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圓覺經者。佛入大光明藏三昧。文殊普賢等十二大士次第請問修證法門。佛一一指示一心之法。因而經有十二章。憨山大師由曹溪歸隱匡山。於七十五歲時。禪暇展卷。以圭峰圓覺經略疏與大鈔。文有所捍格。義有所不達。義不達則理觀難明。理觀不明則恍惚枝歧而無所趨向矣。是以不得不寫此直解。以了達佛意為主。而不事文言。為便修行者易於明白。誠稀有難得法寶也。
序/導讀
重印憨山大師圓覺經直解序
圓覺經者。佛入大光明藏三昧。文殊普賢等十二大士次第請問修證法門。佛一一指示一心之法。因而經有十二章。諸家註述。由唐迄明。共有十五種。以圭峰禪師註述有六種為最多。蓋圭峰禪師於元和二年赴貢舉。遇道圓禪師。一談知世事之無常。求落髮。一日赴齋得圓覺經。誦之未終即感悟。道圓曰此經佛授爾耳。有此段因緣也。憨山大師由曹溪歸隱匡山。於七十五歲時。禪暇展卷。以圭峰圓覺經略疏與大鈔。文有所捍格(斯亦唐代文風所開。如道宣律師高僧傳。窺基大師唯識述記。皆深晦難明)。義有所不達。義不達則理觀難明。理觀不明則恍惚枝歧而無所趨向矣。是以不得不寫此直解。以了達佛意為主。而不事文言。為便修行者易於明白。誠稀有難得法寶也。此直解為憨山大師最後著作。是撰於匡山五乳峰。謙先發現於台刊續藏。卷後有程夢暘後序。與憨山大師於天啟二年親筆書跋。跋書於曹溪。斯為最後墨跡。殊足珍也(大師圓寂於曹溪天啟三年十月十一日。年七十八。真身現存曹溪)。謙正思如何將此直解重印。惟續藏刻本字小難於流通。適南華居士由美返港。同到嚴寬祜居士屋。參觀其所藏歷代內典刻本。得清初圓覺經直解。字大清楚至為稀有。南華居士發心影印二千部。分送海內外以結法緣。其功徳無量無邊矣。
寬石 余謙
圓覺經者。佛入大光明藏三昧。文殊普賢等十二大士次第請問修證法門。佛一一指示一心之法。因而經有十二章。諸家註述。由唐迄明。共有十五種。以圭峰禪師註述有六種為最多。蓋圭峰禪師於元和二年赴貢舉。遇道圓禪師。一談知世事之無常。求落髮。一日赴齋得圓覺經。誦之未終即感悟。道圓曰此經佛授爾耳。有此段因緣也。憨山大師由曹溪歸隱匡山。於七十五歲時。禪暇展卷。以圭峰圓覺經略疏與大鈔。文有所捍格(斯亦唐代文風所開。如道宣律師高僧傳。窺基大師唯識述記。皆深晦難明)。義有所不達。義不達則理觀難明。理觀不明則恍惚枝歧而無所趨向矣。是以不得不寫此直解。以了達佛意為主。而不事文言。為便修行者易於明白。誠稀有難得法寶也。此直解為憨山大師最後著作。是撰於匡山五乳峰。謙先發現於台刊續藏。卷後有程夢暘後序。與憨山大師於天啟二年親筆書跋。跋書於曹溪。斯為最後墨跡。殊足珍也(大師圓寂於曹溪天啟三年十月十一日。年七十八。真身現存曹溪)。謙正思如何將此直解重印。惟續藏刻本字小難於流通。適南華居士由美返港。同到嚴寬祜居士屋。參觀其所藏歷代內典刻本。得清初圓覺經直解。字大清楚至為稀有。南華居士發心影印二千部。分送海內外以結法緣。其功徳無量無邊矣。
寬石 余謙
試閱
此經以單法為名,一真法界如來藏心為體,以圓照覺相為宗,以離妄證真為用,以一乘圓頓為教相。
以單法為名者,論云所言法者,謂眾生心。圓覺二字,直指一心以為法體。此有多稱,亦名大圓滿覺,亦名妙覺明心,亦名一真法界,亦云如來藏清淨真心。楞伽云寂滅一心,即起信所言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稱雖多,總是圓覺妙心。唯此一心,乃十法界凡聖迷悟依正因果之本。為諸佛之本源,號為法身;為眾生之心地故名佛性。一切諸法,皆依此心建立,故單以法為名。其大方廣乃此心法所具體相用三大之義。然大即體大,謂此一心包法界而有餘,擴大虛而無外。橫該豎遍大而無外故名大也。方即相大,又方訓法也,謂此一心為眾生之佛性,以有此性軌別,一聞佛性便能生解。長劫輪迴持而不失。故曰軌生物解任持自性。以無相真心而為有相之法則,故方為相大也。廣即用大,以稱此心體周遍無遺,無剎不現,無物不周,故為用大也。以此法義圓備一心,以此經中直指此心,為生佛迷悟修証之本。故云單法為名也。修多羅是梵語,此云契經。以凡是佛所說之經,通名契經,謂是契理契機之教。但應機有大小,為小乘人說者名不了義經,為大乘人說者,名了義經。謂顯了究竟之極談。以題中通指此經。乃經藏中了義之經,非不了義經也。上十字乃一經所詮之法義,下一經字乃別指當經能詮之文字也。一真法界如來藏心為體者,經云入於神通大光明藏。即如來藏清淨心體平等不二。故曰一真,又云如來法界性,究竟圓滿,是則名為因地法行。首稱大陀羅尼門,即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為諸佛之因地,菩薩之行本,故以此為一經之體也。以圓照覺相為宗者,經云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故以為一經之宗也。離妄証真為用者,經云知是空華即無輪轉,又云知幻即離,離幻即覺。故以此為用也。一乘圓頓為教相者,以此經純談覺性,圓修三觀,頓証一心,雖列二十五輪,但是一心轉換,並無階級次第。故以圓頓為教相也。然此五重乃天臺釋經之軌則,攝盡全經之旨趣。故學者開卷了此,則思之過半矣。
以單法為名者,論云所言法者,謂眾生心。圓覺二字,直指一心以為法體。此有多稱,亦名大圓滿覺,亦名妙覺明心,亦名一真法界,亦云如來藏清淨真心。楞伽云寂滅一心,即起信所言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稱雖多,總是圓覺妙心。唯此一心,乃十法界凡聖迷悟依正因果之本。為諸佛之本源,號為法身;為眾生之心地故名佛性。一切諸法,皆依此心建立,故單以法為名。其大方廣乃此心法所具體相用三大之義。然大即體大,謂此一心包法界而有餘,擴大虛而無外。橫該豎遍大而無外故名大也。方即相大,又方訓法也,謂此一心為眾生之佛性,以有此性軌別,一聞佛性便能生解。長劫輪迴持而不失。故曰軌生物解任持自性。以無相真心而為有相之法則,故方為相大也。廣即用大,以稱此心體周遍無遺,無剎不現,無物不周,故為用大也。以此法義圓備一心,以此經中直指此心,為生佛迷悟修証之本。故云單法為名也。修多羅是梵語,此云契經。以凡是佛所說之經,通名契經,謂是契理契機之教。但應機有大小,為小乘人說者名不了義經,為大乘人說者,名了義經。謂顯了究竟之極談。以題中通指此經。乃經藏中了義之經,非不了義經也。上十字乃一經所詮之法義,下一經字乃別指當經能詮之文字也。一真法界如來藏心為體者,經云入於神通大光明藏。即如來藏清淨心體平等不二。故曰一真,又云如來法界性,究竟圓滿,是則名為因地法行。首稱大陀羅尼門,即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為諸佛之因地,菩薩之行本,故以此為一經之體也。以圓照覺相為宗者,經云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故以為一經之宗也。離妄証真為用者,經云知是空華即無輪轉,又云知幻即離,離幻即覺。故以此為用也。一乘圓頓為教相者,以此經純談覺性,圓修三觀,頓証一心,雖列二十五輪,但是一心轉換,並無階級次第。故以圓頓為教相也。然此五重乃天臺釋經之軌則,攝盡全經之旨趣。故學者開卷了此,則思之過半矣。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