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穿越火線:記者用生命寫下的真相
十餘位中外當代著名戰地記者及其無畏的精神及非凡的經歷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要愛國還是要真相?
報導事實為何會成為「國家敵人」?
一張照片如何結束戰爭卻毀掉了一個人的生活?
戰地記者在血與火、生與死中,為何掙扎,
又如何抉擇?
★細心勾勒戰地記者的傳奇
★見證20、21世紀決定性的戰役
★臺灣首部論及中外戰地記者的專著
★紀錄片《戰地攝影師》的原型
★軍事迷的體驗書
★戰地記者必備手冊
戰地記者,一個象徵著勇敢的職業,一個代表著榮耀的職業,一個最能體現身而為人的驕傲的職業,一個無懼於生死的職業!殘酷戰爭時時有,戰地記者處處在。他們因著無畏,因著敬業,毅然奔赴戰爭最前線,接受血與火、生與死的洗禮,產生許多盪氣迴腸、可歌可泣的壯烈、動人故事。
戰地記者最早出現在西方國家,西元19世紀初隨著近代報業與軍事的發展而出現,迄今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戰地記者貫穿了整個近現代新聞史,也貫穿了200年來的戰爭史。戰地記者的歷史實際上是一部獨特的新聞史,也是一部獨特的戰爭史。
本書介紹了十餘位中外當代著名戰地記者及其無畏的精神及非凡的經歷。作為人物傳記與紀實文學作品集,本書以真實性、新近性、宏大性、可讀性、流暢性見長。
──戰地之神羅伯特.卡帕的傳世之作
──開闢戰地即時廣播的愛德華.默羅
──報導慘遭封殺 60 年的喬治.韋勒
──世界第一女記者奧里亞娜.法拉奇
──海珊只肯接受他的採訪:丹.拉瑟
──用一張照片終止越戰愛迪.亞當斯
──為報導兩度被捕的泰西爾.阿魯尼
──意外遭扣留的女記者伊芳.瑞德利
報導事實為何會成為「國家敵人」?
一張照片如何結束戰爭卻毀掉了一個人的生活?
戰地記者在血與火、生與死中,為何掙扎,
又如何抉擇?
★細心勾勒戰地記者的傳奇
★見證20、21世紀決定性的戰役
★臺灣首部論及中外戰地記者的專著
★紀錄片《戰地攝影師》的原型
★軍事迷的體驗書
★戰地記者必備手冊
戰地記者,一個象徵著勇敢的職業,一個代表著榮耀的職業,一個最能體現身而為人的驕傲的職業,一個無懼於生死的職業!殘酷戰爭時時有,戰地記者處處在。他們因著無畏,因著敬業,毅然奔赴戰爭最前線,接受血與火、生與死的洗禮,產生許多盪氣迴腸、可歌可泣的壯烈、動人故事。
戰地記者最早出現在西方國家,西元19世紀初隨著近代報業與軍事的發展而出現,迄今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戰地記者貫穿了整個近現代新聞史,也貫穿了200年來的戰爭史。戰地記者的歷史實際上是一部獨特的新聞史,也是一部獨特的戰爭史。
本書介紹了十餘位中外當代著名戰地記者及其無畏的精神及非凡的經歷。作為人物傳記與紀實文學作品集,本書以真實性、新近性、宏大性、可讀性、流暢性見長。
──戰地之神羅伯特.卡帕的傳世之作
──開闢戰地即時廣播的愛德華.默羅
──報導慘遭封殺 60 年的喬治.韋勒
──世界第一女記者奧里亞娜.法拉奇
──海珊只肯接受他的採訪:丹.拉瑟
──用一張照片終止越戰愛迪.亞當斯
──為報導兩度被捕的泰西爾.阿魯尼
──意外遭扣留的女記者伊芳.瑞德利
目錄
第 一 章 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
羅伯特.卡帕簡介
戰地之神的攝影生涯
卡帕鏡頭下的中國
卡帕的愛情傳奇
第 二 章 愛德華.默羅(Edward R. Murrow)
愛德華.默羅簡評
默羅的戰地前線即時廣播
默羅在二次大戰前線現場廣播
默羅的電視傳播成就
默羅事業成功的主因分析
第 三 章 喬治.韋勒(George Weller)
喬治.韋勒簡介
戰地記者生涯
長崎核災目擊記者
《長崎報告》的部分內容
二次大戰後韋勒的經歷
《長崎報告》60 年後問世
第 四 章 奧里亞娜.法拉奇(Oriana Fallaci)
奧里亞娜.法拉奇簡評
法拉奇的童年與少女時代
法拉奇從走上新聞路到名聲遠揚
女記者的愛情
戰地記者法拉奇
法拉奇對國際政界要人的採訪
法拉奇式風格
法拉奇採訪鄧小平
小說家法拉奇
第 五 章 丹.拉瑟(Dan Rather)
丹.拉瑟簡介
新聞權威的象徵
兩度與一代梟雄海珊面對面
丹.拉瑟採訪海珊之後
丹.拉瑟黯然下台
告別主播之後
第 六 章 愛迪.亞當斯(Eddie Adams)
愛迪.亞當斯簡介
愛迪.亞當斯的代表作影響了美國大選
每張照片講述一個故事
第 七 章 彼得.阿內特(Peter Arnett)
彼得.阿內特簡介
阿內特引起的爭議
第 八 章 泰西爾.阿魯尼(Tayseer Allouni)
泰西爾.阿魯尼簡介
阿魯尼兩次在西班牙被捕與釋放事件始末
第 九 章 詹姆斯.納切威(James Natchwey)
詹姆斯.納切威簡介
《戰地攝影師》紀錄片
第 十 章 伊芳.瑞德利(Yvonne Ridley)
伊芳.瑞德利簡介
伊芳.瑞德利從被俘事件始末
伊芳.瑞德利獲釋後的感想
第十一章 唐師曾
唐師曾簡介
波斯灣戰爭中,他付出巨大代價
波斯灣戰爭中的大贏家
「病鴨」重返巴格達
「唐老鴨」的諾曼第
「獨行俠」的其他傳奇故事
第十二章 水均益
水均益簡介
水均益不凡的戰地記者生涯
水均益奔波在伊拉克的硝煙砲火中
水均益回國後接受採訪:
「不求諒解,但無怨無悔。」
第十三章 呂岩松
呂岩松簡介
呂岩松在南斯拉夫前線的英勇事蹟
呂岩松從南斯拉夫回國到去莫斯科工作
第十四章 閭丘露薇
閭丘露薇簡介
受傷不下火線的閭丘露薇
自作主張勇闖巴格達
閭丘在阿富汗戰地上
返程:閭丘安全到達敘利亞後坦言「有點不想走」
受訪:「我幸運,因為我是記者」
後 記
羅伯特.卡帕簡介
戰地之神的攝影生涯
卡帕鏡頭下的中國
卡帕的愛情傳奇
第 二 章 愛德華.默羅(Edward R. Murrow)
愛德華.默羅簡評
默羅的戰地前線即時廣播
默羅在二次大戰前線現場廣播
默羅的電視傳播成就
默羅事業成功的主因分析
第 三 章 喬治.韋勒(George Weller)
喬治.韋勒簡介
戰地記者生涯
長崎核災目擊記者
《長崎報告》的部分內容
二次大戰後韋勒的經歷
《長崎報告》60 年後問世
第 四 章 奧里亞娜.法拉奇(Oriana Fallaci)
奧里亞娜.法拉奇簡評
法拉奇的童年與少女時代
法拉奇從走上新聞路到名聲遠揚
女記者的愛情
戰地記者法拉奇
法拉奇對國際政界要人的採訪
法拉奇式風格
法拉奇採訪鄧小平
小說家法拉奇
第 五 章 丹.拉瑟(Dan Rather)
丹.拉瑟簡介
新聞權威的象徵
兩度與一代梟雄海珊面對面
丹.拉瑟採訪海珊之後
丹.拉瑟黯然下台
告別主播之後
第 六 章 愛迪.亞當斯(Eddie Adams)
愛迪.亞當斯簡介
愛迪.亞當斯的代表作影響了美國大選
每張照片講述一個故事
第 七 章 彼得.阿內特(Peter Arnett)
彼得.阿內特簡介
阿內特引起的爭議
第 八 章 泰西爾.阿魯尼(Tayseer Allouni)
泰西爾.阿魯尼簡介
阿魯尼兩次在西班牙被捕與釋放事件始末
第 九 章 詹姆斯.納切威(James Natchwey)
詹姆斯.納切威簡介
《戰地攝影師》紀錄片
第 十 章 伊芳.瑞德利(Yvonne Ridley)
伊芳.瑞德利簡介
伊芳.瑞德利從被俘事件始末
伊芳.瑞德利獲釋後的感想
第十一章 唐師曾
唐師曾簡介
波斯灣戰爭中,他付出巨大代價
波斯灣戰爭中的大贏家
「病鴨」重返巴格達
「唐老鴨」的諾曼第
「獨行俠」的其他傳奇故事
第十二章 水均益
水均益簡介
水均益不凡的戰地記者生涯
水均益奔波在伊拉克的硝煙砲火中
水均益回國後接受採訪:
「不求諒解,但無怨無悔。」
第十三章 呂岩松
呂岩松簡介
呂岩松在南斯拉夫前線的英勇事蹟
呂岩松從南斯拉夫回國到去莫斯科工作
第十四章 閭丘露薇
閭丘露薇簡介
受傷不下火線的閭丘露薇
自作主張勇闖巴格達
閭丘在阿富汗戰地上
返程:閭丘安全到達敘利亞後坦言「有點不想走」
受訪:「我幸運,因為我是記者」
後 記
試閱
第一章 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
被封為「最偉大的戰地記者」。他憎恨戰爭,揭露戰爭,最後卒於戰場上。
羅伯特.卡帕簡介
羅伯特.卡帕(西元1913年-1954年),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戰地記者、戰地攝影師,被譽為「戰地之神」、「戰地攝影鼻祖」。
古往今來,無數拿相機、對鏡頭的人當中,沒有誰的相機比卡帕更簡陋,卻也沒有誰的成就能比得上他。在全球戰地記者中,他的影響最為深遠。在人們心目中,他儼然成為一個傳奇。
曾經有人說過:「一個普通人,如果不知道羅伯特.卡帕,那叫做『遺憾』;一個攝影工作者,如果不知道羅伯特.卡帕,那叫做『無知』;一個戰地攝影記者,如果不知道羅伯特.卡帕,那叫做『羞恥』。因為,他是攝影記者中極少數被『偉大』一詞所修飾的人。」
家庭背景
卡帕出生於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一個猶太家庭,原名安德烈.弗萊德曼(Andre Friedmann),卡帕是他的筆名。卡帕在德國柏林大學政治系畢業後,半工半讀,在照相館裡做師傅的助手,就這樣和攝影結了緣。不久之後,由於納粹德國日漸興起排猶風浪,無奈之下他只得到法國巴黎當攝影記者,還曾經一度窮困潦倒、一文不名。
後來,由於攝影作品受到某家雜誌社重視,他便被委派到戰地進行現場採訪。從此,卡帕背著他那部小小的萊卡(Leica)相機,開始戰地記者生涯,不時穿梭於槍林彈雨當中。在卡帕短短的 41 年人生歷程中,竟採訪過 5 次重大戰爭!
一舉成名
1936年西班牙內戰發生,卡帕親赴戰場,於同年9月5日拍攝了一名戰士中彈而即將倒下的瞬間畫面。這幅《戰士之死》的作品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畫面充滿了死亡的震撼,立刻震撼了當時的攝影界,成為戰爭攝影的不朽作品,也成為卡帕的傳世之作。
當時和卡帕一起到西班牙採訪的,還有他的女友、德藉女攝影家歌爾達.塔羅(Gerda Taro),他們共同奮不顧身地出沒於硝煙彌漫的戰場。後來塔羅不幸死於戰車的履帶之下,悲傷的卡帕只好流淚告別西班牙,但他的目光卻從此永遠關注著戰場。
卡帕一生的攝影創作多取材戰爭,他把照相機作為揭露戰爭的武器。卡帕說:「照相機本身並不能阻止戰爭,但照相機拍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戰爭,阻止戰爭發展。」他還曾經表示:「我憎恨戰爭,所以要(用鏡頭與筆)揭露戰爭。」
1937年日軍侵華。次年卡帕擔任同盟國的戰地記者,與《西行漫記》(Red Star Over China)的作者斯諾(Edgar Snow)等人一同來華採訪。到了西安後,因受到當局阻撓,卡帕未能成行。當時他是抗日戰爭期間唯一能在中國戰區採訪的盟軍記者。他在上海等地拍攝了許多揭露日本侵略軍罪行的新聞照片,公諸於世,引起很大的?響。
之後卡帕又去了英國、北非、義大利等地戰場進行攝影採訪。西元1944年聯合國部隊開闢第二次大戰場,他隨軍參加了法國北部的諾曼第登陸戰,拍下了大量極為精彩的報導照片。
二戰之後
羅伯特.卡帕正在進行攝影工作
1946年,卡帕與波蘭籍的西摩(David Seymour)和法國籍的布雷松(Henri Cartier-Bresson)在美國紐約相聚,他們共同成立了「馬格南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或稱馬格南圖片社),在巴黎和紐約分設辦事機構,卡帕被選為第一任主席。此後馬格南幾乎成了傑出新聞攝影的代名詞,也使該社新聞攝影師成了自由人,他們不受雇於任何一家報紙雜誌,而是自己擁有圖片的版權,由攝影社賣給多家機構。
在「馬格南」成立後的30餘年中,凡是西方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發生了大事,都少不了馬格南攝影社的記者。他們以忘我的熱情,甚至不惜以鮮血和生命深入到第一線拍攝,為新聞攝影的形式和內容樹立了新的典範。因此,有人稱馬格南是「有史以來最具影響力的攝影組織,攝影頂尖高手的雲集地」。
二次大戰之後,卡帕接著拍攝戰爭和廢墟和廢墟上的人們。他的名言是:「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所以他每每奔赴戰地,親臨一線。
巨星殞世
西元1954年,卡帕不顧親友勸阻,悄悄來到越戰戰場。5月25日,不幸誤踏地雷身亡,得年僅41歲。在這裡,他拍下了生前最後一幅作品《越南的悲劇》。
卡帕是第一個死於越戰的美國記者。越戰時期,在越南的土地上共有135位新聞攝影記者殉職,卡帕是最負盛名的一位。而卡帕身故前不久拍攝的《在親人的葬禮上》的照片,後來榮獲1955年世界新聞攝影比賽獲獎作品。
1954年6月25日,美國各大報刊都登出了卡帕的死訊。第二天著名的《每日新聞》(Daily News)用大標題報導「關於卡帕之死」,紐約各地電視臺、報刊、廣播電臺也以極大篇幅刊登報導,一致讚揚他是最勇敢的戰地攝影家。
為了紀念他,此後世界上曾舉辦13次以上卡帕個人作品展覽,許多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攝影書刊都介紹過羅伯特.卡帕。
1955年美國《生活》(Life)雜誌和「海外記者俱樂部」(Overseas Press Club of America)設立了「羅伯特.卡帕金牌獎」(Robert Capa Gold Medal),藉以鼓勵在新聞攝影上有成就的攝影記者。
堪稱人類攝影史上最傑出戰地攝影家的羅伯特.卡帕,以裸露的真實向人們展示了西班牙內戰、中國抗日戰爭、二次大戰、越南戰爭的歷史畫卷。而他與美國好萊塢著名影星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的愛情悲劇,更為其記者生涯增添了幾抹絢麗的色彩。
戰地之神的攝影生涯
作品特色
卡帕出生在匈牙利,在德國受教育,在法國謀生,在西班牙內戰中成名,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為美國媒體工作,到過中國、英國、北非、義大利等地,後來被派駐日本,最終死在越南……,這就是他的曲折人生。
卡帕活得真實、自我,雖不乏放蕩,卻非常可愛。他貪杯好色、嗜賭成性,但關心人類命運,對不同國籍、種族、性別、貧富的人一視同仁。
看卡帕的照片,不會讓人覺得技巧的高超,而是顯露出一股用生命才能換取的勇氣,沒有人會批評他表現得夠不夠精緻,傳達得夠不夠有力,剪裁得夠不夠緊湊,快門按得夠不夠恰到好處。這種大無畏的精神使他的照片被任何派別的攝影師都奉為經典。
他最出名的照片《戰士之死》的解析度相當差,而另一幅《諾曼地登陸》甚至模糊不清。焦距、光圈、快門在他的照片裡都是無用的名詞,卡帕不是用機器,而是用生命在拍照。
卡帕這位渾身散發著迷人魅力的男子,他的作品樸素而直率,卻遠遠勝過他的許多後繼者,他讓我們面對的是時間、空間、事件的真實,而不是一幅精緻琢磨、感人肺腑的攝影作品。那是一種將你拉進一個場景的力量;你沒有旁觀的餘地,馬上就置身其中,而感到惶惶然。
卡帕的作品
1936年法西斯主義在許多國家相繼抬頭。西班牙內戰期間,卡帕所拍攝的《戰士之死》(Falling Soldier)捕捉到一個戰士跳出戰壕,準備向敵人發起衝擊,卻被對方子彈擊中頭部,身體突然頓住,中槍倒下的瞬間狀態。卡帕面對這突如其來的事件,條件反射地迅速按下快門。這一幅照片被形容為有史以來最具戲劇性的戰爭照片,堪稱經典之作。
《戰士之死》,攝於1936年西班牙內戰
此為羅伯特.卡帕名作,捕捉了一位戰士中彈倒下的瞬間。
二次大戰期間,卡帕深入歐洲戰區各個前線,在他親歷的歐洲戰場攝影手記《失焦》(Slightly out of Focus)中,卡帕用鏡頭,用心靈,用生命歷險目擊、記錄、詮釋了自己的見聞和感受。他憎恨戰爭,決心終生將戰爭作為採訪題材,不是為了追求刺激,而是為了揭露戰爭的殘酷。
1942年夏天,卡帕接受美國雜誌《科利爾》(Collier’s)戰地攝影任務前往英國。他在船上便遭遇到一場英德戰艦的近距離激戰,當即為《科利爾》完成了「北大西洋戰役」的圖片報導。然後他在倫敦入伍,擔任美國戰地記者奔赴北非報導戰事。
1943年春他跟隨進攻西西里島的美軍空降兵一起跳傘降落,最先報導了這場戰事,並成為其他戰地記者的採訪對象。這時他已轉到美國《生活》雜誌工作。
1944年6月6日他和美軍士兵乘駁船在離法國西岸10英里處搶灘登陸。這就是著名的諾曼地登陸戰,扭轉歐洲戰局的關鍵一役,徹底挫敗了法西斯西線牢不可破的神話。
美國電影《拯救雷恩大兵》( Saving Private Ryan)長達數十分鐘的開場裡,展現過這次搶灘登陸的慘烈。當時,奧馬哈海灘上煙霧彌漫,地上立滿了張牙舞爪的鐵架障礙和鐵絲網,場面凌亂得恍若一處超現實主義畫作,迎面而來的是德國機槍的轟狂掃射。士兵們邁下了駁船,涉水前進強行登陸,屍體隨著海潮翻騰。美軍的兩棲坦克被燒毀、駁船被擊沉。
在這樣的背景下,在死亡的恐懼中,卡帕渾身發抖,瘋狂「亂拍」出一組「失焦」的照片。這些照片焦點偏廢,焦距不準,曝光不成功,畫面模糊,並且缺乏構圖,但卻無限逼真地記錄了戰爭實況,是對這場艱苦卓絕登陸戰的最好的寫照。反觀其他同行的記者只是躲在運送駁船的母船裡,根本沒有下海。
《奧馬哈海灘》,攝於 1944 年二戰諾曼地登陸戰
這幅照片最符合卡帕的至理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在諾曼地登陸日,卡帕甚至跑在士兵之前,他的背後就是德軍的機槍掃射和炮火連天的轟炸。
卡帕最震撼人心的作品,被世人譽為「不朽的歷史見證」。照片中的士兵是盟軍116師的愛德華.雷根,這是卡帕的戰地照片中惟一被認出來的人,也是第一批登陸的士兵中少數的倖存者之一。當時愛德華.雷根被血紅的海水包圍,身邊漂著戰友的屍體。照片?出後,愛德華.雷根的母親從雜誌上剪下他的照片,流下憂喜參半的淚水。
與其說卡帕是個戰地記者,倒不如說他是個冒險家,或者說他是手持照相機衝鋒陷陣的另一種士兵。卡帕堅持奔走在戰事核心地帶,他目睹了太多死亡,他所拍的士兵照片往往就成了他們的遺像,因此他痛恨自己的職業。
「這些照片是給喪事承辦者們用的,而我並不想成為其中一員。如果我要參加那些陣亡士兵的葬禮,我發誓一定要和他們一起在戰場上戰鬥。」卡帕和士兵站在一起,把生命押在了砲火中。在戰鬥時刻,他總是跟隨著將士們,冒著槍林彈雨進行拍攝。為了拍到優秀照片,他不惜冒生命危險。
卡帕的戰地照片是對戰爭的冷靜詛咒。他在諾曼地登陸現場的攝影行動,為戰地記者塑造了精神典範。「失焦」並不能掩蓋其作品的偉大,反而呈現了一個隱喻了:戰爭就是和平、安寧、文明的「失焦」。
卡帕一生追求的就是讓歷史永遠記住那些西班牙內戰中衝鋒陷陣、飲彈身亡的普通戰士,記住第二次世界大戰行將結束時在萊比錫陽臺上中彈倒地的美軍大兵……。
美國攝影家亞瑟.羅思坦(Arthur Rothstein)的《紀實攝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中有一段關於「羅伯特.卡帕的英勇事蹟」的文字:「二次大戰後,卡帕原本希望成為『失業的戰地攝影師』,但1948年他又跑到以色列去記錄那個新成立國家的爭鬥。」1954年德高望重的他又進了在越南紅河三角洲熱帶叢林中的法國作戰部隊,結果被地雷炸死。」
卡帕在18年間拍攝了5次戰爭,留給後世一項人性的勇氣——他個人的和永遠保存在他照片中那些人的勇氣。他的作家好友約翰.史坦貝克(John Ernst Steinbeck)說:「羅伯特.卡帕不僅留下一部戰爭編年史,更留下一種精神。」
海明威則寫道:「他是個很好的朋友,也是個偉大而非常勇敢的攝影家。命運如此捉弄他,是我們每個人的不幸。對卡帕更是特別不幸,他精力這麼充沛,想到他死了,令人終日難過。卡帕創作了一份反戰的遺言,也為它付出了性命。」
羅伯特.卡帕臨終一刻按下快門之照,1954年攝於越戰
卡帕鏡頭下的中國
1938年3月,卡帕輾轉來到中國報導採訪,拍攝了一大批反映中國軍民抗擊日本侵略軍的照片,成為真切記載中國歷史的珍貴文獻。
「那是同一種性質的戰爭:西班牙人民針對侵略者的戰爭和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人的戰爭。」於是卡帕同意隨另一位戰地記者約里斯.伊文斯(Joris Ivens)前來中國,拍攝一部紀錄片《四億人》(The 400 Million),也與中國結下了一段不解之緣。
拍攝宋美玲
羅伯特.卡帕拍攝宋美齡
宋美玲在美國接受教育,深知媒體的重要性,她決定親自過問《四億人》,只有得到她的批准,伊文斯和他的攝影小組才能拍攝抗擊日本人的情形。
當攝影小組到達漢口後,宋美玲將攝製人員限制在漢口範圍內,並派間諜跟蹤他們。伊文斯在回憶錄中說道,他希望拍攝到毛澤東武裝力量的情況,但「蔣夫人」不允許。
在國軍衛隊的嚴密保護下,卡帕和伊文思進行了深入、細緻的拍攝和採訪。目睹日寇對中國的侵略,他拍下了許多揭露日本侵略軍罪行的新聞照片。
他拍過一張後來聞名於世的中國士兵肖像,並成為當年《生活》雜誌的封面人物,讓美國及全世界瞭解了中國抗戰的決心,贏得了民眾的廣泛支持。
拍攝對日抗戰
隨著抗戰全面爆發,國軍在正面戰場的作戰愈加激烈,卡帕和伊文思一路上都看到大量中國軍隊,他拍下了。
他去過徐州前線,那裡臺兒莊戰役血戰猶酣,他拍下了。
與蔣介石政府有交情的德國,礙於盟友日本的強烈要求,撤出中國;而當時最精銳的德式武裝新軍,在日後的淞滬會戰和遠征緬甸中打出了威名。他拍下了。
羅伯特.卡帕拍攝中國士兵肖像
蔣介石為阻擋日軍進攻,在河南花園口炸開黃河大堤;大堤決口造成驚人效果,但日軍進攻僅停頓了幾個星期,而數百萬中國人卻因此無家可歸。他拍下了。
沿途是絡繹不絕的傾家蕩產、背井離鄉的難民,他也拍下了……。
羅伯特.卡帕拍攝沿途中國難民
卡帕鏡頭裡的中國千瘡百孔,一片廢墟。
卡帕鏡頭裡的中國讓我們羞於忘卻教訓,讓我們勇敢前行。
卡帕的愛情傳奇
歌爾達.塔羅
羅伯特.卡帕不但是一個號稱「戰爭攝影之神」的著名記者,還是一個男人味十足、魅力四射的中歐匈牙利人。
他在動盪而短暫的一生中,贏得了兩位傑出女性的真摯愛情。不過,感情豐富的他,一生結交過的各種女子不計其數。他那帶著孩子式的調皮和頑劣而富有魅力的微笑,「輕而易舉地攻破所有女人矜持的自閉與防範」,引起無數女性的愛憐和傾慕。
1935年前後,卡帕在法國巴黎和德國姑娘「小紅狐」歌爾達.塔羅相識相戀。塔羅嬌小美麗、善解人意,她不僅在生活對卡帕照顧得無微不至,還是他事業上的夥伴,幫他打開了作品的銷售門路。
塔羅也是個攝影家,「羅伯特.卡帕」這個名字最初也是她取的,所以卡帕戲稱塔羅是他的「發明人」。塔羅天性樂觀,在戰火紛飛的歲月裡依然能開懷大笑。這段他們用愛情照亮的歲月,是兩人一生中彌足珍貴的時期。正在他們為愛情熾熱燃燒時,塔羅意識到自由對新聞記者的重要性,婚姻會成為束縛,含淚拒絕了卡帕的求婚。
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他倆雙雙奔赴戰場,共同從事新聞報導。卡帕因拍攝《戰士之死》一舉成名。但是,1937年7月26日對他來說是最不幸、最悲痛的一天,塔羅在一次軍事行動中被共和軍方面的坦克履帶殘酷軋死。卡帕感情上遭受了沉重打擊,非常內疚,此後自責、酗酒、餒落長達4個月;於是後來更加痛恨戰爭,而終生獻身於戰地報導。
英格麗.褒曼
相信大家對飾演《北非諜影》女主角的著名影星英格麗‧褒曼並不陌生。褒曼天生麗質、驚豔一時,被譽為「全世界的情人」。
1945年卡帕和褒曼初識於浪漫之都巴黎,他們一見如故,非常投緣。褒曼戲稱他是「一個有趣的、穿大兵服裝拍照的人」。此後,在巴黎、柏林、好萊塢,兩人感情不斷加深,達到如膠似漆的地步。
但就在褒曼提出求婚時,卡帕卻斷然拒絕。卡帕深知自己這種將生命付諸冒險的生活方式並不適合常人婚姻,他無法承擔起對褒曼的責任,只能抽身離去。1954年卡帕在越南採訪時誤踩地雷,炸得血肉模糊,屍骨不存,魂歸天外,這段悲情的傳奇也從此劃上句點。
被封為「最偉大的戰地記者」。他憎恨戰爭,揭露戰爭,最後卒於戰場上。
羅伯特.卡帕簡介
羅伯特.卡帕(西元1913年-1954年),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戰地記者、戰地攝影師,被譽為「戰地之神」、「戰地攝影鼻祖」。
古往今來,無數拿相機、對鏡頭的人當中,沒有誰的相機比卡帕更簡陋,卻也沒有誰的成就能比得上他。在全球戰地記者中,他的影響最為深遠。在人們心目中,他儼然成為一個傳奇。
曾經有人說過:「一個普通人,如果不知道羅伯特.卡帕,那叫做『遺憾』;一個攝影工作者,如果不知道羅伯特.卡帕,那叫做『無知』;一個戰地攝影記者,如果不知道羅伯特.卡帕,那叫做『羞恥』。因為,他是攝影記者中極少數被『偉大』一詞所修飾的人。」
家庭背景
卡帕出生於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一個猶太家庭,原名安德烈.弗萊德曼(Andre Friedmann),卡帕是他的筆名。卡帕在德國柏林大學政治系畢業後,半工半讀,在照相館裡做師傅的助手,就這樣和攝影結了緣。不久之後,由於納粹德國日漸興起排猶風浪,無奈之下他只得到法國巴黎當攝影記者,還曾經一度窮困潦倒、一文不名。
後來,由於攝影作品受到某家雜誌社重視,他便被委派到戰地進行現場採訪。從此,卡帕背著他那部小小的萊卡(Leica)相機,開始戰地記者生涯,不時穿梭於槍林彈雨當中。在卡帕短短的 41 年人生歷程中,竟採訪過 5 次重大戰爭!
一舉成名
1936年西班牙內戰發生,卡帕親赴戰場,於同年9月5日拍攝了一名戰士中彈而即將倒下的瞬間畫面。這幅《戰士之死》的作品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畫面充滿了死亡的震撼,立刻震撼了當時的攝影界,成為戰爭攝影的不朽作品,也成為卡帕的傳世之作。
當時和卡帕一起到西班牙採訪的,還有他的女友、德藉女攝影家歌爾達.塔羅(Gerda Taro),他們共同奮不顧身地出沒於硝煙彌漫的戰場。後來塔羅不幸死於戰車的履帶之下,悲傷的卡帕只好流淚告別西班牙,但他的目光卻從此永遠關注著戰場。
卡帕一生的攝影創作多取材戰爭,他把照相機作為揭露戰爭的武器。卡帕說:「照相機本身並不能阻止戰爭,但照相機拍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戰爭,阻止戰爭發展。」他還曾經表示:「我憎恨戰爭,所以要(用鏡頭與筆)揭露戰爭。」
1937年日軍侵華。次年卡帕擔任同盟國的戰地記者,與《西行漫記》(Red Star Over China)的作者斯諾(Edgar Snow)等人一同來華採訪。到了西安後,因受到當局阻撓,卡帕未能成行。當時他是抗日戰爭期間唯一能在中國戰區採訪的盟軍記者。他在上海等地拍攝了許多揭露日本侵略軍罪行的新聞照片,公諸於世,引起很大的?響。
之後卡帕又去了英國、北非、義大利等地戰場進行攝影採訪。西元1944年聯合國部隊開闢第二次大戰場,他隨軍參加了法國北部的諾曼第登陸戰,拍下了大量極為精彩的報導照片。
二戰之後
羅伯特.卡帕正在進行攝影工作
1946年,卡帕與波蘭籍的西摩(David Seymour)和法國籍的布雷松(Henri Cartier-Bresson)在美國紐約相聚,他們共同成立了「馬格南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或稱馬格南圖片社),在巴黎和紐約分設辦事機構,卡帕被選為第一任主席。此後馬格南幾乎成了傑出新聞攝影的代名詞,也使該社新聞攝影師成了自由人,他們不受雇於任何一家報紙雜誌,而是自己擁有圖片的版權,由攝影社賣給多家機構。
在「馬格南」成立後的30餘年中,凡是西方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發生了大事,都少不了馬格南攝影社的記者。他們以忘我的熱情,甚至不惜以鮮血和生命深入到第一線拍攝,為新聞攝影的形式和內容樹立了新的典範。因此,有人稱馬格南是「有史以來最具影響力的攝影組織,攝影頂尖高手的雲集地」。
二次大戰之後,卡帕接著拍攝戰爭和廢墟和廢墟上的人們。他的名言是:「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所以他每每奔赴戰地,親臨一線。
巨星殞世
西元1954年,卡帕不顧親友勸阻,悄悄來到越戰戰場。5月25日,不幸誤踏地雷身亡,得年僅41歲。在這裡,他拍下了生前最後一幅作品《越南的悲劇》。
卡帕是第一個死於越戰的美國記者。越戰時期,在越南的土地上共有135位新聞攝影記者殉職,卡帕是最負盛名的一位。而卡帕身故前不久拍攝的《在親人的葬禮上》的照片,後來榮獲1955年世界新聞攝影比賽獲獎作品。
1954年6月25日,美國各大報刊都登出了卡帕的死訊。第二天著名的《每日新聞》(Daily News)用大標題報導「關於卡帕之死」,紐約各地電視臺、報刊、廣播電臺也以極大篇幅刊登報導,一致讚揚他是最勇敢的戰地攝影家。
為了紀念他,此後世界上曾舉辦13次以上卡帕個人作品展覽,許多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攝影書刊都介紹過羅伯特.卡帕。
1955年美國《生活》(Life)雜誌和「海外記者俱樂部」(Overseas Press Club of America)設立了「羅伯特.卡帕金牌獎」(Robert Capa Gold Medal),藉以鼓勵在新聞攝影上有成就的攝影記者。
堪稱人類攝影史上最傑出戰地攝影家的羅伯特.卡帕,以裸露的真實向人們展示了西班牙內戰、中國抗日戰爭、二次大戰、越南戰爭的歷史畫卷。而他與美國好萊塢著名影星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的愛情悲劇,更為其記者生涯增添了幾抹絢麗的色彩。
戰地之神的攝影生涯
作品特色
卡帕出生在匈牙利,在德國受教育,在法國謀生,在西班牙內戰中成名,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為美國媒體工作,到過中國、英國、北非、義大利等地,後來被派駐日本,最終死在越南……,這就是他的曲折人生。
卡帕活得真實、自我,雖不乏放蕩,卻非常可愛。他貪杯好色、嗜賭成性,但關心人類命運,對不同國籍、種族、性別、貧富的人一視同仁。
看卡帕的照片,不會讓人覺得技巧的高超,而是顯露出一股用生命才能換取的勇氣,沒有人會批評他表現得夠不夠精緻,傳達得夠不夠有力,剪裁得夠不夠緊湊,快門按得夠不夠恰到好處。這種大無畏的精神使他的照片被任何派別的攝影師都奉為經典。
他最出名的照片《戰士之死》的解析度相當差,而另一幅《諾曼地登陸》甚至模糊不清。焦距、光圈、快門在他的照片裡都是無用的名詞,卡帕不是用機器,而是用生命在拍照。
卡帕這位渾身散發著迷人魅力的男子,他的作品樸素而直率,卻遠遠勝過他的許多後繼者,他讓我們面對的是時間、空間、事件的真實,而不是一幅精緻琢磨、感人肺腑的攝影作品。那是一種將你拉進一個場景的力量;你沒有旁觀的餘地,馬上就置身其中,而感到惶惶然。
卡帕的作品
1936年法西斯主義在許多國家相繼抬頭。西班牙內戰期間,卡帕所拍攝的《戰士之死》(Falling Soldier)捕捉到一個戰士跳出戰壕,準備向敵人發起衝擊,卻被對方子彈擊中頭部,身體突然頓住,中槍倒下的瞬間狀態。卡帕面對這突如其來的事件,條件反射地迅速按下快門。這一幅照片被形容為有史以來最具戲劇性的戰爭照片,堪稱經典之作。
《戰士之死》,攝於1936年西班牙內戰
此為羅伯特.卡帕名作,捕捉了一位戰士中彈倒下的瞬間。
二次大戰期間,卡帕深入歐洲戰區各個前線,在他親歷的歐洲戰場攝影手記《失焦》(Slightly out of Focus)中,卡帕用鏡頭,用心靈,用生命歷險目擊、記錄、詮釋了自己的見聞和感受。他憎恨戰爭,決心終生將戰爭作為採訪題材,不是為了追求刺激,而是為了揭露戰爭的殘酷。
1942年夏天,卡帕接受美國雜誌《科利爾》(Collier’s)戰地攝影任務前往英國。他在船上便遭遇到一場英德戰艦的近距離激戰,當即為《科利爾》完成了「北大西洋戰役」的圖片報導。然後他在倫敦入伍,擔任美國戰地記者奔赴北非報導戰事。
1943年春他跟隨進攻西西里島的美軍空降兵一起跳傘降落,最先報導了這場戰事,並成為其他戰地記者的採訪對象。這時他已轉到美國《生活》雜誌工作。
1944年6月6日他和美軍士兵乘駁船在離法國西岸10英里處搶灘登陸。這就是著名的諾曼地登陸戰,扭轉歐洲戰局的關鍵一役,徹底挫敗了法西斯西線牢不可破的神話。
美國電影《拯救雷恩大兵》( Saving Private Ryan)長達數十分鐘的開場裡,展現過這次搶灘登陸的慘烈。當時,奧馬哈海灘上煙霧彌漫,地上立滿了張牙舞爪的鐵架障礙和鐵絲網,場面凌亂得恍若一處超現實主義畫作,迎面而來的是德國機槍的轟狂掃射。士兵們邁下了駁船,涉水前進強行登陸,屍體隨著海潮翻騰。美軍的兩棲坦克被燒毀、駁船被擊沉。
在這樣的背景下,在死亡的恐懼中,卡帕渾身發抖,瘋狂「亂拍」出一組「失焦」的照片。這些照片焦點偏廢,焦距不準,曝光不成功,畫面模糊,並且缺乏構圖,但卻無限逼真地記錄了戰爭實況,是對這場艱苦卓絕登陸戰的最好的寫照。反觀其他同行的記者只是躲在運送駁船的母船裡,根本沒有下海。
《奧馬哈海灘》,攝於 1944 年二戰諾曼地登陸戰
這幅照片最符合卡帕的至理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在諾曼地登陸日,卡帕甚至跑在士兵之前,他的背後就是德軍的機槍掃射和炮火連天的轟炸。
卡帕最震撼人心的作品,被世人譽為「不朽的歷史見證」。照片中的士兵是盟軍116師的愛德華.雷根,這是卡帕的戰地照片中惟一被認出來的人,也是第一批登陸的士兵中少數的倖存者之一。當時愛德華.雷根被血紅的海水包圍,身邊漂著戰友的屍體。照片?出後,愛德華.雷根的母親從雜誌上剪下他的照片,流下憂喜參半的淚水。
與其說卡帕是個戰地記者,倒不如說他是個冒險家,或者說他是手持照相機衝鋒陷陣的另一種士兵。卡帕堅持奔走在戰事核心地帶,他目睹了太多死亡,他所拍的士兵照片往往就成了他們的遺像,因此他痛恨自己的職業。
「這些照片是給喪事承辦者們用的,而我並不想成為其中一員。如果我要參加那些陣亡士兵的葬禮,我發誓一定要和他們一起在戰場上戰鬥。」卡帕和士兵站在一起,把生命押在了砲火中。在戰鬥時刻,他總是跟隨著將士們,冒著槍林彈雨進行拍攝。為了拍到優秀照片,他不惜冒生命危險。
卡帕的戰地照片是對戰爭的冷靜詛咒。他在諾曼地登陸現場的攝影行動,為戰地記者塑造了精神典範。「失焦」並不能掩蓋其作品的偉大,反而呈現了一個隱喻了:戰爭就是和平、安寧、文明的「失焦」。
卡帕一生追求的就是讓歷史永遠記住那些西班牙內戰中衝鋒陷陣、飲彈身亡的普通戰士,記住第二次世界大戰行將結束時在萊比錫陽臺上中彈倒地的美軍大兵……。
美國攝影家亞瑟.羅思坦(Arthur Rothstein)的《紀實攝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中有一段關於「羅伯特.卡帕的英勇事蹟」的文字:「二次大戰後,卡帕原本希望成為『失業的戰地攝影師』,但1948年他又跑到以色列去記錄那個新成立國家的爭鬥。」1954年德高望重的他又進了在越南紅河三角洲熱帶叢林中的法國作戰部隊,結果被地雷炸死。」
卡帕在18年間拍攝了5次戰爭,留給後世一項人性的勇氣——他個人的和永遠保存在他照片中那些人的勇氣。他的作家好友約翰.史坦貝克(John Ernst Steinbeck)說:「羅伯特.卡帕不僅留下一部戰爭編年史,更留下一種精神。」
海明威則寫道:「他是個很好的朋友,也是個偉大而非常勇敢的攝影家。命運如此捉弄他,是我們每個人的不幸。對卡帕更是特別不幸,他精力這麼充沛,想到他死了,令人終日難過。卡帕創作了一份反戰的遺言,也為它付出了性命。」
羅伯特.卡帕臨終一刻按下快門之照,1954年攝於越戰
卡帕鏡頭下的中國
1938年3月,卡帕輾轉來到中國報導採訪,拍攝了一大批反映中國軍民抗擊日本侵略軍的照片,成為真切記載中國歷史的珍貴文獻。
「那是同一種性質的戰爭:西班牙人民針對侵略者的戰爭和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人的戰爭。」於是卡帕同意隨另一位戰地記者約里斯.伊文斯(Joris Ivens)前來中國,拍攝一部紀錄片《四億人》(The 400 Million),也與中國結下了一段不解之緣。
拍攝宋美玲
羅伯特.卡帕拍攝宋美齡
宋美玲在美國接受教育,深知媒體的重要性,她決定親自過問《四億人》,只有得到她的批准,伊文斯和他的攝影小組才能拍攝抗擊日本人的情形。
當攝影小組到達漢口後,宋美玲將攝製人員限制在漢口範圍內,並派間諜跟蹤他們。伊文斯在回憶錄中說道,他希望拍攝到毛澤東武裝力量的情況,但「蔣夫人」不允許。
在國軍衛隊的嚴密保護下,卡帕和伊文思進行了深入、細緻的拍攝和採訪。目睹日寇對中國的侵略,他拍下了許多揭露日本侵略軍罪行的新聞照片。
他拍過一張後來聞名於世的中國士兵肖像,並成為當年《生活》雜誌的封面人物,讓美國及全世界瞭解了中國抗戰的決心,贏得了民眾的廣泛支持。
拍攝對日抗戰
隨著抗戰全面爆發,國軍在正面戰場的作戰愈加激烈,卡帕和伊文思一路上都看到大量中國軍隊,他拍下了。
他去過徐州前線,那裡臺兒莊戰役血戰猶酣,他拍下了。
與蔣介石政府有交情的德國,礙於盟友日本的強烈要求,撤出中國;而當時最精銳的德式武裝新軍,在日後的淞滬會戰和遠征緬甸中打出了威名。他拍下了。
羅伯特.卡帕拍攝中國士兵肖像
蔣介石為阻擋日軍進攻,在河南花園口炸開黃河大堤;大堤決口造成驚人效果,但日軍進攻僅停頓了幾個星期,而數百萬中國人卻因此無家可歸。他拍下了。
沿途是絡繹不絕的傾家蕩產、背井離鄉的難民,他也拍下了……。
羅伯特.卡帕拍攝沿途中國難民
卡帕鏡頭裡的中國千瘡百孔,一片廢墟。
卡帕鏡頭裡的中國讓我們羞於忘卻教訓,讓我們勇敢前行。
卡帕的愛情傳奇
歌爾達.塔羅
羅伯特.卡帕不但是一個號稱「戰爭攝影之神」的著名記者,還是一個男人味十足、魅力四射的中歐匈牙利人。
他在動盪而短暫的一生中,贏得了兩位傑出女性的真摯愛情。不過,感情豐富的他,一生結交過的各種女子不計其數。他那帶著孩子式的調皮和頑劣而富有魅力的微笑,「輕而易舉地攻破所有女人矜持的自閉與防範」,引起無數女性的愛憐和傾慕。
1935年前後,卡帕在法國巴黎和德國姑娘「小紅狐」歌爾達.塔羅相識相戀。塔羅嬌小美麗、善解人意,她不僅在生活對卡帕照顧得無微不至,還是他事業上的夥伴,幫他打開了作品的銷售門路。
塔羅也是個攝影家,「羅伯特.卡帕」這個名字最初也是她取的,所以卡帕戲稱塔羅是他的「發明人」。塔羅天性樂觀,在戰火紛飛的歲月裡依然能開懷大笑。這段他們用愛情照亮的歲月,是兩人一生中彌足珍貴的時期。正在他們為愛情熾熱燃燒時,塔羅意識到自由對新聞記者的重要性,婚姻會成為束縛,含淚拒絕了卡帕的求婚。
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他倆雙雙奔赴戰場,共同從事新聞報導。卡帕因拍攝《戰士之死》一舉成名。但是,1937年7月26日對他來說是最不幸、最悲痛的一天,塔羅在一次軍事行動中被共和軍方面的坦克履帶殘酷軋死。卡帕感情上遭受了沉重打擊,非常內疚,此後自責、酗酒、餒落長達4個月;於是後來更加痛恨戰爭,而終生獻身於戰地報導。
英格麗.褒曼
相信大家對飾演《北非諜影》女主角的著名影星英格麗‧褒曼並不陌生。褒曼天生麗質、驚豔一時,被譽為「全世界的情人」。
1945年卡帕和褒曼初識於浪漫之都巴黎,他們一見如故,非常投緣。褒曼戲稱他是「一個有趣的、穿大兵服裝拍照的人」。此後,在巴黎、柏林、好萊塢,兩人感情不斷加深,達到如膠似漆的地步。
但就在褒曼提出求婚時,卡帕卻斷然拒絕。卡帕深知自己這種將生命付諸冒險的生活方式並不適合常人婚姻,他無法承擔起對褒曼的責任,只能抽身離去。1954年卡帕在越南採訪時誤踩地雷,炸得血肉模糊,屍骨不存,魂歸天外,這段悲情的傳奇也從此劃上句點。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