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處方箋:一位醫者的思索筆記
醫者寫給病人、和也會生病的自己,一份另類的處方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一位醫者開立的另類處方箋,
寫給也會生病的自己、行醫生涯中交會的病人、
身處其中的醫療體制,以及心心念念的社會世界。
「這些短文和隨筆都寫於清晨時分,在我窗外街上的電車開始隆隆行駛之前,在大家都還沒醒來的時候。這段時間是我的額外空間,讓我有機會安靜思考,我們身處在會產生某種揮之不去的背景雜音的醫院繁忙中,究竟是在做什麼。……記憶中那個在醫院裡的我,就像個玩著裝扮遊戲而上氣不接下氣的小女孩。然而,那時所留下的白紙黑字,證明了我還能夠保有一些零星的思考時間。」
希區考克醫師在熙來攘往的公立醫院裡服務,與背負著各樣生命故事的病人相遇,包括一心依賴藥物而拒絕做出生活改變的中年女士、堅信靈氣療法而導致嚴重肺炎的年輕男子、只能從食物獲得慰藉的孤獨暴食症患者、做過多項檢查卻找不出問題所在的絕望病人、因各專科推諉收治而被懸置在急診處的未分類病患。這些揪心的交會經驗,令她寫下深刻的行醫體悟:「醫師坐在診療椅上,面對的並不是腎臟和心臟,而是複雜、有衝突又不完美的受苦之人。」
除了凝視眼前的病人,她也不斷回望自身的生命經驗,像是恣意吸菸與探索非法藥品的混亂青春期、從文科生轉變為醫學生的心路歷程、在宛如「男士俱樂部」的白色巨塔裡懷抱性別意識、自己也需要「過度檢查」才能安心的時刻、到偏鄉醫院服務目睹的光怪陸離現象、被病人家屬無理指控的椎心之痛、主治病人在自己的醫療決策下過世的巨大失落。
她還從各種視角來思索醫療體制本身,以及醫療與社會的關係,諸如大型藥廠與執業醫師的糾纏關聯、主流醫學和另類醫療的整合辯證、將社會問題簡化成醫療問題的後果、反毒大旗下的藥物禁令與大麻研究、醫療的消費者模式對醫病關係的衝擊、醫學院挑選入學生的機制設計、醫療資源的城鄉差距、戴口罩的公民義務與疫苗分配的正義問題、疾病篩檢的效果及迷思、全民健康照護體系與私人醫療保險的競合。
曾獲文學獎的希區考克醫師以她的敏銳心靈及生花妙筆,寫下見聞過的醫院風雲和世間百態。這些時而哀傷動人、時而幽默慧黠、時而批判反諷的細膩文字,顛覆了主流的論述與思維框架,為我們開啟一扇又一扇的思索之窗。
目錄
推薦序∣每日的醫學人文:一位醫師開給自己的處方箋╱劉介修
序言
醫師回到家
當醫師需要一位醫生
請多說一點
鐵人和醫師考試
男士俱樂部
鏽病案例
高齡照護
參訪護理之家
再思安寧緩和照護
失智症的療程
藥丸,藥丸,藥丸
大型製藥公司
用藥問題
神奇解藥的紛紛擾擾
火紅的藥丸
過量的藥丸
飲食與健康
飲食大戰
下一輪大瘦身
肥胖之城
再思〈肥胖之城〉
其他的嗜好
睡眠寶貴
戒菸者的悲嘆
細微的界線
性與藥
亢奮時刻
毒品:論藥物治療、立法及娛樂
身心之間
生理與心理
醫療與心身問題
身體的藝術
生病的那天
醫師在病房
績效檢查
勿傷身體
學生樂透
偏鄉地區的醫師問題
地區醫院的工作
溝通不良
眼見為憑
愛、恐懼與階級制
我在害怕什麼?
最重大的決定
倫理
為所應為
死亡的權利,還是殺人的權利?
微生物大戰
嚴重的流感
體制
為暴風雨做好準備
社會安全網
牙痛
找麻煩
注意缺口
美式醫療照護
醫學的火星任務
最後的手段
某些時日
謝辭
序/導讀
推薦序
每日的醫學人文:一位醫師開給自己的處方箋
劉介修╱成大醫院高齡醫學部主治醫師、英國牛津大學社會政策博士
編輯老友客氣而耐心地詢問:「不知道新書的推薦序,大概什麼時候可以收到?」當時我正深陷在醫院裡頭各種應接不暇的工作,像在打乒乓球般,回應著許多需要在很短時間完成的任務。績效管理指標正盯著你上個月為醫院看了多少病人,今年寫了幾篇SCI研究論文。
另外一頭也正在燒著。前幾天家人住院,因為疫情的緣故,醫院規定看護只能一對一照顧,服務員嚴重缺工,煩惱著如何撐起二十四小時的家人照顧工作。隔天才知道,幫家人做診斷的主治醫師,前一夜被送到了急診,同事們懷疑她是不是最近被操壞了,身體出了狀況。昨晚,母親在通訊軟體中傳來好長的訊息,抱怨好久沒有見到兒子;我苦惱著怎麼回覆。
「這本書的作者正好和你面臨一樣的情境。她寫這本書的時候,在忙碌的公立醫院擔任醫師。在清晨時間,她寫下自己在醫療現場的所見所思。」編輯老友鼓勵著我。相識十幾年,他總是充滿熱忱地鼓勵著我。
面向患者、面向社會,也面向自己的清晨時光
把握住清晨時光,閱讀《處方箋:一位醫者的思索筆記》。我突然發現,好久沒有如此清澈,如此神清氣爽的時刻。在清晨時分,整個城市正在甦醒,尚未喧嘩。那些時常盤旋在腦中,占據大腦認知頻寬的瑣碎和紛擾,彷彿暫時被清出了記憶體。這是個沉澱情緒,重新盤理身心的奇妙時刻。我一口氣把這本小書讀完。
作者是一名內科醫師。也許,她在寫作的時候,正沉浸在如此清澈的清晨時光中。在每天還沒有把白袍穿上的時刻,醫者打開了「醫學」的豐富面貌,重新獲得面向患者、面向社會,也面向自身的嶄新視野。
她面向患者。說病人的故事,也試著反思日常臨床實務的難題。她看見在當代過度強調成本效益的醫療體制中,高齡照護的困境與可能伴隨的年齡歧視;她反覆思索安寧緩和照護、安樂死的適切性,以及其中所宣稱的「人權」是否如此黑白分明。她回想臨床上的難題,許多「醫學上看起來沒問題」卻深受身心不適所苦的人,如何重新挑戰著當代醫療的診斷與處置。
她面向社會。離開了診間和病房,探問著在「神奇的藥丸」與「社會的處方」之間,醫者是不是在什麼地方走岔了路。當國家與藥廠砸大錢尋找失智症治療的神奇藥丸,我們在社會健康促進的預防工作的投資是否不成比例?抗憂鬱劑的廣泛開立,是否只是暫時消解了我們對於貧窮、社會孤立、失業、暴力等社會問題無能為力的焦慮?
用更具社會性的視角,她也重新思考「生活型態」與大眾健康的複雜性。飲食、睡眠、性、吸菸、飲酒、毒品、老化、整形、維生素和自費健檢,我們如何認識這些「健康」與「不健康」的嗜好、行為與社會現象?當「健康生活型態」不只是新生活運動的教條,我們開始理解有關生活型態、嗜好、行為及成癮背後,複雜的社會成因與脈絡。而有些盛行的個人化健康策略,如維生素的補充以及自費健康檢查,有時很可能是過於虛妄的許諾。
在清晨的寫作時光,作者也不時面向自己。作為一名女性醫師,她試著理解自身在醫界文化與工作倫理中的處境;作為一名醫者,她試著自我探問,在健保體制、醫院管理、病患抱怨中,日常的醫療臨床實踐的掙扎。她終於面對自己在忙碌紛雜的生活與工作中的「懶散」,面對自己的無力。
為什麼我們讀╱寫醫者的「清晨敘事」
在閱讀中,似乎找到了作為一個醫者的共鳴:我們都不孤單。我們在病人的故事中,學習人們的疾病與憂傷;在醫療的實踐中,認識診間與社會的距離。我們都同樣在忙碌的生活與工作中感到身心被掏空;在日常的臨床工作中,為難於各種體制與個人的抉擇;在每一個臨床的決策中,感受醫學的魅力,發現當代醫療的限制。
也許,我們都需要這樣的「清晨時光」,在世界的喧嘩尚未塵囂之際,當大腦記憶體還沒被日常占據的時刻,感受最清澈的想望。
也許,每個醫者都需要這樣的清晨敘事。在每一天還沒有穿上白袍之前,在尚未被龐大的臨床工作壓垮之前,在還不需要扛起當代醫療的招牌與許諾之前。想一想遇到的病人,想一想臨床的決策和難題,再想一想醫療實踐中的徬徨與掙扎。
當醫者在沉澱中清澈,面向患者、面向社會、面向自己,「醫學人文」不再是「好醫師」應該如何的教條,不只是冰冷的醫學倫理的原理原則,也不再被化約成廉價的愛心奉獻,或者鄉愁式的「上醫醫國」。
我們,作為醫者,在讀╱寫清晨敘事的對話中,重新找到力量。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