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為何成功了,還是不快樂?

  • 300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你之所以不快樂,
不是你不夠努力、不夠成功,
而是「幸福觀」出了差錯!

▲橫掃全美的「新幸福運動」。
▲世界各地中小學、大學、監獄、政府、醫院、諮商室都有人開始實行的幸福觀革命。


你是否曾經在努力完成某項目標,
或者終於達到他人眼中的功成名就之後,
卻發現並不如想像中的滿足與快樂?

本書作者從小品學兼優,念了頂尖大學、有體面的工作,住漂亮的公寓,過著別人欣羨、稱道的日子,卻沒有因此嘗到快樂的滋味,使她陷入深深的絕望與疑惑中!

當這樣的情況發生的時候,許多人的解決之道,就是在爭取更高的成就,心裡想著:
「我再有錢一點、再有成就一點、再美麗一點、再討人喜歡一點……到時我就會快樂了!」

而這樣的人並不少見,但似乎不管再怎麼成功的人都一樣:
-世界網球冠軍阿格西,在職業生涯裡拿下八次大滿貫。坐上網球界的龍頭寶座以後,他說:「我一點感覺都沒有。」

-球星俠客.歐尼爾締造了無數的成就,包括數度拿下MVP的榮譽,四次奪得NBA總冠軍。按照成功的標準,他應該幸福到極點。但他卻坦承,「我以為自己想要的那些東西,如今我全都得到了。而我依然不快樂。」

「我明明已經做了所有大家說會幸福美滿的事,為什麼我還是不快樂?」再一次痛定之痛之後,作者決定投入心理學研究與實證,她發現了是長久以來受到熏陶的「幸福觀」出了問題:

˙人必須盡可能接近完美
˙賺取越來越高的收入
˙取得越來越多的事物
˙乖乖遵守這套規矩
˙工作要勤奮不懈(絕不休息、不放慢腳步)
˙名氣大,人緣好,還要受人尊崇
˙跟別人競爭(並且勝利)

這就是老舊的幸福觀——是我們的社會對幸福的觀點。
諷刺的是,這正是我們如此不快樂的根源。

根據她的研究,人之所以會不快樂,是在追求「外在成就」過程中,跟自己與社會失去連結。她所提出了「新幸福」,引導人們透過追求「內在成就」:開發自己的天賦,並運用自己的天賦去做對他人有益的事。只要能做到這點,過程中自然的與自己及他人深度連結,於是開發出源源不絕的持久快樂的泉源。

新幸福:
一、 發掘自己實際上是怎樣的人。
二、 將這項資訊用在助人。

「新幸福」的信念、成功與快樂概念:
˙我不必完美無瑕也能幸福。
˙人生要務是發掘自己實際上是怎樣的人,並把潛力發揮出來。
˙天賦並非特異才能,而是任何你做起來比別人輕鬆,做起來又很開心的事。
˙人要盡力幫助別人,也要接受別人的幫助。
˙影響力不在行動的範圍多大,而是一項對人有益的行動被執行完整。
˙你的工作不是你的志業。你真正的志業是做自己、貢獻自己,這才是成功的真正要義。工作只是目前輔助你投入志業的一個地方。

作者

史蒂芬妮.哈里遜(Stephanie Harrison)

賓州大學心理學碩士,在論文中提出了新幸福觀。曾任教於賓州大學,而後擔任向榮國際(Thrive Global)的學習部門總監,負責主持關於身心健康與工作表現的培訓計畫。她親身實踐自己所提出的新幸福觀,改變了自己的人生,並成立了新幸福公司(The New Happy),致力於協助個人、企業、群體將新幸福之道落實在生活中。

新幸福公司以得獎的藝術創作、名列前茅的Podcast、電子報、免費的行為改造計畫,協助遍及全球一百五十個國家的無數人。她的創作與事蹟,曾登上美國CNBC頻道、《富比士》雜誌、《哈佛商業評論》等媒體,也時常在《財星》五百大企業做主題演講。她的主張備受注目,在世界各地中小學、大學、監獄、政府、醫院、諮商室風行。

譯者

謝佳真

自由譯者,譯有《豐盛顯化法則》、《失去的喜悅》、《哈佛大學的思辯溝通術》、《富裕,屬於口袋裝滿快樂的人》等書。賜教信箱:oggjbmc@gmail.com。

目錄

作者序 我的故事
第一部 幸福神話
第一章 我們完全搞錯了
第二章 塑造我們生命的隱性力量
第三章 如何開始建立幸福的人生
第二部 拆解舊幸福
第四章 謊言一:你不夠好
第五章 謊言二:到時候你就會幸福
第六章 謊言三:你只能靠自己
第三部 認識幸福
第七章 關於幸福的根本真相
第八章 助人的弔詭之處
第九章 喜悅的契機俯拾皆是,只要你懂得找
第四部 發掘你的天賦
第十章 為什麼你很重要
第十一章 人性:一切行動的基礎
第十二章 才能:登峰造極的隱形路徑
第十三章 智慧:你懂的事情比你以為的更多
第五部 為世界效勞
第十四章 讓你我緊密相繫的需求
第十五章 工作:沒人告訴過你的完美工作
第十六章 群體:我們千絲萬縷的共同關係
第十七章 世界:我們在等你
結語 你身邊的人

試閱

謊言一:你不夠好
一九九○年代晚期,黛咪.摩爾是她那一代最著名的電影明星。她的美、她的作品、她的生活令大眾著迷。她剛剛成為好萊塢史上片酬最高的演員,還嫁給一位動作巨星。表面上,她的人生完美無瑕。
二十年後,她回顧那段日子,吐露真相。她的婚姻在崩塌,她出現進食障礙,日日夜夜不斷自我懷疑,沒有安全感。她在自傳裡寫道:「不管我怎麼成功,我都覺得自己不夠好。」
一次又一次,我們看到遵循舊幸福、乖乖達成每一個「成功」里程碑的人說:不論你做什麼,永遠都不夠。
大衛.鮑伊坦露:「我的自我形象問題很嚴重,自尊感很低落,這些都靠沉溺在大量的寫作與表演來掩飾……我想要快快度過人生……我真的覺得自己一點都不像樣。」
茱莉.安德魯斯憑電影《歡樂滿人間》的演出拿下奧斯卡金像獎,她將獎盃藏在閣樓,因為她覺得自己「不配」。
有一項研究調查了一百一十六位執行長與高階主管,發現他們有相同的恐懼,他們怕自己不夠好,配不上他們的職位。
這些實例為我們指出了重要的真相。不管你累積了多少的外在獎項、成功或肯定,你都不會覺得自己夠好。傳遍世界的名聲與讚揚、奧斯卡金像獎、顯赫的職稱都不會讓你滿足。努力做到舊幸福的要求,絕不會讓你覺得「夠了」——那是不可能的。那就像在賭場賭博,贏的永遠是莊家。
你都做了多少事了,為什麼你覺得自己依然不夠好?因為在舊幸福的世界觀裡,核心訊息是不管你再怎麼努力,你永遠有所不足。在你內心深處,你是有瑕疵的,你殘破不堪,你很壞。
有所不足的謊言
關於世界觀的第一個問題是:我是誰?
舊幸福的答案是:你是有所不足的人。
每一週,我都會為我們新幸福的大家庭舉辦線上的登記活動,讓大家提出自己需要的協助。這項登記活動持續了幾年以後,我看完無數的留言,對大家的難題就有許多認識。
有個主題一遍一遍又一遍的出現在大家登記的內容裡:

「我不夠好。」
「我什麼時候才會覺得自己值得?」
「我覺得自己有毛病。」

或許你很疑惑,「只有我一個人覺得自己不夠好嗎?」我跟你保證,你不孤單。事實上,認為自己有所不足的信念,似乎每個人都有。
這個信念也讓我們苛待自己。舊幸福一直教導我們要憎恨自己的人性,所以要懲罰自己。自我憎恨聽起來很狗血,但你是不是經常把自己當做敵人或對手?從你的自我對話找證據。那些話大概是這種風格:

「你白痴。」
「你有什麼毛病?」
「你什麼都做不好!」
「但願你不是這個樣子……」

這個腦海裡的聲音不斷的說你不夠好,其實那不是你的真心話。你會變成這樣,是因為你置身的文化,在你成長的過程裡告訴你,不管你怎麼做,你都有所不足。所以瓦解舊幸福的起點,是學習從新的角度看自己——無條件的自我接納,明白你本來就是有價值的人。
完美之我的暴政
記得大概十年前,有一天我痛罵自己在工作上犯了錯。我坐在那裡,雙手捂著臉,說道:「天啊!妳怎麼會白痴成這樣?」還說:「妳爛死了!」
突然,我靈光一閃,我是拿誰當樣板,給自己打分數?
我不是在跟別人做比較,比如一位朋友或一位榜樣。我不是拿自己的現狀跟以前做比較。我評分的參照標準是一個完美版的我,那個我只存在於我的腦海。我稱為完美之我。
這領悟撼動了我的世界。我沒有意識到自己設立了這樣的標竿,拿它給自己評分,而我對自己的期許居然這麼不切實際。
在學校,我們學會給自己打分數、評價自己,有的是用評分量尺,有的是看答案的正確比例,有的是用字母。在現實生活裡,我們建立自己的評分量尺──這個完美之我。
完美之我來自舊幸福的文化。個人主義說完美之我永遠強大而獨立,一手包辦大小事,從來沒有負面的情緒。
資本主義告訴我們,完美之我是成功人士,對經濟有貢獻,以「正確的方式」走「正確」的路,當然也永遠有生產力。數不清的產品和服務宣稱可以消除我們的不完美之處,我們買單了,發現無效就責怪自己。
階級宰制規範了「正確」的生活方式。作家與哲學家奧德蕾.洛德(Audre Lorde)將這稱為白種人、順性別者 (注釋:指一個人的性別認同與出生時的性別一致。)、男性、年輕人、異性戀者、身體健全者、基督徒的「虛構常態」(mythical norm)。這樣的理想型是一套標準,用來判斷什麼叫正常。要是你不具備那些特質,你會單純因為自己的天性就被貶為非人。我們與外界的互動強化了這種現象,因為我們的社會是按照虛構的常態去建立出來的虛構常態。即使是美國《獨立宣言》鄭重其事寫出來的「追求幸福」,也只適用於符合特定標準的那些人。
最後,我們將個人的經驗加進這個大雜燴──我們的家庭、感情關係、社會、文化都在灌輸我們應該是怎樣的人。賽門.薛利(Simon Sherry)是鑽研完美主義的重要學者之一,他說:「要一整個村莊的人,才養得出一個完美主義者。」
完美之我是我們的完美版本,我們認為必須變成那樣才會幸福。那是默默跟在我們身邊的影子,把我們不符合標準的地方全部指出來:別人都辦到了、別人做得很完美、別人毫不費力就做到了。
想像有一份徵才廣告,列出了完美之我的工作內容。
徵人啟事:

在這份工作中,你的職務範圍如下:
 隱瞞你的天性,遵循社會規範行事。
 討好你見到的每個人。
 在二十一歲之前要有可以影響世界的成就。
 要美、要帥(注意:理想的人選必須願意在社會的美學標準改變時,立刻修正自己的外貌)。
 絕不出錯、感受不到壓力、做事絕不會吃力。

工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二十四小時
薪資:無
以大腦植入物在每一分鐘偵測工作表現,隨時評分。
意者內洽!

你會應徵這份工作嗎?應該不會吧。如果你應徵上了,你覺得自己撐得了多久?這對你的身心健康會有什麼影響?

如何開始建立幸福的人生
一九五○年代初期,念音樂的大學生弗雷德.羅傑斯(Fred Rogers)第一次打開父母新買的電視機。
他覺得那些節目實在很難看。
兒童節目彷彿在發神經,令人受不了,扮裝的角色們拿著派互扔,穿插的廣告則承諾你可以用錢買到快樂。
他思忖起來,要是他可以製作不同類型的電視節目,實際幫助孩子們開心起來,學會行善呢?
十七年後,他自己的電視節目首映了──《羅傑斯先生的街坊》(Mister Rogers’ Neighborhood)。在每一集一開始,他會走進布景搭建的住家,脫掉西裝外套,拉上招牌羊毛衫的拉鍵,把皮鞋換成布鞋,然後將小朋友視為跟自己一樣重要的對象,好好的跟小朋友說話。
前後三十一季的節目,他與小朋友同在。
冷戰時,他陪著小朋友,用布偶解釋為什麼囤積武器很危險。
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後,他陪著小朋友,以一週的節目時間談論死亡與哀慟。
他陪伴覺得自己沒人愛的寂寞孩子、陪伴父母正要離異的孩子、陪伴在學校被眾人冷落的孩子、陪伴犯錯的孩子,陪伴孩子們度過小孩的酸甜苦辣。
由於他始終都在,他在美國是最受喜愛的人物之一。他收到的郵件之多,超越所有美國人,而他每一封都會回。他的紅色針織羊毛衫成為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的館藏。他的遺產包括幾座艾美獎、一座皮博迪獎(Peabody Award)、一面總統自由勳章(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一幀美國郵票、一顆用了他名諱的小行星、好萊塢星光大道上的一顆星星,還是一度登上Google首頁塗鴉的名人。但最重要的是,他教導幾代的孩子們善待自己跟別人。
沒人想得到一個一心想要做音樂的害羞、寂寞男孩,在長大以後,會成為史上影響人們最深遠的人物之一,世界因他而大不同,他還得到了長久的幸福。
他是怎麼辦到的?羅傑斯發現了幸福人生的法則,與我做研究時調查過的兩項要件是一致的,而這也是你會在本書學到的內容:

一、 發掘自己實際上是怎樣的人。
二、 將這項資訊用在助人。

親自測試這兩條法則。想想你所知道的最快樂的人。你大概會看出來,他們很了解自己,並且設法幫助身邊的人;或是想想你最欣賞的人,他們在做什麼?他們在跟世界分享自己獨特的天賦,努力讓世界美好。
這兩條法則讓羅傑斯的人生充滿意義與喜悅,讓他過著「感到完整」的生活。
為什麼你需要做自己
羅傑斯展露音樂天分的年紀是三歲,且不到五歲,他就能用鋼琴彈奏整首歌曲。雖然他是音樂神童,但他的童年並不輕鬆。他時常生病,不得不長時間獨自待在房間。在房間時,他開始說故事、自己編歌,想像有一天,他幻想中的世界會出現在他的電視節目裡。他說自己的童年很寂寞,每回獨自一人的時候都會哭。他被人欺負,沒有真正的朋友。幸好,他漸漸長大以後,身邊有人喜愛他,欣賞他展露的真實樣貌。
這些獨特的經歷磨練了羅傑斯的特殊天賦,比如他的音樂才華、同理心,還體會到了童年可以多麼艱難。
你,也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天賦。這些天賦構成你的本色。你的天賦不僅僅是你可以從事的事業,也是你曾經走過的難關、你得到的領悟,更是你在內心深處的真面目。
羅傑斯曾經在一場畢業典禮上演講,談到他有一回去旁聽馬友友的課。馬友友是聲譽卓著的大提琴家,有一回馬友友聽完一位年輕學子演奏布拉姆斯的大提琴奏鳴曲,他評論道:「你的樂音只有你能演奏出來,別人都不行。」
世界上只有一位羅傑斯先生,也只有一個你。
與世界分享你這個人
在羅傑斯取得大學學位的羅林斯學院(Rollins College),有一條連結兩棟建築的廊道牆壁上鑲嵌了一塊小小的大理石匾額。上面刻著字:為服務而活。羅傑斯抄下這句座右銘,放進皮夾,隨身攜帶一輩子。
羅傑斯將自己的電視節目視為一種服務。一九六九年,尼克森總統想要刪減兒童教育節目的預算。羅傑斯前往國會,主張保留兩千萬美元的預算。他用簡短的演講描述自己的服務行動:

我每天都向每個孩子表達我的在乎,協助孩子明白自己是獨一無二的。節目結束的時候,我會說:「只因為你在做你自己,今天是很特別的日子。全世界沒有其他跟你一樣的人,而我喜歡你,我就喜歡這樣的你。」我認為要是我們在公眾電視節目產業的人,讓人清楚的看見我們可以訴說並管理自己的情感,我們就為大家的心理健康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參議院通信傳播小組委員會(Senate Subcommittee on Communications)主席的脾氣暴躁、不感性是出了名的,但他在回覆的時候說:「我應該是很強硬的那種人,但這是這兩天以來我第一次起了雞皮疙瘩。我覺得這很好。看來你剛剛保住了兩千萬美元的預算。」
看看羅傑斯的人生,我們很容易把他送上神壇。他是羅傑斯先生!他跟我們不一樣。但他二○○三年過世後,與他結縭五十年的妻子瓊安接受採訪,談到這種想法的危險。她說她常常聽到人講:「我真恨不得自己是他那樣的人,但我不行。」她很篤定沒有人可以像羅傑斯先生那樣,一個都沒有。
她不是指沒人可以用布偶、歌曲、故事製作溫情的電視節目。她的意思是誰都可以走上跟羅傑斯一樣的路:發掘自己是怎樣的人,然後把這項資訊用在助人。你的人生不應該成為他的翻版,因為那不會反映出你這個人!你得發掘你獨一無二的服務方式,不論對象是你的親友、你置身的群體,還是你透過工作所做的事,乃至為更廣闊的世界盡力。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6269835614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52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