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電子書】流動香港飲食誌

固定
版型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7 210
    300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流動香港飲食誌》匯集蕭欣浩多年來累積的經驗,為飲食相關的書籍和電影,留下了一些評論,也有作者抒發對香港和台灣的飲食文學、文化的一點看法。

作者為前明報專欄邀約作家,故書中許多文章來自《明報・語文同樂》的專欄。作家蘇童與蕭欣浩的酒食對談放於附錄,像餐後點綴的甜點,對整頓飯起重要的作用。

本書除了暢談港台兩地的地道美食之外,更涉及飲食源流,飲食與社區互動,飲食文化等深層次的討論。

作者

蕭欣浩

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講師,主要從事語言文字、飲食文學及文化研究。
「蕭博士文化工作室」創辦人,身兼作家、詩人,也曾任法國餐廳大廚。
2015-2016獲嶺南大學「優異教學奬勵計劃」優秀教學證書。仁愛堂陳黃淑芳紀念中學校董。
文學家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2」劉以鬯《1918》、也是《東西》的副導演。
電視節目「學是學非」、「粵講粵㜺鬼」學者嘉實。

著有:《解構滋味:香港飲食文學與文化研究論集》。

目錄

輯一:步入劣食的年代

「素」有研究/12
一場「指羊為狗」的網絡風波/16
步入劣食的年代(上)/19
步入劣食的年代(下)/22
水果隨想/26
未來飲食主人翁/30
傑青與我們的口味/35
粟米斑塊唔夠「斑」?/39
飲食與社區之間/43
飯盒與劣食之間的距離/47
識食,也是一種尊重/51

輯二:呷一口咖啡

一個人的井財街/56
生活似是——?/60
呷一口咖啡/63
再見禮頓道/67
孤獨旅人/70
迪化街的本草「潮」/75
向未知出發/81
時新有時/86
尋味.一九五〇/90
雲與遊/95
飲食小學堂/99
黃大仙「嗇」中醫/103
微型創作大想像/107
熊本的美麗與傷痕/111
銀髮以後/115
熟悉的臺灣 陌生的臺灣/120
吃一口文化歷史/125

輯三:方格裏的廚師和食客

米芝蓮─神聖的魔咒/132
方格裏的廚師和食客/136
王宣一的一場小宴/140
是情也是詩/144
看得見的粵語/148
美食車輪轉不轉?/152
食蟻、食蝦、食文化/156
陳冠中與煩惱娃娃/160
無聲與有聲/165
飲食有STEM/169
飲食與最後的時光/172
飲食與愛情/176
愛我請包容/181
讀古文 煮古菜/185
一杯鴛鴦的文化與人情/190
隔代廚神的成長/194
《日本的餐桌》:石毛直道的飲食文化視野/202
劉克襄的另類市場學/209
如果飲食是唯一的出路/217
保育與發展——臺灣飲食文化的雙軌並行/223
香港飲食文學的一些問題/231
無盡的文學盛宴:也斯跨界的飲食視野/239

附錄
與蘇童對談:江南吃貨的酒食印記/248

序/導讀



十七年後

 
原來,我在飲食界已經有十七年了。

二〇〇二年十月三十一日,我第一次以廚師身分踏進餐廳廚房,開展實踐理想的旅程。沒錯,是一趟旅程,飲食風景變化萬千,縱使遇上高山低谷,仍然叫我樂此不疲。廚房像是中途的寄宿營地,食材豐富,用具齊備,全員整裝待發,隨時準備好一探大千世界。食物與香料混雜的氣味,煎煮聲夾雜大廚的指令,手指忙於整理堆積如山的青口,誰人灒白酒升起熊熊火炎,齒頰間嚐到現打南瓜湯的清甜。

二〇〇三年三月,香港爆發非典型肺炎,連帶飲食業受到嚴重打擊。當年十九歲的我算是富經驗的廚房學徒,備料執碼手到拿來,邊切肉邊偷看大廚煮每一道菜,累積成日後「埋爐」的手藝。「沙士」悄悄來襲,我與很多人一樣,來不及反應。本以為疫情不會對自己有太大影響,不過是大家戴上口罩,街上行人減少,餐廳更注重清潔消毒,顧客更傾向選擇貴價西餐廳(因為枱與枱相隔得比較遠),幾間中式食肆因無法經營而倒閉。

現在回想起來,年輕的自己不免天真,社會大事對個人的牽扯,就如地底板塊的移動,不著痕跡,卻又影響深遠。一日我如常在廚房切菜,走進一個陌生的中年男人,看上去約四十多歲,經理叫我安排工作給他。他分擔了一些準備工作,對他來說,只是簡單不過的功夫,兩三下就完成。我問他為甚麼來當廚房雜工,他說酒樓結業,即使資深廚師也不易找到工作,因為要養家,甚麼也得要做。他只做了一星期,沒交代半句就消失了,遺留下來的,反而是我的撫心自問,二十年後,當遇到社會的大事件,我會像他一樣嗎?

當時的我沒經驗,也未逢社會巨變,看到身旁的實例難免被嚇怕。經過好一陣子的思前想後,覺得憑藉知識可以更易跨過難關。二〇〇三年九月,我重回升學的路途。接著五年,我不時回到餐廳廚房,繼續無邊的飲食探索。後來飲食延伸到我的研究領域,文學與文化的知識,教我看清味道背後的心思和故事,奶茶隨地域產生了變化,火鍋也有自己的身世。逍遙遨遊,時間彷彿失去了計算的功能。

二〇二〇年三月,新冠肺炎肆虐全球,香港再次面臨挑戰,各行各業受到前所未見的沖擊,飲食業也成了重災區。多家食店相繼結業、停業,剩下的也只能苟延殘喘,但「窮則變,變則通」,新興店家冒起,傳統食肆轉形,顧客習慣改變,食物質素起落,飲食文化一時間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順著生活的波瀾,我坐在辦公室,對著電腦為學生授課,看疫情的最新消息,批改系統上的作業,不忘留意飲食業的動向,思考飲食文化的脈動。

資訊紛擾,在難得的靜夜,點開空白的檔案,寫下這篇序言,思緒凝聚成文字,才警覺十七年已經悄然過去了。《流動香港飲食誌》匯集我多年來累積的經驗,為飲食相關的書籍和電影,留下了一些評論,也有抒發對香港和台灣的飲食文學、文化的一點看法。書中更多文章來自《明報・語文同樂》的專欄,數年前得編輯貞貞邀約,定期為教育版撰寫文章,逐漸養成寫作的思維和習慣,記錄自己感受世界的文字足跡。後來專欄由Gem接手處理,他們都給予我很大自由,容許我作個人的嘗試和發揮,感謝他們一直的幫助與包容。作家蘇童與我的酒食對談放於附錄,像餐後點綴的甜點,對整頓飯起重要的作用。

再次感謝香港藝術發展局的支持,這本小書才得以結集面世,文字得以聚合紙上,不單給予我很大的鼓舞,也是對香港飲食文學及文化範疇的肯定。與黎漢傑先生再次合作,彼此已有默契,加上初文出版社團隊的支援,處理大小事務,出版過程順暢無阻,感謝他們的信任和協助。

著作出版是階段的總結,也是人生的梳理,勾起一浪浪的回憶與反思。十七年以來,我不斷思考當時去留的決定,是對是錯,也只能作估算,經過多番內心掙扎,始終沒有答案。疫情再現香港,無人可以預料,我置身其中,更多一重感受。十七年後,一些事情應驗了,我雖然不願看見,事實卻放在眼前,解開了深藏的鬱結和疑惑。

時間埋藏的錦囊,不知何時揭開。

下一個十七年後,不知道會是怎樣的光景?


寫於抗疫中的香港
二〇二〇年四月六日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887458357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56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香港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