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闇黑情緒
透過了解暗黑情緒的傷口,幫助我們「向內」更深地認識、療癒自己。內容簡介
當你心裡滋生一些暗黑情緒,你是否總習慣性地質疑與指責自己?但那就像是你身體已經受傷,卻仍往傷口上撒鹽般殘忍。因為暗黑情緒除了提醒你辨識當下的危險或需要外,更大一部分,可能是來自久遠以前你心裡所埋藏的傷,或是原生家庭不適切的教養模式……
★本書特色/重要行銷資料:
◎「還記得在某一次的課堂上,我經歷了一場對我來說攸關重要的心靈手術。當時的心理劇導演賴念華老師,一開始用了各式各樣的方法,試圖去接觸我的情緒,但我都像喝醉,還是迷路一般:「不知道欸,就沒有什麼感覺……」後來,賴念華老師在某個關鍵點問我:「你一直都是這樣子的嗎?讓自己沒有感覺……」
在那一瞬間,我首先感覺到自己的胸口熱熱的,眼眶濕濕的,但我不知道我怎麼了,也無法真的掉淚。
有一股能量往上衝,但我又本能性地把這股能量往下壓。那種難以言喻的感覺,讓我有點興奮,但更多的是因為陌生,所以害怕。
帶著這些無比混亂的感覺,接著,我用盡我全身的力氣,從喉頭擠出一點點的聲音說:「對……」
在講出那個「對」字之後,我內在好像有些什麼我說不清楚的東西,變得不太一樣了。我可以感覺到我的內在,原本有著厚厚一層包裹住我的情緒隔絕保護罩,那個保護罩終於裂開了一點點的縫隙,透進了一絲絲的光線與空氣。
在賴念華老師挑戰我的那個當下,我感覺到很深地被懂、被穿透、被挑戰:「原來是我自己,讓我自己沒有感覺的。」
好像有一些枷鎖、封印,在那一瞬間,慢慢地開始「剝落」……
還記得那天下課後,大約是黃昏五、六點,我走到常吃飯的118巷美食街。我第一次真正地「聽見」旁邊店家的叫賣聲,以及「聞到」撲鼻而來的炒飯味道,開始「感覺到」原來有微風輕拂過我的臉龐,我開始可以感覺到我「正在呼吸」。
在那當下,我非常非常感動。我很清楚地意識到,那一刻,在我心中浮現一個清楚的念頭是:「原來,這就是活著的感覺嗎?」──邱淳孝心理師
◎「很多時候,我們已經本能的採取了自我保護的措施來面對海嘯般的暗黑情緒,如邱心理師所提的「隔絕」,但這樣的方式,也有可能是另一種問題的根源,而這些源自過去傷害所產生的傷疤,也在本書中得到了很好的處理。」──王俸鋼(彰化基督教醫院司法精神醫學中心主任)
◎我們內在有個恐懼是,如果不表現出那個「好」的樣子,而壓抑下那些見不得光的暗黑,我們就是不好的,我們就不會被接受。但你所恐懼的陰影,會在你否認、壓抑、累積了之後,某一天回過頭來找你,甚至用爆發的方式反噬,毀滅登場。尤其是,那些自己覺得見不得人的「暗黑情緒」。
◎本書不是教你戰勝暗黑情緒,而是請你去牽起暗黑情緒的手,聽聽它要告訴你些什麼。暗黑情緒裡或許埋藏著久遠以前的傷,以及很多的情緒起初是為了保護你而產生,你的聆聽、接納與陪伴,能讓暗黑情緒成為你生命中很大的力量。
◎王俸鋼(彰化基督教醫院司法精神醫學中心主任)撰推薦序。
李介文(臨床心理師)、周慕姿(諮商心理師)、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齊聲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我們每一天,
甚至無時無刻都會憤怒、憂鬱、焦慮、嫉妒、羞愧、絕望、恐懼。
但身處在華人文化裡,
我們每個人都壓抑得很完美。
●【特別企劃一】25個因應暗黑情緒的方式
●【特別企劃二】降低自我傷害的5個練習
●【特別企劃三】我的親友不願意去諮商,怎麼辦?
「大家都以為我很可愛、很友善,
但大家都不知道,其實我心裡面常常有一些非常糟糕的想法……
我在心裡面想著要殺死我爸爸大概有十次以上……
我常常想著某個討人厭的同事,恨不得他失敗,但我表面上還是會笑臉迎人……
或因為一件小事,我覺得自己最爛、最糟糕,沒有任何人會喜歡我……
我覺得這樣想的自己,非常糟糕,而我停不下來……」
你會憤怒、憂鬱、焦慮、嫉妒、羞愧、絕望、恐懼,
你沒有錯。而且,你是正常的。
華人文化習慣用「恥感」教養孩子:
當孩子受傷、哭泣,大人常說:「羞羞臉,哭成這樣,再哭就沒人要囉!」這讓孩子不但無法認識情緒,更會否定情緒,甚至一再內化,將自己的情緒貼上負面的評價與標籤,特別是暗黑情緒。
你也會這樣嗎?
‧「我太憤恨了,但我不能表現出來,不然別人會覺得我很難搞啊。」
‧「我竟然嫉妒我的好朋友?我怎麼那麼小心眼?!」
‧「我真的很討厭他,我默默在心裡詛咒他一千遍,怎麼辦?我好邪惡!」
‧「我一直哭,停不下來。我太沒用了,我好糟糕。」
當你心裡滋生一些暗黑情緒,你是否總習慣性地質疑與指責自己?但那就像是你身體已經受傷,卻仍往傷口上撒鹽般殘忍。因為暗黑情緒除了提醒你辨識當下的危險或需要外,更大一部分,可能是來自久遠以前你心裡所埋藏的傷,或是原生家庭不適切的教養模式……暗黑情緒下的傷口,需要你上藥、包紮;暗黑情緒下的你,需要你疼惜與擁抱。
曾見過數以百計個案的邱淳孝心理師,也曾在青少年時期,走過一段被暗黑所圍困的憂鬱、痛苦日子。他曾藉著咬自己,以度過那段煎熬,而鏤刻在血液裡的孤寂與無助,他未曾遺忘,因此本書的書寫,他期待是一道光,照進每個人心裡的荒蕪,以及讓內心荒蕪的人理解,你並不孤單。
正面情緒,幫助我們「向外」與人連結;
而暗黑情緒,幫助我們「向內」更深地認識、療癒自己。
這份認識,能讓你更自在與強大。
目錄
【特別企劃一】25個因應暗黑情緒的方式 009
【特別企劃二】降低自我傷害的5個練習 018
【推薦序】暗黑情緒,可能是源自過去的傷害/王俸鋼(彰化基督教醫院司法精神醫學中心主任) 022
【自序】原來,這就是活著的感覺嗎? 027
第零章、序
第一節、暗黑情緒,如影隨形 042
第二節、雖然暗黑,卻很真實 045
第三節、面對暗黑情緒,才不會被反噬 048
第一章、情緒的重要觀念
第一節、化「暗黑情緒」為友──負面情緒的重要 052
一、沒有所謂的「負面情緒」 053
二、負面情緒的功能 054
第二節、華人文化緊箍咒 057
一、以和為貴 058
二、集體主義──關係至上 068
三、用「恥感」訓練孩子 071
第三節、情緒能量守恆定律──壓抑的情緒,不會真的消失 073
第四節、面對自己的情緒,是自己的責任 077
第二章、情緒七宗罪
第一節、憤怒 087
一、憤怒的本質──敵意vs.破壞性 088
二、憤怒的功能──護衛軍 091
三、憤怒,反而讓我們更親密 096
四、憤怒的變形 098
五、除了憤怒,其實還有…… 103
六、如何面對自己的憤怒 111
第二節、憂鬱 116
一、憂鬱症與憂鬱 117
二、憂鬱=不愉快+對過去自己的負向評價 119
三、過度的憂鬱──變相的自我傷害 120
四、憂鬱為什麼這麼難擺脫?──肯證偏誤、情緒關連記憶、反芻性思考 129
五、憂鬱的目的 134
六、如何與憂鬱共處? 136
第三節、焦慮 140
一、焦慮幫助我們提前做準備 141
二、焦慮的心理機制──不愉快+對未來的負向預期 142
四、焦慮的上癮循環圈 145
五、如何應對自己的焦慮? 150
第四節、羞愧與罪惡 159
一、羞愧感 160
二、罪惡感 161
三、從羞愧到罪惡 162
四、羞愧感讓情緒「暗黑化」 168
五、如何應對羞愧感與罪惡感? 169
第五節、絕望 173
一、絕望等級 173
二、習得性的無助感 174
三、絕望的好處 179
四、怎麼面對絕望? 182
第六節、羨慕與嫉妒 188
一、羨慕與嫉妒的異同 190
二、羨慕、嫉妒、「恨」──情緒暗黑化的來源 194
三、如何善用羨慕與嫉妒 198
第七節、恐懼 207
一、恐懼的內涵──天生內建的避險機制 208
二、恐懼的生理機制 209
三、恐懼的分類 211
四、恐懼──改變最大的敵人 217
五、如何克服恐懼? 221
第三章、潘朵拉的盒子──情緒隔絕的機制
第一節、情緒隔絕概述 234
一、自我保護的保險絲 234
二、情緒隔絕是有用的 235
三、超出「容納之窗」 237
第二節、情緒隔絕的方式 240
一、斷電──感覺不到感覺 240
二、否認感覺──無法辨識或不想承認自己的感覺 242
三、不讓自己停下來──工作狂、喋喋不休、焦慮型媽媽 245
四、延宕反應 246
第三節、隔絕情緒的風險與代價 249
一、沒有痛苦,也沒有快樂 249
二、失去應對挑戰的能力 250
三、壓抑之後的反彈 251
四、「說」不出來的,就會用「做」的 255
第四章、暗黑情緒的延伸──為何人性中有這麼多的「惡」?
第一節、自殺 261
一、自傷不等於自殺 262
二、自殺 265
第二節、暴力 268
一、家庭暴力 269
二、衝動控制障礙:把「壞」投射出去 212
第三節、罷凌 274
一、尋找代罪羔羊 274
二、團體的情緒出口、創傷的承載者 275
三、因未知而恐懼 277
四、總結:創傷傳遞的過程 278
第五章、情緒急救手冊
一、拒絕失控的正向思考 282
二、請無條件接納自己的情緒 284
三、有意識地轉移情緒──模式中斷法 285
四、痛苦承受力──降低自我傷害的五個練習 290
【特別企劃三】我的親友不願意去諮商,怎麼辦? 310
序/導讀
【自序】
原來,這就是活著的感覺嗎?
「要我寫情緒主題?我能寫嗎?」當寶瓶的編輯提議要我寫關於情緒的主題時,這是我的第一反應。
我接著說:「慕姿會不會更適合寫這個題目?」慕姿是我的好朋友,也是我的工作夥伴。在我與她相處的經驗中,認為她是個很善於與情緒相處的人,而我有時候,反而是對情緒比較鈍感的。
「我相信你,你能用你的方式,寫出屬於你的風格的書。」編輯這樣淡淡地一句話,給予了我相信與肯定,開啟了我與這本書的緣分,也讓我想起,我與我的情緒多年的歷史。
從沒被聽見的情緒
有讀過我第一本書的讀者或許還記得,在我從小到大的成長經驗中,我是一個身體上被完善地照顧,但心理上卻有些匱乏的孩子。
我的爸媽在那個經濟起飛的年代,非常地忙碌。他們很愛我,但他們卻沒有太多時間,去陪伴我、理解我、回應我。
不同於台灣家庭中大多數的孩子,很多孩子會因為大哭大鬧而被斥責,被父母覺得「不乖」,久而久之,就「學會」壓抑或貶抑自己的情緒。
相比之下,我沒有太多因為情緒被罵的經驗。聽起來很棒,是嗎?但對我來說,我會感覺自己連「被回應」的經驗「都沒有」。
可能是因為父母真的太忙,再加上我天生對於情緒的反應強度很弱,即使我有一些不開心,我也只會用非常平淡的方式表達出來,所以就更不容易被身邊的大人注意到。
在我的記憶中,即使我孤單寂寞、害怕難過,我都感覺,身邊並沒有一個我熟悉、可信任的大人,在我的旁邊,聽我說話。所以我在小的時候,就在心中默默地下了一個潛意識的結論:
「就算我表達情緒,我想也不會有人注意到我吧。」
無奈的是,這種自我忽略,這種沒有太大情緒起伏的樣子,在大人的眼光中,叫做「乖巧」──我可以在幼稚園的年紀,搭十幾個小時的飛機,但不哭不吵不鬧──我的「乖巧」讓我的爸媽很安心,甚至很驕傲。但這種樣子的「乖巧」,卻讓我在無形之中付出代價:我更被鼓勵成為一個沒有感覺的人。我自己都忘記,原來我也只是個有需求、需要人陪伴、有情緒的孩子。
認識情緒,像是學習陌生的語言
這樣「乖巧」的我,一直到了青少年,約莫是國、高中的階段,開始出現一些莫名的憂鬱情緒。我的憂鬱情緒很強大,但卻不知道從何而來。我開始發現我與身邊的同儕或大人,都有很明顯的距離感。而最有距離感的對象,其實是我自己──我發現我完全不認識我自己。
所以我開始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是誰?」在青少年時期,我只知道我不快樂,但不知道我為什麼不快樂。帶著對於自己的模糊與困惑,我開始對自己感到無比的困惑與好奇:「我,為什麼會長成這個樣子?」
因著這個對於自身的問號,我在大學走上了心理學這條路。
還記得在我最早期開始接觸助人工作時,我幾乎沒有相關的情緒詞彙。我像是學習第二外語一般,做一些土法煉鋼的練習:我拿出上面充滿十幾個情緒形容詞的學習單,去背誦那些情緒的名詞,嘗試分辨「悲傷」與「惆悵」的區別、「憤怒」與「微慍」的不同。
有一次,我的督導問我,我對於合作夥伴的評價時,我認真思考了一分鐘後,我只說得出:「他……很好。」「好」是我在那時候,所能想得到最貼近我心裡感受的形容詞了。
一開始認識情緒的我,就像是個不懂魔法的麻瓜,也像是去到一個語言不通的國家一般,我感到非常陌生,甚至惶恐。
開始與我的情緒「接觸」
我意識到我很不懂我自己,我與我的情緒很陌生,所以我開始練習認識我的情緒,然而前面提到的練習都是停留在「認知」上的學習,而沒辦法「走心」。
在我面對其他人時,我可以「推論」或「觀察」出你「大概很難過吧」的結論,但我沒辦法真的感同身受地「感覺到」,在你身上的情緒。
我沒辦法懂其他人的情緒,是因為我也不懂我自己的情緒。
後來,我愈來愈清楚,我過去那些沒來由的痛苦,是因為我活在一個沒有「感覺」的世界裡。沒辦法感覺到自身情緒的我,整個人像是個「空殼」,沒有靈魂──我只是「生存著」,但卻沒有「活著」的感覺。
我開始很努力地,去追求一些「經驗情緒」的體驗,所以我學習完形治療、心理劇,或做個別諮商,試著去找回、喚醒,我自己的情緒。
還記得在某一次的課堂上,我經歷了一場對我來說攸關重要的心靈手術。當時的心理劇導演賴念華老師,一開始用了各式各樣的方法,試圖去接觸我的情緒,但我都像喝醉,還是迷路一般:「不知道欸,就沒有什麼感覺……」後來,賴念華老師在某個關鍵點問我:「你一直都是這樣子的嗎?讓自己沒有感覺……」
在那一瞬間,我首先感覺到自己的胸口熱熱的,眼眶濕濕的,但我不知道我怎麼了,也無法真的掉淚。
有一股能量往上衝,但我又本能性地把這股能量往下壓。那種難以言喻的感覺,讓我有點興奮,但更多的是因為陌生,所以害怕。
帶著這些無比混亂的感覺,接著,我用盡我全身的力氣,從喉頭擠出一點點的聲音說:「對……」
在講出那個「對」字之後,我內在好像有些什麼我說不清楚的東西,變得不太一樣了。我可以感覺到我的內在,原本有著厚厚一層包裹住我的情緒隔絕保護罩,那個保護罩終於裂開了一點點的縫隙,透進了一絲絲的光線與空氣。
在賴念華老師挑戰我的那個當下,我感覺到很深地被懂、被穿透、被挑戰:「原來是我自己,讓我自己沒有感覺的。」
好像有一些枷鎖、封印,在那一瞬間,慢慢地開始「剝落」……
還記得那天下課後,大約是黃昏五、六點,我走到常吃飯的118巷美食街。我第一次真正地「聽見」旁邊店家的叫賣聲,以及「聞到」撲鼻而來的炒飯味道,開始「感覺到」原來有微風輕拂過我的臉龐,我開始可以感覺到我「正在呼吸」。
在那當下,我非常非常感動。我很清楚地意識到,那一刻,在我心中浮現一個清楚的念頭是:「原來,這就是活著的感覺嗎?」
開始「駕馭」我的情緒
在那之後,我開始真正地去整合我自己的情緒──情緒已經不再是腦袋裡的一個「概念」,情緒開始成為我的一部分。
我開始解除自己的壓抑,把破碎的自己,重新拼回來。我開始真正地體驗我的人生,我開始可以在失戀的時候哭泣,可以在我害怕衝突時,仍舊不退縮地,嘗試去表達自己真正的感覺。
其中一個幫助我非常多的方式是,去參加「無結構團體」。或許聽起來有點誇張,但我認為在團體中的體驗,改變我的人格,甚至改變了我的人生。在團體中,我練習去哭、去笑、去冒險、去憤怒。我嘗試忠誠於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真正的感覺,捲入一段關係。在關係中待著,但不因此失去做自己。
更重要的是,我在團體裡練習,如何去「駕馭」我自身的情緒。我可以帶著覺知地,經驗我自己的情緒:我知道我現在很生氣,而我可以選擇讓自己表達生氣,而不是被情緒控制,或從生氣中逃跑;我可以在我難過時,讓自己好好地掉淚,而不需要感覺到羞愧;我可以既對一個人的一部分不滿,但同時又喜歡他身上的另一部分。
我開始打從心底真的感覺到:「在我身上的情緒,是我的一部分」,我並不能「決定/操控」我有什麼情緒,因為我不是一個機器人;但當某些情緒「發生」在我的身上時,我能夠如其所是地經驗,在我身上自然發生的所有感覺。我更知道如何理解、安頓、使用這些情緒,這讓我同時感覺到安全,更感覺無比的自由。
從認識自己開始,解除情緒封印
經歷了這一切,我發現其實我很幸運,因為我「失而復得」。
正因為我曾經經歷過那個「情緒隔絕」的階段,我非常懂我自己怎麼「讓自己沒有感覺」的,所以我很清楚地知道,當我去忽略、壓抑、隔絕我的情緒時,看似安全,但我會活成像是一個連我自己都不認識的活死人。
但我找回了我的感覺。因為曾經失去,我會更珍惜我是一個「有情緒」的人,更珍惜「活著」的感覺。
或許,拿起這本書的你,與我的經驗不盡相同,但我想你一定也在某些時刻,與自己奮戰著。但無論你是被大量的暗黑情緒折磨,又或者與我一樣,因為忽略、因為被否定,所以把自己的情緒給「封印」起來。我們都希望能夠「擁有情緒」,活得像人;但又能夠當自己情緒的主人,駕馭情緒,而非被情緒給控制。
這一路走來,超過十年的時間,驀然回首,我覺得自己很不容易。雖然不容易,但卻很值得。所以,如果你願意的話,讓我們一起開始認識,你自己的情緒;一起擁抱,你的負面情緒吧!
※本書案例皆經改編。
【推薦序】
暗黑情緒,可能是源自過去的傷害/王俸鋼(彰化基督教醫院司法精神醫學中心主任)
多年前曾看過一部由皮爾斯.布洛斯南和蘇菲.瑪索主演的007系列電影《縱橫天下》(The World Is Not Enough),其中有一個反派角色,相當的引人注意,因為他全身沒有了痛覺,因此當起殺手,幾乎天下無敵。而同樣的設定,在《龍紋身女孩》系列中,另一位反派身上也出現過。當然也不是只有反派,一部印度電影《跳痛先生》(The Man Who Feels No Pain)就把這樣的人物設定為好人主角。由於不怕痛,所以幾乎不被這樣的感受所限制,他們在電影中就像獲得了某種超人能力般的,可以做到常人做不到的事。
聽起來似乎令人羨慕?在看著這樣設定的電影時,幾乎所有人都無條件的接受了這類的「超人」觀點。畢竟對多數人來說,疼痛幾乎與一切傷害有關、是一種令人難以忍受的枷鎖,我們一般人本能的就想逃避任何疼痛,也會因為各種疼痛而屈服。
但真正的的狀況是,這類「無痛症」的人,有百分之二十活不過三歲,就算撐過了這個關卡,絕大多數也都會在二十五歲之前死亡。
何以如此?答案不難想像,因為痛覺雖然讓所有人都厭惡,但它卻是保護人類免於遭受重大傷害、協助幫忙復原、幫忙人類牢記,並避免再次創傷的最重要幫手。沒有痛覺,人沒有辦法在正經歷致命傷害時,做出各種即時的自救與迴避的反應,而多數人就算在他人的幫助下,僥倖躲過一、兩次死亡的威脅,也還是無法學會害怕、學會逃避各種具有嚴重傷害性的事物,像小心刀具、避免燒燙傷等,最終多數人仍不免因各種意外而提早走向死亡。
反過來說,人人都追求的快樂情緒,很多時候,也會給人帶來嚴重的傷害。世上的毒品種類繁多,但它們的共通點,都是透過化學結構誘發人體的愉悅反應,讓使用過它們的人不斷的沉迷其中。但這樣的愉悅背後,完全沒有快樂情緒本來所應該擁有的正常與現實基礎,它不是來自你的任何一種現實上的自我實現或成功,而單純只是透過外力攝入的化學物質,騙過了你執掌快樂的神經系統而己。類似的,還有一種特殊的躁症患者,他們躁狂狀態的症狀,常常以極度的快樂為核心,因為絕對的自信、亢旺的精神,做出像毫無節制的借錢購物、狂放的性濫交等任何一般人都會害怕負面後果,而多所自我約束的逸樂行為。雖然當下充滿了幸福感,但最後還是要面對各種脫序行為,對自己和他人所造成的嚴重後果。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快樂的功能,確實是趨動人類行為的重要推力,但如果那樣的快樂與現實脫節,這種人類趨力所引導出來的,最終都只會變成當事人的悲劇。
黑格爾曾說過,凡存在即合理。在人類身上,多數存在的功能是千萬年自然演化下來的結果。它們的存在,其實都有著維護生命的特定功能,但重點是不能偏廢,必須達到一定程度的平衡,必須針對現實,發揮其正確的功能、目的。而人類的情緒,就是其中最需要達到平衡的功能之一。在台灣這種多元文化和價值交錯,但多數人又還在混亂夾縫中求生存的社會中,我認為邱淳孝諮商心理師的這本書,在情緒的平衡上,為我們指出一條很值得參考的道路。
「黑」作為顏色的概念,其實是中性的。它可以承載著優雅與氣質,但作為與偏見接壤的顏色,它也常被各種人類的文化賦予不少負面的形象。史派克.李執導的電影《黑潮麥爾坎》(Malcolm X)就有這樣的一段,主角在獄中面對著啟蒙的獄友,拿著字典去比較「白」與「黑」的概念時,赫然發現黑色與白色,竟然可以在英語世界裡包含著貶與褒的反差。
在這樣的狀態下,用「黑暗情緒」來替代「負面情緒」是很有意思的用法。因為這正是我們直面這種人類固有,且重要情緒的第一步。我們確實排斥、討厭黑暗情緒,但它本質上並非負面,就像痛覺,它的存在有其功能面的意義。接著本書從文化的觀點,帶著讀者檢視這種被視為個人的、私密的情緒成分,其實不能不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待,這更是協助了習慣被「反求諸己」的文化觀點所挾持的狀態下,真正踏出尋求人、我平衡的重要關鍵。
接著,邱心理師循序帶領著讀者分別檢視憤怒、憂鬱、焦慮、羞愧/罪惡、絕望、嫉妒與恐懼等暗黑情緒,解析它們的構成,讓讀者能夠在理性的層次上,看透暗黑情緒如何在人類身上運作,並提出面對這些暗黑情緒,讓它們的功能得到正常發揮的方法,這讓我們可以很有準備的面對正身處其中,或未來即將要面對的各種暗黑情緒的挑戰。
接著本書又帶著讀者回顧各種可能的「過去」。一如面對疼痛,就像不是每一種痛都可以揉一樣,人類常常會有很多本能的自我保護反應,這些反應並非沒用,但在某些狀態下,卻也不見得是最佳的方式。暗黑情緒也是如此,很多時候,我們已經本能的採取了自我保護的措施來面對海嘯般的暗黑情緒,如邱心理師所提的「隔絕」,但這樣的方式,也有可能是另一種問題的根源,而這些源自過去傷害所產生的傷疤,也在本書中得到了很好的處理。
最後邱心理師再度呼應了本書一開始的角度,畢竟文化講的就是人、我之間,而暗黑情緒除了在過去、未來會直接影響到我們之外,也會透過他人間接的影響到我們,面對他人的暗黑情緒,同樣也是個必須正視的問題,理解暗黑情緒如何產生了人性中的惡,會讓我們從中看清,並預測各種可能的人際傷害的軌跡。
最後本書做了相當好的總結,在清楚了解了暗黑情緒在自己的過去、即將的未來和人我之間的平衡觀點後,提出了幾個面對暗黑情緒時相當好的方法,個人相當推薦。因為將暗黑情緒標記為全然負面,就像是追求永遠處於不會疼痛的麻醉狀態一樣,是不必要,而且危險的;正確的方式,是追求暗黑情緒的正常功能發揮,而本書就是這樣一本相當好的參考書籍。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