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國家公園的省思:張隆盛訪談錄

固定
版型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看更多
  • 7 266
    380

內容簡介

1972年,聯合國發表《斯德哥爾摩宣言》,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92年,聯合國在里約熱內盧舉辦的地球高峰會,通過《21世紀議程》(Agenda 21),追求人類的永續發展。

面對國際上的環保、永續思潮,張隆盛(1940-2021)於1980年代營建署長任內,推動成立墾丁、玉山、陽明山、太魯閣 4 座國家公園,過程中面臨各行政部門權責之間的協調折衝,以及環境保育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各種衝突。

訪談中,張隆盛提及當年國家公園設置時的種種爭議:墾丁候鳥如何保育宣導與核三廠、玉山新中橫公路開闢、陽明山氣象雷達站與太魯閣立霧溪發電廠興建……,旁及營建署相關人物的回憶,以及原住民權益等議題。儘管相關爭議不斷,張隆盛依然貫徹「永續」的理念,試圖在環境、經濟、社會各面向取得平衡,他認為:「『美麗的勝利是短暫的,醜惡的勝利是永遠的。』國家公園在自然環境保育上,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因為它糾正人類意欲征服大自然的作法,讓人和大自然趨向調和。」

作者

張隆盛(1940-2021)

曾任內政部營建署署長、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署長等職。任內成立墾丁、玉山、陽明山及太魯閣等4座國家公園,並規劃高雄、臺中2座都會公園,推動都市更新及永續發展,實為臺灣設置國家公園重要的推動者之一。
著有:《勇闖企鵝王國》(2007)、《漫遊白令的領域》(2010)、《北極的呼喚》(2011)、《冰海奇航》(2012)、《王者流風:淺談獅子文化與藝術》(2014)、《看見野性印度》(2018)。

曾華璧

現任國立陽明交大榮譽退休教授,研究專長是「環境史」。臺大歷史學與哈佛教育學雙碩士,並曾任哈佛大學東亞系與英國UCL地理系訪問學者。曾任交大客家文化學院副院長、長庚核心課程規劃與教師多元升等委員會主席,於2009年獲教育部第三屆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
出版:《民國初期的閻錫山:元年至十六年》(1981)、《十年來台灣環境保護運動的歷史省察》(1990)、《人與環境:臺灣現代環境史論》(2001)、《戰後臺灣環境史:從毒油到國家公園》(2011)等學術專書。

目錄

推薦序 亦師亦友張隆盛先生/林益厚
序/曾華璧

前言

個人經歷
 公職生涯簡述
 美國求學與環保思想的衝擊
 推動國內外自然保育工作

營建署署長任內推動成立國家公園
 成立墾丁國家公園
 成立玉山國家公園
 成立陽明山國家公園
 成立太魯閣國家公園
 規劃蘭嶼國家公園與挫敗

憶述重要人物與評述營建署之角色
 建置國家公園之重要人物
 營建署的角色

對國家公園與原住民權益關係之看法
 有關原住民文化的議題
 政府的角色:由上而下?

對國家公園的看法與社會文化之省察
 國家公園的任務目標應依發展階段而不同
 應該進入保護區的系統
 生態保育管理事權統一之重要性:《培利修正案》
 我對社會文化與環境保育的看法

結語
 臺灣國家公園的特色與價值
 對參與保育工作之自我回顧

張隆盛大事年表
參考書目

序/導讀

〈推薦序 亦師亦友張隆盛先生〉
文/林益厚(財團法人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我和張隆盛先生認識半個世紀,共事三十餘年,對我來說,他亦師亦友,2021年4月23日睡眠中安祥辭世,讓我感到非常不捨。曾華璧教授訪談張署長多次,把訪談內容整理成冊,張署長生前多次校稿確認內容,今出版付梓,十分珍貴。

張署長服務公職數十年,經歷行政院經合會(聯合國援助下的都市建設及住宅計畫小組,簡稱UHDC)、內政部營建司、營建署、行政院環保署、行政院經建會、以及退休後的都市更新研究發基金會。他在每一個工作單位,都有非常傑出的表現。其中在內政部營建司、營建署,更是有優秀的表現、重大的貢獻。其中,最為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在他任內推動設立四座國家公園。

從此書中,張署長一再強調,在國家公園設立過程中,因為很多長官的肯定、專家學者的協助,還有工作同仁的努力,才是國家公園成立最重要的因素。他為人個性不居功、不推諉,在臺灣環境保育啟蒙初期,面臨自然保育與經濟發展權衡,他本於初衷不畏困難、認真做好本分,以及長官、專家學者、同仁共同努力才有今日的成果,都可從本書中窺知一二。

此外,我要補充張署長在營建署另外一項重要的貢獻──取得公共設施保留地。在張署長1978年就任營建司司長時,臺灣已發布的都市計畫有四百餘處,公共設施保留地,共有一萬多公頃,很多遲未徵收,造成該土地無法使用,徵收又遙遙無期,影響民眾權益甚鉅,造成民怨。因此,1972年立法院修正都市計畫法,訂定徵收期限最多為十五年,屆時如未徵收,即撤銷徵收;換言之,都市計畫如缺少道路、公園、綠地和學校等公共設施用地,都市計畫將無法實施,1987年是最後期限。

張署長接任營建司司長後,他認為這項工作是當時營建司最重要優先的工作,如果沒有妥善解決,1987年期限到時,將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和政治問題。因此,張署長就任後即積極推動公共設施保留地徵收工作。經實地調查統計,需要優先取得的公共設施保留地共八千餘公頃,所需徵收經費為六千億元(相當於現在的十兆元)。經由張署長的多方努力,終於在徵收期限前爭取到行政院和立法院的支持編列專案預算,順利解決可能發生的社會問題,為日後都市計畫奠定很好的基礎。

張署長退休後,喜歡到各國世界遺產及國家公園旅遊與攝影,看著他的攝影作品、聽他說古蹟的典故,還有親自到南北極,觀察氣候變遷和全球暖化,對南北極生態影響的體驗,都能感受張署長對自然環境的熱愛、對自然保育的關心。

透過本書曾教授詳盡整理,讓我們重溫張署長談國家公園的往事、憶述尊敬的長官,以及對原住民權益關係、國家公園的看法。若讀者能從中更了解國家公園設立過程中的甘苦,我想他會感到欣慰與光榮。


〈序〉
文/曾華璧


在詮釋歷史時,「隱佚歷史」(hidden history)的存在,常令歷史研究者感到無奈,而口述資料的意義,便在於它們可供我們參酌、利用,減少一些漏失與遺憾。我的研究專長是環境史,自1997年起,我訪談了臺灣戰後環境科技文官與地方環保運動人士,總數不下三十餘人。1999年開始,我執行前科技部(國科會)兩年的研究計畫,主題是「國家公園與永續發展」。張隆盛署長接受我的訪談,時間自2000年4月至2001年7月;本書是綜合各次的訪談文稿,梳理而成,他關切臺灣自然保育之未來,所以提出發展藍圖,並評論臺灣的社會價值觀。

張隆盛有著獨特的受訪風格,思維極具條理與整體觀,所以有關國家公園設置的經歷、問題、與未來的發展等課題,都被他鋪陳得極為細密與完整。我是小二之後,搬家到花蓮長大的東部小孩。初次雙足被太平洋海水浸潤的感覺、明義國小「背倚能高山,面臨太平洋」的校歌、花蓮女中六年朝朝面對中央山脈升旗的時光,至今記憶依然鮮活。訪談張隆盛時,他提到三棧、崇德、太魯閣、玉里,這些都是我讀書時代多次造訪之地,所以對他的訪談,屢屢勾起我對故鄉人事物的懷念,是一段相當難忘的訪問。

每一次整理好的訪談稿,都會送給張署長核閱。遺憾的是,因我教研工作的忙碌,所以全部的訪談稿,直到2019年退下教職之後,才能開始統整、編輯。感謝張署長沒有責怪我,每次仍詳細地審閱我編寫的文稿,斟酌內容的妥當性。我們多次信件來往,釐清問題,補充資料,讓我再次感受到他的嚴謹與負責;他的助理廖美莉小姐,熱心協助,提供珍貴的照片,且一一標註照片中的人物。

2021年4月中,《臺灣文獻》通知我,署長訪談錄通過審查;但在我要傳達此一消息之時,得知署長猝然離世。頓時,那個因張署長再也無法親見文稿出版的失落感,重擊著我,哀戚久久不退。憶起美莉曾告知我,署長認為我寫的內容,是他生平最好、最真確的一份訪問紀錄;唯此方使我稍釋遺憾!

我形容臺灣的國家公園制度,是一「準綠色戒嚴令」,因為有它,我們才更能守護好自然環境。誠如張隆盛署長所說的:國家公園是臺灣的「綠色奇蹟」,可與政治經濟奇蹟,並列於史。張隆盛的訪談錄恰似一組經緯線,勾勒出1970年代之後臺灣的一頁環境保育史,這也是張隆盛訪談錄對臺灣歷史的貢獻。此書的付梓,正是我向他一生志業的最高致敬!

致謝

張隆盛署長接受著者七次(2000年4月19日至2001年7月9日)、共12小時的訪問。感謝訪談逐字稿的主要整理人劉慧蘭(臺大歷史系)、第七次整理人簡思惟(交大數學系)、與彙整為可讀稿初稿之袁經緯(政大歷史研究所博士生)。

著者彙整全文段落與章節,並於2019年9月11日親赴張署長辦公室,查閱相關的代表性照片。本書之出版,係張署長的祕書廖美莉小姐與財團法人牽成永續發展文教基金會、財團法人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以及中華民國永續發展學會之鼎力協助;張署長親自攝影的照片與營建署授權歷史照片之使用,增益本書甚多,特此致謝。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6269586912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196
    • 商品規格
    • 14.8*21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