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智慧型手機養大的孩子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大聲惹事的孩子變少,取代的是不爽就直接走出教室的「沉靜鬧事」。
◎只會玩電動,不知道怎麼跟「真人」玩。扮家家酒遊戲正在消失。
◎放學後不在路上逗留,馬上回家。因為……。
◎沒有夢想,只想當打工仔。「反正住家裡不花錢,打工就能過日子。」
作者石井光太為日本紀實作家,長期關注文化、歷史及社會現象,
同時也創作童書、紀錄與孩子有關的教育與生活樣態。
這幾年來,他經常聽到父母沮喪的表示自己越來越不懂孩子。
企業也傳出同樣心聲:越來越不懂現在的社會新鮮人在想什麼。
他發現,大人就算知道網路或AI的存在,但對於這群
「被智慧型手機養大的孩子」的人格是如何發展,了解卻是微乎其微。
作者因此針對托兒所到大學、超過200名教育第一線人士,進行訪談和調查。
讓大家了解,這群已步入或即將入社會的數位原住民(他們一出生就有網路),
是怎麼變成現在的模樣,即將成為怎樣的大人?
◎只有糖果變甜,鞭子逐漸消失
‧放學後不在路上逗留,馬上回家。只因同學約在線上遊戲集合。
‧體育課運動量日減,骨折率提高,因為不能準確判斷球速和距離,常被球打到。
‧事事吹捧子女的父母越來越多,讓孩子養成誇我症候群,不被誇就翻臉。
‧因為拒學,請假理由越來越荒唐。想躲到保健室?人數多到得先預約。
◎同班好幾年,卻不記得同學的名字
過去,學校是交友的地方,如今在網路上更容易找興趣相投的朋友,
一個高中生平均擁有9個社群帳號:食友、深友、新友、網友……
老師想幫全班辦畢業派對,同學反應卻是「沒意義」、「浪費時間」、「無話可說」。
◎沒有夢想,只想當打工仔
二十多歲男性中,有七成沒有情人,四成沒有戀愛經驗,
很多高中生甚至把動漫角色當愛人。理由是?你絕對想不到。
高學歷不再是目標:成績能上哪就去哪;要是報考卻落榜,報名費就白花了;
「我只想去離家近的學校。」、「反正住家裡不花錢,打工就過得去」;
為什麼不努力一點?高中生會說:
「我的天生規格只有這樣,追求夢想沒意義。」
超過200名托兒所至國高中教師,教育現場直擊,
這群隨時都能待在網路上的孩子,跟你我有什麼不同?
家長該怎麼面對、主管該怎麼調整相處方式?
日本紀實作家,帶你認識這些智慧型手機養大的孩子。
◎只會玩電動,不知道怎麼跟「真人」玩。扮家家酒遊戲正在消失。
◎放學後不在路上逗留,馬上回家。因為……。
◎沒有夢想,只想當打工仔。「反正住家裡不花錢,打工就能過日子。」
作者石井光太為日本紀實作家,長期關注文化、歷史及社會現象,
同時也創作童書、紀錄與孩子有關的教育與生活樣態。
這幾年來,他經常聽到父母沮喪的表示自己越來越不懂孩子。
企業也傳出同樣心聲:越來越不懂現在的社會新鮮人在想什麼。
他發現,大人就算知道網路或AI的存在,但對於這群
「被智慧型手機養大的孩子」的人格是如何發展,了解卻是微乎其微。
作者因此針對托兒所到大學、超過200名教育第一線人士,進行訪談和調查。
讓大家了解,這群已步入或即將入社會的數位原住民(他們一出生就有網路),
是怎麼變成現在的模樣,即將成為怎樣的大人?
◎只有糖果變甜,鞭子逐漸消失
‧放學後不在路上逗留,馬上回家。只因同學約在線上遊戲集合。
‧體育課運動量日減,骨折率提高,因為不能準確判斷球速和距離,常被球打到。
‧事事吹捧子女的父母越來越多,讓孩子養成誇我症候群,不被誇就翻臉。
‧因為拒學,請假理由越來越荒唐。想躲到保健室?人數多到得先預約。
◎同班好幾年,卻不記得同學的名字
過去,學校是交友的地方,如今在網路上更容易找興趣相投的朋友,
一個高中生平均擁有9個社群帳號:食友、深友、新友、網友……
老師想幫全班辦畢業派對,同學反應卻是「沒意義」、「浪費時間」、「無話可說」。
◎沒有夢想,只想當打工仔
二十多歲男性中,有七成沒有情人,四成沒有戀愛經驗,
很多高中生甚至把動漫角色當愛人。理由是?你絕對想不到。
高學歷不再是目標:成績能上哪就去哪;要是報考卻落榜,報名費就白花了;
「我只想去離家近的學校。」、「反正住家裡不花錢,打工就過得去」;
為什麼不努力一點?高中生會說:
「我的天生規格只有這樣,追求夢想沒意義。」
超過200名托兒所至國高中教師,教育現場直擊,
這群隨時都能待在網路上的孩子,跟你我有什麼不同?
家長該怎麼面對、主管該怎麼調整相處方式?
日本紀實作家,帶你認識這些智慧型手機養大的孩子。
目錄
各大親職專家、資深教育人士聯合推薦
推薦序一 Z世代及他們的孩子將是國安議題,誰可以無關?/嚴曉翠
推薦序二 「AI原住民」來了!我們準備好了嗎?/王文仁
推薦序三 被智慧型手機綁架的人生/蔡思怡
前言 坐在傳統教室的新人類
第一章 只會玩電動、不會真的玩
1 不知道怎麼跟真人玩
2 對真實事物的感受很遲鈍
3 老師也是數位原住民
4 腰腿不好,不會爬不會吞
5 搖籃曲是手機唱的,爸媽呢?
6 扮家家酒遊戲正在消失
7 數位父母比數位孩子更焦慮
8 斯巴達式玩耍訓練
第二章 只有糖果變甜,鞭子逐漸消失
1 下課後,繼續約在線上遊戲集合
2 運動量減少,骨折率卻提高
3 誇我症候群
4 學生變少,校園暴力反增
5 優越感大戰
6 八成小學生都報考私立國中
7 請假理由越來越荒唐
第三章 同班好幾年,不記得同學的名字
1 怕被網路圍剿,交友異常謹慎
2 請不要在大家面前稱讚我
3 疫情後遺症
4 只跟懂我的人打交道
5 朋友細分化
6 霸凌持續擴大
7 只因蒜皮小事就絕交
第四章 沒有夢想,只想當打工仔
1 我的能力只有這樣
2 平均擁有9個社群帳號
3 網路上聊幾次,就交往了
4 談戀愛也講究性價比
5 50%高中生網路成癮
6 風行日本的函授高中
7 人人都該讀大學?
後記 這些新人類,也即將成為大人
參考文獻
推薦序一 Z世代及他們的孩子將是國安議題,誰可以無關?/嚴曉翠
推薦序二 「AI原住民」來了!我們準備好了嗎?/王文仁
推薦序三 被智慧型手機綁架的人生/蔡思怡
前言 坐在傳統教室的新人類
第一章 只會玩電動、不會真的玩
1 不知道怎麼跟真人玩
2 對真實事物的感受很遲鈍
3 老師也是數位原住民
4 腰腿不好,不會爬不會吞
5 搖籃曲是手機唱的,爸媽呢?
6 扮家家酒遊戲正在消失
7 數位父母比數位孩子更焦慮
8 斯巴達式玩耍訓練
第二章 只有糖果變甜,鞭子逐漸消失
1 下課後,繼續約在線上遊戲集合
2 運動量減少,骨折率卻提高
3 誇我症候群
4 學生變少,校園暴力反增
5 優越感大戰
6 八成小學生都報考私立國中
7 請假理由越來越荒唐
第三章 同班好幾年,不記得同學的名字
1 怕被網路圍剿,交友異常謹慎
2 請不要在大家面前稱讚我
3 疫情後遺症
4 只跟懂我的人打交道
5 朋友細分化
6 霸凌持續擴大
7 只因蒜皮小事就絕交
第四章 沒有夢想,只想當打工仔
1 我的能力只有這樣
2 平均擁有9個社群帳號
3 網路上聊幾次,就交往了
4 談戀愛也講究性價比
5 50%高中生網路成癮
6 風行日本的函授高中
7 人人都該讀大學?
後記 這些新人類,也即將成為大人
參考文獻
序/導讀
前言 坐在傳統教室的新人類
幾年前,我到關東地區(按:指日本本州中部偏東瀕太平洋的地區)一間公立國小採訪時,遇上這樣的光景。
當時,小學四年級的班上正在上國語課,40人有5人缺席。近年來,日本的國小約有一成的學童不上學或正在考慮在家自學,這個班級也一樣。
我和五十幾歲的男性副校長一起在教室後面觀摩。講臺上,三十幾歲的男老師正朗讀著國語教科書。不久,他指名其中一個男學生回答問題,對方卻完全答錯。老師反問:「你為什麼這樣想?」男孩不知呢喃著什麼,突然一屁股坐到地板上。
老師問:「你還好嗎?」男孩只應了聲「嗯」就沉默不語。老師點頭說「是嗎」,要求另一個孩子回答後,便淡然的開始寫板書。同學們默默抄起筆記,而剛才答錯的男孩仍然坐在地板上。
放著那個男孩不管好嗎?為什麼那個孩子要坐在地板上?後來我問一旁的副校長,他是否有身心障礙,結果也並非如此。
幾分鐘後,又發生了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另一個男孩霍然起身,一言不發的離開教室。
就算是急著上廁所,通常也應該告訴老師一聲,而不是直接走出教室。正當我驚愕之際,又有一個男孩起身,走出門外。
老師和周圍的孩子們肯定都能察覺到這兩人突然離席,卻沒有理會,而是繼續上著課。副校長一邊觀摩,一邊點頭,並沒有關心不見的孩子們,彷彿習以為常。我來回看著坐在地板上一聲不吭的男孩,和兩張空著的桌子,實在摸不著頭緒。這個狀態一直維持到下課鈴聲響起。
課程結束後,我詢問副校長那些男孩古怪的舉動是怎麼回事。副校長苦笑道:「那個班上有不少類似的孩子。我們小的時候,班上不是都會有兩、三個喧嘩或鬧事的孩子嗎?現在大家反而會扮演乖寶寶,惹事的學生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突然從教室消失,或是做出讓人搞不太懂的行為。」
聽到這句話,我還是不太能理解。消失是什麼意思?
「就像你剛才看到的一樣,孩子們會默默離開教室。如果問起原因,他們會說教室的『壓力』太大。還有的小朋友會回答看書看累了,或是喘不過氣。他們沒辦法耐心的坐下來聽課,精神上吃不消,於是就走出教室。這些孩子大都會在校內閒晃,但其中也有人會直接回家,真讓人擔心會不會遇到意外。」
我接著問副校長,讓人搞不太懂的行為是指什麼,他回答:「孩子們會坐在教室的地板上或趴在桌上,還有的孩子會一直左右搖頭,但並不會反抗老師。他們想針對課程或其他同學表示什麼,卻無法好好用言語表達,所以會故意做出奇怪舉動吸引人注意,就像剛才突然倒在地板上的男孩。從孩子們的角度來看,應該是打算傳達某些事情,但對我們而言,看起來則意義不明。就算問他怎麼了,也說不出口。有些老師說自己在這樣的班級中上課,會『害怕往後看』。一想到每次回頭,孩子就會減少,或躺在地上,就覺得坐立難安。」
副校長表示,近年來這樣的現象不只出現在小學,國中和高中也看得到,稱為「沉靜學級崩壞」(按:學級崩壞指一種班級集體教育的機能持續失效,用通常方法無法解決的狀態)或「沉靜鬧事」。
這不是部分學校的特殊案例。
其實,有統計資料證明,全日本類似的現象正在增加。其中之一就是比較1998年度和2019年度班級狀況的論文〈「班級未能充分發揮功能之狀況」(即「學級崩壞」)的實況調查與應當克服的課題〉(增田修治、井上惠子,收錄於《白梅學園大學暨短期大學教職課程研究》第三期)。
這份調查指出,認為學校裡「裝乖的孩子有所增加」的老師,從1998年的35.4%,大幅增加為2019年的48.5%。另外,「上課時未經允許就離開教室」的情況也從23.5%增加到28%。像以前那樣,喧嘩一陣子才離開的孩子變少了,靜靜消失的孩子則增加許多。
扮演乖寶寶的孩子們引發了沉靜鬧事,而老師們對於這樣的現象幾乎沒有應變之道。所以,他們只能視若無睹,說服自己那是孩子的個性導致,默默的繼續上課。
直至今日,我以報導文學作家的身分,撰寫以孩子為主題的報導或兒童讀物。我不但親自前往教育現場取材,每年還舉辦30場演講和研討會。
以我的經驗來看,雖然孩子們的本質並沒有改變,成長環境和他們展現出的言行卻和以前大相逕庭。
十幾年前,大學教職員間就開始出現以下的聲音:
我們大學在考季結束後很辛苦。現在的學生溝通能力拙劣,沒辦法主動與人相處、建立關係和互相交換資訊。所以,公布放榜之後,必須在4月的入學典禮前舉辦好幾場迎新活動,教導新生如何結交朋友、加入社團等。
除此之外,開學之後,每週還會再教授一次課堂聽講方法、報告提交方法及參考書購買方法。但即使如此,仍不斷出現上課途中離開教室或趴在桌上的學生。問他們是不是覺得課程很無聊,結果也不是如此,他們的回答多半是「待在教室好累」或「人好多,看得眼睛都花了」等。總覺得現在的學生好像變了。
這所大學為了防止學生不上學,頻頻與父母舉行三方會談、教學觀摩及其他相關活動。近年來,排名越靠後的大學,這種情況就越常見。
對中、高齡層人士來說,或許一時間難以相信,不過,曾在小學引發沉靜學級崩壞的孩子們進入大學之後,必然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同樣的情況似乎也開始出現在職場、那些被企業稱為「Z世代」的新進員工身上。公司招考時,父母會陪同面試,錄取時要徵求父母同意,且進入公司前後都悉心照顧。
不過,現在這一代十幾歲以下的孩子們比Z世代更年輕,被稱為「AI原住民」。他們從幼年時期就拿著手機,由數位原住民父母養育,父母會將部分育兒或教育工作交由AI負責。到了青春期以後,他們就在虛擬世界中交友或談戀愛。這樣的孩子中,出現不上學、發展障礙、精神疾病、自殺、校園暴力等嚴重問題的人數急劇增加。
近年來我和父母一輩的人見面,經常可以聽到他們悲痛的表示自己不懂孩子。此外,對於剛上大學的新生或初入社會的新鮮人,校方或企業同樣的心聲也是逐年增加。
確實,我們這些大人就算知道AI的存在,對於AI如何影響孩童人格發展,了解卻是微乎其微。說不定,現在的孩子已經「進化」到完全不適用以往的常識。
這也代表,現在中、高齡者與Z世代之間所感受到的代溝,是自己和社會上AI原住民的未來寫照。真正的「新型人類」將在未來出現。
要了解這些孩子的內心,就需要將鎂光燈聚焦在他們的家庭或學校成長環境。為了實現上述概念,我獨力針對從托兒所到大學、超過兩百名的教育相關人士,進行訪談和問卷調查。
採訪對象中,托兒所、幼稚園(按:日本托兒所與幼稚園由不同單位管轄,臺灣則統一改制為幼兒園)到高中職,各階段訪問約30至50位教職員,任職於大學的受訪者約有15名;年齡層方面,40歲以上的資深人士約占七成,20至三十幾歲的新手則有三成。這些人在最接近孩子的前線觀察他們,深切感受這個問題,他們所見的孩子是什麼樣子?
接下來,我將從這些教職員的角度,描繪現代孩子實際的模樣。
京都大學專攻比較認知發展科學的明和政子教授,對於我的採訪表達出以下的看法:「出生在數位時代的孩子,成長環境不再是原生人類曾經的居所。我們必須理解,這與二、三十年前孩子所處的環境完全不同。」
原生人類的成長環境,是被家族或當地團體圍繞,與他人直接接觸;現在,則被數位化或後疫情時代的環境所取代。
在這種情況下成長、坐在教室裡的「新型人類」,就是本書想要闡明的主題。
幾年前,我到關東地區(按:指日本本州中部偏東瀕太平洋的地區)一間公立國小採訪時,遇上這樣的光景。
當時,小學四年級的班上正在上國語課,40人有5人缺席。近年來,日本的國小約有一成的學童不上學或正在考慮在家自學,這個班級也一樣。
我和五十幾歲的男性副校長一起在教室後面觀摩。講臺上,三十幾歲的男老師正朗讀著國語教科書。不久,他指名其中一個男學生回答問題,對方卻完全答錯。老師反問:「你為什麼這樣想?」男孩不知呢喃著什麼,突然一屁股坐到地板上。
老師問:「你還好嗎?」男孩只應了聲「嗯」就沉默不語。老師點頭說「是嗎」,要求另一個孩子回答後,便淡然的開始寫板書。同學們默默抄起筆記,而剛才答錯的男孩仍然坐在地板上。
放著那個男孩不管好嗎?為什麼那個孩子要坐在地板上?後來我問一旁的副校長,他是否有身心障礙,結果也並非如此。
幾分鐘後,又發生了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另一個男孩霍然起身,一言不發的離開教室。
就算是急著上廁所,通常也應該告訴老師一聲,而不是直接走出教室。正當我驚愕之際,又有一個男孩起身,走出門外。
老師和周圍的孩子們肯定都能察覺到這兩人突然離席,卻沒有理會,而是繼續上著課。副校長一邊觀摩,一邊點頭,並沒有關心不見的孩子們,彷彿習以為常。我來回看著坐在地板上一聲不吭的男孩,和兩張空著的桌子,實在摸不著頭緒。這個狀態一直維持到下課鈴聲響起。
課程結束後,我詢問副校長那些男孩古怪的舉動是怎麼回事。副校長苦笑道:「那個班上有不少類似的孩子。我們小的時候,班上不是都會有兩、三個喧嘩或鬧事的孩子嗎?現在大家反而會扮演乖寶寶,惹事的學生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突然從教室消失,或是做出讓人搞不太懂的行為。」
聽到這句話,我還是不太能理解。消失是什麼意思?
「就像你剛才看到的一樣,孩子們會默默離開教室。如果問起原因,他們會說教室的『壓力』太大。還有的小朋友會回答看書看累了,或是喘不過氣。他們沒辦法耐心的坐下來聽課,精神上吃不消,於是就走出教室。這些孩子大都會在校內閒晃,但其中也有人會直接回家,真讓人擔心會不會遇到意外。」
我接著問副校長,讓人搞不太懂的行為是指什麼,他回答:「孩子們會坐在教室的地板上或趴在桌上,還有的孩子會一直左右搖頭,但並不會反抗老師。他們想針對課程或其他同學表示什麼,卻無法好好用言語表達,所以會故意做出奇怪舉動吸引人注意,就像剛才突然倒在地板上的男孩。從孩子們的角度來看,應該是打算傳達某些事情,但對我們而言,看起來則意義不明。就算問他怎麼了,也說不出口。有些老師說自己在這樣的班級中上課,會『害怕往後看』。一想到每次回頭,孩子就會減少,或躺在地上,就覺得坐立難安。」
副校長表示,近年來這樣的現象不只出現在小學,國中和高中也看得到,稱為「沉靜學級崩壞」(按:學級崩壞指一種班級集體教育的機能持續失效,用通常方法無法解決的狀態)或「沉靜鬧事」。
這不是部分學校的特殊案例。
其實,有統計資料證明,全日本類似的現象正在增加。其中之一就是比較1998年度和2019年度班級狀況的論文〈「班級未能充分發揮功能之狀況」(即「學級崩壞」)的實況調查與應當克服的課題〉(增田修治、井上惠子,收錄於《白梅學園大學暨短期大學教職課程研究》第三期)。
這份調查指出,認為學校裡「裝乖的孩子有所增加」的老師,從1998年的35.4%,大幅增加為2019年的48.5%。另外,「上課時未經允許就離開教室」的情況也從23.5%增加到28%。像以前那樣,喧嘩一陣子才離開的孩子變少了,靜靜消失的孩子則增加許多。
扮演乖寶寶的孩子們引發了沉靜鬧事,而老師們對於這樣的現象幾乎沒有應變之道。所以,他們只能視若無睹,說服自己那是孩子的個性導致,默默的繼續上課。
直至今日,我以報導文學作家的身分,撰寫以孩子為主題的報導或兒童讀物。我不但親自前往教育現場取材,每年還舉辦30場演講和研討會。
以我的經驗來看,雖然孩子們的本質並沒有改變,成長環境和他們展現出的言行卻和以前大相逕庭。
十幾年前,大學教職員間就開始出現以下的聲音:
我們大學在考季結束後很辛苦。現在的學生溝通能力拙劣,沒辦法主動與人相處、建立關係和互相交換資訊。所以,公布放榜之後,必須在4月的入學典禮前舉辦好幾場迎新活動,教導新生如何結交朋友、加入社團等。
除此之外,開學之後,每週還會再教授一次課堂聽講方法、報告提交方法及參考書購買方法。但即使如此,仍不斷出現上課途中離開教室或趴在桌上的學生。問他們是不是覺得課程很無聊,結果也不是如此,他們的回答多半是「待在教室好累」或「人好多,看得眼睛都花了」等。總覺得現在的學生好像變了。
這所大學為了防止學生不上學,頻頻與父母舉行三方會談、教學觀摩及其他相關活動。近年來,排名越靠後的大學,這種情況就越常見。
對中、高齡層人士來說,或許一時間難以相信,不過,曾在小學引發沉靜學級崩壞的孩子們進入大學之後,必然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同樣的情況似乎也開始出現在職場、那些被企業稱為「Z世代」的新進員工身上。公司招考時,父母會陪同面試,錄取時要徵求父母同意,且進入公司前後都悉心照顧。
不過,現在這一代十幾歲以下的孩子們比Z世代更年輕,被稱為「AI原住民」。他們從幼年時期就拿著手機,由數位原住民父母養育,父母會將部分育兒或教育工作交由AI負責。到了青春期以後,他們就在虛擬世界中交友或談戀愛。這樣的孩子中,出現不上學、發展障礙、精神疾病、自殺、校園暴力等嚴重問題的人數急劇增加。
近年來我和父母一輩的人見面,經常可以聽到他們悲痛的表示自己不懂孩子。此外,對於剛上大學的新生或初入社會的新鮮人,校方或企業同樣的心聲也是逐年增加。
確實,我們這些大人就算知道AI的存在,對於AI如何影響孩童人格發展,了解卻是微乎其微。說不定,現在的孩子已經「進化」到完全不適用以往的常識。
這也代表,現在中、高齡者與Z世代之間所感受到的代溝,是自己和社會上AI原住民的未來寫照。真正的「新型人類」將在未來出現。
要了解這些孩子的內心,就需要將鎂光燈聚焦在他們的家庭或學校成長環境。為了實現上述概念,我獨力針對從托兒所到大學、超過兩百名的教育相關人士,進行訪談和問卷調查。
採訪對象中,托兒所、幼稚園(按:日本托兒所與幼稚園由不同單位管轄,臺灣則統一改制為幼兒園)到高中職,各階段訪問約30至50位教職員,任職於大學的受訪者約有15名;年齡層方面,40歲以上的資深人士約占七成,20至三十幾歲的新手則有三成。這些人在最接近孩子的前線觀察他們,深切感受這個問題,他們所見的孩子是什麼樣子?
接下來,我將從這些教職員的角度,描繪現代孩子實際的模樣。
京都大學專攻比較認知發展科學的明和政子教授,對於我的採訪表達出以下的看法:「出生在數位時代的孩子,成長環境不再是原生人類曾經的居所。我們必須理解,這與二、三十年前孩子所處的環境完全不同。」
原生人類的成長環境,是被家族或當地團體圍繞,與他人直接接觸;現在,則被數位化或後疫情時代的環境所取代。
在這種情況下成長、坐在教室裡的「新型人類」,就是本書想要闡明的主題。
試閱
與同學時時連線
日本國中一年級的學生,持有智慧型手機的比例高達80%。他們會使用手機做什麼?
根據兒童家庭廳〈令和五年度(2022年)青少年網路使用環境實況調查報告書〉指出,第一名是觀看影片(88%)、第二名是發布內容或互傳訊息(84.9%)、第三名是查資料(83%)。換句話說,使用手機的時間大部分花在影片、社群平臺及搜尋上。
(按:在臺灣教育部〈112年(2023年)臺灣中小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調查報告書〉中,國中生持有智慧型手機的比例為87%。使用手機上網時,最常進行的活動為玩遊戲〔77.6%〕、使用社群平臺〔75.3%〕和影音網站〔72.9%〕。)
不論是LINE、X(舊名Twitter)或Instagram,社群平臺連結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只要使用得當,就能成為日常生活的武器。
不過,社群平臺上的關係,有時反而讓孩子很痛苦。
關西地區一名四十多歲的女老師說:
「我覺得現在的學生生活很吃力,即使在放學後,也要一直用社群平臺跟朋友連線到深夜,幾乎沒有時間從學校的人際關係中解脫。
「才剛回到家,幾分鐘前才道別過的朋友,就已經透過社群平臺傳來訊息或照片。不論是晚餐時間,還是讀書、洗澡時也是如此。這種情況會一直持續到睡前,甚至是已經入睡。」
我常常聽父母說,孩子們即使回到家,也會一直在社群平臺上跟朋友聊天。直到不久之前還只是傳文字訊息,近年來則改用視訊通話。
上述情況常見於準備段考或其他考試時,由於這段期間學校課程會縮短、沒有社團活動,所以學生們會提早回家。
在沒有智慧型手機的時代,假如學生覺得提早放學很無聊,就會傳送簡訊給朋友,或是約同學到圖書館或速食店一起用功。
然而,現在的國中生拿起智慧型手機,就能利用通訊軟體(例如LINE)打視訊電話互相聯絡。他們跟幾個朋友建立群組,不間斷的視訊通話,從傍晚到深夜,都一直在線上查看彼此用功的模樣。
一旦這個現象變得理所當然,不僅是考試期間,在日常生活中也會進行視訊。他們不見得會說話或是玩同一款遊戲,而是將手機放在書桌或床邊,另外拿平板觀看自己喜歡的影片或聽音樂。偶爾看一下對方在做什麼,再鑽進自己的世界裡。
寧可被監視,也不要當邊緣人
為什麼想要跟朋友聯繫到這種程度?
我向採訪時遇到的一名女國中生拋出這個問題。她跟朋友建立的聊天群組不只一個,每天會花上幾個小時視訊,她說:
「我認為,即使我們都不說話也仍這麼做的原因,大概是為了讓彼此安心。
「假如能夠透過手機隨時看到對方,不就表示這個人跟我是朋友嗎?反過來說,當我獨處時,就會開始擔心各種事,例如對方是不是討厭我,或是朋友是否正在跟別人在做某件事。所以,只要隨時能透過手機看到彼此的臉,就不必對此感到焦慮。」
在沒有智慧型手機的時代,沒有方法可以求證朋友在放學後,是不是跟自己以外的人玩耍,或是在家裡做什麼。
不過,有了智慧型裝置後,孩子們就可以時時查看朋友在做什麼。因此,他們會產生一種心理,要是沒有時時聯絡就會不安,只好用社群平臺束縛彼此,以獲得安全感。
孩子們為掌握彼此狀況而使用的工具,除了通訊軟體之外,還有如whoo或Jagat等共享即時定位資訊的應用程式。
這些APP可以瞬間查出使用者的所在地,並透過聊天室傳送訊息。孩子們將這些程式安裝在手機上後,就能看到朋友當下的位置,並詢問對方「你在那裡做什麼」,甚至是監看交往對象或鍾情異性的動向。這在國、高中生之間蔚為熱潮。
不論是視訊通話,還是共享位置資訊的應用程式,孩子們是否會討厭時時處於被監視的狀態?
先前的女學生表示:「不太會在意吧?假如討厭(被別人知道)的話,關掉手機電源就好了。更討厭的是,如果我是唯一不這麼做的人,反而覺得像被同儕排擠一樣。」
另一位男學生也說:「明明大家都互相連線,卻只有我沒這樣做,那不就是『邊緣人』嗎?這樣別人就會覺得我是個小咖(按:小角色、可有可無的小人物。「咖」為cast〔角色〕的音譯),很遜(丟臉)。」
照理說,孤單一個人不見得意味著「孤獨」。反倒是人與人的關係越緊密,精神就越容易感到疲憊。這種時候就要離開群體,騰出個人時間治癒心靈。
不過,國中生的共通點,就是害怕因為不共享資訊而成為邊緣人。與其成為邊緣人,不如隨時保持聯繫。
我的能力只有這樣
如今,日本學力程度高的升學型學校,以培養世界級人才為目標,推動國際化教育,讓學子們掌握國際觀。
我每年會走訪幾次這些日本高中,除了採訪,也會舉辦演講。有時,在演講之後,學生們會透過社群平臺傳送訊息給我。從他們的社群平臺個人簡介中,可以看到一個共通點。
這些學生會得意洋洋的寫出就學高中的名稱,例如「○○高中三年國際課程」。假如參與了強校的社團活動,也會寫上「○○高中○○社進軍國民體育大賽」,一流大學的學生也會寫著「○○大學,○○研討會,國際協力團,○○公司實習生」。不過,學力程度越低的學校,這種情況就越少。
學歷是學生以努力為代價取得的社會地位,想在社群平臺上誇耀是正常現象。大人們其實也是如此。
關東地區一名五十多歲的知名升學高中男老師說:
「過去,就算升上名校,只能從制服或學生書包察覺到這一點,現在則可以藉由社群平臺展示學歷給不特定多數人看。我也聽說有男學生在社群平臺寫上校名之後,追蹤者就增加了。也會有陌生的女孩看到校名就追蹤,並傳送訊息給他。到了校慶時,就能與這些網路上認識的女生約見面。
「從這方面來看,學生們彰顯學歷的地方增加了,對於高學歷或成為菁英的抱負也變得非常高。」
前幾章中提到,首都圈的小學正在掀起國中應考熱潮,而在高中和大學入學考試,名校之間的競爭也十分激烈。
此外,由於這樣的孩子從小就接受國際教育、職涯教育及企業家精神教育,將目標放在出國留學、就業於海外企業及創業的人也很多。總體來說,現今的升學意識比過去還要高。
高學歷不再是目標
不過,並不是所有高中生都有同樣的想法。
當我詢問高中老師們時,發現大多數老師都表示,力爭上游的幾乎都是前段學校的學生,整體來說,高中生幹勁反而是低落的。
關西地區一名五十多歲的男老師說:
「我們學校的程度,勉強可以列入縣內的前段班,屬於上流中的下流。因此,即使是校內成績中等的學生,只要拚命努力,也有機會升上東京或關西地區的一流大學。
「20年以前,只要在校成績不錯,學生從二年級結束社團活動後,就會以一流大學為目標,不顧一切努力。就算沒考上,也會選擇重考,並以相同的大學為目標。
「然而,如今目標高遠的學生變少了,得過且過的人大幅增加。因此,雖然縣內排名不變,進入知名大學的學生卻有所減少。」
現今企業在招募時,已經不再重視學歷,學校派系也正在消失。將學歷納入結婚條件的人也減少了。隨著學費高漲,追求升上一流大學而不惜重考的缺點大於優點,不少人就此放棄。
該名老師並不是在感嘆一流大學的學生減少,而是指出,設定高目標並為此努力對現代學生而言,不再是合理選擇,甚至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設立目標。
老師表示,透過升學就業諮詢就可以窺見學生們的積極性不再。在這所高中中,升上三年級要決定未來出路時,說出以下這些話的人不在少數:
•「我不喜歡唸書,讀現在成績能去的學校就行了。」
•「選離家近的學校就行了。老師,請幫我從中選一些我可以上的學校。」
•「要是報考好幾間學校都落榜,報名費就白花了。所以我要靠推甄入學,排名後面的學校也沒關係。」
•「朋友說要去○○大學,所以我也要去。」
直到十幾年前,如果學生在升學就業諮詢時這樣說,老師就會搧風點火道:「只要擁有高遠的目標,就能開拓出不同的人生喔。」不過,最近這種言論再也無法打動學生。
老師繼續說道:「現在,不惜重考也要上大學的,只剩志在醫學院或牙醫系的學生。然而,他們大多不是因為自己想考上,而是身為醫師或牙醫的父母,要求他們繼承家業,無可奈何之下不得不重考。這些學生會抱怨父母不准他們就讀醫學院以外的科系。」
不願意挑戰高目標
根據大學入學共通考試(按:日本的大學聯合入學考試,相當於臺灣的學測,於2021年起實施)和大學入試中心試驗(舊制)的報考數據,以往重考生最多的年度為1994年的192,208人,2024年度為是68,220人,減少為三分之一。
社會背景不同也是形成這個現象的原因之一,如果這個問題只出現在升學方面,還沒有嚴重到需要大驚小怪。然而,幹勁低落的心態也能在其他地方看到。
現代孩子們會用「動力」來表示幹勁。
他們會說「沒有動力,所以不想去學校」,或是「今天動力很低,所以就不去社團活動了」。升學就業諮詢時則會變成「因為沒有動力,所以當不成重考生」。
除了升學就業諮詢外,還有哪些情況能感受到學生們的消極?東海一名中等程度的公立高中四十多歲男老師說:
「我認為,這種現象也體現在社團活動中。不論是棒球社或橄欖球社,體育類社團的學生通常會追求更高一層或兩層的目標。像是出戰甲子園,或是出戰花園橄欖球場(按:日本最古老的橄欖球場,被譽為高中橄欖球的聖地,每年都會舉辦全國錦標賽)。能進入縣立大賽等級的社團也很有幹勁,因為以前最好的成績是前八強,所以今年就以前四強為目標。
「然而,如今能設定高目標的孩子幾乎絕跡了。他們不會抱太大的期望,會毫不在乎的說:『因為去年打進第三場比賽,今年要是也打進第三場就好了,即使第一場就輸了也沒關係,只要開心就好。』當老師說要以參加全國大賽為目標,他們要不是嘲笑,就是把這當成職權騷擾。」
類似昭和時期那樣的「熱血運動精神」已經完全落伍了。不過,適度擁有高遠的目標,朝這個方向努力後就會成長,這也是現實。為什麼現代學生不再這麼想?
該名老師表示:
「他們大概是過於重視過去的數據或自身的能力,並將此化為數值,片面斷定學校程度或自身水平就只有這樣,也就不會期望更多了。
「另一個原因則是大家常說的性價比(cost-performance ratio,簡稱為CP值。為性能和價格的比例)或時效比。追求超過自己能力的事物,效率會很差。因此,對他們來說高遠的目標是不合邏輯的。」
挑戰高目標的確有的可能失敗。不過,對高中生而言,挫折的經驗會成為生活上的精神糧食。即便沒有成功,也能透過以往努力的經驗,思考下一次該怎麼做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然而,老師口中的學生似乎認為失敗是人生的汙點。所以,高遠的目標本身沒有意義。
日本國中一年級的學生,持有智慧型手機的比例高達80%。他們會使用手機做什麼?
根據兒童家庭廳〈令和五年度(2022年)青少年網路使用環境實況調查報告書〉指出,第一名是觀看影片(88%)、第二名是發布內容或互傳訊息(84.9%)、第三名是查資料(83%)。換句話說,使用手機的時間大部分花在影片、社群平臺及搜尋上。
(按:在臺灣教育部〈112年(2023年)臺灣中小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調查報告書〉中,國中生持有智慧型手機的比例為87%。使用手機上網時,最常進行的活動為玩遊戲〔77.6%〕、使用社群平臺〔75.3%〕和影音網站〔72.9%〕。)
不論是LINE、X(舊名Twitter)或Instagram,社群平臺連結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只要使用得當,就能成為日常生活的武器。
不過,社群平臺上的關係,有時反而讓孩子很痛苦。
關西地區一名四十多歲的女老師說:
「我覺得現在的學生生活很吃力,即使在放學後,也要一直用社群平臺跟朋友連線到深夜,幾乎沒有時間從學校的人際關係中解脫。
「才剛回到家,幾分鐘前才道別過的朋友,就已經透過社群平臺傳來訊息或照片。不論是晚餐時間,還是讀書、洗澡時也是如此。這種情況會一直持續到睡前,甚至是已經入睡。」
我常常聽父母說,孩子們即使回到家,也會一直在社群平臺上跟朋友聊天。直到不久之前還只是傳文字訊息,近年來則改用視訊通話。
上述情況常見於準備段考或其他考試時,由於這段期間學校課程會縮短、沒有社團活動,所以學生們會提早回家。
在沒有智慧型手機的時代,假如學生覺得提早放學很無聊,就會傳送簡訊給朋友,或是約同學到圖書館或速食店一起用功。
然而,現在的國中生拿起智慧型手機,就能利用通訊軟體(例如LINE)打視訊電話互相聯絡。他們跟幾個朋友建立群組,不間斷的視訊通話,從傍晚到深夜,都一直在線上查看彼此用功的模樣。
一旦這個現象變得理所當然,不僅是考試期間,在日常生活中也會進行視訊。他們不見得會說話或是玩同一款遊戲,而是將手機放在書桌或床邊,另外拿平板觀看自己喜歡的影片或聽音樂。偶爾看一下對方在做什麼,再鑽進自己的世界裡。
寧可被監視,也不要當邊緣人
為什麼想要跟朋友聯繫到這種程度?
我向採訪時遇到的一名女國中生拋出這個問題。她跟朋友建立的聊天群組不只一個,每天會花上幾個小時視訊,她說:
「我認為,即使我們都不說話也仍這麼做的原因,大概是為了讓彼此安心。
「假如能夠透過手機隨時看到對方,不就表示這個人跟我是朋友嗎?反過來說,當我獨處時,就會開始擔心各種事,例如對方是不是討厭我,或是朋友是否正在跟別人在做某件事。所以,只要隨時能透過手機看到彼此的臉,就不必對此感到焦慮。」
在沒有智慧型手機的時代,沒有方法可以求證朋友在放學後,是不是跟自己以外的人玩耍,或是在家裡做什麼。
不過,有了智慧型裝置後,孩子們就可以時時查看朋友在做什麼。因此,他們會產生一種心理,要是沒有時時聯絡就會不安,只好用社群平臺束縛彼此,以獲得安全感。
孩子們為掌握彼此狀況而使用的工具,除了通訊軟體之外,還有如whoo或Jagat等共享即時定位資訊的應用程式。
這些APP可以瞬間查出使用者的所在地,並透過聊天室傳送訊息。孩子們將這些程式安裝在手機上後,就能看到朋友當下的位置,並詢問對方「你在那裡做什麼」,甚至是監看交往對象或鍾情異性的動向。這在國、高中生之間蔚為熱潮。
不論是視訊通話,還是共享位置資訊的應用程式,孩子們是否會討厭時時處於被監視的狀態?
先前的女學生表示:「不太會在意吧?假如討厭(被別人知道)的話,關掉手機電源就好了。更討厭的是,如果我是唯一不這麼做的人,反而覺得像被同儕排擠一樣。」
另一位男學生也說:「明明大家都互相連線,卻只有我沒這樣做,那不就是『邊緣人』嗎?這樣別人就會覺得我是個小咖(按:小角色、可有可無的小人物。「咖」為cast〔角色〕的音譯),很遜(丟臉)。」
照理說,孤單一個人不見得意味著「孤獨」。反倒是人與人的關係越緊密,精神就越容易感到疲憊。這種時候就要離開群體,騰出個人時間治癒心靈。
不過,國中生的共通點,就是害怕因為不共享資訊而成為邊緣人。與其成為邊緣人,不如隨時保持聯繫。
我的能力只有這樣
如今,日本學力程度高的升學型學校,以培養世界級人才為目標,推動國際化教育,讓學子們掌握國際觀。
我每年會走訪幾次這些日本高中,除了採訪,也會舉辦演講。有時,在演講之後,學生們會透過社群平臺傳送訊息給我。從他們的社群平臺個人簡介中,可以看到一個共通點。
這些學生會得意洋洋的寫出就學高中的名稱,例如「○○高中三年國際課程」。假如參與了強校的社團活動,也會寫上「○○高中○○社進軍國民體育大賽」,一流大學的學生也會寫著「○○大學,○○研討會,國際協力團,○○公司實習生」。不過,學力程度越低的學校,這種情況就越少。
學歷是學生以努力為代價取得的社會地位,想在社群平臺上誇耀是正常現象。大人們其實也是如此。
關東地區一名五十多歲的知名升學高中男老師說:
「過去,就算升上名校,只能從制服或學生書包察覺到這一點,現在則可以藉由社群平臺展示學歷給不特定多數人看。我也聽說有男學生在社群平臺寫上校名之後,追蹤者就增加了。也會有陌生的女孩看到校名就追蹤,並傳送訊息給他。到了校慶時,就能與這些網路上認識的女生約見面。
「從這方面來看,學生們彰顯學歷的地方增加了,對於高學歷或成為菁英的抱負也變得非常高。」
前幾章中提到,首都圈的小學正在掀起國中應考熱潮,而在高中和大學入學考試,名校之間的競爭也十分激烈。
此外,由於這樣的孩子從小就接受國際教育、職涯教育及企業家精神教育,將目標放在出國留學、就業於海外企業及創業的人也很多。總體來說,現今的升學意識比過去還要高。
高學歷不再是目標
不過,並不是所有高中生都有同樣的想法。
當我詢問高中老師們時,發現大多數老師都表示,力爭上游的幾乎都是前段學校的學生,整體來說,高中生幹勁反而是低落的。
關西地區一名五十多歲的男老師說:
「我們學校的程度,勉強可以列入縣內的前段班,屬於上流中的下流。因此,即使是校內成績中等的學生,只要拚命努力,也有機會升上東京或關西地區的一流大學。
「20年以前,只要在校成績不錯,學生從二年級結束社團活動後,就會以一流大學為目標,不顧一切努力。就算沒考上,也會選擇重考,並以相同的大學為目標。
「然而,如今目標高遠的學生變少了,得過且過的人大幅增加。因此,雖然縣內排名不變,進入知名大學的學生卻有所減少。」
現今企業在招募時,已經不再重視學歷,學校派系也正在消失。將學歷納入結婚條件的人也減少了。隨著學費高漲,追求升上一流大學而不惜重考的缺點大於優點,不少人就此放棄。
該名老師並不是在感嘆一流大學的學生減少,而是指出,設定高目標並為此努力對現代學生而言,不再是合理選擇,甚至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設立目標。
老師表示,透過升學就業諮詢就可以窺見學生們的積極性不再。在這所高中中,升上三年級要決定未來出路時,說出以下這些話的人不在少數:
•「我不喜歡唸書,讀現在成績能去的學校就行了。」
•「選離家近的學校就行了。老師,請幫我從中選一些我可以上的學校。」
•「要是報考好幾間學校都落榜,報名費就白花了。所以我要靠推甄入學,排名後面的學校也沒關係。」
•「朋友說要去○○大學,所以我也要去。」
直到十幾年前,如果學生在升學就業諮詢時這樣說,老師就會搧風點火道:「只要擁有高遠的目標,就能開拓出不同的人生喔。」不過,最近這種言論再也無法打動學生。
老師繼續說道:「現在,不惜重考也要上大學的,只剩志在醫學院或牙醫系的學生。然而,他們大多不是因為自己想考上,而是身為醫師或牙醫的父母,要求他們繼承家業,無可奈何之下不得不重考。這些學生會抱怨父母不准他們就讀醫學院以外的科系。」
不願意挑戰高目標
根據大學入學共通考試(按:日本的大學聯合入學考試,相當於臺灣的學測,於2021年起實施)和大學入試中心試驗(舊制)的報考數據,以往重考生最多的年度為1994年的192,208人,2024年度為是68,220人,減少為三分之一。
社會背景不同也是形成這個現象的原因之一,如果這個問題只出現在升學方面,還沒有嚴重到需要大驚小怪。然而,幹勁低落的心態也能在其他地方看到。
現代孩子們會用「動力」來表示幹勁。
他們會說「沒有動力,所以不想去學校」,或是「今天動力很低,所以就不去社團活動了」。升學就業諮詢時則會變成「因為沒有動力,所以當不成重考生」。
除了升學就業諮詢外,還有哪些情況能感受到學生們的消極?東海一名中等程度的公立高中四十多歲男老師說:
「我認為,這種現象也體現在社團活動中。不論是棒球社或橄欖球社,體育類社團的學生通常會追求更高一層或兩層的目標。像是出戰甲子園,或是出戰花園橄欖球場(按:日本最古老的橄欖球場,被譽為高中橄欖球的聖地,每年都會舉辦全國錦標賽)。能進入縣立大賽等級的社團也很有幹勁,因為以前最好的成績是前八強,所以今年就以前四強為目標。
「然而,如今能設定高目標的孩子幾乎絕跡了。他們不會抱太大的期望,會毫不在乎的說:『因為去年打進第三場比賽,今年要是也打進第三場就好了,即使第一場就輸了也沒關係,只要開心就好。』當老師說要以參加全國大賽為目標,他們要不是嘲笑,就是把這當成職權騷擾。」
類似昭和時期那樣的「熱血運動精神」已經完全落伍了。不過,適度擁有高遠的目標,朝這個方向努力後就會成長,這也是現實。為什麼現代學生不再這麼想?
該名老師表示:
「他們大概是過於重視過去的數據或自身的能力,並將此化為數值,片面斷定學校程度或自身水平就只有這樣,也就不會期望更多了。
「另一個原因則是大家常說的性價比(cost-performance ratio,簡稱為CP值。為性能和價格的比例)或時效比。追求超過自己能力的事物,效率會很差。因此,對他們來說高遠的目標是不合邏輯的。」
挑戰高目標的確有的可能失敗。不過,對高中生而言,挫折的經驗會成為生活上的精神糧食。即便沒有成功,也能透過以往努力的經驗,思考下一次該怎麼做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然而,老師口中的學生似乎認為失敗是人生的汙點。所以,高遠的目標本身沒有意義。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