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為什麼訂價要訂299元,而不訂300元

79特價22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9.99的祕密:特價399沒有便宜到
你可能自以為是個理性的消費者;看到那些一天到晚把物品定價為新台幣399元而不是新台幣400元的策略,你知道,那不過是為了讓產品看起來更物美價廉而已。
但事實上,你受到這個小把戲的影響可能超過你所想像─而且,它影響你的方式或許也出乎你的意料之外。
這個定價現象在全世界都可以見到,對我們現代人而言,這似乎也仍然有其作用。
二○○八年時,法國學者進行了一項研究。
他們發現,將披薩分別以8.00歐元和7.99歐元的價格出售時,光只是少了一分歐元,營業額就增加了15%。
這個結果實在是很不可思議,尤其是找回的那一分錢在通貨膨脹的世界裡,根本沒有多大價值─想必每個人的家中到處都有不少這樣的零錢吧?

99效應
關於這個定價方式是有一個理論的─通常稱為「99效應」─剛開始,這是為了防止員工偷竊而制定的方法。
故事的起源是,這樣的售價使得員工必須打開收銀機,好找零錢給顧客,而無法直接將紙鈔塞進自己的口袋裡。
然而,一八五○年時,美國紐澤西州羅格斯大學商學院(Rutgers Business School)的教授羅伯特.新德勒(Robert Schindler)在研究「99效應」的起源時,發現這個防竊理論其實不太站得住腳。
他看遍一八五○年《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中的廣告,但卻找不到任何以99分美元結尾的定價範例。
不過,他也的確注意到,在一八七○年之後,這樣的定價開始悄悄地出現,但是只有在商店進行宣傳折扣時,才會見到;一般的定價還是維持整數。
新德勒教授認為,在定價策略的發展過程當中,一定有人將這額外的一分錢,和人對價值的認知做了什麼連結,才會導致這個定價策略,變得如此普及。

‧數字祕密報你知!
在這個定價策略首次出現於美國百貨公司裡的一百年後,根據紐西蘭一項一九九○年代末期所做的研究顯示,在廣告文宣上的價格,有60%都是以數字9結尾,有30%是以5結尾,只有7%是以整數0結尾。

業界的把戲
從定價中減掉一分一毫,好讓價格看起來更為吸引人的這個招數,又稱為「心理定價策略」。
對消費者來說,其中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在於:一眼看過去,感覺上似乎比較便宜,進而在情感上引發了消費動機(小型購物或即興購物特別具有影響力)。
當大環境的經濟狀況不好時,又更是如此;比方說,你經可以常看到每公升的油價光是下跌一毛錢,也會有很多人去排隊加油,即使這其中的價差幾乎微不足道。

瞭解價格和價值的關係
另外還有一個說法值得我們去深入瞭解,那就是為什麼當零售商從價格中減去一毛錢時,我們會更願意掏出錢來。這跟我們大腦對價值的認知有關。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的研究專家們做了一些測試,他們發現,價格中的每一元、每一分越是精確,消費者就更有可能被說服購買某樣商品。
舉例來說,一個賣新台幣100元的水壺,就理論上而言,會讓人聯想到整數:因此大家會將它的價格跟新台幣101元或新台幣99元相提並論。但是,當數字中有尾數時,則會讓我們就這些單位去考量這個價格。
因此,就在看到標價的那一剎那,新台幣99元的水壺就像新台幣90元一樣便宜。而這也表示,就實際層面來講,零售商若想要吸引我們的注意力,所需要剔除掉的零頭數字也變得少上許多。
佛羅里達的學者專家們,在當地的房屋市場中進行測試,他們發現,如果賣方提出的價錢是更為明確的數字,而非整數時(比方說,售價為新台幣3,965元而不是新台幣4,000元),他們實際上銷售出去的價格,會更接近自己當初所開的價錢。

跟著眼睛走
「心理定價策略」的成效同時也有人稱之為:「左方數字的錨固效益(left digit anchor effect)。這個理論認為,我們的眼睛會自然地往標價上的左手邊看過去,也因此將之視為判斷依據,而大大忽略了最左邊數字以後的其他數字。
因此,我們傾向於判斷某樣物品是「低於新台幣20元」,或者是「超過新台幣20元」,而不是以整體價格作為考量。就算我們都知道,零售商會故意用這樣的定價策略,來吸引消費者,我們仍然無法依照邏輯去分析產品的價值。

‧數字祕密報你知!
放在數字旁邊的貨幣代號,都有助於增加數字的可信度,同時也強調出價格的重要性。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在標價牌上寫「NT$10」,而不是寫「10元」的原因了。

定價心理學
零售商利用「錨固效益」操縱我們大腦的後果,就是理論上他們可以利用這樣的「價值認知」,向我們收取更多的費用。
如果消費者只注重頭一個數字,那為什麼不把原本的新台幣200元改為新台幣250元呢?
雖然在經過許多年以後,那些被省略掉的小零錢,價值越來越小,但是它們對消費者心理層面的影響,對零售商而言卻只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儘管現在信用卡和金融卡逐漸取代了現金的使用,但符號意義大過實際意義的每一分零錢,零頭尾數重要性也仍在持續增加中。
這個手段或許由來已久,但你也別指望它會在短時間內消失。
身為理性的消費者,我們會持續不斷地要求零售商,從定價裡減少更多的一分一毫,而零售商也會持續不斷利用我們的「理性」與「認知」,好從我們身上賺進更多的一分又一毫。



A4的祕密:屬於全球的A型紙
現在,環顧你的週遭,你一定可以看見A4紙的蹤跡吧。
它可能出現在桌子上,或是成堆地出現在某個角落,又或者,一陣風吹來,讓它出現在你眼前。總之,它一定存在,這點絕對無庸置疑。
「所以呢?」你說。「這不就是紙嗎?」
你錯了。這其實是一道讓人印象深刻的數學運算。

‧數字祕密報你知!
幾乎世界上的每個國家,都是使用「A系統」的紙張尺寸(除了美國和加拿大之外)。想像一下,當全世界的每個人所用的紙張尺寸都不相同時,會發生什麼事?光是影印機前永遠退去不散的排隊人潮,就足以把許多上班族逼到崩潰邊緣了。

固定的比例
A4紙以及事實上所有「A」開頭的紙(從A0到A10),都有各自固定的尺寸。
比方說,A4紙的尺寸是210mm × 297mm。這是因為,每種尺寸的紙張大小,都是依據某個決定紙張長寬比例的方程式而來。
這個方程式很簡單:1:√2(一比二的平方根),或者你也可以說1:1.41421356。
早在一七○○年代中期,數學家們就已經發現,這個計算出來的比例應用在紙張上,可以在將一張紙對半裁剪後,讓兩張紙的長寬比例仍然相同(也就是說,這兩張紙的大小相同,但是長寬比例不變)。你可以試試看在正方形的紙上這麼做。
用更現代的方式來說,這表示,當你在使用影印機時,你可以改變圖片或表格的尺寸,比方說從A3變成A4,而不會扭曲了內容的比例,或是得要裁切紙張邊緣多餘的部分。
早期提出這個方程式的擁護者,像是十八世紀的物理學教授利希騰貝格(Georg Chrsitophe Lichtenberg)等,極力宣揚這麼做將產生令人滿意的結果。

A0紙到底有多大?
紙張的尺寸從A0開始,面積為一平方公尺。當應用上述的方程式時,我們得出841mm × 1,189mm的長與寬。
尺寸每往上一個數字,比方從A0到A1,紙張的尺寸就小一半。
於是,A1紙張的尺寸是A4的八倍,是A5的16倍,A6的32倍。
這麼一直推算下去到難免產生「自卑情結」的A10,因為它的尺寸只有26mm × 37mm。

‧數字祕密報你知!
對有興趣的人來說,紙張還有「B」尺寸,這在使用「A」尺寸之餘提供了額外的變化。另外,還有主要用在信封上的「C」尺寸。

保持水準
之所以有許多國家都在使用這些紙張尺寸,主要是因為來自於德國柏林的一位工程師─華特.波茲曼博士(Walter Portsmann)。
早在一九二○年代,他便曾向「德國產業標準委員員(Standards Committee od German Industry)提出關於1:√2比例的想法。
該機構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簡稱ISO)的前身,而ISO也是現在全世界最大的工商業國際標準建立機構。
經過多次審慎的檢查,以及大量紙張被裁減以後,上述精細的方程式在一九二二年成為德國的標準方程式。
比利時在一九二四年也加入了紙張標準尺寸的行列。直到現在,這已經成為紙張尺寸的國際標準,並被命名為「ISO216」。
而你本來還以為,我們日日都會使用、並且隨手可得,沒什麼了不起的紙,甚至是那張你剛丟進垃圾桶裡的A4紙,不過就只是一張普通紙而已……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