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創新—革卦第四十九
下經唯一元亨利貞的卦
成語「革故鼎新」包含革、鼎兩卦。革卦充滿革命性,鼎卦和政權有著緊密的聯繫。革卦的革字就是革命,英文是revolution,有重新演化的意思。而evolution就是演化,包括物種演化、人間萬象的演化等等。不論是改朝換代、離合悲歡,舉凡形勢的推移變遷發展到一個關鍵點時,就得破舊立新,甚至是演化方式陡然一變,迥異於過去,而有了新的遊戲規則,從此開展一個美麗新世界。
革卦的特殊性不僅在於它的創新性,而且它「元亨利貞」四德俱全,是下經唯一一個全德的卦,其他三十三個卦都有缺憾,所以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換句話說,它跟上經的乾、坤二卦一樣,是開天闢地、再造乾坤,當然這開天闢地不是自然的演化,而是人所推動的革新,以人的智慧打造一個嶄新的世界。所以人的智慧和能量,可以仿效、學習自然法則;達到登峰造極的成就時,膽識魄力和創新能力非同一般,與乾、坤一樣是「元亨利貞」。
「元亨利貞」合乎最純粹的自然法則,代表天道自然的上經三十個卦就有六個卦「元亨利貞」俱全,而代表人間世的下經三十四個卦,僅有一個革卦,可見天、人之間的差距,只有革卦的精神配得上「天地人三才」,與天地參,人也可以像天地一樣化育萬物。上經的无妄卦〈大象傳〉就提到這個觀念:「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參贊天地(「參」也是「三」的意思)、化育萬物,人的責任、角色就很重要了。革卦強調「人元」─人的核心創造力,這是從復卦就開始出現的。乾、坤二卦用「大哉」來讚歎「乾元」,用「至哉」來表述「坤元」,那麼「人元」就應該是「奉哉」。人要奉元而不是「奉天」,因為「奉天」的層級還不夠,天還不是「究竟」,天後面的「元」才是最根源的創造力,所以是「奉哉人元」。天、地、人都有「元」,復卦呈現天地之心的核心創造力,在下經,能以光輝燦爛、驚天動地的豐功偉業而將復卦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核心創造力表現出來的,就是革卦。
无妄卦是上經最後一個「元亨利貞」全德的卦,前面的臨卦也是「元亨利貞」,但臨、无妄二卦分別代表天命與天道,所以「元亨利貞」俱全。天道不等於天命,釐清這些觀念是很重要的,因為「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天命是宇宙現象,諸如日月星辰的運轉、氣運的流行,都不是最後面的「天道」,天道變化會「各正性命」。无妄卦講天之命也,所以要大亨以正。臨卦就談天之道也,所以臨卦第二爻就可以不順天命,「咸臨,吉無不利」,「未順命也」。未順命就聯繫到了革卦,革卦是人革天命,不接受命運安排;創造力足夠,就可以扭轉形勢、突破困境,這就是革的意義—「未順命」。所以革卦不迷信、不認命,靠智慧扭轉不利的形勢,開創錦繡前程。
人志突破天命
重大的文明史或是重大的政治、經濟、社會改革,就是人志突破天命。從姤卦()開始,我們就一再強調,《易經》非常看重人的志向,把「志」看得非常高尚;就像孟子所說的「士尚志」。「志」是人心中的主宰,表現在《易經》就是震卦的「帝出乎震」,「萬物出乎震」。所以內卦是震的幾個卦,如地雷復、天雷无妄、風雷益都談到「志」。自姤卦開始,人志跟天命之間的關係就是「有隕自天,志不捨命也」。既然「有隕自天」,大形勢對你有利,自然是「天地相遇,品物咸章」,到處燦爛開花;那就「順天命也」,專心致志把所有資源投入,去做萃卦的工作。然後到了升卦,就是「南征吉,志行也」。因為「志」一直鎖定著天命,逮到千載難逢的機會,就順著天命去「萃」,到升卦「南征吉,志行也」,就可以發展得非常好。
升卦之後,「升而不已必困」,困卦〈大象傳〉又是處理天命跟人志的關係。因為山窮水盡,從天堂掉到谷底,只好「致命遂志」,把天命、人志擺在當前。這就是革命前夕,即使在困的時候,還是要「致命遂志」,完成心中的想法。可是人在遭困的時候,天命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會出現井卦的沉潛,設法轉型開發。因此在井卦卦辭中看不到「元亨利貞」的任何一個字,因為要不顯山不露水、低調開發。這和《易經》中幾個「元亨利貞」四缺一的卦要分開來看。像蒙卦跟咸、恒、萃這種情欲蒙蔽理智的卦,核心創造力難以開顯,故曰「亨利貞」,獨缺「元」。所以蒙卦的啟蒙就是要復「元」。另外像蠱卦缺「貞」,不正,所以就得撥亂反正,把貞德找回來;一旦成功,就進入臨卦開放自由的社會。由此可見,我們完全可以把「元亨利貞」當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遞進關係;看卦辭中「元亨利貞」缺哪一個,就知道卦的主旨在哪裡,應該怎麼做。像大有卦跟鼎卦只有「元亨」,欠「利貞」,就要靠著卦的修行把「利貞」補上;像大壯卦有「利貞」沒有「元亨」,可知大壯卦的缺陷在於血氣方剛,沒有第一代的創造力,能守住先人基業就算不錯了。
井卦「元亨利貞」一個都沒有,四德俱無,是不是很糟呢?當然不是。井卦只是一時沉潛,默默從事轉型研發的努力,希望開發潛在資源,以下一卦革卦的「元亨利貞」為目標。在井卦的環境中,可能很多人都想革,因此在成功之前最好不要張揚,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不斷調整自己,待到成功時一舉成名。所以此時「元亨利貞」四個外顯的生命能量統統隱而不發。如此看來,類似這樣「元亨利貞」全無的卦,反而是進行一樁重要任務的前奏,也是很重要的修行方法。像觀卦卦辭也沒有「元亨利貞」,而它是觀世音菩薩的法門,不但沒有「元亨利貞」,也沒有吉凶悔吝,更不談得失成敗;這完全是宗教、準宗教萬物靜觀皆自得的象,透過冷靜觀察,觀察外在世界,也觀察內在的隱微。再就是止欲修行的艮卦(),卦辭同樣沒有「元亨利貞」,也不談吉凶悔吝。觀卦和艮卦合起來就是佛家所謂的「止觀法門」。這三個「元亨利貞」全無的卦,正好提醒大家「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沒有「元亨利貞」,正是它值得深入探索的地方。
人為的創造
由井卦到革卦、鼎卦,是開啟新局面,重寫遊戲規則,把舊的東西徹底改變了。作為新世界的締造者,有創新品牌、創新產品、創新研究,下面就到了鼎盛時期。許多創新的東西一個個開始開拓佈建,享用革故鼎新的成果,就像鼎裡面裝滿吃不完的肉。鼎除了是盛肉的器具,又是祭天地的法器,也是政權的象徵,更是人為創造的頂級藝術品,雍容華貴、剛健厚重。革卦之前的井卦也是人造的,可是它代表平民化,鼎卦則代表權力階層。我們會發現,經過革卦的手段,前後兩卦上下易位,在下位的市井小民推翻無能腐化的統治階層既得利益者,就從井卦翻身變成鼎卦;從市井進入廟堂,過起鐘鳴鼎食的富貴生活。古代貴族要用敲鐘來進行一天的起居,享用的是鼎裡面的肉;井卦的市井小民只能用陶土燒的器皿來解決民生基本問題。用鼎吃肉,代表革命成功,改朝換代,身份隨之改變,這就是革卦的意義。像漢朝立國之初,包括劉邦在內的王公大臣,先前大多是市井小民,甚至是地痞流氓,像樊噲就是屠狗殺豬之流。可是後來這些人都變成漢王朝的開國文臣武將,這不是從井翻身變成鼎嗎?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井而革而鼎的平民皇帝,朱元璋也是。
可見,人民起義使得上下易位,井變成鼎。井是人造的,鼎也是人造的,而革命是人為的。命運的改變不能坐等,待遇的改善不能坐享,社會階層不是固定的,民不聊生的時候就得革命,要打破特權就得換人坐朝堂。革字本來是指製革工業,是人為的,不是自然的,把自然的東西經過人工改造而成為民生日用品。像天然皮革必須經過各種鞣製、加工,才能變成可以穿戴使用的皮革。這個人工改造的過程,也合乎革的意思。
另外,在六十四卦中,只有井、鼎二卦的卦名講的是實物,一個代表平民化,一個代表貴族化,不像其他六十二卦,不是代表抽象的觀念,就是某種狀態。
革故鼎新
〈雜卦傳〉說:「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這就是成語「革故鼎新」的由來。舊的東西已經失去生命力,不如重新打造還更快;不然,像「幹父之蠱」那樣修修補補,也不容易成功。我在講蠱卦的時候就提過,中國歷代變法改革成功的微乎其微,只有商鞅變法成功,但卻因改革而慘死,其他所有的改革都失敗了;可是歷史上改朝換代的革命成功,遠遠多於改革變法成功。這大概是因為蠱卦要在一定的體制或權力範疇下運作,難免招致保守派的反彈,很不容易;而革卦的革命則完全沒有顧忌。所以,「幹蠱」的改革就像端著一個金魚缸,魚在裡面游來游去,想換掉裡面的臭水就很難,只能每天換一點新鮮的水,臭水卻始終存在。這樣的改革本來就很難。革命則是把魚缸整個倒掉,哪管整缸魚都被沖走了,然後餵養新的金魚,這當然比較乾脆,只是這樣的革命不僅比較暴力,而且社會成本驚人,一旦成功,就是全面翻新。這就是所謂的革故鼎新。
「故」字在〈雜卦傳〉中出現好幾次,像隨卦的「隨,無故也」,豐卦的「豐,多故也」,革卦的「革,去故也」。這是〈雜卦傳〉講的「三故」。「故」就是故鄉、故土、故事、過去的東西。豐卦就是資源豐富,擁有很多舊的東西。隨卦就是不要讓舊的東西留下來,要與時俱進,丟掉包袱。革是最激烈的,過去的統統不要,有時難免過火,丟得太徹底,導致破壞嚴重。民國初年有段時間倡議「整理國故」,要打倒孔家店。「去故」就是打倒孔家店,把老東西完全都砸了。所以革卦要有嚴格的實施條件,不能隨便,因為新的不見得都好,老東西也未必不行。
〈繫辭傳〉中,孔子藉鼎卦「九四」做了深入的發揮。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勝其任也。」。第四爻身為當朝新貴,卻很快就陷入貪腐,讓整個革命蒙塵。可見,人一旦佔據權勢的位置,受不起誘惑,墮落是很快的。
革鼎的錯卦、交卦分析
革鼎相綜,一邊破壞舊勢力,一邊建設新政權,兩者是一體的兩面。所以,破壞現狀的「革」,有時候確有其必要,因為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從另一個角度看,「革」是為了「鼎」,破壞舊的,是為了要創造新的,要清場、要剝極而復。生物大絕滅後就是新物種的重生。剝極而復、革故鼎新都有清場的效應,對舊勢力來說當然很殘酷,所以會抗拒變革;對新勢力來講,就迫不及待地希望推倒舊勢力、掃除革命的障礙,建立一個全新的社會。這就是「鼎」的推行新政,而且希望萬世一系。秦始皇當時的想法,也是希望「震」永續,但歷史的軌跡不會如其所願。
革卦的錯卦是蒙卦。兩個卦中間相隔四十五個卦,才終於完成由下而上、由內而外、從基層到高層的六爻全變。所以,一個社會、一個文明從啟蒙到新秩序的建立,是很不容易的。按照正常的卦序發展,要經過四十五個卦的慢慢演變;但如果從蒙卦經過六爻全變,直接變成革卦,整個自然演化的歷程就縮短了,這需要注入很大的能量,才可能讓一個民智未開的社會轉成民智全開的社會。那時,大家都具備民主素養了,舊的統治者就無法再搞那套愚民的把戲。因此,經濟改革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政治改革,如果當局要拖延「幹蠱」的政治改革,很可能就會引爆革命或引起社會動盪。
蒙卦六爻全變成為革卦,說明任何一種形式的革命,不一定是政治革命,像工業革命,影響全世界的近代化產業,生產方式、生產工具都產生劇烈的變動,從手工到機械化,再到現在的電子化,這些都是革命。觀念技術可以革命,學問、創作也一樣有驚天動地的變革。但是,要革,就一定要在外阻內險之中設法啟蒙、突破,開智慧、找出路,然後復「元」,找回核心創造力。從蒙卦的蒙昧無知,忽然茅塞頓開,產生瞬間劇變,那就可能導致「革」。正常來講,由「蒙」變「革」需要很長的時間,一旦時代劇烈變動,透過蒙、革兩卦相錯的關係,很可能昨天是「蒙」,今天就變成「革」;從懵懂無知變成充滿智慧和創意。
革卦之後是鼎卦,鼎卦的錯卦是屯卦,是「元亨利貞」四德俱全的新生命。兩者隔得更遠,是四十七個卦。以正常的進化過程而言,野性十足的屯卦還在草莽開創之初,必須經過四十七個卦的演化,才能變成有教養的、可以入朝執政的鼎卦。但如果從草莽到廟堂,從「屯」變成「鼎」壓縮在很短的時間內瞬間發生,朝野上下易位,往往會出現許多不適應的現象。就像衝撞舊體制的政黨輪替,結果「鼎」的人還帶著「屯」的草莽習氣,繼續帶民眾上街頭;由「鼎」變成「屯」的人,照樣官腔官調、放不下身段。在成熟的民主國家,執政黨變成在野黨,就要懂得在野黨的遊戲規則,但是在民主制度不夠成熟的社會,剛開始幾年往往就會變成朝不朝、野不野。這從《易經》卦象就可以推測出來,在瞬間劇變時,一定有很多「屯不屯」、「鼎不鼎」的例子。
另外,由蒙卦變革卦,從禪宗來講就是頓悟。正常來講,「蒙」變「革」應該是循序漸進的漸悟,讀了經典,再打坐、參禪,經過四十幾個卦才終於開竅;可是也有人沒聽完講經,一下就悟了,由「蒙」就變「革」,這就是六祖惠能的頓悟法門。這需要特殊機緣,也要有特殊的根器。
革、鼎中的大過卦
革卦是一種非常現象,以非常的破壞,產生非常的建設,所以在革卦的卦中卦裡,就藏有大過卦的象。我們知道,自姤卦到鼎卦,每個卦裡面都藏有大過卦。大過卦大起大落,是非常時代、非常人物所開創的非常事業。所以自姤卦千載難逢的歷史機緣所引發的萃、升、困、井、革、鼎六個卦的卦中人,都是身心超負荷的,責任很大,壓力很重;必須有承擔、有開創能力的非常人,才過得了這些天翻地覆的關卡,然後才能再往下走,進入破壞、建設之後尋求永續發展的震、艮二卦。
萃、升、困、井卦中卦的大過卦都是四個爻構成的;革、鼎二卦則是由五個爻構成的。革卦是二、三、四、五、上爻構成的。也就是說,革卦第一爻還沒進入大過卦的暴風圈,但時代的氣息已經顯露出來。一旦進入第二爻,直到最後一爻,都在大過卦的動盪危險中,然後進入鼎卦。而鼎卦的大過卦是初爻到五爻,直到第六爻才離開「大過」的風險,可以好好吃一頓肉了。也就是說,從革卦第二爻直到鼎卦第五爻,長達十個爻都處在革故鼎新、社會轉型的劇烈變化中,在風雨飄搖中討生活,小老百姓會特別苦,但英雄人物往往會有很精彩的表現。
下經唯一元亨利貞的卦
成語「革故鼎新」包含革、鼎兩卦。革卦充滿革命性,鼎卦和政權有著緊密的聯繫。革卦的革字就是革命,英文是revolution,有重新演化的意思。而evolution就是演化,包括物種演化、人間萬象的演化等等。不論是改朝換代、離合悲歡,舉凡形勢的推移變遷發展到一個關鍵點時,就得破舊立新,甚至是演化方式陡然一變,迥異於過去,而有了新的遊戲規則,從此開展一個美麗新世界。
革卦的特殊性不僅在於它的創新性,而且它「元亨利貞」四德俱全,是下經唯一一個全德的卦,其他三十三個卦都有缺憾,所以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換句話說,它跟上經的乾、坤二卦一樣,是開天闢地、再造乾坤,當然這開天闢地不是自然的演化,而是人所推動的革新,以人的智慧打造一個嶄新的世界。所以人的智慧和能量,可以仿效、學習自然法則;達到登峰造極的成就時,膽識魄力和創新能力非同一般,與乾、坤一樣是「元亨利貞」。
「元亨利貞」合乎最純粹的自然法則,代表天道自然的上經三十個卦就有六個卦「元亨利貞」俱全,而代表人間世的下經三十四個卦,僅有一個革卦,可見天、人之間的差距,只有革卦的精神配得上「天地人三才」,與天地參,人也可以像天地一樣化育萬物。上經的无妄卦〈大象傳〉就提到這個觀念:「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參贊天地(「參」也是「三」的意思)、化育萬物,人的責任、角色就很重要了。革卦強調「人元」─人的核心創造力,這是從復卦就開始出現的。乾、坤二卦用「大哉」來讚歎「乾元」,用「至哉」來表述「坤元」,那麼「人元」就應該是「奉哉」。人要奉元而不是「奉天」,因為「奉天」的層級還不夠,天還不是「究竟」,天後面的「元」才是最根源的創造力,所以是「奉哉人元」。天、地、人都有「元」,復卦呈現天地之心的核心創造力,在下經,能以光輝燦爛、驚天動地的豐功偉業而將復卦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核心創造力表現出來的,就是革卦。
无妄卦是上經最後一個「元亨利貞」全德的卦,前面的臨卦也是「元亨利貞」,但臨、无妄二卦分別代表天命與天道,所以「元亨利貞」俱全。天道不等於天命,釐清這些觀念是很重要的,因為「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天命是宇宙現象,諸如日月星辰的運轉、氣運的流行,都不是最後面的「天道」,天道變化會「各正性命」。无妄卦講天之命也,所以要大亨以正。臨卦就談天之道也,所以臨卦第二爻就可以不順天命,「咸臨,吉無不利」,「未順命也」。未順命就聯繫到了革卦,革卦是人革天命,不接受命運安排;創造力足夠,就可以扭轉形勢、突破困境,這就是革的意義—「未順命」。所以革卦不迷信、不認命,靠智慧扭轉不利的形勢,開創錦繡前程。
人志突破天命
重大的文明史或是重大的政治、經濟、社會改革,就是人志突破天命。從姤卦()開始,我們就一再強調,《易經》非常看重人的志向,把「志」看得非常高尚;就像孟子所說的「士尚志」。「志」是人心中的主宰,表現在《易經》就是震卦的「帝出乎震」,「萬物出乎震」。所以內卦是震的幾個卦,如地雷復、天雷无妄、風雷益都談到「志」。自姤卦開始,人志跟天命之間的關係就是「有隕自天,志不捨命也」。既然「有隕自天」,大形勢對你有利,自然是「天地相遇,品物咸章」,到處燦爛開花;那就「順天命也」,專心致志把所有資源投入,去做萃卦的工作。然後到了升卦,就是「南征吉,志行也」。因為「志」一直鎖定著天命,逮到千載難逢的機會,就順著天命去「萃」,到升卦「南征吉,志行也」,就可以發展得非常好。
升卦之後,「升而不已必困」,困卦〈大象傳〉又是處理天命跟人志的關係。因為山窮水盡,從天堂掉到谷底,只好「致命遂志」,把天命、人志擺在當前。這就是革命前夕,即使在困的時候,還是要「致命遂志」,完成心中的想法。可是人在遭困的時候,天命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會出現井卦的沉潛,設法轉型開發。因此在井卦卦辭中看不到「元亨利貞」的任何一個字,因為要不顯山不露水、低調開發。這和《易經》中幾個「元亨利貞」四缺一的卦要分開來看。像蒙卦跟咸、恒、萃這種情欲蒙蔽理智的卦,核心創造力難以開顯,故曰「亨利貞」,獨缺「元」。所以蒙卦的啟蒙就是要復「元」。另外像蠱卦缺「貞」,不正,所以就得撥亂反正,把貞德找回來;一旦成功,就進入臨卦開放自由的社會。由此可見,我們完全可以把「元亨利貞」當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遞進關係;看卦辭中「元亨利貞」缺哪一個,就知道卦的主旨在哪裡,應該怎麼做。像大有卦跟鼎卦只有「元亨」,欠「利貞」,就要靠著卦的修行把「利貞」補上;像大壯卦有「利貞」沒有「元亨」,可知大壯卦的缺陷在於血氣方剛,沒有第一代的創造力,能守住先人基業就算不錯了。
井卦「元亨利貞」一個都沒有,四德俱無,是不是很糟呢?當然不是。井卦只是一時沉潛,默默從事轉型研發的努力,希望開發潛在資源,以下一卦革卦的「元亨利貞」為目標。在井卦的環境中,可能很多人都想革,因此在成功之前最好不要張揚,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不斷調整自己,待到成功時一舉成名。所以此時「元亨利貞」四個外顯的生命能量統統隱而不發。如此看來,類似這樣「元亨利貞」全無的卦,反而是進行一樁重要任務的前奏,也是很重要的修行方法。像觀卦卦辭也沒有「元亨利貞」,而它是觀世音菩薩的法門,不但沒有「元亨利貞」,也沒有吉凶悔吝,更不談得失成敗;這完全是宗教、準宗教萬物靜觀皆自得的象,透過冷靜觀察,觀察外在世界,也觀察內在的隱微。再就是止欲修行的艮卦(),卦辭同樣沒有「元亨利貞」,也不談吉凶悔吝。觀卦和艮卦合起來就是佛家所謂的「止觀法門」。這三個「元亨利貞」全無的卦,正好提醒大家「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沒有「元亨利貞」,正是它值得深入探索的地方。
人為的創造
由井卦到革卦、鼎卦,是開啟新局面,重寫遊戲規則,把舊的東西徹底改變了。作為新世界的締造者,有創新品牌、創新產品、創新研究,下面就到了鼎盛時期。許多創新的東西一個個開始開拓佈建,享用革故鼎新的成果,就像鼎裡面裝滿吃不完的肉。鼎除了是盛肉的器具,又是祭天地的法器,也是政權的象徵,更是人為創造的頂級藝術品,雍容華貴、剛健厚重。革卦之前的井卦也是人造的,可是它代表平民化,鼎卦則代表權力階層。我們會發現,經過革卦的手段,前後兩卦上下易位,在下位的市井小民推翻無能腐化的統治階層既得利益者,就從井卦翻身變成鼎卦;從市井進入廟堂,過起鐘鳴鼎食的富貴生活。古代貴族要用敲鐘來進行一天的起居,享用的是鼎裡面的肉;井卦的市井小民只能用陶土燒的器皿來解決民生基本問題。用鼎吃肉,代表革命成功,改朝換代,身份隨之改變,這就是革卦的意義。像漢朝立國之初,包括劉邦在內的王公大臣,先前大多是市井小民,甚至是地痞流氓,像樊噲就是屠狗殺豬之流。可是後來這些人都變成漢王朝的開國文臣武將,這不是從井翻身變成鼎嗎?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井而革而鼎的平民皇帝,朱元璋也是。
可見,人民起義使得上下易位,井變成鼎。井是人造的,鼎也是人造的,而革命是人為的。命運的改變不能坐等,待遇的改善不能坐享,社會階層不是固定的,民不聊生的時候就得革命,要打破特權就得換人坐朝堂。革字本來是指製革工業,是人為的,不是自然的,把自然的東西經過人工改造而成為民生日用品。像天然皮革必須經過各種鞣製、加工,才能變成可以穿戴使用的皮革。這個人工改造的過程,也合乎革的意思。
另外,在六十四卦中,只有井、鼎二卦的卦名講的是實物,一個代表平民化,一個代表貴族化,不像其他六十二卦,不是代表抽象的觀念,就是某種狀態。
革故鼎新
〈雜卦傳〉說:「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這就是成語「革故鼎新」的由來。舊的東西已經失去生命力,不如重新打造還更快;不然,像「幹父之蠱」那樣修修補補,也不容易成功。我在講蠱卦的時候就提過,中國歷代變法改革成功的微乎其微,只有商鞅變法成功,但卻因改革而慘死,其他所有的改革都失敗了;可是歷史上改朝換代的革命成功,遠遠多於改革變法成功。這大概是因為蠱卦要在一定的體制或權力範疇下運作,難免招致保守派的反彈,很不容易;而革卦的革命則完全沒有顧忌。所以,「幹蠱」的改革就像端著一個金魚缸,魚在裡面游來游去,想換掉裡面的臭水就很難,只能每天換一點新鮮的水,臭水卻始終存在。這樣的改革本來就很難。革命則是把魚缸整個倒掉,哪管整缸魚都被沖走了,然後餵養新的金魚,這當然比較乾脆,只是這樣的革命不僅比較暴力,而且社會成本驚人,一旦成功,就是全面翻新。這就是所謂的革故鼎新。
「故」字在〈雜卦傳〉中出現好幾次,像隨卦的「隨,無故也」,豐卦的「豐,多故也」,革卦的「革,去故也」。這是〈雜卦傳〉講的「三故」。「故」就是故鄉、故土、故事、過去的東西。豐卦就是資源豐富,擁有很多舊的東西。隨卦就是不要讓舊的東西留下來,要與時俱進,丟掉包袱。革是最激烈的,過去的統統不要,有時難免過火,丟得太徹底,導致破壞嚴重。民國初年有段時間倡議「整理國故」,要打倒孔家店。「去故」就是打倒孔家店,把老東西完全都砸了。所以革卦要有嚴格的實施條件,不能隨便,因為新的不見得都好,老東西也未必不行。
〈繫辭傳〉中,孔子藉鼎卦「九四」做了深入的發揮。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勝其任也。」。第四爻身為當朝新貴,卻很快就陷入貪腐,讓整個革命蒙塵。可見,人一旦佔據權勢的位置,受不起誘惑,墮落是很快的。
革鼎的錯卦、交卦分析
革鼎相綜,一邊破壞舊勢力,一邊建設新政權,兩者是一體的兩面。所以,破壞現狀的「革」,有時候確有其必要,因為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從另一個角度看,「革」是為了「鼎」,破壞舊的,是為了要創造新的,要清場、要剝極而復。生物大絕滅後就是新物種的重生。剝極而復、革故鼎新都有清場的效應,對舊勢力來說當然很殘酷,所以會抗拒變革;對新勢力來講,就迫不及待地希望推倒舊勢力、掃除革命的障礙,建立一個全新的社會。這就是「鼎」的推行新政,而且希望萬世一系。秦始皇當時的想法,也是希望「震」永續,但歷史的軌跡不會如其所願。
革卦的錯卦是蒙卦。兩個卦中間相隔四十五個卦,才終於完成由下而上、由內而外、從基層到高層的六爻全變。所以,一個社會、一個文明從啟蒙到新秩序的建立,是很不容易的。按照正常的卦序發展,要經過四十五個卦的慢慢演變;但如果從蒙卦經過六爻全變,直接變成革卦,整個自然演化的歷程就縮短了,這需要注入很大的能量,才可能讓一個民智未開的社會轉成民智全開的社會。那時,大家都具備民主素養了,舊的統治者就無法再搞那套愚民的把戲。因此,經濟改革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政治改革,如果當局要拖延「幹蠱」的政治改革,很可能就會引爆革命或引起社會動盪。
蒙卦六爻全變成為革卦,說明任何一種形式的革命,不一定是政治革命,像工業革命,影響全世界的近代化產業,生產方式、生產工具都產生劇烈的變動,從手工到機械化,再到現在的電子化,這些都是革命。觀念技術可以革命,學問、創作也一樣有驚天動地的變革。但是,要革,就一定要在外阻內險之中設法啟蒙、突破,開智慧、找出路,然後復「元」,找回核心創造力。從蒙卦的蒙昧無知,忽然茅塞頓開,產生瞬間劇變,那就可能導致「革」。正常來講,由「蒙」變「革」需要很長的時間,一旦時代劇烈變動,透過蒙、革兩卦相錯的關係,很可能昨天是「蒙」,今天就變成「革」;從懵懂無知變成充滿智慧和創意。
革卦之後是鼎卦,鼎卦的錯卦是屯卦,是「元亨利貞」四德俱全的新生命。兩者隔得更遠,是四十七個卦。以正常的進化過程而言,野性十足的屯卦還在草莽開創之初,必須經過四十七個卦的演化,才能變成有教養的、可以入朝執政的鼎卦。但如果從草莽到廟堂,從「屯」變成「鼎」壓縮在很短的時間內瞬間發生,朝野上下易位,往往會出現許多不適應的現象。就像衝撞舊體制的政黨輪替,結果「鼎」的人還帶著「屯」的草莽習氣,繼續帶民眾上街頭;由「鼎」變成「屯」的人,照樣官腔官調、放不下身段。在成熟的民主國家,執政黨變成在野黨,就要懂得在野黨的遊戲規則,但是在民主制度不夠成熟的社會,剛開始幾年往往就會變成朝不朝、野不野。這從《易經》卦象就可以推測出來,在瞬間劇變時,一定有很多「屯不屯」、「鼎不鼎」的例子。
另外,由蒙卦變革卦,從禪宗來講就是頓悟。正常來講,「蒙」變「革」應該是循序漸進的漸悟,讀了經典,再打坐、參禪,經過四十幾個卦才終於開竅;可是也有人沒聽完講經,一下就悟了,由「蒙」就變「革」,這就是六祖惠能的頓悟法門。這需要特殊機緣,也要有特殊的根器。
革、鼎中的大過卦
革卦是一種非常現象,以非常的破壞,產生非常的建設,所以在革卦的卦中卦裡,就藏有大過卦的象。我們知道,自姤卦到鼎卦,每個卦裡面都藏有大過卦。大過卦大起大落,是非常時代、非常人物所開創的非常事業。所以自姤卦千載難逢的歷史機緣所引發的萃、升、困、井、革、鼎六個卦的卦中人,都是身心超負荷的,責任很大,壓力很重;必須有承擔、有開創能力的非常人,才過得了這些天翻地覆的關卡,然後才能再往下走,進入破壞、建設之後尋求永續發展的震、艮二卦。
萃、升、困、井卦中卦的大過卦都是四個爻構成的;革、鼎二卦則是由五個爻構成的。革卦是二、三、四、五、上爻構成的。也就是說,革卦第一爻還沒進入大過卦的暴風圈,但時代的氣息已經顯露出來。一旦進入第二爻,直到最後一爻,都在大過卦的動盪危險中,然後進入鼎卦。而鼎卦的大過卦是初爻到五爻,直到第六爻才離開「大過」的風險,可以好好吃一頓肉了。也就是說,從革卦第二爻直到鼎卦第五爻,長達十個爻都處在革故鼎新、社會轉型的劇烈變化中,在風雨飄搖中討生活,小老百姓會特別苦,但英雄人物往往會有很精彩的表現。