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擺脫邊緣人生:25則人際攻略,打造有歸屬感與自我價值的人生
不夠好,也沒關係!「喜歡自己」就是擺脫邊緣人的第一步。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胡展誥心理師經歷300多場的演講與授課,他聽到聽眾們的問題,普遍聚焦在人際關係上,這本書將會幫助你檢視自己的人際關係,你會在閱讀的過程中,清楚地看見自己與人互動的模式,釐清自己對人際關係的期待,並且最重要的:重新建立一套健康的態度,更有效的人際互動策略,幫助自己打造更正向、更滿意的人際關係。
★本書特色/重要行銷資料:
◎海苔熊(心理學作家)、蔡宇哲(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撰推薦序。許皓宜(諮商心理師)、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瑪那熊(諮商心理師)、鍾明軒(國際美人)有感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展誥想說的就是一件事情:成為一個一致的人。真實地面對和表達自己的感受,搬走長久以來壓住自己的那顆重石;不要總是用否認、防衛,來逃避內心的恐懼;接納自己就是這樣一個完整的人;在人際關係裡合則來,不合則去;不去強求不適合自己的關係,也不推開那些真誠的關心。
當你愈能夠更一致的接受自己如其所是的樣子,那些長期以來卡在你胸口的內在爭執,就會愈來愈小,而你和自己的關係,也會愈來愈好。」──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無論是邊緣或是人際困擾,很難短時間內就完全解決。不過這本《擺脫邊緣人生──25則人際攻略,打造有歸屬感與自我價值的人生》肯定是絕佳的開始,既能讓讀者瞭解與同理自己內心脆弱的一面,然後又伸出強而有力的手拉一把,幫讀者脫離那黑暗的邊緣角落。」──蔡宇哲(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這本書將會幫助你檢視自己的人際關係。你會在閱讀的過程中,清楚地看見自己與人互動的模式,釐清自己對人際關係的期待,並且最重要的:重新建立一套健康的態度,更有效的人際互動策略,幫助自己打造更正向、更滿意的人際關係。
給在臉書、IG、LINE暢所欲言,
但面對真實人際關係,卻說不出一句話的現代人,
一本最實用與關鍵的人際關係書。
與人相處時,你感到壓迫、格格不入,
而獨處時,你卻又覺得寂寞。
於是,你愈來愈常流連在臉書、IG,
但你更渴盼在真實世界裡,愛與被愛,擁有好人緣的人際關係,
該怎麼做呢?
我們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21個人際練習,讓你擁有更尊重彼此,輕鬆、自在的人際關係。
這些在家庭、職場與伴侶間的人際深淵,是否總讓你深感挫敗與無能為力?
‧對方「愛批評」、「聊八卦」、「太超過」,你默默吞忍?
‧當被「打臉」時,你感覺自己很沒有價值、體無完膚?
‧常常遭受「被動攻擊」,你毫無招架能力?
‧別人對你擺臭臉,但你根本沒做錯事?
‧當對方說:「都是你的錯,你害我……」你苛責自己?
於是,你漸漸害怕與人相處,但愈退縮,你的恐懼日益惡化,並且縮回自己的世界裡。又或者你將人際重心轉移至網路上,只是當你滑開螢幕,覺得自己總算不再孤獨時,其實是將自己推向更邊緣的地帶。
胡展誥心理師近3年來,走訪不同城市、國家,經歷300多場的演講與授課。他聽到聽眾們的問題,普遍聚焦在人際關係上,他感到心疼,為此寫下這本能解所有聽眾燃眉之急的人際書。
胡心理師提出「喜歡自己」是擺脫邊緣人的第一步,搭配8種能拉近彼此距離的有效互動技巧,以及面對衝突的10種防禦與因應,包括善用「我訊息」、立下人我界限、允許自己不完美,以及練習過濾無謂的批評等,都能讓你在人際關係裡,獲得歸屬感與自我價值。
────────────────────────────────────────
與臭臉人互動的五個提醒:
1.不要在情緒緊繃、氣氛緊張的時候與對方互動。
2.互動前,先想好要說的話,避免因為負面情緒攪亂了原定的溝通。
3.互動前先提醒自己:解決事情才是重點,而不是在意他的臉色。
4.互動後也提醒自己:擺臭臉是他的習慣,跟你的表現或許沒有相關。
5.尊重每一個人都有表達自己情緒的方式,但你可以選擇不要把他散發出來的情緒往自己心裡去。
目錄
【推薦序一】成為一個一致的人/海苔熊(心理學作家)009
【推薦序二】心中那個邊緣的自我/蔡宇哲(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014
前言、揮別困頓、挫敗的人際關係018
第一篇、重新導航:打造堅韌的心態
一、你、我都可能是邊緣人──邊緣人,跟你想像的不太一樣028
二、邊緣人,是從「恐懼」開始的──各種恐懼交互作用,將人推向邊緣地帶036
三、「喜歡自己」是擺脫邊緣人的第一步──不夠好,也沒關係048
四、提升衝突解決力──面對衝突的恐懼,讓人想要躲避人際互動059
五、已經習慣獨處,卻又害怕孤獨──善用「分級制」,建立合適的人際需求070
六、打臉,不會讓溝通更順暢──比起說服對方,你更需要的是尊重自我079
七、都是你的錯!是你害我……──擺脫邊緣人生,從改變自己開始088
第二篇、有效互動:拉近彼此的距離
八、親愛的,你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吧?──善用「我訊息」,讓別人更了解我們100
九、善用提問技巧,讓互動更舒適──用對的方式提問,提升互動品質109
十、「都可以」──到底是可以?還是不可以?──提供選項,別讓自己裡外不是人120
十一、溫柔、暖心的安慰,該怎麼說?──謹慎開口,避免二度傷害130
十二、友善、親近的回應,該怎麼說?──善用「好奇」,讓你的回應貼近人心140
十三、充滿能量的鼓勵,該怎麼說?──Hey!你是怎麼辦到的?151
十四、面對別人的稱讚,如何回應?──恰如其分的謙虛,有助提升人際關係162
十五、真心誠意的道歉,該怎麼說?──三步驟,說出有療效的道歉173
第三篇、有效防禦:提升衝突解決力
十六、處理衝突,欲速則不達──了解「情緒水缸」,面對衝突不慌張184
十七、你不爽,幹嘛不明講?──認識「被動攻擊」,緩解人際衝突的內傷194
十八、當關係充滿指責,該怎麼辦?──情緒只是煙霧彈,重點是沒有說出來的聲音204
十九、面對看不順眼的人,該怎麼辦?──理解,讓充滿偏見的高牆倒下214
二十、面對總是「擺臭臉」的人,該怎麼辦?──覺察自己的害怕,才能減少壞心情223
二十一、面對總是「講不聽」的人,該怎麼辦?──從「心」著手,讓你的建議更容易被接受234
二十二、面對總是「愛批評」的人,該怎麼辦?──打造合適的網子,過濾無謂的批評244
二十三、面對很愛「聊八卦」的人,該怎麼辦?──不卑不亢,幫助你全身而退254
二十四、面對總是「太超過」的人,該怎麼辦?──懂得拒絕,才能讓自己更自在264
二十五、面對像是「冷熱冰」的人,該怎麼辦?──擺脫邊緣人的總複習275
序/導讀
【前言】
揮別困頓、挫敗的人際關係
之所以寫這本書,是內心醞釀許久的使命感。
二○一六年的夏天,我辭去政府部門約聘心理師的專任工作,開啟自己接案、獨立工作的生活模式。
離職之後,我幾乎每天都在不同縣市與國家演講、授課,推廣將心理學應用於親職教育和情緒照顧的知識。我的每一場講座都會開放聽眾提問,並且在講座結束後,仔細記錄下這些問題。
然後我發現:無論是什麼主題的講座,聽眾們提出來的問題,幾乎都與「人際關係」有關。
同樣的問題聽久了、回答久了,我逐漸感受到一股心疼與無力。
因為,即使這些問題我已經回答了無數次,在不同地方、不同國家,依舊有人因為類似的問題而受苦。這些人際議題普遍存在家庭、職場、伴侶之間,且問題的相似性極高。
我也發現,人們因為使用不當的態度與方式來因應這些議題,結果讓自己更挫折、更無助。在束手無策的狀況下,只好「躲到人煙稀少的地方,盡量減少與人互動」,保護自己免於受傷。
逃避無關可恥與否,只是問題依舊存在。這些人際議題雖然不太容易處理,但並不是完全無解。
所以我決定整理出在講座中,聽眾們經常提問的人際議題,細緻地回答這些問題,同時也提出具體的因應策略。
你是「邊緣人」嗎?
近幾年出現一個略帶戲謔,卻又生動地描述人際困境的名詞,叫做「邊緣人」。這個名詞被用來形容那些看起來與大家格格不入,不擅長團體生活,無法理解眾人的話題與笑點,在生活或職場上總是獨來獨往的人。
此刻讀著這一本書的你,可能有感於自己已經徘徊在人際邊緣許久,也或許感嘆人際互動的迂迴與困難。當然,你也可能認為自己在網路社群的好友人數超過千人,每天都與同事或朋友頻繁互動,這樣的自己怎麼可能會是「邊緣人」呢?
當「邊緣人」,不好嗎?
我聽過有些人宣稱「我邊緣,我驕傲」,藉此表達自己過得很好,強調自己無須為人際關係改變些什麼;有些人則是害怕被貼上「邊緣人」的標籤,彷彿覺得與「邊緣人」扯上邊,就等於是有缺陷、有問題的人。
其實「邊緣人」不等於「不好的人」,「邊緣人」只是一種人際關係的狀態。
重點是:一個人何以會走到人際的邊緣地帶?為何找不到有效的人際互動技巧?他能否覺察自己在人際互動中的困境?他想要改善自己的人際關係嗎?
唯有探索這些問題的答案,才能提升經營人際關係的能力。
請你問問自己,這些狀況是否經常發生在你的身上?
●無聊時就想找人互動,卻無法從互動中獲得滿足或意義感。
●總是犧牲自己,討好別人,卻又討厭這樣的自己。
●與人相處(工作、玩樂、學習)總覺得疲累、不自在,想逃離人群。
●好不容易逃離人群,獨處的時候,卻又經常感到孤獨、寂寞。
●與人互動時總是戰戰兢兢,深怕一不小心就引發誤解或衝突。
●也想與人建立關係,但是對自己的互動技巧缺乏信心。
●比起找人討論問題,寧願獨自咬牙,面對困難。
●逐漸抗拒向他人表達內心真實的想法、感受與需求。
這些人大多數的時間並非獨處,內心卻覺得無比孤獨。他們每天看似生活在人群之中,卻像是森林裡一棵孤單的樹木:永遠與其他樹木保持著看得到,卻碰觸不到的距離。
這樣的生活,會對人造成什麼負面影響?
「邊緣人」帶來的負面影響
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認為,人類是群居性的動物,如果無法與團體相處,無法從人際中獲得歸屬感與意義感,無法產生想要與人相處以及幫助別人的意願(阿德勒稱之為社會情懷),就可能會因為適應不良而產生種種心理問題。
無法從人際關係中獲得歸屬感與自我價值的人,很可能因為長期累積的挫敗、無助,對人際互動失去希望感,並且害怕在人際關係中受傷。因為恐懼與人互動,也為了保護自己,所以開始有意無意地與人群保持距離,漸漸地讓自己變成邊緣人。
很可惜,科技的發達雖然讓溝通更便利、全世界各個角落也似乎因為先進的媒體相互串聯,但人與人的關係並沒有因而變得比較親近。
時至今日,許多人際互動都被手機與電腦所取代。但是網路上的互動往往缺乏對他人的觀察與辨識,也因為沒有真實的接觸,人們可能將自己包裝成另一種樣貌。你可能善於在網路上暢所欲言,卻無法在真實的世界裡自在地與他人說上一、二句話。
這種互動無助於提升真實世界的人際互動能力。
無論何時何地,只要獨處時就習慣掏出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人,當他滑開螢幕,以為不再孤獨的那一刻,卻只是再次將自己推向更邊緣的地帶。
那麼,到底什麼是「邊緣人」?「邊緣人」的內心世界長什麼樣子?這就是本書要討論的重點。
●邊緣人是一種害怕人際關係,想要躲避人際互動的心理狀態,他們與別人的心理距離是疏遠的。
●經常與人打成一片,不代表不會孤單;一個人獨來獨往,也不等於是邊緣人。
●邊緣人的形成往往是長時間累積的結果,而不是突然發生的意外。如果想要改變,當然也要給自己一段時間來調整。
多多與人互動,就能脫離「邊緣人」嗎?
想要擺脫邊緣人,不是下載更多的交友APP,安排更多社交活動,也不是刪除獨處的時間,逼迫自己浸泡在交際應酬。做這些事情,不但無法減少你內心的空虛,往錯誤的方向努力,還可能讓你更覺得空虛與挫折。
邊緣人的內心有三種核心情緒:孤獨、恐懼,以及深刻的無力感,這三種情緒彼此交互作用,讓人逐漸喪失與他人互動的意願與動力。如果沒有覺察這些情緒的存在,了解這些情緒如何影響自己,無論你如何改變外在的行為,效果都是有限的。
這本書將會幫助你檢視自己的人際關係。
你會在閱讀的過程中,清楚地看見自己與人互動的模式,釐清自己對人際關係的期待,並且最重要的:重新建立一套健康的態度,更有效的人際互動策略,幫助自己打造更正向、更滿意的人際關係。
如果你想要改善自己的人際關係,渴望擺脫過往害怕面對衝突,卻又不知道該如何處理人際互動的許多複雜情境,書裡提到的許多例子和策略,可以提供你很實際的指引。我相信,這本書將會引導你開啟人際關係的嶄新篇章。
註:本書討論的「邊緣人」是近幾年被用來形容人際困境的流行用詞,而不是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裡編列的「邊緣型人格疾患」。
【推薦序一】成為一個一致的人/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這本書,我想要推薦給在人群中覺得格格不入,可是自己一個人又覺得很Blue的人(單押)。阿德勒說:「所有的困擾都是人際關係的困擾。」我以前就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不過倒是看了這本書之後才終於明白,「為什麼」所有困擾都是人際關係的困擾。
內在衝突是外在衝突的顯現
關於痛苦經驗的研究顯示,所有的痛苦,都是來自於內在兩個聲音的衝突1。而內在的衝突是怎麼來的呢?往往來自於你為了「避免外在衝突」。在與人相處的時候,當你發現自己和對方想法或需求不同,你習慣把一些你想做的、想說的壓抑在心裡,以維持表面的和平,但是你內心一直在打架。
於是,現實世界風平浪靜,但你內心波濤洶湧。為什麼你要把自己活得這麼痛苦呢?展誥說,那是因為你對自己沒有自信,不論別人做什麼樣的反應,你都會覺得「是自己不好」(你內心有一個「監控雷達」, The Sociometer2)。這樣的想法有好,有壞。例如,你透過不斷替別人著想,而維持了暫時的人際關係,或你在人群面前搞笑、幽默,來掩飾內心的寂寞,這些粉飾太平的行為都有暫時的效果。但是當你愈是為了讓別人或外在的世界過得更「昇平和樂」,你內在的世界就會過得愈「民不聊生」。你是自己身體的主人,但卻沒有好好對待自己。
展誥說,「其實衝突也是溝通的一種。衝突的力道有多大,我們有多麼用力打臉對方,就代表我們有多麼渴望讓對方理解。」你其實是希望別人可以了解你、接納你、關心你的,只是你用某種防衛的姿態,把別人推得遠遠的,因為這樣子就可以避免自己受傷和失望。就像書裡面所說,你並不渴望當邊緣人,也不是孤獨的世界太迷人,而是現實的世界太危險,為了逃避這些危險,所以你躲在自己的蝸牛殼裡,或者是表面上看似與大家相當親密,但其實你知道,你和身邊的人都隔著一堵牆,沒有人能夠真正走進你心裡。
走出邊緣人的世界
書中談到,邊緣人有三個主要的特徵:
●與自己相處時感到孤獨。
●卻又恐懼與其他人相處。
●對前面兩種矛盾的情況,覺得無力。
根據易脆性理論(the vulnerabi
●把自己的朋友分級: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根據交情,都會有不同的、感到舒適的距離,不是所有的朋友都適合掏心掏肺,可是若跟每一個人都一樣疏離,也會讓你覺得寂寞、心累。試著把朋友分成幾個不同的等級,在相處的時候,就不會有過分的期待(包含過多或過少的期待)。而當期待出現落差的時候,也不要太快就覺得是自己的錯,很可能是你把它放在不對的位置,你把他當好友,他卻當你萍水相逢。調整好距離,彼此才能透氣。
●常常跟自己說「不一定是我不好」:小時候,我們看到天空上的飛機,會伸出手來想像自己抓住了飛機,然後吃到肚子裡面。傳說中,如果吃了一百隻飛機,就可以許願。所以,你也可以把「一定是我不好」這句話寫在手心上面,像是吃飛機一樣,假裝吃進肚子裡,久而久之,或許也可以累積你的勇氣。當事情發展不如預期,你可以先承認的確有可能是自己的問題,但也可能不是。這一個小小的「可能」,就能讓你從「老責怪自己」的城堡裡面,慢慢挪動出來一些。
看完這本書之後,我覺得展誥想說的就是一件事情:成為一個一致的人。真實地面對和表達自己的感受,搬走長久以來壓住自己的那顆重石;不要總是用否認、防衛,來逃避內心的恐懼;接納自己就是這樣一個完整的人;在人際關係裡合則來,不合則去;不去強求不適合自己的關係,也不推開那些真誠的關心。
當你愈能夠更一致的接受自己如其所是的樣子,那些長期以來卡在你胸口的內在爭執,就會愈來愈小,而你和自己的關係,也會愈來愈好。
參考文獻:
1 盧怡任、劉淑慧(2014)。受苦轉變經驗之存在現象學探究:存在現象學和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的對話。教育心理學報, 45(3),頁 413-433。doi: 10.6251/bep.20130711.2
2 Leary, M. R., Tambor, E. S., Terdal, S. K., & Downs, D. L. (1995). Self-esteem as an interpersonal monitor: the sociometer hypothe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8(3), 518.
3 Sowislo, J. F., & Orth, U. (2013). Does low self-esteem predict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 meta-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studi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9(1), 213.
【推薦序二】心中那個邊緣的自我/蔡宇哲(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以前曾有一次跟學生閒聊時,提到我的個性很內向。當時,大家都睜大眼睛,他們不相信一個在台上侃侃而談又口若懸河的大學老師,怎麼可能是內向的呢?於是,我舉出很多個人經歷與感受來佐證,例如,我不大敢打電話訂位或詢問、在公眾場合會感到不自在……等,但依然難以說服大家。因此,看到胡展誥心理師在著作《擺脫邊緣人生──25則人際攻略,打造有歸屬感與自我價值的人生》裡,提到他也是個內向的人時,頓時有種被同理的感覺。
我想,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邊緣的自我,差別在於這個自我對行為與生活有多大的影響力。如果影響程度大的,就成為大家所說的邊緣人了。
「邊緣人」一詞在大學很常聽見,其中一種展現情況是在每學期剛開學時的課程分組。多數人總是可以快速地找到組員,但總是會有少數幾個人孤單地在角落。他們定在那裡,沒行動,也沒人搭理。通常,我會盡量避免分組,如果真的有需要的話,也會盡可能地幫忙這些人分組,因為這些人的心情,我很能體會,我在大學時代也曾經歷「孤單定在那裡,不敢主動找人同組」的情況。
讀大學時,我是個轉學生,因此與同學的關係不那麼熟。當時,有某一個課程也是要分組,我不敢踏出詢問他人的腳步,一直到其他人都分完組後,我自然與其他尚未分到組的同學集合在一起,我們成了「邊緣人組」。這樣的組員構成聽起來很悲慘,大家都是沒人要的。在我的印象中,一開始的確是如此。討論時,人人有氣無力、事情要做不做的。但不知從哪一個環節開始,我們整組激發出一種「不要以為邊緣人就是遜」的共同感受,從此大家齊心協力、合作無間,最後該堂課也拿下A的高分。從這次的經驗中,我學到:邊緣是一種狀態,而接不接受這種狀態的人是自己,只要願意嘗試做出一些改變,從邊緣出發,也是可以出頭天的。
於是,我在課堂上,有時也會與同學分享那一次自己的邊緣經驗,希望可以給學生們作為參考。但由於是我個人的經驗,不容易類化到其他人身上,所以總是效果有限。不過,在閱讀《擺脫邊緣人生──25則人際攻略,打造有歸屬感與自我價值的人生》一書時,我做了不少筆記,因為作者是根據自己豐富的經驗,提出各式各樣會遇到的狀況,加以分析後,並提供解法。我想,無論讀者心中的邊緣自我是屬於哪一種,都能在書裡找到對應的同理與方案,而讓心中的小人不用再孤單地待在角落啊。
在學生之間,也常流傳「我邊緣,我驕傲」的口號。意指邊緣沒什麼不好,甚至可以引以為豪。其實,我非常同意自己一個人沒什麼不好,我也很喜歡獨處,我更是覺得每一天都要有自己一個人的時光。不過,就如書中提到的觀念:之所以習慣獨處是主動為之嗎?獨處是自在的,還是會感到孤獨?如果先問問自己這兩個問題,就可以明白自己的邊緣狀態到底是驕傲,還是嘴硬了。瞭解自己、正視自己脆弱的一面是非常重要的,或許是從小的教育一直希望我們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以至於有時候不敢面對自己不好的那一面,甚至視而不見。若是發展至此,恐怕會有一些人際上的問題與衝突,這就不是一句「我喜歡自己一人」可以帶過的了。
我還碰過一種情況很有趣,就是巴不得自己被邊緣化、沒人看得見自己,例如,在公眾場合一直被人纏住講八卦,講個不停,逼得自己只好藉尿遁脫身。這種「想被邊緣」的情況在本書中居然也有解法?!因此,我很認同書中所說,除了要瞭解自己以外,我們也要瞭解人際之間的煩惱,無論是從輕微到重大,對此,作者也提出了各種情境與解法,好讓大家可以對照、參考用。
當然,無論是邊緣或是人際困擾,很難短時間內就完全解決。不過這本《擺脫邊緣人生──25則人際攻略,打造有歸屬感與自我價值的人生》肯定是絕佳的開始,既能讓讀者瞭解與同理自己內心脆弱的一面,然後又伸出強而有力的手拉一把,幫讀者脫離那黑暗的邊緣角落。
試閱
「我到底做錯什麼了?為什麼彤彤總是不和我說話?難道孩子這麼討厭我嗎?」珍妮老師有些自責,向主任說出自己的困惑。「我想,是否讓彤彤轉個班,或許讓其他老師來帶,對她可能會比較好一些?」
「珍妮,你也知道在幼兒園,如果孩子動不動就換班級、換老師,這真的會給我帶來很大的困擾,因為其他家長也容易有樣學樣,到那個時候,我其他事情就都不用做了,每天來處理這些事情就好了。更何況,班上其他的孩子,你不是都帶得好好的嗎?我看你們長頸鹿班,整個上課氣氛非常的歡樂,有說有笑,而且班上小朋友的家長,也都對你讚譽有加。今天只是一個小女孩不說話,你真的不需要當作一回事啊!」
珍妮老師心裡遲疑了一下。其實,主任說的也挺有道理的。只是,自己這麼多年來,在教學上,還是非常在乎孩子和自己的關係。
「主任,我是不是可以有一個小小的請求?」
「你說說看,只要我幫得上忙。」
「我想,是否讓彤彤有幾節課到別的教室裡試試?或是請其他老師來我們班上,帶幾個活動也行。」
「你這麼做的想法是⋯⋯」主任有些疑惑。
「我是想⋯⋯」珍妮老師說得有點吞吞吐吐,「或許,有機會讓我知道,彤彤在其他老師的班上,是否也是一樣不開口?」
「珍妮,你真的是好老師無誤。現在的老師只會頭痛、煩惱班上那些吵得半死,讓自己的課上不下去的孩子。哪有人還想要把安安靜靜、乖乖巧巧的孩子送出去?你啊,負責任是很好,但是,不要把許多的事情都攬在自己身上。很多事情不見得都是因為你的因素。」
「我想比較簡單的做法,就是請河馬班的潔西卡老師來你們班上,帶幾個活動交流交流,就當作跨班級一起上課,你也不要再想怎麼換老師、換班級。至於你想要觀察彤彤的說話,是否有所轉變。這一點,你倒是可以試試。」
珍妮稍微鬆了一口氣,也感謝主任的應允,讓自己有機會釐清自己和彤彤的關係,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只是,自己也很擔心一種狀況,假如潔西卡老師來上課,但卻讓彤彤輕輕鬆鬆的開口說話了,那到時,自己就真的是尷尬、難堪了。
意中心理師說選擇性緘默症
選擇性緘默症是一種發生在兒童、青少年,屬於焦慮的一種疾病,並不是單純的害羞、內向、文靜就可以解釋。關於選擇性緘默症,在生活中、校園裡,這樣的孩子依然長期被漠視。對於許多人來說,選擇性緘默症這字眼,可能連聽過都沒聽過,或存在著偏見──認為是孩子自己不說話,相信時間久了,他應該自然而然就會開口說話。
我與選擇性緘默症的第一次接觸
十年多前,我第一次遇見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只是,當年這名詞在臨床工作上很少被提及,更別說在校園裡被認識與關注。
那一天,一對父母帶著就讀幼兒園的女孩前來醫院,是經由醫師轉介過來,我準備為女孩進行智力測驗,以評估發展狀況。在施測前,我看著這女孩默默的蹲在治療室裡面,不說一句話。她的表情漠然、肢體僵硬,一動也不動。我明顯可以感受到女孩的焦慮與畏縮。
經驗法則告訴我,當下的智力測驗,女孩無法進行施測。縱使,勉為其難的施測,也一定會低估女孩的表現。
我當時得知女孩在家裡說話自然,但在幼兒園卻不開口。
我因此和父母先溝通,並說明需要先暫停智力測驗,而改採其他方式的理由,我也建議優先處理女孩的不說話行為。
幸運的是,當時女孩的父母對於早期療育有充分的概念,且非常的積極,對於我所設定的治療目標也欣然同意,並且對於後續建議的執行,也相當具有行動力。這些條件的組合,對女孩而言,真的是非常重要與關鍵。
然而,有些案例卻往往因為父母或老師並不認為孩子在學校不說話,有什麼問題,而疏忽了這問題的嚴重性。讓許多緘默的孩子,錯過了早期療育介入的黃金時刻。
但我不忍苛責這些家長與老師,因為他們對於選擇性緘默症並不了解。畢竟長期以來,這樣的診斷名稱,許多人從未聽聞過,更何況是了解。
我很希望透過自己的臨床實務工作、校園服務、書寫與演講,讓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能夠受到應有的關注。
只要每多一個人知道,每多一個人看見,那麼,就有機會讓這些孩子在教室裡的緘默行為被合理對待。當孩子的焦慮化解了,他們自然能開口說話。
留意能力的低估現象
面對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在進行相關智力測驗的評估,或是其他需要開口說話的施測,施測者一定要有一種認知,也就是在施測過程中,我們很有可能低估了孩子實際的能力。
這一點,對於第一線實務工作者,無論是心評老師、資源班老師、治療師、心理師或醫師,都是需要具備的基本判斷。我們必須考量的是,在施測過程中,我們所面對的是,孩子可能因為焦慮,而無法真正表現出自己的能力。
較為輕微的選擇性緘默症,在施測過程中,或許在非語言的項目上,他還可以理解你的提問,並且按照時間、速度,做出應有的反應。但是,對於需要口語表達的項目,這時,很明顯的,孩子無法在第一時間做出回應,或是回應出來的內容,相對簡短。
這就像是同一道測驗題目,在現場施測,你問孩子,孩子答不出來,或答得較為簡短,但是回到家,或在孩子比較自在的情境裡,他卻可以回答的非常的完整。
在這種情形下,我們真正要施測的是孩子的能力,而不是測出一種因受限於他的焦慮,而低估的能力。
因此,請自我提醒,應避免為了施測而施測。
同時,對於嚴重的選擇性緘默症,你會發現不只口語的施測很難搜集資料,連非語言的部分,甚至於都無法順利進行。這時,你可以想像,自己硬是要搜集的施測資料是沒有太多意義的,甚至於,就怕對孩子的能力造成錯誤的解釋。
這也是在書中我將會提到如何避免將選擇性緘默症與智能障礙、認知發展遲緩孩子混淆。
鳳毛麟角的關注
在我兩千多場的演講場合中,每一次的演講主題,大部分都由主辦單位決定。而在這麼多場演講裡,主辦單位選擇討論選擇性緘默症,真的是如鳳毛麟角,少之又少。雖然有時在分享情緒行為障礙的議題中,選擇性緘默症也是其中一小部分。
因此,每當有主辦單位,機關、團體、學校提出想談論選擇性緘默症這議題時,我都是身懷感激的。因為,每多一次的分享,就有機會讓現場聽眾們多一些了解,這一群長時間被遺忘在教室角落裡的孩子。
當然,演講主題可遇不可求,因此,為了讓更多人能夠更加的熟悉、了解選擇性緘默症,這也是我為什麼要來書寫這本書的目的之一。
解開心中的困惑
「心理師,你終於解開我十幾年以來的困惑。原本,我以為我和這個孩子的關係怎麼這麼糟糕,到底是我做錯了什麼,不然,她為什麼都不跟我開口說話。我的心裡總是有著深深的罪惡感,一直到今天,聽完這場演講,我終於了解原來這孩子,她可能有選擇性緘默症的問題。雖然,這讓我心裡釋懷了許多。但是,我還是為這孩子感到心疼。」一位資深的幼兒園老師,在我演講後,對我分享著。
我想,這也是我這些年在各地進行演講的目的。我期待讓現場聽眾們多一些了解不同孩子的機會。
對於有些老師來說,以往他們面對教室裡不說話的孩子,有時會認為是否是自己做錯了什麼事,導致和這個孩子關係惡劣,讓孩子討厭自己、害怕自己,以至於不敢和自己說話。
但在釐清觀念後,未來,當他們再次面對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因為有了基礎的認識與概念,或許,他們能多一些陪伴的方式、對應的技巧,不至於讓這樣的孩子,對於說話這件事更加感到害怕、畏懼、退縮,老師也不至於愈幫愈忙,適得其反。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