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核戰倒數:古巴危機中的甘迺迪、赫魯雪夫與卡斯楚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甘迺迪、赫魯雪夫兩大領袖試圖冷靜決策,
但在這場危及世界存亡的事件之中,
最大的問題早已不是他們「想不想」控制事態,
而是他們「能不能」……
★《華盛頓郵報》、《聖路易斯郵報》年度最佳圖書
★《洛杉磯時報》歷史獎決賽入圍
★《華盛頓郵報》年度五本非小說類書籍
那一天,美蘇在毀滅的深淵之前各退一步!
1962年10月爆發的古巴飛彈危機,是人類史上最接近核子戰爭的十三天。
美國與蘇聯兩大強權的角力,使世界籠罩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甚或核戰的陰影之中。先是美國6月在義大利與土耳其完成核子彈道飛彈部屬,展現威懾武力,而蘇聯則自7月開始反制行動,暗中於古巴部署飛彈,將紐約與華盛頓納入攻擊範圍。
10月,美國總統甘迺迪得知古巴飛彈的消息,局勢迅速升溫。從危機爆發到解除期間,美國總統發表電視演說、兩國展開祕密外交斡旋、雙方艦隊於加勒比海對峙……兩國領袖所做的每一個決策都影響了事態走向,也吸引無數專家深入研究。
作為冷戰兩大陣營的領導者,甘迺迪與赫魯雪夫的決斷自然至關重要,但由於事件所及範圍與動員人力之廣,也讓其中出現當權者無法控制、不為人知的驚險時刻。若只專注於某一面向,勢必無法理解事件全貌。資深記者麥可.達博思便由此動念,他挖角不曾被引用的口述資料、交叉比對資料,並採訪事件中的當事人,寫下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
達博思採用編年史手法,以分秒之差記述事件發展。他從危機爆發的時刻開始,深入美國、蘇聯、古巴政府高層的反應,並將視角擴及身處戰場第一線的艦隊指揮將軍、負責祕密攻擊任務的美國士兵,又或是曾誤闖蘇聯領空的U2偵察機駕駛。透過他的書寫,使得古巴危機的紀錄不再侷限於史學或策略研究,而更貼近「人的故事」,其中角色行為所引發的情勢演變,讓人不由得驚嘆,政局的風雲變色,其實並不盡在高層的掌控之中……
本書特色
當戰爭陰影再次籠罩世界,重返冷戰高峰,見證危機時刻大國領導的決策典範。
★重返古巴危機現場
描寫冷戰轉為熱戰的一步之遙,緊張氛圍宛如驚悚故事。
★當權者的危機處理案例
古巴危機六十年後,台灣海峽的衝突是否會將世界再次推向核戰邊緣?身在局勢中的台灣該如何應對,又是否能夠扭轉形勢?本書或許能帶我們找到可能的答案!
★圍繞重大事件的人物群像
從總統、官員、軍人到第一線的小兵或平民,不論政府決策層或普通人民,細細描繪屬於人的精采故事。
目錄
序/導讀
推薦文
環環相扣的末日危機全貌
張國城(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副主任)
這可能是我讀過最好的一本著作──既有歷史論文的嚴謹,又有文學作品的懸疑趣味。
首先是極佳的譯筆。譯者有高度的中英文素養,如將中午都譯為「亭午」,語出《昭明文選》,「威赫赫爵祿高登」語出《紅樓夢》裡李紈的詩,這都不是一般譯者所能達到的。一些有關軍事和科技的細節也都能正確譯出,因此沒有原文書或無暇閱讀原文書的讀者,大可不用擔心本書的譯筆有根本的錯誤,或是有過多譯者自己的改寫。本書譯者不僅是做了正確的翻譯,更做了漂亮的翻譯──將本書的文學性完美呈現。在這個領域的著作裡,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其次是編年體的記述方式。讓讀者能夠提綱挈領地知道事情進展的經緯。同時將美國、蘇聯、古巴三地一起討論,這是本書最大的價值,因為過往探討古巴飛彈危機的著作,極少有來自古巴方面的檔案和觀點。事情在他們的國土和國土周遭發生,卡斯楚更是事件的主角之一,但是在過往的著作中他幾乎不存在。
其實古巴飛彈危機的起因、中間的過程及後來的結果,和卡斯楚和他的革命、他的國家非常有關係,不光只是美蘇兩大超強的對抗。書中有許多精彩的反卡斯楚地下行動內容,這是其他討論古巴飛彈危機的著作所不具備的,如:「……藍斯代和他的貓鼬計畫行動小組對於如何發動革命顯然毫無頭緒,不像卡斯楚可以一連幾個月沒有糧食補給卻持續在叢林中鏖戰;他們就是一群官僚,根本不是革命分子。……激進好鬥、大張旗鼓、效率低落。只要留心美國媒體走漏的消息以及古巴流亡分子社群中的流言蜚語,任何人都知道甘迺迪想要對付卡斯楚。貓鼬行動的實質內容足以警示卡斯楚和他的蘇維埃後臺設想對策──卻不足以動搖卡斯楚手上掌控的權力。」古巴飛彈危機讓美蘇兩國劍拔弩張,但並沒有讓古巴這個距離美國只有九十英里的國家滅亡,卡斯楚的能力和決斷是不能忽視。
第四是有許多寶貴俄方資料,讓讀者一睹蘇聯當時在古巴部署飛彈的實況。「……船上有四分之三的士兵嚴重暈船;在這段航程中,每位士兵平均減少體重二十二磅;抵達古巴後,全體人員中有百分之三十在前一兩天無法從事體力勞動,還有百分之四的人員超過一個星期毫無行動能力。……不過這些計算都遺漏了一個至為關鍵的要素:蘇聯士兵忍受惡劣環境的能力。那是美國士兵永遠忍受不了的。於是到了十月廿日,抵達古巴的蘇聯軍隊其實已經超過四萬人。」蘇聯派遣這麼多兵力到古巴,是過去資料中沒有的。這麼多部隊除了操作彈道飛彈以外,還包括防衛彈道飛彈基地,以及防衛在整個古巴的蘇聯軍事資產的部隊。這形成了和美國之間的「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在古巴的蘇聯軍事設施越多,對美國威脅越大、越可能遭美國攻擊;越可能遭美國攻擊,就越需要更多兵力和軍事設施來防衛古巴。這就形成典型的安全困境。最後,也是這種安全困境變成古巴飛彈危機中最危險的部分──真正的核子戰爭將會在古巴發生:「結果事情的發展卻是大相逕庭。現在公海上還有數十艘蘇聯艦艇載運著R-14遠程彈道飛彈,中程的R-12彈道飛彈雖然已經完成部署,但大部分都還不能發射。然而美國人至今仍然不知道,原來蘇聯已經在古巴部署好數十枚短程的戰術彈道飛彈,配備的核子彈頭足以將入侵的部隊徹底消滅。」幸好這些都沒有發生。
但是,如果華府擔心攻打古巴會引起核戰,就對古巴「高抬貴手」,那又會怎麼樣呢?
這就涉及一開始美國對這件事情的認知:「……甘迺迪和他的幕僚左思右想,推敲赫魯雪夫把飛彈運往古巴的動機,而他們的標準答案是赫魯雪夫想改變核子勢力的平衡。在長程飛彈和飛機(即所謂「戰略性」武器)上,蘇聯的優勢遠遠落後美國,然而蘇聯卻擁有大量的中程彈道飛彈,目標對準歐洲。這些中程彈道飛彈重新部署到古巴之後,因為有能力直接攻擊超級強國敵手的領土,居然奇蹟似地轉型為戰略性武器。」換句話說,如果美國不做攻擊古巴的準備,蘇聯不見得會撤走飛彈,蘇聯飛彈不撤,隨著時間過去技術逐漸進步,古巴就會真的變成蘇聯對美國的最大戰略資產。而且美國若不敢攻打古巴,難保其他中南美洲國家不會起而效尤加入蘇聯陣營。因此甘迺迪還是古巴飛彈危機的贏家無庸置疑,因為他讓赫魯雪夫讓步拆走飛彈,之後一直到蘇聯解體,儘管冷戰嚴峻,蘇聯沒有再把飛彈放回古巴。
本書還詳細敘述了傳奇人物切.格瓦拉在古巴飛彈危機中的做為,原來他也在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黑手黨在古巴飛彈危機中也不缺席。光讀這些比小說還精采的內容,筆者就認為值回書價。
除了發現之外,本書也推翻了許多既有的權威定論。傳統上都認為是在甘迺迪宣布對古巴實施封鎖之後,赫魯雪夫在美蘇船艦面對面的對峙下,決定「眨眼」──也就是讓步。但是作者經過詳盡考查檔案資料之後,發現不是如此。「……甘迺迪總統在電視演說上宣布海軍封鎖行動之後八小時,基莫夫斯克號被測定的位置是封鎖線以東三百英里。……事實上,赫魯雪夫在危機發生的第一個晚上就已經『眨眼』了──然而身在華盛頓的決策者卻直到將近三十個小時之後,才注意到這次『眨眼』。真正的危險並非來自載運飛彈的船艦,畢竟如今這些船艦已然調頭返回蘇聯;真正的危險其實來自潛伏於大西洋西部的四艘狐步級潛水艇。」也就是說,兩國軍隊在戰場上的戰術性對峙,而非對對方的戰略性攻擊,才是最可能引發核子戰爭的。而且赫魯雪夫早就決定讓步,也就是說,蘇聯其實並沒有對美國開戰的準備。如果從這個角度,今天的台海恐怕比當年的古巴更危險。因為臺灣比古巴更有讓近鄰強國直接攻打的誘因,臺灣還沒有當年古巴萬眾一心反抗美國的態度。
作者還用敏銳的筆觸提及古巴在革命後對社會主義的失望,以及他們對蘇聯的詫異:「不少古巴人還察覺到,在蘇聯武器精密與尋常俄國人家的落後之間,存在著一種教人難以理解的矛盾。」古巴人居然嫌俄國人窮,「……反美是卡斯楚在一九六二年秋天最有力的一張政治牌。他宣告這一年是『經濟計畫年』(el año de la planificaión),詎料這一年最後卻是經濟災難年。當時古巴的經濟呈現自由落體式的下滑,部分原因是美國實施貿易禁運以及中產階級陸續出走,不過主要原因還是方向錯誤的經濟政策。古巴意欲仿效蘇聯的經濟模式,實行中央計畫經濟以及強制工業國有化,卻導致長期的物資匱乏」。這其實不令人意外,但卻很少人知道──古巴在美國資本主義「剝削」之下,貧富差距大,但一般人的物資供應反倒比革命前高。在那時候,冷戰的最終結果其實就已經確定了。
此外,本書對臺灣讀者還有許多重要的啟示:
首先是不要把軍事行動或是祕密行動想得太容易。中間包含著許多會出錯的環節。蘇聯和美國的軍事準備都有一大堆的錯誤、疏忽和意外。在沒有聯合演習和長年駐軍的情況下,蘇聯來防衛古巴的軍隊的部署和運作可說吃盡苦頭,而美國的因應儘管是在本土,力量居於絕對優勢,也不乏許多荒腔走板之處。因此我們不能期待平常沒有演練過的計畫、行動,從未大規模經常聯合演習的部隊,在戰時就能無師自通正常運作。
其次,書中指出政治同情是最有效的情蒐手段。這點在臺灣可以說是太有既視感了。
最後值得關注的是古巴為什麼能生存?作者指出:「諷刺的是,儘管古巴革命的聲勢漸趨衰弱,美國試圖挑戰的卻是古巴最強硬的一點:國家主權問題。……卡斯楚可以讓甘迺迪和赫魯雪夫相信,他願意為了理念而赴死,那這就會為他帶來某種程度的優勢。既然他是三位領導人中最勢單力薄的那一個,那麼倔強、目空一切和尊嚴就是他僅有的真正武器。」證明了無論國家大小,主權、獨立地位和意志對於保障自身安全的絕對重要性。古巴沒有所謂「以小事大」或是認為可以周旋於美蘇之間,兩邊取利的幻想。
凡此種種,都讓這本著作成為臺灣讀者必讀之作。
推薦文
末日時鐘的人性時刻
蘇紫雲(國防院戰略資源所長)
空氣中有一種特殊氣味,那是髮油、布沙發、地毯混合的味道,不能說沉重,但是總統的文武重臣齊聚,靜得只有時鐘滴答聲,這才叫人的嗅覺敏銳起來。聯席會議將軍們肩上的星星反射出光芒,對照著白宮玫瑰園的午後陽光煞是燦爛,正是晚秋時分的舒適日子,合該到波多馬克河畔漫步,或是徜徉喬治城舊街區來個傳統英式午茶。
這個舒適又恬淡的午後,卻充斥著古巴海灣飄來的煙硝味,沒人會去在意會議室內的怪異髮油味或有閑情逸致來頓美食,因為距離核子末日的午夜時刻已經迫在眉睫,稍一不慎,華盛頓就將被核爆的蘑菇雲夷為平地。
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品味的書,無論是政治決策者、企業管理者、乃至學者都值得細細琢磨其中的哲理。
一九六二年的古巴飛彈危機就是核戰末日邊緣,直接連動著人類的昨日乃至明日。作者將枯燥史料幻化細膩筆觸,將雙方的政治、軍事場景刻劃出來,跨越時空,我們彷彿置身在甘迺迪總統身邊、又似穿越在紅場的赫魯雪夫面前,感受著美蘇雙方對峙又擔憂擦槍走火導致核大戰。
作者的文字讓讀者得以細細咀嚼國際政治的交鋒,最高權力者的兩難時刻、幕僚燒肝也似的腦洞大開尋求解方,第一線戰機飛官的勇氣都躍然紙上,訴說著時代的眼淚。
美蘇這對核子冤家,在二戰後已經多次過招,柏林危機、韓戰、衛星競賽都是雙方較勁的場域,卻在古巴飛彈問題直球對決。難能可貴的,作者可以運用如山史料、解密圖像情報、乃至美蘇雙方當事人物訪談,這些珍貴卻難以單獨理解的靜態資料,還原出最接近真實情境的文字描述。譯者入木三分的功力更是傳神,字字珠磯且信實達雅,帶領我們穿越文化的藩籬,得以身歷其境。
雖沒有電影的大尺寸螢幕、杜比音響的視聽震撼,但本書文字的力度與溫度絕對會在讀者心中產生震撼,華盛頓的氣息、加勒比海邊的潮溼、莫斯科的陰冷、乃至古巴雪茄的濃郁,都會令讀者五感併生。
回到一甲子前的一九六二年是個關鍵年代,在核戰的恐懼下,戰略家忙著出謀劃策,爭論著先下手為強的第一擊,或者確保還手能力的第二擊,才是阻止敵人攻擊維持和平的好選擇。科學家與工業家也忙著曲線報國,提供各類新科技與裝備來保家衛國。也在同一年,人類第一個電腦網路「阿帕網」就在美國誕生,奠定今日大家習以為常的網路世界的基礎,阿帕網的原始目的是為了軍事演習而生。像是說好也似,同年部署的美國義勇兵洲際飛彈,內載的導航電腦,包括中央處理器、硬碟、記憶體等就是今天主流電腦的基礎架構,硬碟容量雖然只有令人發噱的5,454字元組,但在當年可是高科技,足以儲存蘇聯境內主要城市、軍事目標的所在座標,將核子彈頭由外太空導引至目標區,完成毀滅的終極任務。
美蘇生死鬥的歷史遺緒,卻令原本是軍事用途的科技,意外開啟了今日的數位經濟與網路文明,類似的事例還有一次大戰的毒氣促進刮鬍刀的再進化,以讓防毒面具可以與臉部貼合氣密造就今日兩大品牌的刮鬍刀,微波雷達的研究也意外造就微波爐的大行其道,可以說戰爭的若干需求卻又促進文明的進化與經濟發展,歷史的多樣性總是令人訝異。
但歷史重演的另一面目則叫人警惕,古巴核子危機後的六十年,俄羅斯總統普欽入侵烏克蘭並揚言使用核武;北韓發展出火星17洲際飛彈可直攻美國;北京則新列裝巨浪三型潛射彈道飛彈,可由海底出擊美國本土。面對威權國家核武三兄弟的叫板,美國則端出科幻般的B-21「突襲者」匿蹤轟炸機,穩住陣腳以安盟國之心,並且避免盟國開發核武的誘惑。
這更說明本書值得一讀,畢竟戰爭與和平的選擇只在一念之間。
古巴危機比我們想像的還更靠近核戰末日,不僅是甘迺迪總統、赫魯雪夫總書記等「明星人物」的決策,最接近末日鐘的午夜時刻,是蘇聯護航貨輪的水下艦隊,已經準備用核子魚雷反擊美國海軍的騷擾火力攻擊,千鈞一髮之際,副艦長阿爾希波夫反對艦長、政委使用核武,投下不同意票在第一線阻止核戰爆發。
來自高寒之地的俄國潛艦官兵,長途航行疲累不堪又在炎熱的古巴水域,生理與心理都已不堪承擔,又面對美國海軍近距離火力施壓,卻有人可以冷靜阻止使用核彈、救了全世界。因著這樣的人性,人類文明得以延續,也正是本書訴說戰爭的恐懼與勇氣,歷史厚度可以給當前的我們具有思考的深度與廣度。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