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心理醫師的遊記,既觀看外界,也觀看人們的內心
「究竟是基於怎樣的需要,驅使著人們一批又一批的踏上旅程?」
旅行的理由很多——觀光、會議、商談、學習、尋找……甚或是逃離——逃離困境、逃離壓力、甚至是逃離自己……
又或者,在人類的集體無意識中,恐怕有一些還說不清楚的東西,讓人們原本就是渴望旅行的?
終究不脫心理學家本色,王浩威醫師的遊記,是心靈的遊記。他在嶄新的風景中打開塵封的回憶,彼此揉合,為人生的課題摸索新的方向——就像旅行途中總不免頻頻探路、尋找落腳處一樣。深厚的學養滲透在字裡行間,世界各地的文學、詩篇、哲語,與外在風光交叉對話著;感性的筆觸、一貫的人文關懷,也讓字字句句撞擊讀者的心。
閱讀王浩威的旅記,不僅讓人透過他銳利的觀察看見世界百態,也讓每個人的心都踏上了通往自己的旅程。
而中年的創作者,透過探訪青春時期心儀的創作者的出生地,似是在確認同為創作者的靈魂火花,卻無意間也勾人憶起閱讀經典作品的昔時往事。這層疊交錯的感動回憶、意外降臨的青春情懷,在閱讀時,帶來了專屬讀者個人的欣喜。
「一段旅行才正在腦海醞釀,一段難得的感情卻開始駛進幽黯的深谷。而我,一個預知死亡紀事卻又裝扮成熱情模樣的旅人,繼續前進。」——王浩威
目錄
【自序】生命的旅行‧心靈的想像
【推薦小語】
PART Ⅰ 遇見創作的心靈
遇見李維
尋找真正的新世界——李維的創傷倖存書寫
勿忘174517
遇見李愁斯
尋找詩的希臘——希臘詩人李愁斯
詩,一種活下去的方式
遇見法蘭姆
在世界盡頭,有螢火蟲的亮光
活著,其實有很多方式
珍奈.法蘭姆的陰性書寫
紐西蘭文學從曼斯菲爾德到珍奈.法蘭姆
當男心理學教授遇到女作家
遇見羅卡
水流,在那山嶺,山嶺,山嶺——終究還是遺忘了,羅卡
遇見普契尼與盧卡城
我生來就是寫歌劇的—尋找普契尼
時光通道
遇見光陰咖啡館
時間於是開始流動
遇見夢
夢是唯一的現實
遇見卡夫卡
在布拉格——各自地喜歡心中的卡夫卡
遇見漢內克
殘酷的美好
遇見契訶夫
馴服的儀式——契訶夫的中年
遇見馬奎斯
魔幻的荒謬之旅——都是馬奎斯的錯
遇見名人墓園
跨越時空的藝術排行榜
遇見里爾克
始終過一種不顯著的生活——屬於里爾克的祕密隊伍
PARTⅡ 走進過渡的空間
走進旅行
不存在的旅行
療癒的旅程
斯德哥爾摩,陰雨
飛行紀事
飛翔在台十一線的天空
時空轉換器
朝記憶飛去
一條漫長的旅程
在邊緣的路上
日子真的可以很簡單
人生最奢華的一刻
融入的姿態
子夜列車
消失的距離
走進社會
看見更清楚的世界
關在小小的島嶼上
生活在恐懼的邊緣
私人的秘密花園
接軌
走進自己
在旅途上
作家的情書
陌生的方向
冷冬夜未眠
走進博物館
意外的旅程
醫與病的追尋
追逐歷史的奔跑
誕生在鼠疫陰影中
序/導讀
自序
生命的旅行‧心靈的想像
1
當終於把這本書從零散的稿子漸漸整理成稍微像樣的一本書時,已經來不及完成序文了。預定的旅行就要啟程,只有趁現在,已經坐上了飛機,方能開始將只有大綱的想法,逐字落筆。
我是在往杜拜的飛機上,一場旅行的起點,目的地是葡萄牙的里斯本。
我坐在飛機上,用智慧手機試著完成一篇適合作為序的文章,最後決定將這文章的思索重點放在關於旅行的一切。
這次是第二次搭這家航空公司的班機。上次的印象好極了,回去以後總是主動向朋友提起,幾乎成為這家公司的義務代言人了。
但不幸的是,今天搭上的飛機竟然是舊型的,有點失望——不,十分失望。畢竟第一次,也就是上一次搭這航空公司的班機時,剛好是全新的機型,一切都很美好,自然以為那就是全部,自然也就抱著同樣的期待訂了同一家,自然幻滅的感覺也就不可避免。
人終究是矛盾的。按理說,旅行的樂趣之一就是不確定性,但這不確定如果是負面的,不僅是沒有樂趣,説不定還可能一頭掉入意料之外而不容易擺脫的沮喪。然而,儘管如此,我還是不斷旅行著。
我自己喜歡旅行,而且是屬於重度成癮級的。
我曾經思索自己這樣的癖好,究竟是潛意識層面如何的作用。是否某一種創傷重覆地出現,還是某一種情結借用這些追求來促使我逃避。然而,也許在更深層的生命潛意識,在人類的集體無意識中,恐怕有一些還說不清楚的東西,讓人們原本就是渴望旅行的。
2
的確,原來的人類,應該就是喜歡旅行的。
如果我們看考場古人類學家如何解釋人類的起源和分佈,他們總會張開一張全球的大地圖,指出人類祖先是如何從東非高原,一代代往北往東又如何走到世界每個角落。
這個最早的旅行並沒有被記錄下來,不論文字還是傳說,都找不到相近的痕跡。
然而,在人類的神話,不論是荷馬記錄的希臘傳說,還是中國的封神榜,人神不只是四處走動,人神之間也相互來往,甚至,連人也可以跟著神上天下地。我們可以這麼說,過去的人不只喜歡旅行,而且還上天下地無所不去。
過去的天和地確實是曾經一度可以暢通無阻的,甚至說不定還連接在一起。只是後來,不和怎麼的,這個世界開始講起秩序了。天地於是分離,人的歸大地,神的歸上天,除非透過媒介者,否則神人之間再也不容易來往了。
這個秩序一開始可能還不穩定,至少曾經一度動搖,所有的規定又亂了。
在《封神榜》,周文王封了衆魂魄各自的神職,從此各職所司,秩序因此確定下來。這大概就是《尚書》所謂的「禮樂作」吧。所謂禮樂,是規矩,也是秩序。
到了春秋戰國,也就是歷史上有記錄的動搖的時候。孔子因此整理經書,鼓吹秩序的重建。而太史公在《史記》的前言裡,重提了這件事,並以昔日的仲尼為榜樣。
這些需要再三地去建立秩序的努力,也就是代表了天地之間又混亂,人神又一度可以互通了。
只是這情形,隨著這套有關秩序的軟體逐漸改良升級,也就越來越穩定,越來越不可能失控。
到了漢朝,漢樂府《饒歌》裡有一首歌是癡情女子對愛人的熱烈表白。她說:「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
上天啊!我真的要和您熱烈相愛,一輩子也不消褪。除非是山沒有了丘陵,長江、黃河都乾枯了,冬天雷聲隆隆,夏天下起了大雪,天與地合到一起,我才敢同您斷絕!
這女子會如此比喻,表示這些「與君絕」的條件,已經不再容易了:「山無陵,江水為竭」一山河消失了;「冬雷震震,夏雨雪」 ——四季混亂、甚至不存在了;「天地合」——再度回到混沌世界。
天地不可能再合;或者說,天地絶是改變不了的事實了。
3
天地絶,人們的生活開始從原本是屬於大自然的狀態,變成不再屬於大自然,過去的那一種與大自然融合的狀態結束了,隔離出現了,也離開了大自然。
台灣原住民族原本還有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傳統,但現在也少見了。以前的原住民,聽得懂鳥鳴獸語,生活作息依循這些與大自然相通的訊息來行動,譬如早上的鳥聲會告訴獵人這一趟狩獵是否可以成行。他們更相信夢,因為夢帶來的訊息,比自己有限的生活環境來得豐富許多。
天地絕,是天與地分離,是人逐漸脫離大自然,也是從漁獵時代進入農業時代 。
農業時代的人們,是和大自然有距離的。他們一方面開始努力征服大自然,所謂的「人定勝天」;一方面卻又因為越來越不瞭解大自然而畏懼大自然了。
人文地理學者段義孚提出人類文明中的逃避主義(escapism),指的也許就是這階段以後的人類。他們努力建立起所謂的文明和文化,是因為想要逃避大自然,因為他們看不懂其中的訊息,索性稱之為混沌了。
這一切都再再顯露出人們對陌生世界的恐懼。自然地,人們開始不再離開自己熟悉的生活圈,旅行也就變成恐怖的事了。
充滿神話色彩的中國古籍《山海經》,歷來皆認為它是一本地理和禮儀的古籍,但近來對它的解釋之一是,它是人們變得害怕旅行之後發展出來的旅行手冊。
我每次旅行,總是要買兩本旅行書,也許是《寂寞行星》或《米其林綠色指南》,也許是國內達人的教戰手冊。除了查一查該去那裡,該怎麼走,也查查有甚麼要小心的。
《山海經》也具備這樣的功能。
比方在〈南山經〉這篇提到「青丘之山」這地方,形容這裡是:「其陽多玉,其陰多青雘。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有鳥焉,其狀如鳩,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澤。其中多赤鱬,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
以現在的白話來說,是這樣的:
青丘山這個地方,要從基山向東三百里,才能走到青丘山。
來了可以做甚麼、買甚麼呢?山南多出玉石,山北多產青雘。
不過要小心,山上有一種獸類叫九尾狐,其狀如狐,張有九條尾巴,叫聲如嬰兒,能吃人。人吃了它後可以辟邪。
山上還有一種鳥,樣子如同布穀鳥,叫聲如同人互相呼喊,名稱灌灌,要趕快佩戴上它的羽毛才不會被迷惑。
而英水發源於青丘山,向南流注入即翼澤。在這條河禔裡,多產赤鱬,形狀如同魚,但面部如同人臉,叫聲如鴛鴦,吃了它後可以不生疥瘡⋯⋯
4
西方的情形也差不多。
當人們開始建城堡,除了一方面準備定居,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告別大自然了。中世紀以後,這樣的城堡生活幾乎是所有歐洲人的生活方式。
城牆裡是一個世界,代表著地位和安全;城牆外則是充滿無法想像的恐懼,因為所有的危險都是從那裡來的。
城裡面的所有行業都是世襲的,從城主、騎士、到各種技術工人都是。只是,這個城太小,有些行業如果消耗性高,譬如打戰的騎士,則是兒子越多越好;但有些則不然。馬車輪的工匠,只能傳給活下來的大兒子。如果有二兒子,最好隔壁打鐵匠只有女兒沒兒子,那就可以給鄰居招贅了。如果兒子多又沒能被招贅,怎麼辦?
生活在城牆外的人,是沒有辦法的人。農民是一個例子,他們遇到他城的攻擊只能躱到城裡,全仰仗城主的保護。他們的農作物可能被焚毀了,但還是要向城市交稅金,因為要活命。
至於在城堡和城堡之間的,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旅人,又如何呢?
有一年因為開醫學會的緣故,我到德國漢堡,其間偷空到古城呂貝克(Lübeck)一遊。這個城有個古老的「醫院」,hospital。我一走進去,立刻被牆壁上的彩繪所吸引。我繞了好一陣子,忽然才發現,怎麼看不到任何與醫療相關的活動空間?我後來研究了一下,才發現這個hospital其實是過路病人的收容站。在那還沒有醫學的時代,當然是沒有醫院的。
過去,住在城裡的人若生病了,只能由城裡有智慧的人以草藥或巫術(不過中世紀的獵巫,也讓這些沒落了),或請教會用宗教方法來治療。但如果還是治不好,怎麼辦?這個時候只有朝聖(Pilgrim)一途了。
梵蒂岡教廷歷來冊封了衆多聖名顕赫的「聖人」,教廷檢驗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