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綠廈【巨星奧黛麗‧赫本主演同名電影】

  • 260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世外桃源的恬靜,一顧傾城的少女,
婉轉清脆的鳥鳴……
即便被烈焰焚燒,也絢爛如同煙花。

 

「我們時代所擁有的最有價值得作家」W‧H‧哈德遜以濃墨重彩潑灑出華麗與憂傷的名作。
全球繁體中文版,首度問世!

一九五九年拍成電影,由永遠的巨星奧黛麗‧赫本主演。其所詮釋的莉瑪楚楚動人,宛如精靈化身,吟詠出悠長繾綣的雨林戀歌──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翰‧高爾斯華滋(John Galsworthy)極度讚揚──「本書是一則真實又兼具空想的故事。我認為,它將人心之中所曾有過的『對所有美麗事物的最熱情之愛』不朽化了。它藉由純然的美麗之光轉化成一首散文詩,它象徵著人類靈魂渴望得到此生之中的無瑕之愛與美。」

一趟改變人生的旅程,一場長途跋涉的探險。
當受過文明洗禮的白人與過著原始生活的印第安人相遇,
誰,又真的比誰還要高貴?

在國內革命失敗的亞伯,從委內瑞拉出逃到了圭亞那地區。
而在回歸原始的叢林生活中,他總是會聽到一種忽遠忽近、似鳥鳴非鳥鳴的聲音。

於是亞伯開始在意起那神祕的旋律,總是追尋著想要一探究竟。
然後,他邂逅了有著奇異血脈的莉瑪。

莉瑪是那樣地美麗,就像有著夢幻色彩的精靈。
她有著自己的語言,出塵地仿若不曾沾染俗世。

亞伯情不自禁地愛上莉瑪,甚而甘願放棄家鄉的一切。
但亞伯卻恍然發現,她竟是他的印第安友人所希望殺害的「水精的女兒」……

一個代表現代文明,另一個則象徵純樸大地。
兩個看似沒有交集的人,竟然會相遇、相識,在雨林的滋潤下相愛!

作者

哈德遜

William Henry Hudson (西班牙文為Guillermo Enrique Hudson), 1841-1922

一八四一年生於阿根廷,父母經營牧場,因附近有顯眼的二十五棵商陸樹,故牧場即以此為名。該處並沒有學校,但家藏有三、四百冊古舊書刊,從小均賴家庭教師與母親進行教育。

十六歲時,因冒雨趕牛而罹患風濕性熱病,經常會心臟劇痛,還被判定為絕症,於是在無助下開始研讀起宗教書籍。
一八六九年(一說為一八七四年),因病且父母皆已去世而離開南美洲,獨自定居英國。

一八八五年出版《紫地》,獲海明威讚賞。一八八七年出版《水晶時代》,被譽為是科幻小說的里程碑。一九○四年出版《綠廈》,後曾錄製廣播劇及拍成電影。一九一八年出版《遠方與往昔》,以描述故鄉的風光而聞名,前後共拍過兩次電影。

哈德遜身為貢獻巨大的鳥類學家,不僅是英國皇家鳥類保護協會(RSPB)的成員,也是阿根廷白銀鳥類協會(Aves Argentinas)的榮譽成員。還有兩種鳥類以他的名字命名(Hudson's tyrant-bird及Hudson's canastero)。

哈德遜是擁抱浪漫主義的自然學家,以對自然景物的細膩描寫而著稱。著作頗豐,留下許多作品傳世。雖然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但他文字的畫面感及細膩的描述仍擄獲了無數讀者的心,《倫敦時報》也給予他「無人能及的英國自然作家」之評價。

在英國,倫敦海德公園設有哈德遜紀念鳥類保護區,該處擺放了由藝術家雅各布‧埃柏斯坦(Jacob Epstein)雕刻的《綠廈》女主角莉瑪之浮雕。而在阿根廷,還有數個地方以他的名字來命名,並設有以故居改造的哈德遜博物館。

譯者簡介
陳蒼多

1942年生,澎湖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曾任國立政治大學英語系教授。從事翻譯工作數十年,譯作數量極其可觀,曾多次獲得梁實秋文學獎翻譯類獎項。

目錄

推薦
走入雨林,禮讚大自然/陳小雀……………3
百年以來的自然書寫傳統/王誠之……………11

前言/約翰.高爾斯華滋……………21
序言……………29
第一章……………35
第二章……………53
第三章……………65
第四章……………77
第五章……………84
第六章……………96
第七章……………109
第八章……………121
第九章……………141
第十章……………150
第十一章……………164
第十二章……………182
第十三章……………195
第十四章……………209
第十五章……………217
第十六章……………231
第十七章……………241
第十八章……………259
第十九章……………269
第二十章……………283
第二十一章……………299
第二十二章……………315

附錄
譯者的話……………323
哈德遜大事記……………325

序/導讀

推薦序
走入雨林,禮讚大自然
淡江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教授 陳小雀

亙古以來,人類為了遠離塵囂,甚至因紛亂政局,而踏上自我放逐之路,上窮碧落下黃泉,意圖覓得一片屬於自己的淨土;或者,仿傚希臘英雄傑森(Jason,或以拉丁語譯為伊阿宋),駕駛阿爾戈號(Argo)遠征,找尋金羊毛,建立功勛。

在西班牙拓殖時期,不少征服者為了找尋黃金,而深入南美洲的雨林。奧利諾科(Orinoco)、亞馬遜(Amazon)這兩大河流域有支流相通,屬潮溼熱帶氣候,雨林密布、交通梗阻,開發不易,形成數個儼然迷宮的封閉世界,各有其複雜的生物體系。其中,亞馬遜雨林又被譽為「世界之肺」,可見其面積之廣。兩處雨林孕育許多珍貴的動植物,也蘊藏金、銀、銅、鉬、鑽石及石油等礦產,豐富資源挑起了「外來客」的好奇心,而有意一探究竟。雨林對「外來客」釋出善意?抑或充滿敵意?得看「外來客」的心態。亦即,大自然對有些人而言,是神聖空間,是人間仙境;至於那些有意「征服」雨林的征服者、或覬覦雨林資源的機會主義者,大自然則處處是危機,正如早期野心勃勃的拓殖者,為了淘金終究遭雨林吞噬。

的確,進出雨林,必須得如阿里巴巴一樣,了解暗語「芝麻關門」的涵意!

再者,雨林內時間彷彿凝固於舊石器時代,暨今仍棲息著許多索居的原始部落。這些部落不知現代文明為何物,住茅廬,睡吊床,以吹箭和標槍為武器,過著採集和狩獵的生活,食用魚蝦、烏龜、犰狳、食蟻獸、樹薯等,善用菸草和各種致幻植物,並懂得從數種植物提煉出天然毒藥,做為漁獵之用。如此與現代社會隔格格不入的化外之地,實為世外桃源,是許多文人創作的靈感。

古巴作家卡本迪爾(Alejo Carpentier,1904-1980)在《銷聲匿跡》(Los pasos perdidos,1953)裡,為讀者開啟了一扇時光之門,通向奧利諾科河流域的原始世界,一旦離開後,就不得其門而入。智利作家伊莎貝.阿言德(Isabel Allende,1942-)則在《怪獸之城》(La ciudad de las bestias,2002)中,探討亞馬遜河流域的生態議題。這兩位作家均以敬天惜地之心書寫拉美大自然,甚至將大自然化為有靈性的要角。

其實,自十九世紀以降,書寫自然風光成為拉美文學創作的傳統,哈德遜(William Henry Hudson,1841-1922)不僅受到濡染,更是這類文風的先驅之一。

哈德遜的父母有美國及愛爾蘭血統,起初定居在美國波士頓,後來才移居阿根廷,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郊區買下一座莊園,哈德遜於一八四一年出生,在六個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四。十九世紀的阿根廷,存在著城市與鄉村壁壘分明的兩個世界,一個象徵文明,另一個代表純樸。哈德遜所生長的地區即充滿彭巴草原傳統,高卓人(gaucho)策馬馳騁於大草原的豪邁,毋庸置疑對他影響深鉅,而使他日後成為自然主義者、甚至鳥類學家與博物學家。

一八七四年,哈德遜當時三十二歲,因慢性心臟病而決定獨自遷居倫敦,並在倫敦成家。起初,他全心投入鳥類研究,發表了多篇阿根廷、英國等地原生種飛禽的研究,對兩國相關領域貢獻頗多。接著,他展開寫作之路,童年記憶隨著創作流洩而出,彭巴草原也彷彿「失落的樂園」,不斷出現在他的作品裡。不必諱言,哈德遜有雙重文化認同,阿根廷是生長之地,英國則為生活之處,以致於他的心在兩地之間游移。

哈德遜在《紫地》(The Purple Land,1885)裡,描寫一名英國年輕人與他的阿根廷籍妻子私奔到烏拉圭,在彭巴草原過著如高卓人一般的生活,幾經波折後返回阿根廷。在他的筆下,彭巴草原的豪邁多了園田牧歌式的唯美風情,令讀者彷彿窺見哈德遜年輕時的影子,也體會他的些許鄉愁。誠如阿根廷作家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1899-1986)所言,《紫地》係世上少數僅有的經典之作,鋪陳浪跡天涯與冒險犯難的英雄氣概。

另一部成功之作是《綠廈》(Green Mansions: A Romance of the Tropical Forest,1904),為哈德遜的最後一部小說,也是最令讀者愛不釋手的作品,堪稱是《紫地》的姐妹作。人與大自然共生共存的和諧意境在《綠廈》一覽無遺,不過,《綠廈》刻意凸顯大自然那不容被征服的神秘力量,藉以對照人類的渺小。《綠廈》同樣以南美洲的場景,但更深入封閉世界,以奧利諾科、亞馬遜雨林為背景。以「綠廈」為書名,呈現天地一片綠意的磅礡氣勢,象徵雨林內的豐沛生命力:

在這兒,由於那綠色的空中天篷,由於那飽和了陽光的雲─雲上之雲─大自然變得難以接近了。雖然,最高處眼睛看不到,但太陽光還是滲透了過去,照亮下面廣闊的空間─像接連出現的房間,各自有特別的亮光和陰影。

在這以天為蓋的「綠廈」裡,文明沒有優劣,只有差異,卻因偏執思想而產生衝突。亦即,《綠廈》以其空間場域釋出土地道德、自然生態、文化差異、人性弱點等議題。然而,正如這部小說常被忽略的副標題「熱帶雨林的浪漫史」,情與愛才是《綠廈》所要探討的內涵,一個看似普通的議題,卻因特殊的時空、背景及身分而更加扣人心弦。一個是委內瑞拉上流社會的青年人,因揭竿起義不果而逃到圭亞那;另一個則是生長在雨林的少女,因守護大自然生靈而遭印第安人排拒並走上尋根之旅。一個代表現代文明,另一個則象徵純樸大地。兩個看似沒有交集的人,竟然有相似的命運,尋尋覓覓,只為了一個信念!兩人相遇、相識,在雨林的滋潤下相愛:

在那可怕的黑暗中,那種聲音聽起來是多麼神祕,是透露出多麼無限的柔情啊!它是那麼悅耳,那麼美妙地和諧,又是那麼地悲愁,然而卻以一種突然又難以言喻的歡樂穿透了我的心。

《綠廈》以第一人稱的「我」為敘事者,縷述雨林探險,時而驚心動魄,時而悠然自得,時而孤寂頹靡,時而豪氣萬千,令讀者有身歷其境的真實感。雨林象徵原始,是純樸;雨林象徵漩渦,是禁忌;雨林象徵未知,是陷阱。「外來客」一旦囿困於雨林中,無力掌舵時間巨輪的快慢,只能順著雨林的律動,過著無歲月的日子。當然,「外來客」無法倖免飢餓、疾病的侵襲,甚至陷入幻聽、幻覺的癲狂情境,當初覬覦雨林利益的貪婪全被消磨殆盡。「外來客」更可能陷入危險,被當成「祭品」,銷融於大地之中。

哈德遜發揮他鳥類學家的專長,在文本中穿插飛禽走獸與人類互動的情節,鉅細靡遺地描寫鳥鳴聲,並巧妙譜出雨林交響曲,搶盡風頭。此外,他賦予莉瑪(Rima)神秘能量,她是鳥女、水精之女、雨林之花、大地之母,是萬物再生的力量。「Rima」在西班牙文即「詩韻」之意,人如其名,莉瑪象徵大自然的悅耳音韻。哈德遜筆下的莉瑪相當鮮明生動,雕刻家雅各布.埃柏斯坦(Jacob Epstein,1880-1959)為了紀念哈德遜,在倫敦海德公園創作出一幅莉瑪的淺浮雕,卻因作品太過前衛,曾於一九二五年揭幕時引起一陣騷動。然而,由奧黛麗.赫本(Audrey Kathleen Hepburn-Ruston,1929-1993)所詮釋的莉瑪卻是楚楚動人,宛如精靈化身。

大自然可撫平悲傷、消弭野心、化解敵意,是無窮的寰宇,代表Alpha及Omega!隨著哈德遜那自然主義者的筆觸,讀者近身體驗雨林內的生活,欣賞瑞麗柔鳥的歌聲,親自釀製樹薯酒,以吹箭打獵,試著以兩片燧石生火……大自然的魅力縈迴腦海,哈德遜在自傳《遠方與往昔》(Far away and Long Ago,1918)裡,鋪陳了人與大地之間的親密關係,引領讀者一同禮讚大自然。

康拉德(Joseph Conrad,1857-1924)、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等作家,不僅與哈德遜交情頗深,也是哈德遜的書迷。其中,康拉德形容哈德遜的文筆儼如「野草生長」,令人驚呼連連。除了留名英國文壇外,哈德遜在阿根廷的文學史上占有一席地位,阿根廷政府在一處自然公園裡成立了哈德遜博物館,讓書迷在壯闊的自然美景中憑弔哈德遜、品讀《綠廈》。
 

百年以來的自然書寫傳統
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秘書長 王誠之

一九八○年代,自然書寫作品開始引進台灣,例如一九八五年出版《寂靜的春天》以及一九八七年的《砂地郡曆誌》,開啟了我們閱讀自然的門窗,並且引發台灣本地方興未艾的環境運動及保育風潮。

當代的自然保育及環境意識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興起,日後譯名更改為《沙郡年記》的《砂地郡曆誌》(A Sand County Almanac)是由美國生態學家阿爾多‧李奧帕得(Aldo Leopold)於一九四九年撰寫出版;《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則是由美國海洋生物學家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於一九六二年撰寫出版,其後的相關創作以及科普論述在台灣出版業的持續努力之下,已經成為台灣讀者豐沛的訊息來源。另一方面,十八世紀以降到二次大戰前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或稱博物史書籍,也透過英文及日文的翻譯引進台灣出版市場,也補充了更深遠的知識寶庫。

二○一一年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初次與英國Wildscreen影展合作,在台推出「台灣野望國際自然影展」,每年引進二十部得獎入圍的國際頂尖生態紀錄片,則是透過了另外一種媒體形式,增加了與全球最新的自然保育及環境保護潮流的連接。英國作家羅伯特‧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ce)現身說法的《愛塞克斯的野地》(The Wild Places of Essex)獲得了二○一○年Wildscreen影展的最佳剪輯獎,因此也在野望影展的引進片單之中。不同於一般生態紀錄片波瀾壯闊的場面,麥克法倫以自然書寫的筆調描繪看似荒蕪的野地生態,搭配上優異的攝影、剪輯以及配樂之後,則是提供了耳目一新的自然閱讀方式。台灣出版界則於日後引進了他的作品《故道:以足為度的旅程》(The Old Ways)及《心向群山:人類如何從畏懼高山,走到迷戀登山》(Mountains of the Mind: a History of a Fascination),令人樂觀其成。

二○一四年海倫‧麥克唐納 (Helen Macdonald)的作品《H is for Hawk》贏得了塞繆爾•約翰遜獎(Samuel Johnson Prize)及柯斯塔圖書獎(Costa Book Awards)等重要的文學獎項,同樣被引進台灣譯為《鷹與心的追尋》,二○一九年第九屆野望影展則引進了她的系列作品、由BBC製作的紀錄片《與鷹偕行》(H is for Hawk: A new chapter),同樣由麥克唐納親自演出,一樣精彩可期。這兩位當代作者都展現出繼承英國自然書寫傳統的厚實基礎,具有強大的描述能力,運用豐富細緻而且多樣的文字,展現出如詩如畫的局面。

無論是麥克法倫或是麥克唐納的作品之中,經常引用英國前輩作家的自然書寫內容,在懷想故人的過程中也讓讀者浸潤在這個豐沛的脈絡之中,也更令人想要追溯這個自然史書寫的偉大傳統。《綠廈》本書的作者William Henry Hudson就是其中一位重要的作者。

一八四一年英格蘭與愛爾蘭後裔的美國移民W‧H‧哈德遜誕生在距離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一日之遙的基爾梅斯(Quilmes),自幼就喜歡觀察當地的動植物相,並且發表於英國皇家動物學會的學報。一八七四年,哈德遜移居英國倫敦的貝斯沃特(Bayswater),並且發表一系列鳥類書籍,例如《阿根廷鳥類學》(Argentine Ornithology)以及《英國鳥類》(British Birds),但是在更早的一八八五年他就完成了首部文學作品《紫地》(Purple Land),並在一九○四年發表《綠廈》之後贏得了名聲。

與其同時的英國小說家、一九三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翰•高爾斯華滋(John Galsworthy)對於哈德遜極為讚賞,並表示:「在一切現存的作家中,我最不能捨棄的就是哈德遜。」著有《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改編原著《黑暗之心》的波蘭裔英國小說家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則說「哈德遜寫文章跟草生長一樣」。而其作品影響之鉅,厄尼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在《太陽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又譯《妾似朝陽又照君》)便談到了《紫地》這本書:「它講述了一個完美的英國紳士在一個充滿浪漫的土地上的精彩想像中的風情冒險,其風景描述得非常好。」

除了文學創作之外,哈德遜更是一位自然史學家、鳥類學家,無怪乎對於自然書寫如此精通,並且擁有厚實的描寫能力。他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自然保育團體英國皇家鳥類保護協會(Royal Socie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Birds,簡稱 RSPB)的創始會員,這應該能夠解釋其作品之中,為什麼有如此生動的「鶯鶯燕燕」了。

《綠廈》全名:Green Mansions: A Romance of the Tropical Forest,是本充滿異國情調的愛情羅曼史小說,地處委內瑞拉東南部的圭亞那叢林之中,充滿了神秘性與宗教感。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翰•高爾斯華滋為本書所撰寫的前言中,對於哈德遜有非常充分的介紹:「我想是因為他是在我所閱讀的現今作家中,表現出最珍貴的精神,且是有最明確的天職天賦的人之緣故─他甚至還把那種精神的本質傳達給我了。作家對讀者而言是要加以探險的小小新世界,而文學領域中的每位旅者都必須擁有自己最喜愛的獵場,且在基於善意下─或者也許只基於自私─希望別人與他分享這座獵場。」

對於哈德遜作品中自然書寫的特質他也說明了:「這些哈德遜所具有的專門知識,為他所有的作品提供了素質的主幹和保證,為他的美感也提供了一種直接的真實性。」但是不要因為貼上的「自然作家」這個標籤,就忽略了作品之中,尤其是《綠廈》的小說特性。

在《綠廈》之中的主人翁亞伯先生擁有迷人的特質「所有的人都認識他、喜歡他,因為這人具有個人魅力。他生性仁慈,對待女人的方式讓她們感到愉快,卻又不會激起男人吃醋的心理」,藉由他第一人稱的描述,說出了在叢林裡發生的傳奇。

對於主人翁朋友龐塔的描述,則表現出一種深邃的描寫能力,是《綠廈》吸引讀者之處:

在見了他很多次後,我認為他就像隻野獸,雖然會撲在我身上,但他不是要撕裂我,而是要把我從死亡中救出來。我們都知道,殘忍的野蠻動物和邪惡的人有時也會有善良的衝動,他們會以一種違反本性的方式行動,就像某種較高的力量正產生消極的作用。

除了小說愛好者之外,我還是要推薦給喜歡自然書寫的朋友們,這一段如詩如畫的景物描寫絕對是上乘之作:

在東邊的遠處,那座被的太陽照耀著的巴拉胡阿利群山矇矓地出現了。它在退去的灰色雨雲的襯托下,呈現一種奇異的風光,其新奇的神秘之美幾乎讓我忘記,這些山是如何讓我感到厭倦,這些山是如何傷透、挫敗我的心。在那一邊,還有北面和南面,可以看到開闊的森林,但在西面,我看到的卻是不同的景象。在溪邊的一片青翠,及長在溪岸的幾棵稀疏矮樹的遠處,綿延著一片棕色大莽原,而它向上伸延到一處又長又低的多岩山脊。再遠處則有一座孤獨的大山,或者不如說是山脈成圓錐形聳立著,幾乎到山頂都有森林遮蔽─那就是伊泰歐阿(Ytaioa)山,是那個地區的主要地標。

作為一個生物多樣性的倡導者而言,我覺得《綠廈》就是一本典範的小說,對於熱帶雨林的動植物描述多彩繽紛,生氣蓬勃。但是,我也要提醒讀者,這是一九○四年的作品,與現今生物學、鳥類學的研究存在有超過一世紀的距離,不可以同日而語。例如書中提到的「瑞麗柔鳥」(Realejo),如果使用現代的名稱「玫胸白斑翅雀」,那就太煞風景了。

哈德遜在《徒步英格蘭》(Afoot in England)之中有句名言:「你不能用鷦鷯的翅膀像老鷹一樣地飛翔。」(You cannot fly like an eagle with the wings of a wren.)但是綠廈之中,我卻常常讀到一些雄偉的字句,有如世界體型最大、最強壯的猛禽角鵰(Harpy Eagle)一樣,在雨林的樹冠之中自在穿梭,然後以強而有力的利爪襲來,讓你屏氣凝神而且喘不過氣來。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862272688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36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