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西方戲劇史

Epub
流動版型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看更多
  • 75 855
    1140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本書共十七章,約五十三萬字,呈現西方戲劇的演變,從公元前八世紀開始,至二十世紀末葉結束。主要內容概由以下三方面循序鋪陳:一、戲劇史。呈現每個時代戲劇的全貌,探討其中傑出作家及其代表作,對於許多次要作品也盡量勾勒出輪廓。二、劇場史。介紹各個時代與戲劇表演有關的場地、設備與人員,並配合適當圖片輔助理解。三、戲劇理論。擇要介紹西方從遠古至當代的主要戲劇理論,並且針對它們的文化特徵與歷史淵源作全面的探討與深入分析。例如,古典希臘亞里斯多德的《詩學》,以及法蘭西學院關於「新古典主義」的論述,均曾發生過劃時代的影響,遂以相當的篇幅予以詮釋;至於其它時空的理論,也多有著墨。

作者以深入淺出的筆法,多聞闕疑的治學態度,寫就這部規模龐大、體系完備的巨著,實為探究西方戲劇的經典之作。

作者

胡耀恆 / 著

現為臺灣大學外文系及戲劇系名譽教授。臺灣大學外文系學士,印第安那大學 (Indiana Univ.) 戲劇及比較文學博士 (1969)。先後任教於密西根州立大學、墨爾本大學 (Melbourne University) 及夏威夷大學。回母校後擔任外文系主任,創立戲劇學系及研究所,並主持國家兩廳院三年。曾任《中外文學月刊》主編,《表演藝術月刊》創刊人、發行人,《高級英文月刊》總編輯。重要著作包括:Ts'ao Yu (1972)、“Ming Theatre and Drama." In Chinese Theatre from Its Beginning to the Present Day (1983)、《百年耕耘的豐收:論高行健的戲劇》(1995) 等,並譯有《世界戲劇藝術欣賞》(1974),以及與次子胡宗文博士從希臘文翻譯的希臘悲劇《伊底帕斯王》、《阿格曼儂》與《酒神的女信徒》。

何一梵 / 校訂

英國威爾斯亞博威斯特 (Aberystwyth)大學戲劇博士,專長為西方戲劇史,易卜生與早期現代戲劇。近年研究重心為莎士比亞。

試閱

上冊

第一章 古代希臘:從開始至公元前三世紀

摘要
希臘是西方戲劇的源頭,遠在公元前六世紀,希臘城邦之一的雅典就在酒神節(Dionysia)舉行了「山羊歌」(goat song)演唱競賽,「山羊歌」就是悲劇或它的前身。另外兩個劇種,獸人劇和喜劇,也在同一時期先後出現。到了公元前五世紀,雅典國力臻於巔峰,戲劇發展成熟,產生了很多作家,其中有三位悲劇作家和一位喜劇作家有作品傳世。他們呈現了一個優秀民族的思想和感情,締造了世界戲劇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公元前四世紀,亞歷山大征服了希臘,它的戲劇隨著自由獨立的淪喪而迅速衰微。為了探討戲劇的緣起和特色,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22 B.C.)寫出了《詩學》(The Poetics),這是西方藝術、文學及美學方面的第一本理論專著,不僅長久影響歐洲,其詞彙與術語至今仍在全球廣泛使用。在創作方面,當時最受歡迎的是「新喜劇」(the new comedy),內容多為男女青年的愛情與婚姻,後來羅馬喜劇普遍都以它作為模仿對象,進而影響到後來歐美各國的喜劇。

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中東和非洲後,希臘的戲劇演出隨著遍佈,但盛行的是偏重色情的仿劇。更重要的是,希臘著述的抄本也因為流傳到這個地區而得到保存。在公元前二世紀,羅馬征服了希臘,但在戲劇方面卻模仿希臘的悲劇和「新喜劇」,不僅因此提升了水平,更穿越漫漫時空,影響到十六世紀的法國和英國。

1-1 戲劇的資源和前驅:史詩和史詩集成
希臘在史前就有星羅棋布的城鎮和農村,每個城鎮一般都利用附近的山川作為屏障,再聯合鄰近的農村組成「城邦」(polis/city states)。大約在公元前兩千年左右,一群愛奧尼亞人(Ionians)來到希臘最南邊的阿提加(Attica)地區,建立了以雅典為中心的城邦,面積約2,500平方公里。那裡雖然氣候溫和,但土地貧瘠,雨量集中冬季,只能種植葡萄和橄欖等類作物。因為糧食不足,雅典不得不對外通商,並且隨著人口的成長,移民到地中海北岸、西西里島、愛琴海中的許多小島、小亞細亞的西岸,甚至遠至黑海一帶。燦爛千古的希臘文化,主要就是由這些航海通商,冒險犯難的阿提加人所建立。在公元前八世紀中葉,希臘人接觸到近東地區的腓尼基人(Near Eastern Phoenicians),將它的文字轉化為希臘文字,從此進入歷史時期。在有文字以前,希臘就有豐富的口傳文學不斷累積,約在公元前800年左右,傳聞中的行吟詩人荷馬(Homer)將其中的一部分整理成兩套故事,到各地吟唱藉以謀生。其中一套是《伊里亞德》(The Iliad),呈現希臘人遠征特洛伊城(Troy)的故事;另一套是《奧德賽》(The Odyssey),講述遠征軍將軍奧德西斯(Odysseus)從特洛伊城回到家園的種種遭遇。它們大約在公元前六世紀寫成文字,每套編成24卷,後世稱它們為史詩或述事詩(epics)。這兩部史詩並沒有包容口傳文學的全部,於是後來出現了很多其它的作品,合稱為史詩集成(Epic Cycle)。

現存的希臘悲劇,絕大多數都直接、間接取材於荷馬的史詩與史詩集成,旁及其它的神話與傳說。最早有劇本傳世的艾斯奇勒斯(Aeschylus, 523-456 B.C.)就說過,他的悲劇只是「荷馬史詩盛宴的殘餚」。亞里斯多德也說過,對於希臘戲劇的發展,荷馬的史詩既是傑出的前驅,也是取之不盡的題材寶庫。兩部史詩都使用「晚著手點」(late point of attack)的技巧,例如《伊里亞德》中的事件前後歷時十年,可是它第一卷的事件內容已經接近故事的尾聲,與最後一卷中間的事件相差不過一個月而已。顯然受到它前驅的影響,現存的悲劇大都也使用「晚著手點」的手法。當然,每個劇作家在運用這些材料時都有絕對的自由,可以任意揮灑。

在公元前第七世紀,雅典有人改良技術,大規模種植葡萄和橄欖,加工出口,獲得巨利。這些豪富挾財力推翻了國王,實行寡頭政治(oligarchy),但長期下來,大部分的人民不僅喪失了土地,甚至淪為奴隸,造成社會極端動盪。

在溫和的改革徹底失敗以後,皮西斯瑞特斯(Peisistratus,或Pisistratus,生年不詳,卒於528 B.C.)發動政變,成為儳主(tyrant, 560-28 B.C.)。皮西斯瑞特斯去世後,他兒子繼承政權,但不久就遭到推翻,取而代之的是公民選出的民主政府(約508 B.C.)。在皮氏統治雅典的30餘年間,他推行了一連串重大的改革,既安定了社會,同時也提高了雅典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他還非常注重文教,很可能就是他使人寫下了荷馬的兩部史詩,然後使用它作學生的教材。雅典本來每四年就舉行一次大雅典娜節(Panathenaia),慶祝它的保護神雅典娜(Athena)的生日,後來皮氏在這個節慶中加入了說書比賽,讓職業的說書人配合樂器念誦荷馬的史詩,並且配合適當的表情動作。他還經常邀請其它地區的著名詩人到雅典表演他們的技巧,藉以欣賞觀摩。

1-2 悲劇的起源
依據他一貫提倡文化的作風,皮氏在公元前534年的酒神節(Dionysia)創立了「山羊歌」(goat song)的表演競賽,優勝者是塞斯比斯(Thespis)。因為史料不足,這次比賽是否就是悲劇,至今人言言殊,個中梗概,最好從酒神節本身開始探討。酒神戴歐尼色斯(Dionysus)是天神宙斯與一個世俗公主的兒子,一度遭到殺害肢解,但又奇蹟復活,在埃及和中東一帶受人信奉,祭典中一般都涉及飲酒狂歡、亂性雜交,以及犧牲活人。這種信仰大約在公元前十三世紀傳入希臘,最初受到排斥,荷馬的史詩中只有一處略微影射到祂的存在,但並不重視,可是在此後的世代裡,希臘人逐漸將祂的死而復生比擬為季節的輪轉,或葡萄的枯萎與成長,又將祂的色情本性與子孫綿延掛鉤。這些改變彌補了希臘原有信仰的不足,各城邦於是逐漸發展出對祂的崇拜,以及祭典時的歌舞。

至於「山羊歌」,它的希臘原文(trag(o)­aoidia)是由兩個部分組成:前面部分是tragos(雄山羊),後面部分是aeidein(唱),「悲劇」(tragedy)這個字就是由這兩部分合成。果然如此的話,參加公元前534年競賽的劇團一定不少,反證出悲劇在以前就已經存在。但「山羊歌」與它的表演競賽還有其它三種可能的關係:各個歌隊環繞山羊唱歌,比賽優劣;山羊作為唱歌優勝歌隊的獎品;或山羊是歌隊在表演時的犧牲品。因為這個關鍵字的多種意義,有的學者否認這次競賽的表演節目是「悲劇」,更有學者主張悲劇要在公元前501年才出現。現存最早探討悲劇起源的相關資料,是大約寫於公元前335年的亞里斯多德的《詩學》,他寫道:「悲劇是經由酒神歌舞的引導者發展而出」(originated with the leaders of the Dithyramb)。與酒神歌舞有關的是豎琴詩(lyrics),它因為在吟唱時都有豎琴(lyre)伴奏而得名。它的歷史與史詩同樣悠久,旋律變化甚多,用途非常廣泛,包括一般的社交應酬、祭典祈禱、婚喪喜慶、運動競賽,以及戰爭前後的聚會等等。豎琴詩中有一類就是酒神歌舞(dithyramb),專門用於紀念這位外來的浴火重生的神祇。

在現有資料中,最早提到酒神歌舞的殘片約寫於公元前七世紀中葉,其中提到:「當我的頭腦酒光閃閃之時,我知道如何領導酒神可愛的歌隊歌唱。」幾十年後,雅典鄰邦科林斯(Corinth)的阿瑞溫(Arion, 625-585 B.C.)利用酒神歌舞的形式表演故事,這些故事稱為「悲劇」(tragikon drama),表演者則稱為「悲劇表演人」(tragoidoi)。由於他的貢獻,有些學者認為科林斯是悲劇的發源地。即使如此,它的「悲劇」並未具備後來悲劇的形式。現在保存最完整的《提修士的來臨:一個酒神歌舞》(The Coming of Theseus: A Dithyramb),寫於公元前490年左右,全詩約60行,透過歌隊與雅典國王的問答,讚美雅典未來的明君提修士(Theseus)。這個實例顯示,經過長期的演變以後,酒神歌舞在內容上已經從讚頌酒神蛻變到也能讚頌英雄,但是在形式上,它仍然只是歌隊與一個歌舞者之間的對答。

亞里斯多德以後,羅馬著名的詩人荷瑞斯(Horace, 65-8 B.C.)宣稱塞斯比斯經常駕車到雅典附近的城鎮演出酒神歌舞。如果他表演的和《提修士的來臨》的情形一樣,塞斯比斯可能是個職業的酒神歌舞表演家,由歌隊唱歌跳舞,他則獨立於歌隊之外,和它對舞對唱,成為它的「回答者」(answerer)。這樣的表演並沒有具備後來悲劇的完整形式,它還需要更多的演變和發展。簡言之,悲劇是逐漸蛻變而來。很多學者否認這個看法,其中包括古典文學專家艾爾思(Gerald Else, 1908-82)。他認為悲劇的各種因素在公元前534年以前已經完全具備,塞斯比斯只需將它們整合演出就是悲劇。換言之,水到渠成,悲劇一蹴而就。無論悲劇起源的細節如何,自從第一次開端以後,「山羊歌」的競賽幾乎每年舉行一次,並且奠定了很多的慣例:一、以紀念酒神的名義,一年一次在戶外舉行;二、它的表演都是載歌載舞;三、它的演員和歌隊成員都由男性擔任;四、他們在表演時都戴著面具,轉換角色時調換面具即可,相當快速方便。

1-3 獸人劇與喜劇的起源
悲劇之外,希臘第二個重要的劇型是獸人劇(the Satyr play),就是由人化裝為獸作為歌隊隊員的戲劇。「獸人」的希臘文是Satyr,中文以前多音譯為「撒特劇」,現在的意譯可以簡單顯示出它的特性。在希臘神話中,獸人是酒神戴歐尼色斯的隨從,平時住在森林,但有時跟隨祂四處走動,途中不時糾纏仙女,企圖與她們尋歡取樂,但都遭到排斥,成為被嘲笑的對象。紀念酒神的歌舞由它們組成歌隊參加表演,自是順理成章,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獸人的父親西里奴斯(Silenus),在劇中通常扮演獨立的人物而非歌隊的領隊。獸人劇如何形成迄無定論,一般以為它出現在公元前六世紀晚期。在形式上它和悲劇一樣,主角都是神祇或貴族,經由幾個片段(episodes)演出一個完整的故事,由歌隊穿插其間。不同的是,獸人劇以滑稽戲謔的態度,粗俗鄙陋的語言,以及輕快放縱的動作,對劇中主角加以諷刺或嘲笑。獸人劇如此呈現出神祇或貴族低俗僻陋的一面,可以說與悲劇相輔相成。它在公元前501年以後被納入正式的比賽。

希臘第三個重要的劇種是喜劇(comedy)。「喜劇」(komoidia)的原意是「狂歡歌」。它如何起源,如何發展,我們並不清楚。亞里斯多德在《詩學》中只簡略說過:「喜劇則經由陽具歌的引導者(leaders of phallic songs)……作為民間風俗,至今仍保存於許多城市之中。」在古代希臘,陽具崇拜非常普遍,教派也很多,各有不同的慶典儀式。在慶典遊行的行列中,參與者裝扮成野獸、獸人(半人半獸),或者大胖子;還有人手舉長竿,上面掛著誇大的男性生殖器,表示演出即將舉行,以廣招徠。這個行列與沿途的觀眾嘻笑逗趣,不知什麼時候,可能某隊的領隊一時即興表演,於是就產生了第一位喜劇的演員,情形就與悲劇相似。喜劇在公元前487-486年被納入競賽。1-4 仿劇
除了以上提到的三個劇種以外,希臘還盛行一種仿劇(the Mime)。它泛指民間許多文化水平偏低(sub­culture)的娛樂活動(包括短劇、模仿飛禽走獸的表演,以及形形色色的歌舞和雜耍)以及它的表演人員。它在公元前六世紀發源於希臘的多利安(Dorian)地區,最初模仿神話中的人物,並且加以諷刺,後來將對象轉移到社會的低層。仿劇演員包括男女兩性,一般都不戴面具,他們的表演有的是即興,有的依照事先編好的劇本。在公元前五世紀,職業性的藝人已經經常在希臘的市場和宴會中巡迴表演,這個時期最著名的作家是蘇福容(Sophron of Syracuse),一個住在西西里島的希臘移民。他使用希臘當時最流行的多利安方言(Doric dialect),經由散文的對話,呈現島上希臘人的日常生活,這些劇本包括《鮪魚釣叟》(Tunny­Fisher)與《縫紉女》(Seamstress)等等。劇本早已失傳,但知它們有的詼諧,有的莊重,文字中充滿格言式的金句。很多學者認為,柏拉圖(Plato, 428/7-348/7 B.C.)受到蘇福容的影響,同樣以對話的形式用散文寫出他的哲學論著。

蘇福容以後的仿劇作家很多,但只有赫隆達斯(Herodas/Herondas, ca. 300-250 B.C.)留下八個短劇,它們共有700多行,呈現了一些市井人物的生活片段。例如《皮條客》中,一個老嫗為人牽線,誘惑一個丈夫遠出的少婦紅杏出牆;《聊天的朋友》中,兩個女人在閒聊中吐露偷情的經驗;《私塾老師》呈現一位老師要鞭打他調皮貪玩的學生;《鞋匠》中的主人翁口若懸河誇耀他的產品;《媾婦》(The Jealous Woman)中,一個貴婦購買了一個年輕的奴隸作為做愛的伴侶,後來懷疑他勾引別的女人,於是對他加以嚴重的威脅。這些作品是否演出不得而知,但一般來說,仿劇一向被認為難登大雅之堂,從來沒有在大型的戲劇節演出。下冊

第十二章 俄國:從開始至十九世紀末期

摘要
居留於今天俄國南部草原的斯拉夫民族,九世紀時建立了基輔公國,信奉天主教。蒙古人統治南俄時期(十三至十五世紀),公國以莫斯科為首都逐漸擴大疆域。十七世紀初期,俄國各地區互相傾軋,於是共推羅曼諾夫家族(the Romannovs)的領導人為沙皇(1613),開始了三個世紀的專制政權。為了促進國家進步,彼得大帝(1682-1725在位)將首都從莫斯科遷移到聖彼得堡,直到沙皇政權覆滅後才又遷回莫斯科(1918)。

俄國地區本來只有零星的歌舞雜耍表演,沙皇時代才開始引進西歐先進國家的表演藝術,在新、舊首都先後建立了很多劇院,以及培養表演人才的學校。十八世紀中葉以後,很多地主貴族運用農奴組成農奴劇場 (serf theatre),戲劇表演隨著擴散到全國各省。俄國早期的劇作家首推蘇瑪洛可夫 (Alexander Petrovich Sumarokov, 1718-77) ;演員方面,最重要的是渥可夫 (Fyodor Volkov, 1729-63)。他成立了俄國第一個職業劇團。他的繼任者在英、法研究表演方法,促成了劇團的長足進步。但是整體說來,十八世紀俄國的優良劇作寥寥無幾,演出的劇目大多數是翻譯的外國劇本,尤其是從德文翻譯的通俗劇 (melodrama)。

十九世紀時,俄國政局愈來愈動盪不安,政府對戲劇的檢查和控制隨之加強,後來甚至只允許聖彼得堡及莫斯科兩地的皇家劇院演出劇本 (1804)。俄國擊敗拿破崙大軍的入侵以後 (1812),很多知識份子提倡「斯拉夫主義」(Slavophile),積極創作,於是出現了俄國第一個不朽的經典之作《聰明誤》 (Woe from Wit) (1823),以及大詩人亞歷山大‧普希金 (Alexander Pushkin, 1799-1837) 的歷史悲劇《格都諾夫》(Boris Godunov) (1831),但兩劇都遭到長期禁演的厄運。唯有果戈里 (Nikolai Gogol, 1809-52) 的《督察長》(The Inspector General) (1836) 因為偶然的因素才得以及時演出。

能夠在藝術良知與嚴格檢查之間取得平衡的是奧斯卓夫斯基 (Alexander Ostrovsky, 1823-86)。他是俄國十九世紀最為多產的劇作家,他的傑作《雷雨》(Thunderstorm) (1859) 及《登徒子的日記》(The Dairy of a Scoundrel) (1868) 至今仍經常在俄國上演。同時代其他的劇作家還有屠格涅夫 (Ivan Turgenev, 1818-83)、皮謝姆斯基 (A. F. Pisemsky, 1821-81)以及蘇可法 (Alexander Sukhovo¬Kobylin, 1817-1903) 等人。因為經濟原因,原來地主自組的農奴劇團紛紛獨立,在1840年代達到170個以上。原是農奴的演員謝菩金 (Mikhail Shchepkin, 1785-1863),後來成為莫斯科瑪利劇院 (Maly Theatre) 的臺柱。他接著引進了沙多夫斯基 (Prow Sadovsky, 1818-72),相對於以前只注重外形逼真的演出,這位新秀同時還注重人物內心的變化。後來史坦尼斯拉夫斯基 (Konstantin Stanislavsky, 1863-1938) 將他的風格進一步發揚光大,逐漸形成今天仍在影響全球的史坦尼表演體系。皇家劇院的獨佔權最後終於取消 (1882),促成很多劇院與劇團的成立,其中有一個特別鼓勵新作,年輕的契訶夫 (Anton Chekhov, 1860-1904) 於是開始創作戲劇,在二十世紀綻放異彩。

12-1 從開始到十七世紀
在歐洲主要的國家中,俄國的戲劇歷史並不長遠。九世紀以前,許多遊牧民族生活在南俄草原,大多是斯拉夫人。九世紀中葉,位居波羅的海與黑海之間的基輔人建立公國,從事貿易,由於仰慕拜占庭的文明,特別是它宏偉的教堂建築,接受天主教為國教(988)。十三世紀中,蒙古帝國攻佔俄國南部大部分地區,建立欽察汗國,原有各地公國本就互不相屬,此時更只能屈服於鐵蹄之下,繳稅服役。基輔衰落後,當地教會主教將教堂遷到莫斯科,後來俄國王子也遷到這裡(1326),逐漸擴大領地,到1400年代,範圍直徑約有400公里。後來蒙古內亂,莫斯科趁機反抗,不僅取得獨立,而且疆域逐漸擴大。拜占庭滅亡後(1453),俄羅斯地區的教會逐漸獨立自主,形成東方正教(1589),使用斯拉夫文的儀式。在十六、十七世紀一連串教會整合與領袖改選之中,沙皇一再操控,終於使教會受到宮廷的控制,效忠沙皇。

由於以上這些歷史原因,俄國民間類似戲劇的活動雖然自古有之,但現存的紀錄絕少。大約從十世紀時開始,就有半職業性的藝人(skomoroki)到各地巡迴表演,有的還遠到西伯利亞。他們講故事、說笑話、唱歌、玩樂器、耍熊,有時扮演傀儡戲,不一而足。他們的表演令人驚異,獲得了魔術師(wizards)的名聲。後來有些藝人被宮廷收納(1572),日後卻因為教會及沙皇認為他們與巫術有關而遭到驅逐(1648),終於在十八世紀完全消失。除了這個傳統之外,俄國民間在許多節慶中(如生日、婚禮、狂歡節、耶誕節等等),都有類似或接近戲劇的活動,如喬扮婚禮、玩戰爭遊戲,以及有故事情節的歌舞等等。由於這兩種傳統,俄國戲劇的起源來自民間娛樂,而非像西歐般來自教堂儀式。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571461380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948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2025金石強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