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戰國原來是這樣
本書以通俗的文筆詳細講述了諸侯國爭霸到秦國大一統的歷史進程。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戰國,這是個以戰爭為中心的年代。無論是計謀、變法,還是用人、改革,為的只有一件事:打贏!
名噪一時的七國: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秦國,七國之間鬥智鬥勇、殊死較量,政治人物如何掌握機遇,又如何推進變法改革……
作者以通俗的文筆詳細講述了諸侯國爭霸到秦國大一統的歷史進程,重大歷史事件背後的政治起因、決策者精妙冷酷的謀略等等,將這段充滿跌宕起伏、征伐血氣的時代完整地呈現在讀者眼前。
戰國原來是這樣!
目錄
一、春秋這樣變成了戰國/007
二、借殼上市,田氏代齊/016
三、韓國變法,為什麼沒能走向強大/025
四、春秋時代的小國,戰國開始後都去哪了/034
五、要變法,學李悝/044
六、吳起的輝煌與失敗/053
七、齊國「奸臣」,一代名相/069
八、最成功的只能是商鞅/079
九、連橫合縱,大國博弈/090
十、楚國為什麼會衰落/108
十一、華夏騎兵宗師/121
十二、誰能拯救長平/129
十三、東西對峙,齊秦爭霸/139
十四、燕國改革,一場曇花一現改變戰國歷史/149
十五、最後的君子:信陵君/164
十六、最後一次合縱/173
十七、韓趙魏的衰落/185
十八、就這樣一統天下/196
十九、秦始皇錯了多少/205
二十、科技革命改寫戰國歷史/216
二十一、戰國商業:和戰爭一樣熱鬧/225
二十二、要強大,修水利/234
二十三、沒有戰車的戰國/242
二十四、法家宗師韓非子/249
二十五、最後的辯者:魯仲連/255
二十六、稷下學宮,東方的雅典學派/265
二十七、衣食住行說戰國/275
二十八、墨子的神秘與強大/283
二十九、被歐洲人追捧的農家/289
三十、戰國兵家那些事/295
三十一、戰國的官職都怎麼叫/304
戰國大事年表/312
試閱
我們這本講戰國歷史的書,自然要從戰國的起始年頭說起。
可偏偏就是這個看似十分簡單的問題,在歷史學界卻充滿著各種爭議。作為東周列國時代中最高潮的一段,戰國究竟起於哪一年,放在不同的史料裡,卻有好幾種說法。
比較通用的說法,就是司馬遷《史記》裡的觀點:西元前四七六年,也就是周元王元年。之所以定這年,主要還是為了尊重周天子權威。
而宋朝人的認同說法,則是呂祖謙《大事記》裡的說法:西元前四八一年。這是孔子做《春秋》的終結年份。在儒家思想成為主導的封建社會,這一劃分方法也十分流行。
當然宋朝的司馬光並不同意,他編《資治通鑒》的時候,把西元前四○三年作為戰國開始,之前那麼多折騰,都算在了春秋年間。直到西元前四○三年,周威烈王承認了韓趙魏三國的諸侯身分,等於扒掉了最後一塊遮羞布,才意味著戰國開始。
當然以清朝許多學者的說法,西元前四五三年才是戰國真正的開始: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晉國,確立了戰國七雄並立的局面,標誌著戰國時代正式形成。
同一個時代,為啥被劃分成不同的起點,只因在不同年代的史家眼中,戰國與春秋之間簡直是天翻地覆的變化,讓前一代人看不懂的變革著實太多太多。
但無論哪一種劃分,一個真相無可爭議:這是一個有別於春秋時代,幾乎堪稱是全新的時代,中國歷史將在一場劇烈的廝殺中,完成一次至關重要的浴火重生。
戰國就是打不管怎樣劃分,戰國這個年代,最主要的標誌就一個字:戰!
而且和春秋年代最大的不同是,春秋雖然不乏戰爭,但列國名義上都還是周天子的臣子,因此講的是春秋禮數,哪怕規模驚人的爭霸戰爭,爭的也主要是名分。
發展到戰國年代,爭加分才是最大不同。為什麼很多史家眼裡,韓趙魏瓜分了晉國,或者田氏取代了齊國,往往被看作是戰國的開始。是因為在春秋年間,任何一個強大的霸王可以肆意凌辱周天子,但絕不可能取代周天子。從大國到小諸侯,春秋時代也沒有一家權臣可以名正言順的取代原有國君。這基本的尊卑禮數關係,到了戰國就徹底沒有了。
自家國君,說廢就廢,自家國君的土地,說分就分。春秋時代大逆不道的事,在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中表現得毫無負擔。照著教科書裡通用的說法,這也就意味著舊有的奴隸主貴族制度正走向瓦解。自家的爭鬥都能如此你死我活,國與國的爭鬥自然更加凶狠慘烈。
其實「戰國」這個稱呼,在最初的中國史料裡並不指這個年代,而是指這個年代七個主要爭雄的大國。就如《戰國策》裡所說:凡天下之戰國七。而對這個年代,一開始《史記》上的稱呼也只是叫「六國之時」,直到西漢《戰國策》之後才開始有了這個叫法。
真正開始「戰國」這一稱呼,源自於《漢書》上「至於秦始皇,兼吞戰國」一句。自此之後,越來越多的史家論及這段歷史都以「戰國」來指代。
戰國者,正是此時七大強國之間的兼併戰爭:秦楚齊燕韓趙魏。
這段列國爭霸的歷史,論規模和慘烈程度堪稱之前中國歷史所未見,而如果再計算上人口與傷亡比率,它的劇烈規模甚至要遠遠超過之後中國歷史上絕大多數的亂世時期。
對比春秋時代,這個全新的戰國年代有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對待戰爭的態度。以春秋時期的通用說法,國家的大事就兩件:在祀與戎。也就是祭祀和打仗,而到了戰國年間,所有的大事,都是以戰爭為中心。列國的變法、用人、改革,都只是為了打勝仗。
孟子的一句話,足以縮影當時戰爭的凶殘程度: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
如果再對照一下《史記》,就知道戰國時代的戰爭慘烈到何等的地步:比如大名鼎鼎的秦國名將白起,親自指揮的四大戰役,殺敵數量就在一百萬以上。而當時中國的總人口也不過兩千萬上下。
如果說春秋年代列國間還有一層溫情脈脈的禮節,那麼在戰國時代,這已徹底變成了你死我活的廝殺。
廝殺的主角正是秦楚齊燕韓趙魏七大強國。以教科書的說法,這是中國奴隸制制度崩潰,新興封建制度勃興的時期。因此每個在這段時期存留下來的國家,都必然做出了巨大的改變,有的像秦國一樣變法,有的像田家一樣代齊,有的像韓趙魏一樣分家。但無論怎樣做,目的都是一樣,就是要脫去舊日奴隸制度的外殼,全力向著封建制度狂奔,只有活出一個全新的自己,才有資格在這場角逐中較力。
而作為這個年代裡的七大主角,秦楚齊燕韓趙魏在這個熱血時代初期,版圖力量也都各自有了不同的變化。
首先從分完家的趙魏韓三國說起。趙國分到的是晉國當年北方的主要國土,包括山西呂梁山以西和山西北部與東南部,往南還佔有了今天河南山東河北的部分領土。地理位置十分好,卻攤上了好幾位強悍的鄰居,比如東北的中山、西北的樓煩和林胡,全是赫赫有名的強悍游牧民族,後來又崛起了強大的匈奴。
但這塊地雖然給趙國帶來很多麻煩,卻也送了大禮物,特別是北面的代地,不但是戰國時代的良馬產地,更是整個中國古代史上的戰馬培育地,堪稱中國騎兵的搖籃,胡服騎射發生在趙國絲毫不意外。
相比之下,魏國的運氣表面要好一些,分到了陝西東部至河南河北的大片地區,全是物產豐富經濟發達的寶地,可戰略位置就悲催了,號稱「四戰之地」,夾在齊趙秦楚四大強國中間等於是被擠壓住,極容易被包圍痛打。
但對早年的魏國來說,這真不算個事,魏國自從分家之後就是最為自強的一家,首先啟動了偉大的變法運動,率先實現了變法圖強,成為早期戰國列強裡的頭牌交椅,且差不多有半個世紀幾乎到了戰無不勝的地步。四戰之地?他不打別人就謝天謝地了,後面會詳細講這段光輝歷史。
而其中相對弱的就是韓國,韓國一開始分家運氣就十分不好,分到了山西東南部和河南中部地區,不但國土狹長無險可守,國力也十分貧弱。所以在整個戰國年代裡,韓國都是最弱的一家,不是挨打的對象就是跟在人家後面當小弟。但韓國的好處是吃柿子撿軟的捏,尤其是滅掉了鄭國,鼎定了自己的大國地位。
而這三家的老鄰居,就是春秋晚期曾與晉國爭霸的齊國。
齊國換了馬甲,雖然還叫齊國,但已經由當年的姜氏齊國變成了田氏齊國。田氏繼承的除了國君的名分,更有強大的家業,齊國資源豐富經濟實力強大,國土更在田氏代齊的過程中更加膨脹,領土包括了山東大部分地區和今天河北的一部分,尤其是把春秋時期的大國魯國吞併得只剩下幾個小城。
有地、有技術、有錢,這時候的齊國正面臨著極好的發展機遇,因此在戰國初期,齊國與新崛起的三晉(韓趙魏)開始了相愛相殺的歷史。
而另一家與三晉關係密切的強國,就是西部的秦國。在後人的印象裡,秦國在戰國早期是相對弱勢,直到商鞅變法才真正實現了自強。而事實上在商鞅變法以前的秦國一點都不弱,國土的膨脹尤其厲害,戰國早期已經佔有了關中平原和甘肅部分地區,領土十分廣袤,治下民族更是十分複雜,以華夏族為主也兼有各類少數民族。
和中原各國比起來秦國最弱的一環是經濟,雖然坐擁物產豐富的地區,但經濟技術和制度都嚴重落後,生產力更是極其不發達,反應到戰場上就是戰爭的支援能力極差,秦國在戰國早期的戰爭都是一開始尚能取勝,當糧草接濟不上之後就被人痛打,相似的狼狽複製了好多回。
早期欺負秦國最厲害的就是魏國,自從魏國強勢崛起後就把秦國當作了提款機,隔三差五就要來打一把,打得秦國完全丟掉了河西之地。也正是這樣的狼狽才逼得後來秦國痛定思痛決心變法。
但要問從春秋到戰國,是誰一直保持國土最大的紀錄,答案就是楚國。
楚國對比當時北方各國,堪稱是戰國早期最為囂張的超級大國。楚國的國土包括了今天河南南部和湖北全部,包括湖南江西安徽等部分地區,到了春秋戰國之交楚國更乾脆吞併了吳越兩國,實力擴展到今天江南地區,以《史記》的說法是「南吞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當時的楚國以國土面積論,比任何國家都大得多。
而要問當時七國之中,誰的國土面積僅次於楚國,答案恐怕出人意料,並非齊秦這些傳統強國,反而是一個傳統弱國:燕國。
燕國在整個戰國歷史上,絕大多數時間都是被欺負的,但它的國土卻十分廣袤:既擁有包括今天北京在內的河北地區,更有遼寧西南部與東胡部落接壤。就像楚國通過吞併百越擴展領土一樣,燕國也曾經北擊東胡,極大地擴展了自家的實力範圍。
從這七個國家的實力說,我們不難看到能成為「七雄」的准入標準:國土面積至少得千里以上,軍隊數量要「帶甲數十萬」,像楚國這樣的超級大國更要有百萬以上的兵力。戰國轟轟烈烈的爭霸就在這七個戰爭魔獸之間展開。
這些事情都變了
戰國的主旋律是打,但是對於主要國家來說,最重要的改變卻不只是戰爭。
為了能在這弱肉強食的時代裡生存下來,列國除了整軍精武,更要變法圖強。不變法的國家不是被推翻就是被吞併,而變法的結果卻是讓這些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原本的各種制度都發生了翻天地覆的變化。只有了解這些改變,才能更清楚的了解戰國這個時代。
最重要的一個改變,就是各個國家的官僚制度。在春秋以前,特別是西周時期,中國的主要官僚制度就是世襲制。貴族永遠是貴族,大小官職都是世襲繼承,以文言文的說法就是「世卿世祿」。
這個制度的改變是由春秋時期開始,先是一些有實力的卿大夫有了家臣,然後就是一些破落的貴族離開原先的家族外出闖天下,憑藉自身的才能獲得任命。但在當時的年代裡,這樣的情景還是非主流。
而到了轟轟烈烈的戰國變法年代,新型的用人制度有了大的轉變,所謂的世卿世祿成了浮雲。各國外來的人才極多,而且草根出身的人才尤其多,「舉賢」的理念取代了往日的世襲,越來越多的底層人才有了更多出頭的機會,攪動了這個風起雲湧的時代。
在各國掀起的變法狂潮中,大家殊途同歸的就是確立新的用人制度,廢除往昔的世襲制度。以清朝歷史學家趙翼的說法,戰國時期諸如蘇秦、張儀、商鞅等人物,他們的功過是非有待評判,但被大家公認的貢獻就是開創了中國歷史「布衣為相」的先例。
而此時的各國官僚制度更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首先直觀的一件事,就是將相分立。最典型的代表是老將廉頗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將相和」留下了千古美談。在春秋時代,將相的職權基本都是不分家的。
從戰國開始,除了楚國之外,其他主要國家在政治制度上都有類似的改革:專門設置了負責行政事務的相和負責軍事制度的將,這也就是「將相」關係的由來。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在戰國時代相的稱呼往往是叫「相邦」,直到西漢開國,為了避諱漢高祖劉邦,因此才稱為「相國」。基於習慣本書仍稱「相國」。
隨著這兩個部門的分離,相關的新型配套部門也相繼建立,比如秦國和趙國就有了掌握財政的內史;趙國的都尉負責管理人事任免;韓國的少府,除了管理稅收還要負責武器鑄造與研發。而在武將方面,將軍之下也有各種尉職用以輔佐軍務,這類新型官職對於兩千年中國封建政治制度影響非常深遠。
與新型官職相對應的,就是新型的官吏任免制度。戰國年間還沒有科舉,但這不妨礙草根階層的出頭機會。國君選拔人才的方式,除了舉薦就是招賢,比起春秋時代的世襲制度已經前進了一大步。但其中最重要的人事任免權力完全掌握在國君的手中,國君是通過授印來授予官員權力,因此從戰國起至清末,官員丟掉官印是堪比掉腦袋的大事。
另外,俸祿制度也是一項重大的改變。
戰國時期官員的工資,通常都是用穀物來支付。各國的工資標準也不同,比如在魏國做相國是「食祿千鐘」,標準的高工資。齊國相對更大氣,齊宣王當年為了挽留孟子,許了「萬鐘」的高工資,但還是沒留住人。
而除了這種直接支付外,還有一種福利就是封地,戰國有很多高官在獲得官職的時候也獲得了封地。可和春秋時代不同的是,大多數官員對於封地只有使用權而沒有繼承權,一旦任期到期封地要原樣交回。以韓非子的說法,就是「主賣官爵,臣賣智力」。
這種關係的改變,才是跨時代的。春秋時代的國君和大臣雖說是上下級,但彼此都是一種世襲的關係。到了戰國時代卻不同了,國君和大臣已經是一種完全的雇傭關係。以前是世襲祖宗的飯,現在卻是要吃國君的飯。比起春秋年代,國君說話真個是膽大氣粗。
而膽大氣粗的國君做起另一件事也就得心應手了:考核制度。
既然吃著國君的飯,那麼就要被國君管,不再世襲的士大夫們命運也從此被國君捏住。
而官員考核制度,也因此發生了變化,掌握考核大權的是相,也就是「相邦」,但除了少數幾位權傾朝野的人物,絕大多數的相邦都是直接對國君負責。以荀子的說法,列國每年都要由相邦主持對官員進行考核,而考核的結果判定則完全由國君來主持。這在春秋年間,基本是不可想像的。
而在戰國年代,對於地方官來說,這種考核有一個名稱叫「上計」。「計」就是統計的薄冊,上面記載著田產、人口、土地等事項,年初時做好規劃,年終時國君一一對照進行考核。這種考核模式一直沿用了中國整個封建社會。
也正是從這些改變裡,我們不難看出戰國時代戰爭擴大的重要原因,比起春秋時代的集體負責,話語權更大的戰國國君們自然可以放開手腳為爭霸兼併大打出手,每個國家的戰爭動員能力和指揮效率,比起春秋年間可謂高速進步。正是在這樣的高速運轉中,戰國時代轟轟烈烈的爭霸大戲開場了。
而比起三家分晉之類的爆炸新聞,真正催動戰國早期戰爭大戲的卻是另一個勁爆事件:田氏代齊。
二、借殼上市,田氏代齊
在時代的巨變下,最常見的景象就是舊的奴隸主階層崩潰,新興的封建地主階層把持各諸侯國大權。
崩潰的方式也五花八門,最慘烈的當屬晉國,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家分晉。
所謂三家分晉,即在晉國國君有名無實的局面下,通過內戰的方式由韓趙魏三大家族聯合滅掉了最強的智家,瓜分了晉國的土地。晉國,這個春秋時期一直作為南北爭霸「兩極」存在的大國,也就因此不復存在了。
最後的結果,就是原本晉國的土地上崛起了韓趙魏三個國家,在戰國爭霸的歷史上,這三個國家都是「戰國七雄」之一。
而且說起「分家」的過程,那更是十分慘烈。一開始,是先分成了智韓趙魏四大家,可偏偏實力最強的智家掌舵者智伯瑤,他繼承的實力一流,但智商卻是末流,非要併吞其他三家領土。為了殺一儆百,更先拿最不聽話的趙襄子開刀,西元前四五五年帶領其他三家組團圍了趙襄子老窩晉陽。
接下來的事情堪稱慘絕人寰,晉陽被三家聯軍足足圍困了兩年多,全城戰死、餓死無數。智伯瑤偏偏缺德到冒煙,把晉水給決了來個水淹晉陽。但饒是這樣,非但沒有逼降趙襄子,反讓其他兩家韓康子與魏桓子看得心驚肉跳。
這樣一心驚,立刻就心有靈犀,反而是韓、趙、魏三家背地聯絡上一起朝著智伯瑤反戈一擊,不但把智伯瑤打得全軍覆沒,其領土更被盡數瓜分。而後的事情就是趁熱打鐵,晉國其他的土地陸續被這哥仨瓜分完畢。到西元前四○三年,乾脆派使者去見周威烈王,正式取得了冊封,春秋的老牌強國晉國就這樣變成了歷史名詞。
這番驚動列國的裂變,是無數次屍山血河的慘烈戰爭換來的。
但比起如此慘烈的戰鬥,齊國的變化卻相對溫和,而且結果也比晉國好。齊國的舊國君被廢黜,但沒有出現國家分裂的局面。代春秋時代姜氏而起的田氏,不但順利平定了齊國其他諸侯勢力,搶班奪權成功,齊國的國土也並沒有因此而分裂,統一的齊國反而比春秋時代更為強大,一度成為與秦國爭鋒的兩強之一。
相比於晉國的分裂,這種更特殊的搶班奪權方式,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