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黑夜的五加一力〉

文字,印刷在紙上,會有一種獨特的氣場。一張張印好字的紙按照順序,裝訂成冊,又會形成另一種獨特的氣場。

這個氣場的特質,就是前面所列的:抽象、安靜、收斂、孤獨、整體、線性、靜態、陰性。

雖然說今天電子書已經很普及,並且有紙本書所沒有的便利,但是同樣的文字內容,使用紙本書來閱讀,尤其如果在一個靜夜無人的時刻,就會體會到那種截然不同的氣場。

體會這種氣場,在這種氣場裡活動,至少會孕育出五種能力。

目前我們以考試教育為主的學校裡,對學生形同只要求、只逼迫單一種閱讀的能力——記憶力。

很多人不知道:如果在真正的閱讀氣場裡孕育出五種能力,那記憶力將是在綜合這五種能力之後,自然產生的第六種力量。

先有這五種能力,記憶力會自然產生。沒有這五種能力,那是在硬擠記憶力,痛苦不堪,效益也不會好。

這五種能力,就是理解力、想像力、集中力、傾聽的能力、整理的能力。

使用紙本書來閱讀,最適合培養這五種能力。回過頭來說,我們也最適合使用這五種能力來閱讀紙本書。

培養這五力、使用這五力,可以說是紙本書代表的黑夜的價值。

為什麼是這五力?

根本原因,就是在於一本書,不同於推特、臉書和電子郵件裡傳來的文字,是一個作者,透過了相當篇幅(通常至少要好幾萬)的文字,用他認為適當的方式,想和他期待的讀者說一些事情,分享一些事情,並希望說服讀者同意或接受。

所以這和推特或臉書上短則幾十字、長則幾千字的內容是不同的。

當我們打開了一本書的時候,就是要和作者開始對話了。雖然那個作者是隱形的,你看不到的。

因此,我們要設法跟上他的說話節奏,以及表達方式,這樣才能適當地理解他想要表達的內容。也只有當我們理解之後,才能判斷是否同意或接受他的觀點。

一本書的作者,不會只是攤給你一些數據或知識。他一定是有些觀點或想法要表達。像我寫這本書,就是為了想說明我所看到中學階段的閱讀出了什麼問題,以及可以如何因應。

所以,我們在閱讀的時候會動員到「理解力」。而我們的理解力,則是因為在閱讀一本本書的過程裡,和那些作者的對話而逐漸增強的。同時,也會因為閱讀不同類型的書而逐漸增強的。作者和讀者是兩個不同的人。不但人不同,連生活、成長的時間和空間都可能不同。並且,作者觀看和思考事情的角度,也和讀者不同。

事實上,讀者都是希望能接觸到這些不同的角度,才想到要閱讀作者的書。總之,兩者就是會不同。

在這麼多不同的條件之下,一個讀者想要適當地理解作者想要說的事情,不能不動員到「想像力」。

我們的想像力,會因為在閱讀一本本書的過程裡,受到(如果夠好的)作者不斷給予的種種刺激、誘發,而逐漸增強。同時,當我們遇上完全陌生、甚至原先不感興趣的作者,也需要動員想像力來消除許多隔閡。

當然,我們可以知道:「想像力」和「理解力」是互相呼應的。

然而,雖然有的作者我們可能很容易理解、想像,但另外很多作者,即使我們動員了所有的「想像力」和「理解力」,仍然不容易理解,畢竟,他們所站的位置,可能和我們就是有很大的差距。

這時候,我們就要集中精神地聆聽他到底在說什麼。

閱讀作者寫在紙本書上的內容,不像閱讀網頁、電子書,有那麼多鏈接、檢索、新開視窗的方便。紙本書的閱讀,必須一行一行、一頁一頁,很線性地跟著作者的行文走。這本身就是鍛練我們「集中力」很好的機會。而如果我們想要清楚地掌握作者希望傳達的訊息,又正好需要這「集中力」。

閱讀一本書,雖然說是作者和讀者在對話,但首先發生的,畢竟還是我們讀者先在聆聽作者講什麼。

傾聽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可以聽出說話的對方到底是打開了心底哪些門戶,向我們傾訴,也可以聽出對方到底在哪些地方有所保留,哪些地方模糊,容易產生誤會。

所以我們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本身就是在練習「傾聽力」。

「理解力」、「想像力」、「集中力」、「傾聽力」,其實都是連動的。

「理解力」和「想像力」是一體兩面;「集中力」和「傾聽力」也是。而這四者之間又交錯影響。

最後,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也就是和作者對話的時候,我們同時還在練習、也在動員的另一個能力是「整理的能力」。

聽著他說話,我們就在進行整理了。

「這個地方講得很對!我怎麼沒這麼想過?」

「等一下,這個地方說得很好,可是好像跟剛才另一個地方講的不太一樣?」

「這件事情原來是這樣。那可以和前面一個地方算是同一種類別。」

「這裡沒什麼特別的。」「這裡我只明白一點點。先放過去,等一下再回頭來看看。」

在閱讀一本書的過程裡,我們不斷地在整理自己的思緒,也在整理作者說的話。所以,固然看完一本書,寫摘要的時候是在整理;閱讀過程裡做筆記也是在整理;即使什麼筆記都不做,自己的思緒在不斷碰撞,也是在做某種程度的整理。

而同樣的,如果沒有前頭的「理解力」、「想像力」、「集中力」、「傾聽力」結合在一起,而只想進行整理的話,這種整理的能力也一定持續不久,沒有效益。

所以,閱讀,就是在培養五力。也只有五力並行,閱讀才會進行得有趣、有效益。

我們為什麼要多閱讀?為什麼要多閱讀小說、詩詞、歷史、哲學等等不同類型的書?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可以透過閱讀不同類型的書,從不同的方向來激發也練習理解力、想像力、集中力、傾聽力,以及整理的能力。

最奇妙的一點是,如果動員了這五力來閱讀一本書,那將會相當自然地發生一件事:我們會很容易就把書的重要內容記下來了。

所以說,記憶力,是因為這五力而產生的。

這就是透過閱讀紙本書而培養、而動員的五加一力。

很多中學生的父母都擔心孩子讀「閒書」會浪費他們讀教科書、參考書的時間,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必須閱讀教科書和參考書以外的書,最好大量閱讀不同類型的書,才有可能鍛鍊出閱讀的五力。

光是想透過背誦那些單調的教科書和參考書來記憶,不只是在無謂地耗損孩子的記憶力,並且也從根破壞他們培養閱讀的五力。

當然,他們也根本不知道,如果一個少年人的閱讀五力能培養得起來,他們自己就會用一種輕鬆又方便的途徑來解決那些教科書所需要的記憶力問題。

但很可惜,我們的考試教育體制,從小學而中學而大學,是努力用二十年的時間來全面破壞閱讀的這五種力量。

也許,有人會說:可是某某人不也是從這個體制成長起來的?人家現在不也是優秀得很?

這個問題不難回答:那如果他是在一個更好的閱讀環境裡成長起來的話,不是會比現在更加優秀?

〈創造閱讀的時間〉

我們都知道速度和時間的連動關係。所以掌握了閱讀的速度,便有助於創造閱讀的時間。

時間就是金錢。那麼,就像大部份的人都覺得自己的錢不夠用,大部份的人也會覺得自己的時間不夠用。尤其是用來閱讀的時間。如果真相信時間就是金錢,那就一定要懂得如何利用時間這筆金錢。在閱讀這件事情上,更是如此。

從這個角度來看,怎麼給自己找出閱讀的時間,和怎麼讓自己開始積蓄金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第一,要懂得把小錢也存起來。

就像雖然覺得錢不夠用,但是再少的錢也得一分一毫地積蓄下來,閱讀的時間也是如此。我們得精打細算,一分一秒地留給自己。

所以,一天中,即使時間再少,也要留一些,或者說擠一些給閱讀。有人主張一天半小時就好,甚至,十五鐘也好。

「每天決定去讀一點,即使是幾段也好,假如你每天能有十五分鐘的讀書時間,一年之後你就可以感受到它的結果。」美國一位教育學家賀瑞斯.曼恩(HoraceMann)這麼說過。

日本曾經流行一個閱讀運動,中學生進校門後,每天早上一定有十五分鐘要先閱讀,不管閱讀的是什麼書,反正就是教科書以外的書,也是同樣的意思。

第二,要知道「零錢」與「整款」的不同。

中學生需要有意識地注意自己的時間裡,哪些是可以用來閱讀的「零錢」,哪些又是「整款」。然後把「零錢」和「整款」分別對待。

如果每天擠出十五分鐘、三十分鐘來閱讀,像是在積存平日時間的「零錢」,那麼就應該設法讓自己在時間比較多的時候,在閱讀上有個存下「整款」的機會。

雖然,我們每天光是用十五分鐘來閱讀,也可以產生日積月累的效果,就像存「零錢」也可以達到累積成「整款」的效果,但是我們知道,金錢能創造的最大效果,還是得錢滾錢。所以,真正要進行有意思的閱讀,我們還是得讓自己有真正的「整款」可以使用。

對閱讀的時間有「零錢」和「整款」的概念後,對如何使用「零錢」和「整款」,也會有不同的認知。

譬如,「零錢」時間,用來閱讀一些篇幅不長的雜誌、報紙、網路資訊;「整款」時間,用來閱讀一本完整的書。

那麼,一天二十四小時,就這麼些時間,自己東挪西湊,也就是頂多能有這些零錢時間。硬說是要有整款時間,怎麼生得出來?

有一個地方可以生。周末。我們要求平日是十五分鐘的話,周末就應該是三個小時。這裡說三個小時,是當作去看一場電影加交通的時間。

一個周末,我們會花三個小時看一場電影,那麼花三個小時來閱讀也應該不過份吧?如果試過一次用三個小時來持續閱讀,就會知道那和積累十二次每次十五分鐘的閱讀還是不同的。再打個比喻,這就好像我們一次做三個小時大汗淋漓的運動,跟我們做了十二次每次十五分鐘的運動,效果是不同的。

除了在周末要留給自己一個至少三小時的時段之外,也不妨體會一下在什麼時候留這三小時的效果最大。

以我這樣一個上班族來說,雖然享受周末的閱讀,但對星期五的晚上有特別的感受。雖然周六和周日也都是周末,可是對我來說,星期五晚上就是不同,甚至和星期六晚上也不同。

星期六晚上雖然第二天也不必上班,但不知怎麼,我就是不像星期五晚上那麼自在。星期五的晚上,因為接下來有完整的四十八個小時,那四十八個小時簡直像是永恆。

在這樣的夜裡,後沒有追兵,前沒有來人。把手機也關掉的話,整個世界都是安靜的,是最適合閱讀的時間。可以讀新近入手的一些書,可以讀老早想讀的書;可以很快地翻閱一些書,就又丟開,也可以逮到一本就一頭鑽進去讀到天亮。

於是,隨著夜越來越靜,我感到自己和讀的書之間,存在著一種微微的溫暖之意。

所以,看看是否能在周末哪個時段找出自己特別有感受的「三小時」來閱讀。

第三,要善用中了樂透的機會。

每個人都有個發財夢,想要中一筆樂透,有一筆大錢。每個愛好閱讀的人,也都有一個夢:夢想自己可以擺脫日常工作的牽絆,好好地讀它幾個月。

但是如同樂透是個遙遠的夢,愛好閱讀的人的這個夢,通常也是很難實現的。尤其是上班族的成年人。

相對地,中學階段在這件事情上,卻有個得天獨厚的機會。那就是定期中樂透。

樂透是指「暑假」和「寒假」。這兩個假期合起來,一年有大約三個月的時間。這麼大一塊時間,善用的話不就像中了樂透一樣嗎?

中樂透是發橫財。我們在金錢上很難發橫財,但是在閱讀的時間上卻應該創造這種機會,尤其是有寒暑假的中學生。

應該利用這種大段可分配的時間,好好讓自己進行其他上學時間沒法進行的閱讀。雖然在考試教育之下,中學生的寒暑假也可能還是被排了許多課業,但這是難得可以自己爭取中樂透的閱讀機會。

金錢能創造的最大效果,得靠錢滾錢。所以,閱讀時間裡如果能有個存「整款」的機會,有個中「樂透」的機會,我們會發現那裡面出現的樂趣和收穫,完全不是每天存些「零錢」所能相比的。要發生錢滾錢這件事,需要先存到一定金額的錢。閱讀要養成不必提醒每天、每個周末花多少閱讀時間,也能自動進行的習慣,另外也得讓一件事情發生。

那就是透過持續的閱讀,終於讀到一本書,讓我們一下子就放不下手,走在路上也想讀,吃飯的時候也想讀。廢寢忘食,是一點也不誇張的形容。

所有練習尋找或創造閱讀時間的努力,都是為了讓閱讀能出現這個經驗而累積。

有了這樣一次經驗之後,尋找閱讀時間或創造閱讀時間就比較不再是問題了。我們會自己設法找機會讓那個美好的經驗再次發生。

當然,這也會為後面所談的「尋找那本神奇的書」打好基礎。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