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我只想讓我女兒有個家

光是養活自己,那不叫活著。她決定寫下自己的故事,奮力翻轉自己的命運。
紙本絕版書 Readmoo 電子書
  • 280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光是養活自己,那不叫活著。
只要願意跪著清馬桶,她們母女勉強有家可歸。
但,女傭決定拿起筆,寫下在社會底層討生活的故事,
奮力翻轉自己的命運。


本書作者史戴芬妮.蘭德在二十八歲時,原本打算遠走他鄉,離開位於美國太平洋西北區的家鄉,完成念大學與當作家的夢想,但這個夢被擱置。她因為一場夏日的短暫戀情,不小心未婚懷孕,為了謀生開始幫人打掃房子。史戴芬妮沒忘記夢想,也想盡量提供女兒最好的生活,除了外出工作,還選修網路課程,努力取得大學學分。此外,她一有機會就寫作,寫下美國低薪窮忙族沒人述說的真實故事。史戴芬妮靠政府發放的食物券和「婦嬰幼兒營養補充計畫」(WIC)購買食物。政府也提供她棲身之所,但那同時是中途之家。冷漠的公務人員認為史戴芬妮能得到協助已是幸事,但她一點都不感到幸運。史戴芬妮寫下生活中發生的點點滴滴,記錄下這場奮鬥之旅,打破世人對於窮人根深柢固的偏見。

本書探索中上階級美國人不為人知的一面,以及服務這群人的真實情況。史戴芬妮以「我成為沒有名字的鬼魂」這句話,描述她與清潔客戶之間的關係。許多客戶分不清史戴芬妮與其他清潔人員,史戴芬妮卻對他們的生活細節知之甚詳。她逐漸瞭解客戶的生活、他們的愛與哀愁,也在自己的道路上找到希望。

史戴芬妮誠實吐露心聲的感性日誌風格,替從事服務業的「佣人」發言,說出生活在貧窮線之下、仍努力追求美國夢的民眾心聲。本書是史戴芬妮的故事,但也不只是她的故事。這本書見證了人類心靈的力量、決心與最終勝利。

本書特色

●這本回憶錄呈現一個單親母親的自卑、脆弱、矛盾、勇敢。在不斷打工的低薪生活中,她意識到自己的生活死角與拮据,努力走出一條求生之路。
●這是美國低薪窮忙族沒人述說的真實故事。女傭或清潔人員只能是無聲的隱形人?這個社會需要這群人,卻不想看見他們。
●《我在底層的生活》、《失控的正向思考》作者芭芭拉‧艾倫瑞克撰寫導言。

選書記錄

★歐巴馬2019年夏日選書
★2019年Amazon一月選書
★《富比士雜誌》2019年度最期待書籍
★《Glamour雜誌》年度最佳圖書
★《時代雜誌》一月選書
★《Vulture雜誌》一月選書
★《今日美國》絕不能錯過的新書
★《底特律新聞報》2019年最受矚目新書
★《米蘇拉人報》當月最佳圖書
★《聖地牙哥娛樂雜誌》新年選書
★Boston.com波士頓城市網站,2019年期待新書
★Hello Giggles女性社群網站,當週推薦新書

作者

史戴芬妮.蘭德(Stephanie Land

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紐約書評》、《華盛頓郵報》、《衛報》、Vox新聞網、《沙龍》等報章媒體。她以「社區改變中心」(Center for Community Change)與「經濟困難報告計畫」(Economic Hardship Reporting Project)的寫作人員身分關注社會與經濟正義。

譯者簡介

許恬寧

台大外文系、師大翻譯所畢,現為專職譯者,近期譯有《共感人完全自救手冊》、《垂直九十度的熱血人生》、《聰明媽媽,富媽媽》、《丹麥的幸福教養法》等書。

目錄

推薦文一:相信內在的力量,讓貧窮深淵的黑暗有處可去/吳曉樂
推薦文二:所有單親母親的故事/林立青
推薦語/阿潑

前言 歡迎來到史戴芬妮.蘭德的世界/芭芭拉.艾倫瑞克

第一部 跌入谷底
第1章 收容所
第2章 以露營車為家
第3章 過渡住房
第4章 有室外遊戲空間的公寓
第5章 七種不同的政府補助
第6章 農場
第7章 最後的希望
第8章 色情雜誌屋
第9章 搬家大掃除
第10章 亨利的房子

第二部 小小的新開始
第11章 獨立套房
第12章 斷捨離
第13章 溫蒂之家
第14章 植物之家
第15章 廚師之家
第16章 唐娜之家
第17章 再三年
第18章 悲傷之家
第19章 羅麗之家
第20章 「真不知道妳是怎麼辦到的」
第21章 小丑之家
第22章 和米亞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

第三部 做夢的自由
第23章 更努力
第24章 海灣之家
第25章 最肯幹的人
第26章 垃圾屋
第27章 我們到家了

謝辭

序/導讀

推薦文一

相信內在的力量,讓貧窮深淵的黑暗有處可去

吳曉樂

過往,在討論社會福利的擴大與減縮時,始終有種揮之不去的忐忑,直到遇見史戴芬妮・蘭德的文字,才明白到這份忐忑的由來。這些討論欠缺了一道至關重要的聲音:那些「領取相關補助的人」的聲音。這些更動大幅影響著他們的生活,但我們似乎未曾聆聽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刻板印象持續主導大眾對這些人的認知,史戴芬妮的現身說法則翻轉了一切。她是一位清潔人員,以美國政府的社會福利維持她與女兒的生活;她試圖自立,但單親媽媽的身分以及整體環境的氛圍,令她的規畫與行動大打折扣。即使如此,史戴芬妮仍展現了超凡的自制,利用少得可憐的餘裕,維持進修和書寫的習慣。或許,也能這麼說,正因內心的苦痛何其浩瀚,她必須將自己的世界鑿穿一孔,好讓裡頭的黑暗有處可去,也能讓外人一窺貧窮的深淵,到底生作什麼模樣。

史戴芬妮得拿著一堆資料,耗上數個小時等待,證明自己一無所有,才能領取社會福利。女兒米亞生日派對上的檸檬水和蛋糕是用食物券兌換的,住處的部分租金由政府的一項計畫支撐。史戴芬妮必須把女兒送去品質堪憂、但能接受托兒補助繳費的日托中心,哪怕是女兒出現感冒症狀時,她也狠心照送,頻繁的請假可能令她失業,而單親媽媽的工作已經夠難找了。史戴芬妮依賴高單位的止痛片來舒緩過度勞動身體導致的劇痛,因為就醫的費用宛若天價。她更得記住每一制度的規則,並且接受適用範圍一再(隨著人民的抗議)限縮。然而,最難受的莫過於當她「接受救濟」的身分現形時,與她接洽的人員態度轉而變得輕慢而心不在焉。

史戴芬妮與男友決裂,離婚又各自成家的父母亦自身難保,援助額度有限。單親媽媽的身分,讓史戴芬妮的職涯被大幅限縮,起初只能在清潔公司領取最低時薪。她把我們拉進一個充滿污名、罪惡感與羞恥感的世界,當她一接受政府支援,其他標籤也前仆後繼地飛來:懶人、蠢蛋、髒鬼、潛在的詐欺者。在如此劣等的地位,哪怕是再怎麼基礎、寒微的福利,都能讓旁人發出「真好命啊」的喟嘆。史戴芬妮要搬進隨時會進行尿檢的過渡住房時,社工恭喜她;史戴芬妮跟老友交代她如何運用五花八門的補助勉強維生時,得到的回應是「不用謝,那些福利全都來自我繳的稅」。我最心疼的莫過於史戴芬妮得把自己經營成像是「恪守本分的窮人」,來抵禦部分民眾對窮人的獵奇目光;另外,也聯想到之前台灣社會的一些討論串「領清寒補助的同學卻用著iPhone」,有人對此不以為然,也有人認為不應多管閒事。史戴芬妮則以自己的故事,傳達另一種思維。當她經濟稍微寬裕時,買了一個兩百美元的鈦金壁鑲鑽戒,她也明白那是「不必要的東西」,但她認為自己當下需要一些物質,來提醒自己,必須相信內在的力量。史戴芬妮領我們看到,同樣是購買iPhone的消費行為,對於在底層掙扎的人來說,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他們深諳這榮景是虛的,但他們的確也需要一些奢侈的物件來說服自己,哪怕一瞬間也好,自己能夠親近某些情調和品味。

史戴芬妮的書寫,也蘊含著強大的自省和關照。她並未否認窮人某種程度上或許目光短淺,欠缺長程規畫的能力,但她以自身經驗推動後續的討論,解釋這種思維並非天生如此,而是環境所逼。他們只能把注意力用來計算幾元的價差和信用卡的請款日,而沒有閒暇放在幾個月、甚至幾年後的生涯規畫;再者,若深度思考人生,或許將陷入絕望而動彈不得。史戴芬妮即自承她「過一天算一天」。但有一個細緻的落差:她擁有一個不虞匱乏的童年,這培育出對個體、對自己的信任。史戴芬妮咬緊牙根,保持進學,並認為清潔人員一職並非長久之計。但她提出質疑:「我身旁一起排救濟金申請的人,如果沒有這種成長背景可以回顧,他們是否也有這份自信?」

此書另一亮點在於史戴芬妮交出個人版本的《寄生上流》。她以清潔人員的身分走進那些人家,無意間洞見了中產階級的焦慮。這些人明明有能力負擔有機的飲食和蔬果,能夠上健身房,也能在生病時沒有顧忌地就醫,為什麼他們也看似憂鬱孤獨,還得服用各式藥劑?答案昭然若揭,因為這些人得保持「完美」,他們不能坦承自己的無能和脆弱。史戴芬妮意識到自己和米亞擁有某種自由和相互扶持的親密,她從單純的歆羨轉變成深刻的體悟。到了此刻,我們也可以說史戴芬妮完成了一套主角的旅程,她自終點歸返,與起始的世界達成和解。

此書的動人之處,有史戴芬妮的掙扎,也有她坦言不諱說出她對於愛的飢渴。史戴芬妮傾向把對她釋出善意的人形容為「彷彿我的家人」,不難想見她多麼欠缺安全感,也多麽企求一份穩定恆久的關係,因此,或可嘗試將整本書抽繹出另一種質地:一個女人培力自己的決心。史戴芬妮慢慢嘗試不再把所有身邊的人想像成「即將帶她走出深淵的拯救者」,並意識到當她停止這麼做,她也不必再忍受每次期望落空的重擊。在接受美國書商協會(ABA)採訪時,談到此書的結尾,她並未如一些女性作者在處理逆轉人生的題材上,採取以「白馬王子的出現」作結的敘事手段。史戴芬妮說,這是有意為之。她認為:「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故事。一個女人到頭來過得還可以,並不需要一個男人的出現來提供她保護或溫暖。」

最後想表白一事。我的母親曾為了養家,做過房務員,也跟蘭德一樣,為了避免層層剝削而逐步轉型為接案者。遙記大學暑假,我提著笨重的去污用品,跟在她身後,作為幫手。回到家時,我渾身痠痛地甚至不願說話,鼻子也因長期吸入清潔劑的氣味、飛舞的塵埃而刺痛不止。我從而明白了,為何母親每次回到家,只能沉默地縮在椅子上,久久不語。在我翻頁的過程中,不斷地追想到,母親的精神是否也曾跟史戴芬妮一樣,被突如其來的痛苦與無助侵襲?我在史戴芬妮的長征中看見了母親的倒影,而在她跟米亞的相親相依中,緩緩理解了自己的生命中,也經受過一份樸實且完整的愛。

(作家,著有《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可是我偏偏不喜歡》等書)

推薦文二

所有單親母親的故事

林立青


讀完《我只想讓我女兒有個家》以後,第一時間我腦海裡浮現的是同類型的故事──《當收入只夠填飽肚子》,甚至《被壓榨的一代》,寫的都是女性育兒時的困境:職場的歧視,難以顧及家庭以及無法陪伴孩子的失落,還有無法給予孩子更好的條件時,所產生的挫折感和強烈的痛苦。本書更有著《我在底層的生活》專欄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所寫的觀察和推薦。

這類書籍近年來成為顯學,開始有更多作者投入這方面的寫作。社會問題沒有國界,人類社會的問題雖不相同,但同樣的場景處處可見。過去的社會總認為窮人不夠努力,但經過數百年,我們開始知道責怪窮人懶惰等方式並不能解決這類問題,反而加重這些問題的出現,讓窮困者愈來愈沒有聲音,愈來愈不敢承認自己的困境。而過去單純的統計和分析等工具,只能反映出原本設計的指標,不能告訴我們真正的困境在哪裡,也無法描述人在貧困和無力感的生活中的全貌。所以這種書應當被重視,因為它們給了我們一個瞭解實際困難和提供細節的可能。

這是史戴芬妮的世界,也是許多單親母親每天要面臨的問題:我愛我的孩子,但我沒有辦法給她應該被給予的。

這類型的書幾乎不需要太多解釋。從本土創作到翻譯書,這種作品都是以大白話呈現,愈白話反而愈能呈現真實的生活樣貌。《我只想讓我女兒有個家》從一個單親媽媽對孩子的愛開始,足見無論環境多麼困頓,就算獲得的工作毫無希望,每個接觸到的男人都爛軟無比,車輛隨時可以拋錨,遭遇的每個困境都可能因為缺錢而無法擺脫,每個住處都可能在退租時被苛扣押金,但是母愛不變。

為什麼我們需要讀這些故事?對我來說,是因為具體且令人難受的真實情節不斷被呈現出來。作者寫到自己從事清潔工作的過程。當她幫雇主清理黏在噴射按摩浴缸邊緣的陰毛和腿毛渣時,聽的是雇主嫌棄那些領取食物券,卻把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移民家庭。這些言論讓她感到痛苦,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只能將心中的苦悶化成文字,寫下自己也希望能給女兒喜歡的洋裝,在女兒的聖誕襪裡放入巧克力,拿到小費時,想的是可以帶女兒去吃麥當勞。這些都是雇主、會給小費的雇主所抱怨的行為。她選擇不回話。

只是聽過雇主的抱怨後,從此她只在深夜去超市,避開可能的人潮,因為聽過一次以後,便會發現這些指責貧困的文字多不勝數,又如此尖銳傷人。即使這些食物券有嚴格的使用規定,即使這些防弊的措施讓窮人的孩子根本無法取得真正營養的食物,即使她小心翼翼挑選有補助的商品,但領取社會補助,就是低人一等。連那些在後方排隊的人不經意的眼光,都可能讓你再一次受傷,還會讓你的朋友對你嫌棄地說:「不用謝,那些福利全部來自我繳的稅。」

更令人難堪的是,這些雇主就在你身邊,他們會給你小費,給你的孩子著色本和蠟筆。而那些在超市結帳的人,只是再平凡不過的市民,也可能是你的雇主。身為一個母親,卻要在使用食物券購買有機營養牛奶時,顧慮這些人的眼光。

正是這樣的故事和書寫,作者到不同家庭去打掃時,我們透過她的眼睛,看出其他人的悲傷或痛苦、貧富差距,以及人性的複雜。或許,我們可以透過這本書進一步思考:台灣的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865406103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52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