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植根於文化,外化於行為,
100個極具代表性的觀念,讓你讀懂從古至今所有中國人的心理。
中國人的人生態度中有一種達觀,把酒笑談寵辱兩忘;
中國人的生存哲學中有一股韌勁,以柔克剛化解萬難;
中國人的應世妙方中有一種純粹,抽絲剝繭返樸歸真。
我們很難躲得開自古以來影響一代又一代人的行為準則。既然逃不掉,何不走近處於現代生活中的中國人,看看他們究竟想了些什麼,做了些什麼,將來又會朝著什麼方向走下去。
任何人的所作所為都能找到其心理根源,而這些心理根源往往和傳統思維、社會環境、生活經歷密不可分。
出於種種目的,越來越多的人都想擁有察言觀色、洞察人心的能力,但身為一名中國人,想深諳對方心理,了解對方為什麼這樣做,究竟有什麼道理,首先就要從了解中國人的傳統思維入手。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演變,中國的傳統文化衍生了無數人生智慧,凝結著人與自然、社會關係的定位取捨,以及對於自身價值的深邃探求,只有了解這些,才能在社會中有更好立足。
100個極具代表性的觀念,讓你讀懂從古至今所有中國人的心理。
中國人的人生態度中有一種達觀,把酒笑談寵辱兩忘;
中國人的生存哲學中有一股韌勁,以柔克剛化解萬難;
中國人的應世妙方中有一種純粹,抽絲剝繭返樸歸真。
我們很難躲得開自古以來影響一代又一代人的行為準則。既然逃不掉,何不走近處於現代生活中的中國人,看看他們究竟想了些什麼,做了些什麼,將來又會朝著什麼方向走下去。
任何人的所作所為都能找到其心理根源,而這些心理根源往往和傳統思維、社會環境、生活經歷密不可分。
出於種種目的,越來越多的人都想擁有察言觀色、洞察人心的能力,但身為一名中國人,想深諳對方心理,了解對方為什麼這樣做,究竟有什麼道理,首先就要從了解中國人的傳統思維入手。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演變,中國的傳統文化衍生了無數人生智慧,凝結著人與自然、社會關係的定位取捨,以及對於自身價值的深邃探求,只有了解這些,才能在社會中有更好立足。
目錄
第一章 有關修身的二十個觀念:成功的第一前提
三十而立—三十歲,要有為之奮鬥一生的事業
面子問題—致命的「虛榮」
識時務者為俊傑—能屈能伸的「烏龜處世法」
三人行必有我師—用別人的智慧豐富自己
言必信,行必果—成功的兩大「法寶」是誠信和執行
名正言順而後事成—要想把事情做成,一定要師出有名
滿招損,謙受益—處處佔便宜的「謙謙君子」
窮則變,變則通—史上最強生存法則
難得糊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智慧
好好先生—「和稀泥」的藝術
君子慎獨—小心謹慎,做自己的「監視器」
古已有之—學習「老祖宗」的經驗
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工夫深
忍一時風平浪靜—忍字頭上一把刀
知足常樂—古人的快樂心理學
三十六計走為上—失敗並不可恥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換位思考才能贏得人心
三思而後行—事情落實前要做好思想的「功課」
人生七十古來稀—傾聽老人的智慧
忠言逆耳利於行—別人的忠告是一劑「良藥」
第二章 有關家庭的二十個觀念:家庭和,萬事順
家和萬事興—家庭和睦是事業的基礎
百善孝為先—父母的恩情深似海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既是香火繼後,也是養兒防老
男尊女卑—壓在女人頭上的一座大山
門當戶對—讓你的婚姻獲益良多
中秋月團圓—再忙也要和家人團聚
多子多福—多生不如優生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在兒女婚姻中的「崇高」地位
嚴父慈母—黑臉、白臉教育法
血濃於水—親情大過天
寧拆十座廟,不拆一樁婚─棒打鴛鴦罪孽深
棍棒出孝子—讓人汗顏的「暴力家教」
親兄弟,明算帳—別讓金錢傷了手足之情
天倫之樂─最「中式」的幸福
夫妻沒有隔夜仇—伴侶之間的相處之道
妻妾成群—從前是小妾,現在是「小三」
舐犢情深—別讓關心變成溺愛
報親恩—要有報得三春暉的「寸草心」
虎父無犬子—良莠不齊的富二代
光宗耀祖—為了家族努力奮鬥
第三章 有關處世的二十個觀念:人情練達的智慧
來而不往非禮也—學會回敬你的對手
君子之交淡如水—古人的人際關係學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吃飽了不餓,再談理想
打狗看主人—不要惹那些有來頭的傢伙
仁者愛人—四海之內皆兄弟,多個朋友多條路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知識改變命運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人多嘴雜,要有自己的主見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尊師重道
無規矩不成方圓—按規矩辦事
肥水不落外人田—扶植「自己人」
得饒人處且饒人—沒有永遠的敵人,別把事情做絕
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變色龍」不受傷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看開的智慧
水至清則無魚—不要過於精明
退一步海闊天空—以退為進的智慧
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有些事比吃飯更重要
柳暗花明又一村—轉機無處不在
求人不如求己—最靠得住的永遠是自己
第四章 有關金錢的二十個觀念:對「錢」的態度
窮家富路—不在旅途中虧待自己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月光族的「悲劇」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小富靠智,大富靠德
倉廩實而知禮節—先吃飽肚子再說
老婆孩子熱炕頭—對溫飽的渴望
買賣不成仁義在—「交情」是無形資產
有錢能使鬼推磨—拜金主義者的悲劇
貧賤夫妻百事哀—先買房,再結婚
財不露白—做低調的有錢人
錙銖必較—節約是賺錢的一種方式
馬無夜草不肥—賺錢需要有想法
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賺錢需要有魄力
奇貨可居—要想發財,得保證自己與眾不同
人棄我取—善於在不起眼的地方發現商機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孝心也是一筆財富
破財消災—花錢買平安
花錢買教訓—經驗比錢更有用
成己達人—雙贏的智慧
富在深山有遠親—有錢人門前為什麼總是人聲鼎沸?
一文錢難倒英雄漢—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萬萬不能
第五章 有關養心的二十個觀念:收穫大自在的法門
心靜自然涼—沒有空調的時代,古人怎麼活?
一動不如一靜—與其冒進,不如靜下心做事
每臨大事有靜氣—心靜如水才能成就大事
靜若處子,動若脫兔—收放自如的處世學
把舵的不慌,乘船的穩當—主管是下屬的「定心丸」
將心比心—體會別人的難處
心病需要心藥醫—意念的力量
不磨不練,不成好漢—成功需要刻苦修練
常賭無贏家—願賭服輸的智慧
不圖便宜不上當—天上掉餡餅的時候,你要小心了
當著矮人,不說矮話—說話不揭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鑑的意義
聽話聽音,看人看心—揣度別人的想法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看穿別人需要假以時日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身處逆境時要懂得保存「有生力量」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追求成功的路上沒有退路
寧捨一錠金,不捨一年春—珍惜光陰
狹路相逢勇者勝—勇氣是安身立命的關鍵
先睡心,後睡眼—心靈也需要「睡眠」
化蛹成蝶—成功的過程就像化蝶飛
三十而立—三十歲,要有為之奮鬥一生的事業
面子問題—致命的「虛榮」
識時務者為俊傑—能屈能伸的「烏龜處世法」
三人行必有我師—用別人的智慧豐富自己
言必信,行必果—成功的兩大「法寶」是誠信和執行
名正言順而後事成—要想把事情做成,一定要師出有名
滿招損,謙受益—處處佔便宜的「謙謙君子」
窮則變,變則通—史上最強生存法則
難得糊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智慧
好好先生—「和稀泥」的藝術
君子慎獨—小心謹慎,做自己的「監視器」
古已有之—學習「老祖宗」的經驗
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工夫深
忍一時風平浪靜—忍字頭上一把刀
知足常樂—古人的快樂心理學
三十六計走為上—失敗並不可恥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換位思考才能贏得人心
三思而後行—事情落實前要做好思想的「功課」
人生七十古來稀—傾聽老人的智慧
忠言逆耳利於行—別人的忠告是一劑「良藥」
第二章 有關家庭的二十個觀念:家庭和,萬事順
家和萬事興—家庭和睦是事業的基礎
百善孝為先—父母的恩情深似海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既是香火繼後,也是養兒防老
男尊女卑—壓在女人頭上的一座大山
門當戶對—讓你的婚姻獲益良多
中秋月團圓—再忙也要和家人團聚
多子多福—多生不如優生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在兒女婚姻中的「崇高」地位
嚴父慈母—黑臉、白臉教育法
血濃於水—親情大過天
寧拆十座廟,不拆一樁婚─棒打鴛鴦罪孽深
棍棒出孝子—讓人汗顏的「暴力家教」
親兄弟,明算帳—別讓金錢傷了手足之情
天倫之樂─最「中式」的幸福
夫妻沒有隔夜仇—伴侶之間的相處之道
妻妾成群—從前是小妾,現在是「小三」
舐犢情深—別讓關心變成溺愛
報親恩—要有報得三春暉的「寸草心」
虎父無犬子—良莠不齊的富二代
光宗耀祖—為了家族努力奮鬥
第三章 有關處世的二十個觀念:人情練達的智慧
來而不往非禮也—學會回敬你的對手
君子之交淡如水—古人的人際關係學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吃飽了不餓,再談理想
打狗看主人—不要惹那些有來頭的傢伙
仁者愛人—四海之內皆兄弟,多個朋友多條路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知識改變命運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人多嘴雜,要有自己的主見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尊師重道
無規矩不成方圓—按規矩辦事
肥水不落外人田—扶植「自己人」
得饒人處且饒人—沒有永遠的敵人,別把事情做絕
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變色龍」不受傷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看開的智慧
水至清則無魚—不要過於精明
退一步海闊天空—以退為進的智慧
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有些事比吃飯更重要
柳暗花明又一村—轉機無處不在
求人不如求己—最靠得住的永遠是自己
第四章 有關金錢的二十個觀念:對「錢」的態度
窮家富路—不在旅途中虧待自己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月光族的「悲劇」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小富靠智,大富靠德
倉廩實而知禮節—先吃飽肚子再說
老婆孩子熱炕頭—對溫飽的渴望
買賣不成仁義在—「交情」是無形資產
有錢能使鬼推磨—拜金主義者的悲劇
貧賤夫妻百事哀—先買房,再結婚
財不露白—做低調的有錢人
錙銖必較—節約是賺錢的一種方式
馬無夜草不肥—賺錢需要有想法
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賺錢需要有魄力
奇貨可居—要想發財,得保證自己與眾不同
人棄我取—善於在不起眼的地方發現商機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孝心也是一筆財富
破財消災—花錢買平安
花錢買教訓—經驗比錢更有用
成己達人—雙贏的智慧
富在深山有遠親—有錢人門前為什麼總是人聲鼎沸?
一文錢難倒英雄漢—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萬萬不能
第五章 有關養心的二十個觀念:收穫大自在的法門
心靜自然涼—沒有空調的時代,古人怎麼活?
一動不如一靜—與其冒進,不如靜下心做事
每臨大事有靜氣—心靜如水才能成就大事
靜若處子,動若脫兔—收放自如的處世學
把舵的不慌,乘船的穩當—主管是下屬的「定心丸」
將心比心—體會別人的難處
心病需要心藥醫—意念的力量
不磨不練,不成好漢—成功需要刻苦修練
常賭無贏家—願賭服輸的智慧
不圖便宜不上當—天上掉餡餅的時候,你要小心了
當著矮人,不說矮話—說話不揭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鑑的意義
聽話聽音,看人看心—揣度別人的想法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看穿別人需要假以時日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身處逆境時要懂得保存「有生力量」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追求成功的路上沒有退路
寧捨一錠金,不捨一年春—珍惜光陰
狹路相逢勇者勝—勇氣是安身立命的關鍵
先睡心,後睡眼—心靈也需要「睡眠」
化蛹成蝶—成功的過程就像化蝶飛
序/導讀
自序
逃不掉的文化,躲不開的觀念
日常生活中,每當遇到人際交往的場合,總有人自然而然地說上一句:「俗話說……」每當遇到什麼事情,遭到某些變故,常有人借用古人為人處世的辦法,從中汲取智慧,加以借鑑,進而解決問題。
仔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原來充滿智慧的老祖宗為我們留下了那麼多寶貴的精神財富,從遠古時代延續至今。這些為人處世的觀念,深深鐫刻在每個中國人的內心深處,影響著中國人的一舉一動。
擁有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民族不僅有豐富多彩的物質文明,更有著博大精深的人文文化,而每一個中國人從生下來就被沐浴在這樣的人文環境當中,進而擁有了共同點,形成心照不宣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定勢。
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收拾行囊出門遠行,無論家境好壞父母都會拼命往你口袋塞錢:「窮家富路,多帶點錢路上不受難為!」;到了外地遇到同鄉,總會忍不住生出幾許親切:「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辦事的時候也總不忘「肥水不流外人田」,幫幫「自己人」;與人交往,我們總不忘「禮尚往來」;遇到爭執,我們常常會勸說自己:「退一步海闊天空」、「得饒人處且饒人」;飛黃騰達之後,我們會謹記古訓:「財不露白」,做個低調的有錢人;遭遇滑鐵盧,我們則會抱著「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信念堅持到底……
毋庸置疑,這些源於老祖宗口耳相傳或古籍經典的民間俗語、生活經驗、俚語成語等,大多都有豐富的淵源典故,包含著恩澤後人的人生智慧,讓我們受益匪淺。而了解並運用這些觀念,深諳其中道理,我們的為人處世將會變得更加容易。但是,如果你不了解這些從古至今延續下來的觀念,不按常規出牌,則很有可能處處碰壁,甚至遭受重創。
任何人的所作所為都能找到其心理根源,而這些心理根源往往和傳統思維、社會環境、生活經歷密不可分。出於種種目的,越來越多的人都想擁有察言觀色、洞察人心的能力,但做為一名中國人,想深諳對方心理,了解對方為什麼這樣做,究竟有什麼道理,首先必須要從中國的傳統思維入手。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演變,中國的傳統文化衍生了無數人生智慧,凝結著人與自然、社會關係的定位取捨,以及對於自身價值的深邃探求,只有了解這些,才能在社會中更好地立足。
鑑於此,我經過多年的深入研究,寫出這樣一本解析中國人傳統觀念的書。目的就是為了讓所有渴望在人際交往、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事業愛情中汲取前人經驗,少走彎路,進而贏得更大成功的人成就夢想,贏得輝煌的人生。
這本書從修身、家庭、處世、金錢、養心等五大面相入手,為讀者最終達到心想事成的目的而深入剖析,從不同角度解讀這些傳統觀念,同時配以契合實際的案例,以便學習借鑑。
讀完本書你會發現,原來生活中隱藏著如此多的智慧,懂得運用這些智慧,不僅能啟迪思維,還能夠獲取成功和幸福。
毫無疑問,這是一本希望充分了解影響中國人心理的傳統觀念,進而更好地掌握自己和對方心靈深處所潛藏的東西,進而為我所用的人最佳的選擇。
擁有本書,相信您的未來之路一定會走得更加順暢!
推薦序
了解中國人的第一本書
從人文始祖黃帝點燃文明火種開始,一直到現在,中華民族在這個世界上已經存在了五千年之久。
在人類歷史上,很少有哪個民族能夠像中華民族這般經歷了數千年的傳承,依舊未曾斷絕。
那麼,支撐中華民族數千年屹立不倒的究竟是什麼呢?
毫無疑問,就是我們的文化。
從堯舜禪讓到春秋戰國的學術爭鳴,從罷拙百家、獨尊儒術到宋明理學的昌盛,中華民族大體決定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文化準則。並且這一準則經過滿清近三百年的「以孝治國」方略不斷強化後日益完備。只要炎黃子孫、孔孟傳人有相同的文化認同,我們的民族就會一代代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中國傳統處世之道的觀念,是中國傳統社會和傳統文化的生成物。幾千年來,這些觀念潛移默化於中國人的民族精神中,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處事態度。
在中國文化中,特別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之「道」,以及遵循這種「道」而形成的「德」。比如,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思想,其要點在於「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就是一種與人為善的德性。
在名、利面前,古人讚美「君子無所爭」的風度和「退後一步自寬平」的技巧。「孔融讓梨」的典故之所以流傳千古,表明了「禮讓」是中國人歷來推崇的處世美德。
中國人把「和為貴」做為待人處世的基本原則,與人為善,避免衝突,極力追求人際關係的和諧。「井水不犯河水」是為了「和」;「和稀泥」,保持表面上的和諧一致又是一種「和」;「忍一時風平浪靜」也是為了「和」。
有人說,中華民族是最能隱忍的民族。以「忍」為主題的觀念也廣為人們所奉行:「小不忍則亂大謀」,「好漢不吃眼前虧」,「大丈夫能屈能伸」,「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都說明遇事忍耐就能化弭衝突的道理。
但是,中國人為人處世的「觀念」,又往往互相矛盾,讓人無所適從。比方說,老祖宗諄諄教導我們,一個人應該「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但同時又會告誡我們「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一方面說「見義勇為」,一方面又說「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懂得「只爭朝夕」的道理卻又主張「慢慢來」。
如何選擇呢?還真是應了那句老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同時,我們也不能不承認,有些中國文化觀念由於被自身扭曲和病態化,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和批判。這裡有社會本身不健康發展所導致的原因,也有資訊的開放帶來了東西方文化強烈對比的原因。
舉例來說,中國的家庭觀念是終身制的,這種講法或許有歧義,難道說老外的家庭還是階段式的嗎?當然不是,這是特指中國人的一種家庭責任感。打個比方,我們這一代人,註定要讓父母從零歲管到老,父母養育孩子,孩子反哺父母,並由此衍生了「父母在,不遠遊」的倫理觀念。
而美國式的家庭教育是,在十八歲以後子女必須獨立生活。如果你三十歲了還和父母同住,不僅會被周圍人看不起,甚至自己也會覺得很自卑。如果我們十八歲能夠做到完全不依賴父母獨立生活,那我們一定會被認為是一種極品般存在。
婚姻在中國似乎是終身制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而離婚也會受到很多婚姻之外的阻礙,由此產生的觀念是「寧拆十座廟,不拆一樁婚」。這是因為在中國儒家傳統中,最高的價值是世俗倫理,而世俗倫理的基石就在婚姻家庭中,進而擴散到一鄉一城,一邦一國。廟宇總歸不是活物,拆了還能再蓋,菩薩原本就是寬容慈愛、善解人意、普渡眾生的,並不會因此怪罪下來;但假如毀掉別人的婚姻,拆散兩個相愛的人,那就意味著,你親手毀了一個家庭上下三代人的幸福,再加上兩人結婚之後可以繁衍後代,帶來更多希望和生命的延續,因此這種行為所造成的痛苦和過失是無法彌補的。
當然,從法律上來講,結了婚可以離婚,離了婚也可以再結婚,不結婚也可以有孩子,有了孩子也可以離婚。然而,在中國世俗觀念下,結婚就是一場走到底的路,施加壓力的來自於牽涉這場婚姻的所有人。
雖然開放的社交和資訊網路帶給了我們不同的生活理念和方式,但是,這些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固有觀念,無論時代巨輪如何的轉動,仍舊有著歷久彌新的存在價值。讀懂了這些觀念並善加利用,你的成功人生就更進一步了。
逃不掉的文化,躲不開的觀念
日常生活中,每當遇到人際交往的場合,總有人自然而然地說上一句:「俗話說……」每當遇到什麼事情,遭到某些變故,常有人借用古人為人處世的辦法,從中汲取智慧,加以借鑑,進而解決問題。
仔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原來充滿智慧的老祖宗為我們留下了那麼多寶貴的精神財富,從遠古時代延續至今。這些為人處世的觀念,深深鐫刻在每個中國人的內心深處,影響著中國人的一舉一動。
擁有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民族不僅有豐富多彩的物質文明,更有著博大精深的人文文化,而每一個中國人從生下來就被沐浴在這樣的人文環境當中,進而擁有了共同點,形成心照不宣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定勢。
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收拾行囊出門遠行,無論家境好壞父母都會拼命往你口袋塞錢:「窮家富路,多帶點錢路上不受難為!」;到了外地遇到同鄉,總會忍不住生出幾許親切:「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辦事的時候也總不忘「肥水不流外人田」,幫幫「自己人」;與人交往,我們總不忘「禮尚往來」;遇到爭執,我們常常會勸說自己:「退一步海闊天空」、「得饒人處且饒人」;飛黃騰達之後,我們會謹記古訓:「財不露白」,做個低調的有錢人;遭遇滑鐵盧,我們則會抱著「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信念堅持到底……
毋庸置疑,這些源於老祖宗口耳相傳或古籍經典的民間俗語、生活經驗、俚語成語等,大多都有豐富的淵源典故,包含著恩澤後人的人生智慧,讓我們受益匪淺。而了解並運用這些觀念,深諳其中道理,我們的為人處世將會變得更加容易。但是,如果你不了解這些從古至今延續下來的觀念,不按常規出牌,則很有可能處處碰壁,甚至遭受重創。
任何人的所作所為都能找到其心理根源,而這些心理根源往往和傳統思維、社會環境、生活經歷密不可分。出於種種目的,越來越多的人都想擁有察言觀色、洞察人心的能力,但做為一名中國人,想深諳對方心理,了解對方為什麼這樣做,究竟有什麼道理,首先必須要從中國的傳統思維入手。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演變,中國的傳統文化衍生了無數人生智慧,凝結著人與自然、社會關係的定位取捨,以及對於自身價值的深邃探求,只有了解這些,才能在社會中更好地立足。
鑑於此,我經過多年的深入研究,寫出這樣一本解析中國人傳統觀念的書。目的就是為了讓所有渴望在人際交往、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事業愛情中汲取前人經驗,少走彎路,進而贏得更大成功的人成就夢想,贏得輝煌的人生。
這本書從修身、家庭、處世、金錢、養心等五大面相入手,為讀者最終達到心想事成的目的而深入剖析,從不同角度解讀這些傳統觀念,同時配以契合實際的案例,以便學習借鑑。
讀完本書你會發現,原來生活中隱藏著如此多的智慧,懂得運用這些智慧,不僅能啟迪思維,還能夠獲取成功和幸福。
毫無疑問,這是一本希望充分了解影響中國人心理的傳統觀念,進而更好地掌握自己和對方心靈深處所潛藏的東西,進而為我所用的人最佳的選擇。
擁有本書,相信您的未來之路一定會走得更加順暢!
推薦序
了解中國人的第一本書
從人文始祖黃帝點燃文明火種開始,一直到現在,中華民族在這個世界上已經存在了五千年之久。
在人類歷史上,很少有哪個民族能夠像中華民族這般經歷了數千年的傳承,依舊未曾斷絕。
那麼,支撐中華民族數千年屹立不倒的究竟是什麼呢?
毫無疑問,就是我們的文化。
從堯舜禪讓到春秋戰國的學術爭鳴,從罷拙百家、獨尊儒術到宋明理學的昌盛,中華民族大體決定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文化準則。並且這一準則經過滿清近三百年的「以孝治國」方略不斷強化後日益完備。只要炎黃子孫、孔孟傳人有相同的文化認同,我們的民族就會一代代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中國傳統處世之道的觀念,是中國傳統社會和傳統文化的生成物。幾千年來,這些觀念潛移默化於中國人的民族精神中,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處事態度。
在中國文化中,特別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之「道」,以及遵循這種「道」而形成的「德」。比如,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思想,其要點在於「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就是一種與人為善的德性。
在名、利面前,古人讚美「君子無所爭」的風度和「退後一步自寬平」的技巧。「孔融讓梨」的典故之所以流傳千古,表明了「禮讓」是中國人歷來推崇的處世美德。
中國人把「和為貴」做為待人處世的基本原則,與人為善,避免衝突,極力追求人際關係的和諧。「井水不犯河水」是為了「和」;「和稀泥」,保持表面上的和諧一致又是一種「和」;「忍一時風平浪靜」也是為了「和」。
有人說,中華民族是最能隱忍的民族。以「忍」為主題的觀念也廣為人們所奉行:「小不忍則亂大謀」,「好漢不吃眼前虧」,「大丈夫能屈能伸」,「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都說明遇事忍耐就能化弭衝突的道理。
但是,中國人為人處世的「觀念」,又往往互相矛盾,讓人無所適從。比方說,老祖宗諄諄教導我們,一個人應該「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但同時又會告誡我們「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一方面說「見義勇為」,一方面又說「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懂得「只爭朝夕」的道理卻又主張「慢慢來」。
如何選擇呢?還真是應了那句老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同時,我們也不能不承認,有些中國文化觀念由於被自身扭曲和病態化,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和批判。這裡有社會本身不健康發展所導致的原因,也有資訊的開放帶來了東西方文化強烈對比的原因。
舉例來說,中國的家庭觀念是終身制的,這種講法或許有歧義,難道說老外的家庭還是階段式的嗎?當然不是,這是特指中國人的一種家庭責任感。打個比方,我們這一代人,註定要讓父母從零歲管到老,父母養育孩子,孩子反哺父母,並由此衍生了「父母在,不遠遊」的倫理觀念。
而美國式的家庭教育是,在十八歲以後子女必須獨立生活。如果你三十歲了還和父母同住,不僅會被周圍人看不起,甚至自己也會覺得很自卑。如果我們十八歲能夠做到完全不依賴父母獨立生活,那我們一定會被認為是一種極品般存在。
婚姻在中國似乎是終身制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而離婚也會受到很多婚姻之外的阻礙,由此產生的觀念是「寧拆十座廟,不拆一樁婚」。這是因為在中國儒家傳統中,最高的價值是世俗倫理,而世俗倫理的基石就在婚姻家庭中,進而擴散到一鄉一城,一邦一國。廟宇總歸不是活物,拆了還能再蓋,菩薩原本就是寬容慈愛、善解人意、普渡眾生的,並不會因此怪罪下來;但假如毀掉別人的婚姻,拆散兩個相愛的人,那就意味著,你親手毀了一個家庭上下三代人的幸福,再加上兩人結婚之後可以繁衍後代,帶來更多希望和生命的延續,因此這種行為所造成的痛苦和過失是無法彌補的。
當然,從法律上來講,結了婚可以離婚,離了婚也可以再結婚,不結婚也可以有孩子,有了孩子也可以離婚。然而,在中國世俗觀念下,結婚就是一場走到底的路,施加壓力的來自於牽涉這場婚姻的所有人。
雖然開放的社交和資訊網路帶給了我們不同的生活理念和方式,但是,這些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固有觀念,無論時代巨輪如何的轉動,仍舊有著歷久彌新的存在價值。讀懂了這些觀念並善加利用,你的成功人生就更進一步了。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