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當你想尋找喜樂,你就開始不快樂
其實你本來就快樂,自己就是「喜」
關鍵是如何找到「我是喜」的秘密
讓你的人生是愛是喜
讓愛找上你
讓喜找到你
當你向外找愛,愛卻離你更遠
其實你本來就有愛,自己就是「愛」
重點是如何找到「我是愛」的密碼
當你想尋找喜樂,你就開始不快樂
其實你本來就快樂,自己就是「喜」
關鍵是如何找到「我是喜」的秘密
讓你的人生是愛是喜
「你是否非常在意別人如何看待你?你是否能夠做自己的主人?你到底是誰?為什麼你會活在這個世上?問了這一連串問題的人到底是誰?為什麼需要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的存在是否意味著某些任務正等待我們去執行?我們的生存到底是命運還是純屬偶然?」當我們看著別人的故事,便能夠反映出自己的經歷,並更深入地認識自我。我們可以從觀察任何事物的表層實相著手,慢慢地去瞭解其更深層的含意,或許你就能夠從中體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這本書是無關乎宗教的,但有好幾個有趣的啟示來自不同宗教。有些是科學的實證、個人經驗談,或與靈界接觸的事件,還有對人生目標不同層次的體悟。本書將逐步探討邁向證悟的步驟,與你分享一些與「覺悟」有關的經驗和故事。
這本書將逐步探討邁向證悟的步驟,與你分享一些與「覺悟」有關的經驗和故事。儘量以客觀的角度,呈現故事中的每一個角色,揭示每一個人物的真性情。接著,開始理解和學習生命的目標,分享物質世界、精神世界,闡述這兩個世界是如何與我們緊緊相連。並將探討吸引力的法則,同時談一談與我們周遭能量相關的有趣經驗,另外還有高靈的故事,以及祂們嘗試教導我們的課題。
當我們完全覺醒之時,就可以開始探索夢境,這個心的潛意識狀態。當徵兆顯現時,我們就可以練習如何在夢中覺醒。我很幸運能夠成為故事中的一份子,能夠分享這些在我生命歷程中所發生的故事。讓我們與我們的潛力接軌,重新回到我們原來的面貌。
因為你對愛與喜肩負使命,所以才自願投生娑婆,所以請跟隨你的心,邁向覺醒,自我反照,了解意識的目地--我們自身就是愛與喜。
其實你本來就快樂,自己就是「喜」
關鍵是如何找到「我是喜」的秘密
讓你的人生是愛是喜
讓愛找上你
讓喜找到你
當你向外找愛,愛卻離你更遠
其實你本來就有愛,自己就是「愛」
重點是如何找到「我是愛」的密碼
當你想尋找喜樂,你就開始不快樂
其實你本來就快樂,自己就是「喜」
關鍵是如何找到「我是喜」的秘密
讓你的人生是愛是喜
「你是否非常在意別人如何看待你?你是否能夠做自己的主人?你到底是誰?為什麼你會活在這個世上?問了這一連串問題的人到底是誰?為什麼需要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的存在是否意味著某些任務正等待我們去執行?我們的生存到底是命運還是純屬偶然?」當我們看著別人的故事,便能夠反映出自己的經歷,並更深入地認識自我。我們可以從觀察任何事物的表層實相著手,慢慢地去瞭解其更深層的含意,或許你就能夠從中體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這本書是無關乎宗教的,但有好幾個有趣的啟示來自不同宗教。有些是科學的實證、個人經驗談,或與靈界接觸的事件,還有對人生目標不同層次的體悟。本書將逐步探討邁向證悟的步驟,與你分享一些與「覺悟」有關的經驗和故事。
這本書將逐步探討邁向證悟的步驟,與你分享一些與「覺悟」有關的經驗和故事。儘量以客觀的角度,呈現故事中的每一個角色,揭示每一個人物的真性情。接著,開始理解和學習生命的目標,分享物質世界、精神世界,闡述這兩個世界是如何與我們緊緊相連。並將探討吸引力的法則,同時談一談與我們周遭能量相關的有趣經驗,另外還有高靈的故事,以及祂們嘗試教導我們的課題。
當我們完全覺醒之時,就可以開始探索夢境,這個心的潛意識狀態。當徵兆顯現時,我們就可以練習如何在夢中覺醒。我很幸運能夠成為故事中的一份子,能夠分享這些在我生命歷程中所發生的故事。讓我們與我們的潛力接軌,重新回到我們原來的面貌。
因為你對愛與喜肩負使命,所以才自願投生娑婆,所以請跟隨你的心,邁向覺醒,自我反照,了解意識的目地--我們自身就是愛與喜。
目錄
●自序 理解內在的能量
●第一章 「現在」的力量
●第二章 切莫與頭腦抗爭
●第三章 內在的實相反映出外在景象
●第四章 你的救贖
●第五章 活在未來的願望
●第六章 要去做才是最重要的
●第七章 最大的吸引力來源
●第八章 與高靈溝通的故事
●第九章 善用頭腦的潛能
●第十章 我是一切的美好
●第一章 「現在」的力量
●第二章 切莫與頭腦抗爭
●第三章 內在的實相反映出外在景象
●第四章 你的救贖
●第五章 活在未來的願望
●第六章 要去做才是最重要的
●第七章 最大的吸引力來源
●第八章 與高靈溝通的故事
●第九章 善用頭腦的潛能
●第十章 我是一切的美好
序/導讀
自序
理解內在的能量
我覺得撰寫這本書就是我人生的使命之一。我很難解釋這個現象,但是當我在敲著鍵盤的同時,這種使命感也同時存在。雖然到了夜深人靜,眼皮已經倦怠,但是雙手仍然會不停的寫著。雖然在閒暇時間好好休息很誘人,但我還是堅持寫下去。我不確定為什麼我會不斷地寫,我只是感覺自己就是把這本書公諸於世的一個工具。我不知道他人將如何看待這些文字,但是我並不在乎面對他們的批評。
我已做好充分準備,接受他們閱讀這些文字時的所有反應。有些人或許會覺得這些文字很有幫助、具啟發性,而其他人或許會覺得這些觀念沒有意義、誤導人。有些或許覺得這些故事很有趣,而其他人可能覺得很感人。我很理解每個人都來自不同文化和歷史背景,所以對於故事的內容也有不同的詮釋。說不定當我年紀更長,再重新閱讀這些文章時,也會有不同的觀感。
當我們放下對事情對與錯的判斷時,內心必然會是安詳平靜的。請記得這些也不是什麼新觀念,只不過是語序重組、看起來賦予嶄新意義的文字。對於這些觀念,我從小便有所領略。
◆你到底是誰?
假如你大聲將這本書唸出來,那麼將會聽聞,我將與你分享來自我生命哲思的聲音。倘若是以默唸的方式,那麼這本書就會是浮現在你腦際的聲音。但願來自我心底的這些真誠而嶄新的音聲,能夠使你深思自身經歷,以及更深刻地探究生命的真相。
生命所呈現的,絕對不是其表面的意義,你永遠都有有機會察覺到其背後更深層的意義。請不要以邏輯思考推論,也不要用語言文字來論斷,你只要用心感受即可,好好體會這本書將要傳達給你的訊息,此時此刻看到這些字的人,彼此都是有緣份的。請以純淨無染的心,觀察你的每個行為和念頭,這樣,你將會開始覺醒,並重新體驗不同的感覺。
我很感恩能夠促成這本書出版的種種因緣,這本書之所以誕生,因為我個人有我內在極為深刻某些值得和大家分享的人生經驗。更感謝所有在我生命中發出光和熱的人,感謝你與我分享你的人生經驗,有些故事原屬私人經歷,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分享的。因為不執著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因此所有的故事都沒有署名,但求分享,不執著身名,邀請有緣的人試著從不同的角度看待我們的生命。
這本書是無關乎宗教的,但有好幾個有趣的啟示來自不同宗教。有些是科學的實證、個人經驗談,或與靈界接觸的事件,還有對人生目標不同層次的體悟。如果這些文字感動了你的心靈,那麼請好好感受這善緣。假如某些故事和想法對你來說太陌生,那麼就單純地閱讀,在心中播下種子,當作一種消遣。
你是否非常在意別人如何看待你?你是否能夠做自己的主人?你到底是誰?為什麼你會活在這個世上?問了這一連串問題的人到底是誰?為什麼需要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當我們看著別人的故事,便能夠反映出自己的經歷,並更深入地認識自我。我們可以從觀察任何事物的表層實相著手,慢慢地去了解其更深層的含意,或許你就能夠從中體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我們的存在是否意味著某些任務正等待我們去執行?我們的生存到底是命運還是純屬偶然?
在這本書中,無所謂對錯,僅僅是我的意見分享、嘗試溝通,以及與更多的人有寶貴的生命互動。
倘若你發現某些經驗能夠對你的生命有所啟示,那麼請與他人分享。如果你覺得這些故事對你沒什麼幫助,那麼請靜靜聆聽,在你心中播下善因。這些種子或許無法當下發芽,但是請允許流動的發生,待因緣成熟之時種子必會茁壯成長。與此同時,你可以說出你的意見,以自己對生命的認知來幫助他人。
我們都來自不同的時空,所以相同一個故事對不同的人而言,有可能具備不同的含意。故事中的主人翁都還在不斷學習。學習的速度因人而異,每一則故事都以不同的方式呈現。故事人物最終不見得都有所醒悟,不過每一則故事的結尾,都會丟出幾個議題讓你細細思考。
◆我應該可以更優秀
從我十四歲開始,我就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直到今年三十六歲。過去的二十二年中,我對人生的看法不斷起變化。
我想與你分享我的經驗,這些經驗皆有其獨特性。我觀察到自己每天都在不斷的演化、改變和適應,我很習慣比較自己每天的微細差異。我今天和昨天是相同無異的嗎?到底是什麼改變了我?我有什麼樣的改變?有可能只是生理上,頭髮,或是指甲的微長,或是舊皮膚的代謝,有可能是我從各種經驗所獲得的新思路。每天的比較,能夠讓我意會到一切並非都在我的掌控之中。我常回想過去的一個月、一年,或是十年的時間,觀察這些細微變化的總和。
我回想過去有一段時間,我當時是多麼地鍾愛我的雙門跑車,執著讓我無時無刻惦念著這部跑車。我在學校時總是惦記著,心裡滿是跑車停泊的影子:在樹蔭下、在學校路邊,我感覺到車子和我是一體的。當我的朋友如果觸碰、踹車輪,或是告訴我他們多麼喜愛我的跑車時,我都感同身受,很是開心。我只是一個很普通的男生,在學校很用功,像一般高中生一樣希望得到同儕的艷羨,沒有這部跑車,我可沒什麼值得自豪的地方。在學校,我口才沒那麼好,又沒有那麼受歡迎,但是我自覺自己雖然外表平凡,實則內在比外表更具深度。
想要得到他人肯定的方式何其多,我則以駕駛跑車的方式來博得青睞,在學校獲得好成績,贏得老師更多的關注,並成為社工。這就是我!一個活在別人價值觀裡的我!每當我憶起自己十幾歲的歲月,我總以第三者的角度去審視。現在回想起來,我對自己當時的歲月沒有太大的執著。而我開始思考,何以我不能放下「昨天」的我?。為什麼我對昨日的我,那種執著遠勝於多年前的我?
或許如果我停止,這種執著就會變弱,不再這麼「黏膩」。在我們的生命中也常會有類似情況發生。我們會在情感上或是在身體上「黏著」某樣事物,對它產生執著。學習觀察我們一開始是如何沾染上這些事物,和認清自己的執著,就是放下執著的途徑。
放下痛苦的方法何其多,當你發現自己對某事物產生執著時,強行將之粉碎只能夠暫時緩解你的痛苦,而且事情過後必會留下傷痛之疤,無法得到究竟的改善。因為執著的習性依然如故,你或許不久又被別的事物所吸引,而且這次被黏著的程度可能更甚從前。
◆減輕執著
我們必須從客觀角度觀察整個過程,減輕這種黏膩或執著的程度。我們所黏著的事物,是有可能互相替代的,然而執著的感受始終不變。因此,與其把過剩的注意力集中在你執著的事物內容,不如把注意力集中在執著的型態,以及對執著的身體感受。觀察這些當下,然後分辨過去和未來的想法。執著會以未來,或是過去的方式呈現,但是比較不會以當下的方式呈現。我們將於後面章節,以故事或例子的形式做較深入的探討。
人們有時候以眼睛來判斷食物的味道,而不是以自己的味蕾品嚐菜餚的真實味道。與其懵懵懂懂地從不對應的感官擷取資訊,我們其實應該更正確地善用自己的感官。我們到了一個餐廳看著菜單上的菜色,在品嚐美食之前,我們便開始思索著要點什麼菜。我們會以過去的視覺經驗來「品嚐」這些食物。假如菜色看起來不錯,即代表味道應該不差。在中國人的經驗裡,熱騰騰的食物應該比較美味。
我們每個人都來自不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所以一道菜餚對某人可能是美食,對另一個人就不見得如此。譬如台灣人最愛吃的臭豆腐,很多外國人便聞之卻步。我們有著相同的味蕾,但是我們的腦袋卻傳遞了不同的訊息。
我們可能聽到了同一個聲音,但在心中對這個聲音卻有不同的詮釋。雖然是同一句很有智慧的話語,如果出自不同人的嘴巴,其效果可能有天壤之別。這句話,可能是出自父親、母親、一位僧人、一個小孩、一個陌生人,或是某個讓你產生成見之人口中。其實在話語出口之前,你心中早因定論而有了某些定見。我們雖然是透過耳朵來聽取,但是我們的「想蘊」(五蘊為色、受、想、行、識)會對這個聲音詮釋。
這個經過了詮釋的聲音,已經受主觀意識所染濁,因此一經大腦,這個聲音的原始意義已經產生質變,無法與原來的聲音一樣客觀,所以你最好是以一個觀察者細心聆聽。要當一個客觀觀察者的確不容易,因為我們還不習慣客觀,那也沒關係。
你可否問過自己,你的心就等於你嗎?你就是你的心?你是誰?我們有時候很在乎別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為什麼我們會如此在乎別人的眼光呢?這種活在別人價值觀的日子,從我們幼年開始,在家庭、學校、社會,無一不受影響。小朋友在發展出自我意識之前,他們是那麼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生活啊!
在沒有他人價值觀之前,他們的世界是多麼單純無染。當我們這些所謂的大人開始教導孩子,開始污染他們的思想,這些小朋友長大之後很可能就變成我們的「翻版」,然後他們又繼續複製這種類似的「再版」,就這般綿綿不息、永無止盡地循環。一個終止循環的方法,就是學習培養覺知的心,觀察當下。與其灌輸我們的下一代那套已經染污了的信念,不如培養他們建立起覺知的心。
何謂真實何謂虛幻?讓我們來看看自己的味蕾。當我們品嚐糖,我們的味蕾就會告訴我們這叫做「甜」。當我們停止品嚐糖,我們的味蕾就會停止告訴我們甜的感覺。當你決定要或不要運用你的感官,你便有了一種虛幻的掌控能力。那麼,你是否對自己的腦袋也有相等的掌控力呢?你是否能夠停止思緒?頭腦需要不斷地造作妄念,才能得到你的注意力,才覺得自己是存活的,因此不斷回憶過去編織未來左右著你,嘗試把你當成木偶般玩弄於股掌之中。難道我們不可以來個角色對調?難道我們不是自己頭腦的主人?為什麼反被大腦所主宰?
事實上,世間無一物是可以絕對受掌控的。人也不過是四大(一切物質現象的四大特性水、
理解內在的能量
我覺得撰寫這本書就是我人生的使命之一。我很難解釋這個現象,但是當我在敲著鍵盤的同時,這種使命感也同時存在。雖然到了夜深人靜,眼皮已經倦怠,但是雙手仍然會不停的寫著。雖然在閒暇時間好好休息很誘人,但我還是堅持寫下去。我不確定為什麼我會不斷地寫,我只是感覺自己就是把這本書公諸於世的一個工具。我不知道他人將如何看待這些文字,但是我並不在乎面對他們的批評。
我已做好充分準備,接受他們閱讀這些文字時的所有反應。有些人或許會覺得這些文字很有幫助、具啟發性,而其他人或許會覺得這些觀念沒有意義、誤導人。有些或許覺得這些故事很有趣,而其他人可能覺得很感人。我很理解每個人都來自不同文化和歷史背景,所以對於故事的內容也有不同的詮釋。說不定當我年紀更長,再重新閱讀這些文章時,也會有不同的觀感。
當我們放下對事情對與錯的判斷時,內心必然會是安詳平靜的。請記得這些也不是什麼新觀念,只不過是語序重組、看起來賦予嶄新意義的文字。對於這些觀念,我從小便有所領略。
◆你到底是誰?
假如你大聲將這本書唸出來,那麼將會聽聞,我將與你分享來自我生命哲思的聲音。倘若是以默唸的方式,那麼這本書就會是浮現在你腦際的聲音。但願來自我心底的這些真誠而嶄新的音聲,能夠使你深思自身經歷,以及更深刻地探究生命的真相。
生命所呈現的,絕對不是其表面的意義,你永遠都有有機會察覺到其背後更深層的意義。請不要以邏輯思考推論,也不要用語言文字來論斷,你只要用心感受即可,好好體會這本書將要傳達給你的訊息,此時此刻看到這些字的人,彼此都是有緣份的。請以純淨無染的心,觀察你的每個行為和念頭,這樣,你將會開始覺醒,並重新體驗不同的感覺。
我很感恩能夠促成這本書出版的種種因緣,這本書之所以誕生,因為我個人有我內在極為深刻某些值得和大家分享的人生經驗。更感謝所有在我生命中發出光和熱的人,感謝你與我分享你的人生經驗,有些故事原屬私人經歷,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分享的。因為不執著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因此所有的故事都沒有署名,但求分享,不執著身名,邀請有緣的人試著從不同的角度看待我們的生命。
這本書是無關乎宗教的,但有好幾個有趣的啟示來自不同宗教。有些是科學的實證、個人經驗談,或與靈界接觸的事件,還有對人生目標不同層次的體悟。如果這些文字感動了你的心靈,那麼請好好感受這善緣。假如某些故事和想法對你來說太陌生,那麼就單純地閱讀,在心中播下種子,當作一種消遣。
你是否非常在意別人如何看待你?你是否能夠做自己的主人?你到底是誰?為什麼你會活在這個世上?問了這一連串問題的人到底是誰?為什麼需要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當我們看著別人的故事,便能夠反映出自己的經歷,並更深入地認識自我。我們可以從觀察任何事物的表層實相著手,慢慢地去了解其更深層的含意,或許你就能夠從中體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我們的存在是否意味著某些任務正等待我們去執行?我們的生存到底是命運還是純屬偶然?
在這本書中,無所謂對錯,僅僅是我的意見分享、嘗試溝通,以及與更多的人有寶貴的生命互動。
倘若你發現某些經驗能夠對你的生命有所啟示,那麼請與他人分享。如果你覺得這些故事對你沒什麼幫助,那麼請靜靜聆聽,在你心中播下善因。這些種子或許無法當下發芽,但是請允許流動的發生,待因緣成熟之時種子必會茁壯成長。與此同時,你可以說出你的意見,以自己對生命的認知來幫助他人。
我們都來自不同的時空,所以相同一個故事對不同的人而言,有可能具備不同的含意。故事中的主人翁都還在不斷學習。學習的速度因人而異,每一則故事都以不同的方式呈現。故事人物最終不見得都有所醒悟,不過每一則故事的結尾,都會丟出幾個議題讓你細細思考。
◆我應該可以更優秀
從我十四歲開始,我就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直到今年三十六歲。過去的二十二年中,我對人生的看法不斷起變化。
我想與你分享我的經驗,這些經驗皆有其獨特性。我觀察到自己每天都在不斷的演化、改變和適應,我很習慣比較自己每天的微細差異。我今天和昨天是相同無異的嗎?到底是什麼改變了我?我有什麼樣的改變?有可能只是生理上,頭髮,或是指甲的微長,或是舊皮膚的代謝,有可能是我從各種經驗所獲得的新思路。每天的比較,能夠讓我意會到一切並非都在我的掌控之中。我常回想過去的一個月、一年,或是十年的時間,觀察這些細微變化的總和。
我回想過去有一段時間,我當時是多麼地鍾愛我的雙門跑車,執著讓我無時無刻惦念著這部跑車。我在學校時總是惦記著,心裡滿是跑車停泊的影子:在樹蔭下、在學校路邊,我感覺到車子和我是一體的。當我的朋友如果觸碰、踹車輪,或是告訴我他們多麼喜愛我的跑車時,我都感同身受,很是開心。我只是一個很普通的男生,在學校很用功,像一般高中生一樣希望得到同儕的艷羨,沒有這部跑車,我可沒什麼值得自豪的地方。在學校,我口才沒那麼好,又沒有那麼受歡迎,但是我自覺自己雖然外表平凡,實則內在比外表更具深度。
想要得到他人肯定的方式何其多,我則以駕駛跑車的方式來博得青睞,在學校獲得好成績,贏得老師更多的關注,並成為社工。這就是我!一個活在別人價值觀裡的我!每當我憶起自己十幾歲的歲月,我總以第三者的角度去審視。現在回想起來,我對自己當時的歲月沒有太大的執著。而我開始思考,何以我不能放下「昨天」的我?。為什麼我對昨日的我,那種執著遠勝於多年前的我?
或許如果我停止,這種執著就會變弱,不再這麼「黏膩」。在我們的生命中也常會有類似情況發生。我們會在情感上或是在身體上「黏著」某樣事物,對它產生執著。學習觀察我們一開始是如何沾染上這些事物,和認清自己的執著,就是放下執著的途徑。
放下痛苦的方法何其多,當你發現自己對某事物產生執著時,強行將之粉碎只能夠暫時緩解你的痛苦,而且事情過後必會留下傷痛之疤,無法得到究竟的改善。因為執著的習性依然如故,你或許不久又被別的事物所吸引,而且這次被黏著的程度可能更甚從前。
◆減輕執著
我們必須從客觀角度觀察整個過程,減輕這種黏膩或執著的程度。我們所黏著的事物,是有可能互相替代的,然而執著的感受始終不變。因此,與其把過剩的注意力集中在你執著的事物內容,不如把注意力集中在執著的型態,以及對執著的身體感受。觀察這些當下,然後分辨過去和未來的想法。執著會以未來,或是過去的方式呈現,但是比較不會以當下的方式呈現。我們將於後面章節,以故事或例子的形式做較深入的探討。
人們有時候以眼睛來判斷食物的味道,而不是以自己的味蕾品嚐菜餚的真實味道。與其懵懵懂懂地從不對應的感官擷取資訊,我們其實應該更正確地善用自己的感官。我們到了一個餐廳看著菜單上的菜色,在品嚐美食之前,我們便開始思索著要點什麼菜。我們會以過去的視覺經驗來「品嚐」這些食物。假如菜色看起來不錯,即代表味道應該不差。在中國人的經驗裡,熱騰騰的食物應該比較美味。
我們每個人都來自不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所以一道菜餚對某人可能是美食,對另一個人就不見得如此。譬如台灣人最愛吃的臭豆腐,很多外國人便聞之卻步。我們有著相同的味蕾,但是我們的腦袋卻傳遞了不同的訊息。
我們可能聽到了同一個聲音,但在心中對這個聲音卻有不同的詮釋。雖然是同一句很有智慧的話語,如果出自不同人的嘴巴,其效果可能有天壤之別。這句話,可能是出自父親、母親、一位僧人、一個小孩、一個陌生人,或是某個讓你產生成見之人口中。其實在話語出口之前,你心中早因定論而有了某些定見。我們雖然是透過耳朵來聽取,但是我們的「想蘊」(五蘊為色、受、想、行、識)會對這個聲音詮釋。
這個經過了詮釋的聲音,已經受主觀意識所染濁,因此一經大腦,這個聲音的原始意義已經產生質變,無法與原來的聲音一樣客觀,所以你最好是以一個觀察者細心聆聽。要當一個客觀觀察者的確不容易,因為我們還不習慣客觀,那也沒關係。
你可否問過自己,你的心就等於你嗎?你就是你的心?你是誰?我們有時候很在乎別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為什麼我們會如此在乎別人的眼光呢?這種活在別人價值觀的日子,從我們幼年開始,在家庭、學校、社會,無一不受影響。小朋友在發展出自我意識之前,他們是那麼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生活啊!
在沒有他人價值觀之前,他們的世界是多麼單純無染。當我們這些所謂的大人開始教導孩子,開始污染他們的思想,這些小朋友長大之後很可能就變成我們的「翻版」,然後他們又繼續複製這種類似的「再版」,就這般綿綿不息、永無止盡地循環。一個終止循環的方法,就是學習培養覺知的心,觀察當下。與其灌輸我們的下一代那套已經染污了的信念,不如培養他們建立起覺知的心。
何謂真實何謂虛幻?讓我們來看看自己的味蕾。當我們品嚐糖,我們的味蕾就會告訴我們這叫做「甜」。當我們停止品嚐糖,我們的味蕾就會停止告訴我們甜的感覺。當你決定要或不要運用你的感官,你便有了一種虛幻的掌控能力。那麼,你是否對自己的腦袋也有相等的掌控力呢?你是否能夠停止思緒?頭腦需要不斷地造作妄念,才能得到你的注意力,才覺得自己是存活的,因此不斷回憶過去編織未來左右著你,嘗試把你當成木偶般玩弄於股掌之中。難道我們不可以來個角色對調?難道我們不是自己頭腦的主人?為什麼反被大腦所主宰?
事實上,世間無一物是可以絕對受掌控的。人也不過是四大(一切物質現象的四大特性水、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