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臺灣社會福利運動與政策效應:2000-2018年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2000年後臺灣歷經三次政黨輪替,已從民主轉型進入民主鞏固的階段。然而,民主政治的成熟,從不意味社會全面進步。面對人口老化、經濟停滯、減稅趨勢,長達十餘年的社會福利擴張也遭受嚴苛考驗。
福利國家的主戰場,始終是家庭、市場與國家的界線挪移。如何鬆綁照顧責任與婚家體制對性/別的壓迫、防守政商網絡過度擠壓社會權、及和整裝成軍的保守價值對抗,是未來的挑戰。
本書剖析千禧年至今,17個社會福利運動如何藉創新的組織動員、行動策略、抗爭劇碼與倡議論述,對公共政策形成一股忽視不了的力量。當代社會福利亦出現定義拓邊,身分肯認、照顧尊嚴、草根參與,成為新一代的關懷視野。
社會福利運動最終在挑戰:國家能否建構一套整合醫療、勞動、照顧與服務的制度?將資源配置的標準,從補貼邊緣弱勢轉化到制度性的個人權益,肯認風險分擔的機制必須由社會共同承擔,而不只是個人責任或家庭倫理。
本書的集結出版,正是我們選擇的倡議方式之一,期待藉此提升國人對社會福利議題的關心與支持,也為臺灣社會福利運動留下寶貴紀實。
本書特色
(一)臺灣的社會福利發展日益多元,除了傳統的經濟安全與福利服務外,婚姻平權、長期照顧、性別運動、青年公民、國際人權等新興課題,逐漸成為關切與討論的範疇,本書嘗試記錄臺灣公民權擴充和完整化歷程中的「運動」角色。
(二)臺灣社會福利運動的動員結構與策略,隨著組織的制度化與專業化、社群媒體的創新,也出現更多元嶄新的形式,開啟更廣泛的倡議空間。
(三)本書觀察時間橫跨臺灣自2000年以來的三次政黨輪替(2000、2008、2016),因而可以在較長的歷史時間軸裡考察運動演進的軌跡中,社福運動與不同黨派執政的互動,及其政策路線與運動策略的異同。
福利國家的主戰場,始終是家庭、市場與國家的界線挪移。如何鬆綁照顧責任與婚家體制對性/別的壓迫、防守政商網絡過度擠壓社會權、及和整裝成軍的保守價值對抗,是未來的挑戰。
本書剖析千禧年至今,17個社會福利運動如何藉創新的組織動員、行動策略、抗爭劇碼與倡議論述,對公共政策形成一股忽視不了的力量。當代社會福利亦出現定義拓邊,身分肯認、照顧尊嚴、草根參與,成為新一代的關懷視野。
社會福利運動最終在挑戰:國家能否建構一套整合醫療、勞動、照顧與服務的制度?將資源配置的標準,從補貼邊緣弱勢轉化到制度性的個人權益,肯認風險分擔的機制必須由社會共同承擔,而不只是個人責任或家庭倫理。
本書的集結出版,正是我們選擇的倡議方式之一,期待藉此提升國人對社會福利議題的關心與支持,也為臺灣社會福利運動留下寶貴紀實。
本書特色
(一)臺灣的社會福利發展日益多元,除了傳統的經濟安全與福利服務外,婚姻平權、長期照顧、性別運動、青年公民、國際人權等新興課題,逐漸成為關切與討論的範疇,本書嘗試記錄臺灣公民權擴充和完整化歷程中的「運動」角色。
(二)臺灣社會福利運動的動員結構與策略,隨著組織的制度化與專業化、社群媒體的創新,也出現更多元嶄新的形式,開啟更廣泛的倡議空間。
(三)本書觀察時間橫跨臺灣自2000年以來的三次政黨輪替(2000、2008、2016),因而可以在較長的歷史時間軸裡考察運動演進的軌跡中,社福運動與不同黨派執政的互動,及其政策路線與運動策略的異同。
目錄
編者序 蕭新煌、官有垣、王舒芸
第一篇 臺灣社會福利運動的前世今生
第一章 總論:勾勒千禧年後的臺灣社會福利運動
/蕭新煌、官有垣、王舒芸、劉侑學
第二章 臺灣第三部門發展與社會福利運動
/杜承嶸、官有垣
第三章 解嚴後社會工作者的政治參與:社聯工作室的運動角色
/王增勇
第四章 新世代基進社工的參與和回應:工會時代
/周孟謙
第二篇 未竟的民主:隱形身分的再現與平等實踐
第五章 臺灣的性別運動與變動中親密關係樣貌
/沈秀華
第六章 桃花爛漫始抬眸:臺灣同性婚姻法制化運動
/林實芳
第七章 挑戰權威知識:臺灣的生產改革運動
/謝新誼、吳嘉苓
第八章 托育擴張之路:論述、托盟與行政官僚的共舞
/王兆慶、王舒芸
第九章 當潛水的照顧者浮現:家總的成立與路線爭議
/陳正芬
第十章 照顧正義運動:從家務移工休假權到反血汗長照
/吳靜如、許淳淮
第三篇 失守的底線:勞動彈性化的抵抗與團結嘗試
第十一章 工時改革法案之政治分析:工會的行動策略與政策後果
/劉侑學
第十二章 到典型僱傭之路:一個以派遣勞工為主體的產業工會終結派遣歷程
/陳柏謙
第十三章 從邊緣到中心:大學兼任教師的勞權抗爭
/林柏儀
第十四章 無產階級化的醫療專業:臺灣醫師爭取勞動權益的歷史
/陳宥任
第四篇 福利拓邊時代:權利邊界的抗爭與突圍
第十五章 行無礙的倡議:障礙者的網路動員與現身
/張恒豪、游鯉綺、許朝富
第十六章 世代正義與修憲行動:十八歲公民權運動
/葉大華
第十七章 國際人權公約在臺灣:官僚與人權的寧靜對決
/施逸翔
第十八章 從農業改革到農民參政
/吳紹文
第十九章 核電歸零:臺灣反核運動2000-2017
/倪世傑
第一篇 臺灣社會福利運動的前世今生
第一章 總論:勾勒千禧年後的臺灣社會福利運動
/蕭新煌、官有垣、王舒芸、劉侑學
第二章 臺灣第三部門發展與社會福利運動
/杜承嶸、官有垣
第三章 解嚴後社會工作者的政治參與:社聯工作室的運動角色
/王增勇
第四章 新世代基進社工的參與和回應:工會時代
/周孟謙
第二篇 未竟的民主:隱形身分的再現與平等實踐
第五章 臺灣的性別運動與變動中親密關係樣貌
/沈秀華
第六章 桃花爛漫始抬眸:臺灣同性婚姻法制化運動
/林實芳
第七章 挑戰權威知識:臺灣的生產改革運動
/謝新誼、吳嘉苓
第八章 托育擴張之路:論述、托盟與行政官僚的共舞
/王兆慶、王舒芸
第九章 當潛水的照顧者浮現:家總的成立與路線爭議
/陳正芬
第十章 照顧正義運動:從家務移工休假權到反血汗長照
/吳靜如、許淳淮
第三篇 失守的底線:勞動彈性化的抵抗與團結嘗試
第十一章 工時改革法案之政治分析:工會的行動策略與政策後果
/劉侑學
第十二章 到典型僱傭之路:一個以派遣勞工為主體的產業工會終結派遣歷程
/陳柏謙
第十三章 從邊緣到中心:大學兼任教師的勞權抗爭
/林柏儀
第十四章 無產階級化的醫療專業:臺灣醫師爭取勞動權益的歷史
/陳宥任
第四篇 福利拓邊時代:權利邊界的抗爭與突圍
第十五章 行無礙的倡議:障礙者的網路動員與現身
/張恒豪、游鯉綺、許朝富
第十六章 世代正義與修憲行動:十八歲公民權運動
/葉大華
第十七章 國際人權公約在臺灣:官僚與人權的寧靜對決
/施逸翔
第十八章 從農業改革到農民參政
/吳紹文
第十九章 核電歸零:臺灣反核運動2000-2017
/倪世傑
序/導讀
編者序
《臺灣社會福利運動與政策效應:2000-2018年》這本書是繼蕭新煌與林國明兩位教授在2000年出版的《臺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後,另一本接力探討千禧年後臺灣社會福利運動的發展動態,尤其關注社會福利「運動」與「政策」間的互動與關連性。
本書有三個特色,第一,臺灣的社會福利發展日益多元,除了傳統的經濟安全與福利服務外,婚姻平權、長期照顧、性別運動、青年公民、國際人權等新興課題,逐漸成為關切與討論的範疇,本書嘗試記錄臺灣公民權擴充和完整化歷程中的「運動」角色;第二,臺灣社會福利運動的動員結構與策略,隨著組織的制度化與專業化、社群媒體的創新,也出現更多元嶄新的形式,開啟更廣泛的倡議空間。第三,本書觀察時間橫跨臺灣自2000年以來的三次政黨輪替(2000、2008、2016),因而可以在較長的歷史時間軸裡考察運動演進的軌跡中,社福運動與不同黨派執政的互動,及其政策路線與運動策略的異同。
本書從發想到誕生歷經兩年多的時間。2016年5月,臺灣正值政治、產業、人口結構變遷的關鍵時刻,如何在經濟發展停滯與國家財政困難的大環境下,迎接高齡世代的新挑戰,是整體臺灣社會需嚴肅面對的課題。許多社會福利政策正面臨轉型,又適逢總統大選,因此「臺灣社會福利學會」將年會主題定為「高齡世代的社會福利轉型──科層治理、政黨與公民運動的交織對話」,邀集本書所有作者在年會中發表,會後一起開會,共同決定書寫的論點與方向。同年11月18日在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舉辦第一次專書工作坊,主編與作者們彼此就各章的初版提問、建議、相互激盪。
其次,由於本書各章的初稿皆經兩位學者匿名審稿,特別感謝臺灣民主基金會慷慨贊助本書稿費與審查費,以及第三部門學會吳佳倫執行祕書協助繁瑣的計畫與經費申請。此外,主編另邀請了七位匿名審查人針對本書整體內容與部分篇章提供寶貴的修改建議,讓各章的論點更為清晰,在此一併致上深摯的謝意。而後作者群們依據不同主題分別在2017年的「臺灣女性學學會年會」、「臺灣第三部門學會年會」、「臺灣社會研究學會年會」、與「臺灣社會學年會」發表,要特別感謝不同專業群體的年會參與者提供的迴響與建議。最後,感謝這19章25位作者的熱心響應、耐心討論、與細心修改,本書才可能出版問世。
本書係台灣第三部門學會、臺灣社會福利學會、與巨流圖書公司共同策劃出版的「臺灣第三部門研究叢書」第9號,特別感謝巨流編輯同仁的悉心協助,讓我們安心不少。最後,特別感謝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博士候選人劉侑學,2016年因擔任臺灣社會福利學會副祕書長自此兩年多的投入,舉凡年會、工作坊的籌備執行、與作者的觀點討論、聯繫催稿、文章送審、文字校對。全書上看三十萬字、數百則新聞,若沒有侑學的細心與耐心,本書無法順利出版。
《臺灣社會福利運動與政策效應:2000-2018年》這本書是繼蕭新煌與林國明兩位教授在2000年出版的《臺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後,另一本接力探討千禧年後臺灣社會福利運動的發展動態,尤其關注社會福利「運動」與「政策」間的互動與關連性。
本書有三個特色,第一,臺灣的社會福利發展日益多元,除了傳統的經濟安全與福利服務外,婚姻平權、長期照顧、性別運動、青年公民、國際人權等新興課題,逐漸成為關切與討論的範疇,本書嘗試記錄臺灣公民權擴充和完整化歷程中的「運動」角色;第二,臺灣社會福利運動的動員結構與策略,隨著組織的制度化與專業化、社群媒體的創新,也出現更多元嶄新的形式,開啟更廣泛的倡議空間。第三,本書觀察時間橫跨臺灣自2000年以來的三次政黨輪替(2000、2008、2016),因而可以在較長的歷史時間軸裡考察運動演進的軌跡中,社福運動與不同黨派執政的互動,及其政策路線與運動策略的異同。
本書從發想到誕生歷經兩年多的時間。2016年5月,臺灣正值政治、產業、人口結構變遷的關鍵時刻,如何在經濟發展停滯與國家財政困難的大環境下,迎接高齡世代的新挑戰,是整體臺灣社會需嚴肅面對的課題。許多社會福利政策正面臨轉型,又適逢總統大選,因此「臺灣社會福利學會」將年會主題定為「高齡世代的社會福利轉型──科層治理、政黨與公民運動的交織對話」,邀集本書所有作者在年會中發表,會後一起開會,共同決定書寫的論點與方向。同年11月18日在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舉辦第一次專書工作坊,主編與作者們彼此就各章的初版提問、建議、相互激盪。
其次,由於本書各章的初稿皆經兩位學者匿名審稿,特別感謝臺灣民主基金會慷慨贊助本書稿費與審查費,以及第三部門學會吳佳倫執行祕書協助繁瑣的計畫與經費申請。此外,主編另邀請了七位匿名審查人針對本書整體內容與部分篇章提供寶貴的修改建議,讓各章的論點更為清晰,在此一併致上深摯的謝意。而後作者群們依據不同主題分別在2017年的「臺灣女性學學會年會」、「臺灣第三部門學會年會」、「臺灣社會研究學會年會」、與「臺灣社會學年會」發表,要特別感謝不同專業群體的年會參與者提供的迴響與建議。最後,感謝這19章25位作者的熱心響應、耐心討論、與細心修改,本書才可能出版問世。
本書係台灣第三部門學會、臺灣社會福利學會、與巨流圖書公司共同策劃出版的「臺灣第三部門研究叢書」第9號,特別感謝巨流編輯同仁的悉心協助,讓我們安心不少。最後,特別感謝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博士候選人劉侑學,2016年因擔任臺灣社會福利學會副祕書長自此兩年多的投入,舉凡年會、工作坊的籌備執行、與作者的觀點討論、聯繫催稿、文章送審、文字校對。全書上看三十萬字、數百則新聞,若沒有侑學的細心與耐心,本書無法順利出版。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