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關於本書】陳冠中的推介序
在中文世界生活的人,對佛教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一方面,佛教是大家周邊最爛熟的現象,例如眾多的佛寺、佛堂、滿街碰到的出家人、流行文化裡的佛偈禪理、武俠小說中用佛教名相改編的武功招式和變成日常用語的佛學術語,如“方便”、“緣起”、“因果”、“化身”、“無常”……幾乎每個人都會認識一些佛教徒,或碰到手腕系著佛珠的人——佛教就在大家的身旁;但是,佛教卻不一定是大家生活和文化的一部分。大多數中文世界的人,對佛教的接觸都是偶發的、片面的,對佛教的理解也是被動的、零碎的。
有人鄙視佛教;有人好奇;有些人對佛教沒有深究,卻有自己的見解;也有人覺得與佛教互不相干,認為佛教是佛教徒的事,是異國情調;也有人想學佛,但卻不得其門而入。學佛的途徑有萬千種,其中一種補充的方法就是看書——佛教不認為文字能說明一切,但是並不排斥文字。書和人一樣,是要講緣分的。在書海中,哪一本書你會真的看進去呢?《佛教的見地與修道》這本好書,既適合初學者,也能使資深的佛教學者感到驚心動魄、充滿挑戰;非佛教徒的讀者,看了也可以激蕩腦力。
本書為深入淺出、精簡而全面的佛教通論,對於佛教的義理、歷史和各種傳承有一個精確的綜觀。如果你認為自己對佛教已經有了一定的成見,說不定本書會讓你完全改觀;如果你是佛教徒,請已本書印證你的修行。
在中文世界生活的人,對佛教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一方面,佛教是大家周邊最爛熟的現象,例如眾多的佛寺、佛堂、滿街碰到的出家人、流行文化裡的佛偈禪理、武俠小說中用佛教名相改編的武功招式和變成日常用語的佛學術語,如“方便”、“緣起”、“因果”、“化身”、“無常”……幾乎每個人都會認識一些佛教徒,或碰到手腕系著佛珠的人——佛教就在大家的身旁;但是,佛教卻不一定是大家生活和文化的一部分。大多數中文世界的人,對佛教的接觸都是偶發的、片面的,對佛教的理解也是被動的、零碎的。
有人鄙視佛教;有人好奇;有些人對佛教沒有深究,卻有自己的見解;也有人覺得與佛教互不相干,認為佛教是佛教徒的事,是異國情調;也有人想學佛,但卻不得其門而入。學佛的途徑有萬千種,其中一種補充的方法就是看書——佛教不認為文字能說明一切,但是並不排斥文字。書和人一樣,是要講緣分的。在書海中,哪一本書你會真的看進去呢?《佛教的見地與修道》這本好書,既適合初學者,也能使資深的佛教學者感到驚心動魄、充滿挑戰;非佛教徒的讀者,看了也可以激蕩腦力。
本書為深入淺出、精簡而全面的佛教通論,對於佛教的義理、歷史和各種傳承有一個精確的綜觀。如果你認為自己對佛教已經有了一定的成見,說不定本書會讓你完全改觀;如果你是佛教徒,請已本書印證你的修行。
目錄
譯者前言
序自我的觀點
上篇正確的見地
第一章見地
第二章兩種見地
第三章自我及自我的見地是錯誤的概念
第四章空性
第五章四聖諦
第六章佛性
第七章業力
第八章轉世再生
第九章輪回與涅槃
第十章見與道
下篇道
第十一章道的選擇
第十二章出離與虔誠
第十三章善知識
第十四章心的訓練
第十五章禪修
第十六章止觀
第十七章慈、悲、菩提心以及菩薩道的善巧方便
第十八章金剛乘
第十九章上師、灌頂及象徵
第二十章次第與證悟
序自我的觀點
上篇正確的見地
第一章見地
第二章兩種見地
第三章自我及自我的見地是錯誤的概念
第四章空性
第五章四聖諦
第六章佛性
第七章業力
第八章轉世再生
第九章輪回與涅槃
第十章見與道
下篇道
第十一章道的選擇
第十二章出離與虔誠
第十三章善知識
第十四章心的訓練
第十五章禪修
第十六章止觀
第十七章慈、悲、菩提心以及菩薩道的善巧方便
第十八章金剛乘
第十九章上師、灌頂及象徵
第二十章次第與證悟
試閱
內文精彩試閱】
第一章 :見地
“見地”永遠要依於持有見地的人。見地是你所立足的那個平面,見地是你決定如何看待事物的標準。廣義上來說,見地可分為兩種:傳統性的見地與理論性的見地。“
在討論正確或錯誤的見地之前,首先要知道什麼叫做“見地”,以及為什麼任何哲學、宗教或意識形態都需要有某種見地。簡單地說,見地就是你如何看待事物。不論是否有自我覺察了沒有,我們人人都已持有某種的見地,也就是我們心中對於事物是有一種既定的看法,這使得我們各自都有一種不同於他的方式來看待這個世界。
除非哲學或教義能有自己的真理地圖,否則就無法告訴你如何才能達到它所設定的最終目標,它頂多只能送給你幾種不同的車子,讓你在一堆沒有街名的迷宮中行駛。這就像是去找一位以全盤醫理來治病的醫生,及去找另一位只根據你的某些症狀就隨易從櫃子上拿些東西給你的醫生之間的差別。
假設你約定某個時間去應徵工作,恰好有一位在那家公司的好朋友先警告你,主持面談的人很敏感;你事先已知道主考官很敏感,因此在面談時就懂得如何應付他——要是沒有這種消息,你就只能盲目地處於那個狀況之中了。
有些方法或許很刺激、震駭、富有異國情調又多彩多姿,這些方法也能夠產生許多結果。但是,沒有基本的見地,你就不知道現在位於何處、目標是什麼以及如何達到目標,而沒有基礎和目標的方法,只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廉價娛樂而已!今天有許多自稱是老師的人,提供許多缺乏基本見地的修行方法,卻根本不知道它們從哪裡來、要到那裡去。
在序文裡,我們討論過自我的見地以及自我如何看待事物。自我以它的見地為基礎來決定:這是美的,這是醜的;這可以滋養我,我要它;這是個威脅,我必須避免它。這些決定創造出某些模式,使我們在特定狀況下,以有條件、特定的方式來感覺、思考、回答、行動和反應。接著,自我就把所遇到的狀況加以粉飾修改,使它能夠合併於這些模式中,進而證明了自我觀點的正確性。詭異的是,自我根據自己的觀點作為修行的途徑,它經常思考、分析,時刻注意自己的觀點。這樣的修行結果,即產生了數不清的行動去追求自我見地所認可的成就或證悟。
我們一直都是不假思索地接受自我和它的模式,它們從開始就很健全,直到今天仍然這麼的有力和根深柢固。但是,依照佛教的哲學來看,任何事物都是由因、緣所產生的,因此,自我和它的模式,也只不過是經過不斷訓練、不斷滋養的因、緣下所產生的結果。所以,當一個弟子向老師抱怨,為什麼精進修行十二年還是煩惱熾盛、大樂仍舊遙不可及時,老師反而覺得好笑——如果學生靈性修行的努力程度能有進修自我的一半,那麼,他們在短時間內就可成佛了。
雖然我們已經花了很長的時間來發展自我,到而,只要我得對於“無我”有程度上的瞭解,就能夠切斷自我的多重面具,而發現到:在自我的面具下,竟然什麼都沒有!知道了這一點,真令人振奮:自我是個道地的大騙子,它沒有真實存在的本性,只是一堆假扮成某人的面具;無我才是我們真正的狀況,面具可以拿下來——沒戴面具, 因為根本就沒有面具可拆。
見地”永遠要依止持有見地的人。見地是你所立足的那個平面,見地是你決定如何看待事物的標準。廣義上來說,見地可分為兩種:傳統性的見地與理論性的見地。
“傳統性的見地”,就是普通人看待事物的方式。從人類到蚊蟲,每個眾生都有他獨特的見地。除此之外,還有群體的見地,這是指某個特定團體的成員所共有的相似觀點。絕大部分的人類中,對於什麼叫做女人,都有相同的看法;而團體中的每一分子,又有他自己的觀點。貪欲熾盛的人,認為女人非常可愛,把她們當做性對象;同樣的一個女人,對於一位持戒精嚴的修行者來說,就是醜陋、噁心、污穢、不淨的,有些宗教狂熱分子甚至把女人當成低等生物。人類自認為身體很珍貴,但從蚊子的觀點而言,人的身體就是一個賣著許多美味飲料的酒吧。
更精確地講,傳統性的見地就是不受任何理論分析系統影響的見地。這種見地以常識來接近真理,不牽涉到分析,它認為事物表現出來的狀況理所當然地就是真實的狀況。譬如,農夫根本不用分析就知道牛有沒有角,他只要用眼睛看一下,然後就將看到的現象當成事實;他也不會去想,到底牛角從哪裡來,或是牛角的本性是如何。
“理論性的見地”,就是以某一種特定的分析系統去看待心、現象和組成“實相”的其他部分。這種見地包括了多數主要宗教(這是指除了純粹迷信、盲信外,某些智力分析系統的宗教),同時也包括了某些哲學體系與某些現代科學。
大體而言,我們對有些事物抱持著傳統性的見地,對其他事物則抱持著理論性的見地,有的時候則在兩種見地之間換來換去。
────────────────────────────────
第七章
業力-相信業”的意思,就是對你的行動和生活負起完全的責任。“
“業力並不是宿命論,並不是一旦你造了什麼業就被困在其中,一定會得到相當的處罰或獎賞;業也不僅是
第一章 :見地
“見地”永遠要依於持有見地的人。見地是你所立足的那個平面,見地是你決定如何看待事物的標準。廣義上來說,見地可分為兩種:傳統性的見地與理論性的見地。“
在討論正確或錯誤的見地之前,首先要知道什麼叫做“見地”,以及為什麼任何哲學、宗教或意識形態都需要有某種見地。簡單地說,見地就是你如何看待事物。不論是否有自我覺察了沒有,我們人人都已持有某種的見地,也就是我們心中對於事物是有一種既定的看法,這使得我們各自都有一種不同於他的方式來看待這個世界。
除非哲學或教義能有自己的真理地圖,否則就無法告訴你如何才能達到它所設定的最終目標,它頂多只能送給你幾種不同的車子,讓你在一堆沒有街名的迷宮中行駛。這就像是去找一位以全盤醫理來治病的醫生,及去找另一位只根據你的某些症狀就隨易從櫃子上拿些東西給你的醫生之間的差別。
假設你約定某個時間去應徵工作,恰好有一位在那家公司的好朋友先警告你,主持面談的人很敏感;你事先已知道主考官很敏感,因此在面談時就懂得如何應付他——要是沒有這種消息,你就只能盲目地處於那個狀況之中了。
有些方法或許很刺激、震駭、富有異國情調又多彩多姿,這些方法也能夠產生許多結果。但是,沒有基本的見地,你就不知道現在位於何處、目標是什麼以及如何達到目標,而沒有基礎和目標的方法,只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廉價娛樂而已!今天有許多自稱是老師的人,提供許多缺乏基本見地的修行方法,卻根本不知道它們從哪裡來、要到那裡去。
在序文裡,我們討論過自我的見地以及自我如何看待事物。自我以它的見地為基礎來決定:這是美的,這是醜的;這可以滋養我,我要它;這是個威脅,我必須避免它。這些決定創造出某些模式,使我們在特定狀況下,以有條件、特定的方式來感覺、思考、回答、行動和反應。接著,自我就把所遇到的狀況加以粉飾修改,使它能夠合併於這些模式中,進而證明了自我觀點的正確性。詭異的是,自我根據自己的觀點作為修行的途徑,它經常思考、分析,時刻注意自己的觀點。這樣的修行結果,即產生了數不清的行動去追求自我見地所認可的成就或證悟。
我們一直都是不假思索地接受自我和它的模式,它們從開始就很健全,直到今天仍然這麼的有力和根深柢固。但是,依照佛教的哲學來看,任何事物都是由因、緣所產生的,因此,自我和它的模式,也只不過是經過不斷訓練、不斷滋養的因、緣下所產生的結果。所以,當一個弟子向老師抱怨,為什麼精進修行十二年還是煩惱熾盛、大樂仍舊遙不可及時,老師反而覺得好笑——如果學生靈性修行的努力程度能有進修自我的一半,那麼,他們在短時間內就可成佛了。
雖然我們已經花了很長的時間來發展自我,到而,只要我得對於“無我”有程度上的瞭解,就能夠切斷自我的多重面具,而發現到:在自我的面具下,竟然什麼都沒有!知道了這一點,真令人振奮:自我是個道地的大騙子,它沒有真實存在的本性,只是一堆假扮成某人的面具;無我才是我們真正的狀況,面具可以拿下來——沒戴面具, 因為根本就沒有面具可拆。
見地”永遠要依止持有見地的人。見地是你所立足的那個平面,見地是你決定如何看待事物的標準。廣義上來說,見地可分為兩種:傳統性的見地與理論性的見地。
“傳統性的見地”,就是普通人看待事物的方式。從人類到蚊蟲,每個眾生都有他獨特的見地。除此之外,還有群體的見地,這是指某個特定團體的成員所共有的相似觀點。絕大部分的人類中,對於什麼叫做女人,都有相同的看法;而團體中的每一分子,又有他自己的觀點。貪欲熾盛的人,認為女人非常可愛,把她們當做性對象;同樣的一個女人,對於一位持戒精嚴的修行者來說,就是醜陋、噁心、污穢、不淨的,有些宗教狂熱分子甚至把女人當成低等生物。人類自認為身體很珍貴,但從蚊子的觀點而言,人的身體就是一個賣著許多美味飲料的酒吧。
更精確地講,傳統性的見地就是不受任何理論分析系統影響的見地。這種見地以常識來接近真理,不牽涉到分析,它認為事物表現出來的狀況理所當然地就是真實的狀況。譬如,農夫根本不用分析就知道牛有沒有角,他只要用眼睛看一下,然後就將看到的現象當成事實;他也不會去想,到底牛角從哪裡來,或是牛角的本性是如何。
“理論性的見地”,就是以某一種特定的分析系統去看待心、現象和組成“實相”的其他部分。這種見地包括了多數主要宗教(這是指除了純粹迷信、盲信外,某些智力分析系統的宗教),同時也包括了某些哲學體系與某些現代科學。
大體而言,我們對有些事物抱持著傳統性的見地,對其他事物則抱持著理論性的見地,有的時候則在兩種見地之間換來換去。
────────────────────────────────
第七章
業力-相信業”的意思,就是對你的行動和生活負起完全的責任。“
“業力並不是宿命論,並不是一旦你造了什麼業就被困在其中,一定會得到相當的處罰或獎賞;業也不僅是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