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留法舊事
1970年代的花都巴黎,在留學生的眼中,是嚮往,是夢想。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這巴黎的夢真醇人,醇你的心,醇你的意志,
醇你的四肢百體,那味兒除是親嘗過的誰能想像!」
─徐志摩
徐志摩曾經如此形容巴黎:
咳!巴黎!到過巴黎的一定不會再希罕天堂;嘗過巴黎的,老實說,連地獄都不想去了。整個的巴黎就像是一床野鴨絨的墊褥,襯得你通體舒泰,硬骨頭都給熏酥了的……。讚美是多餘的,正如讚美天堂是多餘的;咒詛也是多餘的,正如咒詛地獄是多餘的。巴黎,軟綿綿的巴黎,只在你臨別的時候輕輕地囑咐一聲「別忘了,再來!」其實連這都是多餘的。誰不想再去?誰忘得了?
1970年代的花都巴黎,在留學生的眼中,是嚮往,是夢想。
而在夢想的背後,現實是什麼樣貌?
本書作者曾於巴黎留學數年,以新聞專業的詳實筆觸,記述了當年所見所聞,並為當年台灣外交的發展,留下了珍貴的紀錄。
本書特色
1970年代在法國巴黎留學的台灣與中國留學生,其中有不少後來都成為社會之中流砥柱。當年的巴黎,是否仍如徐志摩所描述那般浪漫迷人?這些留學生在異地,又遇到怎樣的困難與挑戰?本書以新聞紀實的專業,娓娓道來。
目錄
自序
序
第一輯 六年一覺巴黎夢
一、站在外交的第一線
二、從聯合報駐法撰述到歐洲日報
三、功在中法文化交流的蘇、傅兩位神父
四、留法學生界人才輩出
序/導讀
民國五十九年八月,我離開了居住二十多年的台灣,到法國去留學,那年三十二歲。
在去法國之前,我在中華日報擔任基隆市駐地記者,並在一所中學兼課,收入還算差強人意。
當時的中華日報社長是名報人楚崧秋先生,得知我赴法留學,特別召見予以嘉勉,並聘為駐法特約記者,這對報社基層人員是很大的鼓勵與榮耀,也是為我遠行送下的最好禮物。
到了法國巴黎,先到鄉下學了幾個月的法文,算算口袋的錢,已所剩無幾;因為在台灣工作,收入有限,積蓄不多,買了一張到巴黎的機票,就已去了積蓄的大半,法國的生活費很高,不到半年已阮囊羞澀,不得不去打工。
在巴黎打工,最好找的是在中國飯店洗碗,但工作累,還要受大廚的氣,實在幹不下去,有不如歸去的想法。在與楚社長書信往返中,他知道我因生活困難,有意買棹歸航,勸勉我既來之則安之,並推薦我為陶宗玉先生工作,陶先生是楚社長的朋友,是我行政院新聞局的駐外人員,是位資深的外交官。
當時我國的外交處境不是很好,法國與中共建交甚早,早已無外交關係。在聯合國的席位剛剛被排除,總部設在法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我派駐代表姚淇清也剛黯然回國,在法國的外交已呈真空狀態。陶先生及時的到來,頗有開疆闢土的意味,陶先生外貌英俊瀟灑,儀表堂堂,法語非常流利,最可貴的是有活力、有衝勁,再加上幹練,他很快的闖出了不錯的局面。
陶先生在法建立的單位,對國內稱為「行政院新聞局駐法新聞處」,對法國則稱為「法華貿易觀光促進會」,最初人員很少,然後漸次擴充,我擔任的是文書工作,凡是對國內呈報事項,均由我負責,工作了一段時間,陶先生對我頗為信任。
由於經常提供國內宣傳資料,參與僑社活動,我與僑胞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並與當地學人和留學生也有不少的來往。
我是新聞科系畢業,總希望在新聞方面發揮長材。後來又受聘為聯合報駐法特約撰述,文筆見解、思維觸覺,都有很大的進步。
在國內時,對於傳記文學類型的雜誌,名人回憶錄,很有興趣,涉獵閱讀不少。法國民主開放,巴黎人文薈粹,我民國建立後,來法留學的學生不少,尤其李石曾、吳稚暉先生在民國八、九年左右所提倡的勤工儉學,掀起了一陣留法風潮,在里昂創辦的中法學院,造就了不少人才。中共早期主流人物,大多為勤工儉學的留學生。青年黨亦是在巴黎創立的,這段史實,對我國近代史頗有影響。我雖不是學歷史的,但新聞與歷史兩者互有關連性,今日的新聞就是明日的歷史,昨日的歷史就是當時的新聞,這個理念我視為圭臬,探求已成歷史的新聞,一直是我的興趣,也是始終想盡力完成的一件事。
為了探討我早期留法學生的歷史,我儘量設法與早期的留法學人和老僑胞交往,聽他們像「白首宮人,話天寶遺事」一樣,述說早期留法學生的陳年往事,我則以日記的方式加以記錄,以備後用。
當時的交往、訪談的人,都是早年能躬逢其時,身歷其境,且能盡道其詳的老前輩,談起來娓娓動聽,越說越有談興,這些人我記得有盛成老教授、錢直向、朱伯奇老先生、吳本中、張馥蕊老師,以及對留法學生史有研究的徐廣存先生。
盛成老教授早期留法,大約比勤工儉學還早一點,法文造詣很深,本來在台大任教,因不滿台灣的政治環境及學術風氣,常常提出諍言,為當道所不喜,而不得志。最後離台赴法,依其女兒生活,年歲已高,似乎沒有再去工作。
錢直向先生是河北高陽人,是李石曾先生的同鄉,隨李先生來法,經商有成,頗有財富,在巴黎、馬賽均有房產。
朱伯奇先生留法與勤工儉學差不多時間,在法學成後,一直在星馬香港從事僑教工作,屆齡退休後,雖住香港,但常來法探視女兒,排遣退休生活,是一位慈祥的老人。
吳本中老師是早期留法學生,比勤工儉學晚一些,他在法國南部一所大學任教,由朋友介紹認識,朋友稱他為老師,我也跟著叫,每次來巴黎必相約長談,談興很高。
張馥蕊老師與楚崧秋、李煥先生是政校同學,大約在對日抗戰勝利前後,來法留學,學有所成後,任教巴黎第七大學,由楚先生介紹認識,我常趨府拜訪,聽過他的課,也稱他為老師。
徐廣存先生是我澎湖縣省立馬公中學同學,民國五十五年左右來法留學,學成後在巴黎大學教中文,對我留法學生史很有研究,常在大學圖書館中文部找尋資料,非為寫作,純屬興趣,博聞強記,人很風趣健談。
我與這些人接觸訪談,大部份的話題由我引導,談他們當年留法時所見所聞;我將受訪者所談,悉心加以記錄,以備將來回國或有所用,這也是一位新聞工作者的習慣。
我由法回國後,一直在新聞界工作,除了在聯合報系的歐洲日報,及黨營的中華日報擔任過兩年的總經理外,其餘的二十多年都在中央日報任職,做過該報的業務部總經理、國外部主任、主任秘書等職,工作忙人也懶,甚少寫文章,有時提筆為文,有力不從心之感,文窮而後工,是很有道理的。
民國九十年屆齡退休,閒中無聊,打開舊日日記來看,對在法國所留下一些談話資料,深覺珍貴。當日他們已是老人,現在恐已成「古人」了。為了珍惜這些幾乎是第一手的資料,也為我當年留法留下一點紀念,乃窮一年之力,整理連串成書,價值多少,我已不多作考慮,可留待他人來評論了。
我不是學歷史的,對於前輩們的敘事談話,未多作考證,文字談不上嚴謹。學新聞的,記者當久了,難免不犯「有聞必錄」的老毛病。因此,有關書中的留法史事人物,把他作為早期留法的史料,或當做茶餘飯後談興的話題,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達到了。
民國九十二年本書完成後,因內人患慢性病,使生活變了調,為了照顧病人,壓力很大,本書也就因而束之高擱。
民國一百年內人去世。一○二年十二月廿八日是我八十歲生日,兒女為我慶生,安慰老懷。世人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名句,我今年屆八十,白髮蒼蒼,眼鏡不離眼,滿嘴假牙,看起來雖仍稱老當益壯,但畢竟來日無多,因而促成了本書的出版。本書共分三大部分:一為六年一覺巴黎夢,寫的是在巴黎六年的經歷,與一般見聞;二為早期留法的潮起潮落,則是整理訪問所得;三為兩岸早期留法人物掠影,統稱為「旅法舊事」。
本書承秀威資訊出版,廖妘甄小姐費神籌編,銘感五內,特致最大謝忱。本書之問世,不但有慰作者年逾八十之老懷;且可告慰亡妻陳祖娟女士在天之靈。因為我們夫妻在巴黎同甘共苦達三年之多,她有時陪同訪問,整理資料,一直希望我早日出書,完成心願。但好事多磨,又天不假年,她在三年前因病去世,留有遺憾。如今出書,當為祭她最佳之供品。雖然陰陽殊途,天人永隔,但存歿了願,誠屬佳事一樁。試閱
法國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無論文化、藝術、教育、科技,都是水準很高的國家。巴黎更是人文薈萃的藝術之都;但是,在滿清末造之時,國人對法國似乎沒有什麼好印象,往往視巴黎為風月之都,尤其發起公車上書,演變成戊戌政變的康有為康南海先生,對法國更有偏見,他認為以法國婦女的模樣與裝束來看,無一不與娼優同流。由於國人的思想保守,加以對法國無從瞭解,因此在清末沒有人赴法留學,就連前往經商的,亦鳳毛麟角。
根據留法前輩李書華在其著作《碣廬集》中記載,最早赴法留學的學生,應為馬建中,他是馬氏文通著作者馬相伯之弟,於光緒四年(一八七八年)以郎中職位派赴駐法使館留學,習政治、法律。再就是李石曾與張靜江先生,他二人於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二年),隨駐法公使孫寶琦前往法國,李氏學的是生物。
李氏到法國留學之後,發覺法國民族性和我國甚為近似,連其社會文化學術思想,也無不與我國相近,法蘭西的立國精神:平等、博愛、自由,更值得我國人學習。於是回國後,提倡中法文化交流,鼓勵國內青年赴法學習,並聯合中法人士組織華法教育會,辦理中法教育事業,如留法預備學校等,使留法之路得以開啟暢通。
李書華先生是於民國元年赴法留學的,同行的有留法預備學校第一、二班學生三十餘人,知名的有李宗侗、汪申、何魯等人。在他們赴法之前,留法的已有錢泰、褚民誼等人,但留學生不多。
民國二年夏間,二次革命失敗,國民黨人士到歐者不少;蔡元培偕公子無忌、柏林、女公子威廉等赴法。汪精衛也與夫人陳璧君帶同曾仲鳴、曾醒姐弟、方君璧、方君瑛姐妹來法,曾仲鳴與方家姐妹是來留學的,使留法的學生人數漸有增加。
留法人數最多的時期是民國八年至十年,國內青年響應李石曾、吳稚暉先生發起的勤工儉學,懷著希望與理想而來法學習。第一批勤工儉學的學生約九十人,於民國八年五月到巴黎,以後每個月均有勤工儉學學生到法,每次少者數十人,多者達百人,民國八年到法的共有七百餘人,民國九年到達的則達一千二百人之多,二年之間達到二千多人,這是我國留法最鼎盛時期。
民國十年里昂中法學院成立,國內來的留學生入學註冊,學校提供食宿及語文進修。語文程度達到標準者,可到里昂以外的各大學就讀,學生最多達到一百八十多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校舍一度被納粹德國所佔,戰後收回,延至民國三十六年因經費無著而停辦。二十多年間,學生人數平均在八十至一百二十人左右,對我留法學生貢獻良多。
中法學院停辦之後,國內戰爭連連;自三十八年政府播遷來台,以至法國承認中共,中法斷絕邦交的這一期間,前往法國留學的學生不多,乃當時環境使然。
中法斷交之後,政府在復興基地台灣,勵精圖治、經濟起飛、教育普及,前往法國留學者漸多,當時赴法留學,法國神父傅承烈及蘇德能居任橋樑,提供了不少服務,二人熱心安排照顧留法學生的事蹟,至今仍為老留法學生所樂道。
民國六十九年左右,中法實質關係改善,法國政府在台北市成立科技中心,我留法學生赴法留學有了正式的管道,但除了少數享有政府公費或機關補助外,取得法國大學獎學金至難,留學者多屬自費。
我留學生赴法留學,若從馬建中算起,迄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歷史;若從李石曾算起,也有一百零六年;若從第一批儉學留學生算起,也已達九十多了。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歲月中,筆者試著把它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從民前到民國二十年。這一時期的特色是國內政治紊亂,軍閥割據,教育不發達,但各方均有培育人才、吸收西洋知識之共識,這時留法學生除了勤工儉學的一批之外,大多享有公費,他們的背景約略可分為三種:一、對革命有貢獻者或功勳子弟,含有政府酬庸性質,送其等往法國留學。二、是中央及各省各大學選派傑出之士,赴法留學,為國育才;三、是富有之家子弟,在國內學有所成者,再送其出國深造,經濟由家中支援。這三種學生學成之後,多返國投入政經學術界,均貢獻所學,獲得成就。至於勤工儉學者,人數甚多,有些亦獲得公費或其他之支援,後來有的被遣返,有的轉赴蘇俄,學雖無所成,但在共產黨內都成了領導階層人物。
在這一時期,留法學生的成就最大,在全國知名的代表人物略有:褚民誼、曾仲鳴、鄭毓秀、魏道明、王世杰、謝冠生、張道藩、鄭彥棻、阮毅成、陳寅恪、李玄伯、李書華、任卓宣、周鯁生、汪申、蘇雪林、黎東方、徐悲鴻等。屬於青年黨的有:曾琦、李璜、李不韙、張子柱、胡國偉、何魯之等。屬於共產黨的有:周恩來、鄧小平、陳毅、聶榮臻、李維漢、李立三、李富春、徐特立、蔡和森、蔡暢等。
第二個時期是從民國廿年到民國五十年,這一時期的特色是國內完成北伐統一全國,接著是對日抗戰與中共內亂,時勢極度不安,留法學生人數不多,前往留學者多屬公費派遣或獎學金名額,不然即屬自費,本期學成而知名者有:馮耀曾、芮正皋、丁懋時等人,大多在外交界嶄露頭角,為大使級人物。
第三個時期是自民國五十年至七十年,這一時期的特色是中法邦交中斷,國內教育普及,青年學生熱衷赴國外留學,學生赴法留學者亦多,除少部份獲得國家公費外,大多自費,半工半讀而學有所成。
在這一時期學有所成,而獲知名者有:曾任教育部長的郭為藩、救國團主任李鍾桂、歷史家陳三井、前陸工會副主任蕭行易,及在外交界表現傑出的杜筑生、貢宗才、黃秀日等,在各大學任教的張麟徵、賴金男、朱自力、張日銘、李牧、邱大環、朱諶、李平子等人。
以上的分期,僅是筆者主觀的見解,分的是不是恰當、如何去分期,最好由治史者去分析研究,同時各期知名人物的列舉中,也以知名度與筆者所知為準,自然也不夠周延。
在第一期人物中,第一位留法學生馬建中,知名度不高,李石曾、張靜江、吳敬恆、蔡元培先生,他們是留法勤工儉學的倡導者,是中法文化交流的掌旗者,他們一生勳業昭著,故未將他們列入,其他未列舉而極有成就,對國家貢獻卓越者,為數亦當甚多。
第二期留法人物中,筆者列舉甚少,因為在這一期中,有八年抗戰,接著內戰,留法前輩在法學有所成,可能基於國內外情勢,未返國服務,而在法國或其他地區求發展,他們在國外獲得成就,但在國內的知名度則不太高,如在法教書傳播中華文化的張馥蕊、吳本中,以及在法國國家科學院研究敦煌文化的吳其煜、左景權先生均是。
我留學生留法已長達一世紀,一世紀是一漫長的歲月,再加以時代脈博不停的跳動,歷史的腳步奔跑不息,留法學生在法國的留學生活,因與時代息息相關,所以今昔之間,已有很大的不同。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