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錢買不到的東西
哈佛教授桑德爾必讀經典!全新軟精裝典藏版,附桑德爾燙金簽名書封。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哲學家
《正義》哈佛教授桑德爾必讀經典
全新軟精裝典藏版,桑德爾燙金簽名書封
如果《正義》鍛鍊了你的思辨能力,
那麼,《錢買不到的東西》將讓你拉高格局、釐清問題、正確決策,
徹底理解金錢的意義,以正確的方式對待你所珍愛的事物。
★台灣暢銷十萬冊,榮登博客來、誠品書店、金石堂排行榜冠軍
★金石堂年度十大影響力好書
★《金融時報》年度最佳商業圖書大獎決選
★台灣閱讀節「名家推薦百大好書」
★科技部人文司主辦「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營」書單
「錢」,是我們不可或缺的。
學習、工作、財務分配、健保、教育、競選支票、媒體真假訊息、人際關係……全都離不開「錢」。
該如何思考金錢與價值,才能看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
在這個「錢」能買到一切的世界,
我們面對的,不只是財富的分配不公,
而是必須去思考金錢的本質,以及我們要選擇怎樣的人生!
你想過嗎?
政治人物付錢給網紅,就能為自己打造全新形象;
病患只要多付費,可以獲得醫師的手機號碼,全年無休醫療諮詢;
役男不想當兵,政府可以花錢請外國傭兵去打仗;
以獎金激勵閱讀,竟會逐漸侵蝕孩子的內在動力;
棒球選手奔回本壘,是一件可以收錢接受企業贊助的事……
從健康醫療、教育、法律、政治到人際關係,金錢交易的市場機制,已經滲透到生活的各面向。《正義》課程點擊率創紀錄的哈佛大學教授桑德爾,花了15年蒐集各界案例,引導讀者層層拆解經濟制度、各種行為背後蘊含的意義,提醒我們反思:世上有什麼東西是無論如何都不該用錢去買的?當一切都被標上價格,事物的價值難道也跟著變質了?當每樣東西都能買賣,是否有錢就有了天壤之別?
在金錢掛帥的世界裡,我們必須理解錢的本質與市場經濟的極限,才能做出正確決策,活出理想中的美好人生!
無論你是想迎合市場卻害怕違背本心的商業決策者、期許自己鍛鍊邏輯思考的學生、盼能啟發深度反思的教育者、為金錢苦惱的平凡人,都能透過桑德爾教授的引導,開啟一場精采的思辨之旅,建立起坦然面對「錢」的堅定態度。
目錄
推薦序 經濟需要重建它的哲學基礎! 南方朔
推薦序 我們該如何共同生活? 張鐵志
推薦序 優秀的社會議題思辨指引之書 蔡依橙
推薦序 市場威權主義底下的價值抉擇 黃之鋒
推薦序 市場的腐化正出賣下一代的夢想嗎? 蔡淇華
各界聯合推薦
▎前言 市場與道德
►►►回想市場凱旋論的時代/當一切待價而沽/重新思考市場的角色
▎第一章 插隊
►►►付費切入快速通道/當特權呼嘯而過/排隊,成了一門生意/醫師看診的黃牛市場/特約醫師,富人專屬/市場的勢力擴張/當市場倫理遇上排隊倫理/腐化是怎麼發生的?/黃牛票有什麼錯?/優勝美地營區的價位哄抬/教宗彌撒的黃牛票/搖滾歌手的平價演唱會/排隊的倫理正在消失
「先到者先享受服務」的倫理,正逐漸被「付費者享受服務」的倫理所取代。在機場、主題樂園、高速公路和醫院,我們看到金錢及市場的勢力,愈來愈深入過去原本由非市場機制所規範的生活各層面。
▎第二章 獎勵
►►►鼓勵絕育的獎金/經濟學家的生活分析/用現金獎賞好成績/賄賂人追求健康/不當的金錢誘因/是罰款,還是費用?/高達二十一萬七千美元的超速罰單/地鐵逃票及光碟租賃的差別/中國一胎化政策的變質/可交易的生育許可/可交易的汙染許可/碳補償的後遺症/付錢去獵殺犀牛/付錢去射殺海象/誘因及道德的糾結
發放現金鼓勵女人絕育、學生唸書,出售汙染或射殺黑犀牛的權利……當我們開始買賣那些根本不應該拿來出售的事物,將可能造成腐化,也就是降低層次,以較低、而非適當的衡量模式來看待這些事物。
▎第三章 市場如何排擠掉道德?
►►►錢能買得到,以及買不到的東西/錢能買得到,卻不應該買的東西/買來的道歉及婚宴敬酒詞/反對送禮的經濟學邏輯/禮品的銅臭味/買得到榮耀嗎?/兩種對市場的質疑/非市場基準遭受排擠/核廢料貯存地點的爭議/募款獎金的副作用/商業化的影響/窮人的賣血生計/市場信心的兩個信條/愛要省著用?
雖然你買不到友誼和學問,卻可以花錢雇人代為道歉或表達愛意,也可以透過鉅額捐款獲得大學入學許可。有經濟學家主張,將事物當成商品進行買賣,並不會改變它的特性,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單純。
▎第四章 生與死的市場
►►►企業為員工投保/拿別人的生命當賭注:絕症保單貼現/死亡賭彩/人壽保險的道德簡史/「恐怖攻擊行動」的期貨市場/拿老人的死亡來賭博/死亡債券
人壽保險包含兩件事:為了提供遺屬保障而分攤風險,以及冷酷的賭博。這兩件事向來以彆扭的組合共存著。若是少了道德規範和法律的約束,賭博的那一面就有可能蓋過社會用途。
▎第五章 命名權
►►►球員出售簽名/球賽的名稱也能賣/空中包廂/「錢球」運動新商機/廣告無所不在/重商主義有什麼不對?/市政行銷—政府開門做生意/當市場把人區隔開來
把企業商標烙印在事物上,改變了這些事物的意義。將愈來愈多的東西都市場化,意味著富人與一般人將隔離開來生活。這對民主而言並不是好事,更不會是一種令人滿意的生活方式。
謝詞
序/導讀
【推薦序】
我們該如何共同生活?
張鐵志
現在什麼都可以賣了:西方人到印度尋求代理孕母的服務;醫師提供手機號碼讓病人可以獲得特別照顧;碳排放的權利;身體部位出租作為廣告看板;有專業的排隊公司,為想參加美國國會聽證會的說客處理排隊業務;或者,也有人付錢請人排隊搶得欣賞紐約中央公園的免費戶外劇場活動。
這是桑德爾在本書的前言所舉的一些例子。他說,有人認為市場凱旋論的道德低落是因為過度貪婪,所以解決之道是遏止貪婪,但他主張這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因為「市場以及市場導向的思考,延伸至傳統上由非市場基準所規範的領域,是我們這個時代重大的發展之一。」
的確。在二十世紀,人們是在為許多公共服務的商品化而鬥爭:醫療、教育、失業照顧等,一個國家的進步程度,是取決於這些公共服務去商品化的程度;或者說,福利國家其實就是要讓許多社會服務去商品化。
從八十年代到冷戰結束後的九十年代,市場自由主義逐漸取得了至高的榮耀與霸權。而這不只是科技力量或全球化的「客觀」後果,而是國際組織如IMF、世界銀行,與資本家加上保守派倡議者的共同塑造,讓這場新自由主義革命到達了高峰。
直到二○○八年的金融危機,主流媒體才赫然發現市場失控了,開始質疑市場至上論和新自由主義,甚至有人說原來馬克思是對的。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人們依然相信市場是決定我們生活的最終判准。
所以,一切都可以賣有什麼不好?
桑德爾指出,商品化的問題在於:一、不平等,二、腐化(corruption)。
就不平等來說,當錢可以買的東西更多(也就是當更多事物被商品化),當富裕的優勢不只是購買奢侈品,而是可以購買政治影響力、醫療、教育、居住,那麼財富分配就變得非常關鍵,因為這會影響到一個人在社會上生活的基本權利和生活尊嚴。
其次,把生命中各種美好的事物標上價格,有可能導致其腐化或墮落。試想友情可以買賣嗎?榮譽可以買賣嗎?
人們當然知道不是什麼東西都能賣。我們不會容許兒童被買賣;或者我們反對奴隸制度,是因為這是把人類視為可以在拍賣會中交易的商品(雖然我們卻可以接受勞動力作為商品)。
我們也不容許選票可以被買賣,除了這是讓政治競爭不公平,也是因為這代表公民責任的腐化。
上述是明顯的例子,但是桑德爾在本書中要討論的是更有爭議的情況,例如每年夏天紐約中央公園的莎士比亞劇場免費演出總是大排長龍(我就曾經早上六點去排隊),晚近開始有人付錢請他人幫忙排隊,但這是對的事情嗎?對市場自由主義者來說,這是自願性的交換。問題是,免費演出的意義是要讓好的演出有機會讓所有市民看到,不論富有或貧窮,是城市送給市民的一種禮物。一旦排隊倫理被商品倫理取代,就會完全破壞原始的意義,就是一種腐化。
因此,市場是有道德邊界的。什麼樣的事物可以被買賣,代表了人們認為這些東西被視為商品或是可藉以獲利,是一件正當的事。所以,事物的被商品化與否,是一個道德與政治問題,而不是一個經濟問題。
桑德爾的核心關懷是,事物的商品化會侵蝕我們所珍惜的某些價值,市場會破壞道德與共同體的價值,「掏空了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辯論」—因為市場不會去問某些東西被買賣是否是道德的。但如果我們不去進行道德討論,就是讓公共論述失去道德和公民的能量,並且導致科技官僚主義的管理統治。
然而,現實是,市場已經幾乎主宰了我們的公共領域。
例如我們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間。為什麼每日眼前所看到的世界—不論是在公路上、在商業大樓外、在計程車的後座,在捷運車廂的裡裡外外—都是被金錢製造的廣告所占據?為什麼資本可以決定我們每天眼前看到什麼?這無疑是一種暴力與剝奪。所以在二十世紀末,有所謂的文化干擾行動(culture jamming),去惡搞與顛覆那些巨大的廣告招牌,以抵抗我們日益失去的公共空間。
另一種「公共領域」是媒體。金錢可以購買新聞已經不是「新聞」,以至於新聞與廣告的界線被刻意模糊,這代表媒體與讀者之間關係的「腐化」,更表示新聞媒體作為一個有論辯意義與資訊提供功能的公共領域,作為監督企業或公權力的批判者,已經消蝕。
更大的公共領域當然就是民主政治體制。一旦金錢在民主體制扮演重要的角色,亦即如果競選廣告或競選費用是不受管制的,或者如果資本可以買到政治影響力,影響公共政策,就會侵蝕政治民主所預設的政治平等原則。
而政治不平等和經濟不平等其實是一個惡性循環。傅利曼(Milton Friedman)等極端市場自由主義者相信,經濟自由是政治自由的前提,但現實剛好相反,因為資本主義下,個人的經濟自由(意味著政府管制和介入少)意味著經濟與社會的不平等,而社會的不平等可能會轉化成政治的不平等,因為有錢者可以購買更多的政治影響,進而設定有利於他們的政治規則(如為富人減稅、反對擴大社會福利),其結果就是更進一步擴大經濟不平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在著作《不平等的代價》(The Price of Inequality)就提到:經濟不平等既是政治不平等的原因,也是結果。
在本書最後,桑德爾提到「空中包廂化」(skyboxification)的譬喻,也就是在美國有愈來愈多球場蓋起高級的空中包廂。他認為,觀看球賽是一種公民參與的集體活動,人們在其中一起緊張、一起歡呼,而在這過程中對這個社區、城市、國家產生集體情感與認同。但空中包廂的趨勢卻讓這種公民活動產生區隔化—這正是當前民主體制主要問題的最佳比喻。
桑德爾說的好,「民主並不需要完全的平等,卻需要國民能分享一種共同的生活,重要的是背景和社會地位不同的人能在日常生活中相遇、互相碰撞,因為這樣我們才能學習克服、容忍彼此的差異,才會在乎共同的利益。」但是,在這個貧富益發不均的時代,把愈來愈多的東西商品化,只是讓富裕者和收入較少的人過著愈來愈隔離的生活,彼此愈來愈不理解。想想看我們的現實世界:有錢人和一般人是住不同的區域、上不同的餐廳、搭乘不同的交通工具。我們真的成為隔離且不平等的兩個或多個社會了。
簡言之,過度市場化不但破壞民主預設的政治參與的平等,也傷害了民主賴以為基礎的共同目標,乃至社會團結。
「說到最後,市場的問題其實是關於『我們想要如何共同生活』的問題。我們想要一個一切都可待價而沽的社會嗎?抑或社會上還是有某些道德性與公民性的財貨,是市場不會尊崇,而且用金錢買不到的?」或者,當所有社會關係乃至政治都被市場化,都如此不平等時,民主生活還有可能嗎?
桑德爾於今年春天在《紐約時報》發表一篇文章(這也是他下半年新書《The Tyranny of Merit: What's Become of the Common Good?》的重點),將市場如何扭曲我們的共同生活延伸到對「英才制」(meritocracy)的反思。有能力的菁英就能得到更多的報酬(名聲、金錢、資源),這是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因為這是看聰明才智(這與教育相關),而不是依據誰有錢,或是誰有什麼特殊背景。
但現實上,這種菁英制度是一種虛假的幻想。首先,美國名校的學生大部分都來自菁英家庭,所以能否入學是有階級偏差的,並非所有人都擁有真正公平的機會。桑德爾更指出,就算真的是一個完美的英才制,亦即每個人往上爬的機會是平等的,但是當社會階層化愈來愈擴大,卻會嚴重破壞社會團結。更不要說,大部分成功的人會以為他們的成功是靠自己的才能和努力所得來的,而與社會結構的基礎無關,因此他們會自覺驕傲與虛榮,對階梯下的人缺乏同理心。
於是,不論現實中的英才制度是真實的或虛幻的,其結果是造成了當前全球最大的政治浪潮:民粹主義對於菁英的反彈。在美國,選民政治態度的最大分歧之一是有大學教育以上的選民和沒有受過大學教育的。是後者比較無知,所以支持川普嗎?當然沒那麼簡單。而是不分兩黨的菁英長期主導並扭曲整個政治、社會和經濟資源所造成的結果。
所以,除了不斷反思市場的道德界線,也要重新反思菁英制度的意識形態及其侷限,才能回答這個桑德爾最核心的關懷:我們該如何共同生活?
(本文修改自二○一二年版的推薦序,作者為全新文化媒體《VERSE》創辦人暨總編輯)
優秀的社會議題思辨指引之書
蔡依橙
這是少數優質學者中,非常注重「公平」與「道德」,卻也同時對經濟學的各種論點熟稔的深度論著。
對於一個有趣的社會議題,桑德爾總能清楚說明正反兩方的論點,並一一攻破,最後提出一部分他自己的看法。
整本書一個隱約的主軸,是「公平」與「價值」,他認為金錢不應該腐蝕這些,並稍微憑弔了逝去的美好。(例如:簽名球不是由商店販售,而是讓大量球迷排隊、等候球員免費親簽的年代。)但事實上,整個世界的走向,並不如他所希望的。
書好不好?好!案例精不精采?精采!對於思考深度有沒有幫助?有!尤其書中有大量過去英美社會曾出現的極端自由市場弊端,像是拿「難民一週會死多少人」來賭博,這種很敗德的低級趣味,桑德爾都能平心靜氣地帶你分析兩造觀點,非常值得閱讀。
對於個人在社會上存活,有沒有幫助?這就看你用什麼角度看了。
我會建議閱讀的過程,多鍛鍊思辨,少直接尋找結論。因為,他所強調的「公平」與「價值」,隨著時代演進,定義也是浮動的。那些顯而易見的市場經濟「缺德」的面向,在現今社會,其實都逐漸在形成道德共識。
桑德爾很適合啟發年輕人、給予思辨,也很適合在社會產生重大事件時,以「良心學者」角度給社會提醒,是很棒的社會議題思考啟發導師。本書也是一本鍛鍊思辨社會議題的好書。
(本文作者為「蔡依橙的閱讀筆記」板主)
市場威權主義下的價值抉擇
黃之鋒
猶記得,拜讀桑德爾教授這本《錢買不到的東西》時,正值自己因為香港雨傘運動被關入獄中,在「後雨傘」的時空底下,香港社會經歷社運低谷、人人新聞冷感的時期。因此,當時閱讀起來,無不扣連自己及社會的當下境況:在高度經濟掛帥的社會中,若政策只為市場價值服務,將如何限制我們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桑德爾在書中聚焦於討論「商品化」對於公民價值的蠶食,更重要的是他點出,公眾論述之所以日益屏除對道德信念的執著,源於一種避免黨派衝突的去政治化思維,導致市場邏輯可以「掏空了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辯論」。
作為長期投身社會運動的一員,「金錢」與「正義」的對決,在香港這個金融城市,永遠是社運參與者需要面對的問題 ,由過去保衞天星到皇后碼頭運動、反高鐵等土地運動,本身就是挑戰過去奉行經濟至上的中環價值—土地的存在,只為服務建商及投機者的金錢利益,在高地價政策下,高昂的地租樓價限制了香港年輕一代的居住、生活、就業及生涯發展的選擇,甚至連青年上街爭取民主,都被簡化地定義為是出自「買不了樓,找不到工」的物質問題。
重商主義扼殺不了年輕一代對價值的追求,香港自雨傘運動以來,社會進入「後物質主義」,即香港年輕一代開始放棄過去金錢至上的生活模式,轉為追求平等公義等後物質價值。與此同時,價值轉移必然面對政權的反撲,政府往往濫用「金錢」與「正義」的對立以拒絕改革,二○一四年雨傘運動到二○一九年反送中運動,爭取民主及社會公義的呼聲,都被以「搞亂經濟」為名回絕,並且強迫社會要在兩者之間做出抉擇,要麼「發大財」,要麼民主人權。
這套「以商促政」的市場威權式管治手法,近年先後延伸到NBA、匯豐銀行、國泰等外資企業,甚至對英國、德國等國家的施壓;只談市場價值,不談價值正義,迫使各國必須對人權問題噤聲。假若桑德爾所討論的是,市場無意間造成價值異化,當權者有意識地利用經濟壓倒民意,造成社會資源只服務於經濟價值的再生產的話,這其實是另一種對於美好生活的腐化,直接抹殺了公平參與、思想自由、利他主義、慷慨、團結等公民美德及責任。
因此,為美好事物標價的,不只是市場,亦包括當權者對多元聲音的限縮。在中國威權海外擴張的陰霾下,社會的美好事情不僅是根據購買力去分配,經濟機會往往受制於個人及企業對於威權政權的政治忠誠;老牌英資銀行匯豐為了繼續在大陸營商,必須盲目支持一部會危害香港及外國人自由的《國家安全法》,就是最佳的例子。
面對威權的經濟施壓,我們現有的人權、民主、自由與既有的生活方式,又能否仍是錢買不到的東西呢?
(本文作者為前香港眾志祕書長)
市場的腐化正出賣下一代的夢想嗎?
蔡淇華
「老師,市場的數據告訴我,我的夢想可能只是空想。」
學生L在二○二○年國中教育會考的國文科寫作測驗,「我想開設一家這樣的店」考題中,拿到了滿級分。在文中她寫道:「我要開一家只賣有機咖啡的咖啡店,我只用有機栽培的農產品,因為我希望台灣的國土不再被農藥汙染。」但考完後,她給我看一則新聞:根據經濟部的最新統計,一般民眾開咖啡廳,一年內就倒閉的機率高達九○%,存活下來的一○%中,又有九○%會在五年內倒閉,也就是說,能撐過前五年的創業家,只有一%。
L說,這世上的一切,都被財團用金錢買走了,就像她家附近唯一的個人咖啡店也倒了,因為有錢人不斷調漲房租,現在社區裡只剩下連鎖咖啡店。連她小時候常去的文具店,也先被連鎖書店所取代,最近連鎖書店又被財團的網路書店給取代。
L認為市場經濟正在扼殺下一代的夢想,這也是《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的作者,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邁可‧桑德爾在《錢買不到的東西》中最深沉的思考。
在器官可以買賣,核廢料貯存地可以用金錢交換,碩博士論文可以花錢代寫,候選人的網路聲量也能用金錢購買的年代裡,市場經濟真的在把我們帶往一個更美好的年代嗎?抑或是我們正集體出賣最珍貴的人性與公平正義?
在書末,桑德爾帶著世人叩問:在這個貧富益發不均的時代中,把所有的東西都市場化,意味著富裕之人與收入不豐之人漸漸過著隔離開來的生活……市場的問題其實是關於「我們想要如何共同生活」的問題。我們想要一個一切都待價而沽的社會嗎?
《錢買不到的東西》是一堂「市場正義思辨之旅」,這樣的思辨教材,非常適合以思辨為核心的一○八課綱,非常推薦國人重讀這本曾在台暢銷十萬冊的經典之作!
(本文作者為作家、台中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序】
市場與道德
有些東西是有錢也買不到的,但近年來,這種東西已經不多了。現在,幾乎每樣東西都可以拿來賣。以下就是幾個例子:
.監獄囚室升級:一晚八十二美元。在美國加州的聖塔安那及其他幾個城市,非暴力罪犯可以花錢換得較佳的居住環境──又乾淨又安靜的囚室,遠離那些沒付錢犯人住的囚室。
.單人駕駛得以行駛高乘載車道:交通尖峰時間每小時八美元。明尼亞波里斯市及其他幾個城市,正在研議開放單人駕駛付費行駛高乘載車道,以舒緩交通壅塞問題。收費的費率依當時的交通狀況而定。
.印度代理孕母提供的代孕服務:六千二百五十美元。尋求代理孕母的西方夫妻,將該工作轉包到印度的需求與日俱增。在印度,這項服務是合法的,而且費用不到美國現行費用的三分之一。
.移民到美國的權利:五十萬美元。外國人只要在美國高失業率的地區投資五十萬美元,並創造至少十個工作機會,就可依法獲得賦予他們永久居留身分的綠卡。
.獵殺瀕臨絕種黑犀牛的權利:十五萬美元。南非開始允許牧場經營者出售可獵殺限量犀牛的權利給獵人,以鼓勵牧場經營者養殖及保護這種瀕臨絕種的動物。
.醫師的手機號碼:每年一千五百美元以上。有愈來愈多的﹁特約﹂醫師,會提供自己的手機號碼及當天即可看診的待遇,給願意每年支付一千五百至二萬五千美元不等費用的病患。
.排放一公噸碳至大氣中的權利:十三歐元。歐盟經營的碳排放市場,允許企業購買或出售汙染的權利。
.你的孩子進入名校的入學許可:不詳。雖然價格並未公開,但是有幾家頂尖大學的高級職員向《華爾街日報》透露,他們學校會收一些非頂尖的學生。這些學生的父母要夠富有,而且很可能會提供學校鉅額捐款。
並不是每個人都買得起上述這些東西,不過現在有許多新的賺錢方法,如果你想賺點外快,以下是幾種新時代的可能性:
.出租前額(或你身體的其他部位)作為廣告看板:七百七十七美元。紐西蘭航空雇用了三十個人,要他們把頭髮剃掉,並在頭上貼暫時性刺青,寫著:「需要一點變化嗎?到紐西蘭來。」
.擔任製藥公司測試藥品安全的人體白老鼠:七千五百美元。這個價位可能會高或低一點,端視測試藥物效果的程序侵入性有多大,或造成的不舒適度有多強。
(節錄)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