種學科大綱,原不是什麼了不得的著作,但是對學習還是有價值的工具」,一語道破教科書的本質,它只是綱要,告訴學生哪些主題是應該要知道的,老師應該根據這綱要骨架去補充內容,去填上血和肉,成為活生生的人,一個再美的人如果只看到骨骸是無法產生美感的,這對歷史來說尤其如此,歷史是分析前朝得失,並從中汲取教訓,它絕不是背年代而已,很可悲的是現在大部份學生都不喜歡歷史,因為背年代把他們的胃口給背壞了,標準答案也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背不見了,作者說背書是把大腦的CPU當硬碟來用,CPU被浪費了不說,要使用起別的硬碟時,也無從下手。

要求學生記住所有讀過的書,就好像要求吃東西的人把所有他吃過的東西都保存起來一樣。叔本華這個比喻非常生動,一句話讓我們看到要求學生背書,錯一個字要打一下是多麼的不合理,只要入學考試不以教科書的內容為唯一出題根據,不考填空或選擇題而以學生的看法為主,目前的歪風會改正很多。閱卷的公平性可以借鏡作文的閱卷方式,畢竟電腦閱卷是公平的手段,學生大腦中讀進去了什麼才是考試的目的,不能為了手段犧牲了目的。

 

假如這本書能夠使主管國家百年大計的教育官員看到閱讀對孩子身心成長的重要性,大力推展閱讀,應該可以紓解青春期荷爾蒙大量湧出的澎湃感情起伏,使孩子平穩度過青春風暴期。

十六世紀英國的哲學家培根說:「歷史使人聰明,詩歌使人有想像力,數學使人精確,自然哲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學和修辭學使人善辯,讀書能陶冶個性,每一種心理缺陷,都有一種特殊的補救良方」,每一種書都有它的作用,但是也沒有什麼是非讀不可的書,胡適說「多讀書,然後可以專讀一書」,先廣而後精,要讓學生選擇他喜歡的書。只要領進門了,我們就做到了啟蒙的責任,以後的修行就在個人了。

這是一本教人如何起步,帶他進入正確閱讀之門的書,我極力推薦它。

初版代序
學校沒教的事/吳繼文


1991年春日某個夜晚,我被本書作者──那時是我的頂頭上司──推攘上山,愣頭愣腦皈依了一個師父,不久又糊里糊塗打了個禪七。

到那時為止,三十好幾的人了,一直自認是個文學人:做的,讀的,想的,都是文學,也好像都是為了文學。

後來發生了很多事,自己的人生之路變得曲折多歧,偶爾稍加回顧,發現竟是那天,那個關鍵的夜晚,我開始走上越界的旅途。

我天生對人家越是確信的事總是抱持懷疑,所以對宗教自然刀槍不入,而且自信可以很理性、清明地面對生命:我就是這樣的人,就是要做這樣的事,就是要這樣面對世界,就是要這樣活下去⋯⋯

這麼多的「就是這樣」,意思是從過去到現在、以及未來,可以通通透透,一以貫之。可一旦開始有了信仰,你才真正看清了,那個通透,其實是一無所見,那樣理所當然,不過是虛張聲勢。為什麼?因為宗教讓你多了一個審視自身存有的眼目,你看見到此為止你所有認知的極限,及其侷限;因為你看到了時間──萬事萬物的時節因緣:「天下任何事皆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聖經。舊約。傳道書》)在那之前,除了愛情的焦慮外,你的人生大致順遂;可當你清楚看到貫穿一切的時間,看到它非連續、無目的之本質,於是自以為幸福的你始知(海德格的)「憂畏」,突然在(禪者所說的)「謎團」前面窒悶欲死。你的存有突然充滿不確定性:「古佛言,有時高高峰頂立,有時深深海底行⋯⋯」(道元《正法眼藏。有時》)存有即時間。存在自有軌跡;存有也不只是存有本身。於是,你和一切都連上線了:你既是獨一,又是那整體,「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南傳《法句經。雙品》),你就是你所想的;對你而言,世界也是你所創造、定義的。可是你對自己了解有多少?而不了解這個世界,不能感應種種真實,你又如何了解自身?

儘管一向的生活主旋律就是買書、讀書、編書、譯書、寫書,此時稍加檢視這一切營為,卻發現不堪深究:你不過是把這些當作知識的獲取與交流,想要跟上朋友的話題、掩飾自己的無知,說穿了就是把知識當作人生的裝飾!

看破了這一點虛榮,才知道要認真看書(之前,比較像是給書看),也才開始懂得謙卑求知。那時青春已遠,時節微近中年,你得重新開始,而你已經沒有多少容許試行錯誤的時間;此外,同輩友人這時也多半處在人生的大關卡上,家庭、事業、夢想,無一不等著做出重大抉擇:我就要這樣過完我的一生嗎?沒有旁人能幫你做決定。就像病痛,你必須一個人承受;亦如死亡,你只能獨行。

重新摸索閱讀之路,大概就是那樣的心情。

記得念佛經的第一個障礙,是咒語。「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南無。阿唎耶。婆盧羯帝。爍缽囉耶」(《大悲咒》),怪字已經夠多了,還有人告訴你「無」要念「磨」,「那」要念「怒」,「囉」要念「辣」,真是眼花撩亂。受過聲韻學訓練的你,知道在音譯此咒的時代,這些字的發音肯定接近梵文原音,而且每個字都有它的意思。可是你一問這個師父、那個大德,到書店、圖書館翻查,結果發現根本沒有人在乎這件事,千百年下來大家不都這樣念慣了,只有你信仰不堅才會無事生非。

逛書店、瀏覽書架,有個挺好玩的現象,就像我們對陌生人或動物一樣:當你不關心的時候,你就沒有感覺。有些書明明一直擺在書架上,由於你對那類主題沒興趣,於是它就像從來沒出現過;一旦興趣來了,相關的書馬上浮現。有一天在常去的重慶南路三民書店,突然瞥見一本《大悲咒研究》,鼠灰色美術紙封面,沒有任何線條圖案設計,一看就知道是自費出版的書。打開一瞧,作者收集了二十種《大悲咒》版本,包括各種可能的梵文羅馬字拼音。這簡直像專為你的需要而編寫!原來「喝囉怛那」是「ratna」,「珍寶」;「哆囉夜」是「traya」,即印歐語系基本共通的數字「三」(想想「three」)。佛典、咒語常在起始處先禮敬「佛、法、僧」三寶,然後才進入內文。這樣的理解,和悶著頭念「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真是差太多了。

看完這本書,受益良多,於是寫了封信向作者林先生致意。不久得到回應,才知道林居士是家經營有年的小型化工企業負責人,本業極為繁重,卻大量收集佛教文獻,並長期聘用四位兼職員工和他一起整理、出版各種主題研究。第一次去拜訪他,他給我的見面禮是剛出爐、菊八開近九百頁的《金剛經譯本集成》!後來念《楞嚴經》到第七卷遇到更巨大的一堵咒牆──將近三千字的楞嚴神咒,什麼「勃陀勃地。薩跢鞞弊」、「瞋陀夜彌。雞囉夜彌」,有的字都不知該怎麼念,遑論解意了。沒關係,有林居士,中、英、日各種資料立刻入手。

兩個毫無淵源的佛教界外人竟能如是邂逅,想想,這樣的路也不怎麼孤獨嘛。

這些年除了盡量避免游談無根外,出外旅行也不再遊山玩水,選擇前往的地點,多是當下閱讀所關注的地域人事,哪知去印尼日惹趕巧遇到雅加達暴動歇市,在斯里蘭卡多次出入可倫坡銀行街爆炸現場,到印度菩提迦耶時比哈爾省有火車出軌,北奧賽梯三百多名人質死亡事件之後不久我又去了俄羅斯,於是就有那慧眼獨具的朋友出而揭發我的真實身分:你一定是無惡不作的美國中情局特派員!

這當然是玩笑話,但在踽踽而行的閱讀之路上,你一方面就像情報員一樣,身負祕密任務(只有你知道你想要什麼),也不知此行能否成功(找到你要的資料線索)。然而有趣的是,就像好萊塢電影一樣,你每到一地,彷彿就會有組織事先安排好的工作人員出來接應;我的意思是說,當你走入知識的霧區或誤區,信不信由你,你所需要的善知識,有形、無形的助力,總是會適時出現。

記得當我開始閱讀利瑪竇神父事蹟時,需要深入了解耶穌會教士的養成過程;除了文獻資料外,我很想和一位資深的耶穌會士面談。那時我和自上海遠適美國佛州的歷史學家楊寬夫婦常通信聯絡,他們都是虔誠天主教徒,有一次信中說要介紹一位友人給我認識(潛台詞是希望我能皈依天主),以此機緣,我和輔大神學院的張春申神父成了忘年之交,他正好是耶穌會中華省前任省會長。後來我又想多知道耶穌會組織內部,以及發展現狀,但不好老纏著年耄的張神父;有一天小說家朱天心大概聽到我說什麼了,過來跟我說:「繼文,我小舅是現任耶穌會省會長,如果你想⋯⋯」哈勒路亞!

日本天台僧圓仁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是流傳下來最早的私人日記,詳細記載他和兩位徒弟航渡中國,請法不順,本應限期離境,最後在活躍於山東的朝鮮人技術指導下假失蹤、真跳船,獲得居留許可,於是一路前往五台山朝聖,又到都城長安掛單,不意遭遇武宗廢佛,和天下僧尼一起被迫還俗,輾轉回返故國,前後歷時九年七個月的中國見聞。由於圓仁獨到的觀察力,為後人留下了許多中國史書所無或語焉不詳的第一手資料。但在研讀中,也發現一些當時人認為理所當然因而不會多加描述的細節,比方中央政府如何管制在廣袤國土中穿州過縣的行旅?圓仁日記中的「公驗」、「過所」是什麼,有什麼區別,如何使用?用現代說法,這是「國內旅行簽證」,沒這東西是無法出遠門的。這絕對是歷史研究領域的冷門話題,沒想到北京中華書局正好出版了印量兩千(以人口比例而言,等於在台灣只印了三十五本)的《唐代過所研究》,解答了我所有疑惑。要在過去,我大概不會瞄這本書一眼吧。

順著這條理路,我讀日僧成尋的《參天台五台山記》了解了宋代交通管理,讀朝鮮儒者崔溥《漂海錄》、許美叔《荷谷先生朝天記》、朴趾源《熱河日記》,彷彿鮮明目睹明、清兩代自遼東入關進京以及沿大運河上京兩條路線的詳細過程。

通過這一切,又會產生兩個視點:他者眼中的中土,以及古代的旅行,於是⋯⋯

好奇心是沒有止境的。你首先必須看見他者,才能觸摸到這個世界;知道了這個世界,你或可初步了解自己。正如愛書也很會讀書的唐諾所言,下一本書就藏在你此刻正讀著的這本書裡面,而這種動力基本上是非功利的,沒有人要你這樣,你也不一定要證明什麼,你只知道,唯有通過這種非常私我的、綿密的內在對話,你才會感覺你像個完整的人。

台灣人並不陌生的人類學家鳥居龍藏,小學沒畢業,卻通過自我養成,而成為東京帝大教授,行履遍及亞洲各地、著述等身的大學者,他晚年談到自己的信念,語氣鏗鏘:

我不依靠學校畢業證書或職位生活。因為我是我自己所創造出來的,所以我只是我一個人而已。為了創造這樣一個我,我日夜苦心以至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866841804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00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