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只要是在醫院往生的病人,應該要得到很好的安寧照護;但如果只把這樣的照顧,侷限在安寧病房,那就好像在醫院裡,病人想要安寧死,就得全部到安寧病房去。如此一來全台灣安寧病床,一定是不夠用的。如果我們能夠跳脫狹義的安寧病房概念,應該變成整個醫院都有辦法做好生命末期照護,因為這是一個基本動作!
每一個醫生要學會急救,也應該要學會死亡照護。絕大部份的醫生對死亡的議題並不熟悉,尤其是,應該何時啟動生命末期議題的討論、如何討論以及如何開口談死亡,常常採取迴避的態度,以致於病人或家屬無法在訊息透明之下,做出最好的決策。甚至有醫生認為安寧照護的概念,違背醫生救人的天職,以至於面臨生死決策時往往顧生不顧死,有「搶救到底」的計畫,卻沒有「放手」的計畫。
醫師無法面對死亡,病人就無法善終。無法接受死亡的醫生,讓醫院裡面的加護病房,變成是「往生室的前哨站」!一看明明就已經是末期的病人大限將至,還往加護病房推,而不去捫心自問這樣做是對的嗎?
是在真正的救病人能「起死回生」呢?還是在做「無效醫療」?除了影響死亡照護品質之外,真正可怕的是「排擠」效應。沒有人希望,當自己迫切須要醫療救治的時候,卻因某些醫生的不當處置,佔用醫療資源做「無效醫療」,而排擠掉真正還能被救起來的病人,這樣「排擠效應」你認同嗎?
這麼多年來,黃勝堅院長深信:「病人有救,要讓他日後活得好,救不起來,也要死的舒適有尊嚴;那活著的親人,才能活得心安、沒有遺撼。」與其抱怨:「含怨含恨的家屬會咬人!」為什麼不在事前盡可能的做好善意的溝通呢?只要在情在理,家屬回饋給醫療團隊的情誼,一樣是很溫馨感人的。
全書最後一章,六位1960-198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年輕主治醫師們,提出和老一輩醫師對「末期病人」和「臨終照護」,有很大不同的見解與做法,堅叔很欣慰:「江山代有人才出」,當整個善終氛圍越能上正軌,不也是人生到頭的一種「福份」嗎?
希望透過書中各個不同故事面相,讓讀者自己能有所體悟,人生走到最後那一關,你想由自己來決定?還是陷家人於要不要簽署DNR同意書的兩難?還是由醫療團隊,依照常規來處置?
每一個醫生要學會急救,也應該要學會死亡照護。絕大部份的醫生對死亡的議題並不熟悉,尤其是,應該何時啟動生命末期議題的討論、如何討論以及如何開口談死亡,常常採取迴避的態度,以致於病人或家屬無法在訊息透明之下,做出最好的決策。甚至有醫生認為安寧照護的概念,違背醫生救人的天職,以至於面臨生死決策時往往顧生不顧死,有「搶救到底」的計畫,卻沒有「放手」的計畫。
醫師無法面對死亡,病人就無法善終。無法接受死亡的醫生,讓醫院裡面的加護病房,變成是「往生室的前哨站」!一看明明就已經是末期的病人大限將至,還往加護病房推,而不去捫心自問這樣做是對的嗎?
是在真正的救病人能「起死回生」呢?還是在做「無效醫療」?除了影響死亡照護品質之外,真正可怕的是「排擠」效應。沒有人希望,當自己迫切須要醫療救治的時候,卻因某些醫生的不當處置,佔用醫療資源做「無效醫療」,而排擠掉真正還能被救起來的病人,這樣「排擠效應」你認同嗎?
這麼多年來,黃勝堅院長深信:「病人有救,要讓他日後活得好,救不起來,也要死的舒適有尊嚴;那活著的親人,才能活得心安、沒有遺撼。」與其抱怨:「含怨含恨的家屬會咬人!」為什麼不在事前盡可能的做好善意的溝通呢?只要在情在理,家屬回饋給醫療團隊的情誼,一樣是很溫馨感人的。
全書最後一章,六位1960-198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年輕主治醫師們,提出和老一輩醫師對「末期病人」和「臨終照護」,有很大不同的見解與做法,堅叔很欣慰:「江山代有人才出」,當整個善終氛圍越能上正軌,不也是人生到頭的一種「福份」嗎?
希望透過書中各個不同故事面相,讓讀者自己能有所體悟,人生走到最後那一關,你想由自己來決定?還是陷家人於要不要簽署DNR同意書的兩難?還是由醫療團隊,依照常規來處置?
目錄
序
用人性化照護,彌補科技化醫療/陳明豐
沒有哪種布施,會大過於幫助一個人好好地死/陳榮基
愛與捨、悟與執/陳慶餘
請別讓不正常,被當作正常/邱泰源
第一章:風雲
四個字
誰來關機
一碼歸一碼
18簽
家務事
大愛不是只有一種
什麼人會告你
為什麼都不見了
不正常的數值
第二章:晚霞
遊子
姊姊
早知道
軌跡
月退俸
其他救治行為
芳草碧連天
以歌送行
土地公
第三章:夕陽
老爸
親親寶貝
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師母
知情知末
不會被打嗎
回家睡一覺
最後這晚,陪你
喉鳴
第四章:山外山
和生命末期對話/洪芳明
DNR,必須是急重症醫療的一部份/陳彥元
肝硬化之後,醫生怎麼說/李柏居
救不了病人,救家屬/蔡翊新
醫生的心,也是肉做的/張麟
沒走之後/彭仁奎
用人性化照護,彌補科技化醫療/陳明豐
沒有哪種布施,會大過於幫助一個人好好地死/陳榮基
愛與捨、悟與執/陳慶餘
請別讓不正常,被當作正常/邱泰源
第一章:風雲
四個字
誰來關機
一碼歸一碼
18簽
家務事
大愛不是只有一種
什麼人會告你
為什麼都不見了
不正常的數值
第二章:晚霞
遊子
姊姊
早知道
軌跡
月退俸
其他救治行為
芳草碧連天
以歌送行
土地公
第三章:夕陽
老爸
親親寶貝
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師母
知情知末
不會被打嗎
回家睡一覺
最後這晚,陪你
喉鳴
第四章:山外山
和生命末期對話/洪芳明
DNR,必須是急重症醫療的一部份/陳彥元
肝硬化之後,醫生怎麼說/李柏居
救不了病人,救家屬/蔡翊新
醫生的心,也是肉做的/張麟
沒走之後/彭仁奎
序/導讀
序top
推薦序
用人性化照護,彌補科技化醫療 陳明豐/台大醫院院長
台大醫院在2006年,已率先於國內推行「急重症安寧照護」在職教育,住院醫師及護理師都必須接受「安寧緩和照護」教育課程。近年來,我們更積極推行非癌症慢性病患的生命末期緩和醫療照護。
雖然尖端科技和先進儀器,是現代醫學診斷治療的重要依據,但醫師個人正確的問診態度和專業知識與技能,才是主導醫療品質的最基本元素,才能保障病人得到應有的照護及溫馨的協助。
台灣的醫療研究在「迎向高科技、發掘本土醫療特色、開發健康照護」之外唯有本著尊重、關懷和同理心,才能對病患提供令人窩心的感動,做到「高品質人性化醫療」的服務。
希望所有的醫師們,要多關注的對象是「人」,而不是只有「疾病」!一個人性化的醫護服務團隊,應該要使病人及家屬的身心靈,都能得到全方位的撫慰,這種全人的醫護服務理念,是要普及到不同科別病人,而不是僅於癌末或生命末期的患者。
安寧緩和療護要達到的目標是:生命末期的病人能善終,沒有無效醫療所加諸的痛苦,能舒適與尊嚴的走完人生最後一程,讓家屬遺憾降到最低、度過悲傷之後能重回生活,同時在經歷親人死亡過程中,體會到生命的意義。
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黃勝堅院長,2010年出版的《生死謎藏》囊括了出版界的兩項大獎【2010年-時報開卷獎】、【2011年-金鼎獎】以及衛生署國健局的【2011年-健康好書悅讀獎】,欣見黃院長在《夕陽山外山》這本新書中,對生命末期提出更多元角度不同看法的分享,值得大家深思再三。
期許我們的醫療環境,在冰冷的儀器與數據外,能多份人心人性的溫暖,提供高品質與人性化醫療,視病猶親,是我和所有醫界朋友,大家要一起努力的願景,共勉之!
沒有哪一種布施 會大過於幫助一個人好好地死 陳榮基/佛教蓮花基金會董事長 前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長 台大醫學院、台北醫學大學、恩主公醫院教授
佛說:「生老病死,人生必經過程。」
在經歷了一生的奮鬥,成功與失敗,快樂與痛苦的種種歷程後,很多人最後又要面臨「老病死」的痛苦折磨,尤其是臨終的死亡過程,往往是最艱苦的。佛法指導人們如何永遠脫離痛苦,投生極樂世界。但是要離開這個娑婆世界以前,要如何沒有痛苦呢?
索甲仁波切在他的《西藏生死書》中(第11章246頁)呼籲說:「我寄望於這本書的是,讓全世界的醫師,能夠非常認真地允許臨終者在寧靜和安詳中去世。我要呼籲醫界人士以他們的善意,設法讓非常艱苦的死亡過程,盡可能變得放鬆、無痛與安詳。安詳地去世,確實是一項重要的人權。」他又說:「沒有哪一種布施會大過於幫助一個人好好地死。」
醫界已經完全準備好接受這個呼籲與挑戰了嗎?
近代安寧緩和醫療的措施,就是希望能夠協助每一個人「安詳地去世」。不幸,儘管安寧緩和醫療已經開始於1976年的英國,並於1990年傳入台灣,但是我們的醫界與大眾,還是很多人沒有準備好接受這個理念,因此很多病人與家庭,當面臨死亡時,往往不知所措,很多醫師,也不知如何做最妥適的處置。最後讓病人受盡痛苦的折磨,讓家屬留下無法抹滅的遺憾,而醫師也在行醫的過程中,一再的留下心中的遺憾或污點。
很感動國內有幾位長年在加護病房中與死神搏鬥,不計任何代價為病人拼命到底的好醫師,終於悟出了「服務病人最大利益」,並非永遠奮戰到底;在適當的時候,應該有放手(letting go)的胸懷,協助病人安詳往生,可能比為萬一的機會,拼到底,更有意義。
我的一位在台大醫院服務的老學生與老同事,神經外科醫師黃勝堅就是其中一位。黃醫師從加護病房走進了安寧緩和醫療的領域,在加護病房中溶入了安寧的理念,為搶救病人與協助病人安詳往生而努力;他不但在工作崗位上,勵行此神聖的理念,更長期參與安寧緩和醫療的宣導。在安寧團隊中被尊稱為「堅叔」,我則一向叫他「阿堅」。
阿堅去年出版的診治病人的實例《生死謎藏》一書,得到廣大讀者的熱烈回響,並榮獲中國時報【開卷美好生活書獎】、新聞局【金鼎獎】,及衛生署國健局的【健康好書悅讀獎】等榮耀。
現在在甫接任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時,他又推出新書《夕陽山外山》,繼續以寶貴的實例經驗,向醫界也向普羅大眾,介紹安寧理念的重要。
本書共分四章,第一章「風雲」:強調照顧生命末期病人的醫療團隊,要有很好的準備。第二章「晚霞」:雖然黃昏日落可以彩霞滿天,可是無常突然降臨,如果病人或家屬沒有做好心理準備,也會讓人生徒留憾事。第三章「夕陽」:如能以豁達的心胸,坦然面對生死,也是不錯的選項。第四章「山外山」:剖析年輕一代醫師,看末期病人的臨終照護的現況,期待新一代的醫師們,可以有更好的準備。
病人不能善終,常常來自兩方面的阻礙:
一是醫師的不肯放手!
我要提醒醫師同仁們,不要完全相信老一輩醫師的說法:「醫生最大的失敗是什麼?病人你救不起來、還死在你手上!」(本書第一章),其實人生終需一死,絕症病人(末期病人)的死亡,並非醫療的失敗,未能協助病人安詳往生,才是醫療的失敗。
另一個阻礙,是家屬的不捨、或家屬擔心不要求醫師盡力搶救,是不孝或不愛。其實大孝與大愛,並非不計親人無謂受苦的代價,搶救到底;而是應該協助病人接受他的疾病,協助他坦然面對絕症,協助他能夠沒有痛苦,保有尊嚴的安詳往生。
我國於2000年訂定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已經賦予我國國民,自己選擇善終的權利,我們可以簽署「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 ( 即DNR意願書)」,在身罹不治的末期疾病時,可以接受安寧緩和醫療的人性化照顧,而且在臨終時可以拒絕心肺復甦術(CPR)的痛苦折磨。
2002年修法,更使自己簽署上述的「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者,萬一被插管急救無效時,可以中止(撤除或終止)該無效醫療的維生措施。2011年新修訂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更可以讓自己未簽署意願書者,在全體家屬(包括配偶、成年子女、成年孫子女及父母)簽署撤除無效醫療同意書,再經過醫院的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後,可以中止該無效醫療。但是此法立意雖佳,卻門檻太高,往往緩不濟急,讓病人多受痛苦折磨(本書第一章)。
為了免除這種不必要的折磨,最好在健康時,事先做好臨終的抉擇,與家人妥善溝通後,簽署「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將之郵寄到「台灣安寧照顧協會」(協會網址www.tho.org.tw)便可登錄於健保卡上。在臨終時,讓醫師可以做正確的判斷,不要以無效的CPR伺候;萬一被CPR未能救回生命時,也可順利中止該無效的維生措施,減少痛苦的折磨。
醫界強調要「視病猶親」,本書第四章提到:「如果這個病人,是你的親人,你會怎麼做?」當一個醫師,用這樣的角度去看待你的病人,就不會有很多的誤差,你會希望用一個最好的治療方法,去治療你的病人。
我曾經參加一個病例討論會,報告一位93歲老婦人因為嚴重中風住院,症狀是右半身完全癱瘓且全失語症,躺在床上無法起身,無法溝通。胸部X光發現肺癌,照會胸腔科專家,建議做標靶治療的化療,心電圖發現病竇症候群,照會心臟科專家建議安裝心律調整器於心臟。
在討論會中,心臟科醫師說:「如果病人是我自己,我不裝。因為老太太嚴重中風已經不會好轉,又要承受肺癌及化療的痛苦,那一天,心臟不跳了,正好結束痛苦,我不願意裝個心律調整器,延長痛苦的生命。」
有位末期疾病的老先生,已經簽署DNR意願書,在呼吸困難時,匆忙緊張中被女兒送到急診室,急診醫師劈頭就說:「插不插管?不插會死!」做女兒的一時緊張,心想如果不插管,不就等於是她讓父親就此死掉的嗎?因此回答:「插!」接下去看到父親被插管接呼吸器,在加護病房中一週,受盡痛苦而後往生,久久哀怨悔恨,傷心自責。
如果當時急診醫師,能夠在評估病情後,告訴家屬:「爸爸的病況,如果不插管,可能很快呼吸衰竭而死。如果插管,可以再拖延幾天,但是因為他本身的末期疾病,不會好起來,過幾天還是會死亡。他本人已經表示要DNR,我們是否可尊重他的意願,不要插管,協助他安詳往生?」家屬應該會做最好的抉擇,大家陪伴病人,減少他的痛苦。當病人能夠安詳往生時,家屬的難過應會大大的減少。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生似夏花的燦爛,死如秋葉的靜美!」我們難道不能選擇欣賞夕陽、秋葉的美景嗎?蓮花基金會強調:「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人生終需一死,看完阿堅的這本《夕陽山外山》新書後,你還會不努力爭取你的善終權嗎?你還會不維護親人的善終權嗎?如果你是醫師,你還會不尊重並維護病人的善終權嗎?
愛與捨、悟與執 陳慶餘/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教授
日前黃醫師邀我為他繼《生死迷藏》後的第二本著作寫序,以一個腦神經外科的專業,成為台灣推動重症末期照護的舵手,除了黃醫師個人秉性特質外,因緣啟發也同樣重要。
我們都是網球運動的愛好者,在球場上常見面,課堂外臨床經驗交流及支持,為台灣安寧緩和界培養出像黃醫師如此有理念、愛心、熱忱及傳承的人才,與有榮焉。
本書分四個篇章,前三章維持前書的風格,以溫馨感人的文筆呈現臨床個案的真實故事,道出生命末期的重要議題:分別為「生與死」、「愛與捨」、
推薦序
用人性化照護,彌補科技化醫療 陳明豐/台大醫院院長
台大醫院在2006年,已率先於國內推行「急重症安寧照護」在職教育,住院醫師及護理師都必須接受「安寧緩和照護」教育課程。近年來,我們更積極推行非癌症慢性病患的生命末期緩和醫療照護。
雖然尖端科技和先進儀器,是現代醫學診斷治療的重要依據,但醫師個人正確的問診態度和專業知識與技能,才是主導醫療品質的最基本元素,才能保障病人得到應有的照護及溫馨的協助。
台灣的醫療研究在「迎向高科技、發掘本土醫療特色、開發健康照護」之外唯有本著尊重、關懷和同理心,才能對病患提供令人窩心的感動,做到「高品質人性化醫療」的服務。
希望所有的醫師們,要多關注的對象是「人」,而不是只有「疾病」!一個人性化的醫護服務團隊,應該要使病人及家屬的身心靈,都能得到全方位的撫慰,這種全人的醫護服務理念,是要普及到不同科別病人,而不是僅於癌末或生命末期的患者。
安寧緩和療護要達到的目標是:生命末期的病人能善終,沒有無效醫療所加諸的痛苦,能舒適與尊嚴的走完人生最後一程,讓家屬遺憾降到最低、度過悲傷之後能重回生活,同時在經歷親人死亡過程中,體會到生命的意義。
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黃勝堅院長,2010年出版的《生死謎藏》囊括了出版界的兩項大獎【2010年-時報開卷獎】、【2011年-金鼎獎】以及衛生署國健局的【2011年-健康好書悅讀獎】,欣見黃院長在《夕陽山外山》這本新書中,對生命末期提出更多元角度不同看法的分享,值得大家深思再三。
期許我們的醫療環境,在冰冷的儀器與數據外,能多份人心人性的溫暖,提供高品質與人性化醫療,視病猶親,是我和所有醫界朋友,大家要一起努力的願景,共勉之!
沒有哪一種布施 會大過於幫助一個人好好地死 陳榮基/佛教蓮花基金會董事長 前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長 台大醫學院、台北醫學大學、恩主公醫院教授
佛說:「生老病死,人生必經過程。」
在經歷了一生的奮鬥,成功與失敗,快樂與痛苦的種種歷程後,很多人最後又要面臨「老病死」的痛苦折磨,尤其是臨終的死亡過程,往往是最艱苦的。佛法指導人們如何永遠脫離痛苦,投生極樂世界。但是要離開這個娑婆世界以前,要如何沒有痛苦呢?
索甲仁波切在他的《西藏生死書》中(第11章246頁)呼籲說:「我寄望於這本書的是,讓全世界的醫師,能夠非常認真地允許臨終者在寧靜和安詳中去世。我要呼籲醫界人士以他們的善意,設法讓非常艱苦的死亡過程,盡可能變得放鬆、無痛與安詳。安詳地去世,確實是一項重要的人權。」他又說:「沒有哪一種布施會大過於幫助一個人好好地死。」
醫界已經完全準備好接受這個呼籲與挑戰了嗎?
近代安寧緩和醫療的措施,就是希望能夠協助每一個人「安詳地去世」。不幸,儘管安寧緩和醫療已經開始於1976年的英國,並於1990年傳入台灣,但是我們的醫界與大眾,還是很多人沒有準備好接受這個理念,因此很多病人與家庭,當面臨死亡時,往往不知所措,很多醫師,也不知如何做最妥適的處置。最後讓病人受盡痛苦的折磨,讓家屬留下無法抹滅的遺憾,而醫師也在行醫的過程中,一再的留下心中的遺憾或污點。
很感動國內有幾位長年在加護病房中與死神搏鬥,不計任何代價為病人拼命到底的好醫師,終於悟出了「服務病人最大利益」,並非永遠奮戰到底;在適當的時候,應該有放手(letting go)的胸懷,協助病人安詳往生,可能比為萬一的機會,拼到底,更有意義。
我的一位在台大醫院服務的老學生與老同事,神經外科醫師黃勝堅就是其中一位。黃醫師從加護病房走進了安寧緩和醫療的領域,在加護病房中溶入了安寧的理念,為搶救病人與協助病人安詳往生而努力;他不但在工作崗位上,勵行此神聖的理念,更長期參與安寧緩和醫療的宣導。在安寧團隊中被尊稱為「堅叔」,我則一向叫他「阿堅」。
阿堅去年出版的診治病人的實例《生死謎藏》一書,得到廣大讀者的熱烈回響,並榮獲中國時報【開卷美好生活書獎】、新聞局【金鼎獎】,及衛生署國健局的【健康好書悅讀獎】等榮耀。
現在在甫接任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時,他又推出新書《夕陽山外山》,繼續以寶貴的實例經驗,向醫界也向普羅大眾,介紹安寧理念的重要。
本書共分四章,第一章「風雲」:強調照顧生命末期病人的醫療團隊,要有很好的準備。第二章「晚霞」:雖然黃昏日落可以彩霞滿天,可是無常突然降臨,如果病人或家屬沒有做好心理準備,也會讓人生徒留憾事。第三章「夕陽」:如能以豁達的心胸,坦然面對生死,也是不錯的選項。第四章「山外山」:剖析年輕一代醫師,看末期病人的臨終照護的現況,期待新一代的醫師們,可以有更好的準備。
病人不能善終,常常來自兩方面的阻礙:
一是醫師的不肯放手!
我要提醒醫師同仁們,不要完全相信老一輩醫師的說法:「醫生最大的失敗是什麼?病人你救不起來、還死在你手上!」(本書第一章),其實人生終需一死,絕症病人(末期病人)的死亡,並非醫療的失敗,未能協助病人安詳往生,才是醫療的失敗。
另一個阻礙,是家屬的不捨、或家屬擔心不要求醫師盡力搶救,是不孝或不愛。其實大孝與大愛,並非不計親人無謂受苦的代價,搶救到底;而是應該協助病人接受他的疾病,協助他坦然面對絕症,協助他能夠沒有痛苦,保有尊嚴的安詳往生。
我國於2000年訂定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已經賦予我國國民,自己選擇善終的權利,我們可以簽署「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 ( 即DNR意願書)」,在身罹不治的末期疾病時,可以接受安寧緩和醫療的人性化照顧,而且在臨終時可以拒絕心肺復甦術(CPR)的痛苦折磨。
2002年修法,更使自己簽署上述的「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者,萬一被插管急救無效時,可以中止(撤除或終止)該無效醫療的維生措施。2011年新修訂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更可以讓自己未簽署意願書者,在全體家屬(包括配偶、成年子女、成年孫子女及父母)簽署撤除無效醫療同意書,再經過醫院的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後,可以中止該無效醫療。但是此法立意雖佳,卻門檻太高,往往緩不濟急,讓病人多受痛苦折磨(本書第一章)。
為了免除這種不必要的折磨,最好在健康時,事先做好臨終的抉擇,與家人妥善溝通後,簽署「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將之郵寄到「台灣安寧照顧協會」(協會網址www.tho.org.tw)便可登錄於健保卡上。在臨終時,讓醫師可以做正確的判斷,不要以無效的CPR伺候;萬一被CPR未能救回生命時,也可順利中止該無效的維生措施,減少痛苦的折磨。
醫界強調要「視病猶親」,本書第四章提到:「如果這個病人,是你的親人,你會怎麼做?」當一個醫師,用這樣的角度去看待你的病人,就不會有很多的誤差,你會希望用一個最好的治療方法,去治療你的病人。
我曾經參加一個病例討論會,報告一位93歲老婦人因為嚴重中風住院,症狀是右半身完全癱瘓且全失語症,躺在床上無法起身,無法溝通。胸部X光發現肺癌,照會胸腔科專家,建議做標靶治療的化療,心電圖發現病竇症候群,照會心臟科專家建議安裝心律調整器於心臟。
在討論會中,心臟科醫師說:「如果病人是我自己,我不裝。因為老太太嚴重中風已經不會好轉,又要承受肺癌及化療的痛苦,那一天,心臟不跳了,正好結束痛苦,我不願意裝個心律調整器,延長痛苦的生命。」
有位末期疾病的老先生,已經簽署DNR意願書,在呼吸困難時,匆忙緊張中被女兒送到急診室,急診醫師劈頭就說:「插不插管?不插會死!」做女兒的一時緊張,心想如果不插管,不就等於是她讓父親就此死掉的嗎?因此回答:「插!」接下去看到父親被插管接呼吸器,在加護病房中一週,受盡痛苦而後往生,久久哀怨悔恨,傷心自責。
如果當時急診醫師,能夠在評估病情後,告訴家屬:「爸爸的病況,如果不插管,可能很快呼吸衰竭而死。如果插管,可以再拖延幾天,但是因為他本身的末期疾病,不會好起來,過幾天還是會死亡。他本人已經表示要DNR,我們是否可尊重他的意願,不要插管,協助他安詳往生?」家屬應該會做最好的抉擇,大家陪伴病人,減少他的痛苦。當病人能夠安詳往生時,家屬的難過應會大大的減少。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生似夏花的燦爛,死如秋葉的靜美!」我們難道不能選擇欣賞夕陽、秋葉的美景嗎?蓮花基金會強調:「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人生終需一死,看完阿堅的這本《夕陽山外山》新書後,你還會不努力爭取你的善終權嗎?你還會不維護親人的善終權嗎?如果你是醫師,你還會不尊重並維護病人的善終權嗎?
愛與捨、悟與執 陳慶餘/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教授
日前黃醫師邀我為他繼《生死迷藏》後的第二本著作寫序,以一個腦神經外科的專業,成為台灣推動重症末期照護的舵手,除了黃醫師個人秉性特質外,因緣啟發也同樣重要。
我們都是網球運動的愛好者,在球場上常見面,課堂外臨床經驗交流及支持,為台灣安寧緩和界培養出像黃醫師如此有理念、愛心、熱忱及傳承的人才,與有榮焉。
本書分四個篇章,前三章維持前書的風格,以溫馨感人的文筆呈現臨床個案的真實故事,道出生命末期的重要議題:分別為「生與死」、「愛與捨」、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