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首度由華人記者進行深入美國教育現場的採訪, 實地觀察美國讀寫教育的操作實況,介紹美國從學前、國小、國中、高中到終身教育,六大學習現場推動、實施讀寫教育的嶄新觀念與做法,有大量研究實證、操作案例,採訪不同面向,呈現各個角度的觀察,以及來自教育現場的真實故事,是家長、教師都需要知道的。內容深入完整、嚴謹,文筆流暢好讀。
同系列作品《美國讀寫教育改革教我們的六件事》(2018年字畝文化出版),曾獲《親子天下》書摘介紹,教育電台、台北電台、中廣等媒體訪問,以及台師大邀請演講。並因首度由華人記者進行全面且深入的美國教育探討,他山之石對中文世界深具參考價值,經中方引進發行簡中版。
目錄
【推薦序 】讓讀寫教育自零歲開始,延續終身 文/許雅寧
【推薦序 】每一個關心讀寫教育者,都應該有的一本書 文/林怡辰
【作者序 】美國讀寫教育的第七個現場 文/曾多聞
【出版者的話】再為臺灣讀寫教育注入新能量 文/馮季眉
【前 言】看見真實的美國讀寫教育
第一章
【零歲到學前】閱讀療法:零歲開始的預防醫學
第二章
【K~二年級】閱讀不斷電,大腦真的會變聰明
第三章
【三~五年級 】讀寫力關鍵年
第四章
【六~八年級】好用的「六面向寫作教學法」
第五章
【九~十二年級】衝刺寫作力,為入社會做準備
第六章
【終身教育】讀寫希望工程,改寫失學者的人生
【後 記】如呼吸一般的讀寫教育
【附錄 1】美國學校個年級實施讀寫教育的目標與時數
【附錄 2】六面向寫作評量標準
序/導讀
【推薦序】我與作者的共同願望:讓讀寫教育自零歲開始,延續終身
文/許雅寧(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研究所兼任教授)
再度收到為多聞寫序的邀請,我欣然接受。二O一八年為多聞的書《美國讀寫教育改革教我們的六件事》寫序時,就佩服她的用心和嚴謹,這次閱讀她的新書,更讓我感受到她對讀寫教育的投入及熱忱。
多聞和我兩人有很多的共同點,我們都是北一女校友、美國孩子的媽、旅居美國多年,不同的是多聞的背景在新聞,而我則是多年在美國學術界及教育界耕耘。雖然背景不同,但是我們對美國讀寫教育的看法卻有異曲同工的巧合,或者說,更像是失散多年的拼圖,不但互補呼應,更讓這幅美麗圖畫的全貌呼之欲出。
多聞提到美國的教育令她震撼,而我在自己二O一九年出版的《教出雙語力》書裡也提到:「美國的閱讀教育讓我驚艷,寫作教育更讓我震撼。」寫作的初衷是要為自己發聲,我們兩人都看到美國教育如何小心呵護孩子們寫作的初心,又如何堅持嚴謹,讓讀寫教育自零歲開始,延續終身。
在此書中,多聞詳細解釋美國讀寫教育的每個階段。零歲到五歲的前期讀寫教育,著重培養孩子對文字語言的興趣;親子溫馨共讀,孩子開心塗鴉,都是為了鼓勵孩子探索語言。K(美國孩子五歲正式進入義務教育第一年,這個年段名稱為Kindergarten,簡稱K)到小學二年級屬於早期教育,注重的仍是孩子對語言的興趣及自我表達的信心,所以,對於英文拼字,大小寫,標點符號等等並不會過度要求,孩子每天都需閱讀寫作,每天三十到四十五分鐘,「回家讀課外書」屬於功課的一部分。小學三到五年級,進入讀寫關鍵階段,孩子每天大量閱讀寫作,查資料,做研究。多聞提及很多人誤以為在美國上學很輕鬆,其實完全不然,我完全贊成她的看法,家裏的老大、老二一路走來,成為常春藤名校大學生,我完全了解美國教育的效率及嚴謹。多聞也詳細解釋六到八年級的「六+1面向」寫作法,以及美國教育如何透過多年的寫作訓練,引導九到十二年級的孩子了解自己、表現自我,為成人世界做準備。
二O二O年暑假,我開設申請美國大學文書寫作課程,帶領孩子回答「我是誰?我想做什麼?」的人生大哉問,這些文章可能是孩子人生最重要的作品,也可以說是美國寫作教育多年耕耘的成果。美國讀寫教育在孩子考上大學後持續進行,終身讀寫教育的芬芳動人,也在多聞的筆下一一綻放。從零歲到終身學習,美國讀寫教育,科學嚴謹,卻又溫暖人心,時至今日,枝繁葉茂,碩果累累。
多聞用了「如呼吸一般的讀寫教育」為此書的結語,這句話讓我想起二O一九年和臺灣師範大學教務長陳昭珍教授的一番深談,我當時說:「美國讀寫教育已經是美國人的DNA了。」陳教授當場拍桌贊同,做為一個致力投入臺灣讀寫教育的推手,她懂我的意思。
當然,美國的讀寫教育也不是完美的,也面臨重重的挑戰,然而,不可諱言,美國的讀寫教育仍走在我們前面。我一向以臺灣社會的成長自豪,然而,我們的確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學習,我們的讀寫教育也的確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多聞的這本書便是臺灣社會很好的參考。我這幾年致力於臺灣讀寫教育的改變,透過網課,開發符合學術理論又讓孩子有興趣的英文課程、提供家長正確的語言學習觀念,二O二O年暑假亦將與臺灣師範大學合作訓練臺灣老師。正如多聞所言,幫助臺灣讀寫教育的成長是她很謙卑的願望,這也是我很謙卑的願望。
我們兩個人謙卑的願望,需要大家共襄盛舉,唯有如此,小樹方能茁壯成長,來日方能蔚然成蔭。
【推薦序】每一個關心讀寫教育者,都應該有的一本書
文/林怡辰(閱讀推廣人、《從讀到寫作者》)
這本書,我催稿很久了。
從多聞前一本書《美國讀寫教育改革教我們的六件事》,我就深受震撼,從整個國家的教育改革歷程分析,看見閱讀和寫作的關係,包括寫作如何促進思考、長期考試制度怎麼影響讀寫。身為一位長期推薦閱讀與寫作的現場教育工作者,拿到這本書心裡澎湃,可以以一個國家長時間的角度來看讀寫,對於自己本身的讀寫教學有莫大的省思和影響。我仔細閱讀、反覆思量,還常常寫筆記,喜歡之甚,我逢人就推薦,還將它寫在我的著作《從讀到寫》裡,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看見這本作品。
在那之後,我收到許多的回響,像是有老師開始反思,原來自己沒有寫作的經驗會影響學生的指導;原來全班都寫出一樣類似的文章,套用公式,一點都沒有激發孩子的思考能力;原來有老師認真教導數學筆記,也是一種跨科寫作的方式……甚至有認識的無界塾老師,一年前讀了這一本書深受感動,已經全面調整讀寫課程。
當然,也有老師談及,這本書概念很好、想法很好,但缺乏實務,近一步怎麼落實,好像很模糊。
我心裡開心的想著:「你等等,第二本快要出版了!」是故,我常當起沒有耐心的讀者角色,催起稿子,因為我知道這一本書相當重要。
長期在教學現場任教,也到各級學校分享讀寫,甚至遠赴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我非常認可,閱讀和寫作是學習的基本工具,甚至一O八課綱的素養,沒有閱讀和寫作為根基,是無法進行到自學及終身學習的目標。尤其好的寫作能力是一種抽象的思考能力,寫下文字可以反覆審視、修改,在上一個階段的思考上進行跨越、提升,更是和他人交換想法、批判思考、拓展學習系統最簡單的方法。
而這兩本書,都是多聞以記者之眼所寫。這樣描寫一個國家全面的教育改革、讀寫現狀,有著大量大量研究實證、操作案例、採訪不同面向各個角度的觀察,以及來自教育現場的真實故事。非常嚴謹。她有記者敏銳的筆觸,又有學生家長的身分,進行國內首度實地調查採訪美國中小學寫作教育發展歷程與現況,提供第一手的資料與近身觀察。
第一本《美國讀寫教育改革教我們的六件事》提供他山之石,可以映照出台灣寫作教育的大方向,第二本書,更系統化、具體的給足了實例和現場。從零歲開始的閱讀親子共讀預防、K到二年級的大量閱讀、三到五年級的讀寫關鍵年、六到八年級的六面項寫作教學法、九到十二年級衝刺寫作力、最後終身教育及失學者人生。不管您任教哪一個年級、孩子多大,都可以在這樣貼心的安排之下,讀讀那個年段的執行實例,回頭看看自己的孩子進行微調。超越了,可以往前;還不足,往下一個年段看看。不時和第一本理論和全面對照,可以安心當下、亦可找到其他做法,刺激靈光來發展進一步的讀寫教學。
例如我常任教的多為三到五年級的這個區間,從教學之眼看來,閱讀文體與目標、創作與發表、研究與拓展、書寫範圍等,我所教授的偏鄉孩子也不分軒輊,但在閱讀這本書中,我仍可以發現「喜歡寫」、「有聲書」、「善用教材」、「跨科際寫作」等部分,我還可以有很多嘗試和教學空間,可以幫助孩子有效的讀寫提升,不同面向帶來更多成長思考。對於班上優異和需要陪伴的孩子,我也從書中獲得許多脈絡,讓讀寫教學在大班級中,也能有個別化的細心等待。
藉由多聞之筆,看見美國讀寫教育改革樣貌,思考我們本身。要費心書寫這樣一本書確實不易,但我想這本書最重要希望應該是:由下而上的自主教育改革,比由上而下的教育政令宣導更有效。從美國看見,發展出適合學生的教學策略,是可以帶好每一個孩子讀寫的。誠摯的,邀請每一個關心教育的您,從每一個基層教師開始,學校行政、家長支持,幫助臺灣孩子讀寫,從翻開這本書閱讀思考開始!
【作者序】美國讀寫教育的第七個現場
文/曾多聞
這本書是在2019年美國國慶前夕截稿。當時,我們(包括第一線的教師與文教記者)絕對想不到,一年內,一個來自地球另一邊的新品種病毒,將會全然改變美國學校教育的樣貌。
提筆寫這篇自序的時候,孩子的學區正進入停課第七週。翻看之前的書稿,讀到描寫課堂上讀寫教育的片段,真正覺得恍如隔世。隔著書房的玻璃門,看到臨時充當教室的簡餐餐廳裡,一年級的兒子小小豬正握筆寫週記,旁邊窗戶上貼滿了草稿,草稿之上還層層疊疊貼著便利貼。我一看:啊!這不就是美國讀寫教育的第七個現場嗎?
在家裡幫孩子上課,讓我真真切切的從另外一個角度,觀察到美國教育界對讀寫教育的重視。
停課那天,我從學校接回小小豬,他帶回厚厚一疊教學大綱與教材,還有給家長的教學指南,非常清楚明確。校方準備充分,也讓家長安心不少。其中閱讀與寫作的教材設計,非常精細,每天都有指定閱讀教材與習題、寫作練習,以及與老師連線共讀的時間。我尤其欣賞學區設計給家長在家使用的寫作教學法,六週的課程規畫很容易操作,幾乎是一本「寫作教學forDummies」,但又不失靈活,並堅持住以閱讀為工具、跨科際寫作的精神。
以一年級的閱讀與寫作課為例,每星期有一個主題:星期一與老師連線共讀一本《青蛙的生命週期》,然後練習自由寫作。星期二家長用老師準備好的講義,引導孩子回答關於《青蛙的生命週期》這本書的問題,然後練習用圖表分析這本書的內容。星期三再與老師連線共讀一本《蝴蝶的生命週期》,然後比較青蛙與蝴蝶這兩本書的異同。星期四讓孩子寫寫自己更喜歡哪一種動物,並說明為什麼。星期五自由閱讀,並進行線上閱讀測驗。每天的教學都會用到前一天的內容,並與同時在學習的科學課程相呼應,學生有學以致用的感覺,家長也容易引導孩子。
皮尤研究中心2020年4月調查顯示,多數(83%)家長對學校的停課相關措施表示滿意,但誠如俄亥俄州克里夫蘭都會學區主任埃里克.戈登所言,遠距教學並不只是把學校搬到網路上。本書描寫的六個學習現場所彰顯的精神,不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網路上,始終不變;但遠距教學不能照搬傳統教學法,必須重新設計。沒有人願意見到病毒引發危機,但我更期待看到這次疫情為美國教育界帶來破壞式創新,疫情過後讀寫教育也能從學校到家裡,益臻成熟。
【出版者的話】為臺灣讀寫教育注入新能量
文/馮季眉(字畝文化社長)
一O八課綱實施以來,書市出現不少強調「幫助學生提升讀寫素養」的書,主要是為學測做準備。對於習慣讀寫簡訊的學生而言,多練習讀寫,終究是好事。隨著一O八課綱風吹草偃,這樣的出版取向已然向下延伸,漸漸出現令人不安的閱讀現象。新課綱不僅領導學校教學與升學準備,也領導了兒少圖書的出版風向!
新近出版的兒少讀物,頻以課綱素養為包裝、為賣點,標榜「符合一O八課綱××素養」,以利銷售。其實,廣泛閱讀各類好書,自然有助累積多元素養;專為「提升素養」編寫的書,功能導向過於明確,可能使閱讀功利化,淪於為升學考試作準備。例如孩子喜歡看漫畫,於是專為國小低年級孩子企畫了漫畫書,一則則經過精心設計,用來「練習閱讀訊息式文本」、「提升理解力」、「增強重述及摘要能力」;再搭配《素養練習本》,以收「全方位訓練統整解釋與省思評鑑的閱讀理解力」之效……
這樣的現象,某種程度映照出素養教育走不出傳統教育思維框架的困境。
「練習」可以幫助孩子「精熟」學習內容,卻無法幫助孩子累積「素養」。素養來自生活。若不能與生活融合,不能轉化為生活與思考的養分,仍然是「知識」、「技能」,而不是「素養」。閱讀與寫作,也是如此。
讀寫素養的養成與累積,應如多聞在本書結語所說的:「像呼吸一樣自然」。我們從何時開始呼吸,就從何時開始累積各方面的素養。大人跟新生兒說話、跟幼兒共讀,讓幼兒有機會聽到很多字彙、看到肢體表達、學到語音的抑揚頓挫、分辨圖像的意義,以口語或塗鴉表意,都是在生活中培養讀寫素養。讀寫教育從零歲開始,延續終身。多聞帶著我們走進美國讀寫教育的六個學習現場,看看閱讀與寫作是如何從零歲到終身,自然而然融入生活、與生活結合,而不僅只是以學科學習或升學必備的練習視之。這是首度由國人採訪美國讀寫教育現場寫出的書,如實呈現美國讀寫教育政策思維與實務操作,其中一些觀念與做法,確實帶來震撼,值得反思。
謝謝多聞願意接下這個不簡單的任務,進行這趟美國讀寫教育現場巡禮,為我們提供非常難得的第一手見聞與完整的脈絡。但願本書繼《美國讀寫教育改革教我們的六件事》所發揮的影響力之後,再為臺灣讀寫教育注入新能量。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