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本研究提供天下篇這一把金鑰—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可以開啟漆園的神奇世界,更可據以盱衡道家者流的原始與要終。再者,推斷天下篇初稿 乃莊周晚年所完成,並非荀卿「序列著數萬言」,後來闌入莊書成為「天下篇」者,按荀子著書態度之嫉濁激憤,究竟與莊子天下篇之「莊語」迥異其趣。
另外,再論天下篇所傳正是道家的思想,毋庸置疑;而「惠施多方」以下是否屬天下篇問題,但須質之二事,便可迎刃而解。一則,惠施的方法論,乃百家學術 共享的資源,名學自然成為當時的顯學;再則,揆諸史乘(如國策﹑呂覽),知惠施忠君輔政,愛惜民力與官費,以至懷抱氾愛萬物的高度理想,莫非與古道術「以 仁為恩」相毗鄰﹖此所以天下篇以惠施作結,其章法佈局,更見深閎矣。
最後,揭示天下篇影響後世至深且鉅者,舉其犖犖大端,則莫先乎「內聖外王之道」此一名義。蓋中國之一切學術,一切思想,稽考前言往行,大率歸本內聖外王而取精用宏。
本書特色
★天下篇屬《莊子‧雜篇》,為《莊子》最後一篇,旨在評論先秦諸子的哲學思想,同時也是瞭解先秦思想及歷史的參考資料。
★本文研究對象是百家爭鳴前,也就是道術尚未為天下分裂的較早時期,是瞭解我國哲學思想重心及其基本關懷的重要作品。
★莊子天下篇本是一部南華真經的具體而微,同時也是一幅先秦學術、百家思想發榮滋長的卷軸,一派百川灌河的瓌瑋氣象。
目錄
緒論1
第一章天下篇之地位9
第一節天下篇在莊子書中之地位9
一、特出於外雜篇中9
二、不僅與寓言篇同功11
第二節天下篇與莊子書之關係12
一、與內七篇相得12
二、與外雜篇相發16
第三節天下篇在道家以及諸子中之地位28
一、綜貫道家學說28
二、涵蓋百家思想36
第二章天下篇之作者暨其產生時代45
第一節作者問題之討論45
一、莊子本人所撰45
二、莊子門人、後學所為53
三、深於道之儒者所作及其他56
第二節作者及其時代之商榷59
一、自此篇之思想特質觀察──為道家60
二、對此篇為儒家或荀卿所作之質疑65
三、自此篇批評方式及文體組織等觀察──實出莊子70
四、自此篇之產生時代觀察──當莊子晚年77
第三章天下篇之分析與比較83
第一節天下篇立論所自及有關問題之分析83
一、此篇立論所自83
二、此篇出現之問題88
第二節注家所見天下篇之分析97
一、義理方面97
二、文章方面102
三、校勘方面107
第三節第三節天下篇與周末、秦漢間各家論列諸子之比較112
一、天下篇與荀子非十二子篇112
二、天下篇與韓非子顯學篇116
三、天下篇與淮南子要略篇118
四、天下篇與司馬談論六家要指120
五、天下篇與漢書藝文志諸子略122
第四章天下篇對後世學術思想之影響129
第一節「內聖外王」觀念之形成129
一、「內聖外王之道」釋義(附圖表)130
二、晚周以後儒法各家「內聖外王」之觀念135
三、邵康節「內聖外王」之觀念139
四、王船山「內聖外王」之觀念141
五、其他147
第二節若干謬誤之澄清149
一、揭櫫「恣縱不儻」思想之真義150
二、可證莊子思想具有科學精神153
結語157
參考書目擧要161
序/導讀
序
夫莊子天下篇固莊子書中之神奇者,亦天下書中之神奇者也;乃後世暖暖姝姝之士,或壽陵學行之餘子,恆昧乎莊生知本之意,而相率逐其幻怪之名,則彼且數 數然將化神奇為臭腐矣。是以清陸樹芝曰﹕「自來說莊者只因看此篇不明,故于南華大旨茫然。」而吾人亦可得而言之,曰﹕「只因看此篇不明,故于古代天下之學 術思想茫然。」亟思明其所不明,此則本篇論文之所由撰述者也。茲簡介其要,約有四端﹕
爰自今本莊子之置天下篇於雜篇之末也,學者不免師其成心,以謂非莊生之醇;實則天下篇精蘊獨到,不僅莊子之具體而微者,矧亦堪於「鉗揵九流,括囊百氏」(借成玄英〈莊子序〉語);按其脈絡,皆足以稽其實質,而祛除惑乎名者之失,亦所以明莊子之達道也。此其一。
天下篇之作者,趙宋以降,疑之者漸眾,而認為非莊生所作之議論,迄於晚近,幾有甚囂塵上之勢,然而或持一隅之詞,或作想當然耳之臆,卒未能犂然有當於 人心;今綜觀天下篇其思想特質、其批評方式、與文體組織、產生時代等,斷斯篇之原稿乃深契道家思想要妙之莊周,其晚年之所作,亦所以明莊子之體道也。此其 二。
莊子雖「恣縱不儻」,而天下篇立論之要本既歸於老子道德之言,且二人之道,就義理或校勘而論,皆「未至於極」,與大易終於「未濟」之意,若合符節,則 以莊生為「毀人自譽」之說可寢矣;至於諸子是否出於王官,亦可由天下篇「古之道術」一語獲致若干啟示。凡此皆可循分析與比較之途徑,以證成天下篇「衍義精 確」之不虛,亦所以明莊子之論道也。此其三。
一語而能包擧中國全部學術者,即天下篇所謂「內聖外王之道」也。惜一般人皆以平常語忽之。今則詳其原委,發其隱約;至莊生或道家歷來不見諒於士林者,倘知有取於天下篇之莊語,則其誤謬亦當可迎刃而解。天下篇對後世之影響有如是者,亦所以明莊子之合道也。此其四。
然則,莊子之所好者道也,內聖外王之道也,不亦明乎?余雖嚮慕斯道殷矣、久矣,而未嘗知道之微旨。迨比年負笈本所,聞瑞安 林師耀曾授中國學術流變中 老、莊之遺風而悅之,嗣又以莊子天下篇之重要見喻焉,至是而中心乃稍有所得,遂不揣謭陋,勉成斯篇。余之操觚期間,荷蒙 林師之詳予審稿、諄諄指點,並時 獲諸位 師長之垂詢關注以及 雙親大人與內子王秀鈴老師之多方鼓勵與支援,方得以南北行役於悤悤兩載之間,今且修業期滿在即,則其感激之情,何翅春氣之弘 大,秋水之浩蕩!
試閱
自有生民以來,吾國學術之足以振古與夫思想之足以鑠今者,其在東周乎!
蓋東周之前期由於「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學術漸行流落民間,甚至諸夏之外,思想亦以無力統一,得獲自由。故孔子博愛行仁,懸三代五帝之郅治為大同理想,而老子絕學不仁,舉遠古樸素之小國寡民為無為境界,至於戰國初期倡兼愛、非攻,背周道而行夏政者,此又墨子之苦行主張也。其後,周室益衰,各家學說蠭起,皆欲以其學術移易天下,百慮激盪,而學術思想亦愈見分歧矣;惟所謂「分歧」,以之言諸侯力政,王綱廢弛,誠屬陵夷衰微之象,若就全體文化而論,未始非民智進步之徵。況其時學術思想之紛然雜陳,但有偏全之異同,緩急之立論,絕非實質之支離;殆諸子百家之隱有所本者,莫非六藝之所該也;然則諸子之所以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用恣肆其說者,似為萬殊,實總歸六藝之一本耳。夫六藝者,彌綸天地,知通疏遠,凡宇宙人生之真理,幾靡不備載,而百家既各得道體之一端,就其所見到處,逐漸推廣,或變本而加厲,或踵事而增華,對於六藝,頗多知新創革,互有發明,相得益彰,吾國自古及今,至精之政論,至深之哲理,至美之文章,遂並在其中,百世之後,所以研窮終不能盡,而周秦之際,所以為吾國文化最燦爛,學術思想最興盛之時代者,當緣此也。故錢賓四先生以為中國學術思想之奠定,厥在先秦時代,其言云:
大要言之,中國學術思想之態度與傾向,大體已奠定於先秦。一曰大同觀,王道與覇術,即文化的世界主義與功利的國家主義之別也。先秦思想趨嚮前者,以人類全體之福利為對象,以天下太平為嚮往之境界,超國家、反戰爭。秦漢大一統政府,在當時中國人心目中,實已為超國界之天下也。二曰平等觀,階級與平等,即貴族主義與平民主義之辨。先秦思想趨向後者,而以仁愛中心的人道主義為之主。舉其著者,如孔子之孝弟論、忠恕論,墨子之兼愛論,惠施之萬物一體論,莊周之齊物論,許行、陳仲之並耕論、不恃人食論,孟子之性善論,荀子之禮論,皆就全人類著眼,而發揮其平等觀念之深義者也。三曰現實觀,天道與人道,即宗教與社會之辨。先秦思想趨嚮後者,莊老之自然哲學,其反宗教之思辨最為徹底。人生修養之教訓,社會處世之規律,為先秦學說共有之精采。教育主於啟發與自由,政治主於德感與平等,對異民族主於與我同化與和平,處處表示其大同之懷抱,此乃先秦學術共有之態度,所由形成中國之文化,摶成中國之民族,創建中國之政治制度,對內、對外,造成此偉大崇高之中國國家,以領導東亞大地數千年之文化進程者,胥由此數種觀念為之核心,而亦胥於先秦時期完成之也。
錢先生以史學之觀點,自「大同」「平等」與「現實」三方面考察先秦學術思想之重要性,認為先秦各家之趨嚮者,不論人生、社會、教育、政治,同以此數種觀念為之核心,是吾人又知諸子百家之分別流派,自有其始末因果之意義也。
先秦四百餘年間之學術思想,其影響後世至深且鉅,既如上述矣,吾人今日欲自故籍中,專擇一論述此期學派之著作,俾能得其真相,識其大觀者,則莫若莊子之天下篇也。新會梁任公云:
批評先秦諸家學派之書,以此篇(按指《莊子‧天下篇》)為最古,後此有《荀子‧非十二子篇》及〈解蔽篇〉、〈天論篇〉各數語,有《淮南子‧要略》末段,有《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附論各家,有〈太史公自序〉述司馬談〈論六家要指〉,有《漢書‧藝文志》中之〈諸子略〉。天下篇不獨以年代之古見貴而已,尤有兩特色,一曰保存佚說最多,如宋鈃、慎到、惠施、公孫龍等,或著作已佚,或所傳者非真書,皆藉此篇以得窺其學說之梗概。二曰批評最精到,且最公平,對於各家皆能擷其要點,而於其長短不相掩處,論斷俱極平允,可作為研究先秦諸子學之嚮導。
「最古」固不必「至善」,然而對所批評對象之面貌,其目所親覿,耳所傳聞者,往往自有後人所不能及者,〈非十二子篇〉等所評諸子之家數與範圍,似乎多而且廣,然皆不如〈天下篇〉之「頗能絜當時學派之大綱」也。其尤為重要者,當是其批評態度。《荀子》書中,按其內容,大約總以「性惡」為思想基石,凡所立論,不免失之激切。《淮南子‧要略》與司馬談〈論六家要指〉「所講的是當代之學,而不是述古之學」,亦純以漢初文、景二代實際政治為思想背景,已不復先秦學術思想之舊觀。《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原本劉歆《七略》,向、歆父子值漢武崇儒之後,身為宗室,又為儒者,不崇儒是反功令而自小其道,且其時所謂「儒」亦與春秋戰國以來之儒似是而實非,居心有偏,所論不能醇正可知。至於《韓非子‧顯學》一篇,顯「覇術」之學耳,推〈顯學〉否認民知之有用,其論學之心術猶如其法術,明矣。乃反觀《莊子‧天下篇》評判諸家,分百家之學為六派,各述其要旨,評其得失,辨析微芒,見高而識遠,文奧而義豐,為後世論學者所取法,其批評之態度,不師成心,率任自然,力求客觀超然,豈有「毀人自譽」之理?而其批評之目的,由於既未有前述諸人之背景與動機,又深知學術思想分派之真相,乃發為「內聖外王」之說,以之闡「道」之量,而持以為揚搉諸家之衡準,並以之深包大道之本,以為「百家雖裂道於多方,而大體未始有離也」。是故,將欲以上古學術思想分類學史之嚆矢稱斯篇亦可,將欲以之直接觀照諸子,亦可,又將欲以之反求莊子平生志趣與人格之卓絕超逸者,亦無不可也。
職是之故,後世凡知充實不已之學者,於追跡南華逍遙之餘,斷不忽於天下一篇之微言大義,甚且更視此篇為莊子書之代表。今人張默生云:
天下篇,是古代論學術派別的一篇最重要的文字,就是脫離開莊子書,也可稱得起一篇獨立的偉著;不過總觀這篇的立論,却可當得莊子書的一篇總序。莊子是主張齊物的人,所謂物論,大半是指當時各家的學說,他在本書的各篇中,雖是恣意攻擊或嘲笑各家的學說,但沒有明顯的為他們確立一種地位;而在天下篇中,才明明白白的把各家學說來了一次嚴正的批評,甚且連他自己也批評在內。
所謂「恣意攻擊或嘲笑各家的學說」,正是莊子「恣縱不儻」之一面,世俗之人對此謬悠、荒唐、無端崖之言辭,果真能意會其「天鈞」乎?尤以一曲之士,昧於莊子之正言若反,不能暢其宏旨,而妄竄奇說,故莊子不得已復著天下之篇,隱括其精意,逕用言傳;天下既已大亂,苟欲以學術濟之,此其時矣,何能「無言」?雖然,莊子之英文偉詞固卒歸於「言無言」也。
天下篇之批評各家,一改本書中其他各篇之「剽剝」,而出之以「嚴正」者,當是此篇之批評各家,立意非但不在排遣諸家學說,反而臚陳其精粗得失,用供採擇,同時又自然藉此建立一己之學說?然則莊子全書之深柢與精蘊,胥在是篇存焉。清郭嵩燾云:
天下篇莊子自言其道術「充實不可以已,上與造物者遊」,首篇(按即逍遙遊篇)曰逍遙者,莊子用其無端崖之詞以自喻也。
謝无量云:
莊子之大義,在於逍遙肆志,無為而自得。
今人王叔岷先生亦云:
莊子本五十二篇(見漢志,及《呂覽‧必己篇》高誘注),今所存者,僅郭象刪訂後之三十三篇,然其大旨,尚可尋索。天下篇莊子自述,言其「上與造物者遊」,其書第一篇,又以逍遙遊名,審此遊字,義殊鴻洞。詳讀各篇涉及遊字之文,尤復不少,其一切議論譬喻,似皆本此字發揮之。故天下篇自述,歸結亦在此字,則莊子辭雖參差,而此遊字,實可以應無窮之義而歸於大通之旨也。
諸家學說咸思遊於道術之領域而以有為之故,每自遠於道術,獨莊子學說知無為之大用,知無待之所以遊無窮,以是最近道術。故莊子之大意,固於天下篇評莊周一段,足以見之,亦必就天下篇之全文而得其意,始可曲盡其神妙之致,然後於莊子一書之要,庶幾可以謂之「思過半矣」;故或有以此篇為〈莊子要略〉之變名者(說見譚戒甫〈現存莊子天下篇的研究〉)。郭子玄以為莊子「為百家之冠」者,或亦由於天下篇之堪於提挈莊書之總綱,究詰莊子之原委耶?其序《莊子》之言云:
夫心無為,則隨感而應,應隨其時,言唯謹爾,故與化為體,流萬代而冥物,豈曾設對獨遘而游談乎方外哉!此其所以不經而為百家之冠也。然莊生雖未體之,言則至矣。通天地之統,序萬物之性,達死生之變,而明內聖外王之道,上知造物無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
子玄註莊子,後世或有「郭象注莊子,抑莊子注郭象」之疑惑,殊不知郭象之所以為郭象,即緣於其人對莊子之深具特識,卒成注莊一家之言,故「自有莊子以來,善讀其書者,莫司馬遷若;善註其書者,莫郭象若」也。前述子玄注莊子序所言之「應」「化」「冥物」「游談方外」以至「明內聖外王之道」,細玩其意,莫非天下篇之「莊語」差可該之?故天下篇之足為莊書之冠,一如莊子之為百家之冠也!唐君毅氏云:
為此文者,其心胸至博大而高卓,而所嚮往之古之道術,亦為六通四闢,而至全備,而能稱神明之容者。故其文章,亦見一超出于諸子之上,而更加以涵蓋之氣象,而為一綜貫諸子之學,而論之之大文也。
唐氏此語假「原道」之觀點,所見之天下篇其文章其氣象有如是者,是繼熊十力氏之見解,更抉發其微,而駸駸乎有以天下篇為諸子弁冕之勢歟?實則近古之學者,即多以為天下一篇,該括萬物之義,用表莊子救世之心者,又明陳深並直截指出,天下篇為「平易倘蕩,疎暢繩墨之文也」,則「繩墨」者,諸子之學之繩墨,不亦明乎!
居今之世,吾人若欲考求先秦學術思想之崖略,探究中國學術思想源流,則索之簡冊,莫能先乎莊子天下篇也。故近人顧實氏於其《莊子天下篇講疏》自序乃揭櫫此意,其言云:
莊子天下篇者,莊子書之敘篇,而周末人之學案也(舊曰學案,今曰學術史)。不讀天下篇,無以明莊子著書之本旨,亦無以明周末人學術之概要也。故凡今之治中國學術者,無不知重視天下篇,而認為當急先讀破也。
又云:
嘗謂世界三大思潮,歐西思潮本於哲學的論理的觀念,印度思潮本於宗教的信仰的觀念,中國思潮本於社會的學問的觀念,不觀其會通,無以融合世界之文化。而中國群經百家言,大本大宗,無不取象於天地神明之德,以成其內聖外王之業,然典籍美富,浩瀚難稽。獨此天下篇,不盈一握,展卷即是。
中國思潮本於社會的學問的觀念,觀天下篇之蕃息畜藏,方術之盛行,可知甚確,而中國群經百家言之大本大宗,信亦可以由天下篇「內聖外王」一言而蔽之。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